2018-2019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20届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二次生物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试题分析:①生长激素、③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②甲状腺激素、④性激素可以饲喂补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冬泳运动因其独到的健身效果而备受关注,人在冬泳过程中(  )‎ A. 产热量始终大于散热量 B. 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起主要作用 C. 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尿量增多 D. 寒冷刺激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冷觉 ‎【答案】C ‎【解析】‎ 人在运动过程中,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所以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人在冬泳过程中需要消耗葡萄糖,但是血糖浓度没有因为消耗葡萄糖而降低,所以胰高血糖素发挥重要作用,B错误;人在寒冷环境中,汗腺分泌汗液减少,从而使排尿途径排出的水多,即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C正确;冷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D错误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人在运动过程中,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所以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人在冬泳过程中需要消耗葡萄糖,但是血糖浓度没有因为消耗葡萄糖而降低,所以胰高血糖素发挥重要作用;人在寒冷环境中,汗腺分泌汗液减少,从而使排尿途径排出的水多,即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冷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 ‎3.根据图人体器官模型,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 B.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C. 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 D. 如果器官为胰腺,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高于B处 ‎【答案】D ‎【解析】‎ 饭后的血糖浓度会升高,但血液经过肝脏后,有一部分血糖会在肝脏处转换成肝糖原储存在肝脏中,所以B处的血糖浓度较低,A正确;饥饿时,为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B处血糖浓度较A处高,B正确;若器官为肾脏,尿素经过肾之后,会有很大一部分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所以尿素浓度变低,C正确;若组织为胰岛,则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就会分泌胰岛素来降血糖,所以B处高于A处,D错误。‎ ‎【考点定位】血糖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器官模型主要考查血糖平衡的相关知识,模型同学们并不陌生,接触到的有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模型的建构,建构模型的方法,是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高于初中水平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要求,所以在高中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同学们要对模型构建有比较全面的学习和了解。‎ 一、建构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接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真核细胞的模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 二、建构概念模型,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帮助梳理知识间内在关系,有利于综合题的解决。‎ 三、建构数学模型,用数学形式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揭示问题本质。如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酶的活性随pH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9:3:3:1的比例关系等。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学生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模型构建已经成为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讲,模型构建和理解模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有效工具。同学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在此点基础上,更有效地学习生物科学。‎ ‎4. 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 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 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 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答案】A ‎【解析】‎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故A、D表述错误。过敏反应是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应属特异性免疫。记忆细胞也只有特异性免疫中才会产生。‎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意在考查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属基础题。‎ ‎5. 下列关于某人免疫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效应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但不能直接清除靶细胞中抗原 B. 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中的基因和mRNA均存在差异性 C. 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的刺激后可以迅速增殖和分化 D. 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效应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但不能直接清除靶细胞中抗原,抗原的清除还需体液免疫,A正确;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中的mRNA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存在差异性,但细胞核中基因相同,B错误;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的刺激后可以迅速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C正确;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D正确;答案是B。‎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6.‎ ‎ 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 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 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 人体产生过敏反应是由于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过强导致,因此选项A错;浆细胞只能够产生和分泌抗体,不能分泌淋巴因子,因此选项C错;自身免疫反应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将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器官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此处的过敏反应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敏原)过度敏感所引起的,所以选项D错;过敏反应属于再次免疫,能够记忆和识别特定的过敏原,再次免疫是特异性免疫反应,所以B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过敏反应机理及特点以及特异免疫的有关知识。‎ ‎7.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 仅细胞4中含有控制合成物质a的基因 C. ②过程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D. 细胞5具有增殖分化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如图为体液免疫的过程图:细胞1是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B细胞,物质a是抗体。‎ ‎【详解】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二者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正确;所有细胞中均含有控制合成物质a抗体的基因,但该基因只在细胞4浆细胞中表达,B错误;②过程与T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识别作用有关,C正确;细胞5记忆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可以发生增殖分化,D正确。故选B。‎ ‎8. 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 细胞的成熟情况不会影响生长素作用的发挥 C. 植物向光生长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 生长素运送到作用部位会对代谢起催化作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该能量主要来自于细胞的有氧呼吸,因此,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A项正确;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老细胞则比较迟钝,所以细胞的成熟情况会影响生长素作用的发挥,B项错误;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的分布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细胞伸长生长较快,从而造成弯向光源生长,所以植物向光生长不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项错误;生长素运送到作用部位会对代谢起调节作用,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9.下图为研究生长素(IAA)产生部位及运输方向的实验,初始时,琼脂块①~⑥不含IAA,下列对实验结果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琼脂块中都有IAA,①>②‎ B. ③、④琼脂块中都有IAA,③=④‎ C. ⑤、⑥琼脂块中都有IAA,⑤=⑥‎ D. ③、④琼脂块中含有的IAA与⑤、⑥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关系:①=②;③=④>0;⑤=⑥=0。‎ ‎【详解】①、②琼脂块中都有IAA,虽然有单侧光照射,但由于尖端插的云母片阻止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故①=②,A错误;由于琼脂块不能感受光刺激,故③、④琼脂块中都有IAA,③=④,B正确;由于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运输,故⑤、⑥琼脂块无生正素,C错误;③、④琼脂块中含有的IAA,⑤、⑥中无生长素,D错误。故选B。‎ ‎10. 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 B. 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 C.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 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 ‎【答案】D ‎【解析】‎ 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属于种群数量特征中的性别比例,A正确;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属于种群数量特征中的迁入率,B正确;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正确;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属于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特征,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特征 ‎11.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的菌体 B.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 C.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 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详解】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的菌体,通常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A正确;跳蝻的活动能力较弱,故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B正确;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错误;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要做到随机取样,D正确。故选C。‎ ‎12.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 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 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 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试管中的培养液 D. 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答案】D ‎【解析】‎ 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对培养用具和培养液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避免杂菌污染,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在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B错误;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震荡几次,使得酵母菌分布均匀,C错误;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大量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稀释培养后期的培养液,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D正确。‎ ‎【考点定位】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3.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某一区域所有动植物种群构成一个群落 B. 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Nt=N0λt C. 就食性而言,杂食性动物的数量波动较大 D. 在群落演替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灌木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群落是某一区域所以生物,不仅仅是动植物,还有微生物;A错误。J型的曲线的数学模型才是Nt=N0λt;;B错误。杂食性动物食物多,抗干扰能力强,波动应较小;C错误。在群落演替中,灌木较草本高,更容易获得阳光,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种群数量增长、种群数量变动、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4.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答案】A ‎【解析】‎ 群落演替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甲地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可逐渐演替为森林,所以发生的是次生演替;乙地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发生的演替,应是初生演替。初生演替过程一般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地衣能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成土壤,在此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故C项描述合理。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会越来越复杂,生物种类增多。‎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属易错题。‎ ‎15.下图为某高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其中a、c、f、g是叶蝉,b、d是啮虫,e是芫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显示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B. 不同种的昆虫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 C. 图示表明群落的空间结构为随机分布 D. 同一海拔高度分布的昆虫之间无竞争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群落结构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群落具有镶嵌的特点。‎ ‎【详解】高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是因为地形的起伏造成的水平结构,A错误。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B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没有随机分布的特点,随机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同一海拔高度分布的昆虫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为了争夺资源会有竞争,D正确。‎ ‎【点睛】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判断:1 方向上:垂直结构是垂直方向上,水平结构是水平方向上。2.引起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光照、温度等,水平结构是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的明暗、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形成的。3.动物的分层取决于植物。‎ ‎16. 在2011年7月23日中国高铁事故中,两岁半的小女孩伊伊被埋两日后生还被称为生命的奇迹。在被救之前她体内的激素含量变化是(  )‎ A. 抗利尿激素减少 B. 胰岛素增加 C. 肾上腺素增加 D. 生长激素增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被埋两日后生”知机体处于饥饿状态,血糖低,与升高血糖有关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含量多。被埋的两日中机体处于缺水状态,由此知体内抗利尿激素含量高。C项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意在考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7. 现有一种含催产素的新药,它能使人们对陌生人产生信赖感。这一新药可能有助于治疗孤独症等疾病。催产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的一种九肽荷尔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催产素一定含有C、H、O、N四种元素,含有9个肽键 B. 孤独症患者直接口服适量催产素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 C. 下丘脑中有些细胞不仅能够分泌激素,而且能传导兴奋 D. 催产素参与的调节过程具有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比较长等特点 ‎【答案】C ‎【解析】‎ 催产素为九肽,主要元素组成是C、H、O、N,含8个肽键,A错误;多肽口服后会被消化道相关酶水解,失去活性,B错误;下丘脑既是脑一部分,能传导兴奋,也是重要内分泌腺,C正确;激素调节比起神经调节,具有作用范围比较广、作用时间比较长等特点,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8.下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肾上腺 B. 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 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 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器官甲是胰腺中胰岛,器官乙是肝脏;A错误。激素a、b分别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合成肝糖原;B错误。除胰高血糖素外,肾上腺素也能够升高血糖浓度;C错误。血糖浓度升高后,反过来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D正确。‎ 考点:本题以“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为载体,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中的应用层次。‎ ‎19.某科研小组开展了胰岛素及肾上腺素对家兔血糖含量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两组家兔的生理状况应完全相同 B. 激素注射前几小时,家兔需进行禁食处理 C. 注射用的胰岛素和肾上腺素要用生理盐水配制 D. 胰岛素和肾上腺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为了排除实验中无关变量的影响,实验前家兔需进行禁食处理,并且保证所选家兔的生理状况相同,A、B正确;为了不影响家兔的渗透压,激素需要用生理盐水配制,C正确;由实验结果可知,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而肾上腺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两者的生理作用刚好相反,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相关探究实验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0. 右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 发热和寒颤 B. 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 寒颤和出汗减少 D. 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看出,从60到80分钟之间,体温迅速升高,从80到100分钟之间,体温又降回到正常状态,发热使体温升高,寒颤使产热增加,也使体温升高,A错误;提高环境温度体温并不会明显升高,B错误;出汗减少并不会使体温下降,C错误;剧烈运动可使体温升高,出汗增加由于带走大量热量会使体温回复到正常状态,D正确;答案是D。‎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的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1. 免疫性不孕(存在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等)是临床上常见的不孕类型。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角膜、大脑、软骨、妊娠的子宫等都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蛋白而不产生排斥反应,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为“免疫赦免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移植心脏对于受者来说相当于抗原 B. “免疫赦免”现象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 C. 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特性不利于胚胎的正常发育 D. 可以使用药物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而获得“免疫赦免”‎ ‎【答案】A ‎【解析】‎ A、移植心脏对于受者来说是外来物体,相当于抗原,A正确;‎ B、“免疫赦免”对人体有益,是对免疫系统的补充,B错误;‎ C、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能够使子宫不排斥外来胚胎,是使胚胎移植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C错误;‎ D、“免疫赦免”是由赦免基因控制的,不能通过使用药物获得,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1、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 ‎①动物发情排卵后,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②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③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④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外来器官的排斥主要考细胞免疫完成 ‎22.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是其免疫反应的唯一表现 B. 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的病毒也就死亡了 C. 在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中高尔基体起重要作用 D. 在上述效应T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抗原经吞噬细胞的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T细胞可以增殖分化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还可以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详解】效应T细胞可以作用于靶细胞引起靶细胞的裂解死亡,还可以分泌淋巴因子,A错误;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的病毒被暴露出来,B错误;在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中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起重要作用,C正确;在上述效应T细胞的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相当于淋巴因子,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分泌,D错误。故选C。‎ ‎23.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德国和法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艾滋病病毒(HIV)方面的成就。下图表示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 ‎ ‎②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总表现出负相关关系 ‎③HIV攻击T细胞,这不会影响人体体液免疫能力 ‎ ‎④艾滋病患者若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9年时间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①;HIV攻击T细胞,随着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使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丧失,体液免疫能力降低,最终使人体免疫能力全部丧失,③错误;由图可知,在HIV最初侵入人体时,随着HIV浓度的升高,T细胞浓度升高,二者并不表现负相关关系,②错误;根据图中T细胞的变化曲线,艾滋病患者若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9年时间,④。故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4. 某免疫学研究人员将病毒q注入甲组小鼠体内,其小鼠均死亡;而将同剂量的病毒q注入乙组小鼠体内,其小鼠只在第1周发热,以后恢复健康。在死亡和恢复健康的两种小鼠的体细胞中均检测出具有活性的病毒。下列假设中不能够解释此现象的是:( )‎ A. 甲组小鼠体内未产生病毒q的抗体,而乙组小鼠体内产生了病毒q的抗体 B. 注入甲组小鼠体内的病毒q有活性,而注入乙组小鼠体内的病毒q没有活性 C. 甲组小鼠缺乏免疫力,而乙组小鼠具有正常的免疫力 D. 甲组小鼠的胸腺发育不全,而乙组小鼠的胸腺发育正常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若甲组小鼠体内未产生病毒q的抗体,某免疫学研究人员将病毒q注入A组小鼠体内,其小鼠均死亡,而乙组小鼠体内产生了病毒q的抗体,所以将同剂量的病毒q注入B组小鼠体内,其小鼠只在第1周发热,以后恢复健康,故A正确;在死亡和恢复健康的两种小鼠的体内均检测出具有活性的病毒,所以两种情况下的病毒都具有活性,故B错误;若甲组小鼠缺乏免疫力,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对付病毒q,所以甲组小鼠全部死亡,而乙组小鼠具有正常的免疫力,可以通过免疫能力产生足够的抗体对付病毒q,所以乙组小鼠可恢复健康,故C正确;若甲组小鼠的胸腺发育不全,免疫能力低下,因为无法彻底消灭病毒q而全部死亡;而乙组小鼠的胸腺发育正常,有较强的免疫能力,足以对付病毒q,所以乙组小鼠只在第1周发热,以后恢复健康,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5.2011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三位科学家分享。博伊特勒和 霍夫曼发现了 toll 样受体(TLR)可识别不同病原体,并在细菌入侵时快速激活非特异性免疫的现 象。斯坦曼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状细胞,并证实其能激发 T 淋巴细胞引起系列反应,如制造 出“杀手”细胞等,杀死被感染的细胞及“入侵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toll 样受体(TLR)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其合成与核糖体有关 B. toll 样受体(TLR)存在于细胞膜外表面,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 C. 树突状细胞激发 T 淋巴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 树突状细胞能激发 T 淋巴细胞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答案】D ‎【解析】‎ 据题意可知,“toll样受体(TLR)是单个的跨膜非催化性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正确;题中表示该蛋白质可识别不同病原体,因此该受体可能存在于细胞的外表面,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B正确;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彼此接触可以传递信息,这是通过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来完成的,因此树突状细胞激发T淋巴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树突状细胞能激发T细胞,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抗体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以及入侵者,而淋巴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D错误。‎ ‎26.玉米植株被雨后大风吹倒一段时间后会呈现如图所示的生长状况。该图不能说明 (  )‎ ‎ ‎ A. 在该段时间内玉米光合作用合成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量 B. 生长素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C.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玉米植株生长状况良好,说明在该段时间内玉米光合作用合成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量,有机物积累,故A项不符合题意;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只能说明生长素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了横向运输,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但不能说明其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B项符合题意;根的向地生长是远地侧低浓度促进生长,近地侧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结果,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项不符合题意;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说明了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D项不符合题意。‎ ‎27.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了下图所示结果,下面对本实验分析或评价正确的是(  )。‎ A. 若要达到该实验的目的,应进行预实验 B. 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c C. 不同浓度的NAA处理迎春花插条的时间应该不同 D. 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所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详解】进行预实验可以大致确定最适范围浓度,A正确。‎ 图中显示c浓度下生根数目最多,但并没有完整实验结果,没有体现浓度大于c时生根数目减少,B错误。‎ 实验中应控制无关变量,时间应该相同,C错误。‎ 侧芽的数目和饱满度会影响实验结果,因为芽会产生内源性生长激素,D错误。‎ ‎【点睛】实验中除了NAA的浓度之外,凡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量都是无关量,包括时间、NAA溶液的体积、枝条的生长状况等,都应该等量处理。‎ ‎28.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图乙中的位置是 (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p电生长素浓度高但生长速度慢,所以对应乙图的b点。‎ ‎29. 刚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种到土壤里不能发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能发芽是因为块茎中含有较多的生长素,生长受到抑制 B. 不能发芽是因为块茎中含有较多的脱落酸,进入休眠期 C. 要促使其发芽,可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 D. 要促使其发芽,可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刚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含有较多的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分裂从而抑制发芽,故B正确,A错误;要想促进发芽,需要去除脱落酸,或用赤霉素处理,故C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0.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冬季在温室种植的番茄开花后施用乙烯可以促进番茄果实的形成 B. 高浓度2,4D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可以抑制双子叶植物类杂草的生长 C. 培养基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不同浓度比诱导愈伤组织分化的方向不同 D. 给收获后的农产品适当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有助于储存保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促进果实形成,故A错。双子叶植物类杂草比起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较敏感,故B正确。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高时诱导根的分化,反之则诱导芽分化,比值处于中间水平时愈伤组织只生长不分化,故C正确。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延缓植物器官的衰老,所以在农产品贮藏保鲜时要用细胞分裂素,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31.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 第1~5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 B. 第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 C. 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D. 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即增长倍数,增长倍数>1,种群数量上升;增长倍数=1,种群数量不变;增长倍数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 ‎【详解】由图可知,第1~5年间增长倍数大于1,且为定值,故种群呈“J”型增长,A正确;第20~30年间增长倍数为1,种群增长率为1-1=0,B正确;10年之前种群数量上升,10年之后种群数量下降后不变,故第10年时种群数量最大,C错误;第15~20年间,增长倍数小于1,故种群数量不断减少,D正确。故选C。‎ ‎32. 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 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 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 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 D. 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大;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小。‎ ‎【详解】在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A错误;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因此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B错误;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C正确;在K值时种群的数量最大,此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D错误。‎ ‎33.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 cm2‎ B. 标志重捕法不适用于调查土壤动物中的蜈蚣 C. 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D. 可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鼠类数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详解】调查某地区松树(个体较大)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00cm2,A错误;标志重捕法不适用于调查土壤动物中的蜈蚣,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B正确;对酵母菌计数时,应该先盖盖玻片,再加培养液,C错误;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类数量(活动能力强),D错误。故选B。‎ ‎34.一年生苔草的分枝可以月龄画成锥体,下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月龄结构的影响。苔草的幼枝具有更大的营养价值,它将吸引更多的植食性动物,如五趾跳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月龄较大的分枝成为优势 B. 若在理想状态下,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为“S”型 C. 养殖或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或减少它们食物的来源等措施都可控制五趾跳鼠的数量 D. 施肥有利于苔草幼枝的发生,且对苔草施肥后,一段时间内五趾跳鼠的年龄组成类型最接近于稳定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对照组月龄结构呈稳定型,施肥组月龄结构呈增长型,根据“苔草的幼枝具有更大的营养价值,它将吸引更多的植食性动物,如五趾跳鼠”,可知,施肥组跳鼠更多。‎ ‎【详解】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月龄较小的分枝成为优势,A错误;若在理想状态下,对苔草施肥后,月龄较小的分枝呈优势,植食性动物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可能呈J型,B错误;养殖或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或减少它们食物的来源等措施都可控制五趾跳鼠的数量,C正确;施肥有利于苔草幼枝的发生,故对苔草施肥后,一段时间内五趾跳鼠的年龄组成类型最接近于增长型,D错误。故选C。‎ ‎35.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除图中所示的外源性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内源性因素 B. 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 C. 由图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 D. 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 ‎【答案】D ‎【解析】‎ 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按“S”型增长曲线增长。‎ ‎36.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为了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化,这3条曲线对应的动物正确的是(  )‎ ‎(注:左Y轴数值对应甲、乙曲线,右Y轴数值对应丙曲线)‎ A. 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 B. 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 C. 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 D. 甲为狐、乙为羊、丙为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群落,考查对群落种间关系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羊、鼠和狐的食物关系及其对应的曲线。根据图中三者数量的变化可判断其代表的生物。‎ ‎【详解】根据曲线,狐的营养级较高,种群密度相对较低,丙应为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此时鼠泛滥成灾;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短期内银黑狐由于不适应环境,数量会减少,一段时间后,留存下来的银黑狐会大量捕食鼠,使鼠的数量大量减少,同时银黑狐的数量会较快增长,羊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比原来数量高的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3条曲线正确对应的动物是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选C。‎ ‎37.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后,一定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a~b期间,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更快 B. 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 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发生了种间互助 D. 害虫数量减少可导致蜘蛛数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a﹣b期问,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由于食物减少,蜘蛛的数量将减少,A错误;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B正确;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由于两者是捕食关系,相互制约的原因,C错误;害虫数量减少通过反馈调节导致蜘蛛数量减少,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8.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 A. 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 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 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 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曲线a)增多,但个体数(曲线b)减少。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改变。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草本阶段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 ‎39.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 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初生演替是指原来从没有过植被,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红松林之所以能取代杨树和白桦是由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在群落演替初期,杨树与白桦会因为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等资源而发生竞争;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一般会越来越丰富。‎ ‎【名师点睛】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分析 ‎(1)群落演替的方向 ‎①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②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2)群落演替的结果 ‎①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②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③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的变化,使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40.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 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退耕还林到森林的演替是次生演替的过程,生物种类逐渐增加。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使光照强度。‎ ‎【详解】实施退耕还林后,环境变好,资源空间相对充足,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在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群落演替中一个优势种取代另一个优势种,但前一个优势种一般不会消亡,只是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在图中可以显示在第三阶段甲乙两种群仍然存在,C错误。图中群落演替过程,生物种类增多,物种丰富度增大,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D正确。‎ 二、非选择题 ‎41.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人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经过EMS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等,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 请回答:‎ ‎(1)诱变处理获得乙的同时,还获得了很多其他表现型的品种,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____________性。‎ ‎(2)获得丙的过程中,运用了____________育种技术。‎ ‎(3)若要培育抗性糯性的新品种,采用乙与丙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从F1中选取表现为____________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个体,其比例是____________。‎ ‎(4)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虫性。通常从其他物种获得______________,将其和农杆菌的____________用合适的限制酶分别切割,通过____________酶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 ‎【答案】 (1). 不定向 (2). 诱变育种和单倍体 (3). 抗性非糯性 (4). 3/16 (5). 抗虫基因(或目的基因) (6). 质粒 (7). DNA连接 ‎【解析】‎ ‎【分析】‎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特点: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等。‎ 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由题意可知,甲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的基因型为:ttGG,乙抗性非糯性个体T-G-,丙非抗糯性个体基因型为:ttgg。‎ ‎【详解】(1)诱变处理可以获得乙和很多其他表现型的品种,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2)甲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的基因型为:ttGG,利用甲的花粉tG,经过诱变处理可以获得多种变异,其中tg的变异花粉经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tg的单倍体植株,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可以获得纯合的二倍体植株丙非抗糯性ttgg。该过程采用了诱变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3)若要乙T-G-与丙ttgg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TtGg和非抗非糯性ttGg的个体,说明乙的基因型为TtGG,若要培育抗性糯性T-gg的新品种,可选择F1中抗性非糯性TtGg的个体自交,F2中抗性糯性个体T-gg出现的概率为:3/4×1/4=3/16。‎ ‎(4)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虫性。可以从其他物种获得抗虫基因,将其和农杆菌的Ti质粒用相关的限制酶分别切割,通过DNA连接酶酶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通过农杆菌转化法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植物组织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 ‎【点睛】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故“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等,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该推测过程中采用了诱变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获得可育的纯合子丙。‎ ‎42.下图为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存在的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表示不同的器官,a、b、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c是________,其分泌受________(填器官名称)分泌的激素a直接调节。‎ ‎(2)经研究发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为三肽化合物,促甲状腺激素为糖蛋白,向用a、b、c三种激素分别配制的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溶液会变紫色的是____________;激素________作用的靶细胞在人体内分布最广。‎ ‎(3)通常采取抽取血样的方法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这利用了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某单位组织体检,小王的体检结果出现异常,下图为其验血报告单的部分截图。由验血报告单可知小王体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其可能病变的器官是________。‎ 项目名称 英文缩写 结果 参考值 促甲状腺激素 TSH ‎227‎ ‎0.2~7.0‎ 甲状腺激素 T+‎ ‎2.8‎ ‎5.5~12‎ ‎【答案】 (1). 甲状腺激素 (2). 垂体 (3). a、b (4). c (5). 通过体液运输 (6). 甲状腺激素水平偏低,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偏高 (7). 甲状腺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是垂体,乙是甲状腺,丙是下丘脑。a促甲状腺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甲状腺激素。‎ ‎【详解】(1)由图可知,乙是甲状腺,乙分泌的c是甲状腺激素,其分泌受甲垂体分泌的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直接调节。‎ ‎(2)经研究发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为三肽化合物,促甲状腺激素为糖蛋白,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均含肽键,故遇双缩脲试剂会呈现紫色,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的衍生物,不含肽键,遇双缩脲试剂不会呈现紫色反应。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故其作用的靶细胞在人体内分布最广。‎ ‎(3)由于激素会经体液运输,故可以采取抽取血样的方法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某单位组织体检结果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很可能是甲状腺出现问题,促甲状腺激素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 ‎【点睛】激素并非都是蛋白质类的,胰岛素、促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43.热休克蛋白(HSP)是细胞和机体受到高温侵袭或生存威胁时,合成量迅速增加的一类蛋白质(如HSP60、HSP90等),它们具有多种功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细胞受高温刺激时,HSP迅速地被诱导出来,以避免细胞结构被破坏,这表明生物的性状是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下图表示HSP60发挥作用的示意图,据图推测HSP60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 ‎(3)癌细胞能在体内“恶劣环境”下存活的关键是其HSP90 比正常细胞的含量________,这提示我们在开发增强化疗和放疗效果的药物时应考虑______________。‎ ‎(4)当细胞癌变时,会产生正常细胞原本不具有的蛋白质,它可引发免疫反应,在此过程中,热休克蛋白参与了识别作用(见下图)。‎ ‎①图中甲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a表示T细胞的________过程,清除癌细胞的免疫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纯化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和环境 (2). 促使多肽链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3). 多 (4). 抑制HSP90的活性(抑制HSP90基因的表达、降低HSP90的含量) (5). 吞噬细胞 (6). 增殖分化 (7). 细胞免疫 (8). 热休克蛋白—抗原复合体 ‎【解析】‎ ‎【分析】‎ 细胞癌变的特点:形态结构会发生改变;适宜条件下,可以发生无限增殖;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容易出现分散转移。‎ 由图可知,热休克蛋白的作用有:催化多肽链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识别癌变细胞的抗原。‎ ‎【详解】(1)当细胞受高温刺激时,HSP迅速地被诱导出来,以避免细胞结构被破坏,说明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如高温)共同作用的结果。‎ ‎(2)图中HSP60可以促进多肽链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3)由于“热休克蛋白(HSP)是细胞和机体受到高温侵袭或生存威胁时,合成量迅速增加”,故癌细胞能在体内“恶劣环境”下存活的关键是其HSP90 比正常细胞的含量多,在治疗癌症时可以考虑抑制HSP90的活性来增强化疗和放疗效果的。‎ ‎(3)①图中抗原首先经过甲细胞的处理再呈递给T细胞,故甲细胞应该是吞噬细胞,T细胞可以经过a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②据图可知,热休克蛋白—抗原复合体会引起机体发生相应的免疫效应清除癌细胞,故可以对热休克蛋白—抗原复合体进行分离提纯制作疫苗。‎ ‎【点睛】根据“热休克蛋白(HSP)是细胞和机体受到高温侵袭或生存威胁时,合成量迅速增加的一类蛋白质”,进而可知在高温或恶劣条件下,HSP的含量均会升高。‎ ‎44.回答下列有关生长素的问题。‎ ‎(1)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到相邻侧芽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ATP。‎ ‎(2)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α)。下图为实验示意图。‎ ‎①α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填“180°≥α>0°”、“180°≥α≥90°”或“90°≥α>0°”)。‎ ‎②在两组实验中若α相同,则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的浓度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相同。‎ ‎③若想在细胞水平上证明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可以取弯曲处做________(填“横切”或“纵切”)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测量两侧细胞的平均长度,做出比较。‎ ‎(3)下图是根、茎对生长素作用的反应曲线,图示字母中表示根近地侧的是________、茎的远地侧的是________。‎ ‎(4)有科学家认为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为了研究二者的关系,科研人员做了这样的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①此科研人员所做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②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组。‎ ‎③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其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需要 (2). 90°≥α>0° (3). 不一定 (4). 纵切 (5). B (6). C (7). 生长素浓度 (8). 乙烯浓度 (9). 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10). 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植物。‎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横向运输、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 ‎【详解】(1)顶芽的生长素浓度较低优先生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会出现顶端优势。此时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到相邻侧芽属于极性运输,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需要消耗ATP。‎ ‎(2)①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左侧有生长素会出现弯向右侧生长,琼脂块不含生长素时,胚芽鞘的弯曲角度为90度,故90°≥α>0°。‎ ‎②由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可能相同,会出现相同的弯曲角度。‎ ‎③若想在细胞水平上证明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可以取弯曲处做纵切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测量两侧细胞的平均长度,做出比较。‎ ‎(3)A、B所在的曲线对生长素较敏感,应该是根;C、D所在的曲线对应茎。又因为根的近地侧浓度较高,抑制生长,生长单位长度所需的时间较长,故对应B。茎的远地测浓度较低,生长较慢,生长单位长度所需的时间较长,对应C点。‎ ‎(4)要研究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该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对照组应该把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实验组把根尖放在不同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测定各组乙烯的值。‎ 实验结果: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实验结论: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故水平放置的植物其根会出现向重力生长。‎ ‎【点睛】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除去单子叶农田的双子叶杂草。‎ ‎45.请回答下列与种群特征有关的问题。‎ Ⅰ.(1)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每平方米N1、N2、N3、N4、N5(株),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株/m2。‎ ‎(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对一云杉林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统计,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如下表所示。‎ 等级 高度(cm)‎ 数量(株)‎ a级 h≤10‎ ‎120‎ b级 ‎10300‎ ‎6‎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 Ⅱ.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 ‎(1)下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________。 ‎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 ‎【答案】 (1). 随机取样 (2). (N1+N2+N3+N4+N5)/5 (3). A (4). 增长型 (5). B (6). 不再增加 (7). 增长 (8). K/2‎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空间特征包括: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 ‎【详解】Ⅰ(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该采用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求所有样方的平均值。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每平方米N1、N2、N3、N4、N5(株),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N1+N2+N3+N4+N5)/5株/m2。‎ ‎(2)A中老年个体较多,处于衰退型,种群数量会下降;BC老年个体少于幼年个体,种群数量会出现上升;D中各年龄段数量接近,处于稳定型,种群数量几乎不变。‎ ‎(3)云杉林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故该种群处于增长型。‎ Ⅱ(1)鱼迁入该生态系统后,根据增长速率的变化可知,其种群数量应该呈S型增长曲线,对应曲线B。‎ ‎(2)t2时期对应其K值,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维持稳定,不再增加。‎ ‎(3)在t1时对应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 ‎(4)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因为此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最易恢复。‎ ‎【点睛】捕鱼应该在K/2之后捕捞,种群剩余量维持在K/2;灭鼠应该在K/2之前进行,因为此时种群数量小,容易控制。‎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