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www.ks5u.com 命题人:陈瑞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在答题卡和答题卷上填写清楚。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总分50分) 1.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 D.完成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细胞膜的功能是: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综上所述,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膜的功能 2.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ATP的合成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B.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 C.一分子ATP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D.ATP是由三个磷酸基团和一个腺嘌呤构成的 【答案】D 3.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以无限增殖 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别 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答案】D 【考点定位】细胞的癌变 4.某种植基地内,西瓜的花色有黄色和白色,由一对核等位基因控制,黄色(A)对白色(a)完全显性。研究人员用秋水仙素处理杂合子(Aa)植株的幼苗,使其成为四倍体,用该四倍体植株与普通二倍体白花植株杂交,后代中白花植株所占比例为 A.1/4 B.1/6 C.1/8 D.1/12 【答案】B 【解析】基因型为Aa的植株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所得到的四倍体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4:1,普通二倍体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只产生一种基因型为a的配子。所以用该四倍体植株与普通二倍体白花植株杂交,后代中白花植株所占比例为1/6aa×1a=1/6aaa,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与染色体变异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能够依据题意准确定位四倍体植株的基因型及其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5.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共同进化仅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A项错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B项正确;环境条件保持稳定,因存在基因突变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C项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项错误。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名师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的认知、理解和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把易疏忽或易错的内容进行纵横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知识串起来并横向辐射,进行归纳。 6.下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图中方框内应该是 A. 内环境 B.消化道 C.呼吸道 D.骨骼肌 【答案】A 【解析】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 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答案】D 8.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A.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A 【解析】有机磷农药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使得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不能及时被分解,因此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将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使突触后神经元一直兴奋,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兴奋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抓住“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这一前提,结合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来分析该种药物所引起的即时效应。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清楚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是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先决条件。 9.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的分泌腺分泌的都是激素,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B.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病人因体内存在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大量注射胰岛素不会存在风险 C.各种激素作用的受体遍布体内几乎所有的活细胞,但一种激素对不同细胞作用的影响不同 D.虽然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但起调节作用的激素并不全是蛋白质 【答案】D 【解析】激素是由动物的内分泌腺分泌的,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A项错误;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即使是体内存在胰高血糖素拮抗作用的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病人,大量注射胰岛素后,也会出现因血糖浓度过低而危及生命的现象,B项错误;激素只能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有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受体遍布体内几乎所有的活细胞,有的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受体仅限于一种细胞,但一种激素对不同细胞作用的影响可能不同,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C项错误;虽然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但起调节作用的激素并不全是蛋白质,如性激素是脂质,D项正确。 【考点定位】动物激素的调节 10.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节准确、快速 B.调节物只存在于血浆中 C.调节物都由内分泌腺产生 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答案】D 【考点定位】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特点 11.在第一次免疫中,关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产生抗体的细胞都来自B淋巴细胞的分化 B.两者产生的记忆细胞是一样的 C.所有的T淋巴细胞都能直接杀伤靶细胞 D.所有接受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都分化成浆细胞 【答案】A 【解析】在第一次免疫中,能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都来自B淋巴细胞的分化,A项正确;两者产生的记忆细胞是不一样的,B项错误;只有效应T淋巴细胞才能直接杀伤靶细胞,C项错误;接受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项错误。 【考点定位】特异性免疫 【名师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需要熟记并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12.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细胞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 D.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没有神经调节的参与 【答案】C 13.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答案】D 【解析】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低级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与高级中枢无关,A项错误;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形成的长期记忆属于高级中枢控制的条件反射,B项错误;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是人类特有的、为人脑的高级功能,C项错误;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意识丧失的病人,高级中枢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功能,病人不能自主排尿,意识恢复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才能行使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功能,D项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14.将甲、乙、丙三株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顶芽摘除后,侧芽长度增加 B.甲侧芽生长快与生长素无关 C.细胞分裂素与侧芽生长有关 D.丙为对照组,甲、乙为实验组 【答案】B 15. 右下图是某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 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 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 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λ=当年种群中个体数量/一年前种群中个体数量,在1~5年间λ>1,且保持稳定,说明种群呈J型增长,A项正确;在20~30年之间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零,B项正确;在第1~10年间,λ值由大于1逐渐降至为1,说明种群数量在逐渐增加,到第1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C项错误;在15~20年间,λ<1,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D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λ值的内涵,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图中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16.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答案】C 【考点定位】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数量变化 17.右图表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阶段抗体水平升高,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B.②阶段抗体水平很高,说明内环境中有大量的HIV C.③阶段抗体水平下降,说明HIV已经清除 D.感染早期与晚期抗体水平低的原因是一致的 【答案】A 【解析】抗体是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曲线①阶段抗体水平升高,说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A项正确;②阶段抗体水平很高,说明体液免疫效应较强,通过抗体来清除内环境中的HIV,此时HIV病毒的量应减少,B项错误;③阶段抗体水平下降,是由于T淋巴细胞受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降低,从而导致抗体水平少,HIV并未清除,C 项错误;感染早期抗体水平低是由于体液免疫是逐渐的过程,而感染晚期时由于T淋巴细胞受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降低,从而导致抗体水平少,D项错误。 【考点定位】特异性免疫 【名师点睛】本题以动物感染HIV后抗体水平的变化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艾滋病的病因以及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明确艾滋病的病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前提;据此结合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判断各选项。 18.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③为组织细胞,则各物质交换过程为:①→②→③→④ 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C.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D.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答案】B 19.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和C可与感受器相连,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 B.若在f点施加一强刺激,则f点的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并在b点可测到电位变化 C.对该反射弧来说,大脑皮层对其活动不会产生影响 D.若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f点不会测到电位变化,而下一神经元的兴奋将会加强 【答案】A 【解析】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的传导是双向的,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据此分析图示并结合题意可知:图示兴奋的传导有三条途径:①abcg,②aedg,③hfedg,因此A和C可与感受器相连,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A项正确;若在f点施加一强刺激,则f点的膜电位由原来的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b点,因此在b点不能测到电位变化, B项错误;由题意信息,不能判断图示所完成的是哪一种反射活动,因此不能确定大脑皮层对其活动是否会产生影响,C项错误;若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产生的兴奋既可以传到f点,也可以传到下一个神经元,因此f点会测到电位变化,下一神经元将产生兴奋或抑制,D项错误。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是双向传导,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在此基础上分析图示,即可作出准确的判断。 20.右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C.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D.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B 21.当植物受到环境刺激时,下列图中所表示的生长素分布与生长的情形正确的是(黑点代表生长素的分布) A.①④⑥ B.②④⑧ C.③⑤⑥ D.②⑤⑦ 【答案】A 22.用标志重捕法统计种群数量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所做的标记部分脱落,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B.如果因个体间相互接触,使未被标记个体也沾上了颜料标记,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C.如果标记的个体因标记过于醒目,易被实验人员发现,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大 D.如果标记的个体因标记过程中刺激过大,造成极难再次捕捉,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答案】B 【解析】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如果所做的标记部分脱落,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大,A项错误;如果因个体间相互接触,使未被标记个体也沾上了颜料标记,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大,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小,B项正确;如果标记的个体因标记过于醒目,易被实验人员发现,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增加,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小,C项错误;如果标记的个体因标记过程中刺激过大,造成极难再次捕捉到,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大,D项错误。 【考点定位】标志重捕法 23.右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则甲、乙电流表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D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24.右图所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细菌并呈递抗原的过程,图中MHC-Ⅱ分子是一种特异性糖蛋白,能与抗原(图中的a)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并移动到细胞的表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抗原a能被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B.图中画出的细胞器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C.细胞②受刺激活化后将产生淋巴因子 D.细胞①只在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 【答案】C 【解析】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但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A项错误;图中所示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与溶酶体,其中核糖体不具有膜结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B项错误;②是T细胞,受刺激后将产生淋巴因子,C项正确;细胞①为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D项错误。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生物膜系统 【名师点睛】本题以“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细菌并呈递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免疫调节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是:需要熟记并理解体液免疫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并与生物膜系统建立联系。 25.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b两种微藻,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分别利用其中磷元素的曲线。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略低于Kb的环境中,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题,总分50分) 26.(9分)下图为水稻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示意图,1~10表示生理过程,A~D表示化学物质,请分析: (1)图一中代表光合作用暗反应的是 ,A、B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图所示代谢过程中,可以发生于高等动物细胞内的生理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 (2)1、2、3、4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 (3)3过程产生的CO2中的氧元素来自________________。 (4)4、6过程在细胞内发生的具体部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1)6 丙酮酸、(各1分) 1、3、4(8、10) (2)4 (3)水和丙酮酸(2分) (4)线粒体内膜 叶绿体基质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27.(10分)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条件,研究小组给健康小鼠饲喂高糖饲料后一段时间,检测其血液中相关激素及血糖浓度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血液中能检测到激素含量变化的理论依据是 ,给小鼠饲喂高糖饲料后,小鼠体内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是 。 (2)给小鼠饲喂高糖饲料后,胰岛细胞的分泌胰岛素活动增强,引起靶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加速,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试分析影响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项)。 (3)高血糖会刺激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释放______作用于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使血糖浓度降低,这种调节方式是_______调节。 (4)研究表明小檗碱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要探究小檗碱是否是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达到降血糖的作用,实验思路是:将一定数量的高血糖症小鼠(胰岛B细胞对血糖不敏感)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注射适量的___________,另一组施加等体积生理盐水,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后血液中___________的浓度。 【答案】(10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 (1)激素通过内分泌腺分泌后释放到血液中运输 先上升,后下降以至维持相对稳定(2分) (2)摄取、利用和储存 胰岛素载体(数量)、胰岛素(浓度)、ATP等(2分) (3)神经递质 神经—体液 (4)小檗碱溶液 胰岛素 【解析】(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释放到血液中,由血液运输到全身,因此从血液中能检测到激素含量变化。给小鼠饲喂高糖饲料后,由于糖类的消化吸收,导致小鼠体内血糖浓度上升,而后由于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得血糖浓度下降并维持相对稳定。 (2)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胰岛素只有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靶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因此影响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有胰岛素受体(数量)、胰岛素(浓度)、ATP等。 (3)高血糖会刺激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使血糖浓度降低,这种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4)要探究小檗碱是否是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达到降血糖的作用,其自变量为是否注射小檗碱溶液,因变量为胰岛素浓度,据此依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可知,其实验思路是:将一定数量的高血糖症小鼠(胰岛B细胞对血糖不敏感)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注射适量的小檗碱溶液,,另一组施加等体积生理盐水,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后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 【考点定位】血糖平衡调节及其相关实验设计 28.(11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如图,正常情况下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 (1)由图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此时人体感觉到冷,随即通过 调节,增加 、减少 ,使体温回升至正常。 (2)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点S右移,出现发热。如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 ,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3)人体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统随即启动,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能够 (特异性、非特异性)抵抗,但大多数病毒进入血液,必须依靠 细胞产生 清除血液中的病毒,另有 细胞与 细胞直接接触,使之裂解。 (4)免疫应答中的巨噬细胞与被感染细胞相比,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较发达,这是由于巨噬细胞需要_____(多选)。 A.表达细胞表面受体 B.产生更多的细胞内水解酶 C.合成大量ATP D.合成更多蛋白质分泌到胞外 【答案】(11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 (1)高于 神经与体液 产热量 散热量 (2)失调 (3)非特异性 浆(效应B) 抗体 效应T 靶(被感染/宿主) (4)A、B、D(2分,答对两个给1分,全对给2分)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免疫调节 29.(10分)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各种激素都有明显变化。某实验小组测定了苹果等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如图1所示,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从图1中还可知除了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外, 也可能具有此作用。两者的关系可用图2表示。 ①图2中的“前体物质”是 ,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 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 的活性来实现的。所以赤霉素促进茎秆伸长主要是通过提高 含量来实现的。 ②对于完整的胚芽鞘来说,赤霉素的作用部位主要是 ,生长素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 ③赤霉素与生长素表现出激素间相互作用类型中的 作用。 (2)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是 。 (3)以上两图中各种激素的动态变化可以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 的结果。 【答案】(10分,每空1分) (1)赤霉素 ①色氨酸 抑制 酶 生长素 ②胚芽鞘尖端 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 ③协同 (2)乙烯 (3)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解析】(1)图1显示: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明显地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分析图2可知: ①“前体物质”是色氨酸。赤霉素一方面能够促进生长素的合成,另一方面能够抑制生长素的分解,从而提高生长素含量,进而促进细胞伸长,因此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而生长素的分解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这种抑制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酶的活性来实现的。赤霉素促进茎秆伸长主要是通过提高生长素含量来实现的。 ②因为赤霉素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与分解,因此作用于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即胚芽鞘尖端,而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 ③赤霉素与生长素间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2)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因此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是乙烯。 (3)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考点定位】植物的激素调节 30.(10分)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 【答案】(10分,除注明外每空2分)(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共2分) 30只/mL (2)①D和E 水平 ②B和F 曲线F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前面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 mL(600只/20 mL)。 组3中,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这样一来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 (2)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对应于曲线D和E,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对应于曲线B和F。 【考点定位】种群和群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