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青海师大二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青海师大二附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有25题,每题2分,满分50分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仅由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三种细胞外液构成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血红蛋白等物质 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的成分稳定时机体就达到稳态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 2.下列对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乙图人体物质交换中体内细胞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体内细胞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丙图中,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点对应的浓度 D.图丁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3.图Ⅰ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Ⅱ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X、Y代表激素名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Ⅰ中,A液与B液中的各种成分含量基本相同 B.图Ⅰ中B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血糖的含量有关 C.图Ⅱ中甲所代表的结构名称是下丘脑,激素Y的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 D.图Ⅱ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②③④ 4.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PM 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PM2.5进入人体后,被某细胞吞噬,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C.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5.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不正确的分析是( ) A.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受大脑皮层控制 B.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 C.若图中内分泌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多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 D.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6.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下降 C.若A代表燕麦胚芽鞘,a为单侧光,则b、c可分别代表生长素在尖端下部横向运输和向光弯曲生长 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7.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结合图解回答下面的问题:(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②③表示物质)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③三种物质既体现了激素间分级调节,又体现了反馈调节 B.图中A器官既能参与神经调节,又能参与体液调节,是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C.C细胞可产生抗体,其原因是C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 D.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原因是D细胞活性下降使淋巴因子的分泌减少,影响了特异性免疫 8.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中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抑制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B.突触前神经元﹣﹣分泌神经递质﹣﹣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D.效应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9.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F”,使手缩回 10.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健康眼睛也将失明,这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其主要致病过程如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①代表过敏原 B.②代表溶酶体酶 C.③保留了对抗原的记忆 D.③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可合成并分泌抗体 11.如图表示一棵植株被不透光的纸盒罩住,纸盒的左侧开口,右侧照光.如果固定幼苗,旋转纸盒;或固定纸盒,旋转幼苗;或将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一段时间后,幼苗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A.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C.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12.下列与生长素发现的一系列实验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感光部位在幼苗尖端,弯曲部位在幼苗尖端下面 B.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幼苗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 C.单侧光会引起幼苗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色氨酸 13.如图是有关燕麦实验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燕麦胚芽鞘的某些部位纵向插入了云母片.请分析图中a到f的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正确的一组( ) A.a<b、c=d、e=f B.a<b、c=d、e<f C.a<b、c<d、e=f D.a>b、c=d、e<f 14.如图所示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某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d点表示植物茎向光侧浓度,则c可表示茎背光侧浓度 B.若该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芽生长的影响,则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在ac之间 C.给植物施加e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时,植物的生长不会受到影响 D.cf段曲线的变化可用于解释横放植物根的向地生长 15.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曲线I表示生长素对植物芽的作用,曲线Ⅱ可表示对根的作用 B.单侧光下,若胚芽鞘向光侧浓度为a,则背光侧为b C.植物水平放置,若根近地侧浓度为c,则远地侧为d D.植物水平放置,若茎近地侧浓度为d,则远地侧为c 16.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促进插枝成活.其原因是( )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 ②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 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植物激素的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的身长,高浓度处理都会导致植物疯长 B.脱毒苗的培育过程不需要添加外源的植物激素 C.乙烯利处理青色的香蕉可加速其转为黄香蕉 D.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会导致其染色体联会紊乱,出现无子果实 18.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伸长,两者促进植物生长及关系可用如图表示,请根据图中信息和相关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是植物细胞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B.图中赤霉素对①过程起促进作用,对②过程也应该是促进作用 C.赤霉素促进茎秆伸长是通过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而实现的 D.赤霉素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不同的 19.如图为种群特征概念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c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a特征,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20.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21.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最高点c点时将蝗虫一网打尽,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由于种群数量不变,所以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不会改变 22.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 B.第4年的大山雀种群数量比开始时大 C.10年内,第6年的种群数量最小 D.第6﹣10年大山雀数量一直保持增长 23.科研人员对一块玉米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玉米田中某种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研究该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C.该农田中的玉米长势整齐,故其垂直结构没有分层现象 D.随机扫取玉米田的表层土样,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24.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4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27 21 样本3 33 50 18 35 0 11 25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25.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C.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会比草丛更复杂 D.表中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二、综合题:共有6题,满分50分 26.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内稳态调节、免疫、神经系统的问题. 内环境稳态是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的.图甲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图乙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图丙是反射弧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用字母作答) (2)图甲中使细胞C增殖分化有两种信号刺激,一种信号是 ,另一种信号是由致敏T细胞释放的 . (3)在抗原、淋巴因子、溶菌酶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 (4)图乙中①是 细胞,若人体受到HIV病毒的侵染,①和②中的 细胞(填数字)最容易受到攻击,从而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5)图丙所示反射弧包括 个神经元,兴奋在该反射弧ab段上传导的方向是 (填a→b或b→a),兴奋传到突触被突触后膜识别的物质基础主要是细胞膜上具有 .抽指血时不发生缩手的行为说明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 控制. 27.如图是人体生命活动部分调节示意图,其中甲~丙表示细胞,①~③表示相关过程,X~Z表示相关激素,激素X是一种糖蛋白.请分析回答: (1)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导致激素Z分泌增加,该激素的作用是 . (2)如果用含激素X的饲料饲喂正常动物,则①、②过程的生理效应 (“有”或“无”)明显变化. (3)图中甲细胞的作用是 . (4)“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如图).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Y激素的分泌量 . (5)在长跑比赛中,运动员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 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 . 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 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 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28.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试验中,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进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溶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如柱状图2. 请分析并回答: (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 作用的一类化合物.本实验中 mg/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振荡培养的目的是:①增加溶液中的 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②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 . (3)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 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图2中,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 mm.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 (选填“有”或“无”)促进作用;与浓度为1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 . (5)图2中,浓度为0.1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 (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A.舍弃 B.修改 C. 如实填写 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 . 29.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问题.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甲图表示水平放置顶芽正常优先生长的幼苗,乙图表示该幼苗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 (要求:用乙图曲线上相应字母所对应的浓度来表示甲图相应各点的生长素浓度): (1)甲图②处生长素浓度可用乙图[ ]点浓度表示;乙图中C点浓度可表示甲图中[ ]处生长素浓度. (2)为了促进⑥处结构的生长,可采取的办法是 ,经过此处理后⑥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低于 c/mol•L﹣1. (3)能够同时促进茎和芽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c/mol•L﹣1. 研究发现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胚鞘、茎枝切段等离体器官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某研究小组围绕生长素和赤霉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探究结果如图丙所示. (4)试推测赤霉素在促进茎生长方面的作用机理是 . (5)根据图丙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 ; ② . 30.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常用 .某同学采用此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下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结果是 . (2)动物﹣﹣常用 法.某同学在调查过程中,捕鸟30只,其中灰雀5只,标记后放回,再捕获30只鸟,其中有两只被标记的灰雀和6只没标记的灰雀,该区灰雀种群总个数为 ,和实际相比会偏 (大、小). (3)细菌﹣﹣显微记数法.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h后 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则细菌细胞每分裂一代的平均时间为 小时. 31.如图表示某种群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 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 ,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 , . (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 点左右,原因是 .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 2016-2017学年青海师大二附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有25题,每题2分,满分50分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仅由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三种细胞外液构成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血红蛋白等物质 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的成分稳定时机体就达到稳态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解答】解: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还包括脑脊液等,A错误;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错误;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D正确. 故选:D. 2.下列对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乙图人体物质交换中体内细胞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体内细胞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丙图中,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点对应的浓度 D.图丁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为反射弧,乙图为内环境,丙图为生长素双重性曲线图,丁图为细胞免疫.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甲图中,若在c点切断,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但肌肉不会收缩,故A错误; B、乙图中A是组织液,可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是淋巴,可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C是血浆,可与血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故B错误; C、单侧光使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所以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生长素浓度,所以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故C正确; D、溶酶体可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丁图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而非效应T细胞中的溶酶体,故D错误. 故选:C. 3.图Ⅰ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Ⅱ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X、Y代表激素名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Ⅰ中,A液与B液中的各种成分含量基本相同 B.图Ⅰ中B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血糖的含量有关 C.图Ⅱ中甲所代表的结构名称是下丘脑,激素Y的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 D.图Ⅱ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②③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脑的高级功能;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图Ⅰ中:A是组织液,B是血浆,C是淋巴. 图Ⅱ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③④,②是促进作用图Ⅱ表示激素调节的分级管理,甲和乙所代表的结构名称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激素X、Y的名称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图Ⅰ中A是组织液,B是血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血浆蛋白,A错误;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错误; C、图Ⅱ表示激素调节的分级管理,甲和乙所代表的结构名称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激素X、Y的名称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 D、图Ⅱ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③④,②是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C. 4.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PM 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PM2.5进入人体后,被某细胞吞噬,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C.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1、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pH).正常人体的血浆pH能保持相对稳定,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肺泡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因此PM 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A正确; B、PM2.5进入人体后,被某细胞吞噬,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的细胞死亡,这是外界不利引起引起的,属于细胞坏死,B正确; C、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因此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后,不会导致人体血液pH明显下降,C错误;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C. 5.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不正确的分析是( ) A.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受大脑皮层控制 B.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 C.若图中内分泌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多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 D.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血压.同时也可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 2、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高级中枢可以分级调控调控低级中枢. 3、水平衡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过程(负反馈):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解答】解:A、下丘脑是枢纽但都受最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A正确; B、下丘脑分泌的是促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 C、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C正确; D、当人体饮水不足或事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减少尿液量,D正确. 故选:B. 6.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下降 C.若A代表燕麦胚芽鞘,a为单侧光,则b、c可分别代表生长素在尖端下部横向运输和向光弯曲生长 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种群的特征.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下丘脑中含有渗透压感受器,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大脑皮层能产生渴觉;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单侧光或地心引力能引起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在体液免疫中,当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后,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答】解:A、血浆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中,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同时将兴奋传递给大脑,产生渴觉,A正确; B、诱捕雄虫可干扰昆虫的正常交尾,使其性别比例失调,并导致种群密度下降,B正确; C、生长素在单侧光的作用下,会发生横向运输,其运输部位在尖端,C错误; D、抗原刺激人体B淋巴细胞后,使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C. 7.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结合图解回答下面的问题:(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②③表示物质)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③三种物质既体现了激素间分级调节,又体现了反馈调节 B.图中A器官既能参与神经调节,又能参与体液调节,是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C.C细胞可产生抗体,其原因是C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 D.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原因是D细胞活性下降使淋巴因子的分泌减少,影响了特异性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该图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图.其中,A为下丘脑,B为甲状腺,C为浆细胞,D为T细胞.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图中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②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③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反过来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体现了激素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 B、A为下丘脑,下丘脑的内分泌细胞参与体液调节,神经部参与神经调节,是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B正确; C、C为浆细胞,其来源于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的增殖分化,C错误; D、据图分析,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D细胞活性下降使淋巴因子的分泌减少,影响了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免疫力下降,D正确. 故选:C. 8.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中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抑制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B.突触前神经元﹣﹣分泌神经递质﹣﹣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D.效应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特点. 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释放的,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就被灭活.神经递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 【解答】解:A、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A错误; B、突触前神经元﹣﹣分泌神经递质﹣﹣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正确; C、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 D、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D错误. 故选:AD. 9.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F”,使手缩回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图示为神经、体液调节过程,AB和AC过程为神经调节,内分泌腺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解答】解:A、饭后血糖升高时,可以通过传入神经传给下丘脑,再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A正确;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反馈调节,所以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B正确; C、体温相对稳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调节途径可以为:“寒冷刺激→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肾上腺素”,C正确; D、人的手被针刺时,通过神经调节,使手缩回,过程为:“针刺激→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有关肌肉”,D错误. 故选:D. 10.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健康眼睛也将失明,这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其主要致病过程如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①代表过敏原 B.②代表溶酶体酶 C.③保留了对抗原的记忆 D.③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可合成并分泌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抗原,②表示淋巴因子,③表示记忆细胞,④表示浆细胞. 【解答】解:A、受伤眼球流出的晶状体蛋白成为抗原,引起免疫反应,A错误; B、②表示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B错误; C、③表示记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C正确; D、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D错误. 故选:C. 11.如图表示一棵植株被不透光的纸盒罩住,纸盒的左侧开口,右侧照光.如果固定幼苗,旋转纸盒;或固定纸盒,旋转幼苗;或将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一段时间后,幼苗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A.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C.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单侧光照射使植物幼苗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使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比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造成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显示出向光性.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如果固定幼苗,旋转纸盒,由于右侧照光,所以只有当纸盒的开口旋转右侧时,才有光照射到植物幼苗,因此植物幼苗感受的是右侧照射的单侧光,但幼苗固定,故幼苗向右弯曲生长. (2)如果固定纸盒,旋转幼苗,由于纸盒的左侧开口,右侧照光,且旋转幼苗,所以幼苗没有感受到单侧光,故幼苗直立生长. (3)如果将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由于右侧照光,所以只有当纸盒的开口旋转右侧时,才有光照射到植物幼苗,因此植物幼苗感受的是右侧照射的单侧光,但幼苗和纸盒一起旋转,故幼苗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故选:D. 12.下列与生长素发现的一系列实验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感光部位在幼苗尖端,弯曲部位在幼苗尖端下面 B.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幼苗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 C.单侧光会引起幼苗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色氨酸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篇传递给下部. (3)拜尔试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的试验: 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5)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5个试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解答】解:A、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A正确; B、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有光和无光条件下都可以产生生长素,B正确; C、单侧光会引起幼苗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测比向光侧多,C正确; 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的,D错误. 故选:D. 13.如图是有关燕麦实验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燕麦胚芽鞘的某些部位纵向插入了云母片.请分析图中a到f的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正确的一组( ) A.a<b、c=d、e=f B.a<b、c=d、e<f C.a<b、c<d、e=f D.a>b、c=d、e<f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生长素的运输,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左侧的图中,受单侧光的影响,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所以b侧的生长素>a侧的生长素;中间的图由于云母片的作用,导致生长素不能横向运输,以至c侧的生长素=d侧的生长素;燕麦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单侧光不会影响琼脂块上的生长素的分布,所以e侧的生长素=f侧的生长素. 故选:A. 14.如图所示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某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d点表示植物茎向光侧浓度,则c可表示茎背光侧浓度 B.若该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芽生长的影响,则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在ac之间 C.给植物施加e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时,植物的生长不会受到影响 D.cf段曲线的变化可用于解释横放植物根的向地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析图:由起点到c段,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生长的作用越来越大,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ce段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生长的作用越来越弱,e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超过e点,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抑制生长的作用越来越大. 【解答】解:A、茎背光侧浓度大于茎向光侧浓度,若d点表示植物茎向光侧浓度,则c可不可能表示茎背光侧浓度,A错误; B、若该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芽生长的影响,则由该图看不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B错误; C、e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于该器官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但是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反应不同,给植物其施加e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时,因为植物的其他器官反应不同,植物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C错误; D、cf段曲线的变化可用于解释横放植物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抑制根的生长,故近地侧生长慢,植物的根向地弯曲生长,D正确. 故选:D. 15.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曲线I表示生长素对植物芽的作用,曲线Ⅱ可表示对根的作用 B.单侧光下,若胚芽鞘向光侧浓度为a,则背光侧为b C.植物水平放置,若根近地侧浓度为c,则远地侧为d D.植物水平放置,若茎近地侧浓度为d,则远地侧为c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器官种类和植物种类不同而不同.(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2)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根对生长素较芽敏感,即在较低浓度下能够促进根生长,较高浓度会抑制根生长,而芽生长效应在较高浓度下,故曲线I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根的作用,曲线Ⅱ可表示对芽的作用,A错误; B、单侧光下,生长素集中分布在背光侧,导致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应该是胚芽鞘向光侧浓度为c,则背光侧为d,B错误; C、植物水平放置,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集中分布在向近地侧,由于根对生长素较敏感.近地侧生长受抑制,远地侧生长较快,故应该是若根近地侧浓度为b,则远地侧为a,C错误; D、植物水平放置,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集中分布在向近地侧,由于茎对生长素较不敏感,故近地侧(d)生长较快,D正确. 故选:D. 16.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促进插枝成活.其原因是( )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 ②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 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此外生长素还具有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等作用. 【解答】解: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可以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①和②错误、③正确; 植物扦插繁殖时,由于没有形成根,吸水能力比较差,因此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进而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④正确. 故选:D. 17.植物激素的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的身长,高浓度处理都会导致植物疯长 B.脱毒苗的培育过程不需要添加外源的植物激素 C.乙烯利处理青色的香蕉可加速其转为黄香蕉 D.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会导致其染色体联会紊乱,出现无子果实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的伸长,二者具有协同作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激素调节剂具有与植物激素相似的生理作用.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解答】解:A、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的伸长,高浓度赤霉素处理会导致“恶苗病”,高浓度生长素会抑制生长,A错误; B、脱毒苗的培育过程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需要添加外源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B错误; C、乙烯能催熟,所以其类似物乙烯利处理青色的香蕉可加速其转变为黄香蕉,C正确; D、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会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由于没有受精作用所以得到的是无子果实,D错误. 故选:C. 18.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伸长,两者促进植物生长及关系可用如图表示,请根据图中信息和相关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是植物细胞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B.图中赤霉素对①过程起促进作用,对②过程也应该是促进作用 C.赤霉素促进茎秆伸长是通过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而实现的 D.赤霉素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不同的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前提物质色氨酸能转化成生长素从而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素被氧化形成氧化产物后不再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能转化成生长素和抑制生长素的氧化过程促进细胞生长.由图示可知,赤霉素促进①生长素的合成.②为生长素转化为氧化产物,赤霉素对②起抑制作用. 【解答】解:A、赤霉素与生长素均为植物激素,是植物的一定部位产生的微量有机物,能协同促进植物生长,A正确; B、图中中赤霉素对①过程起促进作用,对②过程起抑制作用,B错误; C、由题图可知,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能转化成生长素和抑制生长素的氧化过程从而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而促进细胞生长,C正确; 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及其衍生物,赤霉素的化学本质是二萜类酸,由四环骨架衍生而得,二者本质不同,D正确. 故选:B. 19.如图为种群特征概念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c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a特征,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考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1、种群特征包括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取决于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2、由图可知,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c为种群密度. 【解答】解:A、种群的c特征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A正确; B、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年龄组成,C正确;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a特征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正确. 故选:B. 20.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种群密度的调查和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调查,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部分灰喜鹊鲤的标志物脱落,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判断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大,A错误; B、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边,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B正确;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就随机取样,而不能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大,C错误;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以社会群体为调查对象,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计算得出的发病率会偏高,D错误. 故选:B. 21.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最高点c点时将蝗虫一网打尽,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由于种群数量不变,所以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不会改变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据图分析,0﹣b段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在0﹣a种群的增长率增加,a﹣b段种群增长率减小为0.b﹣c段受到环境的影响,K值改变,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 【解答】解:A、由图可知,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为,此时蝗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快,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错误;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下降而种群密度上升,B错误;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正确;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断变化,D错误. 故选:C. 22.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 B.第4年的大山雀种群数量比开始时大 C.10年内,第6年的种群数量最小 D.第6﹣10年大山雀数量一直保持增长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据图分析,0﹣4年间,1<λ<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4﹣8年间0<λ<1,种群数量减少;8年以后λ>1,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所以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 【解答】解:A、2﹣6年间λ一直减小,但2﹣4年1<λ<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4﹣6年间0<λ<1,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错误; B、0﹣4年间,1<λ<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说明第4年的大山雀种群数量比开始时大,B正确; C、4﹣8年间0<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则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C错误; D、4﹣8年间0<λ<1,种群数量减少,8年以后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D错误. 故选:B. 23.科研人员对一块玉米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玉米田中某种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研究该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C.该农田中的玉米长势整齐,故其垂直结构没有分层现象 D.随机扫取玉米田的表层土样,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 2、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宜采用样方法,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宜采用标记重捕法. 3、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4、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解答】解:A、调查玉米田中某种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研究该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B正确; C、虽然玉米没有分层现象,但是玉米田是一个群落,群落内有不同的物种,玉米田有垂直结构,C错误; D、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应先去表层土,再用取样器取样调查,D错误. 故选:B. 24.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4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27 21 样本2 样本3 33 50 18 35 0 11 25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种群的特征. 【分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甲类群有7种生物,而乙类群有9种生物,因此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类群的丰富度小,A错误;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且甲类群中的物种4的种群密度相对乙类群较小,B错误;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且乙类群中的物种7种群密度相对甲来说较小,C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乙类群的丰富度大,D错误. 故选:C. 25.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C.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会比草丛更复杂 D.表中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考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表格表示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群落类型变化为: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随着演替的进行,草本、灌木和乔本的种类数都逐渐增多. 【解答】解:A、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植被未被彻底破坏,因此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因此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B正确; C、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植物分层现象更复杂,给动物提供的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更多,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C正确; D、采用样方法获取数据时应随机采样,D错误. 故选:D. 二、综合题:共有6题,满分50分 26.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内稳态调节、免疫、神经系统的问题. 内环境稳态是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的.图甲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图乙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图丙是反射弧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B、C、E、G .(用字母作答) (2)图甲中使细胞C增殖分化有两种信号刺激,一种信号是 抗原 ,另一种信号是由致敏T细胞释放的 淋巴因子 . (3)在抗原、淋巴因子、溶菌酶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抗原和编码抗体的基因 . (4)图乙中①是 吞噬 细胞,若人体受到HIV病毒的侵染,①和②中的 ② 细胞(填数字)最容易受到攻击,从而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5)图丙所示反射弧包括 4 个神经元,兴奋在该反射弧ab段上传导的方向是 a→b (填a→b或b→a),兴奋传到突触被突触后膜识别的物质基础主要是细胞膜上具有 糖蛋白 .抽指血时不发生缩手的行为说明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 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 控制.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甲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其中A细胞是吞噬细胞,B细胞是T细胞,C细胞是B细胞,细胞D是浆细胞,细胞E是记忆B细胞,细胞F是效应T细胞,细胞G是靶细胞;图乙是吞噬细胞的作用,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淋巴细胞;图丙是神经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解答】解:(1)图甲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效应T细胞. (2)细胞C是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需要接受抗原的刺激和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促进作用. (3)淋巴因子和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和基因不是免疫活性物质. (4)图乙中,①是吞噬细胞;HIV病毒主要侵染人体T淋巴细胞,进而使人体的免疫功能丧失. (5)分析题图丙可知,该反射弧中,含有4个神经元的细胞体,因此包括4个神经元;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因此兴奋在该反射弧ab段上传导的方向是a→b;兴奋传至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进而引发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抽指血时不发生缩手的行为说明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控制. 故答案应为: (1)B、C、E、G (2)抗原 淋巴因子 (3)抗原和编码抗体的基因 (4)吞噬 ② (5)4 a→b 糖蛋白 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 27.如图是人体生命活动部分调节示意图,其中甲~丙表示细胞,①~③表示相关过程,X~Z表示相关激素,激素X是一种糖蛋白.请分析回答: (1)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导致激素Z分泌增加,该激素的作用是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 (2)如果用含激素X的饲料饲喂正常动物,则①、②过程的生理效应 无 (“有”或“无”)明显变化. (3)图中甲细胞的作用是 分泌淋巴因子刺激(或促进)乙细胞(即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 (4)“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如图).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Y激素的分泌量 增加(或升高) . (5)在长跑比赛中,运动员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 毛细血管舒张 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 下丘脑 . 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 细胞外液 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 乳酸 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可知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示意图.其中①②是甲状腺激素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调节,③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正反馈调节.X是促甲状腺激素、Y是甲状腺激素、Z是抗利尿激素.甲细胞是T细胞.乙细胞是B淋巴细胞.丙细胞是浆细胞. 【解答】解:(1)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即激素Z是抗利尿激素,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2)激素X是促甲状腺激素,本质是蛋白质,饲喂动物会被消化分解,所以对①②过程生理效应无明显变化. (3)由图可知甲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故甲细胞是T细胞.由丙细胞产生抗体,所以丙细胞是浆细胞,乙细胞是B淋巴细胞.淋巴因子促进免疫细胞的免疫的能力.该图中是促进B细胞(乙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4)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而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所以甲状腺激素增多. (5)体温调节时,机体产热量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运动出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通过补充水分消除,剧烈运动时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痛. 故答案为: (1)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2)无 (3)分泌淋巴因子刺激(或促进)乙细胞(即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4)增加(或升高) (5)毛细血管舒张 下丘脑 细胞外液 乳酸. 28.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试验中,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进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溶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如柱状图2. 请分析并回答: (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 调节 作用的一类化合物.本实验中 1 mg/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振荡培养的目的是:①增加溶液中的 氧气 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②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 均匀 . (3)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 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 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 切段中内源激素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图2中,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 7.0(5) mm.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 有 (选填“有”或“无”)促进作用;与浓度为1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 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 . (5)图2中,浓度为0.1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 C (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A.舍弃 B.修改 C. 如实填写 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 重复实验 .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实验的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浓度,因变量是切段的平均长度,其中浓度为0是对照组,其它为实验组.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解答】解:(1)生长素是微量、高效的一类化合物,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调节作用.观察图2可以看出1mg/L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培养,促进切端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震荡培养可增加溶液中的氧气的量,还能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混合均匀. (3)对照试验的溶液为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所以生长素类似物A要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可以减少切段自身产生的生长素的影响. (4)据图2,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浓度为0的即为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7mm,与7mm比较,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有促进作用,与浓度为1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 (5)试验得到的数据要如实填写,误差大的可以重复试验. 故答案为: (1)调节 1 (2)①氧气 ②均匀 (3)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 切段中内源激素. (4)7.0 有 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 (5)C 重复实验 29.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问题.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甲图表示水平放置顶芽正常优先生长的幼苗,乙图表示该幼苗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 (要求:用乙图曲线上相应字母所对应的浓度来表示甲图相应各点的生长素浓度): (1)甲图②处生长素浓度可用乙图[ F ]点浓度表示;乙图中C点浓度可表示甲图中[ ④ ]处生长素浓度. (2)为了促进⑥处结构的生长,可采取的办法是 去除顶芽 ,经过此处理后⑥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低于 10﹣6 c/mol•L﹣1. (3)能够同时促进茎和芽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10﹣10﹣10﹣6 c/mol•L﹣1. 研究发现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胚鞘、茎枝切段等离体器官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某研究小组围绕生长素和赤霉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探究结果如图丙所示. (4)试推测赤霉素在促进茎生长方面的作用机理是 加速细胞的伸长(赤霉素可以提高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而生长素直接调节细胞的伸长);对细胞的分裂也有促进作用;它还可以促进细胞的扩大 . (5)根据图丙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 IAA和GA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但IAA的促进效应较GA明显 ; ② 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或两种激素同时存在时,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分析甲图可知,由于重力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因此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根出现向地性,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茎背地生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抑制侧芽生长,因此呈现顶端优势; 2、分析题图乙可知,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促进根、芽、茎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范围分别是小于10﹣8、小于10﹣6、小于10﹣10c/mol•L﹣1,能够同时促进茎和芽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10﹣10﹣10﹣6c/mol•L﹣1. 3、分析丙图可知,与加清水的对照组相比加入IAA和GA的实验组的茎 的平均伸长量大,同时加入IAA和GA的茎的伸长量比单独加入IAA和GA的伸长量大. 【解答】解:(1)甲图②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根生长,对应图乙中的F点;乙图中C点浓度可促进植物茎生长,可以表示甲图中④. (2)⑥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发育,为了促进侧芽发育,可以去掉顶芽,减少侧芽部位生长素的来源,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经过此处理后⑥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低于 10﹣6c/mol•L﹣1. (3)分析题图可知,同时促进茎和芽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10﹣10﹣10﹣6c/mol•L﹣1. (4)赤霉素在促进茎生长方面的作用机理是加速细胞的伸长(赤霉素可以提高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而生长素直接调节细胞的伸长);对细胞的分裂也有促进作用;它还可以促进细胞的扩大. (5)分析题图丙可知,与对照组相比,IAA和GA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但IAA的促进效应较GA明显;与单独加IAA和GA的实验相比,同时加IAA和GA的实验促进效果更明显,因此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 故答案为: (1)F ④ (2)去除顶芽 10﹣6 (3)10﹣10﹣10﹣6 (4)加速细胞的伸长(赤霉素可以提高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而生长素直接调节细胞的伸长);对细胞的分裂也有促进作用;它还可以促进细胞的扩大. (5)①.IAA和GA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但IAA的促进效应较GA明显 ②.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或两种激素同时存在时,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30.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常用 样方法 .某同学采用此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下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结果是 8株 . (2)动物﹣﹣常用 标志重捕法 法.某同学在调查过程中,捕鸟30只,其中灰雀5只,标记后放回,再捕获30只鸟,其中有两只被标记的灰雀和6只没标记的灰雀,该区灰雀种群总个数为 20只 ,和实际相比会偏 大 (大、小). (3)细菌﹣﹣显微记数法.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h后 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则细菌细胞每分裂一代的平均时间为 1 小时.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1、计数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界上,只计样方相邻两个边上的个体.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数量(N):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量=第二次捕获数量:第二次捕获并标志数量.3、50个细菌经4h后产生了80×10个细菌,即1个→16个,细菌分裂次数为4次(24=16),故该细菌分裂周期为1h. 【解答】解:(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采用样方法.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线上的生物个体,一般计数相邻两边的,所以图示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5+1+2=8株.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可知:种群数量为5×(2+6)÷2=20只;在标志重捕法的过程中,由于标记物容易脱落等原因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减少,使结果偏大. (3)根据题意可知,4h后细菌的数量为800个,是原来的16倍,因此细菌分裂4次(24=16),总共培养4h,从而说明细菌分裂一次需要1h.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8株 (2)标志重捕法 20只 大 (3)1 31.如图表示某种群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 cd 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 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 不是 , 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 (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 b 点左右,原因是 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 .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其中b点位于处,种群增长率最大,c点位于K值,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解答】解:(1)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即cd段,由于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K值为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2)种群数量在时,即b点左右,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则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3)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可达到灭鼠的目的. 故答案为: (1)cd 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不是 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2)b 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3)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 2016年12月7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