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南省郴州市高二上学期学科教学状况抽测(期末)考试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郴州市高二上学期学科教学状况抽测(期末)考试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

湖南省郴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科教学状况抽测(期末)考试生物(文)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A. 体液 B. 血液 C. 细胞内液 D. 细胞外液 ‎【答案】D ‎【解析】体液是指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其中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称为细胞外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综上所述,A、B、C均错误,D正确。‎ ‎2. 正常人大量饮用纯净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血浆的变化是 A. 血浆渗透压稍微下降 B. 血浆渗透压升高 C. 血浆pH值升高 D. 血浆pH值降低 ‎【答案】A ‎【解析】正常人大量饮用的纯净水,经胃肠吸收后进入血浆,使血浆的含水量略微增加,导致血浆渗透压稍微下降,但不会引起血浆pH值升高或降低,A正确,B、C、D均错误。‎ ‎3. 下列物质中,不存在于人体内环境而只存在于细胞中的物质是 A. 葡萄糖 B. 二氧化碳 C. 糖原 D. 氨基酸 ‎【答案】C ‎【解析】内环境含有水、无机盐、血液运送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代谢废物、气体O2、CO2、激素、抗体等),因此葡萄糖、CO2、氨基酸,均可存在于人体的内环境中。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综上所述, A、B、D均错误,C正确。‎ ‎4. 内环境的成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以下图示正确的是 A. B. ‎ C. D. ‎ ‎【答案】C ‎...........................‎ ‎5.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会降低 B. 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C.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D. 维持稳态需要各种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答案】A ‎【解析】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促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进而引起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A错误;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而维持内环境稳态可以提供反应所需的物质与条件,如温度,酸碱度等,所以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C正确;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可见,维持稳态需要各种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D正确。‎ ‎6. 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D. 神经一体液调节 ‎【答案】C ‎7. 寒冷剌激下,人体将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体温明显下降 B. 产热量减少 C. 皮肤血流量减少 D. 酶活性下降 ‎【答案】C ‎【解析】寒冷剌激下,人体的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导致血流量减少,汗腺活动减弱、分泌的汗液减少,以减少散热,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多,促使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使产热量增加,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B错误,C正确;由于体温的相对稳定,所以酶活性基本不变,D错误。‎ ‎【点睛】理解体温调节的机理,形成知识网络。‎ ‎8. 兴奋在反射弧的传导信号是 A. 电信号 B. 化学信号 C. 神经递质 D. 电信号与化学信号 ‎【答案】D ‎【解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兴奋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中枢的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A、B、C均错误,D正确。‎ ‎9. 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功能有关的现象是 A. 膝跳反射 B. 针刺皮肤产生痛觉 C. 被护士针刺手指取血时不缩手 D. 受寒冷剌激不由自主地打寒颤 ‎【答案】C ‎【解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功能是指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膝跳反射和受寒冷剌激不由自主地打寒颤均为非条件反射,它们的神经中枢均在脊髓,都不能说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功能,A、D错误;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因此针刺皮肤产生痛觉不能说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功能,B错误;被护士针刺手指取血时不缩手,说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的调控,C正确。‎ ‎10.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相对应的三个结构依次是:‎ A. 大脑、小脑、脑干 B. 大脑、脑干、脊髓 C. 小脑、脑干、大脑 D. 大脑、小脑、脊髓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1)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 ‎(2)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走路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 ‎(3)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故呼吸急促与脑干有关;‎ 故选:A.‎ ‎11. 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研制艾滋病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 B.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 C. 艾滋病毒主要破坏T淋巴细胞 D. 艾滋病是自身的免疫疾病 ‎【答案】D ‎【解析】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病毒,研制艾滋病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A正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是HIV病毒主要破坏T淋巴细胞,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因此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B、C正确,D错误。‎ ‎12. 胰岛素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分泌的:‎ A. 胰腺细胞 B. 胰岛A细胞 C. 胰岛B细胞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C ‎【解析】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A、B、D均错误,C正确。‎ ‎13. 有关人体激素的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 激素是有机分子 B. 激素是信息分子 C. 激素都是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D. 激素只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靶器官 ‎【答案】C ‎【解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有机分子,A正确;激素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也是信息分子,B正确;有的激素(如胰岛素)是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有的激素(如性素)是通过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C错误;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是:只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靶器官,D正确。‎ ‎14. 在体液免疫中先后有下列细胞出现,其中能够产生淋巴因子的细胞是 A. 吞噬细胞 B. T细胞 C. B细胞 D. 浆细胞 ‎【答案】B ‎【解析】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产生的,A、C、D均错误,B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熟记并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15. 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A. 抗体 B. 编码抗体的基因 C. 淋巴因子 D. 溶菌酶 ‎【答案】B ‎【解析】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A、C、D均错误;编码抗体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正确。‎ ‎16. 下列各项参与构成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 A. 皮肤、黏膜 B. 体液中的吞噬细胞 C. 胃液中的蛋白酶 D. 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 ‎【答案】B ‎【解析】皮肤、黏膜构成第一道防线,A错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第二道防线,B正确;胃液中的蛋白酶属于第一道防线的范畴,C错误;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D错误。‎ ‎【点睛】识记并理解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的三道防线,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17. 接种乙肝疫苗,主要目的是使体内产生下列哪种细胞和抗体,从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对乙肝病毒的记忆 A. 效应T细胞 B. 浆细胞 C. 记忆细胞 D. 吞噬细胞 ‎【答案】C ‎【解析】接种的乙肝疫苗属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记忆细胞寿命长,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对乙肝病毒的记忆,A、B、D均错误,C正确。‎ ‎18. 植物胚芽鞘向光性生长的原因是 A. 向光一侧光合作用强 B. 单侧光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 C. 向光一侧合成生长素多 D. 胚芽鞘尖端背光一侧细胞分裂快 ‎【答案】B ‎【解析】植物胚芽鞘向光性生长的原因是:由于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A、C、D均错误,B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需理解如下图所示的植物向光性的机理,据此结合题意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19. 成熟的苹果和未成熟的柿子密封在一起,柿子很快会熟。这是由于苹果产生的 起的催熟作用。‎ A. 脱落酸 B. 赤霉素 C. 细胞分裂素 D. 乙烯 ‎【答案】D ‎【解析】成熟的苹果产生的乙烯能够促进果实的成熟,A、B、C均错误,D正确。‎ ‎20. 下列哪种状况下,胚芽鞘将向光弯曲生长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没有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所以不生长,AD错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尖端遮光,生长素均匀分布,胚芽鞘直立生长,B错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尖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不均匀分布,向光侧少,背光侧多,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C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其合成不需要光。(2)感光部位在尖端,单侧光照射尖端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3)横向运输是在尖端完成的,但发生作用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21. 在农业生产上,生长素类似物2,4-D可用于麦田除草,其原理是 A. 抑制杂草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对农作物而言是低浓度 B. 高浓度时促进杂草衰老 C. 低浓度时促进杂草衰老 D. 高浓度时促进小麦生长 ‎【答案】A ‎【解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情况下,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植物。双子叶的杂草一般比小麦等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所以抑制杂草生长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如2,4-D)的浓度,对农作物而言是低浓度,但对杂草而言是高浓度,此原理可应用于清除单子叶农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A正确,B、C、D均错误。‎ ‎22. 不属于对生长素的两重性描述的是 A. 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B. 既能促进果实成熟,也能抑制果实成熟 C. 既能促进发芽, 能抑制发芽 D. 既能防止脱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答案】B ‎【解析】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能够果实发育,但不能促进果实成熟。综上分析,A、C、D均错误,B正确。‎ ‎23.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 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面积 C. 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 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答案】B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直接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不需要进行标记,A错误;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要随机取样,由于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所以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使样本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B正确;采用等距取样法,要确保一定的样方数量并求平均值,减少误差,C错误;采用五点取样法,样方的面积大小要适中,D错误。‎ ‎【点睛】样方法的注意事项:①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②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m2、灌木16m2、草本1m2‎ ‎;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A. 年龄组成 B. 性别比例 C. 垂直结构 D. 出生率 ‎【答案】C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不具有垂直结构。综上分析,A、B、D均错误,C正确。‎ ‎25. 光裸岩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 A. 地衣阶段 B. 苔藓阶段 C. 草本阶段 D. 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 ‎【答案】A ‎【解析】光裸岩地上长出森林的演替过程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A正确,B、C、D均错误。‎ ‎26.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0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0条,其中有 标记的25条。则池塘中共约有鲫鱼 A. 29 条 B. 360 条 C. 390 条 D. 394 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方法为标志重捕法,条,B正确。‎ 考点:种群特征 点评:标志重捕法是动物密度调查常用的方法,需要用数学方法对种群密度进行估算。这种类型题出现几率较高,平时学习时要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27. 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A. 现有的人口数量和密度 B. 男女比例 C. 年龄组成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C ‎【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它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据此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变化趋势,A、B、D均错误,C正确。‎ ‎28. 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调查相对稳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不是重要考虑因素 A. 季节 B. 地形地貌 C. 昼夜变化 D. 次生演替 ‎【答案】D ‎【解析】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受季节、地形地貌和昼夜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可见,调查相对稳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时,次生演替不是重要考虑的因素,A、B、C均错误,D正确。‎ ‎29. 除去农田的杂草使作物实现增产,是因为农田中杂草与农作物的关系主要为 A. 竞争 B. 捕食 C. 寄生 D. 互利共生 ‎【答案】A ‎【解析】农田中杂草与农作物因争夺阳光等资源而构成竞争关系,A正确,B、C、D均错误。‎ ‎30.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C. 保护植被,合理放牧,有利于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 D. 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同的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B正确;保护植被,合理放牧,有利于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在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错误。‎ ‎31. 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 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 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 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 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答案】D ‎【解析】灌木取代草本植物主要是因为灌木较为高达,获取了更多的阳光,D正确。不是灌木的繁殖能力强,A错误。草本植物寿命也有长的,B错误。草本植物较为低等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 ‎32. 碳在大气圈和生态系统生产者之间的流动形式是 A. 碳酸盐 B. CO2 C. 单质碳 D. 含碳有机物 ‎【答案】B ‎【解析】碳在大气圈和生态系统生产者之间是以CO2的形式流动,A、C、D均错误,B正确。‎ ‎33. 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使物质得以循环再利用。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A. 蓝藻 B. 蘑菇 C. 寄生虫 D. 植物 ‎【答案】B ‎【解析】蓝藻和绿色植物都是自养生物,均属于生产者,A、D错误;蘑菇是腐生生物,属于分解者,B正确;寄生虫是消费者,C错误。‎ ‎34. 池塘中的鲢鱼以浮游植物为食,在该食物链中,鲢鱼属于 A. 营养 B. 营养 C. 次级消费者 D. 三级消费者 ‎【答案】B ‎【解析】鲢鱼以浮游植物为食,属于第二营养、初级消费者,A、C、D均错误,B正确。‎ ‎【点睛】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即第一营养级必须为生产者,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②消费者级别=营养级级别-1。 ‎ ‎35. 狗以尿液标记自己的领地。尿液传递的信息属于 A. 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 D. 电子信息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尿液属于化学信息,故B正确。声、光电等属于物理信息,故A正确。行为信息是生物的行为传递的信息,故C错误。没有电子信息,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信息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36. 生态系统是指下列哪些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整体 A. 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B.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C. 食物链和食物网 D.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A正确,B、C、D均错误。‎ ‎37. 以下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受外界干扰时变化最小的是 A. 生态系统 B. 生态系统 C. 原生态系统 D. 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受外界干扰时变化就越小,据此可推知:在上述各选项所示的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受外界干扰时变化最小,A、C、D均错误,B正确。‎ ‎38. 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 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B. 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C. 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D.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答案】A ‎【解析】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为分层现象,如在森林中高大的乔木占据森林的上层,再往下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某些动物如鸟类、鱼类等也有垂直分层分布现象,受到食物等因素的影响,它们有些栖息于区域的上层,有些生活于中层,还有些在底层活动,A正确;“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描述的是竹子的种群特征,不是群落结构,B错误;“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描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描述的是鹿这个种群特征,不是群落结构,D错误。‎ ‎39. 下面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它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B.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它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方面的价值 C. 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主要是指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方面的价值 D.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大小是由生物数量的多少决定的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它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A正确;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它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功能(也叫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原对水土的保持作用,B错误;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大小不是由生物数量的多少决定的,D错误。‎ ‎40. 关于人口过度增长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造成资源消耗加快 B. 导致环境容纳量增大 C. 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 D. 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答案】B ‎【解析】人口过度增长,对资源的需求增加,造成资源消耗加快,A正确;人口过度增长,在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导致环境容纳量降低,进而引起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B错误,C、D正确。‎ 二、非选择题 ‎41. 在下图空白框和问号处填上适当的名词。‎ ‎(1)1、2、3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它可以为细胞带来___________,带走___________,因此,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相对稳定有重要的意义。‎ ‎【答案】 (1). 内环境(细胞外液) (2). 温度 (3). pH(酸碱度) (4). 营养物质(和02) (5). 代谢废物(和C02)‎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据此分析图示可知:1、2、3的名称分别是内环境(细胞外液)、温度、pH(酸碱度)。‎ ‎(2)1所示的内环境可以为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和02),带走代谢废物(和C02),因此,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相对稳定有重要的意义。‎ ‎【点睛】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42. 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请回答:‎ ‎(1)激素A的名称是___________,激素B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外界寒冷时,人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将会上升,它可以作用于身体的各处组织细胞,促进细胞进行产热而抵御寒冷,虽然C的变化很少,但机体的产热量却变化很大,这反应出激素的___________这一特点。‎ ‎(3)如果激素C的合成量过多时,激素(和B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这种A、B激素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为作为信息调节A、B的分泌量的调节机制叫做___________调节。‎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2). 促甲状腺激素(TSH) (3). 微量而高效(高效性) (4). 都减少(减少) (5). 反馈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反馈调节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从题图和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据此结合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分析图示可知:激素A的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激素B的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TSH)。‎ ‎(2) 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的作用。C的变化很少,但机体的产热量却变化很大,这说明激素调节具有微量而高效的特点。 ‎ ‎(3) 激素C的合成量过多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使得下丘脑对激素A的分泌、垂体对激素B ‎ 的分泌过程减弱,因此激素A和B含量的变化趋势是都减少。这种A、B激素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为作为信息调节A、B的分泌量的调节机制叫做反馈调节。‎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能够结合图示判断各激素的名称。‎ ‎43. 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上肢肌肉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1)图1中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支组成___________,图2中结构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初学书法时,该反射弧会与___________的W区神经元建立新的突触联系或沉默突触被激活。‎ ‎(3)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兴奋性神经递质,②处发生一次兴奋时,该处细胞膜外侧最初发生地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 ‎(4)受到某种抗原入侵后,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这种神经系统方面的病症是___________(免疫缺陷症/自身免疫疾病)。‎ ‎【答案】 (1). 感受器 (2). 突触前膜 (3). 语言中枢(大脑皮层) (4). 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5). 自身免疫疾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从题图和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围绕“反射和反射弧、人脑的高级功能、兴奋在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免疫失调”等相关知识,结合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图1中神经纤维B为传入神经纤维,在A中的细小分支即传入神经末梢组成感受器。图2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的名称是突触前膜。‎ ‎(2)初学书法时,该反射弧会与语言中枢(大脑皮层)的W区神经元建立新的突触联系或沉默突触被激活。‎ ‎(3)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为突触间隙。若在突触间隙处注射兴奋性神经递质,则该递质与②所示的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引发突触后膜发生一次兴奋,此时突触后膜外侧最初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4)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导致的神经系统方面的病症是自身免疫疾病。‎ ‎44. 如图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种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效应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对于同种植物的根、芽、茎来说,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是___________。‎ ‎(2)在生长素素浓度为A时,对芽起促进生长作用,对根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只能向下面的侧芽运输,这一特点叫做___________运输。这种运输方式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偏高,会抑制侧芽的生长发育,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 ‎(4)果农对果树进行修剪,可以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___________(升高/降低),有利于侧芽发育成侧枝,从而提高产量。‎ ‎【答案】 (1). 根 (2). 促进作用 (3). 极性 (4). 顶端优势 (5). 降低 ‎【解析】试题分析:梳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运输特点、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等相关知识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由题意并对比分析题图中各曲线的变化趋势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对相应问题进行解答。‎ ‎(1)分析图示可知:对于同种植物的根、芽、茎来说,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是根。‎ ‎(2)在生长素素浓度为A时,对芽和根的生长都起促进作用。‎ ‎(3)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只能向下面的侧芽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这一特点叫做极性运输。极性运输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偏高,抑制侧芽的生长发育,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4)‎ 对果树进行修剪,可以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有利于侧芽发育成侧枝,从而提高产量。‎ ‎45. 某同学在150mL烧杯中盛入100mL培养液,滴入一滴大肠杆菌培养液。然后每隔一段时间用滴管取样计数,结果如下表:‎ 时刻 ‎0‎ ‎30 分 ‎60 分 ‎90分 ‎120分 ‎150分 ‎180分 个/mL ‎10‎ ‎20‎ ‎40‎ ‎80‎ ‎160‎ ‎320‎ ‎620‎ ‎(1)该同学在烧杯中培养的大肠杆菌菌群属于___________(个体/种群/群落)层次的生命系统。“620个/mL”是表示第180分钟时的___________(菌群数量/种群密度)。‎ ‎(2)再继续观察一定时间,并用坐标曲线描述计数结果,将得到___________(J/ S)型曲线。‎ ‎(3)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时刻是___________(R/ P)。‎ ‎(4)某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曲线,在时间为P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型。‎ ‎【答案】 (1). 种群 (2). 种群密度 (3). S (4). R (5). 稳定 ‎【解析】试题分析:梳理“种群的内涵、种群的特征及其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相关知识点,据此结合题意并从图表中提取信息,明辨图示曲线上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 该同学在烧杯中培养的大肠杆菌菌群是由同一种生物构成,属于种群层次的生命系统。“620个/mL” 反映的是第180分钟时的单位体积中的大肠杆菌的数量,因此表示的是种群密度。‎ ‎(2) 表中信息显示:在150min之前,每隔30min,大肠杆菌的数量均为前30min的2倍,但第180分钟时的大肠杆菌数量与第150分钟时的大肠杆菌的比值却小于2倍。可见,由于烧杯中盛入的培养液(100mL)有限,若再继续观察一定时间,将得到S型曲线。 ‎ ‎(3)曲线图显示:R时刻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 ‎(4)曲线图显示:在时间为P时,该种群的数量已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46.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模型。据图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①/②)所代表的能量,它是A生物通过__________(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固定的能量。‎ ‎(2)能量输入牛、羊这一类生物是通过生物之间的___________(竞争/捕食)关系实现的。‎ ‎(3)B生物从A生物中所获得的能量,一部分通过B的[④]___________作用用于自身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因此能够流向C的只有10%—20%。‎ ‎(4)图中④过程和⑥过程散失的能量是热能,不能被②过程再次利用,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另一特点是___________的。‎ ‎【答案】 (1). ② (2). 光合作用 (3). 捕食 (4). 呼吸作用 (5). 单向不循环(单向流动)‎ ‎【解析】试题分析:梳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等相关知识,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以确定图中各字母所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数字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据此结合题意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②所示的[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 ‎(2)牛、羊这一类生物属于初级消费者。能量由生产者输入初级消费者是通过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实现的。‎ ‎(3)[B]初级消费者从[A]生产者中所获得的能量,一部分通过[B]初级消费者的[④]呼吸作用用于自身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因此只有10%—20%的能量流向[C]次级消费者。‎ ‎(4) 图中[④]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⑥]分解者的呼吸作用过程散失的能量是热能,不能被[②]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过程再次利用,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另一特点是:单向不循环(单向流动)。‎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没有正确理顺某营养级获取能量的过程及该能量的去向而导致误判。输入每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该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生物体含有的能量(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生物除外)。‎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