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

宜昌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10月份阶段性检测 生物试题 命题人:龙信和 审题人:罗晓艺 一、选择题(30×1.5=45分)‎ ‎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都属于较为理想的抽样调查的对象 B.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由于不容易捕获,所以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取样调查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只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3.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某森林中林冠层四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物种 指标        ‎ 马尾松 苦槠 石栎 青冈 光补偿点(μmol·m-2·s-1)‎ ‎140‎ ‎66‎ ‎37‎ ‎22‎ 光饱和点(μmol·m-2·s-1)‎ ‎1425‎ ‎1255‎ ‎976‎ ‎924‎ ‎(光补偿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强;光饱和点: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最小光强)‎ A.光强大于140 μmol·m-2·s-1,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全部进入线粒体 B.光强小于1255 μmol·m-2·s-1,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C.森林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 ‎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5.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6.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下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7.如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斗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来表达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8.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斗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9.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10.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唯一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 20%进入浮游动物 ‎11.科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别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大小 B.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 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 D.该岛屿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 ‎12.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不同于自然演替,也可以相同 B.“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不同 D.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 ‎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14.如下图所示为某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珊瑚虫和该区域的鱼组成珊瑚礁群落 B.珊瑚礁体积变化影响鱼类的多样性 C.该珊瑚礁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D.演替至第4年时各种鱼类个体数达到K值 ‎15.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所有树木等植被,今年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区域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结果如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树龄 树种  ‎ ‎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20‎ ‎21~22‎ 赤杨 ‎0‎ ‎2‎ ‎5‎ ‎8‎ ‎12‎ ‎20‎ ‎25‎ ‎19‎ ‎14‎ ‎9‎ ‎4‎ 栎树 ‎21‎ ‎15‎ ‎12‎ ‎10‎ ‎7‎ ‎4‎ ‎2‎ ‎0‎ ‎0‎ ‎0‎ ‎0‎ 松树 ‎0‎ ‎0‎ ‎0‎ ‎5‎ ‎7‎ ‎11‎ ‎13‎ ‎10‎ ‎5‎ ‎3‎ ‎2‎ 杜鹃 ‎2‎ ‎2‎ ‎3‎ ‎1‎ ‎3‎ ‎3‎ ‎4‎ ‎1‎ ‎3‎ ‎2‎ ‎1‎ A.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 B.山坡上最早出现的树木是栎树,在25年间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最先受到环境制约而停止增长的是松树,种群密度最大的树种是赤杨 D.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变高 ‎16.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 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17.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B.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潜在的使用价值 C.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D.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18.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部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19.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20.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21.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2.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下表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在7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据表分析可知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速率 ‎0.66‎ ‎1.54‎ ‎2.81‎ ‎3.67‎ ‎2.94‎ ‎1.65‎ ‎0.03‎ A. 这7年中该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第5年时鸟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该种鸟在该地区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4年时鸟种群数量的两倍 ‎ D.表中的数据可以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该鸟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得出 ‎24.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 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26.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27.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2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29.如下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中的部分变化,①~④表示能量,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所同化的能量 B.碳元素在草、兔和狼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C.一只狼在捕食一只兔时获得兔种群同化量的10%~20%‎ D.草、兔、狼之间通过正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30.下列各图所示细胞均来自同一生物体,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属于有丝分裂过程的图是③④⑤‎ B.细胞①的形成过程:④→③→⑤→②→⑥→①‎ C.图①和图②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D.图③④⑤⑥中都具有同源染色体 二、非选择题(共45分)‎ ‎31.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的雄性个体,可破坏其种群的________。‎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五年的监测,结果见上图。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甲 乙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34. 某城市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建立人工湿地,形成藻菌共生污水净化系统,对生活和工业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如下图所示是某人工湿地进行废水处理的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工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___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人工湿地中菌类等作为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一般情况下食物网越复杂,________稳定性越高。‎ ‎(2)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 ‎(3)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目的是为了防止厌氧池中的微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 ‎(4)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体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重金属含量 ‎(μg/kg鲜重)‎ ‎0.0037‎ ‎0.0037‎ ‎0.035‎ ‎0.035‎ ‎0.34‎ 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上述食物网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是________。‎ ‎35.如图是某种动物的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 ‎(2)A细胞经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此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最多为________条。‎ ‎(3)上述细胞示意图中,完成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遗传物质一定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4)B时期染色体的行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生物是雌性,可观察到这些分裂图像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D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卵细胞之间的DNA含量比例为____________。‎ 宜昌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10月份阶段性检测 生物参考答案及解析 ‎1.C ‎2.B [解析] 蜘蛛活动能力强,不适合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错误。杂食性鸟类因为食物来源广,所以数量波动小,B项正确。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好,所以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生物种类及它们之间的营养结构,C项错误。变色龙变化体色,与环境融为一体,是为了躲避敌害或捕食,D项错误。‎ ‎3.D [解析] 本题结合光合作用的过程,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马尾松的光补偿点为140 μmol·m-2·s-1,当光强大于140 μmol·m-2·s-1时,超过了光补偿点,这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产生的O2一部分进入线粒体,一部分释放到细胞外,A项错误。苦槠的光饱和点为1255 μmol·m-2·s-1,光强小于1255 μmol·m-2·s-1时,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B项错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而不是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可知,青冈的光补偿点为22 μmol·m-2·s-1,其适合在光照较弱的条件下生长,所以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光照减弱,有利于青冈的生长,青冈的种群密度将增加,D项正确。‎ ‎4.D [解析] 草本阶段群落的丰富度远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因而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也不如灌木阶段,A、B、C项错误。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项正确。‎ ‎5.A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其对植物的取食量增加,植物种群密度减小,植物之间的竞争减弱,A项错误。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离石头越远,蜥蜴的食物越充足,但个体数量反而越少,原因在于其失去了躲避场所,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增大,B项正确。通过图中数据可知,石头保护了蜥蜴,蜥蜴捕食蝗虫,蝗虫以植物为食,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项正确。经过前面的分析,石头有利于蝗虫的天敌——蜥蜴的生存,蜥蜴捕食蝗虫后,减少了蝗虫对牧草的损害,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项正确。‎ ‎6.A [解析] 从题目中的信息只能看出大蚂蚁的存在对小蚂蚁出现率的影响,并不能得出小蚂蚁抑制大蚂蚁数量增长的结论,A项错误。蚂蚁的活动范围较小,可采用样方法采集实验数据,B项正确。在两种不同的条件下,不驱走大蚂蚁时小蚂蚁的出现率均低于驱走大蚂蚁时小蚂蚁的出现率,C项正确。定时灌溉会使小蚂蚁出现率增高,D项正确。‎ ‎7.D [解析] 在密闭条件下,初始阶段酵母菌需要适应新环境,故增长缓慢,种群内个体数量少,种内竞争几乎不存在,A项错误。在一定时间内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S”型增长,而数学模型Nt=N0 λt 表示的是“J”型曲线增长模式,B项错误。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调查,C项错误。由图可知,该种群数量从50 h后基本维持在120 000个稳定不变,因此可判断该种群的K值为120 000个,D项正确。‎ ‎8.B [解析] 沙漠中的一个灌木群落在生长进程中的分布型改变会导致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但这种改变过程中没有涉及一种生物取代另一种生物,一种群落类型取代另一种群落类型的现象,所以A项正确,B项错误。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C项正确。集群分布主要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D项正确。‎ ‎9.B [解析] 本题考查森林群落的相关知识。碳等化学元素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A项正确。群落在垂直方向上都有一定的分层现象,森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项错误。森林群落中物种丰富度较高,生物之间具有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C项正确。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需氧型的微生物呼吸利用,D项正确。‎ ‎10.C [解析] 由柱状图中不同季节藻种类及数量变化,可以推测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A项错误。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类会大量繁殖,但种类不一定增加,B项错误。夏季浮游动物的种类可能因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增多而相应增多,C项正确。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不能理解为氧元素的传递效率,D项错误。‎ ‎11.C [解析]‎ ‎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大小,A项正确。由图可知,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种群数量相对较低,可见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种群数量的增加,B项正确。春季和春夏交替时社鼠种群数量较大,此时雌性数目接近于雄性,C项错误。该岛屿春季和春夏交替时种群数量较大,说明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D项正确。‎ ‎12.D [解析] 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不同于自然演替,也可以相同,A项正确。“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群落结构趋于复杂,B项正确。森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C项正确。自然环境中的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的方向进行,资源利用率不一定提高,D项错误。‎ ‎13.B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项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输入的能量与散失的能量基本相等,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而且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等都离不开信息传递的作用,所以说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C项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项正确。‎ ‎14.B [解析]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的总和,因此珊瑚虫和该区域的鱼不能组成珊瑚礁群落,A项错误。鱼的种数与珊瑚礁体积变化相似,珊瑚礁体积增加能为鱼类生存提供更复杂的空间,说明珊瑚礁体积变化影响鱼类的多样性,B项正确。珊瑚礁群落具有生物条件,其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C项错误。鱼类个体数与珊瑚礁体积变化有关,所以演替至第4年时各种鱼类个体数达到K值是不正确的,D项错误。‎ ‎15.C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项错误。树龄在15~22之间都没有出现栎树,故其是最晚出现的树木,B项错误。树龄在1~6 之间松树的数量都为0,即停止增长,赤杨数量最多,种群密度最大,C项正确。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项错误。‎ ‎16.B [解析] 本题考查食物网、能量流动及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分析题意和图示可知,此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鲈鱼,是第四、五营养级,A项错误。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780+4200)/31 920×100%=25%, B项正确。1357 J·m-2·a-1包括太阳鱼呼吸消耗的能量和遗体等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C项错误。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及其他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项错误。‎ ‎17.D [解析]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措施是合理地、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A项错误。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的使用价值,B项错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属于易地保护,C项错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涉及生态系统的功能,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项正确。‎ ‎18.B [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的平均值,不是种群的最大数量,A项错误。内源性调节因素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这个调节具有使种群的数量下降不至于过度增长等功能,但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B项正确。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可以无限增长,该种群无环境容纳量,C项错误。冬季因温度的影响,植物数量相对较少,则植食动物的食物来源缺乏,导致其数量减少,D项错误。‎ ‎19.B [解析] 据图中数据分析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种子与1975年相比,从萌发数到幼苗的数目再到成熟株数,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幅度均比较大,所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高;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约为55%左右,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死亡率约为23%左右,可知B项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有采集数据的平均值;从1971年到1975年该种群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所以5 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是错误的。‎ ‎20.B [解析] 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呈周期性波动,A项正确。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落叶松是一个种群,而且幼虫摄食不会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至0,因此没有改变群落的丰富度,B项错误。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项正确。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表明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D项正确。‎ ‎21.D [解析] 该种鱼的幼体不仅滤食浮游动物,还与浮游动物共食浮游藻类,故二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A项正确。成年鱼以底栖动物为食所处营养级不低于第三营养级,幼体滤食浮游动物与浮游藻类分别位于第三、第二营养级,两者发育阶段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B项正确。池塘所有生物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占据不同的空间,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C项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即某自然区域中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而非某种生物的成年个体与幼龄个体的垂直分布,D项错误。‎ ‎22.D [解析] 胰岛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属于激素调节,激素调节存在反馈调节的特点,①正确;运动强度大(小),汗腺分泌增强(减少),但汗腺的分泌不影响运动强弱,②错误;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有影响,但动物的存活率不会影响到气候变化(降雨量),③错误;捕食与被捕食之间存在反馈调节,当捕食者数量增多时,被捕食者数量减少,而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会导致捕食者数量减少,④正确,故D项正确。‎ ‎23.C [解析] 由表可知,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少,符合“S”型曲线的特征, A项错误。第5年虽然增长速率减小了,但种群密度仍在增加,故鸟的年龄组成仍然为增长型,B项错误。由图中数据可知,第4年鸟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应为K/2,是.环境容纳量的一半,C项正确。鸟类的活动范围广,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项错误。‎ ‎24.C [解析] 该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单一,会导致动物种类相对单一,A项正确。树冠密集,不利于地表植被形成,会导致生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B项正确。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会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不利于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C项错误。植物种类单一,若有虫害爆发,则可能会因缺少天敌而使危害加剧,D项正确。‎ ‎25.D [解析]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中富含大量的氮、磷等元素导致藻类吸收营养后大量繁殖,藻类吸收无机盐不属于能量流动范畴,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光合类型和化能合成类型,所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也可能是化学能,B项错误。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而不是10%~20%传向分解者,C项错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多种方式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项正确。‎ ‎25.B [解析] 由于一棵栎树可以为较大数量的昆虫提供食物,故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故B项符合。‎ ‎27.B [解析] 某些水鸟的迁徙会引起该物种周期性地离开和回归,则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A项正确。减少芦苇和藻类等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减少,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B项错误。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项正确。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含有大量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项正确。‎ ‎28.B [解析]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分解者就能完成物质循环,加入捕食者后大量捕食者的存在能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好,A项正确。沼泽地改为人造林,生物种类变少,B项错误。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了维持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C项正确。农田耕作的目的是农作物的高产,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靠人工的维持,所以清除杂草是必要的且不违背生物多样性原则,D项正确。‎ ‎29.A [解析] 某营养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动物遗体残骸中的能量为本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A项正确。碳循环只能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B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指的是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而不是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C项错误。草、兔、狼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D项错误。‎ ‎30.C ‎31.(1)性别比例 ‎(2)捕食 ‎(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4)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1解析.(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都会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用性信息素诱捕丽金龟,会破坏其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控制果园中丽金龟的种群密度。(2)由图中信息可知,5年内长尾小蜂的数量随着栗瘿蜂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栗瘿蜂数量的减少而减少,可判断长尾小蜂以栗瘿蜂为食,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即果树的同化量,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一般都有4个去处: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②被下一个营养级摄取;③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4)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因一年生草本植物比灌木矮小,在争夺阳光和空间资源的过程中处于劣势,故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 ‎32.(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3.(1)b 偏高 (2)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B 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解析] (1)图甲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处于b点,种群数量能迅速恢复,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由公式=(M表示标记个体数,N表示种群数量估计值,m表示重捕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n表示重捕的个体总数)可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其他各种生物的过程称为演替。‎ ‎(3)图乙中A、B、C、D分别表示生产者、分解者、次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必要成分,在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5×106÷7.5×106×100%=20%。‎ ‎(4)生态系统稳定性依赖于其自我调节能力,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一定限度时,该能力被破坏,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 ‎34.(1)阳光 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抵抗力 ‎(2)太阳能和化学能 生物群落 ‎(3)因失水过多而死亡 ‎(4)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 ‎(5)甲、乙 ‎[解析] (1)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即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生态系统中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2)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类型有太阳能和化学能。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3)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目的是为了防止厌氧池中的微生物因外界溶液浓度过高,造成菌体失水过多而死亡。‎ ‎(4)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体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进而减少浮游藻类的数量。‎ ‎(5)根据表中重金属在生物个体内的富集量,可知戊为第三营养级,丙、丁为第二营养级,甲、乙为第一营养级。‎ ‎35. (1)A B C E ‎(2)体细胞 8‎ ‎(3)A C D ‎(4)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5)卵巢 极体 4︰2︰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