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十所重点名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十所重点名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下)高二年级期末测试 生物 一、选择题 ‎1.如图为细胞中蛋白质合成过程简图,①~④表示相关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不同细胞中①一④过程发生场所相同 B. 不同生物的遗传信息不同,决定的①一④过程也就不完全相同 C. ①②③过程形成的化学键相同,④过程没有新化学键形成 D. 蛋白质独特的空间结构是不同蛋白质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合成场所在核糖体,通过翻译合成。图示分析:①②③是肽键的形成,④是肽链形成空间结构。‎ ‎【详解】①一③都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肽键形成,不同细胞中都有核糖体,但是④过程使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形成,真核细胞一般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形成,但是原核细胞不发生在这些场所,A错误;不同生物的遗传信息不同,决定的①一④过程也就不完全相同,B正确;①②③过程形成的化学键相同都为肽键,④过程可能有新化学键形成,如二硫键等,C错误;蛋白质独特的空间结构是不同蛋白质功能不同的直接原因,其根本原因是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不同,D错误;故选B。‎ ‎2.下列关于溶酶体、叶绿体、线粒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三种细胞器均参与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组成 B. 可用差速离心法将细胞中的这三种细胞器分离 C. 溶酶体中可合成多种水解酶,包括水解线粒体膜的酶 D. 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伴随着气体的交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各种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统称为生物膜;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细胞的各项生理活动。‎ ‎【详解】溶酶体、叶绿体、线粒体三种细胞器均有细胞器膜,都参与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组成,A正确;根据各个细胞器的密度,质量不同,可用差速离心法将细胞中的这三种细胞器分离,B正确;溶酶体中包含多种水解酶,包括水解线粒体膜的酶,各种水解酶在核糖体上合成,C错误;线粒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伴随着二氧化碳产生,叶绿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伴随着氧气生成,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叶绿体的氧气发生相互交换,D正确;故选C。‎ ‎3.活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都与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下列关于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与人体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肯定是人体内环境 B. 细胞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的特点,这种选择性不具有普遍性 C. 细胞从环境中吸收物质与细胞膜有关,与细胞核中的基因无关 D. 分子大小、种类会影响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温度等环境因素主要影响进入的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详解】与人体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不一定是人体内环境,如肺部气体交换,A错误;细胞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的特点,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B错误;细胞从环境中吸收物质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等有关,载体蛋白的形成与细胞核中的基因有关,C错误;分子大小、种类会影响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温度等环境因素主要通过影响生物膜的流动,进而影响物质进入的速率,D正确;故选D。‎ ‎4.下列关于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内ATP合成速率大于分解速率 B. 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对葡萄糖的利用依赖于线粒体基质和内膜中的酶 C. 酒精发酵过程中,酒精含量的高低不会影响酵母菌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 不同条件下,因酵母菌分解丙酮酸的酶不同导致其被分解的途径及产物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细胞中ATP的合成速率一般都等于ATP的分解速率,二者保持一个动态平衡,A错误;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对丙酮酸的利用依赖于线粒体基质和内膜中的酶,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B错误;酒精发酵过程中,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故酒精含量的高低会影响酵母菌种群的死亡率,C错误;不同条件下,因酵母菌分解丙酮酸的酶不同导致其被分解的途径及产物不同,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D正确;故选D。‎ ‎5.如图为某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甲、乙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B. 甲、乙的子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和8个DNA分子 C. 甲、乙形成子细胞的过程均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D. 自然情况下,甲、乙细胞中均会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是有丝分裂中期,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 ‎【详解】通过分析可知,甲、乙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甲的子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和4个DNA分子;乙的子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和4个DNA分子,B错误;甲、乙形成子细胞都是细胞膜中央向内凹陷,这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C正确;自然情况下,乙细胞中会发生基因重组,甲细胞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C。‎ ‎6.来那度胺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临床上用于肿瘤的治疗。研究人员利用HepC2细胞(一种肝癌细胞)对来那度胺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 甲组:将HepC2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加入以DMSO为溶剂配制的不同浓度的来那度胺溶液,24h后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为表一 乙组:将HepC2细胞与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分别加入配制好的不同浓度的来那度胺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为表二。‎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HepC2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其能无限增殖 B. 据题分析可知,表一和表二中对照组的设置相同 C. 比较表一和表二可知,来那度胺与HepC2细胞凋亡无关 D. 比较表一和表二可推测,适量的来那度胺可促进淋巴细胞对HepC2细胞的杀伤效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癌细胞是有些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详解】HepC2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A错误;据题分析可知,表一和表二中对照组的设置不同,测的不同,表一测的细胞的成活率,表二测的细胞的凋亡率,B错误;比较表一和表二可知,来那度胺与HepC2细胞凋亡有关,C错误;比较表一和表二细胞的成活率和细胞的凋亡率可推测,适量的来那度胺可促进淋巴细胞对HepC2细胞的杀伤效果,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细胞凋亡、细胞癌变的有关知识,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7.用显微镜观察多种不同的细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时,可选择植物的叶肉细胞在低倍镜下连续观察 B. 要在显微镜下判断细胞中某化合物的存在或某细胞器的分布,必须先对细胞进行染色处理 C. 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对人口腔上皮细胞染色后,在髙倍镜下可观察到不同颜色的DNA和RNA分子 D. 低温下培养的洋葱根尖细胞经染色等处理后,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首先将制备好的临时装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然后滴加蔗糖溶液让其发生质壁分离,并在低倍镜下观察;再滴加清水,让其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并在低倍镜下观察,该实验为前后自身对照实验。‎ 人体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通常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对人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 ‎【详解】植物的叶肉细胞有叶绿体,根据叶绿体分布的位置,可表现出液泡失水的情况,故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时,可选择植物的叶肉细胞在低倍镜下连续观察,A正确;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分布,不需要对细胞进行染色处理,B错误;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对人口腔上皮细胞染色后,在髙倍镜下可观察到绿色主要在细胞核的地方,红色主要在细胞质的地方,但是看不到不同颜色的DNA和RNA分子,C错误;低温下培养的洋葱根尖细胞经染色等处理后,细胞已经死亡,在高倍镜下不可观察到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D错误;故选A。‎ ‎8.某动物精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XbY,下列关于该动物精原细胞及生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精原细胞只能进行减数分裂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B. A基因和b基因通过某次受精作用同时传给子代的概率为1/4‎ C. 精子形成过程中发生自由组合的只有A、a所在染色体和X、Y染色体 D. 受精作用过程中,精细胞发生着复杂的变形,卵细胞没有发生生理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精子的形成过程:‎ ‎(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 ‎(2)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 ‎(3)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 ‎(4)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详解】精原细胞既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也可以进行有丝分裂,A错误;A基因在配子中出现的概率是1/2,b基因在配子中出现的概率是1/2,故A基因和b基因通过某次受精作用同时传给子代的概率为1/4,B正确;精子形成过程中发生自由组合的有A、a所在染色体和X、Y染色体,以及其他常染色体,C错误;受精作用过程中,精细胞发生着复杂的变形,卵细胞也有发生生理变化,如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D错误;故选B。‎ ‎9.下列关于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转化而来的S型菌和原S型菌中的基因完全相同 B.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说明DNA可作为遗传物质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 格里菲思根据转化形成的S型菌的后代也有毒性,认为DNA可控制细菌的性状 D.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转化而来的S型菌,是R型细菌的DNA上插入了S型细菌的DNA转化而来,故转化而来的S型菌和原S型菌中的基因不完全相同,A错误;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说明DNA可作为遗传物质指导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格里菲思根据转化形成的S型菌的后代也有毒性,认为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C错误;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B。‎ ‎10.美国科学家通过调整普通碱基G、C、A、T的分子结构,创建出四种新碱基:S、B、P、Z,其中S和B配对,P和Z配对,连接它们之间的氢键都是3个。随后,他们将合成碱基与天然碱基结合,得到了由8种碱基组成的DNA。实验证明,该DNA与天然DNA拥有相同属性,也可转录成RNA,但不能复制。下列关于合成的含8种碱基的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DNA分子中磷酸、五碳糖、碱基三者比例为1:1:1‎ B. 该DNA分子中磷酸和五碳糖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具有稳定的双螺旋结构 C. 因该DNA分子不能复制,所以其只能贮存遗传信息,不能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 D. 含x个碱基对的该DNA分子中含有y个腺嘌呤,则该DNA分子中氢键个数为3x-y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磷酸、五碳糖交替排列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外侧,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位于内侧,碱基之间的配对方式是A与T配对,G与C配对。‎ ‎【详解】DNA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一个脱氧核糖核苷酸含有一个磷酸,一个五碳糖,一个含氮碱基,故该DNA分子中磷酸、五碳糖、碱基三者比例为1:1:1,A正确; DNA分子中磷酸和五碳糖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具有稳定的双螺旋结构,B正确;通过题干信息可知,该DNA与天然DNA拥有相同属性,也可转录成RNA,故该DNA分子能贮存遗传信息和传递遗传信息,C错误;含x个碱基对的该DNA分子中含有y个腺嘌呤,A与T之间是两个氢键,其余配对碱基之间都是三个氢键,故该DNA分子中氢键个数为2y+(2x-2y)÷2×3=3x-y,D正确;故选C。‎ ‎11.下列有关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翻译过程中有64种tRNA参与 B. 转录过程中既有氢键的断裂又有氢键的形成 C. 真核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的转录只能发生在细胞核中 D. 原核细胞中基因转录产物是mRNA,翻译产物是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 ‎【详解】翻译过程中有61种tRNA参与,A错误;DNA转录过程中既有氢键的断裂又有氢键的形成,B正确;真核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的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基因的转录,C错误;原核细胞中基因转录产物有mRNA、tRNA、rRNA,翻译产物是蛋白质,D错误;故选B。‎ ‎12.用X射线处理长翅果蝇后,成功地将生殖细胞内长翅基因中的A一T碱基对变成了TーA碱基对,但体细胞中该基因没变。且这样的果蝇连续繁殖多代,子代果蝇仍为长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X射线属于诱发生物基因突变的化学因素 B. 该基因突变后,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一定改变 C. 该基因突变肯定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 D. 生殖细胞中该基因突变但体细胞中没突变,则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导致基因突变的外因有物理因素、化学元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X射线属于诱发生物基因突变的物理因素,A错误;该基因突变后,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一定改变,B正确;该基因突变可能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也有可能基因型为Aa突变为AA,隐性基因突变成显性基因,C错误;生殖细胞中该基因突变但体细胞中没突变,该基因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B。‎ ‎13.番茄(2N=24)种群中偶尔会出现一种三体植株(6号染色体有3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这3条染色体的任意两条向细胞一极移动,剩余一条移向细胞另一极(含一条或两条6号染色体的配子成活率相同),细胞中其他染色体正常分离。下列关于三体番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三体番茄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 B. 该三体番茄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C. 该三体番茄植株与正常番茄植株杂交,子代三体的概率为1/4‎ D. 该三体番茄植株在进行细胞分裂时,体细胞中最多出现49条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三体番茄的第6号染色体有三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时2条随机配对,另1条不能配对,因而会产生异常配子.由于细胞中多了一条染色体,因而属于染色体变异。‎ ‎【详解】该三体番茄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只是6号染色体多了一条染色体,并不是多了一个染色体组,A错误;该三体番茄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该三体番茄植株产生含两条6号染色体的概率为1/2,故该三体番茄植株与正常番茄植株杂交,子代三体的概率为1/2,C错误;该三体番茄植株在进行细胞分裂时,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最多出现50条染色体,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狮子鱼多分布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的深海环境(该环境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条件)生存着通体透明的一个新物种一一超深渊狮子鱼。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这些遗传变异共同造成了这一物种的奇特表现型和对超深渊柲端环境的适应能力。下列关于超深渊子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 B. 在深海环境中,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C. 深海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是进化形成超深渊狮子鱼的根本原因 D. 可遗传变异为超深渊狮子鱼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迁移。‎ ‎3、突变性状是有利还是有害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条件。‎ ‎3、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详解】题干信息可知,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新物种,故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存在生殖隔离,不能交配产生可育后代,A错误;共同进化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故共同进化不仅体现在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斗争过程中,还体现在在超深渊狮子鱼与无机环境之间,B错误;深海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是进化形成超深渊狮子鱼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C错误;可遗传变异为超深渊狮子鱼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5.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浆中的血红蛋白能运输O2‎ B. 正常人体血浆的pH能维持在7.35-7.45‎ C. 血浆能运输激素,而组织液不能运输激素 D. 稳态是指内环境中化学成分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其表现是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细胞代谢正常进行,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在血浆中,A错误;正常人体血浆的pH能维持在7.35-7.45,B正确;血浆和组织液都能运输激素,C错误;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16.研究发现某药物进入人体后对吞噬细胞没有影响,但可激活T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这些分子被激活后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T细胞均属于淋巴细胞 B. 该药物影响人体细胞免疫,不影响体液免疫 C. 阻断这些分子对T细胞的影响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 D. 该药物激活T细胞表面的这些分子不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免疫细胞中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造血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根据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B淋巴细胞(骨髓)和T淋巴细胞(胸腺)。‎ ‎【详解】B细胞、T细胞均属于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通过题干信息可知,该药物影响T细胞,而T细胞即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故该药物影响人体细胞免疫,也影响体液免疫,B错误;阻断这些分子对T细胞的影响,T细胞可正常发挥功能,故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C正确;该药物激活T细胞表面的这些分子,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细胞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7.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乙烯属于气体类激素,只能由发育的果实中产生,可促进果实成熟 B. 摘除一定量的成熟叶片更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原因是成熟叶片无法合成生长素 C. 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受植物激素及环境因素影响,但根本上受植物基因组的控制 D. 光刺激是色氨酸转变为生长素的必需条件,它会影响植物幼基中生长素的分布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乙烯具有催熟的作用。‎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详解】乙烯属于气体类激素,植物体各个部位可产生,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成熟的叶片会产生较少的生长素,B错误;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受植物激素及环境因素影响,但根本上受植物基因组的控制,C正确;光刺激会影响植物幼基中生长素的分布,但是光刺激不是色氨酸转变为生长素的必需条件,D错误;故选C。‎ ‎【点睛】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节,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8.蝗虫密度大小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一鳇虫取食量)有较大影响,下图表示某草原两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下列对图示分析错误的是 A. 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 B.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和蝗虫种类 C. 狭翅雏蝗密度为5只/m2时,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 D. 狭翅雏蝗与亚洲小车蝗间为竞争关系,狭翅雏蝗对草原的危害更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曲线纵轴表示牧草产量,横轴表示蝗虫密度,是牧草量随蝗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量;由题图可知,同一密度条件下,牧草量不同,说明不同蝗虫对牧草的影响不同,当种群密度大于5时,牧草量减少最快的是亚洲小车蝗。‎ ‎【详解】由分析可知,实验的因变量是牧草产量;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中的曲线模型,A正确;由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和蝗虫种类,B正确;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一鳇虫取食量,狭翅雏蝗密度为5只/m2时,牧草产量大于0,故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牧草随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增大而减小的幅度最大,因此对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的数量变化,旨在学生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获取结论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 二、非选择题 ‎19.铁皮石斛是珍稀药用植物,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石斛在生长过程中都能与相应的真菌形成共生关系。为了阐明兰科菌根真菌(M真菌)对铁皮石斛光合作用的影响及机制,科研人员采用盆栽方式研究了兰科菌根对铁皮石斛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分析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如表)及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如图),图表中“+M"表示接种真菌,“-M"表示不接种真菌。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 ‎ ‎(1)本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___。表中数据说明,接种M真菌对铁皮石斜幼苗叶片中的_________含量的影响较为明显,该色素主要吸收_____________。‎ ‎(2)图中“光合有效辐射”相当于光照强度,曲线说明接种M真菌对铁皮石斜幼苗的呼吸速率_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但能明显提高其__________,这也说明_______(填“接种M真菌”或“不接种M真菌”)增强了铁皮石斛幼苗对强光的适应性。‎ ‎(3)从表中株高判断,接种M真菌对铁皮石解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你认为其原因是接种M真菌,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是否接种兰科菌根真菌(或M真菌)及光合有效辐射(或光照强度) (2). 叶绿素a和叶绿素b (3). 蓝紫光和红光 (4). 没有 (5). 净光合速率 (6). 接种M真菌 (7). 促进叶绿素的合成,提高铁皮石斛幼苗的净光合速率 ‎【解析】‎ ‎【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物,而叶绿体利用光能,先由色素吸收光能,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用来来制造有机物,绿色光几乎不吸收,所以绿叶反射绿色光,所以叶子在人眼看来是绿色的。‎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加快,最后趋于稳定。‎ ‎【详解】(1)通过图表信息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接种兰科菌根真菌(或M真菌)及光合有效辐射(或光照强度)。表中数据说明,接种M真菌对铁皮石斜幼苗叶片中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较为明显,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影响较小。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2)图中当光合有效辐射为0,即光照强度为0时,接种M真菌和不接种M真菌呼吸速率一样,故接种M真菌对铁皮石斜幼苗的呼吸速率没有影响,接种M真菌的植物净光合作用强度明显高于不接种M真菌的植物,说明接种M真菌明显提高其净光合速率,这也说明接种M真菌增强了铁皮石斛幼苗对强光的适应性。‎ ‎(3)从表中株高判断,接种M真菌,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提高铁皮石斛幼苗的净光合速率,积累有机物较多,故接种M真菌对铁皮石解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基础知识,掌握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其次要求考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 ‎20.已知果蝇的长翅(A)与残翅(a)、正常刚毛(B)与小刚毛(b)这两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三个纯合品系:①aaBB、②AAbb和③AABB。假设不发生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交换,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同学欲利用现有的三个纯合品系果蝇设计实验,验证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常染色体上,请你补充完善下列内容 实验思路:选择的杂交组合为______得到F1,再让F1雌雄果蝇交配得F2,统计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 ‎(2)假设B/b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在自然种群中果蝇的基因型共有____种;假设B/b这对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自然种群中果蝇的基因型共有_____种;假设B/b这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在自然种群中,果蝇的基因型共有___种。若B/b这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某正常刚毛雌果蝇与ー只雄果蝇交配,子代雌雄果中正常刚毛与小刚毛比例均为1:1,则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 ‎【答案】 (1). ①×② (2). F2的表现型及比例 (3). F2中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或F2中长翅正常刚毛:长翅小刚毛:残翅正常刚毛:残翅小刚毛=9:3:3:1) (4). 3 (5). 5 (6). 7 (7). XBXb、XbYb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1)如果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果是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Bb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B:Ab:aB:ab=1:1:1:1,基因型为AaBb个体相互交配后代的表现型比例是9:3:3:1,因此判断这两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以让①aaBB与②AAbb杂交得到子一代,子一代个体相互交配,得到子二代,观察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如果杂交组合的F2中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或F2中长翅正常刚毛:长翅小刚毛:残翅正常刚毛:残翅小刚毛=9:3:3:1),则可确定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反之可确定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假设B/b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在自然种群中果蝇的基因型有BB、Bb、bb共3种;假设B/b这对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自然种群中果蝇的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 Y,有5种;假设B/b这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在自然种群中,果蝇的基因型XbXb、XBXb、XBXB、XBYb、XBYB、 XbYb、 XbYB,有7种。通过题干信息可知,正常刚毛为显性,正常刚毛雌果蝇与ー只雄果蝇交配,子代雌雄果中正常刚毛与小刚毛比例均为1:1,属于测交,说明雄性为隐性性状,且B/b这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推测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XbYb。‎ ‎【点睛】本题以果蝇为信息考查孟德尔遗传定律,以及伴性遗传等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1.“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动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这与人体体温调节密切相关,如果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春捂”_______(填“会”或“不会”)使人体体温升高;“秋冻”的感觉是在________形成的.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通过_______两种方式调节以维持体温恒定,该过程中体内______(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代谢增强,产热增加。‎ ‎(2)春秋季感冒多发,感冒引起的体温升高、持续发热均会使体液减少,出现口渴等缺水症状,此时我们就会有主动饮水的行为,该过程中有多种信息分子参与人体水平衡的调节,例如___________,抗利尿激素等。但对康的机体而言,轻微的缺水状态下内环境中抗利尿激素浓度仍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当人体饮水不足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会_______,但由于存在___________调节机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1). 不会 (2). 大脑皮层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4).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5). 神经递质 (6). 升高 (7). 反馈(或负反馈)‎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1)人的体温保持在37℃,处于动态平衡,故“春捂”不会使人体体温升高;“秋冻”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调节以维持体温恒定,寒冷环境中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代谢增强,产热增加。‎ ‎(2)水平衡的调节过程中,有神经递质传递信息、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肾小球对水的重吸收等。人体饮水不足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会升高,但由于存在反馈调节机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2.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关系,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分配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该草原除了图1中出现的以外还应有______________。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腐生细菌、真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图1中树同化的能量为100kJ,则蛇至少能获得______kJ能量。图2中A表示___,B表示___________;除了图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的流向是_______。‎ ‎(3)若图1所在生态系统中草被人为地大量破坏,则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会发生____演替;若人为破坏长期存在,则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其实,生物多样性锐减也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______________,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答案】 (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 0.1 (4). 第二营养级生物(或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5). 第二营养级生物(或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6). 在自身细胞呼吸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7). 次生 (8). 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入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由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为载体,生物群落中的含碳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形成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变成热能散失。‎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分析:初级消费者摄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粪便量,初级消费者同化量=呼吸消耗量和用于初级消费者生长发育的量,初级消费者生长发育量=刺激消费者的摄入量+被分解者利用的量。‎ ‎3、分析题图可知,图1 中食物链:树→虫→鸟→蛇;图2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量,B表示 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详解】(1)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该草原图1中出现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除此之外还应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腐生细菌、真菌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如果图1中树同化的能量为100kJ,则蛇至少能获得100×10%×10%×10%=0.1 kJ能量。图2中表示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分析,A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B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还有相当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 ‎(3)若图1所在生态系统中草被人为地大量破坏,土壤中还保存原有的种子或繁殖体,故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会发生次生演替;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分析模式图进行推理、解答问题。‎ ‎23.借助生物技术,酵母菌在人们生活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如在造酒业中的应用。请回答下列与醇母菌有关的问题:‎ ‎(1)制作果酒需要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在酵母菌的分离与纯化过程中,需将培养棊的pH调至_______性,常采用________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果酒配制过程中,若要检测果酒中活体酵母菌的密度,一般采用______法,但此种方法最终计算得出的菌体数往往比实际数目低。‎ ‎(2)固定化酵母细胞在啤酒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酵母细胞固定化的大致程序为:活化酵母细胞→配制CaCl2‎ 溶液→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活化酵母细胞”是指_________。如果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过低,则形成的凝胶珠所包埋的酵母细胞数目_____。下面两图是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葡萄糖溶液前、后的示意图,你认为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葡萄糖溶液后的是图______,你的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酸 (2). 高压蒸汽灭菌 (3). 稀释涂布平板 (4). 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细胞重新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5). 少 (6). 乙 (7). 固定化的酵母细胞利用溶液中的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结果凝胶珠内包含的二氧化碳气泡使凝胶珠悬浮于溶液上层 ‎【解析】‎ ‎【分析】‎ 灭菌一般包括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干热灭菌就是指在干燥条件下的灭菌,一般用于玻璃器皿和手术器戒的灭菌;湿热灭菌法是指用饱和水蒸气、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以高温高压水蒸气为介质,由于蒸汽潜热大,穿透力强,容易使蛋白质变性或凝固,最终导致微生物的死亡。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 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采用包埋法制备固定酵母细胞的主要步骤酵母细胞的活化(利用蒸馏水使干酵母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海藻酸钠、CaCl2溶液的配制(在溶解海藻酸钠溶液的过程中使用小火或间断加热,防止溶液焦糊) →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注意冷却海藻酸钠溶液至室温,防止高温破坏酵母菌的活性) →固定化酵母细胞。‎ ‎【详解】(1)酵母菌属于真菌,培养真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果酒配制过程中,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可检测果酒中活体酵母菌的密度,但此种方法最终计算得出的菌体数往往比实际数目低。‎ ‎(2)‎ ‎ “活化酵母细胞”是指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细胞重新恢复正常生活状态。固定化酵母细胞时,如果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过低,则形成的凝胶珠所包埋的酵母细胞数目少。由于固定化的酵母细胞利用溶液中的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结果凝胶珠内包含的二氧化碳气泡使凝胶珠悬浮于溶液上层,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葡萄糖溶液后的是图乙。‎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果酒的制作和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步骤,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4.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请回答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培养的问题:‎ ‎(1)在培养瓶中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需两次用到胰蛋白酶,第一次使用的目的是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由于动物细胞培养具有_____、______现象,因此需第二次用该酶处理,然后分瓶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应定期更换培养液,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正常培养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细胞绝大部分死亡,只有极少数细胞存活,这是因为存活的细胞发生了__________,可无限增殖。目前使用的或冷冻保存的正常细胞通常为___代以内的细胞,以保持细胞正常的______核型。‎ ‎(3)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将获得__________(答出两个特点)的杂交瘤细胞进行______培养和抗体检测以后,再经过多次筛选,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将这些细胞在体外做大规模培养或注入小鼠腹腔内增殖,从_______或_______中就可获得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答案】 (1). 贴壁生长 (2). 接触抑制 (3). 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4). 突变 (5). 10 (6). 二倍体 (7). 既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8). 克隆化 (9). 细胞培养液 (10). 小鼠腹水 ‎【解析】‎ ‎【分析】‎ ‎1、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 →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 ‎2、动物培养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 ‎(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 ‎(3)温度和PH。‎ ‎(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 (维持培养液的PH)。‎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1)由于正常动物细胞具有贴壁生长和接触抑制的特点,故培养到一定阶段需要第二次用胰蛋白酶处理,然后分瓶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故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 ‎(2)细胞正常培养一段时间后,大部分死亡,极少数细胞存活,少数存活的细胞朝向癌细胞的方向发生了突变,可无限增殖。目前使用的或冷冻保存的正常细胞通常为10代以内的细胞,以保持细胞正常的二倍体核型。‎ ‎(3)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将获得既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以后,再经过多次筛选,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将这些细胞在体外做大规模培养或注入小鼠腹腔内增殖,从细胞培养液和小鼠腹水中就可获得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细胞培养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和条件,属于简单题。‎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