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双周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双周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双周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1.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A. 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 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 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因此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隔离,A项错误;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项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项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特别是个体的表现型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项正确。‎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名师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的认知、理解和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把易疏忽或易错的内容进行纵横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知识串起来并横向辐射,进行归纳。‎ ‎2.化石的研究表明,恐龙曾在地球上生存过一段时期,后来灭绝了。下列关于恐龙灭绝的理由中,最充分的是( )‎ A. 不能发生变异 B. 与环境斗争的结果使恐龙进化成了新的物种 C. 缺乏有适应性价值的可遗传变异 D. 人为因素造成环境改变导致其灭绝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物进化,考查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无论可遗传变异还是不可遗传变异,在生物在进化过程都会发生,A错误。‎ 与环境斗争的结果是恐龙灭绝了,没有形成新的物种,B错误.‎ 恐龙与环境斗争中缺乏有利的可遗传变异,结果是恐龙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 C正确。‎ 恐龙的灭绝并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D错误.‎ ‎【点睛】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自然选择的原材料,变异类型越多,在与环境的共同进化中生存的可能性越大。‎ ‎3.南水北调工程将使南方水系中的血吸虫随水北上,有专家担心血吸虫会在北方水系中形成新的亚种或物种,对北方人民的健康产生威胁。下列关于南方血吸虫到达北方后相关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变化 B. 会定向变异形成新的亚种或物种 C. 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出现地理隔离 D. 与南方血吸虫之间产生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明确变异的特点和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北方环境不同于南方,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也有所不同,基因库的变化也不同,A正确 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北方的血吸虫与南方的血吸虫可能因高山大河等自然障碍造成地理隔离,C正确。‎ 由于地理隔离存在,北方血吸虫和南方血吸虫两个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从而造成基因库的差异,经过长期的进化作用可能出现生殖隔离,D正确.‎ ‎【点睛】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来到北方的血吸虫与南方的血吸虫存在着地理隔离,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两个种群的血吸虫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由于变异和自然选择会使两个种群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可能会形成亚种甚至新物种.‎ ‎4.达尔文是受人工选择现象的启发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下列属于人工选择实例的是( )‎ A. 杂交育种 B. 长期使用同一种外用药,小李的皮癣越来越严重 C. 长期使用杀虫剂,害虫的抗药性类型比例上升 D. 狼群的存在使鹿群中反应灵敏、奔跑速度快的个体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考查两种选择的区别,属于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详解】人工选择是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的选择形成生物新品种。‎ 杂交育种就是对杂交子代进而人工选择,从而获得符合生产要求的稳定遗传新品种,A正确。‎ 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导致皮癣越来越严重或害虫的抗药性愈来愈强,都不符合人的目的要求,是自然选择,B、C错误.‎ 狼和鹿的相互选择,都没有人为因素,是自然选择,D错误.‎ ‎【点睛】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主要区别 :‎ 目的不同,自然选择使生物更加适应自然条件,而人工选择则使生物更有利于人类 . ‎ 方向不同,自然选择往往有利于性状中适应强的个体;而人工选择则有利于符合人类需要的某些极端性状表现的个体.‎ ‎5.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 B. 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始材料,基因频率的改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 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D.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故A错误。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但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故B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发生显著差异,有可能慢慢形成生殖隔离,故C正确。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进化,而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6.人类与病毒的斗争结果将是某些病毒能与人类长期共存,原因包括( )‎ ‎①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②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③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 ④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物进化,主要考查生物与生物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详解】人类能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是二者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病毒的毒性越强,人类中抗性强的个体比例就会提高,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病毒的毒性越弱,人类中对该病毒的免疫力弱的个体比例就会增加,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选A。‎ ‎【点睛】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选择、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现象。‎ ‎7.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 物种可以单独进化 B. 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无益 C.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共同进化,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选择、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现象。据此解答。‎ ‎【详解】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所以物种不可能单独进化,A错误.‎ 捕食者可以捕食被捕食者种群中老幼、病弱的个体,而使被捕食者种群中强壮的个体所占比例较大,B错误.‎ 生存斗争和种间互助都是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原因,C错误.‎ 任何一个物种都和其它物种之间有联系,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D正确.‎ ‎【点睛】生物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无机环境,生物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8. 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 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 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答案】C ‎【解析】‎ 生物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与环境无关,A错误;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蛾的口器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共同进化 ‎【名师点睛】特别提醒: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判断种群是否进化就是以此为标准;环境条件对生物个体表现型进行选择,对生物个体的变异方向没有直接影响,变异始终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却是定向的。‎ ‎9.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①结构和功能更加复杂、完善 ‎ ‎②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 ‎③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的进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DNA是裸露的,无染色体,真核细胞有细胞核,细胞核中的DNA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与原核生物相比,真核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①正确;‎ ‎②真核生物出现后,出现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减数分裂的基础,有丝分裂的出现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②正确;‎ ‎③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通过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实现了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量大大增加,推动了生物进化,③正确.‎ 故选:D.‎ ‎10.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耐药性实验的结果是有近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 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 新生儿体内缺少抗体,提高了耐药性致病菌的比例 D. 多数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了耐药菌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以细菌耐药性的形成为素材,考查生物进化的理论,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分析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详解】残留抗生素不会导致细菌突变,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A错误。‎ 耐药菌突变属于不定向变异,与抗生素使用与否无关,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B正确。‎ 新生儿还没有形成对病菌的特异性免疫功能,没有选择作用,不会提高病菌的耐药性,C错误。‎ 耐药菌的形成是基因突变所致与疫苗无关,D错误。‎ ‎【点睛】病菌性状的多样性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抗生素的作用是对变异性状进行选择,导致耐药性菌体增加。‎ ‎11.已知金鱼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且a基因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aa、XaXa、XaY均为纯合子)。现取一对金鱼杂交,得到F1金鱼67只,其中雄性金鱼21只。若让F1金鱼自由交配,则F2的成活个体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是( )‎ A. 1/6 B. 1/8 C. 1/11 D. 1/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基因的分离定律、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和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属于能力层次的考查.‎ ‎【详解】F1代金鱼共67只,其中雄金鱼21只,雌性:雄性=2:1‎ ‎,说明金鱼雄性纯合致死,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XAY,F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XAXA,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A:Xa=3: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AY,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A:Y=1:1,因此F1代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2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AXA:XAXa:XAY:XaY=3:1:3:1,其中XaY死亡,所以成活个体中XAXA:XAXa:XAY=3:1:3;Xa的基因频率=1÷(3×2+1×2+3)=1/11‎ ‎【点睛】子代性别比例不是1:1,基因与性别有联系,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计算基因频率时,雌性个体按一个个体两个基因,雄性个体按一个个体一个基因。‎ ‎12.体液是动物或人体内全部液体的总称,它包括( )‎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人体内环境,考查对概念的识记和理解,属于基础题。‎ ‎【详解】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有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消化液在消化道中,不属于体内的液体,选B。‎ ‎13.下列关于淋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淋巴属于细胞外液 B. 淋巴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 淋巴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 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人体内环境,涉及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和成分的差异,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淋巴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环境,属于细胞外液,A正确。‎ 淋巴细胞在淋巴和血浆中周流循环,发挥免疫作用,B正确.‎ 淋巴通过总淋巴管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C正确. ‎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淋巴,D错误 ‎【点睛】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较高。‎ ‎14.下列生化反应中,能够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麦芽糖的水解 B. 碳酸氢盐的形成 C. 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D.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考查内环境的组成、生理作用和细胞代谢的概念,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详解】麦芽糖的水解发生在消化道中,A错误. ‎ 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血浆中的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维持血浆酸碱平衡,B正确.‎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细胞质,C错误. ‎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场所是线粒体,D错误.‎ ‎【点睛】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细胞的直接环境;细胞代谢是细胞内所有的化学反应的总和,发生在细胞内;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在维持内环境PH稳态上有重要作用。‎ ‎15.将人的红细胞置于盛有下列液体的离心管中10分钟后离心,上清液中K+含量最高的离心管内盛的是( )‎ A. 10%葡萄糖溶液 B. 0.9%氯化钠溶液 C. 30%蔗糖溶液 D. 蒸馏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详解】人红细胞生活在与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等渗的溶液中。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要得到K+,细胞必须吸水破裂。‎ ‎10%葡萄糖溶液和30%蔗糖溶液渗透压高于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细胞会失水皱缩但不会死亡,故A、C错误。‎ ‎0.9%氯化钠溶液刚好是红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细胞不吸水也不失水,保持生活状态,B错误。‎ 在蒸馏水中红细胞会渗透吸水破裂,释放K+,D正确。‎ ‎【点睛】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能力,细胞死亡或破裂,细胞内的离子才会扩散出来;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反之则吸水膨胀甚至于涨破。‎ ‎16.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C. 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D. 内环境稳态若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稳态及调节,涉及内环境的概念、稳态的调节和意义等,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内环境稳态是的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A正确.‎ 由于外界环境和细胞代谢水平的变化,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会恒定不变,B错误.‎ 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调节下,在各器官、系统的参与下共同完成的,C正确.‎ 内环境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内环境失调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D正确.‎ ‎【点睛】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的基础;细胞代谢也在改变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7.图是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下列相关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 体液①中可能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 C. 淋巴细胞分泌的抗体先通过②进入①或④,再运输到作用部位 D. 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后可与NaHCO3作用,使pH保持基本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详解】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细胞内液、④是淋巴。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④组成的,A错误。‎ 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在体液①血浆中,B错误。‎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通过②组织液进入①血浆内,再经血液循环运输到作用部位,C错误。‎ 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浆的pH值影响不大,D正确。‎ ‎【点睛】易错点: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 图中的盲管(一端封闭)是毛细淋巴管。‎ ‎18. 内环境稳态被打破后,细胞代谢会紊乱的根本原因是 A. 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代谢的正常要求 B. 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代谢的正常需要 C. 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代谢的正常范围 D. 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到严重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代谢的实质是各种生化反应,内环境稳态被打破后,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细胞代谢会紊乱,D项正确。温度、渗透压、酸碱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方面,借助机体的调节作用,这些理化性质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为细胞代谢创造条件,所以A、B、C不是细胞代谢紊乱的根本原因。‎ 考点:本题考查稳态的生理意义,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9.图表示的是人体某处的体液相互关系,下列相关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 A. 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 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 C. 甲和丙中均存在淋巴细胞 D. 丁中O2的浓度不可能比甲中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从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能用文字、图的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据图分析,甲表示血浆、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丁表示血细胞内液,B正确。‎ 当2组织液不能进入血浆、6淋巴回流受阻时,会使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液中,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也存在于血浆中,C正确,‎ 当丁表示红细胞时,在毛细血管静脉端红细胞内O2的浓度比血浆中的高,D错误。‎ ‎【点睛】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双向物质交换,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淋巴回流血浆;血浆是血细胞的内环境;红细胞释放氧气时,氧气由细胞内液通过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进入血浆。‎ ‎2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一次性进食大量酸橘子,血液的pH也只会发生较小范围的波动 B.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C. 只要人体内环境各成分保持稳态,人就能保持健康 D. 红细胞内的O2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有氧呼吸至少要穿过6层生物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涉及内环境稳态、调节及意义,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详解】大量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液,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在较小范围发生波动,A正确.‎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变化超过自我调节能力时,内环境也会紊乱,B正确.‎ 内环境各成分保持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内容之一,内环境稳态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C错误.‎ 红细胞内的O2要依次通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细胞膜、线粒体双层膜才能参与有氧呼吸,所以至少要穿过6层生物膜,D正确.‎ ‎【点睛】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稳定;内环境稳态知识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21.某同学由于轻微创伤导致小腿某处皮下青紫且水肿,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合理的是( )‎ A. 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组织液增多 B. 毛细血管破裂,使淋巴液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C. 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减少 D. 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增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以创伤为素材考查内环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渗透作用原理,以考查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轻微创伤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致使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水分由血浆向组织液渗透增多,导致局部组织水肿且因淤血显得青紫,选A。‎ ‎【点睛】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后增大组织液渗透压;水分渗透的方向是从渗透压低的溶液向渗透压高的溶液。‎ ‎22. 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 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 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 D.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分别穿过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进入血浆和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返回血浆;血浆中的药液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组织,再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到达靶细胞发挥作用。综上分析,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名师点睛】理解体液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3.药检所的科研人员用某种新药饲养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的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该药物很可能( )‎ A. 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 B. 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 C. 增加红细胞的合成数量 D. 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和细胞,考查应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详解】血浆是红细胞的内环境,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当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才能进入血浆,所以A正确。‎ ‎24.下表是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 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下降将导致③增多 C. 肝细胞中产生的1分子CO2到达②至少要穿过10层磷脂双分子层 D. ③和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生物膜的功能特性,以考查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图表信息并解释问题的能力。‎ ‎【详解】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 由以上分析可知④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 ‎②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③组织水肿现象,B正确。‎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②血浆至少需穿过5层膜(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即10层磷脂分子层,5层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 ‎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点睛】细胞膜两侧钠离子分布特点是外高内低,钾离子是内高外低;二氧化碳产生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25.某同学用清水、缓冲液和血浆来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得到了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相关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 清水和缓冲液均为对照组 B. 清水组的实验结果应该有错误 C. 结果表明缓冲液的缓冲能力强于血浆 D. 结果表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详解】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正确。‎ 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所以从图中结果可知,清水组所得结果不合理,B正确。从坐标曲线图可以看出,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并且下降幅度大,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C错误。‎ 从坐标曲线中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点睛】稳态是一定范围内的相对稳定,图中实验结果都偏离了稳态。‎ ‎26.回答下列关于人休内环境的问题:‎ 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的直接生活细胞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脑神经元的直接生活环境是________,部分血管阻塞将使相关部位的内环境化学组成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理化性质改变,最终导致相关细胞坏死。可见,___________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内直接参与上述调节的系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1). 组织液和血浆 (2). 组织液 (3). 酸碱度 (4). 渗透压 (5). 内环境稳态 (6).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 消化系统 (8). 呼吸系统 (9). 泌尿系统 (10). 循环系统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调节等,主要考查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内有血液、外有组织液,所以直接生活细胞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脑神经元浸润在组织液中,组织液是其直接生活环境;内环境稳态包括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稳定,理化性质有PH、渗透压和温度的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认知的发展,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的稳态需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完成,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在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器官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 ‎27.图是人体体液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图中数字为该液体占体重的百分比),试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 ‎ ‎(1)A和B之间的物质交换要通过__________进行。(填结构名称)‎ ‎(2)有些时候,人的手掌、脚掌处会磨起“水泡”,这种“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主要是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 ‎(3)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降低,图中________的量将增多。(填图中字母)‎ ‎(4)肝炎病人转氨酶的含量偏高,一般是取图中 化验而得出的结果。(填图中字母)‎ ‎(5)A中的水分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消化道排出体外。(填器官名称)‎ ‎(6)B中的CO2________(能/否)进入C,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毛细血管壁 (2). B (3). B (4). A (5). 肾脏 (6). 肺 (7). 皮肤 (8). 否 (9). C中的CO2浓度比B高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涉及体液各成分之间,以及消化、呼吸、泌尿和循环系统之间关系知识。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D内为淋巴,A内为血浆,B内为组织液,C内为细胞内液。‎ ‎(1)组织液和血浆之间隔着毛细血管壁,物质交换必须通过毛细血管壁实现。‎ ‎(2)水泡是由于长时间摩擦导致部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又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大,而使组织液增多,即B增多造成的。‎ ‎(3)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更多的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图中B的量将增多。‎ ‎(4)转氨酶是肝细胞中催化氨基酸转氨基作用的酶,肝炎病人由于细胞通透性改变,转氨酶进入血浆,含量偏高,所以化验血浆A可以作为判断肝病的依据。‎ ‎(5)血浆中的水分排出体外的方式主要是排尿、出汗、呼气和排便(消化液中的部分水分),所以应答:肾(尿液的形成场所)、汗腺、肺。‎ ‎(6‎ ‎)二氧化碳是在细胞内产生的,经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再经血液运输排出体外,自由扩散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由于C中的CO2浓度比B高,所以B中的CO2不能进入C。‎ ‎【点睛】题确定各体液成分的关键在于D来自B而注入A(此过程是单向的),从而确定D内为淋巴,A内为B内为组织液,C内为细胞内液。‎ ‎28.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关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该种群的个体全为杂合子。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__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F1中基因型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__,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自由交配的结果显示F1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数量比接近2∶1,最可能的原因是。如果这一解释成立,让F1自由繁殖一代,F2中基因型Aa和 aa的数量比应接近于________ 。‎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人类血型的调查中随机调查了400人,但是由于疏忽,记录数据的表格发生了污损,现在只能勉强辨认出A型是180人,O型是144人,指导老师说依据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可以还原表格中的污损部分的。按照该老师的说法,该样本中B型血的人数应该是________人。‎ ‎【答案】 (1). 1∶1 (2). 1∶2∶1 (3). 0.5(或“1/2”或“50%”) (4). A基因纯合致死 (5). 1∶1 (6). 52‎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裂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巧妙利用配子比例法进行计算的能力。‎ ‎【详解】(1)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所以基因A、a的频率都为0.5,比例1:1。aa%=AA%=0.5×0.5=0.25, Aa%=2×0.5×0.5=0.25,所以比例1:2:1。随机交配、并且没有选择,所以基因频率不变,A仍为0.5。‎ ‎(2)根据数量关系分析可知,AA个体致死,只剩下Aa和aa个体,比例为2:1,所以F1产生的配子A:a=1:2,自由交配时配子随机结合,所以Aa=2×2/3×1/3=/4/9,aa=2/3×2/3=4/9,数量比为1:1.‎ ‎(3)调查人群中O型血ii占144/400=0.36,所以i的基因频率为0.6;A型血占180/400=0.45,基因型为IAIA、IAi,设IA的基因频率为X,则IAIA=X2,IAi=2×0.6X,因此有X2+2×0.6X=0.45,解的X=0.3;所以IB 的基因频率为1-0.6-0.3=0.1,所以IBIB=0.12=0.01,IBi=2×0.6×0.1=0.12,B型血占0.13,即400×0.13=52‎ ‎【点睛】当群体繁殖符合遗传平衡的条件时,用配子比例法计算更为简洁。‎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