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分校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分校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生物试题 解析版

林州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分校开学检测 生物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2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第Ⅰ卷 一、单选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 ‎1.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杂种后代中只显现出显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B. 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显现出来的性状 C. 测交是指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D. 杂合子的后代不能稳定遗传 ‎2.已知A与a、B与b、C与c 3对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 B. 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C.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8‎ D.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3.香豌豆的花色有紫花和白花两种,显性基因C和P同时存在时开紫花。两个纯合白花品种杂交,F1开紫花;F1自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花∶白花=9∶7。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两个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CCpp与ccPP B. F1测交结果紫花与白花的比例为1∶1‎ C. F2紫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9‎ D. F2中白花和紫花的基因型分别有5种和4种 ‎4.图中a,b,c,d分别是一些生物细胞某个分裂时期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a图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 B. b图表示人的成熟的红细胞分裂的某个阶段 C. c图细胞分裂后将产生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极体 D. d图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5.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上。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②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 ‎③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如图是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其中Ⅰ2不含甲病致病基因。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 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 Ⅱ5可能携带两种致病基因 D. Ⅰ1与Ⅰ2再生一个患这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1/16‎ ‎7.下列关于科学家探究“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给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是因为S型细菌DNA加热后变性 B. 给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细菌,小鼠死亡,从死亡的小鼠体内可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 C. 用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可以通过长时间保温减少上清液的放射性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也可用‎14C和18O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 ‎8.已知一个完全标记上15N的DNA分子含1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A)有40个,在不含15N的培养液中经过n次复制后,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需游离的胞嘧啶(C)为m个,则n、m分别是(   )‎ A. 3 900 B. 3 ‎420 ‎ C. 4 420 D. 4 900‎ ‎9.已知某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5.8%,其中一条链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9%和17.1%,则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 A. 32.9%和17.1% B. 31.3%和18.7% C. 18.7%和31.3% D. 17.1%和32.9%‎ ‎10.假设将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14N的原料,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含15N标记的DNA的精子所占比例为( )‎ A. 0 B. 25% C. 50% D. 100%‎ ‎11.关于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B. 真核细胞内mRNA和tRNA都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 C. 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称为密码子 D. 细胞中有多种tRNA,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12.如图为真核生物细胞核内转录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链的碱基A与②链的碱基T互补配对 B. ②是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 C. 如果③表示酶分子,则它的名称是DNA聚合酶 D. 转录完成后,②需通过两层生物膜才能与核糖体结合 ‎13.艾滋病病毒属于RNA病毒,具有逆转录酶,如果它决定某性状的一段RNA含碱基A 23%、C 19%、G 31%,则通过逆转录过程形成的双链DNA中应含有碱基T(   )‎ A. 23% B. 25% C. 31% D. 50%‎ ‎14.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必须在mRNA形成之后才能翻译蛋白质,但原核生物的mRNA通常在转录完成之前便可启动蛋白质的翻译,针对这一差异的合理解释是(   )‎ A.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B. 原核生物的tRNA呈三叶草结构 C. 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可以进入细胞核 D. 真核生物的mRNA必须通过核孔后才能翻译 ‎15.下列细胞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既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现象,又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现象的是(   )‎ A. 心肌细胞 B. 成熟的红细胞 C. 根毛细胞 D. 精原细胞 ‎16.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个体来说是利大于弊 B. 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C. 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 D. 基因重组普遍发生在体细胞增殖过程中 ‎17.甲、乙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都发生了基因突变,它们的性状都突变成了本身性状的相对性状,突变后的甲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突变后的乙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两个基因都发生了突变,乙至少有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B. 甲的两个基因都发生了突变,乙的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C. 甲和乙都是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D. 甲和乙都是两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18.有关“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 可能出现三倍体细胞 B. 多倍体细胞形成的比例常达100%‎ C. 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无完整的细胞周期 D. 多倍体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 ‎19.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所产生的花粉分别经离体培养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成为二倍体,这些幼苗成熟后自交后代(   )‎ A. 全部为纯合子 B. 全部为杂合子 C. 1/4为纯合子 D. 1/16为纯合子 ‎20.单倍体植株矮小,育种工作者获得单倍体植株常用的方法是(   )‎ A. 用花粉进行离体培养 B. 用叶肉细胞进行离体培养 C. 用X射线照射萌发的种子 D. 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21.将二倍体玉米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待其长成后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了新的植株。下列有关新植株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是单倍体 ②体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 ③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 ④体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 ‎ ‎⑤能形成可育的配子 ⑥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 ⑦一定是纯合子 ⑧是二倍体 A. ④⑤⑦⑧ B. ①④⑤⑥ C. ①②③⑥ D. ①④⑤⑦‎ ‎22.用杂合体种子尽快获得纯合体植株的方法是(   )‎ A. 种植→F2→选不分离者→纯合体 B. 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 C. 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 D. 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体 ‎23.纯种红花紫茉莉(RR)与纯种白花紫茉莉(rr)杂筛选得F1,取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然后将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得F2,F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 A. RR∶rr=1∶1 B. RR∶rr=3∶1 ‎ C. Rr∶rr=1∶1 D. RR∶Rr∶rr=1∶2∶1‎ ‎24.黑蒙性痴呆在北美犹太人中是较常见的一种遗传病,为研究其发病率,应该( )‎ A. 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统计 B. 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C. 先确定其遗传方式,再计算发病率 D. 先调查患者家系中发病率,再调查人群中的发病率,取平均值 ‎25.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可采取的检测手段有(  )‎ ‎①B超检查 ②羊水检查 ③孕妇血细胞检查 ④绒毛细胞检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 ‎26.2009年春晚,我国航天科研工作者手捧“太空花”展现于国人面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培育“太空花”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 从飞船上带回的实验植物并非都长成如愿的美丽“太空花”‎ C. “太空花”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物种 D. “太空花”的出现丰富了自然界的基因种类 ‎27.下列不属于诱变育种实例的是(  )‎ A. 一定剂量的γ射线引起变异得到新品种 B. 用一定剂量X射线处理青霉菌菌株获得高产菌株 C. 玉米单株自交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白化苗 D. 激光照射植物或动物引起突变得到新品种 ‎28.通过诱变育种培育的是(  )‎ A. 三倍体无子西瓜 B. 青霉素高产菌株 C. 二倍体无子番茄 D. 八倍体小黑麦 ‎29.由于乙肝病毒不能用动物细胞来培养,因此无法用细胞培养的方法生产疫苗,但可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进行生产,现已知病毒的核心蛋白和表面抗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生产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乙肝病毒有关基因细菌大量生产疫苗 A. 生产乙肝疫苗的过程也达到了定向改造细菌的目的 B. 在①②过程中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C. 用于生产疫苗的目的基因为编码核心蛋白的基因和表面抗原蛋白基因 D. 这种转基因的细菌一定是安全的,不用担心其扩散到自然界 ‎30.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 ‎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31.下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就所含成分而言,乙比甲与淋巴更相似 B. 甲中含有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等成分 C. 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高 D. 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 ‎32.如图是某组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①过程进入组织液 B. 二氧化碳等细胞代谢的产物可通过②过程进入血浆 C. ③可以代表组织液中的某些蛋白质进入淋巴的过程 D. ④可以代表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过程 ‎3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来维持的 D.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4.若在图1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图2中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   )‎ A. ②→①→②→③→② B. ①→②→①→②→①‎ C. ③→②→③→②→③ D. ③→②→①→②→③‎ ‎35.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B.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可分布于机体不同的组织或器官 C. 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D. 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36.如图表示两个神经元的结构关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a处通过生物电传导神经冲动 B. c处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神经冲动 C. 刺激b处可在a处测到膜电位的变化 D. 刺激d处可在a处测到膜电位的变化 ‎37.下列各组激素,化学组成最相似的一组(   )‎ A. 抗利尿激素和性激素 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 生长素和生长激素 D. 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38.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某些情况下,靶细胞也可能是分泌细胞 B. 这种调节方式与神经调节相比作用范围广 C. 一种分泌物只能作用于一种细胞 D. 分泌物的作用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39. 下图表示两种不同抗原刺激机体所引起的免疫强度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免疫强度增强主要是由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引起的 B. 参与图中免疫反应的细胞都起源于胸腺,具有识别、呈递抗原及增殖分化的功能 C. 记忆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作用具有特异性,所以首次注射B抗原免疫强度弱于二次注射A抗原 D. 不同记忆细胞记忆的时间不同,所以有些疫苗要多次注射才能产生较长时间的免疫能力 ‎40.下列不完全属于免疫系统组成内容的是(   )‎ A. 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淋巴因子和抗体 B. 淋巴细胞、淋巴结、淋巴组织和细胞外液 C. 胸腺、骨髓、脾脏、扁桃体 D. 白细胞、淋巴因子、吞噬细胞和抗体 ‎ ‎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 ‎41.如图表示某真核生物细胞内DNA的转录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方框内用“→”或“←”标出转录的方向。‎ ‎(2)b与c在结构组成上相同的化学基团为___________,不同的基团为___________________。‎ ‎(3)a为启动上述过程必需的有机物,其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 ‎(4)在根尖细胞中,上述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若在叶肉细胞中,还可出现在___________中。‎ ‎42.动物通过嗅觉感受器探测外界环境的气味分子,下图为嗅觉感受器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气味分子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后,再通过G蛋白激活蛋白X,蛋白X使ATP分子转化为环腺苷酸(cAMP),由此可知蛋白X具有______________功能。气味分子所引起的系列反应体现了细胞膜____________的功能。‎ ‎(2)cAMP分子可开启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引起大量的Na+____________,使膜电位变为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到__________,形成嗅觉。‎ ‎43.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作答:‎ ‎(1)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是________细胞,图中属于反应阶段的是________(填编号)。‎ ‎(2)与细胞f的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__(填字母)。‎ ‎(4)人体消灭结核杆菌的免疫方式是图中的________(填编号)。‎ 林州一中高二分校开学检测 生物答案 ‎1.【答案】C ‎【解析】杂种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隐性性状在隐性遗传因子纯合的情况下能表现出来;杂合子后代中的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 ‎2.【答案】D ‎【解析】通常我们可以利用分枝法来解决,即先分别写出每对性状后代中的每种基因型或表现型概率,再将所需基因型或表现型组合在一起,并将相应的概率相乘,即可得到相应基因型或表现型的概率。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3对性状可产生的后代表现型为2×2×2=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2×1/2×1/2=1/8,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2×1/2×1/4=1/16,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4×1/2×1/2=1/16。‎ ‎3.【答案】B ‎【解析】显性基因C和P同时存在时开紫花,其他基因型的个体开白花,白花的基因型有5种:CCpp、eePP、Ccpp、ccPp和ccpp;F1自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花∶白花=9∶7,则F1的基因型是CcPp,由于亲本是纯合白花,故亲本基因型是CCpp与ccPP;F1测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CcPp∶Ccpp∶ccPp∶ccpp=1∶1∶1∶1,则紫花与白花的比例为1∶3。‎ ‎4.【答案】D ‎【解析】a图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因为细胞中形成了细胞板且重新出现了核膜;b图为无丝分裂,而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不能进行分裂;c图中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后将产生1个卵细胞和1个极体;d图具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为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故有8条染色单体。‎ ‎5.【答案】A ‎【解析】由题意“染色体未正常分离,产生了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可推知AA型配子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2号染色体未正常分离所致;无性染色体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XY染色体未分离所致,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性染色体未分离造成的。‎ ‎6.【答案】C ‎【解析】甲病符合“无中生有为隐性”,又由于Ⅰ2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故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符合“无中生有为隐性”,又由于Ⅱ4患病,Ⅰ1、Ⅰ2不患病,故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甲病由b控制,乙病由a控制,则Ⅱ5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Y或AaXBY,只可能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不可能携带甲病致病基因;Ⅰ1基因型为AaXBXb,Ⅰ2基因型为AaXBY,二者再生一个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为1/4×1/4=1/16。‎ ‎7.【答案】B ‎【解析】A项S型细菌DNA具有耐高温特性,加热仍有生物活性。B项给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细菌,小鼠死亡,说明有生物活性的S型细菌DNA,可促使R型活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C项长时间保温,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会提高上清液的放射性。D项蛋白质和DNA都含有C和O,不能达到间接分离的目的。‎ ‎8.【答案】D ‎【解析】根据DNA分子的特点可知,一个含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腺嘌呤(A)有40个,则T有40个,G、C各60个。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则由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可知共复制了4次,产生了16个DNA分子。需要游离的C为(16-1)×60=900个。‎ ‎9.【答案】B ‎【解析】由于整个DNA分子中G+C=35.8%,则每条链中G+C=35.8%,A+T=64.2%;由于其中一条链中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9%和17.1%,由此可以求出该链中G=18.7%,A=31.3%,则其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1.3%和18.7%。‎ ‎10.【答案】D ‎【解析】精原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含1个15N标记的DNA分子,一对同源染色体含两个DNA分子,经过间期的复制,2个15‎ N标记的DNA分子变成4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中一条链是15N标记的,另一条链含1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含2个DNA分子,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后,形成四个精细胞,每个精细胞中含1个DNA分子,这个分子中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因此,四个精子中都含15N标记的DNA,因此选D。‎ ‎11.【答案】B ‎【解析】真核细胞内的mRNA和tRNA主要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少数RNA是酶,具催化作用;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称为1个密码子;tRNA具有特异性,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12.【答案】B ‎【解析】图中①链为模板链,②链为RNA,①链中A与②链中U互补配对;③表示RNA聚合酶;转录完成后,②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穿过0层生物膜。‎ ‎13.【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RNA分子中U=1-(23%+19%+31%)=27%,则A+U=50%。由RNA逆转录形成的DNA分子的一条链中也是A+T=50%,而双链DNA分子中A=T,所以双链DNA分子中T=25%。‎ ‎14.【答案】D ‎【解析】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中有细胞核,只有全部转录之后,mRNA才从核孔中出来进入细胞质中翻译,而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是边转录边翻译。‎ ‎15.【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 ‎16.【答案】B ‎【解析】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个体来说是多害少利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而不能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普遍发生在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 ‎17.【答案】B ‎【解析】设甲和乙的基因型为AA或aa中的一个,它们发生突变后,都变成了相对性状,说明由AAaa, aaAA(或Aa),又因为突变后的甲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甲为AA,突变后为aa。突变后的乙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说明乙为aa,突变后为Aa(不可能为AA)。‎ ‎18.【答案】C ‎【解析】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的细胞染色体加倍为四倍体,A不正确。低温诱导不能使所有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B不正确。根尖细胞的分裂为有丝分裂,D不正确。‎ ‎19.【答案】A ‎【解析】二倍体植株先经花粉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单倍体再经染色体加倍得到二倍体的纯合子,纯合子自交不会出现性状分离(仍为纯合子)。‎ ‎20.【答案】A ‎【解析】单倍体是指含有本物种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半的个体,也就是与配子中染色体数目相同,所以对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发育而成的个体即为单倍体。‎ ‎21.【答案】B ‎【解析】二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植株,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长成的植株属于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即含有同源染色体,能形成可育的配子,由于不知二倍体玉米是否为纯合子,因此形成的新植株可能是纯合子也有可能是杂合子。‎ ‎22.【答案】C ‎【解析】据选项分析,选项A为杂交育种,B为多倍体育种,C为单倍体育种,A与C项皆可获得纯合体,但C项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23.【答案】A ‎【解析】亲本RR×rr→F1(Rr)花粉(基因型为R、r,比例为1∶1)单倍体幼苗(R∶r=1∶1)→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加倍,基因型为RR、rr,其比例为1∶1)。‎ ‎24.【答案】A ‎【解析】发病率是指人群中患者所占的比例,因此应该选择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得到的是该种病的遗传规律,即遗传方式。‎ ‎25.【答案】C ‎【解析】产前诊断又叫出生前诊断,是指医生在胎儿出生前,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对孕妇进行检查,以便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常用的检测手段有: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和绒毛细胞检查、基因诊断等。其优点是在妊娠早期就可以将有严重遗传病和严重畸形的胎儿及时检查出来,避免这种胎儿出生,因此,产前诊断方法已成为优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26.【答案】C ‎【解析】“太空花”的出现是由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从而丰富了自然界中基因的种类,但并未产生新物种,只是个别性状的改变,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所以实验植物并未都长成如愿的“太空花”。‎ ‎27.【答案】C ‎【解析】A、B、D三项均是物理因素诱变育种的实例。玉米单株自交后代出现一定比例的白化苗可能是由于杂合子自交产生了性状分离。‎ ‎28.【答案】B ‎【解析】A、D是通过多倍体育种获得的,C是生长素处理获得的。‎ ‎29.【答案】D ‎【解析】上述过程应用了基因工程技术,能定向改造生物性状,在操作时要应用限制酶来获得目的基因,并用DNA连接酶使之与运载体结合,该过程的目的基因为表面抗原蛋白基因和编码核心蛋白的基因,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还存在争议,无法判断其安全性,应避免其扩散进入自然界。‎ ‎30.【答案】B ‎【解析】生物是以种群为进化基本单位的,种群和物种两个概念的含义及范围都不同,物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物种形成方式。‎ ‎31.【答案】A ‎【解析】题图中的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血浆中有无机盐、蛋白质、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抗体等,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及含量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注意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组织细胞代谢废物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乙)。‎ ‎3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物质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交换是双向的,血浆中除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都可以与组织液相互交换,故A、B选项都正确;因某种原因进入组织液中的血浆蛋白,可由毛细淋巴管回收,经淋巴循环重新回到血液中成为血浆的成分,故C选项正确;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成分,只在红细胞内发挥作用,故D选项错误。‎ ‎33.【答案】C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包括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其中理化性质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A正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C错误,D正确。‎ ‎34.【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电流表两极分别处在膜内和膜外,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外是正电位,膜内是负电位,因此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即③;当神经纤维受到适当的刺激时产生的冲动传至b处时,b处的电位变为负电位,与a相同,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即②;当兴奋传过去后,b处恢复到静息电位的正电位,a处始终是负电位,因此电流表的指针向左偏转,即③,故C正确。‎ ‎35.【答案】C ‎【解析】效应器是运动(传出)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组成的,A正确;反射弧中,感受器和效应器可分布于机体不同的组织或器官,B正确;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可能在脊髓,也可能在下丘脑、脑干等部位,C错误;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但是前者是反射,后者不是,D正确。‎ ‎36.【答案】D ‎【解析】a处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导神经冲动,A正确;c处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神经冲动,B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因此刺激b处可在a处测到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刺激d处不能在a处测到膜电位的变化,D错误。‎ ‎37.【答案】B ‎【解析】抗利尿激素是蛋白质类激素,性激素是固醇类激素,A错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是蛋白质类激素,B正确;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长激素的成分是蛋白质,C错误;促甲状腺激素是蛋白质类激素,甲状腺激素是非蛋白质类激素,D错误。‎ ‎38.【答案】C ‎【解析】如果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则靶细胞则为甲状腺,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A正确;图示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比神经调节广,B正确;不同激素的靶细胞有所区别,如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为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而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组织细胞,C错误;激素具有调节代谢的作用,因此激素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D正确。‎ ‎39.【答案】B ‎【解析】A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发挥免疫作用,免疫强度增强;图中免疫反应的细胞为B细胞,B细胞起源于骨髓;记忆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作用具有特异性,首次免疫过程中产生,二次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不同记忆细胞的寿命不同,所以有些疫苗要多次注射才能产生较长时间的免疫能力。‎ ‎40.【答案】B ‎【解析】细胞外液不属于免疫系统,所以选B。‎ 非选择题:‎ ‎41.【答案】(1)← (2)磷酸基、碱基 五碳糖(b为脱氧核糖,c为核糖) (3)RNA聚合酶 蛋白质 (4)细胞核 线粒体 叶绿体 ‎【解析】(1)DNA转录时,已转录好的RNA片段与模板链迅速分离,从图中可知d是已与模板链分离的RNA片段,因此转录方向应向左。(2)b是DNA上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c是RNA上的胞嘧啶核糖核苷酸,两者相同的成分是磷酸基、碱基;不同的成分是五碳糖,前者为脱氧核糖,后者为核糖。(3)转录的启动需要RNA聚合酶,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4)根尖细胞中只有细胞核与线粒体中发生转录,而叶肉细胞中还有叶绿体。‎ ‎42.【答案】(1)受体 催化 信息传递(或“信息交流”)‎ ‎(2)Na+通道 内流 外负内正 嗅觉中枢 ‎【解析】(1)在细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外界的信号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反应,细胞内的ATP分子在蛋白X的作用下分解为环腺苷酸,在生物体内促进化学反应进行的物质被称为酶,起催化作用,气味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内的ATP分解,此气味分子被称为信号分子,这一反应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2)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外Na+较细胞膜内多,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cAMP分子可以与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结合,使其由关闭状态变为开启状态,导致细胞膜外大量钠离子流入细胞膜内,造成细胞膜电位的变化,由原来的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嗅觉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在嗅觉中枢形成嗅觉。‎ ‎43. 【答案】(1)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过程 ‎ 效应T  二 ‎(2)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缺一不可)‎ ‎(3)b、c、d、e、g(有a、f的答案不可,缺一不可)‎ ‎(4)④ 【解析】抗原直接刺激细胞c,可推断细胞c是B细胞,⑤是体液免疫,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细胞,细胞d是效应T细胞,细胞f是浆细胞, e、g是记忆细胞,A是淋巴因子,B是抗体,④是细胞免疫。①表示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过程;②是增殖、分化;③是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一是感应阶段、二是反应阶段、三是效应阶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