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生物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试题(Word版带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生物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试题(Word版带解析)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二)‎ 理科综合试题生物部分 ‎1.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下列与HIV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HIV的核酸彻底水解后能得到六种产物 B. 组成HIV的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C. HIV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 D. HIV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不遵循中心法则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HIV是RNA病毒,其核酸彻底水解可得到核糖、磷酸和A、G、C、U四种碱基,故有六种产物,A正确;‎ B、HIV由蛋白质和RNA组成,蛋白质和RNA都是大分子,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B正确;‎ C、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C正确; ‎ D、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后遗传信息的传递也遵循中心法则,如逆转录、DNA复制、转录和翻译,D错误。‎ 故选D。‎ ‎2. 下列关于物质进出细胞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B.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的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C. 氧气浓度为零时,K+不能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 D. 吞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小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示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否 否 水、气体、脂类(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如甘油)‎ 协助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是 否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浓度到高浓度 是 是 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 ‎2、大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胞吐和胞吞,胞吐和胞吞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进入细胞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错误;‎ B、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B正确;‎ C、氧气浓度为零时,细胞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为K+的主动运输提供能量,C错误;‎ D、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D错误。‎ 故选B。‎ ‎3. 若呼吸底物全为葡萄糖,下列与细胞呼吸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也可能进行有氧呼吸 B. 可根据是否有CO2的产生判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C. 无氧呼吸时,葡萄糖中大部分能量是以热能形式散失 D. 若吸收O2的分子数与释放CO2的相等,则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 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2)无氧呼吸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详解】A、好氧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但是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 B、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不能根据是否产生二氧化碳判断,因为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产生二氧化碳,B 错误; C、无氧呼吸时,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储存在酒精或乳酸中,C错误; D、在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过程中,既无氧气的消耗,也无二氧化碳的产生,若细胞吸收氧气的分子数与释放二氧化碳的相等,则该细胞可能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A。‎ ‎4. 图I为某一动物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图Ⅱ为该个体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Ⅱ中甲细胞处于I中cd段 B. I中的ab段和ef段的细胞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C. I中gh段的细胞中均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D. Ⅱ中甲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I中,ae区段表示有丝分裂,ef区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gh区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阶段。图Ⅱ中,甲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分离,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Ⅱ中甲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处于I中gh段,A错误;‎ B、I中的ab段和ef段包括间期,DNA会发生复制,细胞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 C、图I中gh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细胞内存在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 D、丙细胞质分裂均等,该动物个体为雄性,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甲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D错误。‎ 故选B。‎ ‎5. 如图为胰岛素作用的一种机制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受体M的化学本质可能是糖蛋白 B. 胰岛素能促进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苟糖的摄取 C. 若某人血糖浓度偏高,可能是体内产生了某种能与受体M结合的物质所致 D. GLUT4合成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受体M是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与受体M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导促进含 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囊泡上的GLUT4进入了细胞膜,成为细胞膜上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进而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受体M为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其化学本质可能是糖蛋白,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胰岛素与受体M结合后能促进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苟糖的摄取,B正确; C、若某人血糖浓度偏高,可能是体内产生了某种能与受体M结合的物质所致,导致胰岛素与受体M结合受阻,进而影响了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C正确; D、根据题干和示意图分析,GLUT4是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GLUT4合成障碍,葡萄糖便无法进入细胞内,胰岛素只能调控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而不能调控细胞膜上GLUT4的合成,D错误。 故选D。‎ ‎6. 下列关于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叙述,错误的是( )‎ A. “收制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B. 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 C.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D. 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捕食者是以被捕食者为食物,只有食物增加了,该生物才会选择繁衍后代,食物被吃的过多后,部分该生物会因找不到食物而被饿死,因此,先增先减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后减的是捕食者。‎ ‎【详解】A、“收制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正确; B、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B错误; 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C正确; D、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7. 高等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化合物。请参照表中内容完成下表。‎ 化合物名称 脂肪 RNA 叶绿素 乙烯 元素组成 C、H、O C、H、O、N、P ‎(1)C、H、O、_____‎ C、H 存在部位 花生、大豆等植物的种子里 ‎(2)主要分布_____‎ ‎(3)叶绿体的_____‎ ‎(4)_____‎ 功能 ‎(5)细胞内__________物质 mRNA:蛋白质合成模板 ‎(6)tRNA:_____‎ ‎(7)rRNA:_____‎ ‎(8)_____‎ ‎(9)_____‎ ‎【答案】 (1). N、Mg (2). 细胞质 (3). 类囊体薄膜 (4). 植物体各个部位 (5). 良好的储能 (6). 识别并转运氨基酸 (7). 构成核糖体 (8). 捕获光能 (9). 促进果实成熟 ‎【解析】‎ ‎【分析】‎ 脂肪的元素组成是C、H、O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RNA是是转录的产物,有mRNA、tRNA和rRNA三种;叶绿素主要存在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乙烯是植物激素,可以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分为mRNA、tRNA、rRNA三种,其中tRNA是功能是识别并转运氨基酸,rRNA参与构成核糖体。‎ 叶绿素的元素组成是C、H、O、N、Mg;主要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主要功能是捕获光能。‎ 乙烯存在于植物体各个部位;可以促进果实成熟。‎ ‎【点睛】本题较为基础,考查常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存在部位和功能等知识,熟记教材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8. 仙客来有“盆花女王”之美誉,一般采用种子繁殖。科研人员用IAA处理仙客来种子,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部分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浓度 处理种子数(粒)‎ 发芽率(%)‎ A ‎0‎ ‎30‎ ‎40.00‎ B ‎10‎ ‎30‎ ‎53.33‎ C ‎15‎ ‎30‎ ‎66.67‎ D ‎20‎ ‎30‎ ‎73.33‎ E ‎25‎ ‎30‎ ‎80.00‎ F ‎30‎ ‎30‎ ‎66.67‎ ‎(1)在植物体内IAA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在这些部位,______(填物质)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IAA。上述实验中,_____组为对照组,以上实验结果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IAA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2)每组实验均需处理多粒种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浓度中,IAA促进仙客来种子发芽效果最好的是_____mg/L。若欲进一步确定促进仙客来种子发芽的最适浓度,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 色氨酸 (3). A (4). 不能 (5). 与A组相比,B~F组中IAA浓度对种子萌发均表现出促进作用 (6). 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减少误差 (7). 25 (8). 在20~30mg/L浓度范围内,缩小IAA的浓度梯度设计多组实验,若所测发芽率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浓度即为最适浓度 ‎【解析】‎ ‎【分析】‎ 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题意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IAA对仙客来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用的浓度范围内对种子的发芽率均有促进作用。实验中的自变量是IAA浓度的不 同,因变量是种子发芽率的变化,无关变量要求相同且适宜。‎ ‎【详解】(1)在植物体内IAA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IAA。上述实验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以上实验结果不能说明IAA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因为上述实验中的结果均高于A组的实验结果,没有显示高浓度抑制的特性。‎ ‎(2)实验中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提高实验的可信度,每组实验均需处理多粒种子。‎ ‎(3)上述实验结果显示,IAA促进仙客来种子发芽效果最好的是25mg/L。为进一步确定促进仙客来种子发芽的最适浓度,根据上述实验的结果需要在20~30mg/L浓度范围内,缩小IAA的浓度梯度设计多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中出现的发芽率出现峰值的情况推测最适浓度,则峰值所对应的浓度即为最适浓度。‎ ‎【点睛】熟知生长素生理作用以及产生部位和运输特征时解答本题的关键,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要能力。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9. 如图是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有一种病是伴性遗传病。已知家系中无突变发生,且含甲病致病基因的精子存活率为50%。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属于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遗传病。甲、乙两种病中属于伴性遗传病的是_________,该种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女性中的发病率。‎ ‎(2)Ⅲ-8和Ⅱ-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Ⅱ-5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中最多有_____个致病基因(仅考虑图中两病的相关基因)。‎ ‎(3)若Ⅲ-8与Ⅲ-10结婚,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为______。‎ ‎【答案】 (1). 显性 (2). 乙病 (3). 高于 (4). 1/2 (5). 4 (6). 5/12‎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 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Ⅰ-1和Ⅰ-2均患甲病,却生出了不患甲病的女儿Ⅱ-4,根据有病的双亲生出正常的女儿可判断甲病为显性遗传病,且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Ⅱ-3和Ⅱ-4婚配生出患甲病的Ⅲ-7,可推知乙病属于隐性遗传病,又知甲、乙两种病中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显然乙病属于伴性遗传病,即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该种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高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 ‎(2)若关于甲、乙两病的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Ⅲ-7患乙病,而双亲均不患,则双亲的基因型为XBXb、XBY,则Ⅲ-8的基因型为XBXB、XBXb,且比例均等,显然Ⅲ-8与Ⅱ-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Ⅱ-5两病均患,而且与正常女性结婚后生出了只患乙病的女儿,因此可推出其基因型为AaXbY,则其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中最多有4个致病基因(仅考虑图中两病的相关基因),此时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3)Ⅲ-8的基因型为aa(1/2XBXB、1/2XBXb),Ⅲ-10的基因型为AaXBY,由于含甲病致病基因的精子存活率为50%,因此对于甲病来讲,二者婚配后生出的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1/3,正常的概率为2/3;对于乙病来讲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1/4=1/8,正常孩子的概率为7/8,则二人结婚后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2/3×7/8=5/12。‎ ‎【点睛】熟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的规律和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遗传系谱图确定遗传病的类型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10. 飞机草是某地一种外来人侵物种,繁殖能力很强,昆虫不以它为食,科研人员进行了有关研究。‎ ‎(1)飞机草入侵后在________________等理想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呈_____型增长。研究人员可采用______法调查飞机草的种群密度。‎ ‎(2)研究人员分别选取了飞机草未人侵和轻度人侵的多块样地,调查地表植食性昆虫种类,取平均值,结果如表:‎ 类型 昆虫种类 为入侵 ‎111‎ 轻度侵入 ‎85‎ 据上表分析可知:飞机草人侵会导致植食性昆虫物种丰富度降低,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防控外来入侵植物的方法之一是选择较高大的灌木替代外来入侵物种,这种群落的变化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资源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 “J” (3). 样方 (4). 飞机草与本地植物竞争,使本地植物生长受抑制,同时昆虫不以飞机草为食,导致昆虫食物来源减少,进而使昆虫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5). 群落演替(或次生演替)‎ ‎【解析】‎ ‎【分析】‎ 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与密度无关。‎ 题意分析,飞机草入侵区昆虫的种类减少,说明紫飞机草入侵后,与本地植物竞争,并在竞争中占优势,使本地植物种类改变,进而使昆虫的多样性降低。‎ ‎【详解】(1)飞机草入侵后在资源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对于植物来讲可采用样方法调查飞机草的种群密度。‎ ‎(2)研究人员分别选取了飞机草未入侵和轻度入侵的多块样地,调查地表植食性昆虫种类,取平均值,结果显示入侵导致了昆虫种类下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飞机草在与本地植物竞争中占优势,使本地植物生长受抑制,同时昆虫不以飞机草为食,因而昆虫缺失食物来源,进而使昆虫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3)防控外来入侵植物的方法之一是选择较高大的灌木替代外来入侵物种,这一措施导致了群落的变化,该变化称为次生演替。‎ ‎【点睛】熟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以及适用的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能正确分析实验数据并能经过合理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次生演替的概念也是本题的考查点。‎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 某兴趣小组欲从土壤中筛选具有高效降解秸秆(纤维素)能力的菌株,实验流程如图:‎ 请回答:‎ ‎(1)获得纯培养物的关键是____________。例如: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培养皿、接种用具、培养基等进行___________;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_______附近进行。‎ ‎(2)实验过程中,“选择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A过程表示_______,B过程应挑选_____的菌落。‎ ‎(3)为确定该菌株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________实验。‎ ‎(4)菌种保藏时,可将该菌株接种在斜面培养基上,进行_________(填“临时”或“长期”)保藏。‎ ‎【答案】 (1). 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2). 灭菌 (3). 酒精灯火焰 (4). 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5). 梯度(系列)稀释 (6). 产生透明圈(透明圈较大) (7). 发酵产纤维素酶 (8). 临时 ‎【解析】‎ ‎【分析】‎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1)实验原理: ①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②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实验过程: 土壤取样:采集土样时,应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梯度稀释:用选择培养基培养,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梯度稀释→涂布平板:将样品涂布于含刚果红的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固体培养基上→挑选产生中心透明圈的菌落: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从产生明显的透明圈的菌落上挑取部分细菌,并接种到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上,在30~37℃‎ 条件下培养,可获得较纯的菌种。‎ ‎【详解】(1)培养微生物时,获得纯洁培养物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入侵(无菌操作)。例如: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培养皿、接种用具、培养基等进行灭菌;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2)实验过程中,“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A过程表示梯度(系列)稀释,B过程应挑选产生透明圈(透明圈较大)的菌落。‎ ‎(3)为确定该菌株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实验。‎ ‎(4)菌种保藏时,可将该菌株接种在斜面培养基上,进行临时保藏。‎ ‎【点睛】本题考查土壤中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生物一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 2017年11月,世界首例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在中国诞生。中科院科学家将猴胚胎的成纤维细胞核移植到受体卵母细胞中,最终非人灵长类克隆获得了成功。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诞生说明已分化的动物细胞的_______是具有全能性的,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核移植前,受体卵母细胞需去核,去核时常采用_______的方法。根据供体细胞核的来源,哺乳动物核移植可以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从遗传物质角度分析,克隆猴“中中”和“华华”是否与供体猴性状完全相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非人灵长类克隆获得成功,或为克隆人提供了某些技术参考。中国政府对克隆人的态度是禁止__________但不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核 (2). 它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3). 显微操作 (4). 胚胎细胞核移植 (5). 体细胞核移植 (6). 否,受体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会对克隆猴的性状产生影响 (7). 生殖性克隆人 (8). 治疗性克隆 ‎【解析】‎ ‎【分析】‎ 动物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核移植得到的动物称克隆动物,克隆动物的核基因完全来自供体动物,而细胞质基因来自受体细胞;核移植包括体细胞核移 植和胚胎细胞核移植,其中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因为体细胞的全能性低于胚胎细胞。‎ ‎【详解】(1)“中中”和“华华”的诞生,体现出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这是因为细胞核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2)在核移植前,受体卵母细胞需去核,去核时常采用显微操作的方法。根据供体细胞核的来源,哺乳动物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 ‎(3)克隆动物的性状与供核个体的性状不完全相同,主要原因是受体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会对克隆猴的性状产生影响。‎ ‎(4)中国政府对克隆人的态度是: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不反对治疗性克隆。‎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的相关知识,要识记动物细胞核移植的概念、过程及采用的技术手段,明确克隆动物的细胞核均来自供体的细胞核,而细胞质基因来自受体细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