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生物(文) Word版
2018-2019学年度上第一次段考学业水平生物试题 命题人:冷晋川 审题人:王梦涵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用杂合子(DdEe)种子获得纯合子(ddee),最简捷的方法是( ) A. 种植→自交→F1→选出双隐性个体→纯合体 B. 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 C. 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 D. 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体 2. 下列各种措施中,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A. 高秆抗病小麦自交得到四种表现型小麦 B. 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西瓜,获得四倍体西瓜 C. 用离体花药培育单倍体小麦植株 D. 用X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高产菌株 3. 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育种的过程中,核基因的种类和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 A. 多倍体育种 B. 杂交育种 C. 基因工程育种 D. 诱变育种 4. 要将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培育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①AaBBC;②AaBb;③AAaaBBBB;④aB.则对应的育种方法依次是() A. 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B. 转基因技术、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 C. 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 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 5. 下列有关生物育种原理及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是获得多倍体的唯一方法 C. 在单倍体育种中,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 D. 诱变育种的优点是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6. 在农作物育种上,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理论依据依次是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重组 ③染色体变异 A. ②①③③ B. ②①③② C. ③③①② D. ③②①③ 7. 60Co是典型的γ放射源,可用于作物诱变育种.我国运用这种方法培育出了许多农作物新品种,如棉花高产品种“鲁棉1号”,在我国自己培育的棉花品种中栽培面积最大.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γ射线处理作物后主要引起基因突变,从而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B. 除γ射线外,用于诱变育种的其他物理诱变因素还有X射线、紫外线和激光 C. 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D. 用这种方法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8. 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工程育种与杂交育种的原理完全不同 B. 多倍体育种得到的个体都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C.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单倍体育种的优点 D. 诱变育种可按照人类的意愿来改造生物的性状 1. 通过下列技术培育得到的新个体属于单倍体的是() A. 紫外线照射青霉菌株 B. 秋水仙素处理水稻萌发的种子 C. 玉米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 D. 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易感小麦杂交 2.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常用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用另一种处理质粒的DNA B. DNA连接酶和运载体是构建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 C. 可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检测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了重组质粒 D. 质粒是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一种颗粒状的细胞器 3.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包括以下几步,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②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③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④提取目的基因 A. ④①②③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④① D. ③④①② 4. 袁隆平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的现状,被提名为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关于杂交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杂交水稻利用了不同亲本染色体重组的原理 B. 杂交能将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 C. 杂交后代表现出优良性状就成为优良品种 D. 该育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家禽、家畜的育种 5. 如图为由①②两个水稻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个品种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步骤Ⅲ中通常使用花药离体培养法 B. 步骤Ⅳ中通常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诱变处理 C. 由③经步骤Ⅲ、Ⅴ培育出⑤的方法属于多倍体育种 D. 由①和②经步骤I、Ⅱ培育出⑤,育种时间最短 6.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B.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变异的结果 C. 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定向进化实质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 生物进化理论在生物进化的原因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同观点 7. 按照达尔文进化论学说,下列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 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 B. 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都是生物与生物进行斗争的结果 C. 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 D. 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8. 下列有关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及共同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科学家,其进化理论的核心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B.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并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但是他完全否定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地进化 D.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的种内斗争不属于共同进化 1. 细菌出现耐药性正成为全球性问题。2018年我们国家将严格控制门诊对抗生素的使用,以防止“超级细菌”的产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超级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染色体变异 B. 超级细菌的遗传物质为RNA,变异能力强 C. 细菌菌群中天然存在着极少数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 D.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细菌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 2.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原因 B. 现存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 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3. 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①表示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④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 所有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并逐步形成生殖隔离 D. 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B. 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 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基因 D. 长期地理隔离可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差异 5.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 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C. 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 6. 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 B. 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 C. 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 D. 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性 7.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B. 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 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D. 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1. 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 A. 玉米的花粉落在大豆柱头上不能萌发 B. 马和驴杂交所生的骡高度不育 C. 东北虎和华南虎因地理原因不能交配 D. 不同种类的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通常不能交配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发生在生物体内的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B. 两个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C. 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D. 生殖隔离形成后的种群之间不能进行交配 3. 在一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个体占总数的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总数4%,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为( ) A. 18% 82% B. 36% 64% C. 57% 43% D. 92% 8% 4. 下列关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过程中,直接受到自然选择的是基因型 B. 自然选择能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但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C. 杂交育种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自交、筛选和淘汰,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库,获得新物种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5.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生物进化无关 C. 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6. 据研究,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野生型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球菌进化的实质是其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 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C. 葡萄球菌的定向突变提高了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D. 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的 7. 狼和鹿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B. 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 C. 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 D. 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40.0分) 8. 利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水稻(DDTT)水稻和矮杆不抗锈病(ddtt)水稻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的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占3/8或5/8 B. 后一种方法突出优点是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 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 两种方法最后得到的植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相同 1. 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对生物进行的改造。在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中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的是() A.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B.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C. 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D. 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2.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重组DNA技术所用的工具是限制酶、连接酶和运载体 B. 限制酶由于切断氢键从而起到剪切DNA的作用 C. 选用细菌为重组质粒受体细胞是因为质粒易进入细菌细胞且繁殖快 D. 只要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就能成功实现表达 3.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 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 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 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4. 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 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 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5. 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在长期有毒农药的诱导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B. 野兔保护性的体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互相选择的结果 C. 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D. 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定向产生了适应白色环境的变异 6.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 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 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7. 下列实例中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的是( ) A. 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B. 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比例越来越高 C. 杂交育种过程中通过不断自交、筛选提高纯合矮秆抗病小麦的比例 D. 通过辐射青霉菌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8. 下列有关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 物种的形成都必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 遗传组成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 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9.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B. 只要种群中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就发生了生物进化 C. 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018-2019学年度上第一次段考学业水平生物试题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A 2. D 3. B 4. B 5. A 6. A 7. D 8. C 9. C 10. C 11. A 12. D 13. A 14. B 15. C 16. B 17. C 18. D 19. D 20. D 21. B 22. C 23. D 24. C 25. A 26. C 27. B 28. A 29. B 30. C 31. BCD 32. BCD 33. BD 34. BCD 35. ACD 36. ACD 37. BCD 38. ACD 39. ACD 40. ABD 【解析】 1. 解:A、DdEe可获得四种表现型,由于表现型为隐性个体(ddee)的全为纯合子,因此选择出性状不分离的个体即可,并且该方案最简便,A正确; B、杂合子(DdEe)种子种植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仍是杂合子,B错误; C、种植(DdEe)→花药离体培养(DE、De、dE、de)→用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DDEE、DDee、ddEE、ddee),可以从中选择出ddee个体,但是该方案与C选项的方案比较,比较复杂,C错误; D、杂合子(DdEe)直接种植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的是DDddEEee,更加复杂,方案不可取,D错误. 故选:A.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 易倒伏易染锈病(DdEe)易倒伏易染锈病(D_E_):易倒伏抗锈病(D_ee):抗倒伏易染锈病(ddE_):抗倒伏抗锈病(ddee)=9:3:3:1. 本题考查了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审题能力和应用能力,难度不大.考生注意抗倒伏抗锈病的个体肯定为纯合子,因此自交后选择即可;同时自交方法还可以用于检测植物是否为纯合子. 2. 【分析】 本题借助于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等,考查新基因的产生,要明确每一种育种的原理,明确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属于高频考点,平时学习需要把易混知识区分清楚。 【解答】 A.高秆抗锈病小麦自交得到四种表现型小麦,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A错误; B.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西瓜获得四倍体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不能产生新基因,B错误; C.用花药离体培育出单倍体小麦植株,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不能产生新基因,C错误; D.用X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D正确。 故选D。 3. 解:A、多倍体育种过程中,低温处理或者秋水仙素处理会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核基因数量成倍增加,A错误; B、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不能创造新基因,也不改变核基因的数量,B正确; C、基因工程育种可以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因而可能会改变另一种生物核基因的种类和数量,C错误; D、诱变育种会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D错误. 故选:B. 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丝的形成,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和无籽西瓜的培育成功都是多倍体育种取得的成就. 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基因工程育种原理:DNA重组技术(属于基因重组范畴)方法: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操作步骤包括: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等.举例:能分泌人类胰岛素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获得,抗虫棉,转基因动物等. 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方式的原理识记并理解,属于中档题. 4. 【分析】 本题考查几种育种方法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解答】 ①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C,需要导入外源基因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 ②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采用的技术是诱变育种; ③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aaBBBB,采用的技术是多倍体育种; ④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 【分析】 本题将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对育种方法的掌握情况及分析能力,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解答】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以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也可以用低温诱导获得多倍体,B错误; C.在单倍体育种中,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高度不育,经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后,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 D.诱变育种的优点是提高变异频率,可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错误。 故选A。 6.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诱变育种一般使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诱导基因发生突变;杂交育种是将两个个体具有优良性状集中到一株植物体内,利用了基因重组;多倍体育种是使染色体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属于染色体变异;单倍体育种是使染色体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减少,也属于染色体变异。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7. 解:A、γ射线处理作物后主要引起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 B、除γ射线外,用于诱变育种的其他物理诱变因素还有X射线、紫外线和激光,B正确; C、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C正确; D、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用这种方法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D错误. 故选:D. 诱变育种: (1)概念:在人为的条件下,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生物体产生突变,从中选择,培育成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新品种. (2)方法:用射线、激光、化学药物处理. (3)原理:人工诱发基因突变. (4)优缺点:加速育种,改良性状,但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 (5)实例:高产量青霉素菌株. 本题考查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诱变育种的概念、原理、方法、优缺点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 【分析】 本题考查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基因工程育种及植物细胞工程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 【解答】 A.基因工程育种与杂交育种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A错误; B.多倍体育种得到的个体不一定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如三倍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B错误; C.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单倍体育种的优点,C正确; D.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诱变育种不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D错误。 故选C。 9. 【分析】 本题考查育种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各种育种方法、原理的理解掌握情况。 【解答】 A.紫外线照射青霉菌株可引起基因突变,为诱变育种,不会得到单倍体,A错误; B.秋水仙素处理水稻萌发的种子,属于多倍体育种,可得到多倍体,B错误; C.玉米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可获得单倍体,C正确; D.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易感小麦杂交,属于杂交育种,不会得到单倍体,D错误。 故选C。 10.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基因工程育种相关知识,熟记基因工程育种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在基因工程,通常使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使它们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以便形成重组质粒,A错误; B.运载体是基因工程的工具,不是工具酶,B错误; C.可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检测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了重组质粒,C正确; D.质粒不是细胞器,是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环状DNA分子,D错误。 故选C。 11. 略 12. 解:A、杂交水稻利用了不同亲本基因重组的原理,A错误; B、不同物种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杂交能将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B错误; C、表现出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不一定就是优良品种,如显性杂合子,其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同时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错误; D、杂交育种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因此该育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家禽、家畜的育种,D正确. 故选:D. 对于“杂交育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原理:基因重组; 2、优点:能将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即“集优”. 3、适用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4、过程:杂交→自交→筛选、自交→→→直到后代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本题以袁隆平为背景,考查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杂交育种的适用范围、原理、优点等基础知识,明确杂交育种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能将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 13. 解:A、用③经过Ⅲ培育出④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A正确; B、步骤Ⅳ中,③培育出⑥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③的幼苗或萌发的种子,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 C、由③经步骤Ⅲ、Ⅴ培育出⑤的方法属于单倍体育种,C错误; D、由①和②经步骤I、Ⅱ培育出⑤,育种时间最长,由①和②经步骤Ⅲ、Ⅴ培育出⑤的方法,育种时间最短,D错误。 故选:A。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题中所涉及的育种方式有杂交育种(Ⅰ→Ⅱ)、单倍体育种(Ⅰ→Ⅲ→Ⅴ)和多倍体育种(Ⅰ→Ⅳ),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变异. 农业生产上培养优良品种的育种方法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考查几种育种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应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4.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A.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A正确; 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B错误; C.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定向进化实质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正确; D.生物进化理论在生物进化的原因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同观点,D正确。 故选B。 15. 【分析】 本题是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对生物的现象进行解释,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的运用理论来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解释。 【解答】 A.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A错误; B.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都是生物与生物或生物与环境进行斗争的结果,B错误;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属于共同进化,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C。 16. 【分析】 本题考查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及共同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解答】 A.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科学家,其进化理论的核心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A正确; 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接受了拉马克的用进度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B错误;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地进化,C正确;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同种生物不叫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B。 17. 【分析】 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准确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A错误; B.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 C.基因突变是变异的根本来源,细菌菌群中天然存在着极少数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C。 18. 解:A、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这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A正确; B、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B正确; C、而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C正确; D、达尔文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还不具备遗传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因此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不可能作出本质上的阐明,D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的认识.达尔文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还不具备遗传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因此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不可能作出本质上的阐明.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此题考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学生需要清楚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不足之处. 19. 【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论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理解并熟记现代生物进化论理论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A.①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 C.物种的形成往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错误;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D。 20. 解:A、自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 B、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进化,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 C、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表现型,C错误; D、长期地理隔离可使不同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其基因库发生差异,D正确. 故选: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自然选择和突变、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1. 解:A、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植物的自交,A错误; B、由于地理隔离可使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自由交配,所以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B正确;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22. 解:A、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据此不能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黑色可能为显性,也有可能为隐性,A错误; B、根据“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不能说明栗色为显性,B错误; C、若显性基因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相等,则显性个体数目多于隐性个体数目,因此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时,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C正确; D、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据此不能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栗色可能为显性,也有可能为隐性,D错误. 故选:C. 1、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 (1)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亲2子1可确定显隐性关系; (2)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即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 所以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 2、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本题考查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基因频率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判断相对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方法;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 解:A、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例如华南虎和东北虎,A错误;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生物进化是定向的,B错误; 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狮虎兽”,但“狮虎兽”不育,说明了虎和狮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错误; 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故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说明这两个种群进化为两个物种,D正确. 故选:D. 1、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 2、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等,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识记物种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4. 解:A、玉米的花粉落在大豆柱头上不能萌发,说明玉米和大豆存在生物隔离,A正确; B、马和驴杂交所生的骡高度不育,说明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东北虎和华南虎因地理原因不能交配,属于地理隔离,不属于生殖隔离,C错误; D、不同种类的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通常不能交配,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正确. 故选:C. 生殖隔离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地理隔离而不能交配,但是还属于同一个物种,是两个亚种,仍能进行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识记并理解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概念,同时能够掌握相关实例. 25. 解:A、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A正确;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 C、有的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形成,C错误; D、有的不同的物种之间可以进行交配,但产生的后代没有生殖能力,D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26. 解:由题意知,该种群中,AA=18%,aa=4%,则Aa=1-18%-4%=78%,因此A的基因频率是A=18%+78%÷2=57%,a的基因频率是a=4%+78%÷2=43%. 故选:C. 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种群基因频率计算方法的熟练掌握. 27. 解:A、生物进化过程中,直接受到自然选择的是表现型,A错误; B、自然选择能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但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B正确; C、杂交育种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自交、筛选和淘汰,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库,获得新品种,但没有形成新物种,C错误;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新物种的形成过程,D错误. 故选:B.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对生物进化的原因及过程的理解,把握知识间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8. 【分析】 本题知识点单一,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解答】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改变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生物进化有关。综上所述,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9. 解: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葡萄球菌的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青霉素对葡萄球菌的不定向的变异起了选择作用,具有抗青霉素基因的个体由更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抗青霉素基因的个体逐渐被淘汰,因此青霉素使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正确; C、葡萄球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在使用青霉素之前已经产生,D错误. 故选: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进化问题. 30. 解:A、狼的存在减少了某些食草类动物的数量(如鹿),减轻了植物的生存压力,使食草的昆虫、鼠类等数量增加,进而增加了以这些动物为食的鸟类等的数量;增加了食物链的个数,使食物网变得更复杂,A正确; B、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因为奔跑速度快的个体在生存斗争过程中适者生存,而奔跑速度慢的个体不适者被淘汰,B正确; C、狼和鹿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C错误; D、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因为二者之间存在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C.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和发展.狼和鹿互为对方的生物环境,对对方进行着选择,相互选择的结果是使对方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进化.狼和鹿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1. 【分析】 本题考查几种育种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A.杂交育种时因为亲本是双显性和双隐性,在子二代中重组类型占38,A不正确; B.单倍体育种得到的都是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正确; C.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是因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C正确; D.两种方法最后得到的植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相同,没有发生改变,仍为二倍体,D正确。 故选A。 32. 【分析】 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为基因工程育种,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解答】 基因工程4步中: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只有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不存在。综合以上分析,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33. 解:A、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酶有DNA连接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运载体不属于工具酶,A错误; B、一种限制酶都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即具有特异性,B错误; C、选用细菌作为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是因为细菌繁殖快,并且遗传物质少,C正确; D、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需要检测和鉴定,不一定能成功实现表达,D错误. 故选:C. DNA重组技术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和平末端两种. 本题属于简单题,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要求,考查了基因工程的工具和操作步骤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区分工具和工具酶,并且理解细菌作为受体细胞的优点等知识. 34. 解:A、同一个群体携带同种基因的杂合子比例高,近亲繁殖时可以提高该种基因纯合的比例,A正确; B、突变的有害还是有利取决于其生存的环境,有害变异在环境改变时也可以成为有利变异,B错误; C、有新基因产生并稳定遗传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变了,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能说明形成了新物种,C错误; D、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种群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会发生改变的前提是种群数量足够多,个体间随机交配,D错误。 故选:A。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保持基因平衡的理想状态要满足5个条件: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内容,综合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35. 解:A、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 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指的是他们互相作为一种生存压力,淘汰不利个体,筛选有利个体,C正确; D、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需要牢固掌握自然选择学说要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36. 【分析】 本题考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学习的过程要注意和具体的实例结合进行理解,自然选择学说就是来解释相关的事实的,所以学习这部分内容只有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的掌握。 【解答】 A.农田害虫本身存在着有强有弱抗药性的变异,在有毒农药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农田害虫抗药性得到积累加强,害虫的抗药性是农药对害虫的不定向变异选择的结果,不是农药长期作用的结果,A错误; B.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属于共同进化,B正确; C.拉马克认为变异是按需要向一定的方向发生的,“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正是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的体现,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37. 解: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A错误;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个物种,B正确;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这说明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D正确. 故选:A. 1、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种群中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的一个组成部分. 2、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这种不能杂交或能杂交而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3、生物的进化历程可概括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库的概念;识记物种的概念;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生物进化的历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8. 解:A、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使控制桦尺蠖黑色基因的基因频率升高,控制桦尺蠖浅色的基因的基因频率降低,A错误; B、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比例越来越高,杂合子比例降低,但是基因频率并没有发生变化,B正确; C、杂交育种过程中通过不断自交、筛选提高纯合矮秆抗病小麦的比例过程中,由于人工选择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C错误; D、通过辐射青霉菌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D错误. 故选:B. 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是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因频率影响因素的理解和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39. 【分析】 本题考查隔离的概念、隔离在新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解题的关键。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隔离是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A正确; B.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过程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B错误;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正确; D.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 故选B。 40. 解: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除了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还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互助来实现,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 C、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 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 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在解题时要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比如要知道: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形成生殖隔离;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应该以种群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