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程溪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理科)(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程溪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理科)(解析版)

‎2016-2017学年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程溪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 ‎ 一、选择题(1-30每小题1分,31-40每小题1分,共50分)‎ ‎1.优生,就是让每个家庭生育健康的孩子.下列与优生无关的措施是(  )‎ A.适龄结婚,适龄生育 B.遵守婚姻法,不近亲结婚 C.进行遗传咨询,做好婚前检查 D.产前诊断,以确定胎儿性别进而有效预防白化病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单倍体的染色体数是该物种体细胞的 B.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二倍体 C.六倍体小麦花粉离体培养成的个体是三倍体 D.三倍体无籽西瓜是单倍体 ‎3.下列正确表示基因操作“四部曲”的是(  )‎ A.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B.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C.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D.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4.如图为一家族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IⅠ2不携带致病基因.若个体Ⅲ1与Ⅲ2婚配,其子女中携带者的概率是(  )‎ A. B. C. D.‎ ‎5.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患者家系中进行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来诊断 C.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D.近亲结婚可使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 ‎6.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取决于Na+和Cl﹣‎ B.氧进入血液的红细胞中,故其可视为内环境的成分 C.pH的调节只通过神经调节实现 D.病原微生物侵人人体后对内环境的影响不大 ‎7.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 B.体液是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血液两部分 ‎8.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9.据调查,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例如在宁夏山区,重度营养不良的儿童占15%以上,其中部分婴幼儿身体浮肿.其原因很可能是(  )‎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多 B.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C.血糖含量过高 D.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10.如图表示三个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在箭头处施加以强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11.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④摄水量增加;‎ ‎⑤尿量减少.‎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②→④和①→③→⑤ D.②→①→④和②→①→③→⑤‎ ‎12.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排尿,婴儿却不能.这说明(  )‎ A.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 B.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C.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 D.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13.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14.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15.奶被人们誉为“最接近完美的食品”,奶中的营养物质进入人体细胞的途径是(  )‎ A.奶→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奶→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奶→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奶→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16.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17.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18.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突变 B.生物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才可发生突变 C.突变只能定向形成新的等位基因 D.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利的 ‎1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20.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股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结果 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21.如图所示限制酶切割基因分子的过程,从图中可知,该限制酶能识别的碱基序列和切点是(  )‎ A.CTTAAG,切点在C和T之间 B.CTTAAG,切点在G和A之间 C.GAATTC,切点在G和A之间 D.GAATTC,切点在C和T之间 ‎22.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23.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aa的个体占4%,则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为(  )‎ A.18%,82% B.36%,64% C.57%,43% D.92%,8%‎ ‎24.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  )‎ A.a为轴突末梢,此处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只有胞吐 B.①中物质释放至②中,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C.②中的神经递质很快就会被分解,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③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 ‎25.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6.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激素进入血管后,只运输给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27.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就是神经冲动 B.动物的生命活动往往同时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某种意义上,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分级调节的现象 ‎28.利用某种植物的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植物体基因型为AABB.这种植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的是(  )(注:图<|表示染色体)‎ A. B. C. D.‎ ‎29.如图细胞Ⅰ、Ⅱ和物质E、F的关系可能是(  )‎ 细胞Ⅰ 细胞Ⅱ 物质E 物质F A 下丘脑细胞 垂体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 受体 B 效应T细胞 病原体 抗体 抗原 C 甲状腺细胞 垂体细胞 甲状腺激素 受体 D 传出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 神经递质 受体 A.A B.B C.C D.D ‎30.图甲、乙表示两种变异发生的示意图,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图甲、图乙所示的变异类型(  )‎ A.均为基因重组 B.前者为基因重组,后者为染色体变异 C.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D.前者为染色体变异,后者为基因重组 ‎31.某DNA片段中的某个碱基对缺失,该变化属于(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目变异 ‎32.1976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将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并获得表达,这是人类第一次获得的转基因生物.此文中的“表达”是指该基因在大肠杆菌内(  )‎ A.能进行自我复制 B.能进行转录 C.能控制合成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 D.能合成人的生长激素 ‎33.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34.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面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35.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纤维蛋白原 B.激素 C.血细胞 D.纤维素 ‎36.分析如图,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过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②③过程 D.肝脏和肌肉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37.如图表示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⑥的几种方法,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经过Ⅲ培育形成④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B.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④的幼苗 C.由品种①直接形成⑤的过程必须经过基因突变 D.由品种①和②培育能稳定遗传的品种⑥的最快途径是Ⅰ→Ⅴ ‎38.关于促胰液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B.促胰液素能够直接强烈促进食物的消化 C.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D.促胰液素的分泌不需要导管的输送 ‎39.下列神经调节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大脑皮层H区受损后,患者将不能看懂文字,但能听懂别人谈话 B.高等动物的复杂行为主要是通过学习形成的 C.下丘脑具有调节体温和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 D.寒冷时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共同调节人体体温恒定 ‎40.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C.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 ‎ 二、非选择题(共四大题,50分,每空2分)‎ ‎41.1993年,生物学家利用太空搭载的常规水稻种子做“太空条件下植物突变类型”的课题研究.当年,科学家将这些遨游太空后的种子播种后长出2000多株禾苗,只有其中1株出现与众不同的特性.在此后15年的种植培养过程中,这株水稻的后代发生了变异,有糯化早熟型、长粒型、高粗秆大穗型、小粒型、大粒型等十多个品种,有的植株高达1.8米左右.‎ ‎(1)实验结果表明该变异最有可能是  ,属于  .‎ ‎(2)通过太空搭载获得新的水稻品种,这种育种方法是  .与之相比,传统杂交育种的时间较长,其依据的原理是  .‎ ‎(3)2000多株禾苗中,只有其中1株出现与众不同的特性,而其后代发生变异形成了十多个品种,说明突变具有  、  的特点.‎ ‎42.下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内的不同激素,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内填相应字母)‎ ‎(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在激素调节过程中,起协同作用的两种激素是[  ]  和[  ]  .‎ 寒冷环境中人体能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有:  .‎ ‎(2)如果人体内激素d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分泌的  和垂体分泌的  就会减少,这是一种  机制. 某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检测到体内有一物质能阻断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效应,则该患者血液中TSH含量比正常值  .‎ ‎(3)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  ]  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  和  过程,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 ‎43.如图所示表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  共同构成了内环境,其中  与  的成分最相似,  与  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填字母)‎ ‎(2)人体内的细胞通过  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其中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不断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其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  、  和  .‎ ‎ ‎ ‎2016-2017学年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程溪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1-30每小题1分,31-40每小题1分,共50分)‎ ‎1.优生,就是让每个家庭生育健康的孩子.下列与优生无关的措施是(  )‎ A.适龄结婚,适龄生育 B.遵守婚姻法,不近亲结婚 C.进行遗传咨询,做好婚前检查 D.产前诊断,以确定胎儿性别进而有效预防白化病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优生是指通过婚前检查、孕妇定期检查身体和科学的分娩等措施,避免生出有遗传疾病的孩子.优生的措施有:适龄结婚,适龄生育,遵守婚姻法,不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做好婚前检查、产前诊断等.‎ ‎【解答】解:A、适龄结婚、生育能减少畸形胎儿的产生,A正确;‎ B、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病发生的有效措施,B正确;‎ C、提倡遗传咨询,可以避免患有遗传病的孩子出生;进行产前诊断,可以监测婴儿的发育状况,根据胎儿的胎位,发育情况,选择科学的分娩措施等,C正确;‎ D、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无法根据性别判断是否患病,D错误.‎ 故选:D.‎ ‎ ‎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单倍体的染色体数是该物种体细胞的 B.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二倍体 C.六倍体小麦花粉离体培养成的个体是三倍体 D.三倍体无籽西瓜是单倍体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解答】解:A、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故A正确;‎ B、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一定是二倍体,若该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则为二倍体;若该个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则为单倍体,故B错误;‎ C、六倍体小麦花药离体培养所得个体是单倍体,故C错误;‎ D、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而三倍体西瓜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三倍体,故D错误.‎ 故选:A.‎ ‎ ‎ ‎3.下列正确表示基因操作“四部曲”的是(  )‎ A.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B.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C.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D.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解答】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故选:C.‎ ‎ ‎ ‎4.如图为一家族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IⅠ2不携带致病基因.若个体Ⅲ1与Ⅲ2婚配,其子女中携带者的概率是(  )‎ A. B. C. D.‎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人类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的口诀如下 ‎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 父子皆病为伴性,女病父正非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 母女皆病为伴性,儿病母正非伴性.‎ 分析遗传系谱图:因为I﹣1和I﹣2正常,子代II﹣2患病,所以该遗传病是隐性遗传,又因为I﹣2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该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隐性遗传.‎ ‎【解答】解:因为I﹣1和I﹣2正常,子代II﹣2患病,所以该遗传病是隐性遗传,又因为I﹣2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该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隐性遗传.假设致病基因为a,II﹣2患病,基因型为XaY,I﹣4患病,II﹣3正常,所以III﹣3的基因型为XAXa,III﹣1的基因型为XAY,I﹣5患病,所以II﹣5的基因型为XAXa,III﹣2的基因型为XAXa或XAXA,比例为1:1,III﹣1和III﹣2婚配,子女携带者XAXa的概率是:×═.‎ 故选:B ‎ ‎ ‎5.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患者家系中进行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来诊断 C.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D.近亲结婚可使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解答】解:A、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在患者家系中进行,但是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在社会群体中调查,故A错误;‎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形成的,用显微镜无法观察到突变的基因,但可以观察到红细胞的形态的改变,故B错误;‎ C、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故C错误;‎ D、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患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双方很有可能是同一种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因此近亲结婚可使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 ‎ ‎6.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取决于Na+和Cl﹣‎ B.氧进入血液的红细胞中,故其可视为内环境的成分 C.pH的调节只通过神经调节实现 D.病原微生物侵人人体后对内环境的影响不大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A正确;‎ B、氧进入血液的红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pH的调节主要通过细胞外液中的缓冲物质进行,C错误;‎ D、病原微生物侵人人体后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过多时会破坏稳态的平衡,D错误.‎ 故选:A.‎ ‎ ‎ ‎7.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 B.体液是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血液两部分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由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解答】解: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A错误;‎ B、细胞外液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B错误;‎ C、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C正确;‎ D、由C分析可知,D错误.‎ 故选:C.‎ ‎ ‎ ‎8.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传入神经,④是灰质,⑤是传出神经,⑥是突触.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A正确;‎ B、⑥是突触,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处内正外负,表示兴奋部位;a、c处内负外正,表示未兴奋部位,C错误;‎ 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D正确.‎ 故选:C.‎ ‎ ‎ ‎9.据调查,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例如在宁夏山区,重度营养不良的儿童占15%以上,其中部分婴幼儿身体浮肿.其原因很可能是(  )‎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多 B.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C.血糖含量过高 D.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由于营养不良,会造成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使水分滞留在组织液,造成身体浮肿,故这种组织水肿是由于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的.‎ 故选:D.‎ ‎ ‎ ‎10.如图表示三个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在箭头处施加以强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其中a、c、e分别为三个神经元的轴突,b、d分别是第二、第三个神经元的细胞体.由于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向右.‎ ‎【解答】解:在箭头处给予一个刺激,由于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所以a有信号;又兴奋只能从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而不能逆向传递,所以能传到b、c、d、e.因此,于箭头处施加一足够强的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a、b、c、d和e处.‎ 故选:D.‎ ‎ ‎ ‎11.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④摄水量增加;‎ ‎⑤尿量减少.‎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②→④和①→③→⑤ D.②→①→④和②→①→③→⑤‎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摄水量增加,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另一方面传至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使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这样就达到平衡.‎ 故选C.‎ ‎ ‎ ‎12.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排尿,婴儿却不能.这说明(  )‎ A.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 B.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C.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 D.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 ‎【解答】解:排尿过程受低级中枢控制,但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婴儿不能是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全,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控制.‎ 故选:B.‎ ‎ ‎ ‎13.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神经中枢是神经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由题可知,要确定此人神经中枢是否受损可检测反射是否能够完成.‎ ‎【解答】解: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与神经中枢受损的检查有关,如果有反应,此人神经中枢可能未受损,A正确;‎ 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与神经中枢受损的检查无关.血细胞的数量只是反映血液成分的变化,B错误;‎ C、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与神经中枢受损的检查有关,C正确;‎ 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因此与神经中枢受损的检查有关,D正确.‎ 故选:B.‎ ‎ ‎ ‎14.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其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液的酸碱度下降,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所以碱性NaHCO3来缓冲调节血液pH,使之处于平衡状态.‎ ‎【解答】解: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液的酸碱度下降,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所以碱性NaHCO3来缓冲调节血液pH,使之处于平衡状态.‎ 故选:B.‎ ‎ ‎ ‎15.奶被人们誉为“最接近完美的食品”,奶中的营养物质进入人体细胞的途径是(  )‎ A.奶→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奶→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奶→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奶→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奶中的营养物质要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后,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大部分物质进入血浆,少部分脂质类物质进入淋巴,由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营养物质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因此奶中的营养物质进入人体细胞的途径是:奶进入循环系统进行消化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进而进入内环境,由内环境进入组织细胞.‎ 故选:B.‎ ‎ ‎ ‎16.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当内环境中的成分出现变化时,表明机体的组织或细胞可能出现了问题.本题中转氨酶在血浆中的含量是一定的,当转氨酶的量增多时,可作为肝炎的一个诊断依据.据此答题.‎ ‎【解答】解:A、内化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其稳态存在,A错误;‎ B、“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肝脏活性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血浆中转氨酶含量升高可判断肝脏发生了病变,这说明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B正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有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C错误;‎ D、内环境的稳态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 ‎ ‎17.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稳态的生理意义;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内环境稳态是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可作为本题答题的切入口.‎ ‎【解答】解:A、内环境渗透压、pH 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 B、内环境渗透压、pH 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 C、内环境稳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的共同调节,免疫系统能识别自己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之一,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神经调节占主导地,D错误.‎ 故选:D.‎ ‎ ‎ ‎18.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突变 B.生物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才可发生突变 C.突变只能定向形成新的等位基因 D.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利的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基因突变的特征:1、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2、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3、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4、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 ‎【解答】解:A、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无论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都可能发生突变,说明具有突变具有普遍性,故A正确;‎ B、无论是个体发育的哪个时期,都可能发生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故B错误;‎ C、突变是不定向的,一个位点上的基因可以突变成多个等位基因,故C错误;‎ D、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当发生基因突变后,出现新的生物体性状往往与环境是不相适应的,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害的,但是有的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故D错误.‎ 故选:A.‎ ‎ ‎ ‎1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遗传和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其中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但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答】解:A、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所以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故A正确;‎ B、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此自然选择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B正确;‎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会导致生物间的差异增大,当生物之间形成生殖隔离时,就产生了新物种,故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存在,环境只是对生物的变异起到了选择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D.‎ ‎ ‎ ‎20.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股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结果 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本题考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主要包括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解: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股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是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的观点,是错误的观点,因为这种变异不能遗传,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是:长颈鹿的个体中有脖子长的、短的,当长颈鹿过度繁殖以后,脖子短的得不到食物,被淘汰,A错误;‎ B、北极熊是白色的原因是黑色的北京熊被淘汰,而白色的北极熊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结果,那些保护色不好的野兔会被淘汰,目光不敏锐的老鹰也会被淘汰,C正确;‎ D、害虫的抗药性本来就存在,不是有毒农药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 ‎ ‎21.如图所示限制酶切割基因分子的过程,从图中可知,该限制酶能识别的碱基序列和切点是(  )‎ A.CTTAAG,切点在C和T之间 B.CTTAAG,切点在G和A之间 C.GAATTC,切点在G和A之间 D.GAATTC,切点在C和T之间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和平末端两种.‎ ‎【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限制酶识别的碱基序列为GAATTC,并且将碱基G和A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切割,即切点在G和A之间.‎ 故选:C.‎ ‎ ‎ ‎22.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大脑皮层是控制人体的中枢神经,属于高级神经中枢,分为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能够思考、学习、记忆.‎ ‎【解答】解: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故选:B.‎ ‎ ‎ ‎23.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aa的个体占4%,则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为(  )‎ A.18%,82% B.36%,64% C.57%,43% D.92%,8%‎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本题是对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在一个种群中,已知不同基因型的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AA=18%,Aa=78%,aa=4%,则A的基因频率是:A=18%+78%×=57%,a的基因频率是:a=4%+78%×=43%.‎ 故选:C.‎ ‎ ‎ ‎24.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  )‎ A.a为轴突末梢,此处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只有胞吐 B.①中物质释放至②中,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C.②中的神经递质很快就会被分解,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③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和③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①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A、a是突触小体,是轴突末梢膨形成的,物质出入细胞可以是主动运输,A错误;‎ B、①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B错误;‎ C、②是突触间隙,内含组织液,属于内环境,所以其内的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③是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D正确.‎ 故选:D.‎ ‎ ‎ ‎25.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突破口是在图中辨别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并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 ‎【解答】解: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项符合题意.‎ ‎ ‎ ‎26.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激素进入血管后,只运输给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作用特点: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解答】解:A、激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A正确;‎ B、激素进入血管后,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B错误;‎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 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D正确.‎ 故选:B.‎ ‎ ‎ ‎27.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就是神经冲动 B.动物的生命活动往往同时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某种意义上,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分级调节的现象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解答】解:A、体液调节的信号是激素等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A错误;‎ B、动物生命活动往往同时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B正确;‎ C、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C正确;‎ D、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控制脊髓低级中枢的活动,体液调节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存在着分级调节过程,D正确.‎ 故选:A.‎ ‎ ‎ ‎28.利用某种植物的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植物体基因型为AABB.这种植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的是(  )(注:图<|表示染色体)‎ A. B. C. D.‎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可根据生物的基因型来判断染色体组: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种植物的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植物体基因型为AABB,说明单倍体植株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而花粉是经减数分裂产生的,所以该植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为4个.‎ 故选:D.‎ ‎ ‎ ‎29.如图细胞Ⅰ、Ⅱ和物质E、F的关系可能是(  )‎ 细胞Ⅰ 细胞Ⅱ 物质E 物质F A 下丘脑细胞 垂体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 受体 B 效应T细胞 病原体 抗体 抗原 C 甲状腺细胞 垂体细胞 甲状腺激素 受体 D 传出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 神经递质 受体 A.A B.B C.C D.D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是细胞产生的信息分子与信息分子作用的靶细胞,分析题图可知,细胞Ⅰ产生信息分子E,E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F.‎ ‎【解答】解:A、若细胞Ⅰ是 下丘脑细胞,细胞Ⅱ是垂体细胞,信息分子E应该是促激素释放激素,不是促激素,A错误;‎ B、若细胞Ⅰ是效应T细胞,细胞Ⅱ是病原体,效应T细胞的作用不是通过产生信息分子抗体作用于靶细胞,而是效应T细胞直接作用于靶细胞,B错误;‎ C、若细胞Ⅰ是甲状腺细胞,细胞Ⅱ是垂体细胞,信息分子E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受体,抑制垂体细胞的分泌活动,C正确;‎ D、兴奋在神经元间的 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传入神经元传递到传出神经元,因此细胞Ⅰ不可能是 传出神经元,Ⅱ细胞不可能是 传入神经元,D错误.‎ 故选:C.‎ ‎ ‎ ‎30.图甲、乙表示两种变异发生的示意图,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图甲、图乙所示的变异类型(  )‎ A.均为基因重组 B.前者为基因重组,后者为染色体变异 C.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D.前者为染色体变异,后者为基因重组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①和②互为同源染色体,所以它们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而②和③是非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的移接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解答】解:图甲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图乙是非同源染色体上发生的变化,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中的易位.‎ 故选:B.‎ ‎ ‎ ‎31.某DNA片段中的某个碱基对缺失,该变化属于(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目变异 ‎【考点】基因突变的原因.‎ ‎【分析】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包括:‎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A错误;‎ B、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B正确;‎ C、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C错误;‎ D、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D错误.‎ 故选:B.‎ ‎ ‎ ‎32.1976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将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并获得表达,这是人类第一次获得的转基因生物.此文中的“表达”是指该基因在大肠杆菌内(  )‎ A.能进行自我复制 B.能进行转录 C.能控制合成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 D.能合成人的生长激素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将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体内,并获得表达,这里目的基因是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的基因,受体细胞是大肠杆菌,表达是指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体内合成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据此答题.‎ ‎【解答】解:A、这里的“表达”是指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体内合成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而不是进行DNA的复制,A错误;‎ B、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B错误;‎ C、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的基因表达是指合成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C正确;‎ D、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的基因表达产生的是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而不是生长激素,D错误.‎ 故选:C.‎ ‎ ‎ ‎33.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关影响,而表现为共同进化,所以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是进化形成的,A正确;‎ B、生物与生物之间是共同进化的,B错误;‎ C、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C正确;‎ 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正确.‎ 故选:B.‎ ‎ ‎ ‎34.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面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解: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错误;‎ C、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来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D.‎ ‎ ‎ ‎35.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纤维蛋白原 B.激素 C.血细胞 D.纤维素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解答】解:A、纤维蛋白原是血浆的组成成分,存在于血液中,A错误;‎ B、激素由分泌细胞分泌后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并作用于靶细胞,血液中含有激素,B错误;‎ C、血细胞可能出现在血液中,C错误;‎ D、纤维素是植物的多糖,不可能进入人体细胞,因此血液中不可能有纤维素,D正确.‎ 故选:D.‎ ‎ ‎ ‎36.分析如图,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过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②③过程 D.肝脏和肌肉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阅读题干信息,血糖的三个来源是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血糖的去路是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其中血糖的来源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血糖的去路使得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1)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即图中⑥);(2)促进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即图中④⑤);(3)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即图中⑦),A正确;‎ B、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的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B错误;‎ C、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只能促进②③过程,C错误;‎ D、在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可发生,但在肌肉细胞中不能发生②过程,D错误.‎ 故选:A.‎ ‎ ‎ ‎37.如图表示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⑥的几种方法,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经过Ⅲ培育形成④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B.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④的幼苗 C.由品种①直接形成⑤的过程必须经过基因突变 D.由品种①和②培育能稳定遗传的品种⑥的最快途径是Ⅰ→Ⅴ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⑤⑥为诱变育种,①②③⑥为杂交育种,①②③④⑥为单倍体育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2、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经过Ⅲ培育形成④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正确;‎ B、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④的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由品种①直接形成⑤的过程为诱变育种,必需经过基因突变,C正确;‎ D、过程Ⅰ→Ⅴ为杂交育种,需要逐代自交,时间较长;而Ⅰ→Ⅲ→Ⅵ为单倍体育种,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D错误.‎ 故选:D.‎ ‎ ‎ ‎38.关于促胰液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B.促胰液素能够直接强烈促进食物的消化 C.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D.促胰液素的分泌不需要导管的输送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其生理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解答】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A正确;‎ B、促胰液素是一种激素,不是消化酶,不能直接促进食物的消化,B错误;‎ C、促胰液素是肠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C正确;‎ D、促胰液素是激素分泌后直接进入体液进行传输,不需要导管的输送,D正确.‎ 故选:B.‎ ‎ ‎ ‎39.下列神经调节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大脑皮层H区受损后,患者将不能看懂文字,但能听懂别人谈话 B.高等动物的复杂行为主要是通过学习形成的 C.下丘脑具有调节体温和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 D.寒冷时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共同调节人体体温恒定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V区即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时,某一语言中枢受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解答】解:A、大脑皮层H区受损后,患者可看懂文字,但不能听懂别人谈话,A错误;‎ B、高等动物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性行为,是通过学习形成的,B正确;‎ C、下丘脑具有调节体温和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C正确;‎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有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故寒冷时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共同调节人体体温恒定,D正确.‎ 故选:A.‎ ‎ ‎ ‎40.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C.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判断生物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进化是量变,物种形成是质变.‎ ‎【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A正确;‎ B、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B错误;‎ C、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只有生物进化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故选:A.‎ ‎ ‎ 二、非选择题(共四大题,50分,每空2分)‎ ‎41.1993年,生物学家利用太空搭载的常规水稻种子做“太空条件下植物突变类型”的课题研究.当年,科学家将这些遨游太空后的种子播种后长出2000多株禾苗,只有其中1株出现与众不同的特性.在此后15年的种植培养过程中,这株水稻的后代发生了变异,有糯化早熟型、长粒型、高粗秆大穗型、小粒型、大粒型等十多个品种,有的植株高达1.8米左右.‎ ‎(1)实验结果表明该变异最有可能是 基因突变 ,属于 可遗传变异 .‎ ‎(2)通过太空搭载获得新的水稻品种,这种育种方法是 诱变育种 .与之相比,传统杂交育种的时间较长,其依据的原理是 基因重组 .‎ ‎(3)2000多株禾苗中,只有其中1株出现与众不同的特性,而其后代发生变异形成了十多个品种,说明突变具有 低频性(发生频率低) 、 不定向 的特点.‎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太空育种又称为航天育种、空间诱变育种,是把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 ‎【解答】解:(1)太空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 ‎(2)通过太空搭载获得新的水稻品种,这种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与之相比,传统杂交育种的时间较长,其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3)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 故答案为:‎ ‎(1)基因突变 可遗传变异 ‎(2)诱变育种 基因重组 ‎(3)低频性(发生频率低) 不定向 ‎ ‎ ‎42.下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内的不同激素,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内填相应字母)‎ ‎(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在激素调节过程中,起协同作用的两种激素是[ d ] 甲状腺激素 和[ b ] 肾上腺素 .‎ 寒冷环境中人体能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有: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 ‎(2)如果人体内激素d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分泌的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和垂体分泌的 促甲状腺激素 就会减少,这是一种 反馈调节 机制. 某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检测到体内有一物质能阻断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效应,则该患者血液中TSH含量比正常值 高 .‎ ‎(3)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 c ] 胰高血糖素 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 肝糖原分解 和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过程,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轴突,B表示神经元的胞体.a、b、c、d激素分别是:性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1)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题图中a、b、c、d激素分别是:性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在受到寒冷刺激后的激素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使细胞的代谢增强,机体的产热增多,同时通过神经调节,骨骼肌战栗,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这一过程中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2)当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可以反过来抑制下丘脑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这种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该患者体内有一物质能阻断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效应,使得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会使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所以促甲状腺激素会升高.‎ ‎(3)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会增多,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 故答案为:‎ ‎(1)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d  甲状腺激素  b  肾上腺素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反馈调节  高 ‎(3)c  胰高血糖素肝糖原分解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 ‎ ‎43.如图所示表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 BCD 共同构成了内环境,其中 B 与 D 的成分最相似, B 与 C 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填字母)‎ ‎(2)人体内的细胞通过 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其中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不断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其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 温度 、 酸碱度 和 渗透压 .‎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血浆,D是淋巴.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1)B是组织液,C是血浆,D是淋巴.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其中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最相似,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酸碱度、渗透压.‎ 故答案为:‎ ‎(1)BCD B D B C ‎(2)内环境 ‎(3)温度 酸碱度 渗透压 ‎ ‎ ‎2017年1月10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