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生物6月份学业水平会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生物6月份学业水平会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高二生物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1. 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命系统中各生物体均具有多种组织和系统 B.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它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 C. 蛋白质,核酸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D. 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各生物具有相同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多细胞生物才有多种组织,植物细胞没有系统层次,故A从;病毒虽无细胞结构,但必需在细胞中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故B错;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蛋白质和核酸是物质而非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故C对;生物体在结构上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9 / 29 2.2.SARS是由一种冠状病毒引发的严重传染病。2003年,我们亲历了与它斗争的过程。下列有关SARS病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SARS病毒只有依赖细胞才能生活 B. SARS病毒能在空气中代谢、增殖,并不依赖于细胞生活 C. SARS病毒主要通过侵入并破坏肺部细胞使人致病 D. SARS病毒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 【答案】B 【解析】 SARS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细胞才能生活,A正确、B错误;SARS病毒主要通过侵入并破坏肺部细胞使人致病,C正确;SARS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D正确。 3.3.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复杂化合物B,对A和B的准确叙述的是 A. A是核糖,B是核苷酸 B. A是脱氧核糖,B是脱氧核糖核酸 C. A是核糖,B是核糖核酸 D. A是五碳糖,B是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核酸包括DNA和RNA,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 29 / 29 【详解】若A是核糖,则复杂的化合物B为核糖核酸,A错误;若A是脱氧核糖,则B为脱氧核糖核酸,B正确;若A是核糖,则复杂的化合物B为核糖核酸,C错误;若A是五碳糖,则B为核酸,D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需要区分两种“核酸”的名称与两类“核苷酸”的名称,以及二者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 4.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 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A正确; B、植物根尖细胞中不含叶绿体,B错误; C、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正确;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D正确. 29 / 29 故选:B.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5. 催化脂肪酶水解的酶是( ) A. 肽酶 B. 蛋白酶 C. 脂肪酶 D. 淀粉酶 【答案】B 【解析】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有蛋白酶才能将其分解;B正确。 【考点定位】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6.6.下列各项中,已经发生癌变的细胞是 A. 结合水升高的细胞 B. 细胞核增大的细胞 C. 黏着性降低的细胞 D. 被肿瘤病毒侵染的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特征是;①在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②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③细胞膜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性降低。 【详解】结合水升高,说明细胞代谢不旺盛,A错误;细胞核体积增大是细胞衰老的特点,不是癌细胞的特点,B错误;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是癌细胞的特点,该细胞可能已经发生癌变,C正确;被肿瘤病毒侵染的细胞称为宿主细胞,不一定会发生癌变,D错误。 29 / 29 【点睛】本题关键要注意区别癌细胞的特征与衰老细胞的特征。 7.7.某动物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由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其原因一定不是 A. 发生了基因突变 B. 发生了交叉互换 C. 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D. 发生了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基因突变发生在减数分裂的间期,可导致由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不相同,A错误;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可导致由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不相同,B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可导致由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不相同,C错误;自由组合是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这不会导致同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的差异,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掌握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不相同的原因有:(1)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2)四分体时期发生过交叉互换。(3)发生过染色体结构变异。 8. 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物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了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 29 / 29 A. 糖类和脂质 B. 糖类和蛋白质 C. 蛋白质和脂质 D. 蛋白质和核酸 【答案】C 【解析】 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说明含有脂质,酶具有专一性能被蛋白酶分解,说明含有蛋白质,故C正确。这些事实不能说明细胞膜含有糖类,故A、B错误。也不能说明含有核酸,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膜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时间 实例(实验) 结论(假说) 19世纪末 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认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 将膜分离提纯,并进行化学分析 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 红细胞膜中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后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1959年 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1970年 人、鼠细胞杂交实验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9 / 29 1972年 流动镶嵌模型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9.9.下图是某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示意图,以该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的物质是 A. 甘油 B. 水 C. 氨基酸 D. O2 【答案】C 【解析】 图中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应为主动运输,甘油、水、O2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氨基酸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C正确,A、B、D错误。 【考点定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10. 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叶绿体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得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条件之一 C. 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D.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其后代一定有四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 【答案】D 【解析】 29 / 29 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于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且是核基因的遗传,A正确;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B正确;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基因与性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关系,D错误. 【考点定位】孟德尔遗传定律 【名师点睛】学生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理解不清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2.适用范围 ①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②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11. 在寒冷时,肾上腺素有增加产热的作用,能与肾上腺素在调节血糖和体温分别发生协同作用的激素是:①胰岛素 ②胰高血糖素 ③甲状腺激素 ④抗利尿激素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29 / 29 试题分析:在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分泌液增加二者协同作用使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平衡;在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血糖作用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解:①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血糖的去路,降低血糖浓度,而肾上腺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①错误; ②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作用,二者具有协同作用,②正确; ③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细胞代谢的作用,可以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的作用,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分泌液增加二者协同作用使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平衡,③正确; ④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具有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的作用,与肾上腺素无关,④错误. 所以,②③正确. 故选:B.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12.12.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A. 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 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C. 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D. 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答案】B 【解析】 29 / 29 促进果实成熟是乙烯,A错误;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是神经调节的结构,无激素参与,B错误;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是植株顶端优势现象,是生长素两重性的作用特点,C错误;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的结果,D错误。 【考点定位】激素调节 13.13.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B. 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C. 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D. 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自交:植物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传粉.广义上讲,基因型相同的个体间交配均可称为自交.自交是获得纯合子的有效方法。测交:就是让杂种(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来测F1基因型的方法。正交与反交:对于雌雄异体的生物杂交,若甲♀×乙♂为正交,则乙♀×甲♂为反交。 29 / 29 【详解】测交后代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A错误;隐性性状是指杂种一代不能表现的性状,隐性纯合子表现隐性性状,B错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表现型相同,都是显性性状,隐性纯合子表现出隐性性状,C错误;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D正确。 【点睛】熟悉遗传学的常见名词概念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如各种交配方式、显隐性基因、显隐性性状、纯合子与杂合子等等。 14.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 A. 温度 B. 酶 C. pH值 D. 渗透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①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②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温度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A错误;酶分布在细胞内或外界环境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B正确;pH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C错误;渗透压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D错误。 【点睛】清楚内环境中理化性质的内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5. 某一种群现阶段年轻的个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正处于哪种年龄组成类型( ) A. 增长型 B. 稳定型 C. 衰退型 D. 以上都不是 29 / 29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年轻个体多,年老个体少,密度将增大,所以组成类型为增长型。年轻个体少,年老个体多,为衰退型,各年龄段比例适当为稳定性。 考点:年龄组成 点评: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把握每种类型的特点。 16.16.经检测,刚挤出的鲜牛奶中有两种分子式分别为C12H22O11和C1864H3012N168O221的化学物质,这两种物质最可能分别是 A. 脂肪和核酸 B. 乳糖和蛋白质 C. 乳糖和核酸 D. 蔗糖和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脂肪的分子式中H原子比例较高,C12H22O11符合二糖的分子式,应是乳糖;C1864H3012N168O221为含有N元素,但不含P元素的的大分子化合物,应是蛋白质。选B。 17.17.下图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其遗传方式不可能是 A. 伴X显性遗传 B. 伴X隐性遗传 C.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答案】A 【解析】 【分析】 29 / 29 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该病可能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Ⅰ-1男患病,而Ⅱ-4女是正常的,它们是父女关系,因此该遗传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若为伴X显性遗传病,男患者Ⅰ-1的女儿Ⅱ-4一定是患者,但系谱图显示Ⅱ-4是正常,所以假设错误,A正确;该病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病,Ⅰ-2和Ⅱ-4均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B错误;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Ⅰ-1和Ⅱ-5个体杂合子,C错误;该病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2和Ⅱ-3、4均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D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的思路:根据选项的遗传方式进行假设,推断系谱图中各个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是否相吻合,都吻合,则假设成立;反之,若有其中一个个体的基因型与表现型不吻合,则假设不成立。 18.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只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种成分 B.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 C.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 D.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答案】A 【解析】 29 / 29 试题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组成.生产者是自养生物. 解: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与食物网,只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种成分,A正确; B、少数细菌为生产者,如硝化细菌,利用氨氧化的能量合成有机物,B错误; C、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C错误;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D错误. 故选:A.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19.19.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突触中信号传递方向是b→a B. ①表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C. ②表示突触间隙,内含有组织液 D. ③表示突触后膜,含有递质受体 【答案】A 【解析】 29 / 29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A错误;①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B正确;神经元之间充满着组织液,C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故D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的产生与传导传递 20. 下面概念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 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 B. 只有①所示的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 大分子只有通过①所示的过程才能进入细胞 D. 果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与过程①和②有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①表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且消耗细胞内的ATP,可以根据细胞需要,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②表示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细胞内的ATP,故A项错误、B项正确;大分子物质只能通过胞吞过程才能进入细胞,C项错误;果脯腌制过程中细胞会死亡,导致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变成全透性,所以蔗糖分子才会进入细胞,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 人体细胞内含有46条染色体,当姐妹染色单体为92条时,此时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 A. 分裂间期、前期、中期 B. 分裂后期、末期 C. 分裂后期、末期、间期 D. 分裂中期、后期、末期 29 / 29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形成染色单体;后期因为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单体消失,所以有丝分裂中含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2.22.果蝇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基因B、b控制(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只杂合的灰身果蝇与一只黑身果蝇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黑身果蝇所占的比例为 A. 1/2 B. 1/3 C. 1/4 D. 2/3 【答案】A 【解析】 依题意可知:一只杂合的灰身果蝇的基因型为Bb,一只黑身果蝇的基因型为bb,二者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黑身果蝇所占的比例为1/2b×1b=1/2bb,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点睛】以题意“果蝇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为切入点,准确定位果蝇体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据此写出双亲的基因型,进而推知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29 / 29 23.23.豌豆种子的黄色和绿色分别由基因Y、y控制,圆粒和皱粒分别由基因R、r控制,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YYRr的黄色圆粒豌豆与基因型为yyRr的绿色圆粒豌豆进行杂交,子代表现型有 A. 1种 B. 2种 C. 4种 D. 8种 【答案】B 【解析】 依题意可知,豌豆种子的粒色和粒形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但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仍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因此YYRr与yyRr杂交,可将其拆分为两组:YY与yy杂交子代都表现为黄色(Yy),Rr与 Rr杂交子代都表现为圆粒(R_)和皱粒(rr)。综上分析,子代表现型有2种:黄色圆粒和黄色皱粒,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的思路: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等位基因(或几对相对性状)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组。此法“化繁为简,高效准确”。 24.24.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个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只有脂肪的检测需要使用酒精溶液 B. 只有还原糖的检测需要水浴加热到50 ℃~65 ℃ C. 检测还原糖、蛋白质所用试剂的使用方法相同 D. 三个实验的显色结果均不相同 【答案】C 29 / 29 【解析】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个实验中,只有检测脂肪的实验需要使用酒精溶液(洗去浮色),A正确;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个实验中,只有还原糖的检测需要水浴加热到50℃~65℃,B正确;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需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加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需要先加入A液,后加入B液,C错误;检测脂肪实验的显色结果是橘黄色或红色;检测还原糖实验的显色结果是砖红色沉淀;检测蛋白质实验的显色结果是紫色,D正确。 【点睛】区分双缩脲试剂与斐林试剂的4点不同: 25.25.对于下边图示,正确的说法有 ①表示DNA复制过程 ②表示DNA转录过程 ③图中共有5种碱基 ④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 ⑤图中共有5种核苷酸 ⑥图中的A均代表同一种核苷酸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①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T是DNA特有的碱基,U是RNA特有的碱基,图中上链含有碱基T,为DNA链,而下链含有碱基U,为RNA链,因此图示可表示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 29 / 29 【详解】①图中含有RNA链,不能表示DNA复制过程,①错误;②图示可表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②正确;③图中共有5种碱基(A、C、G、T、U),③正确;④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④正确;⑤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⑤错误; ⑥DNA链中的A代表腺嘌呤脱氧核苷酸,RNA链中的A代表核糖核苷酸,⑥错误;故本题正确选项是C。 【点睛】熟悉DNA链和RNA链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26.下图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 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是生物大分子,图中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请回答问题: (1)图中X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它是____________,Ⅰ在小麦种子中主要是指____________。 (2)A和B各表示__________ 元素 和______________元素。 (3)Y完全水解的产物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 (4)P的结构通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P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种。 【答案】 (1). 葡萄糖 (2). 淀粉 (3). P、N (4). N (5). 脱氧核糖 (6). 磷酸 (7). 含氮碱基 (8). (9). 约20种 29 / 29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Ⅰ是生物体的能源物质,表示糖类,组成元素为C、H、O;葡萄糖是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在小麦中的多糖主要是淀粉。Ⅱ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表示DNA,基本单位Y为脱氧核苷酸;Ⅲ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表示RNA,基本单位Z为核糖核苷酸;组成元素为C、H、O、N、P。Ⅳ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表示蛋白质,基本单位P是氨基酸;组成元素至少为C、H、O、N。 【详解】(1)由题图知,X是由C、H、O组成的小分子物质,且被称为“生命的燃料”,所以X是葡萄糖,Ⅰ是由葡萄糖形成的多糖,在小麦种子细胞内主要是淀粉。 (2)Ⅱ、Ⅲ的功能是携带遗传信息,二者为核酸,组成元素除了C、H、O外,还含有N、P;Ⅳ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为蛋白质,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等。 (3)Ⅱ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表示DNA,基本单位Y为脱氧核苷酸,完全水解的产物是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 (4)图中Ⅳ为蛋白质,P为氨基酸,其通式,构成蛋白质的种类约有20种。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从图解中获取信息,确定各种字母代表的物质名称。 29 / 29 27.27.下图是真核细胞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①~⑤代表酶促反应过程,甲乙丙分别表示不同的物质。据图回答: ⑴光合作用过程包括过程①___________阶段和过程②____________阶段;CO2进入叶绿体后与___________结合而被固定形成C3, 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甲]___________还原,经过一系列变化过程形成糖类等化合物。 ⑵过程③是在___________(填“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完成的。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细胞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生成的ATP数量__________(填“多”或“少”)。 ⑶陆生植物长期水淹导致烂根现象,这与图中[丙]__________产生有关;人体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与图中[乙]__________产生有关。 【答案】 (1). 光反应 (2). 暗反应 (3). C5(五碳化合物) (4). 还愿氢([H]或NADPH) (5). 有氧 (6). 多 (7). 酒精(C2H5OH) (8). 乳酸(C3H6O3) 【解析】 【分析】 29 / 29 结合题意和图解分析:图中①过程能利用光能,释放氧气并产生ATP,说明该过程属于光反应阶段,其中甲为[H];图中②过程能固定CO2,利用ATP和[H]合成C6H12O6,说明该过程为暗反应阶段;图中③过程是彻底将C6H12O6氧化分解为CO2+H2O并释放能量,说明该过程为有氧呼吸;图中④⑤过程也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只是⑤过程有CO2产生,而④过程没有,说明④过程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即图中乙)的过程;⑤过程为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即图中丙)和CO2的过程。 【详解】(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光合作用过程包括①光反应阶段和②暗反应阶段;其中暗反应中CO2进入叶绿体后,与C5(五碳化合物)结合,被固定形成C3, 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 [H]还原,经过一系列变化过程形成糖类等化合物。 (2)根据前面的分析,过程③是有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完成的。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细胞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生成的ATP数量多,因为有氧呼吸能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而无氧呼吸不能彻底氧化分解葡萄糖。 (4)陆生植物长期水淹导致烂根现象,这是水中缺氧导致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过多的酒精所致;人体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与肌细胞发生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有关。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结合图解分清图中光合作用、有氧呼吸以及无氧呼吸的过程。 28.28.下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方框内所示结构是_________的一部分,它在___________中合成,其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可以用图1中方框内数字____________表示。 (2)图2中以④为模板合成⑤物质的过程称为_________,进行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所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 29 / 29 (3)若该多肽合成到图2所示UCU决定的氨基酸后就终止合成,则导致合成结束的终止密码是________。 (4)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与图1中⑥结构的化学组成最相似的是_______。 A.乳酸杆菌 B.噬菌体 C.染色体 D.流感病毒 【答案】 (1). RNA (2). 细胞核 (3). 核糖核苷酸 (4). ①②⑦ (5). 翻译 (6). ⑥核糖体 (7). 氨基酸 (8). UAA (9). 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是转录过程,方框内所示结构是RNA的一部分。图2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①是DNA;②是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③为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④为mRNA,是翻译的直接模板;⑤是肽链;⑥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详解】(1)图中方框中核苷酸中含有碱基U,所以是RNA分子的一部分;RNA是在细胞核中通过转录过程形成的;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图中①②⑦表示一个核糖苷酸分子。 (2)图2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过程为翻译,场所是⑥核糖体,合成多肽的原料是氨基酸。 (3)根据题意,mRNA上UCU后的密码子是UAA,所以终止密码子为UAA。 29 / 29 (4)核糖体的化学成分是RNA和蛋白质,乳酸杆菌有细胞结构,除有核糖体外,还含有其他较多成分,如DNA 、糖类、脂质等;噬菌体和染色体都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流感病毒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故选D。 【点睛】解决本题需要看懂图解,明确DNA和RNA的组成以及转录和翻译等过程。难点在于(4)小题,需要对多种结构的构成物质熟悉才能分析判断。 29.29.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其有重要作用。下图是血糖调控简图。据图回答: (1)饭后人体血糖浓度升高,一方面刺激_________ (填字母),分泌________;该激素通过促进血糖合成________,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并促使血糖转变为脂肪等非糖物质,使血糖浓度降低。另一方面刺激________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使血糖浓度降低。 (2)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降低,刺激________ (填字母)分泌________,使血糖水平升高。该激素的作用机理是促进________分解以及蛋白质、脂肪等转化为葡萄糖。 (3)由图可见血糖的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________。 【答案】 (1). A (2). 胰岛素 (3). 糖原 (4). 下丘脑 (5). D (6). 胰高血糖素 (7). 肝糖原 (8). 体液调节 【解析】 【分析】 29 / 29 图示为机体内血糖调节图解,当机体内血糖含量升高,一方面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图中A)分泌胰岛素(图中B)增多,另一方面通过刺激体内血糖感受器,引起下丘脑中血糖调节中枢兴奋并传到胰岛B细胞,同样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再通过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当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一方面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图中D)分泌胰高血糖素(图中C),另一方面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兴奋,一是传至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二是传至肾上腺,引起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有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升高。 【详解】(1)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饭后人体血糖浓度升高,一方面刺激胰岛B细胞(即图中A),分泌胰岛素;该激素通过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并促使血糖转变为脂肪等非糖物质,使血糖浓度降低。另一方面当血糖浓度上升时,通过刺激葡萄糖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下丘脑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使血糖浓度降低。 (2)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降低,刺激胰岛A细胞(即图中D)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葡萄糖以及蛋白质、脂肪等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3)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血糖的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29 / 29 【点睛】解答本题,可根据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分析不同条件下二者分泌量的变化,同时要明确人体血糖的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同时又受神经的调节。 30.30.图中的甲、乙、丙为某雄性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回答: (1)从染色体形态来分析,细胞甲内有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细胞内的染色体与核DNA数量比是___________。 (2)从染色体行为分析,细胞乙处于减数第___________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正在发生___________的分离、___________的自由组合。 (3)细胞丙的名称是___________,该细胞含有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 (4)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甲、乙、丙出现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 【答案】 (1). 两 (2). 1:2 (3). 一 (4). 同源染色体 (5). 非同源染色体 (6). 精细胞 (7). 1(一) (8). 甲 乙 丙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染色体组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围绕图示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特点和行为变化,准确判断图示细胞所处的时期,进而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29 / 29 (1) 细胞甲内大小形态相同的染色体各有2对,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有2个DNA分子,因此细胞甲内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细胞内的染色体与核DNA数量比是1:2,细胞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2) 细胞乙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 细胞丙没有同源染色体,也没有染色单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后形成的精细胞,该细胞含有1个染色体组。 (4)综上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甲、乙、丙出现的先后顺序为甲、乙、丙。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应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图甲、乙细胞中均有染色单体且同源染色体依次排列在赤道板上、分离” 和“图丙中无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以此为切入点,将其与所学减数分裂的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31.31.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 (2)鹰的食物1/2来自兔,1/4来自鼠,1/4来自蛇。若鹰体重增加8克,至少需要间接消耗植物____克。 (3)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鹰和蛇的关系是_______,该食物网中的所有动植物是否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_______(是或否) (4)为了调查该生态环境中学兔种群的密度,捕获了6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30个个体,其中有10个带有标记,雪兔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___个 29 / 29 (5)蛇捕鼠主要依靠的信息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鹰所处的最营养级是第___________营养级。 【答案】 (1). CO2 (2). 有机物 (3). 400 (4). 捕食和竞争 (5). 否 (6). 180个 (7). 物理信息 (8). 四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为一个简单的食物网,共包括3条食物链,即植物→兔→鹰,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详解】(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而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2)鹰的食物1/2来自兔,1/4来自鼠,1/4来自蛇.若鹰体重增加8克,通过食物链“植物→兔→鹰”至少需要消耗植物8×1/2÷20%÷20%=100g;通过食物链“植物→鼠→鹰”至少需要消耗植物8×1/4÷20%÷20%=50g;通过食物链“植物→鼠→蛇→鹰”至少需要消耗植物8×1/4÷20%÷20%÷20%=250g;综上分析计算,因此至少需要间接消耗植物100+50+250=400g。 29 / 29 (3)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该食物网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因此所有动、植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4)为了调查该生态环境中学兔种群的密度,捕获了6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30个个体,其中有10个带有标记,标记重捕法测种群密度:第一次标记的个体数量:种群的个体总数=重捕标记的个体总数:重捕的个体总数,由此可知雪兔种群的数量约为=(30/10)×60=180个。 (5)蛇捕鼠主要依靠的信息类型是物理信息,根据前面分析的食物链“植物→鼠→蛇→鹰”可知,鹰所处的最营养级是第四营养级。 【点睛】本题易错小题是(5),不结合该小题的前面内容,即食物链中含有“蛇捕鼠”只有一条食物链(植物→鼠→蛇→鹰),误认为鹰处于第三和第四两个营养级。 29 / 2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