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学案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学案 考纲要求 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2.实验:(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考点一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1. 影响渗透作用中液面变化的因素分析 半透膜表面积的大小 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 在浓度B=C>A,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半透膜的表面积越大,单位时间内进出半透膜的水量越多,液面变化越明显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越大,单位时间内进出半透膜的水量越多,液面变化越明显 2. 走出渗透作用发生的几个误区 (1)实验中观察指标为漏斗内液面变化,但不能用烧杯液面变化作描述指标,因现象不明显。 (2)并非所有细胞都可发生质壁分离。具有中央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死细胞、动物细胞及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 (3)渗透系统的溶液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如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相等,但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小。 (4)水分子的移动方向是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的水分子数较多。 (5)渗透平衡只意味着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既不可看作没有水分子移动,也不可看作两侧溶液浓度绝对相等。 3. 渗透装置中溶液渗透方向与浓度的判断 1.如图所示,容器甲中含0.02 mol·L-1蔗糖,0.03 mol·L-1尿素;容器乙中含0.01 mol·L-1蔗糖,0.05 mol·L-1尿素。甲、乙间隔一层半透膜。第一种情况: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第二种情况:半透膜允许水分子和尿素分子通过。当达到动态平衡时,这两种情况下的液面高度情况是( C ) A.一样高,甲高于乙 B.乙高于甲,不能确定 C.乙高于甲,甲高于乙 D.一样高,不能确定 解析:第一种情况: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则甲溶液中总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5 mol·L-1,乙溶液中总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6 mol·L-1,乙溶液的渗透压高于甲的,故最终乙液面高于甲。第二种情况:半透膜允许水分子和尿素分子通过,那么最终半透膜两侧的尿素浓度相等,但是甲溶液中的蔗糖浓度大于乙的,故最终甲液面高于乙。 2.(2019·江淮十校联考)如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蔗糖分子则不能。当渗透达到平衡时,液面差为m。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渗透平衡时,烧杯中的水分子仍然能够进入漏斗 B.渗透平衡时,溶液S1的浓度大于溶液S2的浓度 C.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再次平衡时m将增大 D.若向烧杯中加入适量同现S2浓度相等的蔗糖溶液,再次平衡时m将减小 解析:渗透平衡时,水分子进出漏斗的速率相等,A项正确;渗透平衡时,漏斗内液面高于烧杯内液面,溶液S1的浓度应大于溶液S2的浓度,B项正确;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再次平衡时m将减小,C项错误;现S2浓度比原S2浓度大,加入适量同现S2浓度相等的蔗糖溶液,再次平衡时m将减小,D项正确。 3.如图为渗透平衡时的装置(糖类不能通过半透膜),烧杯的液面高度为a,漏斗的液面高度为b,液面差m=b-a。在此基础上继续实验,以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观测指标,正确的是( D ) A.若向漏斗中滴入清水,平衡时m将增大 B.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则平衡时m不变 C.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酶,则平衡时m不变 D.达到新的平衡时,水分子进出半透膜的速率相等 解析:若向漏斗中滴入清水,渗透压降低,吸水能力减弱,则平衡时m将减小;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和蔗糖酶,渗透压增大,则平衡时m值将增大;达到新的平衡时,水分子进出半透膜的速率相等,液面不再升高。 4.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3 cm的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别置于三种浓度相同的溶液(实验组)和清水(对照组)中,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对照组中萝卜条长度增加较少的原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 B.实验说明萝卜细胞膜上运载甘油的载体比葡萄糖载体数量多 C.蔗糖溶液中的萝卜条不能恢复原长度是因为细胞不吸收蔗糖 D.实验结束后,实验组中的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都比实验前大 解析:植物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导致对照组中萝卜条吸水后增加的长度较小;甘油进入植物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由于蔗糖是二糖,不能进入植物细胞,因此当细胞失水达到平衡后,萝卜条的长度不变;甘油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而实验前后细胞大小几乎不变,故这两组细胞液浓度比实验前增大,而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从而导致细胞液浓度增大。 考点二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 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判断方法 (1)根据分子的大小、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进行判断: (2)根据物质运输方向判断: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 (3)根据物质运输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判断:若达到平衡时细胞内外仍存在浓度差,则是主动运输,因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达到平衡时内外浓度相等。 2.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图解 3. 影响细胞物质运输的因素 (1)物质浓度 ①由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所以物质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成正比。 ②由于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所以当所有的载体蛋白都被利用了之后,物质的运输速率将达到最大(P点),此时限制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主要是载体蛋白的数量。 ③由于主动运输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所以当细胞内浓度大于细胞外浓度时,物质仍可以被吸收进入细胞。 (2)O2浓度 ①由于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差造成的势能,不需要细胞产生的ATP,所以O2浓度不影响它们的运输速率。 ②由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而ATP主要来自有氧呼吸,所以O2浓度可以影响主动运输的运输速率。 (3)温度 4. 归纳法记忆同一物质的不同运输方式 (1)葡萄糖 (2)Na+ (3)K+ 5. 明辨物质运输的三个“不一定” (1)小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不一定都是跨膜运输,如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作用。 (2)生物大分子不一定都是以胞吞、胞吐方式运输的,如RNA和蛋白质可通过核孔出入细胞核。 (3)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并不一定就是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也消耗能量。 1.如图表示动物某组织细胞膜转运部分物质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与图中信息不相符的是( D ) A.甲侧为细胞外,乙侧为细胞内 B.Na+既可顺浓度梯度运输也可逆浓度梯度运输 C.图示中葡萄糖跨膜运输的直接驱动力不是ATP D.图示中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方式与细胞吸收甘油的方式相同 解析:根据图示分析,图中Na+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被运出细胞,K+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膜受刺激后,通透性改变,通过Na+通道使Na+内流,由高浓度到低浓度,所以甲侧为细胞外,乙侧为细胞内,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Na+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被动运输,也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主动运输,B正确;图示中葡萄糖的运输没有ATP参与,动力来自Na+(浓度差),C正确;细胞吸收甘油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葡萄糖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D错误。 2.(2019·东北四市联考)胃内的酸性环境是通过质子泵维持的,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质子泵的化学本质可能是蛋白质 B.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胃壁细胞内K+的含量影响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大小 D.K+进出胃壁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是相同的 解析:质子泵起到载体的作用,其化学本质可能是蛋白质,A正确;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要消耗ATP,所以其方式是主动运输,B正确;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内溶质的数目,所以胃壁细胞内K+的含量影响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大小,C正确;K+进入胃壁细胞的跨膜运输需要消耗ATP,为主动运输,而K+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的方式,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D错误。 3.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哺乳动物胚胎干细胞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细胞吸收某一无机盐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培养瓶中气体 温度(℃) 离子相对吸收量(%) 95%空气加5%CO2 的混合气体 20 100 氮气 20 15 95%空气加5%CO2 的混合气体 5 35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C ) A.胚胎干细胞吸收该离子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 B.氮气环境中胚胎干细胞吸收该离子消耗ATP C.胚胎干细胞吸收该离子的速率取决于该离子的浓度差 D.一定温度范围内,胚胎干细胞对该离子的吸收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混合气体培养瓶中胚胎干细胞对该离子的相对吸收量大,氮气环境中胚胎干细胞对该离子的相对吸收量小,说明胚胎干细胞吸收该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A、B项正确。胚胎干细胞吸收该离子的速率取决于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和供能情况,C项错误。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能量供应,从而影响胚胎干细胞对该离子的吸收,一定温度范围内,胚胎干细胞对该离子的吸收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D项正确。 4.下列据图所作出的说明错误的是( D ) A.图1说明该物质跨膜运输时会出现饱和现象 B.图2说明此物质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能量 C.图3说明该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图4说明该植物吸收K+不需要载体协助 解析:图1所示物质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协助扩散受载体数量的限制,有饱和现象,A正确;图2所示当细胞外液浓度低于细胞内液浓度时,随时间的推移,细胞内液的浓度还在逐步增加,说明该物质可以从低浓度一侧进入高浓度一侧,所以此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图3中矿质离子的跨膜运输有两个特点:一是逆浓度梯度,二是消耗ATP,故应为主动运输,C正确;O2浓度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ATP的产生,从图4中可以看出该物质的吸收速率受O2浓度的影响,说明吸收K+需要耗能,O2达到一定浓度后,K+吸收速率不再随着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该过程需要载体协助,D错误。 5.动物细胞内低Na+高K+的离子浓度对于神经冲动的产生、细胞渗透平衡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浓度差与细胞膜上的Na+K+泵有关,其作用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Na+和K+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B.Na+K+泵每次运输的Na+数量多于K+ C.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乌苯苷会影响K+的运输 D.该运输过程的持续会导致大量ADP的积累 解析:据图分析,Na+和K+的运输需要通过膜蛋白,需要消耗能量,方式为主动运输,A正确;Na+K+泵将2个K+泵入膜内,3个Na+泵出膜外,即每次运输的Na+数量多于K+,B正确;K+和乌苯苷的结合位点相同,则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乌苯苷,乌苯苷会与运输K+的载体上的结合位点结合,而影响K+的运输,C正确;该运输要消耗ATP,同时细胞又会利用ADP来合成ATP,因此在细胞内不会大量积累ADP,D错误。 考点三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1. 实验的操作过程及观察指标 2. 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 (1)从细胞角度分析 ①死细胞、动物细胞及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 ②具有中央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 (2)实验试剂的使用 ①若使用浓度过高的蔗糖溶液,则质壁分离现象明显,但不能复原,因为溶液浓度过高,细胞因过度失水而死亡。 ②若使用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的KNO3溶液,因为K+和NO可被细胞主动吸收,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所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③若使用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的醋酸溶液,则不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因为醋酸能杀死细胞,使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 (3)本实验存在两组对照实验 (4)操作注意事项: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状态时,时间不要过长,以免细胞因长期处于失水状态而死亡,影响复原现象的观察。 3. 有关“质壁分离”的两点提醒 (1)并非所有细胞都可发生质壁分离 具有中央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死细胞、动物细胞及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 (2)并非所有溶液都能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 ①一定浓度的溶质不能透膜的溶液中只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不能自动复原,如0.3 g/mL蔗糖溶液。 ②一定浓度的溶质可透膜的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现象,如KNO3溶液、甘油等。 ③在高浓度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但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4. 注意事项 (1)质壁分离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质壁分离程度越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越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水分子的移动是双向的,但结果是单向的。 (3)本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 5.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拓展应用 (1)判断成熟植物细胞是活细胞还是死细胞 + (2)测定细胞液的浓度:梯度浓度法。即撕取数片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细胞液浓度介于细胞尚未发生质壁分离和最初发生质壁分离的两种相邻的溶液浓度之间。 (3)比较不同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将不同植物细胞放在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镜检刚发生质壁分离时所需时间,所需要的时间越短,细胞液浓度越小,反之则细胞液浓度越大。 (4)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3和蔗糖溶液) 1.下列关于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B.需要把装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固定后再观察 C.该实验说明细胞膜与细胞壁在物质透过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D.发生质壁分离后处于复原过程的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解析: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为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实验材料一直处于生活状态,不能加热固定,B错误;质壁分离实验可以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而细胞壁是全透的,C正确;发生质壁分离后处于复原过程的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减弱,D错误。 2.将某植物细胞分为两组,分别浸于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Ⅰ)与尿素溶液(Ⅱ)中,然后每5 min用显微镜观察一次,并测量原生质体(即仅由细胞膜包住细胞质的细胞部分,不含细胞壁)的相对表面积,其结果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实验开始后20 min,(Ⅰ)和(Ⅱ)两组的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 B.实验开始后30 min,(Ⅰ)的细胞中必含蔗糖 C.实验开始后30 min,(Ⅱ)的细胞中必含尿素 D.此图显示尿素可通过细胞膜,而蔗糖却不能通过细胞膜 解析:蔗糖溶液和尿素溶液均使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使细胞原生质体的相对表面积缩小;20 min后放入蔗糖溶液的细胞相对表面积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失水达到了最大程度,此时细胞不一定死亡,蔗糖溶液不能进入细胞;20 min后放入尿素溶液中的细胞开始吸水,处于复原过程,是由于细胞能吸收尿素,使细胞液浓度增大。 3.用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1的乙二醇溶液和2 mol·L-1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B ) A.该细胞可能是某种植物根尖分生区的细胞 B.AB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 C.EC段表明该细胞开始因失水过多而逐渐死亡 D.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可得到类似蔗糖溶液的结果 解析: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应用成熟的植物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未成熟,不能用于观察质壁分离;AB段曲线显示原生质体体积变小,表明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EC段表明该细胞开始吸水而自动复原,细胞并未死亡;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可得到类似乙二醇溶液的结果,而不能得到类似蔗糖溶液的结果。 4.(2019·东北师大附中摸底)如图为洋葱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时的一个现象。则对该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C ) ①结构d呈紫色,现阶段的颜色比正常状态时的颜色深 ②结构b中的浓度一定比c中浓度高 ③观察结构a的存在必须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 ④质壁分离时结构d的失水量小于结构b的失水量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由图可知,结构d表示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b表示液泡,紫色洋葱表皮的色素分布在液泡中,故d是无色,b为紫色,①错误;在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液泡的浓度,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液泡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②错误;结构a表示细胞膜,当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细胞膜与细胞壁分离,可以观察到细胞膜的存在,③正确;发生质壁分离时失去的水分主要是液泡中的水分,④正确,故答案为C。 5.胭脂红是一种水溶性的大分子食用色素,呈红色。用无色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临时装片时,可用高浓度(质量浓度为0.075 g/mL)的胭脂红溶液作为外界溶液,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发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时,表皮细胞的液泡为红色 B.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复原现象时,表皮细胞内的无色区域变大 C.用不同浓度的胭脂红溶液处理细胞后,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仍具有正常生理功能 解析:胭脂红是大分子化合物,不能透过生物膜,表皮细胞的液泡为无色,A错误;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吸水,液泡变大,所以细胞内的无色区域变大,B正确;用不同浓度的胭脂红溶液处理细胞后,细胞可能吸水也可能失水,浓度过高,会使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C错误;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可能死亡,D错误。 1.渗透作用的发生必须依赖的条件是:半透膜和膜两侧的浓度差。 2.原生质层的组成是: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 3.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是: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且原生质层比细胞壁伸缩性大。 4.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共同点是:物质顺浓度梯度扩散。 5.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载体、需能量,一般逆浓度。 6.胞吞和胞吐的共同点是:运输的一般是大分子、都需能量、都依赖于膜泡运输。 7.胞吞和胞吐是借助于膜的融合完成的,与膜的流动性有关,它是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物质运输方式,靠ATP提供动力。 胞吞和胞吐不是跨膜运输。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是由物质直接穿过细胞膜完成的,是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物质运输方式,其动力来自于物质浓度差或ATP提供的能量。胞吞和胞吐是借助于膜的融合完成的,与膜的流动性有关,是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物质运输方式,需要能量。 无机盐离子的运输方式并非都是主动运输,在顺浓度梯度情况下,也可以被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小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不一定都是跨膜运输,如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作用。 生物大分子不一定都是以胞吞、胞吐方式运输的,如RNA和蛋白质可通过核孔出入细胞核。 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并不一定就是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也消耗能量。 1.(2018·全国卷Ⅰ)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解析:植物根细胞从土壤中能吸收无机盐,但无机盐需以离子形式存在,所以N2不能直接吸收利用,A错误;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农田适时松土能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为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秸秆中的有机物,产生无机盐离子,从而可以被根系吸收,C正确;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根系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引起“烧苗”现象,D正确。 2.(2018·全国卷Ⅱ)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解析:病原体属于颗粒性物质,颗粒性物质或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因此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A错误;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B错误;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细胞膜外低,受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3.(2018·北京卷)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保证了细胞内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下列物质中,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B ) A.Na+ B.二氧化碳 C.RNA D.胰岛素 解析:一般Na+内流时属于协助扩散,Na+外流时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二氧化碳的运输属于自由扩散,B正确;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需要消耗能量,不是自由扩散,C错误;胰岛素是通过胞吐被分泌出细胞的,D错误,所以选B。 4.(2017·全国卷Ⅱ)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 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 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1 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解析:0~4 h内,开始一段时间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逐渐减小,说明细胞液浓度小于物质A溶液的浓度,当原生质体相对体积达到最小后又逐渐增大,说明部分物质A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使细胞液浓度增大,从而使细胞吸水,表现为原生质体相对体积逐渐增大,A错误;因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较大,故0~1 h内细胞体积的变化量小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B错误;据图可知,2~3 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增大,表明细胞吸水,此时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C正确;0~1 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减小,表明细胞失水,此时液泡中液体(细胞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又小于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D错误。 5.(2016·全国卷Ⅰ)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解析:由题意知,离子泵参与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需要消耗能量,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A、B错误;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影响血液中氧气的运输,影响有氧呼吸产生ATP,从而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C正确;蛋白质变性剂可使离子泵变性失活,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错误。 6.(2015·全国卷Ⅱ)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B ) 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 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解析:抗体、分泌蛋白都是大分子物质,其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都为胞吐,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A、C、D不符合题意;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不属于胞吐作用,B符合题意。 7.(2015·全国卷Ⅱ)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 培养瓶中气体 温度(℃) 离子相对吸收量(%) 空气 17 100 氮气 17 10 空气 3 28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解析:由培养条件为空气和氮气且温度为17 ℃的两组实验可知,有氧条件有利于幼根对该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氮气环境不利于吸收,A正确,D错误;由培养条件为17 ℃和3 ℃且培养瓶中气体都为空气的两组实验可知,幼根对该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与温度有关,B错误;氮气环境中幼根细胞需消耗无氧呼吸产生的ATP来吸收该矿质元素离子,C错误。 学习至此,请完成课时作业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