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湖北省黄冈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新起点考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湖北省黄冈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新起点考试(解析版)

湖北省黄冈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新起点考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几种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命体中无机盐都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 B. 人体内的核酸彻底水解,产物有8种 C. 处于休眠状态的大豆种子中通常不含水分 ‎ D. 蛋白质间的差别一定是因为氨基酸的R基团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水在人体内有结合水和自由水两种形式,其中自由水直接进行新陈代谢,而结合水必须转化成自由水才可以进行新陈代谢。所以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例越大,新陈代谢越缓慢,抗逆性越强。‎ ‎2、细胞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DNA由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RNA由四种核糖核苷酸组成。‎ ‎【详解】A、生命体中无机盐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A错误;‎ B、人体内含有DNA和RNA,彻底水解后能得到五种碱基,一种磷酸,两种五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共8种产物,B正确;‎ C、大豆种子即使处于休眠状态,也含有水,只是含有的结合水含量较高,自由水含量较低,C错误;‎ D、蛋白质结构的不同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有关,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下列关于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表述,错误的是 A. 细胞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且共用一套密码子,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 B. 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体现了生物的统一性 C. 组成细胞和地壳的化学元素种类差异很大,体现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的差异性 D. 叶肉细胞有叶绿体来进行光合作用,而贮藏细胞没有,体现了细胞的差异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统一性是指不同细胞或生物体具有相同的物质或结构,而差异性则是强调不同细胞或生物体具有不同的物质或结构。‎ ‎【详解】A、细胞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且共用一套密码子,描述的是细胞的相同点,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A正确; B、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描述的是生物的相同点,体现了生物的统一性,B正确; C、组成细胞和地壳的化学元素种类差异大体相同,体现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的统一性;组成细胞和地壳的化学元素含量差异很大,体现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的差异性,C错误; D、叶肉细胞有叶绿体来进行光合作用,而贮藏细胞没有,体现了细胞的差异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统一性和差异性,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螺旋现象普遍存在于多种物质或生物结构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某些蛋白质具有的螺旋结构,决定了其特定的功能 B. 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实验时观察 C. DNA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决定了其结构的稳定性 D. 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时,其上DNA分子也随之解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的特殊结构决定其特殊功能。  2、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结构决定功能,因此某些蛋白质具有的螺旋结构,决定了其特定的功能,A正确; B、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所以水绵是验证光合作用的场所及条件的良好材料,B正确; C、DNA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使其具有结构的稳定性,C正确; D、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发生在有丝分裂的末期,而DNA双链的解旋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的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中,因此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的同时,DNA的双链并不随之解旋,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以“螺旋”为题材,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掌握结构决定功能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下列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小鼠肝细胞膜上存在蛋白质使葡萄糖能跨膜运出细胞膜 B. 紫色洋葱的细胞壁中不存在糖类和多肽结合形成的物质 C. 酵母菌的细胞核中存在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结构 D. 大肠杆菌的细胞质中不存在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核酸分为DNA和RNA,RNA和蛋白质结合可形成核糖体,DNA和蛋白质结合可形成染色体,DNA转录时可以和RNA聚合酶结合,RNA聚合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详解】A、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小鼠肝细胞膜上存在蛋白质,使葡萄糖主动运输运出细胞,A正确;‎ B、紫色洋葱细胞壁的成份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在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上不存在糖类和多肽结合形成的物质,B正确;‎ C、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核中存在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结构,如染色质,C正确;‎ D、大肠杆菌中存在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结构,如转录时DNA和RNA聚合酶结合,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熟记相关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酸、过碱、高温会使酶失活,应在低温下保存酶制剂 B. 酶催化反应后,会立即被分解成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C. 酶为分子提供能量,从常态转变为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 D. 在无催化剂作用的化学反应中,加入酶后化学反应加快,说明了酶具有高效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过酸、过碱、高温会使酶永久失活,应在低温(0-40℃)条件下保存酶制剂,A正确;‎ B、酶作为催化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反复发挥作用,催化反应后一般不会被立即分解,B错误;‎ C、酶不能为分子提供能量,加热能为分子提供能量,酶只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C错误:‎ D、酶与无机催化剂比较,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在无催化剂作用的化学反应中,加入酶后化学反应加快,由于没有形成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所以不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考生识记酶的本质和特性、明确酶催化的特点和酶促反应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6.下列关于细胞基本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离不开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协作 B. 水绵的叶绿体有巨大的膜面积,其上分布着色素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C. 好氧细菌没有线粒体,能以有氧呼吸合成的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 D. 蓝藻细胞内只含有藻蓝素和叶黄素,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核细胞虽然没有线粒体与叶绿体,但其细胞质中含有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和光合色素,因此也能进行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 ‎【详解】A、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一种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形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共同协作,A正确;‎ B、水绵属于真核生物,其依靠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有巨大的膜面积,其上分布着色素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B正确;‎ C、好养细菌是原核生物,虽然没有线粒体,但含有有氧呼吸酶,能利用氧气进行有氧呼吸。细胞都能以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这也是细胞统一性的体现之一,C正确;‎ D、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与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掌握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分泌蛋白的分泌、典型原核生物等相关知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7.关于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还原糖、蛋白质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双缩脉试剂和斐林试剂 B. 探索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用碘液检测,观察黄褐色的深浅 C.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需要用到显微镜、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D. 黑藻叶经酒精脱色处理后,可用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5)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详解】A、还原糖、蛋白质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A错误;‎ 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可用碘液染色,观察是否变蓝以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淀粉的剩余量,从而判断不同温度下酶的活性,B错误;‎ C、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不一定要用显微镜,如可直接向组织样液中加入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进行观察,C错误;‎ D、黑藻叶含有叶绿体,用酒精脱色,可防止原有颜色对染色后的干扰,所以黑藻叶片经酒精脱色处理后,可用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8.测得油菜种子在出土前,以脂肪为底物氧化分解消耗的O2与产生的CO2的比为1,原因是该种子 A. 仅进行有氧呼吸 B. 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呼吸 C. 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D. 仅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B ‎【解析】‎ ‎【分析】‎ 脂肪中H与O的比值较高,如果是以脂肪为底物进行有氧呼吸,消耗O2的量要大于产生CO2的量。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但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以脂肪为底物氧化分解消耗的O2与产生的CO2的比为1,可说明种子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详解】油菜种子在出土前是黑暗环境,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脂肪为底物的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如果只有有氧呼吸,则氧化分解消耗的02与产生的C02的比应该大于1;根据以脂肪为底物氧化分解消耗的O2与产生的CO2的比为1,可知该种子在测试条件下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中物质量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假定某男孩的基因型是XAY,其祖父和外祖父的基因型均是XAY,祖母和外祖母的基因型均是XaXa,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男孩的基因A必然来自 A. 外祖父 B. 外祖母 C. 祖父 D. 祖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男孩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Y染色体来自父亲。女孩的X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详解】某男孩的基因型是XAY,该男孩的Y染色体来自父亲,X染色体来自母亲,故基因A必然来自其母亲,又知其祖父和外祖父的基因型均是XAY,祖母和外祖母的基因型均是XaXa,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母亲的A基因来自该男孩的外祖父,所以该男孩的基因A必然来自外祖父,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般来说,基因突变比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影响更大 B.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数目变异都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C.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都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D.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会导致基因的种类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该过程中基因的数量不变,基因的种类发生变化。而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加、减少或以染色体组的形式增加或减少,染色体数目变异会导致基因数量发生变化。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增加、缺失、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详解】A、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的数量,而染色体数目变异会使基因的数量发生变化,一般来说,染色体数目变异比基因突变对生物的影响更大,A错误;‎ B、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时,基因突变与染色体数目变异都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正确;‎ C、一般基因突变不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而染色体结构变异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C错误;‎ D、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的种类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会改变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一般不会导致基因种类的改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熟记相关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病可以通过对孕妇的产前基因诊断进行检测和预防 B. 该病是由于基因改变导致酶的合成异常,从而改变生物性状 C. 患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分子的肽链上发生了氨基酸的替换 D. 患者红细胞呈弯曲的镰刀型,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判断是否患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控制性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影响生物性状。‎ ‎2、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从而导致mRNA上碱基序列的改变,最终导致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发生了改变。‎ ‎【详解】AB、该病是由于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发生了改变导致血红蛋白异常,最后改变了生物性状,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由于该病属于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所以可以通过对孕妇的产前基因诊断进行检测和预防,A正确,B错误;‎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基因中一个碱基对被替换,从而导致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分子的肽链上发生了氨基酸的替换,C正确;‎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发生了改变,呈弯曲的镰刀型,故可以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形状判断其是否患病,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准确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12.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萨顿提出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B. 格里菲思运用物质提纯和鉴定技术,提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C. 赫尔希和蔡斯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说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D.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离不开富兰克林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呈现的DNA衍射图谱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格里菲斯利用小鼠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该实验没有运用物质提纯和鉴定技术。‎ ‎2、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根据32P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35S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可知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详解】A、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是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来的,A正确;‎ B、格里菲思并没有运用物质提纯和鉴定技术,艾弗里和赫尔希、蔡斯采用到了此技术,B错误;‎ C、赫尔希和蔡斯运用同位素标记法所做的实验结果,说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C正确;‎ D、富兰克林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呈现的DNA衍射图谱,这一发现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学研究中利用的相应的研究方法,包括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模型构建法、同位素标记法等,并运用这些方法考查了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适中。‎ ‎13.如图为DNA复制的图解,rep蛋白是一种DNA解旋酶。据图分析,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由图可知,DNA复制时随从链的复制不是完全连续的 B. DNA结合蛋白可能具有防止DNA单链配对形成双链的作用 C. rep蛋白可以破坏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D. 正常情况下,该DNA分子会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 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详解】A、由图可知,DNA复制时随从链的复制不是完全连续的,A正确; B、DNA结合蛋白缠绕在DNA单链上,可防止DNA单链重新配对形成双链,B正确; C、rep蛋白是一种DNA解旋酶,可以破坏碱基与碱基之间的氢键,不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磷酸二酯键,C错误; D、在复制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正常情况下,该DNA分子会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复制的知识点,熟知DNA复制过程和正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 ‎14.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环卫工人由于长期户外工作晒黑,属于可遗传变异 B. 由于水肥充足,小麦出现的高产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C. 过度日光浴使人患皮肤癌,属于紫外线照射诱发基因突变的结果 D. 红花和白花杂交子代全为粉红花,是因为遗传物质发生了融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A、人由于晒太阳而使皮肤变黑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是不可遗传变异,A错误;‎ B、水肥充足,小麦出现高产性状,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是不可遗传变异,B错误; ‎ C、过度日光浴使人患皮肤癌属于紫外线诱发基因突变导致的,C正确;‎ D、杂交过程中,基因不会融合,红花和白花杂交子代全为粉红花,是不完全显性导致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理解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 ‎1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免疫细胞存在于血浆和淋巴中 B. 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 C. 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 组织液不断生成和回流,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正常人体的组织液、血浆之间的物质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转化,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锁骨下静脉回流注入血浆。‎ ‎【详解】A、血浆和淋巴中存在着各种免疫细胞,例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A正确; B、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B错误; C、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以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正确; D、血浆可以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进入血浆,所以组织液不断生成和回流,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组成和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形成知识网络,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准确判断的能力。‎ ‎16.下列关于兴奋的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轴突 B. 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 D. 兴奋在神经纤维膜内传导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传导时,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与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相反。‎ ‎【详解】A、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兴奋可以从树突或细胞体传至轴突,A正确;‎ B、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B正确;‎ CD、兴奋部位的膜内为正电荷,未兴奋部位的膜内为负电荷,所以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非兴奋部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兴奋在神经纤维膜内的传导方向相同,都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C正确;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7.接种乙肝疫苗后一般需要间隔1个月、6个月再次注射第二针和第三针,连续接种的主要目的是 A. 疫苗被浆细胞特异性识别,产生大量的抗体 B. 疫苗刺激T细胞产生大量淋巴因子 C. 二次免疫刺激机体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和抗体 D. 增强体液中的吞噬细胞、溶菌酶对病原体的杀伤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免疫接种是用人工方法将免疫原或免疫效应物质输入到机体内,使机体通过人工自动免疫或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获得防治某种传染病的能力。乙肝疫苗其实就是制备乙肝病毒表面的某些有效蛋白(抗原),这些蛋白接种人体后,免疫细胞会产生“特异性武器”来对抗乙肝病毒,而接种者本身不会被感染。当人体再次接触乙肝病毒的时候,这种早已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武器”就会立即“开火”,清除病毒,抵御感染。‎ ‎【详解】A、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 B、接种疫苗主要是刺激机体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从而抵抗病原体,而不是疫苗刺激T细胞产生大量淋巴因子,B错误;‎ C、由于二次免疫刺激机体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和抗体,所以连续接种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人体特异性免疫产生更多的淋巴细胞和抗体,C正确;‎ D、疫苗预防疾病主要是利用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体液中的吞噬细胞、溶菌酶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18.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体产热主要的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 ‎ B. 除汗液外,呼气、排尿和排便也能散热 C. 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依赖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 ‎ D. 寒冷时,大脑皮层作为内分泌活动枢纽形成冷觉 ‎【答案】D ‎【解析】‎ ‎【分析】‎ 散热的方式有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机体各组织器官产生的热量,随着血液循环均匀地分布于全身各处。当血液流经皮肤血管时,全部热量的90%由皮肤散出,因此皮肤是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还有一小部分热量,通过肺、肾和消化道等途径,随着呼吸、尿和粪便散出体外。‎ ‎【详解】A、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A正确;  B、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是汗液蒸发和皮肤内毛细血管散热,另外呼吸、排便、排尿等途径也能散热,B正确; C、人是恒温动物,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产热和散热维持动态平衡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正确; D、大脑皮层不是内分泌活动枢纽,下丘脑才是内分泌活动枢纽,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了解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19.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既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也能传达调节信息 B. 顶端优势是指侧芽生长素合成受阻,发育受到抑制 C. 农民适时摘除棉花顶芽,利用了生长素两重性的特点 D. 2,4-D是与生长素具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植物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指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顶端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去掉顶芽,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受阻,浓度降低,于是抑制就被解除,侧芽萌动,加快生长。‎ ‎【详解】A、生长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可以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A错误;‎ B、顶端优势是指顶芽生长素向侧芽不断运输,而使得侧芽生长素过高,从而抑制侧芽生长,顶芽优先生长的现象,B错误;‎ C、农民适时摘除棉花顶芽是为了解除顶端优势,利用了生长素两重性的特点,C正确;‎ D、2,4-D是人工合成与IAA有相似作用的生长素类似物,不属于植物激素,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及顶端优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下列关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灌木比草木植物更高大,在争夺阳光中占优势 ‎ B. 灌木阶段比草本植物阶段物种减少,空间结构复杂 C. 灌木的出现为许多鸟类栖息提供食物和空间 ‎ 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详解】A、灌木阶段取代草本植物阶段是因为灌木比草本植物长得高大,在争夺阳光中处于优势地位,A正确;  B、灌木阶段比草本植物阶段物种增多,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相对复杂,空间结构也因此复杂,B错误;  C、灌木的出现为许多鸟类栖息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更广阔的空间,C正确;  D、灌木阶段是在草本阶段的基础上形成的,草本阶段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大幅度增加,导致异养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通气性越来越好,所以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1.如图是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漏斗内外有不同浓度的同一种溶液S1和S2,实验起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相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平衡时液面差△h>0,则起始时溶液浓度S20,则平衡时溶液浓度S2=S1‎ C. 若平衡时液面差△h=0,原因可能是半透膜允许溶质分子通过 D. 半透膜可用于模拟动物的细胞膜或植物细胞原生质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渗透平衡时液面差△h与浓度差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h越大。‎ ‎【详解】A、若平衡时液面差△h>0,说明半透膜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水分子更多的从低浓度溶液移向高浓度溶液,所以起始时溶液浓度S20,则半透膜两侧也存在浓度差,使水分子更多的从S2移动至S1,且半透膜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故平衡时溶液浓度S2应该等于0,B错误;‎ C、若平衡时液面差△h=0,原因可能是半透膜允许溶质分子通过,否则液面差>0,C正确;‎ D、动物的细胞膜或植物细胞原生质层都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可看做一层半透膜,故半透膜可用于模拟动物的细胞膜或植物细胞原生质层,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渗透作用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植株置于密闭玻璃罩密封,给予适宜的光照,其他条件适宜,一段时间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 容器内O2含量逐渐降低后基本不变 B. 天竺葵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为零 C. 叶绿体中C3化合物含量降低 D. 叶绿体中[H]、ATP含量上升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适宜强度的光照下,玻璃罩中的天竺葵植株,初始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导致CO2含量逐渐降低,当CO2含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玻璃罩中CO2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 ‎【详解】AB、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植株置于密闭玻璃罩密封,给予适宜的光照,其他条件适宜,则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大于0,随着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密闭玻璃罩内CO2浓度逐渐降低,O2含量上升,当净光合作用速率降低至零时,容器中CO2和O2含量基本不变,A错误,B正确;‎ C、密闭容器中,CO2含量一定,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CO2减少,CO2与五碳化合物生成三碳化合物量减少,三碳化合物被还原不变,因此叶绿体基质中C3的含量减少,C正确;‎ D、根据C项分析可知,一段时间后C3化合物含量降低,则还原C3消耗的[H]、ATP会减少,故使[H]、ATP含量上升,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知识,准确理解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23.某兴趣小组学习了“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后,还设计了“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的模拟实验(Y、y和R、r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有关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F1 Dd个体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一个小桶各两色小球(标记D、d比例1:1)‎ B. F1Dd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两个小桶各两色小球(标记D、d比例1;1)‎ C. F1YyRr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两个小桶,一个小桶有两色小球(标记Y、y,比例1:1);另一个小桶有两色小球(标记 R、r,比例1:1)‎ D. F1YyRr个体自交产生的雌雄配子自由组合,两个小桶各四色小球(标记YR、Yr、yR、yr比例1:1: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 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由于Dd产生配子的比例为D:d=1:1,要模拟Dd个体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一个小桶各两色小球(标记D、d,比例1:1),A正确;‎ B、要Dd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其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就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故模拟出Dd产生的配子比例,即两个小桶各两色小球(标记D、d,比例1:1),B正确;‎ C、YyRr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可能的基因型及比例就是(1YY:2Yy:1yy)(1RR:2Rr:1rr)‎ 相乘,甲桶中三种小球模拟1YY:2Yy:1yy,乙桶中三种小球模拟1RR:2Rr:1rr,C错误;‎ D、YyRr个体自交过程中配子可能的组合方式有16种,可以甲桶中都放入四种颜色小球模拟四种雌配子,乙桶中都放入四种颜色小球模拟四种雄配子,且四种小球的比例相等,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模拟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学生掌握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原理,注意实验过程中相关操作的细节,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 ‎24.已知豌豆圆粒对皱粒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将若干豌豆植株中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杂交,子代数目足够多且每组子代数目相同,F1中圆粒:皱粒=2:1。若将亲本圆粒豌豆自交,则F1中圆粒豌豆:皱粒豌豆的比例是 A. 7:1 B. 5:1 C. 3:1 D. 1: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豌豆圆粒对皱粒为显性,假设由A和a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根据题意可知,亲本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杂交,F1中圆粒∶皱粒=2∶‎ ‎1,由于Aa×aa→Aa:aa=1:1,AA×aa→Aa,可知亲本中圆粒豌豆的基因型是AA和Aa,并且比例为1:2。据此答题。‎ ‎【详解】由题意知,豌豆圆粒对皱粒为显性,豌豆植株中的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杂交,子代数目足够多且每组子代数目相同,F1中圆粒:皱粒=2:1,则亲本圆粒豌豆中显性纯合子:杂合子=1:2。只有这样,杂交后代中皱粒豌豆的比例为2/3×1/2=1/3,与实验结果相符。亲本圆粒豌豆自交(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比值仍为1/2),子代皱粒豌豆的比例是2/3×1/4=1/6,圆粒豌豆的比例是1-1/6=5/6,即F1中圆粒豌豆:皱粒豌豆的比例是5:1。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 ‎25.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就是基因突变 B.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由于等位基因分离,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C.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全都是单倍体 D. 三倍体香蕉无子的原因是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紊乱,无法形成正常配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才属于基因突变。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 ‎【详解】A、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才是基因突变,而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不一定改变基因结构,A错误;‎ B、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由于A、a等位基因分离,子代出现性状分离,B正确;‎ C、单倍体的定义就是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C正确;‎ D、三倍体植株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紊乱无法形成正常配子,一般无子,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规律实质、可遗传变异的类型等知识,准确理解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26.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人体所有的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 B. 抗利尿激素随血液流到全身,与肾小管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 C. 寒冷环境人体通过多种方式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 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与炎热环境相比,人体在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因此有机物分解增加,产热增加,所以寒冷环境下产热量大于炎热环境,散热量寒冷环境下也大于炎热环境下。‎ ‎【详解】A、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人体所有的细胞,可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A正确;‎ BD、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信息分子,激素随血液流到全身,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为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所以肾小管表面存在抗利尿激素的受体,BD正确;‎ C、寒冷环境人体通过多种方式减少散热,增加产热,使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但是寒冷环境下体温与气温温差大,散热量大,炎热环境下体温与气温温差小,散热量小,所以寒冷环境下的散热量大于炎热环境下的散热量,C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的知识,准确识记激素的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体温调节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7.研究发现某种糖尿病的病因是效应T细胞特异性攻击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值 ‎ B. 这种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C. 补充促进T细胞分化的药物可以缓解病情 ‎ D. 患者可以通过定期注射胰岛素缓解病情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由于自身免疫反应而被破坏,导致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该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据此答题。‎ ‎【详解】A、效应T细胞特异性攻击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不足而水平低于正常值,A正确;‎ B、免疫系统攻击人体自身正常的组织、细胞而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 C、促进T细胞分化成更多的攻击胰岛B细胞的效应T细胞,不利于缓解病情,C错误;‎ D、胰岛B细胞受损,患者血液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所以患者可以通过定期注射胰岛素缓解病情,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从题中获取信息,理解糖尿病的致病机理,理解并熟记相关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8.如图是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与普通西瓜相比,三倍体西瓜糖分多、果实种子较大 B. 秋水仙素诱导四倍体形成,作用于细胞分裂的前期 C. 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茎尖,因为其细胞分裂旺盛 D. 三倍体西瓜虽高度不育,无子性状仍能够遗传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二倍体西瓜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四倍体植株,给四倍体植株授以二倍体植株花粉后结出三倍体种子,第二年种植后形成三倍体植株,再由二倍体花粉传粉后可产生生长素,刺激子房发育成无籽西瓜。‎ ‎【详解】A、三倍体西瓜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一般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所以不能形成种子,A错误;‎ B、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诱导多倍体形成,作用于细胞分裂的前期,B正确;‎ C、由于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所以秋水仙素一般作用于细胞分裂旺盛的幼苗茎尖或种子,C正确;‎ D、三倍西瓜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所以三倍体的无子性状能够遗传,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在番茄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番茄、甲、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如图是甲和乙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对番茄的摄入量增加 B. 该番茄地在垂直方向上没有表现分层现象 C. 番茄地的碳循环在无机环境和番茄、昆虫、分解者之间进行 D. 乙与甲种群数量之比表示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在番茄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番茄、甲、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如图是甲和乙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可知乙以甲为食。又由于番茄为生产者,所以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是番茄→甲→乙。‎ ‎【详解】A、在种群增长曲线中,先增加者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的是捕食者,由图可知番茄、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是番茄→甲→乙,乙减少,甲数量增多,对番茄的摄入量增加,A正确;‎ B、该番茄地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有高矮不同的植物、处于不同高度的动物等,B错误;‎ C、番茄地的碳循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生物群落除了番茄、昆虫、分解者还有其他的植物和动物,C错误;‎ D、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比,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碳循环、能量流动等知识, 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30.以下哪种方法能有效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A. 减少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数量 ‎ B. 减少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长度 C. 增加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 D. 使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数量上平衡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生物种类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则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详解】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所以要增加草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就可以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种类,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意在考查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31.湖北潜江市小龙虾举国闻名。“稻虾共作”中的小龙虾四处爬动挖洞,摄食害虫和杂草,实现水稻、龙虾增产增收。为研究“稻虾共作”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 项目 物种丰富度 昆虫密度(只/m2)‎ 杂草密度(株/m2)‎ 千金子 稗草 莎草 空心莲子草 通泉草 常规区 ‎35‎ ‎72.1‎ ‎13. 1‎ ‎7.6‎ ‎5.2‎ ‎6.9‎ ‎8.2‎ 稻虾共作区 ‎22‎ ‎43.3‎ ‎3.8‎ ‎2.1‎ ‎4.8‎ ‎2.0‎ ‎3.0‎ ‎(1)水稻田中的小龙虾和植食性害虫的关系是 _________。在长方形的稻田里,可以采用 ‎ _________(具体)调查稗草密度。‎ ‎(2)表中数据说明,与常规区相比,稻虾共作区会____ “稻虾共作”对杂草优势种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 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 ‎(3)"稻虾共作”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________防治;该系统虽然不额外施用化肥,但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同时,“稻虾共作”系统不松土耕田也可以防止烂根,原因____________。‎ ‎(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小龙虾引入水稻生态系统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捕食和竞争 (2). 五点取样法 (3). 降低 (4). 与常规区相比,稻虾共作区物种丰富度降低。稻虾共作系统会改变稻田杂草优势种,常规区杂草中千金子占优势,在稻虾共作区莎草占优势。 (5). 生物 (6). 小龙虾产生的粪便,被水稻田中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盐,作为养料被植物吸收利用,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7). 水稻田小龙虾四处爬动挖洞,起到了松土透气的作用,利于氧气流通防止水稻根系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烂根。 (8). 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分析】‎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应采用样方法,对各样方统计数据取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分解者可以将动物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供水稻利用;增加生物种类可以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防治害虫对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没有较大干扰,可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1)水稻田中的小龙虾捕食植食性害虫和杂草,害虫也捕食杂草,故小龙虾和植食性害虫既有竞争关系还有捕食关系。调查稗草密度常用样方法,由于样方是矩形,常用其中的五点取样法。‎ ‎(2)稻虾共作区的杂草密度明显均低于常规区,故稻虾共作区会降低杂草密度,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稻虾共作系统会改变稻田杂草优势种,常规区杂草中千金子占优势,在稻虾共作区莎草占优势。‎ ‎(3)“稻虾共作”是利用害虫天敌小龙虾防治害虫,属于生物防治。小龙虾产生的粪便被水稻田中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盐,作为养料被植物吸收利用,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稻虾共作系统不需要如常规区那样施化肥。水稻田小龙虾四处爬动挖洞,起到了松土透气的作用,利于氧气流通防止水稻根系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烂根。‎ ‎(4)小龙虾引入水稻生态系统,原来流向杂草、害虫的能量更多的流向了水稻和小龙虾。所以说,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在于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等知识, 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分析表格获取信息的能力。‎ ‎32.某高中兴趣小组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对甲乙两种番茄品种光合作用的影响,如图1。还测定了番茄顶部叶片的单叶光合速率和群体的总叶片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如图2。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分析,初步能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两点)。‎ ‎(2)研究发现,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番茄叶片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并未因光合作用消耗而降低,反而逐渐升高,对此有两种不同观点:观点一认为光合产物输出变慢,导致光合产物积累,阻碍了CO2吸收利用;观点二认为水分亏缺导致叶绿体结构破坏且不能恢复,阻碍了CO2的吸收和利用。以上哪个观点是正确的呢?请你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写出实验思路即可 _____________。‎ ‎(3)据图2可知,对番茄进行单叶测定时光合速率都有“光合午休”现象,但群体光合作用速率没有出现该现象。请从群体总叶片的角度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土壤含水量对甲乙番茄品种的光合作用速率影响基本相当;当土壤含水量大于70%时,土壤含水量不是限制番茄光合作用的因素。 (2). 在低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培养番茄一段时间后,将番茄幼苗分为两组,一组番茄幼苗进行正常供水,另一组保持原有状态,测量并统计两组的光合速率。若正常供水组番茄幼苗光合速率不能恢复,则观点二成立。 (3). 群体中叶片相互遮挡,部分叶片的气孔未关闭,因此群体植株光合作用未出现光合午休现象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两种番茄的光合作用速率变化基本相同,当含水量低于70%时,随着含水量的减少,甲乙两种番茄的光合速率降低。‎ 分析图2:正午时分,番茄顶部叶片的单叶光合速率存在“午休”现象,而群体的总叶片光合速率没有午休现象。‎ ‎【详解】(1)据图1分析,甲、乙两种番茄在不同含水量的影响下,曲线变化基本一致,所以土壤含水量对它们的光合作用速率影响基本相同;当土壤含水量大于70%时,随含水量增加,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所以土壤含水量不再成为限制番茄光合作用的因素。‎ ‎(2)根据题意“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番茄叶片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并未因光合作用消耗而降低,反而逐渐升高”,为验证上述观点,应在低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培养番茄一段时间后,将番茄幼苗分为两组,一组番茄幼苗进行正常供水,另一组保持原有状态,测量并统计两组的光合速率。若正常供水组番茄幼苗光合速率不能恢复,则观点二成立,观点一不成立。因为观点二中的叶绿体片层结构破坏是不能恢复的。 (3)光照太强、温度太高,导致植物叶片的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不足,阻碍了暗反应的进行,因此单叶片中午出现了午休现象,而群体中叶片相互遮挡,导致部分叶片的气孔未关闭,从而使群体光合作用速率未出现明显的下降。‎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33.某种多年生植物的高茎、矮茎受等位基因A、a控制,圆叶、尖叶受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高茎圆叶植株甲自交的子一代中,高茎圆叶:矮茎圆叶:高茎尖叶:矮茎尖叶=7:3:1:1。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判断依据是________。‎ ‎(2)已知各种基因型的受精卵均可以正常发育。子一代出现该比例的原因有人提出两种假说:‎ 假说一:亲本产生的某种基因型的雌配子不能受精;‎ 假说二:亲本产生的某种基因型的雄配子不能受精。‎ 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不能受精的配子的基因型为______。请以上述实验中的植株为材料,设计测交实验探究假说一是否成立。‎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遵循 (2). 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3). AaBb (4). Ab (5). 实验方案:取亲本高茎圆叶植株甲为母本,子一代矮茎尖叶为父本进行测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6). 结果和结论: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圆叶:矮茎圆叶:矮茎尖叶=1:1:1,则假说一成立;‎ 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圆叶:矮茎圆叶:高茎尖叶:矮茎尖叶=1:1:1:1,则假说一不成立。‎ ‎【解析】‎ ‎【分析】‎ 某高茎圆叶植株甲自交的子一代中,高茎圆叶:矮茎圆叶:高茎尖叶:矮茎尖叶=7:3:1:1,说明高茎、圆叶为显性性状,且7:3:1:1是9:3:3:1的变式,所以甲的基因型为AaBb。高茎尖叶的基因型为A-bb。据此答题。‎ ‎【详解】(1)题干“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亲本自交得到子一代高茎圆叶:矮茎圆叶:高茎尖叶:矮茎尖叶=7:3:1:1,说明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自交子代一般为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高茎尖叶(A-bb)减少两份,高茎圆叶(A-B-)减少两份,共减少4份,由于子代aabb的个体存在,说明ab的配子存活,故猜测可能是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测交实验选用AaBb个体和隐性纯合子杂交,实验亲本基因型即为AaBb;该植株为多年生植物而且可以自交,要探究假说一是否正确可选用亲本植株甲为母本与子一代中矮茎尖叶(aabb)为父本进行测交实验。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圆叶:矮茎圆叶:矮茎尖叶=1:1:1,则假说一成立;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圆叶:矮茎圆叶:高茎尖叶:矮茎尖叶=1:1:1:1,则假说一不成立。‎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4.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某兴趣小组做了一系列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小狗体内促胰液素升高时,往往伴随十二指肠处pH下降,因为肠道中胃酸能刺激促胰液素的释放。有一只胃酸缺乏的小狗甲进食后,促胰液素含量未升高;请设计一组实验验证小狗甲没有丧失上述促胰液素的释放机制,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__________。‎ ‎(2)将若干生理状态相同的麻醉狗分为三组:A组不作任何处理,B组注入一定量促胰液素,C组用药物阻断乙酰胆碱合成;适量盐酸注入三组狗小肠,结果胰液分泌量:B组>A组>C组。说明机体胰腺分泌胰液属于调节 ___(填“神经”、“体液”、“神经-体液”),此过程中乙酰胆碱属于 __(填“神经递质”“激素”、“酶”)。该实验的对照组是________ 。‎ ‎(3)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_____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将研磨碎的小狗胰腺组织提取液静脉注射到正常小狗体内,并未引血糖降低,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 。‎ ‎【答案】 (1). 向胃酸缺乏的小狗胃中注入适量适宜浓度盐酸,小狗促胰液素含量上升 (2). 神经—体液 (3). 神经递质 (4). A (5). 摄取、利用和储存 (6). 在研磨过程中,狗胰腺组织中含有的胰蛋白酶将胰岛素分解,因此不能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解析】‎ ‎【分析】‎ ‎1、胰腺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主要分泌胰液,内含胰蛋白酶等,参与食物的消化。内分泌部又称为胰岛参与体液调节,主要含有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胰液的分泌过程是神经--体液调节,胰腺磨碎后,消化酶暴露出来,可将胰岛素分解。‎ ‎2、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1)要用一组实验验证小狗没有丧失胃酸刺激小肠,促胰液素释放的机制,可以利用自身前后对照,即向胃酸缺乏的小狗胃内注入适宜浓度适量的盐酸,发现小狗促胰液素含量上升,证明胃酸刺激小狗能刺激其分泌促胰液素。‎ ‎(2)三组实验中,A组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B组注入一定量的促胰液素,C组用药物阻断乙酰胆碱的合成(阻断神经调节),三组小狗注入一定盐酸后,胰液分泌量:B组>A组>C组;由B组>A组可知,说明存在体液调节;A组>C组,说明存在神经调节:所以,机体胰腺分泌胰液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A组作为对照组。‎ ‎(3)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将研磨的小狗胰腺组织提取液静脉注射到小狗体内,未引起血糖降低,是因为胰腺既能分泌消化液又能分泌胰岛素,消化液中的胰蛋白酶将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胰岛素分解,故胰岛素被分解而不能发挥作用,血糖没有降低。‎ ‎【点睛】本题通过实验考查动物激素 作用和实验分析,要求考生掌握实验的原则,尤其是对照原则,本实验前后形成对照,要求考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二)选考题: ‎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35.“爆爆蛋”又叫海藻魔豆,味道Q弹爽滑,轻咬外皮“噗兹”流出香甜的果汁,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作为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果汁、奶茶、冷饮、雪糕、沙拉、甜品等食品中。下图是“爆爆蛋”制作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果胶酶制备的果汁比鲜榨果汁更澄清的原因是_________ 。用果胶酶处理果泥时需要不断的搅拌反应混合物,目的是___________ 。‎ ‎(2)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加热的目的和要求分别是_______、______。固定化果汁,就是将第三步的混合液逐滴的加入到________________中。‎ ‎(3)“爆爆蛋”颜色过浅,原因是 ___________ ;“爆爆蛋”口感偏硬,咬不动,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 ‎(4)工业上最后一步杀菌最好选用的方式是 __________(“煮沸消毒”或“瞬间高温灭菌”)。‎ ‎【答案】 (1). 果胶酶将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从而使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 (2). 使果胶酶能够充分地催化反应 (3). 促进海藻酸钠在水中溶解 (4). 小火或间断加热,反复几次 (5). CaCl2溶液 (6). 配制的海藻酸钠浓度过低 (7). 配制的海藻酸钠浓度过高 (8). 瞬间高温灭菌 ‎【解析】‎ ‎【分析】‎ 果胶酶可将果胶分解为半乳糖醛酸,从而使果汁榨取时比较容易,并使果汁变得澄清。要分解纤维素,需要利用纤维素酶。在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要注意用小火或间断加热,否则可能出现焦糊。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时,细胞悬浮在一定浓度的海藻酸钠溶液中,滴进CaCl2溶液,形成海藻酸钙凝胶小球,细胞被包埋在凝胶的小孔中,制成固定化细胞。而本题中固定化果汁的实验步骤与固定化酵母细胞类似。‎ ‎【详解】(1)果胶酶是由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组成,果胶酶能将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从而使浑浊的果汁变的澄清。果胶酶处理果泥时需要不断的搅拌反应混合物,目的是使果胶酶能够充分地催化反应。‎ ‎(2)为了促进海藻酸钠在水中溶解,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需要加热,注意事项是小火或间断加热,反复几次。固定化果汁,就是将第三步的混合液逐滴的加入到CaCl2溶液中。‎ ‎(3)“爆爆蛋”颜色过浅,原因是配制的海藻酸钠浓度过低;若口感偏硬则是因为配制的海藻酸钠浓度过高。‎ ‎(4)工业上用果胶酶制备果汁时可选用瞬间高温灭菌,既能保证果汁营养又能杀灭杂菌;所以工业上最后一步杀菌最好选用的方式是瞬间高温灭菌。而煮沸消毒仅仅是一种消毒方法。‎ ‎【点睛】本题考查固定化技术、灭菌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6.回答下列与植物细胞工程和生态工程有关的问题:‎ ‎(1)植物微型繁殖技术属于植物组织培养的范畴。该技术作为无性繁殖技术最大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成为外植体,能够被培养成植株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 。‎ ‎(2)用植物组织培养方法制成人工种子有哪些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举出两点)。胚状体来源于离体的植物体细胞,其形成过程中要经过 _________和________过程。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茎尖或根尖组织可获得无病毒植株,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 。‎ ‎(3)某地农民将生态系统桑基鱼塘与蔗(蔗叶)基鱼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优化了系统结构,遵循生态工程的_________ 原理。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分解者的作用,产生的无机盐离子被植物利用,体现了生态工程 _________原理。‎ ‎【答案】 (1). 可以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 (2). 含有本物种遗传性所需的全套遗传物质 (3). 可以解决有些作物品种繁殖能力差、结子困难或发芽率低等问题 (4). 脱分化 (5). 再分化 (6). 植物的茎尖或根尖很少被病毒感染,甚至无病毒 (7).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 (8). 物质循环再生 ‎【解析】‎ ‎【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新植体。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详解】(1)植物组织培养最大优点是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外植体能培育成完整植株的根本原因是含有本物种遗传性所需的全套遗传物质。‎ ‎(2)人工种子的优点是可以解决有些作物品种繁殖能力差、结子困难或发芽率低等问题。外植体经脱分化再分化得到胚状体或丛芽。脱毒苗常用茎尖或芽尖,因为植物的茎尖或根尖很少被病毒感染,甚至无毒。‎ ‎(3)某地农民将生态系统桑基鱼塘与蔗(蔗叶)基鱼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优化了系统结构,遵循生态工程的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后者,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分解者分解形成无机盐离子被植物利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细胞工程和生态工程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熟记相关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