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石嘴山市三中202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石嘴山三中202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 理科综合试卷-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增强光照强度,蓝藻中叶绿体产生氧气的速率将增大 B.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中葡萄糖分解供能速率将加快 C. 抗原侵入机体后,吞噬细胞会增殖分化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杀灭抗原 D. 无氧条件下,乳酸菌的细胞质基质中能够产生乳酸和ATP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需要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形成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进一步分解。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能量,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均能产生能量。 【详解】A、蓝藻为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叶绿体,A错误; B、线粒体不能直接分解葡萄糖,葡萄糖需先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分解,B错误; C、吞噬细胞不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B淋巴细胞和记忆B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T淋巴细胞和记忆T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C错误; D、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在细胞质基质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少量的能量,合成少量ATP,D正确。 故选D 2.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一定不能传递给后代 B. T2 噬菌体、大肠杆菌和小鼠均可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 C. 若没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生物不会发生基因突变 D. 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 13 - 【分析】 1、基因突变能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发生病毒、细菌和小鼠,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2、染色体变异发生在真核细胞中,原核细胞和病毒没有染色体结构,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3、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详解】A、体细胞突变一般不能传递给后代,但通过无性生殖可传递给后代,A错误; B、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核酸,可遗传变异为基因突变;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则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可发生基因突变,小鼠是真核生物,可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B正确; C、没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生物也会自发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 D、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3.新冠病毒在侵入人体细胞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在体液中,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并直接将其降解 B. 在新冠病毒和淋巴因子参与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 在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的过程中,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 新冠病毒再次感染新冠肺炎已治愈患者,能够诱导其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和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1、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抗体。 3、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详解】A、在体液中,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可阻止病毒的传播,抗体不能直接将病毒降解,A正确; - 13 - B、体液免疫过程中,在新冠病毒和淋巴因子参与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 C、在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的过程中,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的阻挡作用,第二道防线中吞噬细胞的吞噬分解,C错误; D、由于新冠肺炎已治愈患者体内存在针对新冠病毒的记忆细胞,所以当新冠病毒再次感染新冠肺炎已治愈患者,能够诱导记忆细胞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并由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对于免疫过程的理解和归纳总结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4.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 B. 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D.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及草地植被的丰富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估算方法为:样方法(植物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调查土壤小动物时不宜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详解】A、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用无水乙醇,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用纸层析法,A错误; B、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B错误;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但不能用于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C错误; D、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及草地植被的丰富度用样方法,D正确。 故选D。 5.线粒体中的[H]与氧气结合的过程需要细胞色素c的参与。细胞接受凋亡信号后,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可转移到细胞质基质中,并与Apaf-1 - 13 - 蛋白结合引起细胞凋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有氧呼吸过程产生[H]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B. 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 C. 细胞色素c功能丧失的细胞将无法合成ATP D. 若细胞中Apaf-1蛋白功能丧失,细胞色素c将不会引起该细胞凋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反应是[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场所在线粒体内膜,根据题意,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且细胞色素c引起细胞凋亡的前提是必须与Apaf-1蛋白结合,据此分析。 【详解】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产生[H],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A正确; B、[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故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B正确; 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也能合成ATP,故细胞色素c功能丧失的细胞也能合成ATP,C错误; D、根据题意,细胞色素c与Apaf-1蛋白结合后才引起细胞凋亡,因此若细胞中Apaf-1蛋白功能丧失,细胞色素c将不会引起该细胞凋亡,D正确。故选C。 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可被灌木完全取代 B. 种群“J”型增长曲线达到K值所用时间较短 C.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改变 D. 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 13 - 2、群落演替的原因:(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3、“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J”型曲线没有K值。 【详解】A、群落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种的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所以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不会被灌木完全取代,A错误; B、种群“J”型增长曲线没有K值,B错误;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导致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变化,C正确; D、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种内斗争,而捕食发生在种间,D错误。 故选C。 7.把等量新鲜的不同植物叶片(叶面积相同)放在密闭透明的容器内(形状大小相同),并把它们暴露在不同颜色的光照下(光照强度相同)。经过8小时后,对容器内的氧气进行测量,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光合作用反应速率 容器 植物 部位 光的颜色 温度/℃ O2增加量/mL 1 天竺葵 叶 红色 25 120 2 天竺葵 叶 绿色 25 15 3 紫罗兰 叶 红色 25 80 4 紫罗兰 叶 绿色 25 10 注:4个容器内植物叶片呼吸速率相同。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实验中的光合作用反应速率是植物叶片的_____(填“ - 13 - 净光合速率”或“总光合速率”)。 (2)容器1和2内O2增加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容器1和3内O2增加量不同,原因是植物种类的不同,则其影响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 (4)如果将实验的时间适当延长(其他条件不变),最终发现容器1和3内O2增加到一定数值后不再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叶片活性始终不变)。 【答案】 (1). 植物种类和光的颜色; (2). 净光合速率 (3). 叶片中的色素吸收的红光远大于绿光,导致容器1内的(净)光合速率远大于容器2内的(净)光合速率 (4). 光合作用酶的活性(或含量)不同(或叶片中色素的含量不同) (5). 容器内的CO2浓度降低,导致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或净光合作用速率为零),O2含量不再增加 【解析】 【分析】 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详解】(1)通过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种类和光的颜色,因变量是容器中氧气含量变化,实验中测定的是容器中氧气的含量变化,属于植物叶片的净光合速率。 (2)叶片中的色素吸收的红光远大于绿光,导致容器1内的(净)光合速率远大于容器2内的(净)光合速率,故容器1和2内O2增加量不同。 (3)容器1和3内O2增加量不同,原因是植物种类的不同,则其影响因素可能是光合作用酶的活性(或含量)不同(或叶片中色素的含量不同)。 (4)如果将实验的时间适当延长(其他条件不变),最终发现容器1和3内O2增加到一定数值后不再增加,原因是容器内的CO2浓度降低,导致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或净光合作用速率为零),O2含量不再增加。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美国三位遗传学家因为发现了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常的昼夜节律行为有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褪黑素是参与动物节律行为调节的重要激素之一,在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由松果体合成分泌,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回答下列问题: (1 - 13 -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_________ 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其特点有________(写出2点)。 (2)褪黑素的合成分泌与日照周期同步。实验发现持续光照可造成小鼠松果体重量减轻,细胞缩小,而人为致盲小鼠的松果体细胞内的褪黑素合成酶的活性增强。请推测一昼夜中,人体内的褪黑素分泌量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常情况下,婴儿每天的睡眠时间长于老年人,睡眠质量也高于老年人。可见,人体内的褪黑素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_____________(填“增多”、“减少”或“保持不变”)。 (4)通过实验发现,切除雌鼠松果体后,卵巢会增生变肥大,而注射褪黑素则会使卵巢重量减轻,据此可以判断褪黑素能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性腺发育,原因可能是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进而引起垂体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减少。 【答案】 (1). 神经—体液—免疫 (2). 激素 (3).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4). 白天分泌较少,夜间分泌较多 (5). 减少 (6). 抑制 (7). 促性腺激素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可知,通过“光周期信号刺激视网膜→松果体→分泌褪黑素”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褪黑素使卵巢重量减轻,说明褪黑素可以抑制性腺的发育。 【详解】(1)神经—体液—免疫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松果体分泌褪黑素,持续光照可造成小鼠松果体重量减轻,细胞缩小,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而人为致盲创造了夜间的环境,导致合成酶的活性增强,导致褪黑素分泌增多,据此可推知,一昼夜中,人体内的褪黑素分泌量变化规律是:白天分泌较少,夜间分泌较多。 (3)正常情况下,婴儿每天的睡眠时间长于老年人,睡眠质量也高于老年人。可见,人体内的褪黑素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从而老年人的睡眠质量要下降。 (4)切除松果体后,卵巢会增生变肥大,而注射褪黑素则会使卵巢重量减轻,据此可以判断褪黑素能抑制性腺发育;性腺的发育需要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 【点睛】注意本题中(2)小题的分析:致盲患者无法感受光的刺激,而其体内褪黑素合成酶的活性增强,说明无光刺激时,褪黑素合成增多,反之,白天有光刺激,体内褪黑素合成受抑制。 9. - 13 - 银川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该生态系统的建设流程如下:退田还湖、水道清淤→清理地基,铺设减渗层→回填富含有机物的土壤和砂石(土壤取自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河底)→栽培本土水生及湿生植物,如芦苇、蒲草等,并注水→引入鲤鱼、草鱼等水生生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流程涉及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 (2)该湿地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演替,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可见,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和______进行。 (3)此湿地生态系统岸边到湖中央的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动物,这体现出群落的______结构。其中阅海园区有鸟类107种,鸣翠湖园区有鸟类97种,这体现出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多样性。 (4)湿地在改善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 【答案】 (1).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次生 (3). 增大 (4). 速度 (5). 方向 (6). 水平 (7). 物种 (8). 间接 【解析】 【分析】 1、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基质与环境条件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森林阶段 杂草阶段→灌木阶段阶段→森林阶段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 13 -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关键 实例 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2、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由于起始条件不为0,因此该湿地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此湿地生态系统岸边到湖中央的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动物,这体现出群落的水平结构。A区有鸟类107种,B区有鸟类97种,这体现出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 (4)湿地在改善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影响因素;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0.已知只有一条X染色体的果蝇为雄性,而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果蝇为雌性,果蝇的红眼(E)对粉色眼(e)为显性。现准备纯种红眼和粉色眼雌、雄果蝇各若干只,将红眼雌果蝇与粉色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F1自由交配得F2,F2中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粉色眼雄果蝇=2:1:1。分析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确定等位基因E/e的位置_____________(填“只位于X染色体上”或“位于常染色体上”),写出F1红眼雌、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发现F2中出现了一只粉色眼雌果蝇,为探究该果蝇出现的原因,研究者取该果蝇体细胞制作了临时装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发现其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且无基因突变发生,则其性染色体组成可能为_________,该果蝇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控制E、e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X、Y - 13 -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研究者将纯种红眼雄果蝇与正常的粉色眼雌果蝇进行杂交: ①若F1___________________,则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②若F1__________________,则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若让F1所有个体自由交配得F2,则F2的性状及分离比为__________,雄果蝇中E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 【答案】 (1). 只位于X染色体上 (2). XEXe、XEY (3). XXY (4). F1中雌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5). 雄性全为粉红眼,雌性全为红眼 (6). 雌雄全为红眼 (7). 红眼雌果蝇:粉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1:1:2 (8). 3/4 【解析】 【分析】 题意显示,将红眼雌果蝇与粉色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粉色眼为显性,F1自由交配得F2,F2中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粉色眼雄果蝇=2:1:1,显然子二代中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据此可知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XEXE、XeY,F1基因型为XEXe、XEY;F2基因型为XEXE、XEXe、XEY、XeY。 【详解】(1)通过分析可知,等位基因E/e只位于X染色体上, F1红眼雌、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EXe、XEY。 (2)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观察,发现其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则其性染色体组成应为XXY,由于F1的基因型为XEXe、XEY,因此该果蝇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F1中雌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产生了基因型为XeXe类型的卵细胞,然后与正常的精子完成受精发育形成的。 (3)①若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E、e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则亲本基因型为XeXe、XEY,F1雄性全为粉色眼,雌性全为红眼; ②若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E、e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亲本基因型为XeXe、XEYE,F1的基因型为XEXe、XeYE,即F1无论雌、雄全为红眼,若让F1所有个体自由交配得F2,F2的基因型为XEXe、XeXe、XEYE、XeYE,即红眼雌果蝇:粉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1:1:2,可算出该雄果蝇中E的基因频率为3/4。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熟知伴性遗传的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能够通过实验判断基因的位置,学会用分离定律进行相关计算,有一定的难度。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 - 13 - 果醋的制作离不开优质醋酸菌的作用。某学者先将优质醋接种在含高酒精度的培养液中进行扩大培养,然后将扩大培养后的样液稀释并接种在含碳酸钙粉末的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最终分离得到耐高酒精度的醋酸菌优良品种。请回答: (1)与醋酸菌的醋酸发酵相比,利用酵母菌制作果酒需要的环境条件是_____。 (2)对培养液、培养基进行灭菌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对接种器进行灭菌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3)在扩大培养时,液体培养液中酒精的作用是______。在分离培养时,对扩大培养后的样液进行梯度稀释,其目的是______。 (4)在分离培养时,醋酸菌的代谢产物能使碳酸钙分解,从而在醋酸菌菌落的周围会出现________,应选择________的菌落为目的菌。 【答案】 (1). 较低温度与缺氧 (2). 高压蒸汽灭菌法; (3). 灼烧灭菌 (4). 为醋酸菌提供碳源并对醋酸菌进行选择 (5). 使样液中的细菌密度变小,培养后更易获得醋酸菌的单细胞菌落 (6). 透明圈 (7). 周围具有大透明圈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1)果酒制作的条件是酵母菌在无氧的环境中,温度为18℃-25℃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2)对培养液、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对接种器进行灭菌常采用的方法是灼烧灭菌。 (3)在扩大培养时,液体培养液中酒精的作用是为醋酸菌提供碳源并对醋酸菌进行选择。在分离培养时,对扩大培养后的样液进行梯度稀释,其目的是使样液中的细菌密度变小,培养后更易获得醋酸菌的单细胞菌落。 (4)醋酸菌的代谢产物乙酸能与碳酸钙反应,从而在醋酸菌菌落的周围会出现透明圈,应选择周围具有大透明圈的菌落为目的菌。 【点睛】 - 13 - 本题考查了果酒果醋制作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治疗糖尿病少不了胰岛素。如图表示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胰岛素的几条途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用显微注射技术将重组质粒M转移到受体细胞A中,细胞A应该是________。 (2)科研人员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胰岛素基因是否整合到转基因母羊的DNA上,以________为探针,使探针与羊基因组的DNA杂交,如果显示出________,则表明胰岛素基因已插入染色体DNA中。 (3)受体细胞B应该是莴苣的________(填“体细胞”“卵细胞”或“受精卵”),过程②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导入该细胞后,需对该细胞进行组织培养,经________过程形成愈伤组织。 (4)转基因羊乳腺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经检测具有生物活性,请回答,转基因大肠杆菌产生的胰岛素________(填“有生物活性”或“无生物活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受精卵 (2). 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标记的胰岛素基因 (3). 杂交带 (4). 体细胞 (5). 农杆菌转化法 (6). 脱分化 (7). 无生物活性 (8). 乳腺细胞有内质网与高尔基体,能加工相关的蛋白质,而细菌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不能加工相关的蛋白。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1 - 13 - 、分析图示,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②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⑥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③表示动物的个体发育,④表示植物组织培养,⑤表示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2、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详解】(1)培育转基因羊的过程中,科研人员通过感染或显微注射技术将重组质粒M转移到受体细胞A中,受体细胞A应该是受精卵细胞。 (2)科研人员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胰岛素基因是否整合到转基因母羊的DNA上,以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标记的胰岛素基因为探针,使探针与羊基因组的D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则表明胰岛素基因已插人染色体DNA中。 (3)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时,一般采用植物的体细胞,过程2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导入该细胞后,需要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培养为转基因植物,该技术经过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 (4)若该转基因“胰岛素羊”乳汁中检测到胰岛素,该胰岛素与转基因“胰岛素细菌”产生的胰岛素相比不同之处是“胰岛素羊”乳腺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具有生物活性,而转基因“胰岛素细菌”产生的胰岛素无生物活性。其原因乳腺细胞有内质网与高尔基体,能加工相关的蛋白质,而细菌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基因工程是考查的重点知识,与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都有一定联系,复习时可以建立知识框架,帮助记忆和理解。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最常用的原核细胞是大肠杆菌,其转化方法是:先用Ca2+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再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