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石河子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生物第二次月考卷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 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 B. 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 C. CO2、解旋酶、Cl-、尿素 D. 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 2.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2/3,细胞外液占1/3 B. 图中⑥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淋巴 C.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D. ②④⑤的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⑤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与内环境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 B.血液运输氧气和代谢废物 C.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D.血液中的CO2增加,会使呼吸加深 4.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 寒冷时出现寒颤 B. 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 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减少尿的生成,以减少水的排出 D. 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产生大量相应抗体以清除抗原 5.图是反射弧示意图,其中E表示感受器、A表示效应器。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①处进行电刺激,则在A、E处均能测到膜电位变化 B. 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C. ②处进行电刺激,则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 D. ①处进行电刺激,能引起C处释放神经递质 6.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 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 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7.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神经调节的反应速度缓慢,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迅速 B. 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广泛,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准确且局限 C. 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 D. 神经调节作用时间较长,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短暂 8.研究人员培育了一种称为“裸鼠”的实验动物,这种鼠缺少胸腺。关于裸鼠的免疫功能表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减少 B.体液免疫功能维持正常 C.进入内环境的细菌仍能被清除 D.机体仍能产生浆细胞 9.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能完成 B.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一定都需要神经中枢参与 C. 婴幼儿缺乏生长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10.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人脑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C. 大脑皮层 V 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D. 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1.细胞与细胞之间可以通过信号物质进行信息传递(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则靶细胞一定为神经细胞 B. 若信号物质是抗原分子,则靶细胞可能是记忆细胞 C. 若信号物质是促甲状腺激素,则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 D. 若信号物质是胰岛素,则靶细胞是肝细胞、肌肉细胞等 12.下图是对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B. 物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调节 D.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起反馈调节的作用 13.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感染者死亡率极高。下图是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的HIV浓度和人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HIV的增殖需要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作为原料,其蛋白质合成场所是HIV自身的核糖体 B. 人体感染HIV后,T淋巴细胞数量一直在下降 C. AIDS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念珠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D. 感染HIV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受到严重影响,而体液免疫不受影响 14.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B. 淋巴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 C. 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D. 溶菌酶、淋巴因子和抗体都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15.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及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 B. 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 吞噬细胞不参与特异性免疫中 D. 特异性免疫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 16.下列对于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生长素是以酪氨酸为原料合成的 B. 顶端优势现象表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 C. 植物生长素和脱落酸对于植物的某一具体生理过程可能具有拮抗作用,但是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调性 D. 植物体的某一细胞只受到某种单一植物激素的作用 17.下图表示一棵植株被不透光的纸盒罩住,纸盒的左侧开口,右侧照光。如果固定幼苗,旋转纸盒;或固定纸盒,旋转幼苗;或将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一段时间后,幼苗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 A. 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B. 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C. 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D. 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1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其应用对应正确的是( ) A. 脱落酸——麦田除草 B. 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 C. 乙烯——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 D. 细胞分裂素——获得无子番茄 19.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作为其对照组,最合适的是 20.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的伸长,两者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有促进作用 B. 赤霉素与生长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C. 色氨酸一般由植物从土壤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获得 D.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赤霉素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是由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形成的统一整体 B. 生态系统的组成只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 若没有分解者会导致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堆积如山,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D.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2.动物学家考察某生态保护区后,认为当地鹿群正处于增长高峰期,预测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动物学家作出这种判断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 A. 鹿群的数量和密度 B. 鹿群的年龄组成 C. 鹿群的性别比例 D. 鹿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23.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时 D. 在t0~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24.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加后减少 B. 种群呈现“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天敌、食物充足、生存空间无限等 C. “J”形曲线代表的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K值 D.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形曲线 25.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 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 26.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A.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B.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C.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D. 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27.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28.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的互利共生关系 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 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D.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描述的生态系统中淤泥中的藻类属于第一营养级 29.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下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丙与丁表示的生理过程不同 B. 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值 D. d的能量全部来自b生物 30.科学家从野生植物中提取的青蒿素可在临床中治疗疟疾,这一事实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 A.间接价值 B.潜在价值 C.直接价值 D科学研究价值 31.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由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虽然产量大大提高,但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国政府正大力推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越少 B. 生态农业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高 C. 生态农业系统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D. 生态农业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32.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33.如图①~④分别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①为小麦与杂草 B.②为大小两种草履虫 C.③为大豆与根瘤菌 D.④为细菌与噬菌体 34.下列有关生产措施与其原理或预期结果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 鱼类捕捞之后的剩余量接近K/2保持鱼类的持续高产 B.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模拟动物信息吸引鸟类捕食害虫——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D. 桑基鱼塘——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3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分析得出呈“S”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 B.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 通过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可帮助人们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 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体现出群落存在垂直结构 36.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性,其主要原因是 A. 有复杂的营养结构 B. 能量的收支随季节而波动 C.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反复进行 37.人类对环境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 A.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 B.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 C.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D.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38.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 温度 食物 B. 温度 光照 C. 温度 温度 D. 光照 食物 39.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40.发生在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其生物的演替顺序是 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原始生命→蓝藻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C.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种植作物→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二、填空题(40分) 41.(10分)图甲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图中的b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 (2)图乙是图甲中c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的结构名称______________。图甲的神经中枢中,这样的结构有______个。 (3)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的膜。图乙中④处的液体为________。 (4)突触间隙的存在使神经元间信号的传递在神经递质参与下才能完成,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____(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⑤融合经________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5)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42. (10分)冬春季是流感高发季节,流感的早期症状有咽痛、流涕、发热等。 (1) 感冒发热的原因是流感病毒入侵可引起下丘脑中_____________的调控作用,使__________等激素的分泌量增加,机体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从而有利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2) 侵入人体内的流感病毒被吞噬细胞吞噬后,暴露出这些病毒特有的抗原分子。抗原分子的信息经吞噬细胞传递给__________细胞,该细胞一方面产生__________能引起受到某种刺激的B细胞分裂分化为产生抗体的__________细胞,其产生的抗体与病毒上相应的化合物结合,并使病毒凝集或沉淀;另一方面,该细胞在受到流感病毒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裂分化为__________细胞来与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______,病毒失去了寄生的基础而被吞噬、消灭。 (3)上述问题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功能,除此之外免疫系统还具有_____和_____功能。免疫系统正是通过这些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3.(10分)仔细观察下列四个图,图一示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二示水平放置于地面的玉米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图三示已出现顶端优势的植株;图四示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实验一段时间后,燕麦胚芽鞘____________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填字母)处的生长素浓度较高,细胞纵向伸长生长较快。 (2)图二中实验一段时间后,玉米幼苗根____________ 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_(填数字)处的生长素浓度较高,细胞生长慢。玉米幼苗茎____________生长,原因是茎2处的生长素浓度较高,细胞生长快。 (3)图三所示三个芽中,____________处的生长素浓度最低,原因是该处产生的生长素不断往____________ 处运输,由此可以推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具有极性,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 。 (4)图四中BC段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图一至图四中,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是____________. 44.(10分)图1所示为将某地乌鸦引入某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20年调查其种群数量的变化,绘制成的λ值变化曲线。图2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_______型,第5年至第20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_______。第10年、第15年和第20年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少的是____________。若调查乌鸦的种群密度,用________法。 (2)图2中的食物网有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鹰处于________个营养级。植物的“绿色”为兔子和老鼠提供了采食的信息,这表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一部分和被分解者利用外,其他的流向是___________。 (4)生长在该生态系统中的蘑菇体内储存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生物月考卷答案 1-10.ABCBC DCBCC 11-20ADCBC CDBDB 21-30 DBBAB CBABC 31-40.ACABB CCDCA 41. 效应器 (2)突触 2 (3)树突或细胞体 ;组织液 (4)高尔基体;胞吐 糖蛋白(蛋白质) (6)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2(1)体温调节中枢 甲状腺激素(或肾上腺素) (2)T 淋巴因子 浆 效应T 裂解死亡(3)防卫 监控 清除 43. (1)会向光(或向左)弯曲 N (2)向地(或向下)弯曲 2 背地(或向上)弯曲 2 (3)顶芽1 侧芽1和侧芽2 主动运输 (4)随生长素浓度增大,对植物根(或芽、茎)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5)图二、图三和图四 44.(1)“J” 先增加后减少 第20年 标志重捕 (2)4 狐、蛇和鹰 两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自身的呼吸作用和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 (4)不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