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物进化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进化 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北京昌平期末)等位基因T与t相比,可以使大山雀有更长的喙部。研究发现,分布于英国的大山雀的喙较分布于荷兰的大山雀的喙长。下图表示英国人设计的自动喂食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个地区的大山雀长期进化已经产生生殖隔离 B.英国大山雀拥有较长的喙部有着更大的繁殖优势 C.推测英国大山雀种群中基因T的频率较荷兰的更高 D.人类的投喂行为改变了英国大山雀的种群基因频率 [解析] 英国的大山雀和荷兰的大山雀都是由一个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由于英国和荷兰环境不同,大山雀的食物不同,其特定的觅食场所不同,因此大山雀喙的大小存在差异。两个地区的大山雀存在地理隔离,但是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之间可能不存在生殖隔离,如果能交配,可能产生可育后代。生殖隔离产生的关键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A选项错误。 [答案] A 2.(2018·北京丰台期末)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A选项错误。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主要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选项错误。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种群,其适应环境能力强,C选项错误。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因此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D选项正确。 [答案] D 3.(2018·忻州模拟)某小岛上原有蝗虫20000只,其中基因型RR、Rr和rr的蝗虫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RR的蝗虫,且所有蝗虫均随机交配,则F1中R的基因频率约是( ) A.43% B.48% C.52% D.57% [解析] 由题意可知,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RR的蝗虫后,RR的个体数=20000×15%+2000=5000只,Rr的个体数=20000×55%=11000只,rr的个体数=20000×30%=6000只,此时R的基因频率=(5000×2+11000)÷[(5000+11000+6000)×2]×100%≈48%,所有蝗虫均随机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则理论上F1中R的基因频率与亲代相同。 [答案] B 4.(2018·洛阳模拟)囊性纤维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在欧洲人群中每2500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此病。如果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个患病的儿子,此后该女子又与另一健康男子再婚,则再婚后他们生一个患此病孩子的概率是( ) A.1% B.0.04% C.3.9% D.2% [解析] 由于一对健康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病的儿子,所以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设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所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都为Aa。把人群看成一个平衡群体,则有aa占1/2500,所以a的基因频率q=1/50,A的基因频率为p=49/50,那么群体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p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pq,正常人群中杂合子Aa所占的比例为=Aa/(AA+Aa)=2pq/(p2+2pq)=2/51,即健康人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2/51,该女子与正常男性婚配后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2/51=1/102≈1%。 [答案] A 5.(2018·合肥一模)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且种群数量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迁入迁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如果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25 B.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C.如果该种群个体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其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 D.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解析] 由分析可知,该动物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3+1/2×0.4=0.5,a的基因频率为1-0.5=0.5。如果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5×0.5,即0.25;由题意知,该种群数量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迁入迁出,可以认为遵循遗传平衡定律,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改变;如果该种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即发生自交,其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3+0.4×1/4=0.4;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答案] B 6.(2018·皖南八校联考)考古学家发现,长尾巴恐龙是目前已知体形最大的窃蛋龙,其前肢具有流苏状羽毛,头上有像母鸡一样的冠毛,拥有鸵鸟般细长的双腿,前肢有尖锐的爪子,与鸟类有密切渊源,科学家戏称其为“来自地狱的鸡”。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窃蛋龙的翅膀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形成前肢 B.窃蛋龙的基因库与鸟类的基因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的窃蛋龙应构成一个种群 D.在窃蛋龙进化历程中,基因型频率逐渐发生改变是其进化的实质 [解析] “翅膀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成前肢”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窃蛋龙与鸟类有密切渊源”且该恐龙前肢和尾巴都有羽毛,头顶有鸡冠,所以两者的基因库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种类的窃蛋龙不能构成一个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答案] B 7.(2018·临沂模拟)甲海岛上的某种鸟部分迁徙到相互隔绝的乙、丙两海岛上,如图为刚迁入时和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1-黄色、b-灰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因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 B.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与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 C.甲、丙两个岛屿的环境相同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 D.乙岛上B1基因的出现是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的结果 [解析] 题中信息不足以判断三个海岛上的鸟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鸟类在迁入新岛屿后会与新岛屿上的天敌和无机环境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由图可知,迁徙若干年后,甲岛屿上B的基因频率从34%上升至68%,丙岛屿上B的基因频率从79%下降至68%,可推断这两个岛屿上的环境不同,进化的方向也不同;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故乙岛屿的环境不可能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而只是对其进行了定向选择。 [答案] B 8.(2018·郑州质检)鼠尾草的雄蕊高度特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当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雄蕊高度特化的鼠尾草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概率更高 B.鼠尾草属于自花传粉植物 C.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鼠尾草花的某些形态特征与传粉昆虫的某些形态特征相适应,属于共同进化 [解析] 雄蕊高度特化的鼠尾草能够通过蜜蜂传粉,有利于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鼠尾草通过蜜蜂携带花粉并将花粉传授到其他的花上,这说明鼠尾草能进行异花传粉,从题中信息不能看出鼠尾草能进行自花传粉;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答案] B 9.(2018·酒泉模拟)如图所示为某种群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A.1950~1980年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 B.1990年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C.196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为48% D.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解析] 分析图形可知,1950~1980年,A基因的频率先减小后增大,a基因的频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变化,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A错误;到1990年,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增大到90%,a基因的频率减小到10%,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这些数据不能说明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因此不能说明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B错误;如果该种群的个体之间能自由交配,则1960年时种群基因频率为A=40%,a=60%,根据遗传平衡公式,Aa基因型的频率为2×40%×60%=48%,但如果个体间不能自由交配,则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不一定为48%,C错误;1930~1970年,A基因的频率逐渐减小,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生物适应当时的环境;1970~1990年,A基因的频率逐渐增大,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有利于生物适应当时的环境,所以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D正确。 [答案] D 10.(2018·漳州八校联考)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 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 C.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 D.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解析] Ⅰ段AA个体为40个,aa个体为20个,Aa个体为40个,故A的基因频率=40%+40%×1/2=60%;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即环境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而不是基因突变;在Ⅱ、Ⅲ段,AA的基因型频率下降,说明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AA个体逐渐被淘汰;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Ⅰ、Ⅲ段,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2018·宿迁一模)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________。 (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两箱分养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如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________,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________,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 [解析]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种群。长期的地理隔离使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两个种群的基因库的变化很大,达到生殖隔离后,原来同种生物就进化成两个不同的物种,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两个种群由于箱子的存在,使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同时由于两个种群所处的环境不同,当两个种群的果蝇发生变异后,在环境的选择下朝着适应各自环境的方向进化,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积累,表现型也会出现较大差异。从表中信息可知,第十代时甲箱果蝇种群数量大于乙箱,而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种类数相等,故甲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 [答案] (1)种群 (2)物种(遗传) 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前后答案必须保持一致) (3)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食物的差异与选择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积累 (4)甲 E 45.5 12.(2018·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遗传现象与基因的传递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频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基因型为Aa的小麦,A和a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不考虑基因突变,若进行连续多代自交,A的基因频率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若进行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F3中Aa占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蝇细眼(C)对粗眼(c)显性,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个体繁殖力相同,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自由交配得到F1个体5000只,其中粗眼果蝇约450只。则亲本果蝇细眼和粗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4)某病是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正常人群中每40人有1人是该病携带者。现有一正常男性(其父母都正常,但妹妹是该病患者)与一名正常女性婚配,生下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用分数表示)。 [解析] (1)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2)根据题意分析,已知现有基因型为Aa的小麦,A和a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则在自交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若进行随机交配,并且连续淘汰隐性基因纯合的个体aa,则子一代AA∶Aa=1∶2,子二代AA∶Aa=(2/3×2/3)∶(2×1/3×2/3)=1∶1,子三代AA∶Aa=(3/4×3/4)∶(2×3/4×1/4)=3∶2,因此子三代中Aa占2/5。(3)根据题意分析,果蝇自由交配后cc占450÷5000=9%,则c的基因频率为30%,而自由交配后代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即亲本种群的c基因频率也是30%,又因为亲本都是纯合子,因此亲本果蝇细眼CC和粗眼cc个体的比例为为(1-30%)∶30%=7∶3。(4)根据题意分析,该遗传病在正常人群中,携带者的概率为1/40;一正常男人的父母正常,妹妹是该病患者,说明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该男人是携带者的概率为2/3,则该男人与一名正常女性婚配,后代发病率=1/40×2/3×1/4=1/240,因此后代正常的概率为239/240。 [答案] (1)在种群基因库中某种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不变 2/5 (3)7∶3 (4)239/240 13.(2018·北京石景山期末)研究化石时发现,某地区在距今10000年前生活着长尾山鸡和中长尾山鸡。距今5000年前,该区域出现了一条宽阔的大河,将该地区分割为甲、乙两区域。距今约30年前,统计发现甲区域山鸡仍为长尾和中长尾山鸡,乙区域全部为短尾山鸡。研究发现,甲区域的长尾和中长尾山鸡能正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甲区域的长尾和中长尾山鸡与乙区域的短尾山鸡均能交配,但受精卵不能发育。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的山鸡个体间尾部形态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 (2)乙区域出现的短尾山鸡________(填“是”或“不是”)一个新物种。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乙区域出现短尾山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些年,甲区域的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研究人员对该区域山鸡的数量与山鸡的翅色基因(A/a)和翅形基因(B/b)频率的研究数据如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近些年发生明显进化的山鸡是________________。1997年时,长尾山鸡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为________。 [解析] (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甲区域的山鸡个体间尾部形态的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2)短尾山鸡与其他山鸡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短尾山鸡是新物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根据上述内容可推出,乙区域出现短尾山鸡的原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甲乙两个地区的山鸡产生不同的变异;大河阻碍甲乙区域山鸡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使山鸡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库逐渐产生明显差异,最终导致生殖隔离。(3)由表中的数据可知,从1980年到2006年,中长尾鸡的A基因频率变化不大,但B基因频率变化大,而长尾鸡的A基因和B基因的基因频率均变化不大。1997年,长尾鸡的数量为6000,其中A的基因频率为40%,则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为40%×40%×6000=960。 [答案] (1)基因 (2)是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甲乙两个地区的山鸡产生不同的变异;大河阻碍甲乙区域山鸡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使山鸡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库逐渐产生明显差异,最终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 (3)中长尾鸡 96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