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模拟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模拟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铁人中学 2017 级高三学年考前模拟训练 理科综合试题生物部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高尔基体的细胞一定是分泌细胞 B. 蛔虫细胞内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 衰老细胞内染色体固缩不影响 DNA 的复制 D. 性激素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 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 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有高尔基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分泌细胞,如植物细胞,A 错误; B、蛔虫细胞内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 正确; C、衰老细胞内染色体固缩会影响 DNA 的复制,C 错误; D、性激素属于脂质,其合成场所是内质网,D 错误。 故选 B。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能产生 ATP 和[H]。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TP 中的腺苷含有 N 元素和 2 个高能磷酸键 B. ATP 可以作为复制 DNA 分子的原料 C. ATP 和[H]都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终产物 D. [H]是还原型辅酶Ⅰ和还原型辅酶Ⅱ的简化表示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A、ATP 中的腺苷是由腺嘌呤与核糖结合而成,含有 N 元素,不含高能磷酸键,A 错 误; B、ATP 中远离腺苷的两个磷酸基团被水解掉后所得的物质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以作为合 成 RNA 分子的原料,B 错误; - 2 - C、ATP 和[H]都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C 错误; D、[H]是还原型辅酶Ⅰ(NADH)和还原型辅酶Ⅱ(NADPH)的简化表示方式,D 正确。 故选 D。 3.人的某些细胞膜上的 CFTR 蛋白与 Na+和 Cl-的跨膜运输有关。当 CFTR 蛋白结构异常时,会 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肺部感染,引发囊性纤维病。下图为一个人体细胞内外不同离 子的相对浓度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囊性纤维病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B. 由图可知,Na+排出细胞与 K+进入细胞都属于主动运输 C. 如果大量 Cl-进入神经细胞,将有利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形成 D. CFTR 蛋白与两种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说明载体蛋白不具特异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 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 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物质出 入细胞 的方式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 度 高浓度→低浓 度 低浓度→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 3 - 是否消耗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详解】A、CFTR 蛋白基因突变引起 CFTR 蛋白结构异常进而导致 CFTR 蛋白功能异常,说明基 因可通过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 错误; B、识图分析可知,细胞外 Na+的浓度高于细胞内,因此 Na+排出细胞是逆着浓度梯度,属于主 动运输,B 正确; C、如果大量 Cl-进入神经细胞,会使静息电位值加大,从而使细胞不容易产生动作电位,即 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不利于兴奋的形成,C 错误; D、CFTR 蛋白与 Na+和 Cl-两种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但不能运输其它离子,说明载体蛋白具有 特异性,D 错误。 故选 B。 4.科研人员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 IAA 合成抑制剂处理豌豆茎切段得到茎的伸长量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未添加抑制剂前,茎切段中内源 IAA 的浓度大于最适浓度 B. 20 mg。L-1 的 IAA 合成抑制剂能直接促进茎切段生长 C. 40 mg。L-1 的 lAA 合成抑制剂对茎切段的伸长生长无明显的作用 D. 160 mg。L-l的IAA 合成抑制剂作用下,茎切段中 IAA 浓度低于最适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 IAA 合成抑制剂处理豌豆茎切段得到茎的伸长量, 由图中信息可知,不同浓度的 IAA 合成抑制剂具有两重性。 【详解】由柱形图可以看出加一定量 IAA 合成抑制剂处理,茎的长度大于不加 IAA 合成抑制 剂处理,说明未添加抑制剂前,茎切段中内源 IAA 的浓度大于最适浓度,A 正确;由曲线可知, 20mg•L-1 的 IAA 合成抑制剂能通过抑制生长素合成促进茎切段生长,B 错误; 40mg•L-1 的 lAA - 4 - 合成抑制剂对茎切段的伸长生长与未添加抑制剂前几乎相同,说明该浓度的 IAA 合成抑制剂 对茎切段的伸长生长无明显的作用,C 正确;由曲线可知,160mg•L-l 的 IAA 合成抑制剂作用下, 茎切段的伸长量较小,低于 20mg.L-1 浓度的 IAA 合成抑制剂作用下的茎切段的伸长量很多,说 明茎切段中 IAA 浓度低于最适浓度,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要求考生理解生长素的运输及作用的两 重性,合理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 查。 5.1936 年,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其后五年期间环颈雉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这五年期间,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B. 在这五年期间,环颈雉适应当地环境且缺乏天敌,种群的λ值均大于 1 C. 自引入到该岛屿开始,环颈雉种群内部就出现了种内斗争现象 D. 引入环颈雉可使该岛屿的生物多样性增加,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 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 5 - (1)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 种群的起始数量为 N0(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λ)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 群后代中第 t 代的数量为 Nt。 (2)建立模型:Nt=N0λt (3)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 【详解】A、出生(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 的比率,在这五年期间,种群数量由 25 增长到 1380,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 组成属于增长型,A 正确; B、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环颈雉新引入到该岛 屿,适应当地环境且缺乏天敌,在这五年期间,每年的种群数量都比前一年多,所以λ值均 大于 1,B 正确; C、种群内部的斗争现象一直存在,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会越来越激烈,C 正确; D、由于环颈雉属于外来入侵物种,竞争力强,本地物种往往被其取代,导致其他的本地物种 消失,引起生物多样性的下降,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错误。 故选 D。 6.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ZW 型,其幼虫结茧情况受一对等位基因 L(结茧)和 Lm(不结茧) 控制,在家蚕群体中,雌蚕不结茧的比例远大于雄蚕不结茧的比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L 基因和 Lm 基因位于 W 染色体上,L 基因为显性基因 B. L 基因和 Lm 基因位于 Z 染色体上,L 基因为显性基因 C. L 基因和 Lm 基因位于 W 染色体上,Lm 基因为显性基因 D. L 基因和 Lm 基因位于 Z 染色体上,Lm 基因为显性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ZW 型,即雌家蚕为 ZW,雄家蚕为 ZZ。若 L 基因和 Lm - 6 - 基因位于 W 染色体上,不论 L 基因为显性基因,还是 Lm 基因为显性基因,只有雌家蚕不结茧 或结茧,与题意不符合;而在家蚕群体中,雌蚕不结茧的比例远大于雄蚕不结茧的比例,说 明 L 基因和 Lm 基因位于 Z 染色体上,L 基因为显性基因,则雌家蚕不结茧基因型为 ZLmW,雄 蚕不结茧的基因型为 ZLmZLm。 【详解】AC、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 型,即雌家蚕为 ZW,雄家蚕为 ZZ。若 L 基因和 Lm 基 因位于 W 染色体上,不论 L 基因为显性基因,还是 Lm 基因为显性基因,只有雌家蚕不结茧或 结茧,与题意不符合,A、C 错误; B、若 L 基因和 Lm 基因位于 Z 染色体上,L 基因为显性基因,则雌家蚕不结茧基因型为 ZLmW, 雄家蚕不结茧基因型为 ZLmZLm,家蚕群体中,雌家蚕不结茧的比例远大于雄家蚕不结茧的比例, B 正确; D、若 L 基因和 Lm 基因位于 Z 染色体上,Lm 基因为显性基因,则雌家蚕不结茧基因型为 ZLmW, 雄家蚕不结茧基因型为 ZLmZ-,家蚕群体中,雌家蚕不结茧的比例小于雄家蚕不结茧的比例,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家蚕的伴性遗传,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知识来 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7.图 1 中①~⑤表示发生在黄瓜叶肉细胞内的部分生理过程,其中 X 物质和 Y 物质都含有 3 个 碳原子;某科研小组探究不同 CO2 浓度和不同光照强度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影响实验时,所得 实验结果如图 2 所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 1 中,除了①过程有[H]产生外,__________(填序号)过程也一定有[H]产生:X 物 质和 Y 物质在叶肉细胞的具体形成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环境中 CO2 浓度大于_____________mg·L-1 时,光合作用才开始启动;当环境中 CO2 浓 度为 100~200mg·L-1 时,限制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是 - 7 - 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环境中 CO2 浓度为 200 mg·L-1 时,黄瓜幼苗的叶肉细胞消耗 CO2 的量___________(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其呼吸作用产生 CO2 的量。 (4)图中 a、b、c 三点分别表示对应光照强度下环境中 CO2 的饱和点,分析这 3 点的共性, 环境中 CO2 的饱和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发现,适当遮光可以导致黄瓜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增加。请从完全培养液中相关离子 含量的变化角度设计一个实验间接验证上述现象,请简要写出该验证实验的操作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注:相关离子含量的检测方法不作要求:不考虑蒸腾作用对实验结 果的干扰。) 【答案】 (1). ③ (2). 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3). 100 (4). CO2 浓度 (5). 大于 (6). 一定条件下,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所对应的最小的 CO2 浓度 (7). 将 生理状态、大小等相同的黄瓜幼苗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培养在等量且相同的完全培养液中, 一组适当遮光处理,一组未遮光处理,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最后检测并比 较两组完全培养液中镁离子的含量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1:①为光反应,②为暗反应,③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④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或产 生酒精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⑤为二氧化碳的固定,X 为 C3,Y 为丙酮酸。 分析题图 2:图 2 实验的自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光合作用强度,图示表 明,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先增加后稳定,且光照越强光合作 用强度相对也越强。 【详解】(1)图中产生[H]的过程一定有细胞呼吸第一阶段③和光反应阶段①,④过程若为无 氧呼吸第二阶段没有[H]的产生。根据分析可知,X 为二氧化碳固定形成的 C3,Y 为葡萄糖分 解形成的丙酮酸,二者形成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2)由图 2 可知,当环境中 CO2 浓度大于 100mg•L-1 时,CO2 的吸收量才有变化,光合作用才开 始启动。当环境中 CO2 浓度为 100-200mg•L-1 时,三条曲线重合,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主 要是 CO2 浓度。 (3)当环境中 CO2 浓度为 200mg•L-1 时,三条曲线的净光合速率都为 0,植物体光合速率等于 呼吸速率,但由于植物体内存在不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故对叶肉细胞来说,光合速率应大 于呼吸速率,故黄瓜幼苗的叶肉细胞消耗 CO2 的量大于呼吸作用产生 CO2 的量。 - 8 - (4)环境中 CO2 的饱和点指的是一定条件下,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所对应最小的 CO2 浓度。 (5)要验证适当遮光可以导致黄瓜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可将生理状态、大小等相同的黄 瓜幼苗平分成两组,分别培养在等量且相同的完全培养液中,一组适当遮光处理,一组未遮 光处理,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最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完全培养液中镁离子的 含量。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及其发生场所以及 呼吸作用的过程,弄清楚图中实验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结合题干 要求分析答题。 8.回答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 疫调节机制。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字母 a-e 表示信息分子,数字表 示相关生理过程或细胞。 (1)图中的信息分子 c 为__________,e 为__________。 (2)信息分子 a-e 中不是通过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是________。 (3)人体内信息分子 a 的分泌受到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种信息分子的直接 作用,这是一种_________机制 (4)当人的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的减少散 热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图中数字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抗利尿激素 (2). 淋巴因子 (3). b (4). 甲状腺激素 (5).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6). 反馈调节 (7). 汗腺分泌减少 (8). 皮肤毛细血管 收缩 (9). 对水分的重吸收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可知:图示是人体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其中 a 能作用于甲状腺,应为促甲 状腺激素;b 能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应为神经递质; c 能作用于肾小管,导致细胞外液渗 透压下降,应为抗利尿激素;d 能作用于组织细胞,降低血糖浓度,应为胰岛素;e 能作用于 - 9 - B 细胞,应为淋巴因子。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信息分子 c 为抗利尿激素,e 为淋巴因子。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信息分子 a-e 中,激素可以通过通过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发挥作用, 淋巴因子属于分泌蛋白,可以通过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发挥作用,即 a-e 中只有 b 神经递质 不需要通过通过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神经递质释放后进入组织液,与突触后膜上 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3)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 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a 为促甲状腺激素, 其分泌量受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其中甲状腺激素对 a 进行的调节 是一种反馈抑制调节。 (4)当人的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神经调节使毛细血管收 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同时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5)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点睛】本题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丘脑为核心的知识点,把握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免疫调节的过程,掌握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的功能,能够正确识 图判断图中的结构或者物质名称以及作用,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9.当土地停止耕种时,演替便开始了,最早入侵耕地的植物称为先锋植物,先锋植物的出现 是演替开始的标志。随着演替的发展,弃耕地周围环境中的物种逐渐向弃耕地中扩散。在自 然状态下,演替会使植被得以恢复,最终发展为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 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 问题。 (1)弃耕土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__类型。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 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还适于不受耕作 抑制的杂草生长,所以最早入侵弃耕土地的先锋植物是___________。 - 10 - (2)随着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增多,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_______关系明显加剧, 依据曲线图,请描述物种丰富度在 50a 内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研究调查发现,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 落演替的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 分株之间的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克隆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叫生理 整合。请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自然条件下,这片弃耕土地最终发展成为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 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________ 的能力。 【答案】 (1). 次生演替 (2). 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 (3). 竞争 (4). 在演替的前 20a 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到达顶点,20~30a 间丰富度下降,30a 后丰富度 达到稳定状态 (5). 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 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使得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 (6). 垂直结构 (7). 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 木阶段→森林阶段。 由图可知,农田弃耕后,物种丰富度的指数先增加后减小,然后稳定在一定的数量,但比最 初的物种丰富度增加了。 【详解】(1)在弃耕的土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题意“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 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 作物,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可知,弃耕之后,最先生长的是不受耕作抑制的杂 草(一年生杂草)。 (2)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越来越多,不同植物种群间竞争关系明显加剧。依据曲 线图,种群丰富度在 50a 内的变化可描述为:在演替的前 20a 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并到达 顶点,20~30a 间丰富度下降,30a 后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 - 11 - (3)生理整合特征的存在,使得克隆植物在生存、生长、繁殖和利用资源方面与非克隆植物 相比就有很大的优势,从而在植物群落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 丰富度曲线下降是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竞 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 (4)森林中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结构为垂直结构,这种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分层现象,显著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 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某种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其叶型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受位于性染色体 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A、a 控制。研究人员用纯合的宽叶和窄叶雌雄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 其中 F1 自由交配得 F2,结果如下: 亲本 F1 F2 实验 一 宽叶(♂)×窄叶(♀) 全为宽 叶 宽叶(♀)∶窄叶(♀)∶宽叶(♂)=1∶1∶2 实验 二 宽叶(♀)×窄叶(♂) 全为宽 叶 宽叶(♀)∶窄叶(♂)∶宽叶(♂)=2∶1∶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的宽叶和窄叶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________。该植物叶型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2)如图所示,X、Y 染色体存在同源区段 I 和非同源区段Ⅱ-1、Ⅱ-2。从表中实验结果分析: ①基因 A、a 不会位于Ⅱ-1,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基因 A、a 不会位于Ⅱ-2,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植物种群中宽叶雄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若需确定实验一 F2 中某宽叶雄株的基因 型,需要将该宽叶雄株与________进行杂交。让杂交组合二的 F2 雌雄个体随机传粉,理论上 - 12 - 子代窄叶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1). 宽叶 (2). 纯合的宽、窄叶雌雄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F1 均为宽叶 或 F1 代宽叶个体杂交子代中出现窄叶 (3). 若基因 A、a 位于 II 一 1,则雌株不会出现这 对性状 (4). 若基因 A、a 位于 II 一 2,则正交反交的结果应该不同 (5). 3 (6). 窄 叶雌株 (7). 3/16 【解析】 【分析】 实验 1 纯合的宽叶和窄叶雌雄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F1 均为宽叶,F1 自由交配得 F2,F2 只 有雌性有窄叶,说明控制宽窄叶性状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实验 2 纯合的宽、窄叶雌雄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后代均为宽叶,因此宽叶为显性,窄 叶为隐性。 Ⅰ为 X、Y 的同源区段,Ⅱ-1 为 Y 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2 为 X 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详解】(1)纯合的宽、窄叶雌雄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F1 均为宽叶,F1 代宽叶个体杂交 子代中出现窄叶,因此宽叶为显性。 (2)①若基因 A、a 位于Ⅱ-1 区段(即伴 Y 染色体遗传),则雌株不会表现这对性状(或 F1 中雄株的性状应和父本相同),与表中结果不符; ②若基因 A、a 位于Ⅱ-2 区段(即伴 X 染色体遗传),则正、反交(即实验一和实验二)的 F1 性状应表现不同,正交 XAY 和 XaXa,子代雌性全为宽叶(XAXa),雄性全为窄叶(XaY),与表中 结果不符。 (3)从表中结果可看出,A、a 应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因此该植物种群中宽叶雄 株的基因型有 XAYA、XaYA、XAYa 三种; 据题意分析实验一 F2 中某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 XAYA 或 XaYA,可用窄叶雌株(XaXa)杂交即可确 定,如果雄株基因型是 XAYA,则子代全为宽叶,如果雄株基因型 XaYA,则子代雌性全为窄叶, 雄性全为宽叶; 实验二的 F2 雌株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 1/2XAXA、1/2XAXa,雄株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 1/2XAYa、 1/2XaYa,据此可知 F2 雌雄个体随机传粉,理论上子代 XaXa 的个体占 1/4×1/4=1/16,XaYa 的个 体占 1/2×1/4=1/8,因此子代窄叶植株所占比例为 3/16。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等知识,考生需要分析出基因在 XY 染色体同源区段时 杂交情况。 [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 13 - 11.葡萄除了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外,还含有果胶、酒石酸、多种维生素和 21 种花青素。但葡萄不耐储藏,因此除了鲜食,许多家庭都有自制葡萄酒的习惯。请回答下列 相关问题: (1)某同学想用实验探究 A、B 两个品种的葡萄上野生酵母菌含量的多少,当他将等浓度等量 的两种葡萄汁接种于平板上并培养一段时间后,该同学观察到了多种不同的菌落,区别不同 菌落的特征有_________(至少答出 2 点)。该同学在涂布平板时,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 量不宜过多,原因是不易通过培养得到_________________。该同学需要每隔一段时间统计一 次酵母菌菌落数目,选取_______________时的记录作为记录结果。 (2)酿酒葡萄通常皮厚粒小糖分高,而市售鲜食葡萄经改良后皮薄粒大但含糖量低。于是,有 人就在酿制葡萄酒前向发酵瓶中添加了大量的白糖,其余操作均正常,结果酿出的葡萄酒中 几乎检测不到酒精,其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 (3)工业生产上为了使优良酵母细胞多次利用,可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葡萄酒发酵。选择固 定化酵母细胞而不是固定化相关酶进行酒精发酵的主要原因是______。固定细胞时常用 ______________作为载体,在固定前,需要对酵母细胞培养,使其数量迅速增加,为监测酵 母的活细胞密度,将发酵液稀释一定倍数后,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 数________色细胞的个数。 (4)人们制作馒头时,为使馒头松软通常要在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菌,是因为酵母菌在发 酵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形状、大小、颜色和隆起程度 (2). 单菌落 (3). 菌落数稳定 (4). 蔗糖浓度过高,导致酵母细胞失水过多死亡 (5). 酒精发酵过程需要多种酶参与, 固定细胞固定的是一系列酶,可达到连续生产的目的 (6). 海藻酸钠 (7). 无色 (8). CO2(气体)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 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 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 形成单个菌落。 - 14 - 2、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 数量;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 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 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详解】(1)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菌落形状、 大小、隆起程度、颜色等方面。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量过多,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 起,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计数引起很大误差,所以最好形成单个菌落。选取菌落 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可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 (2)在酿制葡萄酒前向发酵瓶中添加了大量的白糖,导致蔗糖浓度过高,其中的酵母菌失水 死亡,因而酿出的葡萄酒中几乎检测不到酒精。 (3)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需要多种酶参与,固定化细胞固定的是一系列酶,可以达到连续生产 的目的,所以选择固定化酵母细胞而不是固定化某一种酶进行酒精发酵。固定细胞时常用海 藻酸钠作为载体。经台盼蓝染液染色后,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所以监测酵 母的活细胞密度,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无(不着)色细胞的个数。 (4)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 CO2(气体)使馒头松软。 【点睛】本题考查葡萄酒的制作、固定化细胞和固定化酶及微生物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 生对相关生物技术的理解掌握情况。 [生物一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2019 年 11 月 18 日上午,中国诞生了第一块“人造肉”,即“细胞培养肉”。下图是“细 胞培养肉”生物制造流程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5 - (l)生物制造“细胞培养肉”的第一步,就是要获取肌肉干细胞,所谓的“干细胞”,是指 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____能力的细胞。 (2)“细胞培养肉”生物制造的关键技术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①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用____酶将从动物体内取出的组织块分散成单个细胞。在适宜 环境中培养,细胞悬液中的细胞很快贴附在瓶壁上,称为______________。 ②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瓶中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不断增多,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 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____。 (3)一般的动物细胞培养需要向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血清,以保证____;还需要添加一定 量的抗生素,以防____。但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在生物制造“细胞培养肉”时,这两种 成分均不能添加。 (4)“细胞培养肉”生物制造过程中,肌肉细胞培养需要利用合适的支架体系,请推测其原 因:____。 【答案】 (1). 分裂和分化 (2). 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 (3). 贴壁生长 (4). 接触抑制 (5). 细胞顺利地生长增殖 (6). 培养过程被污染 (7). 模拟体内肌肉 生长环境,辅助形成细胞组织的三维结构 【解析】 【分析】 1、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胰 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贴 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 2、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细胞数目 不断增多,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抑制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 - 16 - 细胞的接触抑制。 【详解】(1)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 (2)①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可以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可用胰蛋 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将从动物体内取出的组织块分散成单个细胞;在适宜环境中培养,细胞悬 液中的细胞很快贴附在瓶壁上,称为贴壁生长。 ②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接 触抑制。 (3)一般的动物细胞培养需要向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血清,以保证细胞顺利地生长增殖; 还需要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被污染;但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在生物制 造“细胞培养肉”时,这两种成分均不能添加。 (4)“细胞培养肉”最终目标是要得到类似于从动物组织中取得的“肌肉”,这就要求细胞 生长的环境也跟体内肌肉生长环境类似。所以采用支架体系主要就是模拟体内肌肉生长环境, 辅助形成细胞组织的三维结构。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具体过程及条件, 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1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