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生物学家认为病毒是生物,其主要理由是( )‎ A. 它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 B. 它能够侵染其他生物 C. 它具有细胞结构 D. 它能够在寄主体内复制并产生后代 ‎【答案】D ‎【解析】病毒属于非细胞生物,其包含蛋白质和核酸两种成分,并且只能寄生在活细胞才能进行繁殖和代谢。‎ ‎【详解】A、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但是该特征不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不是病毒是生物的理由,A错误;‎ B、病毒能够侵染其它生物,但该特征不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病毒是生物的理由,B错误;‎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C错误;‎ D、病毒能够在寄主体内复制并产生后代,生物的繁殖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属于其为生物的理由, D正确。故选D。‎ ‎2.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中有染色体,原核细胞中有染色质 B. 原核细胞中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 真核细胞一般有发达的生物膜系统 D. 少数原核细胞含有核孔 ‎【答案】C ‎【解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但是它们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DNA等结构。原核生物虽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但是少数生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如蓝藻。‎ ‎【详解】A、真核细胞中有染色体,原核细胞中无染色体和染色质,A错误;‎ B、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细胞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醋酸菌,B错误;‎ C、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的,真核细胞一般有发达的生物膜系统,C正确;‎ D、原核细胞无核膜,因此不含核孔,D错误。故选C。‎ ‎3.在干旱的土里休眠了4年之久的非洲肺鱼,其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A. 水 B. 蛋白质 C. 脂肪 D. 糖类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细胞内不同化合物的含量比较,区分、识记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和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的种类。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活细胞中含有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详解】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在干旱的土里休眠了4年之久的非洲肺鱼活细胞也是如此。故选A。‎ ‎4.烫发时,先用还原剂使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断裂,再用卷发器将头发固定形状,最后用氧化剂使角蛋白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这一过程改变了角蛋白的 A. 空间结构 B. 氨基酸数目 ‎ C. 氨基酸种类 D. 氨基酸排列顺序 ‎【答案】A ‎【解析】蛋白质形成的结构层次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三肽→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等空间构型的变化→蛋白质。‎ ‎【详解】A、烫发时,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断裂,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故这一过程改变了角蛋白的空间结构,正确; ‎ B、该过程中,氨基酸数目未改变,错误; ‎ C、该过程中,氨基酸种类没有增多或减少,错误; ‎ D、该过程中,只是二硫键断裂,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故氨基酸排列顺序没有改变,错误; 故选A。‎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共有的糖类物质是( )‎ A. 麦芽糖和乳糖 B. 纤维素和蔗糖 C. 糖原和淀粉 D. 葡萄糖和核糖 ‎【答案】D ‎【解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单糖,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乳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二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 ‎【详解】A、麦芽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乳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二糖,A错误;‎ B、纤维素和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糖,B错误;‎ B、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淀粉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C错误;‎ D、葡萄糖和核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D正确。故选D。‎ ‎6.下列关于生物体中无机盐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Mg是人体血红蛋白组成成分 B. 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C. K是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 D. 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过低,会引起抽搐症状 ‎【答案】D ‎【解析】无机盐的功能:‎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 ‎(3)维持细胞的形态、酸碱度、渗透压。‎ ‎【详解】A、Fe是人体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A错误;‎ B、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B错误;‎ C、K属于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具有帮助维持细胞渗透压、内外电势差等功能,C错误;‎ D、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过低,会引起抽搐症状,D正确。故选D。‎ ‎【点睛】识记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功能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7.蝴蝶将一朵油菜花的花粉带到另一朵油菜花的柱头上后,即可发生花粉萌发、花粉管伸长、释放精子、精卵融合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若将一朵油菜花的花粉带到一朵桃花的柱头上则不会发生这一系列反应。该现象能很好地说明细胞膜 A. 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 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C.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是相对的 D. 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答案】D ‎【解析】1、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详解】根据题意中“蝴蝶将一株油菜的花粉带到另一株油菜花的柱头上后,即可发生花粉萌发、花粉管伸长、释放精子、精卵融合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若将一株油菜的花粉带到一朵桃花的柱头上则不会发生这一系列反应”说明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即细胞直接接触传递信息。故选D。‎ ‎【点睛】试题比较巧妙,以信息的方式呈现考生陌生的问题背景,考查细胞膜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直接作答。‎ ‎8.下 列有关细胞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核糖体是蓝藻、细菌、酵母菌唯一共有的细胞器 B.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其中生成的产物有丙酮酸、CO2和H2O C.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 DNA、RNA、蛋白质和磷脂等成分 D. 在植物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中的高尔基体活动加强 ‎【答案】B ‎【解析】蓝藻和细菌为原核生物,只含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酵母菌为真菌,真核生物,含有核糖体,A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中,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然后转移至线粒体,形成CO2 和 H2O,B错误。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为双层膜,含有磷脂。叶绿体内含有DNA、RNA以及蛋白质。C正确。在植物有丝分裂的末期,会形成新的细胞壁,高尔基体参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主要是参与合成纤维素,因此植物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中的高尔基体活动加强,D正确。‎ ‎【点睛】学生对细胞呼吸的过程理解不清 细胞呼吸的过程 ‎9.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分泌旺盛的细胞中高尔基体的数量明显增加 B. 核膜上有核孔,有利于遗传物质DNA的进出 C. 动物细胞中心体的存在,利于其有丝分裂的正常进行 D.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利于携带更多O2‎ ‎【答案】B ‎【解析】1、高尔基体本身不能合成蛋白质,但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核膜上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具有选择透过性。‎ ‎3、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在动物细胞中,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所以蛋白质分泌旺盛的细胞中高尔基体的数量明显增加,A正确;‎ B、核膜上有核孔,有利于蛋白质和RNA进出,但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DNA不能进出细胞核,B错误;‎ C、中心体存在于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的前期形成纺锤体,利于其有丝分裂的正常进行,C正确;‎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便于腾出大量空间给血红蛋白,利于携带氧,D正确。故选B。‎ ‎10.用质量浓度为 0.3g/ml 的蔗糖溶液浸润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显微镜下观察到如图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③处充满着细胞液 B. ②的溶液浓度比实验初期大,颜色要浅 C. 此现象可以判断植物细胞的死活 D. 从实验刚开始到图示状态,细胞吸水能力先减少后增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详解】③是细胞壁与原生质层的间隙,是蔗糖溶液,A错误;②处是细胞液,细胞液失水皱缩,溶液浓度变大,颜色变深,B错误;此现象可以判断植物细胞的死活,死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C正确;从实验刚开始到图示状态,细胞一直在失水,细胞液浓度在增加,吸水能力一直在增强,D错误。‎ ‎11.在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罗伯特森提出的三层结构模型与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同点是(  )‎ A. 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脂质 B. 两种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均匀排列在脂质分子的两侧 C. 两种模型都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D. 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答案】A ‎【解析】不论是三层结构模型还是流动镶嵌模型都是建立在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这一基础之上的,A正确;蛋白质分子均匀排列在脂质分子的两侧是三层结构模型的内容,B错误;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是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C错误;三层结构模是静态统一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的,D错误。‎ ‎12.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离子只通过主动转运方式进出细胞 B. 能量供应不足时将影响各种大小分子的进出 C. 胰脏腺泡细胞分泌蛋白质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消耗能量 D. 抑制转运蛋白活性后,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都将受到影响 ‎【答案】D ‎【解析】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吞、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方式有自由、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其中,需要消耗能量的有胞吞、胞吐、主动转运,需要载体蛋白的有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详解】A、如果离子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是易化扩散,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是主动转运,A错误;‎ B、能量供应不足,胞吞、胞吐、主动转运将受到影响,但自由扩散和易化扩散不受影响,B错误;‎ C、分泌蛋白由核糖体合成,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通过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供能,C错误;‎ D、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因此抑制转运蛋白活性后,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都将受到影响,D正确。故选D。‎ ‎13.下列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 A. 人体肺泡细胞释放CO2 B. 蔗糖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C. 甘油分子进入人的皮肤细胞 D. 水稻根毛细胞吸收NO3-‎ ‎【答案】D ‎【解析】三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名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详解】A、CO2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动力是浓度差,A错误;‎ B、“蔗糖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不需要进行跨膜运输,通过蔗糖分子的扩散就能完成,B错误;‎ C、甘油出入细胞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C错误;‎ D、水稻根毛细胞吸收NO3-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正确。故选D。‎ ‎14.胞吞和胞吐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分泌蛋白是通过载体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的 B. 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物质交换是以胞吞胞吐的方式完成的 C. 吞噬细胞的胞吞过程,以细胞膜的流动性为基础 D. 变形虫的胞吞过程,不需要消耗线粒体提供的能量 ‎【答案】C ‎【解析】A、分泌蛋白是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的,该过程不需要载体蛋白,A错误;‎ B、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的通道,具有选择性,B错误;‎ C、吞噬细胞的胞吞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C正确;‎ D、胞吞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C。‎ ‎【点睛】细胞吸收物质的方式有: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其中小分子物质一般是运输小分子物质的方式,大分子物质是通过胞吞或胞吐的方式运输的。胞吞和胞吐的生理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在此过程中需要消耗由细胞呼吸提供的ATP。‎ ‎15.下图表示一个反应过程,图中的黑球表示两个相同的单糖或其单元。则图中的a、b、c分别表示( )‎ A. 麦芽糖 麦芽糖酶 葡萄糖 B. 蔗糖 蔗糖酶 果糖 C. 乳糖 乳糖酶 葡萄糖 D. 淀粉 淀粉酶 葡萄糖 ‎【答案】A ‎【解析】据图示,b在反应前后未发生结构变化,应为催化剂即酶,a是反应物二糖,c为反应后生成的单糖,淀粉属于多糖。‎ ‎【详解】A、1分子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2分子葡萄糖,A符合题意;‎ B、1分子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而图示中生成的两分子单糖相同,B不符合题意;‎ C、1分子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而图示中生成的两分子单糖相同,C不符合题意;‎ D、淀粉属于多糖,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可水解形成麦芽糖,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下图1为ATP的结构简图,图2为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1的A与ATP中的“A”为同一种物质,b、c为高能磷酸键 B. 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的C断裂并释放能量 C. 酶1和酶2的作用机理都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D. 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的高效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要求考生把握ATP的结构及两者的转化机制,考查考生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 ‎【详解】图1中字母A代表的是腺嘌呤, ATP分子中的A是腺苷,A错误;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为ATP的水解,高能磷酸键断裂并释放能量,B正确;酶的作用机理都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C正确;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D正确。‎ ‎【点睛】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式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与ADP可以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 ‎17.关于ATP的来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原核生物ATP的来源可能有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B. 无光条件下,叶肉细胞内ATP主要来自线粒体 C. 有光条件下,根尖细胞内ATP的来源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等 D. 无氧和有氧条件下,叶肉细胞内ATP的来源可能有叶绿体 ‎【答案】C ‎【解析】1、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2、人和动物的ATP 来自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绿色植物的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详解】A、原核生物ATP的来源可能有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如蓝藻,A正确;‎ B、无光条件下,叶肉细胞可通过细胞呼吸产生ATP,此时叶肉细胞内ATP主要来自线粒体,此外还有细胞质基质,B正确;‎ C、根尖细胞内没有叶绿体,C错误;‎ D、氧不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无氧和有氧条件下,叶肉细胞都可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生成ATP,D正确。故选C。‎ ‎18.下列有关人的心肌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可以产生 B.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都能产生[H]‎ C. 有氧呼吸逐步释放能量,无氧呼吸瞬间释放能量 D. 有氧呼吸能产生ATP,无氧呼吸不能产生ATP ‎【答案】B ‎【解析】有氧呼吸总反应方程式:6O2+C6H12O6+6H2O 酶 6CO2+12H2O+能量。‎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酶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酶 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反应式:24[H]+6O2 酶 12H2O+大量能量(34ATP);‎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 酶 2CO2+2C2H5OH+能量;C6H12O6 酶 2C3H6O3+能量。‎ ‎2、无氧呼吸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C6H12O6 酶 2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2丙酮酸+4[H] 酶 2酒精+2CO2(细胞质基质)‎ 或2丙酮酸+4[H] 酶 2乳酸(细胞质基质)。‎ ‎【详解】A、人的心肌细胞有氧呼吸产生水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A错误;‎ B、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H],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也产生[H],B正确;‎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是在温和的条件下逐步释放能量的,C错误;‎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释放能量,都有ATP产生,D错误。故选B。‎ ‎19.如图是某同学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在透明的容器B中放入湿润的种子,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设置A装置的目的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CO2,确保实验的科学性 B. 种子的呼吸作用一般不受光照的影响,但温度会影响呼吸作用的强度 C. 该装置一定要放在黑暗的环境中,避免光下种子光合作用的干扰 D. C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CO2的缘故 ‎【答案】C ‎【解析】A、装置中NaOH溶液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结果有影响,故A正确;‎ B、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温度和氧气浓度等,光照不对细胞呼吸产生影响,故B正确;‎ C、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无需放在黑暗环境中,故C错误;‎ D、CO2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如果C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CO2,故D正确。故选C。‎ ‎20.如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图中字母表示能量,数字表示物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a、b、c中数值最大的是a B. 1代表的物质名称是氧气 C. 产生a的场所是线粒体 D. 某些原核生物能完成图示全过程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有氧呼吸作用过程图为背景,考查细胞有氧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氧呼吸过程的物质变化及能量关系,明确部分原核生物虽无线粒体结构,但其细胞内含有有氧呼吸相关的酶,也可进行有氧呼吸。图中1,2,3分别表示参与第二阶段反应的H2O,参与第三阶段反应的O2,第三阶段生成的H2O;a、b、c分别代表第一、二、三阶段释放出的能量。‎ 有氧呼吸过程:第一个阶段是,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且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第二个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第三个阶段是,上述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详解】a、b、c分别代表第一、二、三阶段释放出的能量。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释放出少量能量,第三阶段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因此数值最大的是C,A错误;1代表的物质名称是水,B错误;a分解葡萄糖释放出来的能量,产生的场所应在细胞质基质,C错误;原核生物虽无线粒体结构,但其细胞内含有有氧呼吸相关的酶,也可进行有氧呼吸,能完成图示全过程,D正确;故正确的选D。‎ ‎21.为研究高光强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用石油醚进行纸层析,下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Ⅰ、Ⅱ、Ⅲ、Ⅳ为色素条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 B. 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 C. 色素Ⅲ、Ⅳ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不同 D. 画滤液线时,滤液在点样线上需要连续重复画一到两次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Ⅰ胡萝卜素、Ⅱ叶黄素、Ⅲ叶绿素a(最宽)、Ⅳ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强光照和正常光照相比,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增加,可见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 ‎【详解】A、根据题图来看,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A正确;‎ B、强光照和正常光照相比,明显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可见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B正确;‎ C、色素Ⅲ是叶绿素a、Ⅳ是叶绿素b,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不同,C正确;‎ D、分离色素过程中画滤液细线时,重复画线操作应在前一次画线晾干后再进行重复操作,D错误。故选D。‎ ‎22.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说法错误的是( )‎ A. 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B. 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C. 萨克斯证明水绵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D. 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 ‎【答案】C ‎【解析】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A、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A正确;‎ B、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B正确;‎ C、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恩格尔曼证明水绵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C错误;‎ D、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D正确。‎ 故选C。‎ ‎23.小鹏家想建一个蔬菜大棚,小鹏结合所学知识给出若干建议,其中包括在大棚内安装太阳能灯和增加供暖装置确保昼夜温度均高于室外,他的建议和依据的原理正确的是 A. 太阳能灯能在阴天时增加光照强度增强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更多的ATP和[H]‎ B. 光反应在光下进行暗反应在暗处进行,夜晚要关闭太阳能灯让植物进行暗反应 C. 提高温室昼夜温度能提高酶的活性,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D. 延长光照时间和提高温度利于光反应完成能量转化,暗反应完成物质转变 ‎【答案】A ‎【解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太阳能灯能在阴天时增加光照强度,以增强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更多的ATP和[H], A正确;光反应在光下进行,暗反应不需要光,在有光和暗处都能进行,夜晚关闭太阳能灯导致光反应不能进行,暗反应因缺乏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也不能进行,B错误;提高温室的昼夜温差,夜间适当降温可降低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利于有机物的积累,C错误;延长光照时间利于光反应完成能量转化,为暗反应提供较多的ATP和[H],D错误。‎ ‎24.如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对图像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该生物不可能是低等植物 B. 甲、丙两图所示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与核DNA分子数之比都为1:2:2‎ C. 甲图所示细胞正在进行中心粒复制 D. 甲、乙、丙图所示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 ‎【答案】C ‎【解析】该图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图像,图甲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图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丙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A、该生物细胞不含细胞壁,不可能是低等植物,A正确;‎ B、甲、丙两图所示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与核DNA分子数之比都为1:2:2,B正确;‎ C、中心粒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而甲图所示细胞处于前期,C错误;‎ D、甲、乙、丙图所示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D正确。故选C。‎ ‎25.下列对细胞分化不同水平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 从蛋白质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蛋白质种类、数量改变的结果 B. 从核酸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 从细胞器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器的数目改变的结果 D. 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时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 ‎【答案】C ‎【解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从蛋白质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蛋白质种类,数量,功能改变的结果,这是细胞分化的直接原因,A正确;从核酸分子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这是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B正确;从细胞器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器的种类、数目改变的结果,C错误;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意义及特点等基础知识,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明确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及直接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6.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癌变过程中,多个基因发生突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 B. 细胞生长过程中,体积增大,物质交换的效率显著增强 C. 细胞凋亡过程中,酶活性均下降,但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D. 细胞分化后,核遗传物质保持不变,但全能性更强 ‎【答案】A ‎【解析】人体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包括生长、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而癌变是畸形分化的结果,属于不正常的生命现象。回忆和梳理细胞癌变、生长、分化、凋亡等知识点,根据选项分析答题。‎ ‎【详解】A、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是多个基因累积突变的结果,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了,所以容易分散和转移,A正确;‎ B、细胞生长过程中,体积增大,则相对表面积减小,物质交换能力下降,B错误;‎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相关基因活动加强,酶活性增加,对于个体的生长发育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C错误;‎ D、细胞分化后,核遗传物质保持不变,全能性降低,D错误。故选A。‎ ‎27.如下概念图中a代表某一生物学名词,包括b、c、d、e四部分内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a是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4种元素,则b〜e可代表C、H、0、N B. 若a为多聚体,由单体连接而成,则b〜e有多糖、蛋白质、脂肪、核酸 C. 若a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则b〜e代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D. 若a为参与合成并分泌消化酶的细胞器,则b〜e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答案】B ‎【解析】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4种化学元素是O、C、H、N,A正确;‎ 脂肪不是多聚体,其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组成的,B错误;‎ 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C正确;‎ 消化酶是分泌蛋白,参与其合成与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正确。‎ ‎28.1974年研究者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染色质时,发现染色质其实是很多串珠状的结构聚合在一起形成的。使用DNA水解酶处理上述结构后,“珠子”之间的“连线”消失了,但是“珠子”还在;若使用蛋白酶处理,则“珠子”被分解,“连线”尚在。下列所述,哪项是该实验所能得出的结论 A. 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B. 酶具有高效性 C. 染色质是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D. “珠子”是DNA,“连线”是蛋白质 ‎【答案】A ‎【解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载有遗传信息的物质,在显微镜下呈圆柱状或杆状,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发生有丝分裂时期容易被碱性染料(例如龙胆紫和醋酸洋红)着色,因此被陈伟染色体.‎ ‎【详解】DNA可使DNA水解,因此使用DNA水解酶处理染色体后“珠子”之间的“连线”消失了,即DNA被水解,蛋白酶可使蛋白质水解,因此使用蛋白酶处理,则“珠子”被分解,“连线”尚在,即蛋白质被水解,因此通过此实验可得出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A正确;用酶与其他无机催化剂对比,才能得出酶具有高效性,而此实验没有涉及到这样的对照实验,B错误;染色质是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但此实验没有涉及到染色,无法得出此结论,C错误;根据题意可得出,“珠子”是蛋白质,“连线”是DNA,D错误.‎ ‎29.图为某动物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①与脂质的合成有关 B. ②与损伤细胞器的清除有关 C. ③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 D. ④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本题考查动物细胞细胞器及其功能,图中①为内质网,②为高尔基体,③为中心体,④为核糖体。‎ ‎【详解】①为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车间,A正确;损伤细胞器的清除与溶酶体有关,而非图中②(高尔基体),B错误;③为中心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C正确;④为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D正确。‎ ‎【点睛】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均有分布,但功能不同,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合成有关。‎ ‎30.如今的生产工艺导致新鲜的蔬果表面常有水溶性的有机农药残留。现取某种新鲜蔬菜若干浸入一定量纯水中,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小片菜叶,测定其细胞液浓度,结果可绘制成图的曲线(测得整个过程纯水的浓度变化较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段细胞吸水,显微镜下可见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B. B点时,细胞液与外界溶液没有水的交换 C. BC段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D. 此曲线说明浸泡时间延长,有机农药溶于水会被植物细胞吸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实例,考查对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条件的理解。将新鲜蔬菜浸入纯水中,由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会发生吸水,图中BC段不会是细胞发生失水所致。‎ ‎【详解】AB段细胞液浓度减小,说明细胞吸水,但受细胞壁限制,细胞体积不会明显增大,A项错误;B点时,细胞液与外界溶液之间水分子进出达到平衡,B项错误;蔬菜浸入一定量纯水中,不会发生失水现象,不会发生质壁分离,BC段细胞液浓度增大,应是水溶性有机农药被植物细胞吸收,C项错误,D项正确。‎ ‎31.“验证M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的实验如下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含5%葡萄糖的M细胞培养液 M细胞 葡萄糖载体抑制剂 有氧呼吸抑制剂 实验结果(培养液中剩余葡萄糖浓度)‎ ‎1‎ ‎+‎ ‎+‎ ‎-‎ ‎-‎ ‎2.3%‎ ‎2‎ ‎+‎ ‎+‎ ‎+‎ ‎-‎ ‎5%‎ ‎3‎ ‎+‎ ‎+‎ ‎①‎ ‎②‎ ‎4.8%‎ 注:“+”表示加入,“-”表示未加入 A. 表中①②处应分别为“-”和“+”‎ B. 对比第2组和第3组,说明M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要载体 C. 第3组仍有葡萄糖被M细胞吸收,可能是无氧呼吸提供能量 D. M细胞不可能是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答案】B ‎【解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物质出入细胞 的方式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是否消耗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详解】A、根据1、2组的实验处理情况可知,①③组应为是否存在有氧呼吸抑制剂的差别,故表中①②处应分别为“-”和“+”,A正确;‎ B、对比第1组和第2组,由于葡萄糖载体抑制剂抑制了葡萄糖载体的功能,培养液中剩余葡萄糖浓度增大,说明M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要载体,B错误;‎ C、第3组仍有葡萄糖被M细胞吸收,可能是无氧呼吸提供能量,C正确;‎ D、对比第1组和第3组实验结果,说明M细胞吸收葡萄糖与有氧呼吸有关,而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M细胞不可能是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D正确。‎ 故选B。‎ ‎32.图表示某动物体内参与催化同一生化反应的两种酶所催化的反应速率随pH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两种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不同 B. 两种酶的催化功能均受到环境pH的影响 C. 酶B能有效降低反应的活化能,酶A则不能 D. 当环境pH为5时,两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相等 ‎【答案】C ‎【解析】A、据图可知,酶A适应的pH是4,酶B的最适pH是6,所以两者的最适pH不同,A正确;‎ B、两种酶在不同的pH条件下的反应速率不同,所以pH影响实验的反应速率,B正确;‎ C、所有的酶的反应机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 D、两条曲线在pH=5时相交,所以两种酶在pH=5时的催化效果相同,D正确。‎ 故选C。‎ ‎【定位】酶的反应原理,酶的反应条件。‎ ‎【点睛】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需要适宜的pH,需要适宜的温度,在高温和强酸强碱条件下,酶会失活,一般酶的最适温度是37℃,最适pH为中性,除胃蛋白酶为1.5—2,胰蛋白酶是弱碱性,但是酶的温度过低时,酶不会失活,活性降低。‎ ‎33.如图所示酵母菌呼吸作用与氧气浓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时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较弱 B. B点为酵母菌无氧呼吸最弱点 C. C点时酵母菌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速率相等 D. AC段表示酵母菌无氧呼吸逐渐减弱 ‎【答案】D ‎【解析】分析曲线图:A点时,氧气浓度为0,此时只进行无氧呼吸;AB段,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无氧呼吸受到抑制,细胞呼吸速率降低;B点时,总呼吸速率最低;BC段,随着氧气浓度进一步升高,有氧呼吸速率逐渐加快,细胞呼吸速率加快;C点时,无氧呼吸消失,只存在有氧呼吸。‎ ‎【详解】A、A点时,氧气浓度为0,此时只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 B、B点时,酵母菌的总呼吸速率最低,但无氧呼吸速率不是最低的,无氧呼吸速率最低的点是C点及之后的氧浓度,此时无氧呼吸消失,即无氧呼吸速率为0,B错误;‎ C、C点时酵母菌无氧呼吸消失,只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 D、AC段表示随着氧气浓度增加,酵母菌无氧呼吸逐渐减弱,直至C点消失,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氧气浓度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4.如图是[H]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转移的途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①产生的[H]可在②中将五碳化合物还原 B. [H]经⑤转移到水中,其过程需CO2参与 C. 能形成ATP的过程有①②③④‎ D. 晴天时小麦①过程比在阴雨天时旺盛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H]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转移的过程,其中①表示光反应阶段;②表示暗反应阶段;③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⑤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 ‎【详解】A、①表示光反应阶段,②表示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可在暗反应过程中将三碳化合物还原,A错误; B、⑤包括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其中第三阶段,[H]与O2结合形成水,不需CO2参与,B错误; C、②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消耗ATP,不能合成ATP;④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的第二阶段不能合成ATP,C错误; D、①是光反应阶段,所以晴天比阴天时旺盛,D正确。故选D。‎ ‎35.下列几个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给蓝细菌提供14CO2,可以检测出14C6H12O6‎ B. 小白鼠吸入18O2,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 C. 给水稻提供14CO2,则其根细胞在缺氧状态下有可能出现14C2H5OH D. 给水稻提供H218O,一段时间后其叶肉细胞内不可能出现C6H1218O6‎ ‎【答案】D ‎【解析】用14CO2探究光合作用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3→(14CH2O);利用18O作为示踪原子研究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的转变途径,揭示呼吸作用的机理,例如,用18O标记氧气(18O2),生成的水全部有放射性,即18O→H218O,H218O又可以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C18O2。‎ ‎【详解】A、蓝细菌自养型细菌,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给蓝细菌提供14CO2,可以检测出14C6H12O6,A正确;‎ B、小白鼠吸入18O2,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H]结合生成H218O,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B正确;‎ C、给水稻提供14CO2,通过光合作用将14CO2合成葡萄糖并运输到根细胞,缺氧时根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14C2H5OH,C正确;‎ D、给水稻提供H218O,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H218O参与丙酮酸的氧化生成C18O2,叶肉细胞通过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利用C18O2可生成C6H1218O6,D错误。故选D。‎ ‎【点睛】题目综合考查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即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添加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了,是怎样分布的。‎ ‎36.下列为某真核细胞分裂过程中 DNA 变化图解,下列关于该图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细胞是人体正常体细胞(46 条染色体),则在 CD 段的核DNA 数为 92 个 B. BC 段进行 DNA 复制,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 若该细胞是高等植物细胞,则中心体复制的时期为 BC 段 D. 在 AC 段合成蛋白质时,需要高尔基体参与 ‎【答案】A ‎【解析】人体正常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核DNA数为2N=46个,因此在CD段的核DNA数为92个,A项正确;在BC 段,核DNA含量增倍,说明发生了DNA复制,但染色体数目不变,B项错误;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C项错误;AC段合成的蛋白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不需要高尔基体参与,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某真核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变化图解”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知识的掌握情况。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曲线图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曲线所代表的时期,并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建立联系,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二、非选择题 ‎37.下图甲为胰岛β细胞(局部)合成并分泌胰岛素的过程示意图,图乙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细胞结构,字母表示物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胰岛素合成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结构①________中。‎ ‎(2)图甲中,胰岛素先在核糖体合成,再依次经过③________和④________的加工,最后由________运至细胞膜并与之融合,将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 ‎(3)胰岛素合成和分泌过程主要体现了生物膜在________上的统一及联系。‎ ‎(4)图乙中,a所示物质在细胞的________(内/外)侧,帮助某些离子进入细胞的是 [b]______。‎ ‎【答案】细胞核 内质网 高尔基体 分泌小泡(囊泡) 结构和功能 外 蛋白质(或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 ‎【解析】分析图甲:图甲中①是细胞核,②是核糖体,③是内质网,④是高尔基体,⑤是线粒体,⑥是细胞膜。分析图乙:图乙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糖蛋白,b为蛋白质。‎ ‎【详解】(1)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控制胰岛素合成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结构①细胞核中。‎ ‎(2)(3)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该过程主要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统一及联系。‎ ‎(4)图乙中,a为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帮助某些离子进入细胞的是[b]蛋白质。‎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8.虾蛄(俗称皮皮虾)为我国重要的经济类海鲜,了解虾蛄体内消化酶的特性,对虾蛄的人工养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科研人员分别从虾蛄肌肉及消化腺中提取蛋白酶,并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部分研究结果见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虾蛄蛋白酶在虾蛄食物消化过程中起________作用,其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________。‎ ‎(2)由图可知,虾蛄蛋白酶在肌肉中的最适温度是________,在消化腺中的最适pH是________,超过最适PH蛋白酶活性开始下降,请解释可能的原因:________。‎ ‎(3)研究表明酶的活性不只受温度、pH值的影响,还会受一些金属离子的影响。能提高酶活性的离子被称为激活剂。下表显示了不同离子对虾蛄肌肉中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注:设未被金属离子处理过的酶活性为100%‎ 据上表可知,________为虾蛄蛋白酶的激活剂,推测其原因是这些金属离子使酶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答案】催化 活化能 50℃ 6 蛋白酶空间结构被破坏 Mg2+和Ca2+ 空间结构 ‎【解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温度和pH及不同位置对虾蛄体内蛋白酶的的影响,曲线表明在肌肉中的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分别是50℃和8,在消化腺中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分别是40℃和6,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虾蛄蛋白酶在虾蛄食物消化过程中起催化作用,其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2)据图分析可知,虾蛄蛋白酶在肌肉中的最适温度是50℃,在消化腺中的最适pH为6,超过最适PH蛋白酶空间结构被破坏,活性会降低。‎ ‎(3)据表分析可知,使用不同浓度的Mg2+和Ca2+‎ 后,相对酶活性均提高,其余离子均降低了酶的活性,可能是这些金属离子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据表中数据说明Mg2+和Ca2+可以作为虾蛄蛋白酶的激活剂,使酶活性升高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主要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酶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39.下图为叶绿体中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内填图中数字):‎ ‎(1)图中[1]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上面分布的叶绿素主要吸收______光。‎ ‎(2)图中Ⅱ为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 ‎(3)图中[2]在光下被分解为[____]____和[____]____,后者用于Ⅱ阶段的反应。‎ ‎(4)图中由C5与[____]____结合形成[____]____,再经过一系列复杂过程最终合成糖类等有机物。‎ ‎【答案】类囊体薄膜(或叶绿体基粒) 蓝紫光和红光 暗反应 [ 3 ] O2 [ 5 ] [H](或NADPH)(O2、[H] [ 6 ] CO2 [ 7 ] C3‎ ‎【解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发生在叶绿体中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其中1是类囊体薄膜,2是水,3是氧气,4是ATP,5是[H],6是二氧化碳,7是C3,8是有机物;Ⅰ是光反应阶段,Ⅱ是暗反应阶段。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的[1]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其上分布有光合色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2)图中Ⅱ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 ‎(3)在光照条件下,[2]水被光解为[3]氧气和[5][H],[H]参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 ‎(4)图中二氧化碳[6]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后形成[7]三碳化合物才能被[H]和ATP还原。‎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40.黄芪(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医治疗中运用广泛。有研究表明,黄芪对血管内皮的修复和血管再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内皮祖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生理或病理因素刺激下,可从骨髓动员到外周血参与损伤血管的修复,简称EPCs)可增殖、______为血管内皮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同一个人的血管内皮细胞与EPCs具有______(相同/不同)的遗传信息。‎ ‎(2)为探究黄芪有效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开展了以下研究。‎ ‎①取健康成人外周血液获得EPCs,用不同浓度的黄芪进行处理。定期取样并测定细胞数量的相对值(A490nm值),值越大表明细胞增殖能力越强。结果如下表。‎ 由数据可知黄芪对EPCs增殖具有______作用,其作用效果与______有关。‎ ‎②EPCs的一个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M期)两个阶段,间期又可分为G1期、S期和G2期,暂时离开细胞周期的细胞所处时期称为G0期。统计经黄芪处理后EPCs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细胞所占百分比,结果如下表。‎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______期的细胞增多最显著,说明该期持续时间变_____,科研人员由此推测,黄芪可能的作用是促进间期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促进EPCs的增殖,进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答案】分化 相同 (明显的)促进 (黄芪的)使用浓度和时间 S期 长 ‎【解析】分析上表:与对照组相比,使用黄芪进行处理后细胞数量的相对值(A490nm值)都增大,且黄芪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细胞数量的相对值(A490nm值)越大。分析下表: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期的细胞增多最显著,其次是G2和M,而G0和G1的细胞减少。‎ ‎【详解】(1)内皮祖细胞可增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细胞增殖、分化不会改变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因此同一个人的血管内皮细胞与EPCs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2)①与对照组相比,使用黄芪进行处理后细胞数量的相对值(A490nm值)都增大,且黄芪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细胞数量的相对值(A490nm值)越大,这说明黄芪对EPCs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效果与(黄芪的)使用浓度和时间有关。‎ ‎②‎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期的细胞增多最显著,说明该期持续时间变长,占细胞周期的比例增大。‎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能正确分析表格,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