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宁波市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二模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宁波市2019学年第二学期选考适应性考试 生物学试卷 一、选择题 1.变形虫在摄食过程中,会改变细胞形态,从而将外界液体及颗粒物运入细胞,这种转运方式属于( ) A. 扩散 B. 胞吞 C. 易化扩散 D. 主动转运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质主要跨膜方式: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易化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要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等 主动转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胞吞 细胞外到细胞内 不需要 需要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等 胞吐 细胞内到细胞外 不需要 需要 分泌蛋白的分泌等 【详解】变形虫在摄食过程中,通过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改变细胞形态从而将外界液体及颗粒物运入细胞,这种转运方式不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胞吞,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猫叫综合征的变异类型属于( ) A. 染色体结构变异 B. 染色体数目变异 C. 基因突变 D. 基因重组 - 34 - 【答案】A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分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某一片段缺失、增加、易位和倒位,其中易位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某一片段,倒位是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的位置颠倒;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某一片段缺失造成,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的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小,属于识记内容。 3.植物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属于( ) A. 细胞分化 B. 细胞增殖 C. 细胞衰老 D. 细胞凋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因此植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了细胞生命历程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和意义,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4.下列物质中不含磷元素的是( ) A. 腺苷 B. mRNA C. RuBP D. 磷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 34 -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详解】A、腺苷是由核糖和含氮碱基腺嘌呤组成,不含P元素,A正确; B、mRNA中含有磷酸,故含有P元素,B错误; C、RuBP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其中磷酸中含有P元素, C错误; D、磷脂中含有磷酸,故含有P元素,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常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是解题的关键。 5.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是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B.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一个连续的薄层 C. 副生物圈主要的生命形式是细菌和真菌孢子 D. 深海热裂口聚集的大量海洋生物,其能源来自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A、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A正确; B、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包括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及适合其生存的环境,B错误; C、副生物圈的主要生命形式是细菌和真菌孢子,C正确; D、深海地壳热裂口能源来自于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释放的化学能,D正确。 故选B。 - 34 -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圈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苏丹III染液处理样品切片后立即用显微镜观察,发现的橙黄色颗粒即为脂肪颗粒 B. 从动物血细胞中获取的过氧化氢酶,可用来研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C. 在进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前,可观察到液泡膜紧紧贴着细胞壁 D. 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时,距离滤液细线最远的色带呈蓝绿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本尼迪特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红黄色;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 2、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A、苏丹III染液处理样品切片后须用体积分数为50%酒精洗去浮色后才能用显微镜观察,A错误; B、从动物血细胞中获取的过氧化氢酶,可用来研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B正确; C、在进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前,可观察到细胞膜紧紧贴着细胞壁,C错误; D、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时,距离滤液细线最远的是橙黄色的色带,D错误。 故选B。 7.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生物拟核区的DNA与周围的核糖体直接接触,并通过RNA传递遗传信息 - 34 - B. 衰老细胞的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也变小 C. 白色体可贮存脂质和淀粉,存在于各类植物细胞中 D. 真菌和细菌都具有成分相似的细胞壁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白色体不含可见色素(又称无色体),因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白色得名白色体。在贮藏组织细胞内的白色体上,常积累淀粉或蛋白质,形成比它原来体积大很多倍的淀粉和糊粉粒,成了细胞里的贮藏物质。白色体在积累淀粉时,先从一处开始形成一个核心叫做脐,以后围绕核继续累积,形成围绕脐的同心轮纹。由于一天内日照有强弱、温度有高低,往往使淀粉粒出现偏心轮纹,如观察马铃薯淀粉粒,可以看到。 【详解】A、原核细胞中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质,没有核膜,所以DNA与周围核糖体直接接触,并通过RNA传递信息,A正确; B、衰老的细胞中,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变大,B错误; C、白色体是贮存脂质和淀粉的一类特殊的细胞器,存在于不见光的植物和藻类细胞中,C错误; D、真菌和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不相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许多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是几丁质,D错误。 故选A。 8.新冠肺炎(COVID-19)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这与病毒SARS-CoV-2密切相关,该病毒是以单链RNA为遗传物质,通过复制形成子代RNA链,下列关于该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SARS-CoV-2与劳氏肉瘤病毒形成子代遗传物质的方式不同 - 34 - B. SARS-CoV-2比噬菌体更容易发生突变 C. SARS-CoV-2与宿主细胞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D. COVID-19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一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SARS-CoV-2以单链RNA为遗传物质,通过复制形成子代RNA链,劳氏肉瘤病毒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再转录形成RNA,A正确; B、SARS-CoV-2遗传物质RNA为单链,噬菌体遗传物质DNA更稳定,故SARS-CoV-2比噬菌体更容易发生突变,B正确; C、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C正确; D. COVID-19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D错误。 故选D。 9.下表为某同学设计的实验: 步骤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1 蔗糖溶液2mL 蔗糖溶液2mL 蔗糖溶液2mL 2 适量蛋白酶 适量蔗糖酶 适量蔗糖酶与蛋白酶的混合液 3 加入适量本尼迪特试剂后,水浴加热 现象 不变色 出现红黄色沉淀 不变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证明蔗糖酶催化具有高效性 B. 该实验证明蔗糖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 2号试管在步骤2和步骤3的过程中,蔗糖酶的形状均会发生改变 - 34 - D. 若步骤3改为加入适量双缩脲试剂,则3支试管均呈紫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1号和2号试管中,自变量为酶的种类,因变量的观测指标为是否会出现红黄色沉淀,可用来证明酶的专一性;2号和3号试管中,自变量为是否含有蛋白酶,因变量的观测指标为是否会出现红黄色沉淀,可用来证明蔗糖酶的本质为蛋白质;1号和3号试管中,自变量为是否含有蔗糖酶,因变量的观测指标为是否会出现红黄色沉淀,可用来证明蔗糖酶的本质为蛋白质。 【详解】A、该实验证明蔗糖酶催化具有专一性,A错误; B、该实验证明蔗糖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正确; C、2号试管在步骤2过程中,由于蔗糖酶起催化作用,形状会发生改变,步骤3加热的过程中,蔗糖酶的形状也会发生改变,C正确; D、双缩脲试剂与的蛋白质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若步骤3改为加入适量双缩脲试剂,则3支试管中均含有酶,酶的本质为蛋白质,故3支试管均呈紫色,D正确。 故选A。 1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和遗传变异的方向 B. 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根本来源 C. 并不是所有的变异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D. 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详解】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变异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 B、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根本来源,B错误; - 34 - C、并不是所有的变异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只有可遗传变异才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 D、自然选择是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影响种群基因频率,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共同进化的概念,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1.下图为人体内葡萄糖氧化分解的某一途径,其中①、②、③表示代谢过程,X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发生在线粒体中 B. ②会产生少量ATP C. ②和③都会产生[H] D. X代表H2O和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有氧呼吸过程,其中①过程表示需氧呼吸第一阶段,②过程是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成乙酰辅酶A,③过程是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 【详解】A、①过程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糖酵解过程,发生在细胞溶胶中,A错误; B、②过程丙酮酸进去线粒体氧化成乙酰辅酶A,不会产生ATP,B错误; C、②过程是丙酮酸进去线粒体氧化成乙酰辅酶A,③过程为是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均有[H]的产生,C正确; D、③过程可以产生二氧化碳、ATP等物质,但没有水分的产生,D错误。 故选C。 12.下列有关单因子杂交实验及孟德尔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F1高茎豌豆自交所得F2中出现了高茎和矮茎,这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 测交结果可反映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C. 孟德尔在母本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D. 孟德尔提出了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假设 - 34 -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2、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A、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基因分离的结果,A错误; B、测交结果可反映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B正确; C、孟德尔在豌豆开花前进行去雄,成熟后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C错误; D、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D错误。 故选B。 13.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利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含32P标记的细菌后,检测发现子代噬菌体都含有放射性,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B. 在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中,将S型肺炎双球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发现很多小鼠患肺炎死亡,说明S型肺炎双球菌为小鼠致病菌 C. 在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DNA酶处理S型菌后,S型菌的DNA被降解 D. 在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中,单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就可使烟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 34 -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利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和含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后,保温离心后含32P试管中放射性主要在沉淀物,含35S试管中放射性主要在上清液,由此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在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中,将S型肺炎双球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发现很多小鼠患败血症死亡,B错误; C、在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DNA酶处理S型菌的DNA,S型菌的DNA被降解,C错误; D、在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中,单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就可使烟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D正确。 故选D。 14.结核杆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人体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卡介苗对人体来说是一种抗原,能特异性地与辅助性T细胞结合 B. 注射卡介苗的作用是刺激人体产生大量记忆细胞 C. 结核杆菌入侵后,记忆T细胞会增殖、分化产生特异性抗体 D. 注射卡介苗属于自然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淋巴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2、对于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详解】A、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活性牛型结核杆菌疫苗,对人体来说是一种抗原,需要经过巨噬细胞处理,不能直接与辅助性T细胞特异性结合,A错误; - 34 - B、卡介苗相当于抗原,注射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体内产生大量记忆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淋巴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 C、只有效应B细胞才能产生特异性抗体,C错误; D、注射卡介苗属于人工自动免疫,D错误。 故选B。 15.如图是蛋白质合成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含有四种核苷酸,四种碱基 B. 电子显微镜下核糖体呈微小颗粒,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 C. 图中的核糖体应该沿着mRNA向右移动 D. 多个核糖体同时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大大增加了翻译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 34 - 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密码子是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共有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tRNA有61种,其一端的3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且一种tRNA只能识别一种密码子,转运一种氨基酸。 【详解】A、图中只有RNA这一种核酸,故含有四种核糖核苷酸,A、C、G、U四种碱基,A正确; B、电子显微镜下核糖体呈微小颗粒,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B正确; C、图中的核糖体应该沿着mRNA向右移动,才能读取下一个密码子AUC,C正确; D、多个核糖体同时完成多条多肽链的合成,大大增加了翻译效率,D错误。 故选D。 16.用不同浓度的2,4-D对植物进行插条生根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如下图。其中实验组1、2、3、4的2,4-D浓度分别为a、b、c和0。根据该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一定最大 B. 最适浓度一定位于a与b之间 C. a可能小于b D. 不同浓度2,4-D生根效果可能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设置可知,实验中的清水组为实验的对照组,根据图中的平均生根数看出,1、2两组生根数均高于清水组4,即该浓度具有促进生根的作用且1组2,4-D浓度促进效果更好,而3组的生根数小于清水组4,因此该浓度具有抑制生根的作用。 【详解】A、根据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c一定最大,A正确; B、最适浓度不一定位于a与b之间,B错误; C、a可能小于b,也可能大于b,C正确; - 34 - D、2,4-D对植物的生长具有最适浓度,在最适浓度的两侧可能存在两种不同浓度对插条生根的作用相同,D正确。 故选B。 17.下列与果酒、果醋制作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防止杂菌进入,两组发酵都需要严格密封 B. 两组发酵液在一定时间内pH均会下降 C. 用固定化酵母进行果酒发酵,葡萄匀浆不仅是发酵的底物,也为酵母菌提供碳源等物质 D. 果醋发酵时,瓶中的锯末具有吸附醋化醋杆菌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 【详解】A、醋酸菌是好氧型细菌,醋酸发酵过程中应一直通入氧气,A错误; B、酒精发酵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碳酸,醋酸发酵过程中产生醋酸,两组发酵液在一定时间内pH均会下降,B正确; C、用固定化酵母进行果酒发酵,葡萄匀浆不仅是发酵的底物,也为酵母菌提供碳源等物质,C正确; D、果醋发酵时,瓶中的锯末具有吸附醋化醋杆菌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18.下图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结合此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34 - A. 次级生产量在某时刻前的积累量即为该动物的生物量 B. 动物产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它对食物的同化量 C. 植食性动物对食物的获取量不属于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 D. 次级生产量不需要依靠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有机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动物的摄入量=动物的同化量+动物的粪便量,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同化量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详解】A、次级生产量在某时刻前的积累量即为该动物的生物量,A正确; B、动物产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B错误; C、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中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故植食性动物对食物的获取量属于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C错误; D、次级生产过程是指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物的同化过程,即利用生态系统中现有的有机物质再生产有机物质的过程,故次级生产量需要依靠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有机物质,D错误。 故选A。 - 34 - 19.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直接取组织块进行组织培养,仅少量细胞可以生存和繁殖,为了获得大量生长良好的细胞,须把组织细胞分散开 B. 连续细胞系中的细胞都丧失了接触抑制 C. 细胞株一般具有恒定的染色体组型、病毒敏感性和同工酶类型等,基因型一致 D. 动物细胞培养需要用到CO2培养箱,目的之一是使培养基中的pH处于平衡状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 2、培养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 (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 (3)温度和pH:36.5℃±0.5℃;适宜的pH:7.2~7.4。 (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详解】A、若直接取组织块进行组织培养,仅少量细胞可以生存和繁殖,为了获得大量生长良好的细胞,须用胰蛋白酶把组织细胞分散开,A正确; B、连续细胞系是指发生了转化的细胞系,有的获得了不死性,但保留接触抑制现象,B错误; C、细胞株的核型未发生改变,一般具有恒定的染色体组型、病毒敏感性和同工酶类型等,C正确; D、动物细胞培养需要用到CO2培养箱,目的之一是使培养基中的pH处于平衡状态,D正确。 故选B。 - 34 - 20.大鼠神经元单独培养时,其轴突侧支返回细胞体,形成自突触如图1。电极刺激这些形成了自突触的神经元胞体引起兴奋,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部分神经元电位变化为曲线①,其余神经元为曲线②。若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上述所有神经元后,再进行相同刺激,测定结果为曲线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提高培养液中的钾离子浓度,静息电位绝对值将变小 B. 图2表明部分神经元受到电极刺激后,会产生连续两次神经冲动 C. 比较曲线①②③,说明曲线②神经元自突触处不存在谷氨酸受体 D. 推测谷氨酸可作为兴奋性化学递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的电信号,静息时,钾离子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2、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A、若提高培养液中的钾离子浓度,细胞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减小,静息电位绝对值将变小,A正确; B、曲线①的a峰表明部分神经元会再次产生新的动作电位,B正确; C、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上述所有神经元后,再进行相同刺激,测定结果为曲线③,③与②比较电位下降,说明发生曲线②变化的神经细胞膜上存在谷氨酸受体,C错误; D、由C项分析可知,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发生阳离子内流,推测谷氨酸可作为兴奋性化学递质,D正确。 故选C。 - 34 - 21.人类的ABO血型,是由相同基因座位上的3个基因即IA、IB和i控制,其中IA基因频率为0.1,IB基因频率为0.1,i基因频率为0.8。某男子甲血型为A型,其妻子乙血型为B型,生下一个B型血的儿子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等位基因IA与IB互为共显性,对i为完全显性 B. IA、IB分别决定红细胞上A抗原、B抗原的存在 C. 若甲的父亲血型为A型,不能判断其母亲的血型 D. 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其血型为AB型的概率为4/17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的ABO血型是受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IA和IB对i基因均为显性,IA和IB为并显性关系,即两者同时存在时,能表现各自作用;A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AIA和IAi,B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BIB和IBi,AB型为IAIB,O型为ii;由“男子甲血型为A型,其妻子乙血型为B型,生下一个B型血的儿子丙”分析可知,甲A血型的基因型为IAi。 【详解】A、等位基因IA与IB互为共显性,对i为完全显性,A正确; B、IA、IB分别决定红细胞上A抗原、B抗原的存在,B正确; C、若甲的父亲血型为A型,其母亲的血型可能为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C正确; D、甲A血型的基因型为IAi,由题知,人群中IBIB概率为(0.1)2=1/100,IBi概率为2×0.1×0.8=16/100,则乙B血型基因型为IBIB的概率为1/17,乙B血型基因型为IBi的概率为16/17。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其血型为AB型的概率1/17×1/2+16/17×1/4=9/34,D错误。 故选D。 22.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细胞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揭示了细胞缺氧会引发包括细胞周期改变、线粒体自噬等诸多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高浓度ATP也会影响细胞周期(如图所示:AMPK、p21、p27、p53表示相关蛋白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34 - A. 据图推测p27作用机理与秋水仙素类似 B. 据图推测细胞缺氧和高浓度ATP均可促进p21的形成,并作用于G1期与S期之间 C. 4N→2N时期是含有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 D. 4N→2N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发生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可知,细胞缺氧,激活HIF1α活性,HIF1α再激活p27、p21,p27抑制细胞分裂的分裂期、p21抑制细胞分裂的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进而抑制细胞分裂,阻断细胞增殖;AMPK具有激活p53的作用,p53能激活p21、p27,因此AMPK具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而高浓度的ATP通过抑制AMPK而促进细胞增殖。 2、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3、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数2N→4N发生在分裂间期,4N是前期、中期、后期,4N→2N发生在后期→末期。 【详解】A、秋水仙素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无法移向两极,p27抑制细胞分裂的分裂期,不一定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A 错误; B、细胞缺氧激活HIF1α活性,HIF1α再激活p21,p21抑制细胞分裂的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AMPK具有激活p53的作用,p53能激活p21,高浓度的ATP通过抑制AMPK从而抑制p21的形成,B错误; - 34 - C、DNA分子数从4N变为2N发生在后期到末期,因此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是DNA分子数4N→2N的阶段,C正确; D、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会分开,D错误。 故选C。 23.下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甲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三个细胞乙、丙、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乙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B. 丙细胞可能已发生基因重组,丁细胞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异常配对 C. 乙细胞的子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丙细胞连续分裂后的子细胞具有一个染色体组 D. 一个丙细胞只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精子,丁细胞能产生4种基因型的精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为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且发生了交叉互换;丁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详解】A、图中乙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 B、丙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的一种类型,丁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一种,B正确; C、乙细胞有4个染色体组,其子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其连续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具有一个染色体组,C错误; D、一个丙细胞因交叉互换能产生4种精子,一个丁细胞因发生易位,也能产生4种精子,D错误。 故选B。 - 34 - 24.从变温动物到恒温动物,心脏组织有多倍体和能够活跃分裂的二倍体两种类型的细胞,其再生能力与二倍体细胞比例有关。不同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所占比例及其甲状腺激素水平如右图所示;同时为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哺乳动物心脏细胞的影响,制备基因工程小鼠,使其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恒温动物受寒冷刺激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并定向运至靶细胞,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以维持体温 B. 变温动物其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低,同时心脏组织二倍体细胞比例高,心脏组织的再生能力较弱 C. 由于基因工程小鼠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会导致血浆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偏高 D. 若基因工程小鼠心脏组织中二倍体细胞数目大幅增加,则证明甲状腺激素具有抑制正常小鼠心脏组织再生的能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曲线:由变温动物到恒温动物的进化过程中,高等动物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较高,但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所占比例较低,说明高等动物心脏再生能力较差。 2、体温恒定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 34 - 【详解】A、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并与靶细胞上受体结合,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以维持体温,A错误; B、变温动物其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低,同时心脏组织二倍体细胞比例高,心脏组织的再生能力较强,B错误; C、由于基因工程小鼠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故甲状腺激素不会作用于心脏细胞,由于甲状腺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所以体内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与正常小鼠相同,C错误; D、制备的基因工程小鼠,其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不能被识别并发挥作用,若心脏组织中二倍体细胞数目却大幅增加,由此证明甲状腺激素抑制正常小鼠心脏组织再生能力,D正确。 故选D。 25.研究人员选择果皮黄绿色、果肉白色、果皮有覆纹的纯合甜瓜植株(甲)与果皮黄色、果肉橘红色、果皮无覆纹的纯合甜瓜植株(乙):杂交,F1表现为果皮黄绿色、果肉橘红色、果皮有覆纹。F1自交得F2,分别统计F2各对性状的表现及株数,结果见下表。假设控制覆纹性状的基因与控制果皮颜色、果肉颜色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甜瓜性状 果皮颜色(A、a) 果肉颜色(B、b) 果皮覆纹 F2的表现型及株数 黄绿色 482 黄色 158 橘红色 478 白色 162 有覆纹 361 无覆纹 279 A. 若让F2中果肉橘红色植株随机交配,则F3中果肉白色植株占1/6 B. 若让F1与植株乙杂交,则子代中果皮有覆纹:无覆纹=3:1 C. 若果皮颜色、覆纹由3对独立的等位基因控制,则理论上F2中果皮黄色无覆纹的甜瓜植株约有70株 - 34 - D. 由表中F2果皮颜色、果肉颜色的统计数据,可判断A/a、B/b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个体产生比例相等的四种类型的配子,自交后代A_B_:A_bb:aaB_:aabb=9:3:3:1。 2、分析表格信息可知,子二代黄绿色:黄色≈3:1,黄绿色对黄色是显性性状;橘红色:白色≈3:1,橘红色对白色是显性性状;有覆纹:无覆纹≈9:7,因此果皮覆纹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如果2对等位基因用C(c)、D(d)控制,子一代有覆纹基因型是CcDd,亲本基因型是CCDD、ccdd。 【详解】A、F2中果肉橘红色植株基因型为BB的比例为1/3,Bb的比例为2/3,若让果肉橘红色植株随机交配,则F3中果肉白色植株(bb)的比例为2/3×2/3×1/4=1/9,A错误; B、对于果皮覆纹这一性状,子一代基因型是CcDd,与乙ccdd杂交,子一代基因型是CcDd:Ccdd:ccDd:ccdd=1:1:1:1,子代中果皮有覆纹:无覆纹=1:3,B错误; C、如果果皮颜色、覆纹由3对独立的等位基因控制,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果皮颜色由A(a)控制,则子一代基因型是AaCcDd,子二代果皮黄色无覆纹的甜瓜植株的基因型是aaC_dd、aaccD_、aaccdd,比例是1/4×7/16=7/64,后代植株共有640株,因此F2中果皮黄色无覆纹的甜瓜植株大约有640×7/64=70株,C正确; D、果皮颜色、果肉颜色两对相对性状,分别遵循分离定律,但是两对等位基因不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我国某湖泊中有鳜鱼、鲫鱼和鲢鱼,该湖泊从上至下可分为甲、乙、丙、丁四层,某兴趣小组在某个季节对其温度和氧气进行空间结构分析,同时也调查出部分生物所构成的食物网,结果见下图: - 34 - (1)该湖泊中__________________层水的密度最大。 (2)该湖泊不同水层中分布了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结构,其中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随着水深增加,与甲层相比,丁层含氧量非常低,其生物方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该湖泊中,若后一个营养级均匀捕食前一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鳜鱼增重1kg,需要消耗藻类__________________kg;仅从能量流动角度考虑,除适当增加投放饵料外,还可采取减少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增加鱼类的数量。 (4)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使该湖泊水体污染日趋严重,需大力建设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态工程,以实施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减量、回收、再生和再循环等措施。 【答案】 (1). 丙(静水) (2). 垂直 (3). 食物不同/栖息场所不同长期进化的结果 (4). 底泥层缺少浮游植物且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会消耗大量氧气 (5). 550 (6). 水蚤数量(食物链环节) (7). 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或废水处理与利用 【解析】 【分析】 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分析湖泊:甲层为表水层,乙层为斜温层,丙层为静水层,丁层为底泥层,其中静水层的水的密度最大。 【详解】(1)该湖泊中(丙)静水层水的密度最大。 - 34 - (2)该湖泊不同水层中分布了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于长期食物或者栖息场所不同可能导致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随着水深增加,与甲层相比,丁层含氧量非常低,其生物方面的原因是底泥层缺少浮游植物且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会消耗大量氧气。 (3)在该湖泊中,若后一个营养级均匀捕食前一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鳜鱼增重1kg,则鲫鱼增重1/10%=10 kg,由于后一个营养级均匀捕食前一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则需要消耗藻类为(10×1/2)/10%+(10×1/2)/(10%×10%)=550kg;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仅从能量流动角度考虑,除适当增加投放饵料外,还可采取减少水蚤数量(食物链环节)的方法增加鱼类的数量。 (4)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使该湖泊水体污染日趋严重,需大力建设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或废水处理与利用的生态工程,以实施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减量、回收、再生和再循环等措施。 【点睛】本题主要借助湖泊的分层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借助食物链和食物网考查能量传递效率,要求考生识记群落中动物和植物垂直分层现象,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 27.马铃薯植株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以蔗糖的形式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输到地下的根、茎等器官,用于分解供能或储存。图1为马铃薯叶肉细胞内光合作用与需氧呼吸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⑤表示相关生理过程,a~f表示相关物质;图2为三碳糖磷酸、蔗糖与淀粉合成代谢途径,叶绿体上的磷酸转运器转运出1分子三碳糖磷酸的同时转运进1分子Pi(磷酸分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b代表__________________,代表卡尔文循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 34 - (2)叶绿体内淀粉的合成与细胞溶胶中蔗糖的合成都需要碳反应产生的三碳糖磷酸,据图2分析,当细胞溶胶中Pi浓度__________________时,会限制三碳糖磷酸从叶绿体中运出,从而__________________淀粉在叶绿体内的合成。 (3)筛管中的蔗糖可积累到很高的浓度,猜测蔗糖可能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韧皮部筛管。 (4)为验证光合产物以蔗糖形式运输,研究人员将酵母菌蔗糖酶基因转入植物,该基因表达的蔗糖酶定位在叶肉细胞的细胞壁上。结果发现:转基因植物出现严重的短根、短茎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该酶还导致叶肉细胞外__________________含量升高,被叶肉细胞吸收后,通过转运蛋白运至叶绿体内_____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光合作用进行。 【答案】 (1). 氧气 (2). ② (3). 较低 (4). 促进 (5). 主动转运 (6). 叶肉细胞壁上的蔗糖酶水解胞外的蔗糖,导致进入筛管的蔗糖减少,根和茎得到的糖不足,生长困难 (7). 葡萄糖和果糖 (8). 抑制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①过程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②过程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基质上进行;③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进行;④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上进行;⑤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a为NADPH, b为氧气,c为水,d为二氧化碳,e为丙酮酸,f为NADH。 【详解】(1)图1中b代表氧气;卡尔文循环(碳循环)即过程②。 (2)叶绿体内淀粉的合成与细胞溶胶中蔗糖的合成都需要碳反应产生的三碳糖磷酸,叶绿体上的磷酸转运器转运出1分子三碳糖磷酸的同时转运进1分子Pi(磷酸分子),当细胞溶胶中Pi浓度较低时,会限制三碳糖磷酸从叶绿体中运出,从而促进淀粉在叶绿体内的合成。 (3)筛管中的蔗糖可积累到很高的浓度,蔗糖可能通过主动转运从低浓度进入到高浓度韧皮部筛管中。 (4)为验证光合产物以蔗糖形式运输,研究人员将酵母菌蔗糖酶基因转入植物,该基因表达的蔗糖酶定位在叶肉细胞的细胞壁上。结果发现:转基因植物出现严重的短根、短茎现象,说明植物生长严重缺乏糖类等能源物质,其原因是叶肉细胞壁上的蔗糖酶水解胞外的蔗糖,导致进入筛管的蔗糖减少,根和茎得到的糖不足,生长困难;该酶水解胞外的蔗糖生成果糖和葡萄糖,导致叶肉细胞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升高,被叶肉细胞吸收后,通过转运蛋白运至叶绿体内,导致淀粉的含量增加,从而抑制光合作用进行。 - 34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物质变化和发生的场所,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把握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图甲,正确判断甲图中发生生理过程及其物质名称,理解暗反应过程中三碳糖磷酸与淀粉和蔗糖合成之间的关系,正确识图获取有效信息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8.某种昆虫眼色的朱红色和红色、眼形的正常眼和棒眼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存在基因纯合致死现象。为研究其遗传机制,选取一对朱红色正常眼昆虫进行杂交实验,得到的F1表现型及数目见下表: 红色正常眼 朱红色正常眼 红色棒眼 朱红色棒眼 雌性个体(只) 0 61 0 9 雄性个体(只) 31 28 11 0 (1)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2)亲本朱红色正常眼昆虫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F昆虫中致死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3)若从F1中选取朱红色正常眼雌性个体与红色棒眼雄性个体交配。理论上,其子代基因型共有__________________种,其中红色棒眼雌性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4)某科研人员偶然发现了一种隐性翅型突变体昆虫——翅外展昆虫,为确定突变基因位置,取翅外展正常眼昆虫与正常翅棒眼昆虫为亲本进行杂交,所得F1再进行自由交配(注:亲本为纯合个体,所有个体均成活,不考虑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①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突变基因与棒眼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②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突变基因与棒眼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答案】 (1). X (2). 亲本均为朱红眼,F1雌性个体均为朱红眼,而雄性个体中出现了红眼 (3). BbXAXa (4). BbXAY (5). bbXAY和bbXAXA (6). 7 (7). 1/21 (8). 正常翅正常眼:正常翅棒眼:翅外展正常眼:翅外展棒眼=9:3:3:1 (9). 正常翅正常眼:正常翅棒眼:翅外展正常眼=2:1:1 【解析】 - 34 - 【分析】 分析表格:亲本均为朱红眼,后代雌性个体均为朱红眼,红眼只出现在雄性个体中,说明朱红眼对红眼为显性,且控制朱红眼和红眼的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均为正常眼,后代出现了棒眼,说明正常眼对棒眼为显性,又由于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故控制正常眼和榜眼的等位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1)亲本均为朱红眼,F1雌性个体均为朱红眼,而雄性个体中出现了红眼,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亲本朱红色正常眼昆虫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理论上子一代雌性中应该出现朱红色正常眼、朱红色棒眼且比例为3:1,雄性中应该朱红色正常眼、朱红色棒眼、红色正常眼、红色棒眼,但子一代雌性朱红色棒眼明显减少,雄性中没有出现朱红色棒眼,结合题意存在基因纯合致死的现象,故推断中F1昆虫中致死的基因型为 bbXAY和bbXAXA。 (3)F1中选取朱红色正常眼雌性个体(B_XAX-)与红色棒眼雄性个体(bbXaY)交配,后代棒眼bb的概率为2/3×1/2=1/3,正常眼Bb的概率为1-1/3=2/3,由于朱红眼母本为XAXA的概率为1/2,为XAXa的概率为1/2,故基因型后代朱红眼XAY的概率为1/2×1/2+1/2×1/2×1/2=3/8,朱红眼XAXa的概率为1/2×1/2+1/2×1/2×1/2=3/8,红眼XaY的概率为1/2×1/2×1/2=1/8,红眼XaXa的概率为1/2×1/2×1/2=1/8,后代共应该有8种基因型,但由于纯合朱红色棒眼致死,故后代共有7种基因型;后代纯合朱红色棒眼的概率为3/8×1/3=1/8,则后代红眼的概率为1/7,则红色棒眼雌性的比例为1/7×1/3=1/21。 (4)翅外展正常眼昆虫与正常翅棒眼昆虫杂交所得F1全为正常翅正常眼,F1再进行自由交配得F2,观察F2的表现型及比例,若突变突变基因与棒眼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说明控制翅形和眼形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翅正常眼:正常翅棒眼:翅外展正常眼:翅外展棒眼=9:3:3:1; 若突变基因与棒眼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翅正常眼:正常翅棒眼:翅外展正常眼=2:1:1。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要求考生设计实验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有一定的难度。 29.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回答与香蕉酒制作有关的问题; - 34 - (1)香蕉果肉含糖高,又有一定的酸度,适于作为果酒发酵的原料。但香蕉果浆的黏度大,需向香蕉果浆中添加果胶酶使果胶最终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使果浆中的固体与液体分离效果更好;然后进行沸水浴处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对产物进行__________________,可见果汁的出汁率与澄清度大大提高。 (2)将获得的果汁置于90℃环境中__________________处理15分钟,以减少其他杂菌干扰。取出果汁后冷却,再经过糖酸调配、硫处理后,最后向果汁中添加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果酒发酵。 (3)发酵后第15天,当发酵瓶中__________________,即表示发酵完毕,可取10mL香蕉酒离心获得_______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__________法测定香蕉酒的澄清度。 (二)回答与基因工程和单克隆抗体制备有关的问题: (1)单克隆抗体在病毒的鉴定上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将特定抗原物多次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取小鼠的骨髓瘤细胞和脾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一定量的PEG或__________________作介导进行融合。 (2)将融合好的细胞接种在__________________上,并置于CO2培养箱内培养。经过一定时间后,将培养液中的杂交细胞通过__________________筛选出阳性杂交瘤细胞,为获得单一细胞群体和纯净均一的单克隆抗体,往往对阳性杂交瘤细胞进行__________________。 (3)单克隆抗体还可通过单个B细胞抗体技术获得。首先将分选到的单个B细胞进行裂解,获得特异性抗体的基因片段,利用__________________法对其进行扩增,随后构建重组质粒,并导入至细菌中大量复制,为了提高重组质粒导入细菌的效率,需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等因素。 (4)从细菌中提取扩增后的重组质粒,导入至小鼠成纤维细胞内表达抗体,37℃培养一段时间后,将培养液离心获取抗体,并进一步__________________、检测便可获得单克隆抗体。 【答案】 (1). 半乳糖醛酸 (2). 沸水浴使纤维素等固形物凝聚 (3). 过滤 (4). 灭菌(杀菌) (5). 酵母菌 (6). 停止出现气泡 (7). 上清液 (8). 比浊/光电比色/比色 (9). 仙台病毒 (10). 饲养层/滋养细胞 (11). 抗体检验 (12). 细胞克隆/克隆培养法 (13). PCR (14). 导入方法、筛选条件、防止污染、重组DNA的质量和浓度、试剂的质量(氯化钙的纯度)、受体细胞的生长状态和密度 (15). 纯化 【解析】 【分析】 1、果胶酶不是特指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 2、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 34 - (1)在有氧条件下,1分子C6H12O6和6分子H2O和6分子O2在酶的作用下生成6分子CO2和12分子H2O,并放出大量的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1分子C6H12O6在酶的作用下生成2分子CO2和2分子C2H5OH,并放出少量的能量。 3、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为: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目的基因是指: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2)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 (3)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1)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2)常用的转化方法: ①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②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 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Ca2+转化法。 (3)重组细胞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标记基因是否表达。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2)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方法是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mRNA杂交; (3)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4)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否出现抗虫性状。 - 34 - 4、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一)(1)香蕉果肉含糖高,又有一定的酸度,适于作为果酒发酵的原料。但香蕉果浆的黏度大,需向香蕉果浆中添加果胶酶使果胶最终分解为半乳糖醛酸,使果浆中的固体与液体分离效果更好;然后进行沸水浴处理,原因是沸水浴使纤维素等固形物凝聚,然后对产物进行过滤,可见果汁的出汁率与澄清度大大提高。 (2)将获得果汁置于90℃环境中灭菌处理15分钟,以减少其他杂菌干扰。取出果汁后冷却,再经过糖酸调配、硫处理后,最后向果汁中添加酵母菌进行果酒发酵。 (3)发酵后第15天,当发酵瓶中停止出现气泡,即表示发酵完毕,可取10mL香蕉酒离心获得上清液,利用比浊(或光电比色或比色)法测定香蕉酒的澄清度。 (二)(1)单克隆抗体在病毒的鉴定上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将特定抗原物多次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取小鼠的骨髓瘤细胞和脾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一定量的PEG或灭活病毒作介导进行融合。 (2)将融合好的细胞接种在饲养层或滋养细胞上,并置于CO2培养箱内培养。经过一定时间后,将培养液中的杂交细胞通过抗体检验筛选出阳性杂交瘤细胞,为获得单一细胞群体和纯净均一的单克隆抗体,往往对阳性杂交瘤细胞进行细胞克隆(或克隆培养法)。 (3)单克隆抗体还可通过单个B细胞抗体技术获得。首先将分选到的单个B细胞进行裂解,获得特异性抗体的基因片段,利用PCR法对其进行扩增,随后构建重组质粒,并导入至细菌中大量复制,为了提高重组质粒导入细菌的效率,需要考虑导入方法、筛选条件、防止污染、重组DNA的质量和浓度、试剂的质量(氯化钙的纯度)、受体细胞的生长状态和密度等因素。 (4)从细菌中提取扩增后的重组质粒,导入至小鼠成纤维细胞内表达抗体,37℃培养一段时间后,将培养液离心获取抗体,并进一步纯化、检测便可获得单克隆抗体。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果酒的制作、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知识,要求考生重点识记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识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0.二甲双胍对降血糖效果明显,但降糖机制尚不明确。为探究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对降低血糖的作用和对胰岛素分泌量的影响,研究者提出了实验思路如下。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与用具,完善实验分组设计和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 34 - (要求与说明:血糖浓度、胰岛素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实验思路: ①取高血糖症小鼠若干只,随机分为A、B、C、D4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向A、B、C三组分别饲喂高、中、低三个不同浓度的含二甲双胍的饲料:D组__________________。 ④重复步骤②。 ⑤统计分析所得的数据,得出结论。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思路的步骤②为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③中D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二甲双胍不是通过胰岛素的分泌而降低血糖的,且血糖浓度与二甲双胍浓度成负相关。请绘制此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以坐标柱状图形式表示)。 (3)在机体中,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者进一步研究胰岛素敏感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发现,与实验前相比,实验处理后小鼠细胞膜表面GLUT4蛋白(转运葡萄糖的载体)数量明显上升;则可推测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答案】 (1). 测量4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分泌量,并计算平均值 (2). 饲喂等量不含二甲双胍的饲料 (3). 血糖降低显著而胰岛素的量没有显著差异且二甲双胍浓度越高,血糖浓度越低 (4). - 34 - (5). 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抑制氨基酸等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6). 提高高血糖症小鼠敏感细胞GLUT4基因的mRNA量、GLUT4蛋白表达量、促进先前存在的GLUT4到细胞膜表面、抑制GLUT4蛋白的降解等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探究的题目是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对降低血糖的作用和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所以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因变量是血糖变化情况和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详解】(1))②设置对照组,该实验为前后对照,所以分组编号后需要测量4组小鼠实验前的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分泌量,并计算平均值;自变量设置的同时应当设置空白对照,步骤③中D组应当饲喂等量不含二甲双胍的饲料。 (2)若实验结果为血糖降低显著而胰岛素的量没有显著差异且二甲双胍浓度越高,血糖浓度越低,则说明二甲双胍不是通过胰岛素的分泌而降低血糖的,且血糖浓度与二甲双胍浓度成负相关,实验结果绘制如下: - 34 - (3)在机体中,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机理是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同时抑制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研究者进一步研究胰岛素敏感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发现,与实验前相比,实验处理后小鼠细胞膜表面GLUT4蛋白(转运葡萄糖的载体)数量明显上升;则可推测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原理是提高高血糖症小鼠敏感细胞GLUT4基因的mRNA量、GLUT4蛋白表达量、促进先前存在的GLUT4到细胞膜表面、抑制GLUT4蛋白的降解等。 【点睛】本题以实验为背景主要考查血糖的调节及胰岛素的功能,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 34 - - 3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