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宁波市十校2020届高三3月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宁波“十校”2020届高三3月联考 生物试题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导致的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 温室效应造成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移动 B. 臭氧层减少使人类遭受短波辐射增加,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减退 C. 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会加重温室效应、酸雨、水体等污染问题 D. 脊椎动物灭绝的数量比无脊椎动物还要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增长过快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 【详解】A、温室效应会导致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A正确; B、臭氧层减少使人类遭受短波辐射增加,对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主要危害包括: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等,B正确; C、水体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等是由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C正确; D、地球上大约有4.7万种脊椎动物,而无脊椎动物有120多万种,无脊椎动物要远远多于脊椎动物,D错误。 故选D。 2.关于细胞生命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衰老过程中线粒体和细胞的体积不断增大 B.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C. 单细胞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不会出现细胞分化 D. 癌细胞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与正常分化的本质相同,遗传物质不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 31 - 1.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衰老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随细胞年龄增大而减少,但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变大,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核体积增大是细胞衰老的特征,A错误; B、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 C、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在生长过程中不会出现细胞分化,C正确; D、癌细胞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因此遗传物质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下列关于伞藻、蓝藻、衣藻、黑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是有细胞壁结构的生物,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 都是属于单细胞的生物 C. 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 都存在核糖体,且它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蓝藻属于原核生物,衣藻、伞藻和黑藻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比较项目 原 核 细 胞 真 核 细 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 31 - 主要 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 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 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 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详解】A、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衣藻、伞藻和黑藻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壁的成分纤维素和果胶,A错误; B、伞藻、蓝藻、衣藻是单细胞生物、黑藻不是,B错误; C、伞藻、蓝藻、衣藻、黑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 D、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核糖体,但是原核细胞没有核仁,D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真核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 31 - B. 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也能进行需氧呼吸 C.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必需的细胞器 D. 溶酶体存在于动物、植物细胞和某些真菌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部分原核细胞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如蓝藻。 2.细胞类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而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不能进行需氧呼吸,B错误; C、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没有核糖体的生物不能独立合成蛋白质,C正确; D、溶酶体普遍存在于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中,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5.如图是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①~④表示构成质膜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这是电镜下面观察到的质膜流动镶嵌的结构 B. ②的尾部和③一起存在于脂双层的内部 C. 质膜中都存在③,③的存在使得质膜比较“坚实” D. 质膜具有选择透性是由④体现出来的 【答案】B - 31 - 【解析】 【分析】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据图分析,①为糖蛋白,②为磷脂分子,③为胆固醇,④为蛋白质。 【详解】A、这是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是电镜下看到的结构,A错误; B、③胆固醇的作用是与②磷脂的非极性尾部一起存在于脂双层内部,使质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又比较坚实,B正确; C、并不是所有质膜都有胆固醇,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C错误; D、细胞膜的选择透性与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④蛋白质分子都有关,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胆固醇存在于动物细胞和少数植物细胞质膜上,在调节膜的流动性,增加膜的稳定性以及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6.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促使核酸合成或分解的酶,统称为核酶 B. 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中的酶其种类相同、但数量不同 C. RNA聚合酶不仅作用于RNA的磷酸二酯键的形成,也能作用于DNA的氢键 D. 酶是生物催化剂,因此反应过程中酶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能促使核酸合成和分解的酶分别为核酸合成酶、核酸水解酶,而核酶是化学本质是RNA的酶的统称,A错误; B、同一个体内不同部位体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不同的,所含酶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B错误; C、RNA聚合酶在催化核糖核苷酸形成RNA的过程中作用于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在转录过程中也可作用于双链DNA分子中的氢键、使双链DNA解旋,C正确; D、酶是生物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数量和性质不变,但在反应过程中酶与相应底物结合后其形状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 31 -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和特性,明确酶的催化作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7.利用无色洋葱内表皮细胞,先后加入适量红墨水的蔗糖溶液和清水,开展“观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活动。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中观察了两次,通过前后两次观察,采用了自身前后对照 B. 细胞中液泡颜色变化:浅→深→浅 C. 细胞吸水能力变化:大→小→大 D. 视野中红色区域变化:小→大→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将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置于低浓度的溶液或蒸馏水中,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但如果所用溶液为葡萄糖、KNO3、NaCl、尿素、乙二醇等,发生质壁分离后因细胞主动或被动吸收溶质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会吸水引起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 (2)质壁分离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质壁分离程度越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越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3)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水分子的移动是双向的,总结果是单向的。 (4)本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 【详解】A、本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A错误; B、由于用的是无色洋葱内表皮,因此液泡无颜色,B错误; C、细胞失水过程中,吸水能力增强,吸水过程中,吸水能力减弱,即细胞吸水能力变化:小→大→小,C错误; D、细胞失水过程中,细胞缩小,红色区域由小变大,吸水过程中,细胞涨大,红色区域由大变小,视野中红色区域变化:小→大→小,D正确。 故选D。 8.下列关于人体骨骼肌细胞呼吸的叙述,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为1:3,则该组织消耗的氧气量与产生的二氧化碳之比为1:2 B. 在缺氧条件下,细胞主要进行厌氧呼吸可以快速地利用葡萄糖产生ATP - 31 - C. 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缺氧条件下可被乳酸脱氢酶还原为乳酸 D. 呼吸过程中释放的大部分能量用来维持体温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设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a和3a,则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和释放的二氧化碳都是6a,而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氧气的吸收总量和二氧化碳的产生总量之比是6a:(6a+0)=1:1,A错误; B、在缺氧条件下,厌氧呼吸将葡萄糖不彻底分解,释放少量能量,所以能快速地利用葡萄糖产生ATP,在短时间内维持生命,但无氧呼吸产物乳酸等有毒,会导致乳酸中毒,所以细胞仍然是有氧呼吸产生ATP的量多,细胞仍主要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C、在缺氧条件下,糖酵解产物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被NADH还原为乳酸,C错误; D、呼吸作用过程中释放的大部分能量转化成热能,用来维持体温,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在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释放出能量有二个用途:一部分是用于细胞进行各种生命活动需要;另一部分是释放的热能,为后续生命体的代谢提供一个温度恰当的环境。 9.有关核酸是遗传物质证据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S型菌和R型菌的结构不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 S型菌的DNA单独侵染小鼠不会使小鼠得败血症 C. 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单独侵染烟草,烟草不会出现病斑 D.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细菌裂解后子代仍旧是噬菌体,这种现象是遗传变异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 - 31 - 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详解】A、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是由于遗传物质有差异而表现的,A错误; B、用S型菌的DNA单独去侵染小鼠,小鼠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且小鼠与S型菌亲缘关系较远,S型菌的DNA不能注入小鼠体内,不会使小鼠得败血症,B正确; C、由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是遗传物质,所以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侵染烟草,烟草会感染出现病斑,C错误; D、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细菌裂解后子代仍旧是噬菌体,这种现象是遗传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10.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细胞一定能进行b过程,不一定能进行a过程 B. e、d过程可发生在同一种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中 C. b、c过程叫做基因的表达 D. 转录是把DNA上的遗传信息传递到信使RNA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中心法则的内容,其中a表示DNA分子的自我复制;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翻译过程;d表示逆转录过程;e表示RNA分子的自我复制过程;其中d和e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详解】A、人体红细胞无a过程DNA复制,也无b过程转录,A错误; B、d是逆转录,只能发生在被逆转录病毒侵染的细胞中,e是RNA复制,只能发生在被含RNA复制酶的病毒侵染的细胞中,B错误; C、基因的表达是指b转录和c翻译这两个过程,C正确; - 31 - D、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RNA有很多种,不一定是合成mRNA,D错误。 故选C。 11.下列关于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特纳氏综合症”和“葛莱弗德氏综合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种病都是遗传物质改变所引起的 B.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C. 新生婴儿和儿童中容易表现这三种疾病 D. 上述变异都使得细胞里面的基因种类和数目发生了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本质 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使性状重新组合 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出现了新的性状 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或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或染色体内部结构发生改变 发生时期及其原因 减Ⅰ四分体时期由于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任何细胞。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不分离,出现多倍体;或减数分裂时,偶然发生染色体不配对不分离,分离延迟等原因产生染色体数加倍的生殖细胞,形成多倍体 【详解】A、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特纳氏综合症”和“葛莱弗德氏综合症”都是遗传病,三种病都是遗传物质改变所引起的,A正确;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氨基酸种类的改变,B错误; - 31 - C、遗传病的表现受基因型控制,新生婴儿和儿童发病率受亲本基因型决定,与幼年老年无关,C错误; D、“特纳氏综合症”和“葛莱弗德氏综合症”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细胞里面的基因种类和数目未发生了改变,D错误。 故选A。 12.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是敏感的,将它接种到青霉素浓度为0.1单位/cm3的培养基里少数存活下来,再把存活下来的接种到青霉素浓度为0.2单位/cm3的培养基里逐步提高青霉素浓度,存活下来的细菌越来越多。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选择的过程中,存活下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青霉素能力 B. 存活下来的细菌进行繁殖并将其抗性基因传给后代,最后青霉素对它们不再起作用 C. 青霉素直接选择了生物的表现型,后代的有利变异逐渐累加在一起 D. 原始细菌体内存在的抗药性突变与青霉素的作用无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基因频率改变的影响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选择的过程中,把存活下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到青霉素浓度为0.2单位/cm3的培养基里,逐步提高青霉素浓度,存活下来的细菌越来越多,说明存活下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后代并不都具有很强的抗青霉素能力,A错误; B、存活下来的细菌进行繁殖并将其抗性基因传给后代,最后细菌都具有抗药性,青霉素对它们不再起作用,B正确; C、青霉素直接选择了生物的表现型,后代的有利变异逐渐累加在一起,导致强抗药性的细菌出现,C正确; D、青霉素不能诱发基因突变,原始细菌体内存在的抗药性突变与青霉素的作用无关,D正确。 故选A。 13.下列有关遗传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新物种 B. 常规育种都需要通过杂交、选择、纯合化等过程 C. 花药离体培养法需要用适宜的激素处理才能获得单倍体幼苗 - 31 - D.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能使染色体组加倍,一定能得到纯合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 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优 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缺 点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抗病植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详解】A、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新品种,但仍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 B、杂交育种不都要通过杂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培养出新品种,如所需优良品种为隐性性状,一旦该性状出现后选出即可,B错误; - 31 - C、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需要用适宜的植物激素处理才能诱导花药脱分化、再分化过程,进而获得单倍体幼苗,C正确; D、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能使染色体组加倍,不一定能得到纯合子,如处理材料为Aa,则AAaa仍为杂合子,D错误。 故选C 14.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 B. 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只能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 线粒体内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在线粒体中氧气浓度高于细胞溶胶 D.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通过稳态调节,使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而不是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构成动态平衡,A错误; B、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例如蛙的皮肤细胞可以直接从外界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B错误; C、线粒体内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氧气从细胞溶胶进入线粒体,所以在线粒体中氧气浓度低于细胞溶胶,C错误;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赖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D。 15.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噬菌体和HIV入侵宿主细胞的方式相同,遗传物质进入,外壳留在外面 B. - 31 -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进而导致特异性免疫瘫痪,因此患者体内无法产生抗体 C. 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进行遗传,所以要实施剖腹产和人工哺乳 D. HIV外层脂类膜上的蛋白质由HIV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噬菌体和HIV入侵宿主细胞的方式不相同,噬菌体只有遗传物质进入,HIV注入的有RNA和逆转录酶,外壳均留在外面,A错误; B.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进而导致特异性免疫瘫痪,但有少部分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患者体内仍可以产生少量抗体,B错误; C、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可以通过母婴进行传播,所以要实施剖腹产和人工哺乳,C错误; D、HIV外层脂类膜中的蛋白质是HIV的RNA逆转录形成的DNA控制合成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及其病毒的中文名称,掌握艾滋病的繁殖途径、致病原理及其传播途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下图甲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一条染色体(质)的系列变化过程,图乙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时有关物质或结构数量的相关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时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B. 图甲可表示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完整的染色体形态变化 - 31 - C. 若图乙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2 D. 图乙ab段可表示图甲③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图示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染色质)的系列变化过程。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则①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②表示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发生在前期;③表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发生在后期。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则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乙:图2表示细胞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片段。 【详解】A、图乙中a时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可能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图甲还缺少染色体解螺旋变成染色质丝的过程,不可表示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完整的染色体形态变化,B错误; C、若图乙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从2n变为n,则n=1,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由于着丝点分裂,减二后期染色体数暂时增加为2n,后变为n,则n=1,C错误; D、图甲③过程为着丝点分裂,图乙ab段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表示图甲③过程,D正确。 故选D。 17.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一个成熟T细胞的表面都只带有一种特异性的受体 B. 任何一个能引发产生大量淋巴细胞的标志就是抗原 C. 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巨噬细胞表面的抗原_MHC复合体的受体 D. 人体内可能存在不同种B细胞识别某一种流感病毒的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 31 -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每一个成熟的T淋巴细胞只带有对应于一种特异性抗原的受体,A错误; B、人体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功能,所以能够能引发产生大量淋巴细胞的“非已”标志一定是抗原,但不一定是外来的病原体,也可能是自身的细胞,B错误; C、抗原-MHC复合体能被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C错误; D、人体内可能存在多种B淋巴细胞识别同一流感病毒的受体,故人体内可能存在不同种B细胞识别某一种流感病毒的现象,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理解T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18.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性比例变大,则出生率变大 B. “J”型增长曲线中也存在死亡的个体 C. 人为淘汰某种群生殖后期的个体,可提高种群的出生率 D. 年龄结构通常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详解】A、种群性比率变大,则出生率变小,种群密度相应变小,A错误; - 31 - B、“J”型曲线存在与理想条件下,但生物的寿命是有限的,故其增长曲线中也存在死亡的个体,B正确; C、通过淘汰某种群生殖后期的个体,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使其成为增长型,但短期内种群的出生率不一定提高,C错误; D、年龄结构通常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9.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个神经元可以构成最简单的反射 B.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 C. 反射活动的完成不仅依靠神经系统,也需要体液参与 D. 跨步反射是涉及多个神经元的简单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反射过程: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如果中枢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 【详解】A、两个神经元可以构成最简单的反射弧——膝反射弧,A错误; B、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而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基本结构,B错误; 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中有突触,在突触部位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反射活动的完成不仅依靠神经系统,也需要体液如组织液的参与,C正确; D、跨步反射是出生后才有的,是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复杂反射,D错误。 故选C。 20.a-淀粉酶宜采用吸附法进行固定化,下列关于a-淀粉酶固定化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 31 - A. 淀粉酶柱制作好需要用10倍体积的蒸馏水进行洗涤,目的是洗去没有吸附的a-淀粉酶 B. 亲和层析洗脱液加入碘_碘化钾溶液后呈红色,表明产物有糊精 C. 淀粉通过反应柱的流速过慢会导致产物变成麦芽糖 D. 酶柱使用完后用10倍体积的蒸馏水洗涤反应柱以除去剩余的反应物和产物,放入冰箱中保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由于细胞相对于酶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酶小容易从包埋的材料漏出,一般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详解】A、淀粉酶柱制作好需要用10倍体积的蒸馏水进行洗涤,目的是洗去没有吸附的a-淀粉酶,A正确; B、酶柱中有α-淀粉酶,淀粉溶液经酶柱后的流出液,淀粉被水解成糊精,加入KI-I2溶液后呈红色,故亲和层析洗脱液加入碘_碘化钾溶液后呈红色,表明产物有糊精,B正确; C、控制淀粉溶液以一定流速过柱,目的是使淀粉充分水解成糊精,C错误; D、酶柱使用完后用10倍体积的蒸馏水洗涤反应柱,目的是除去剩余的反应物和产物,放入冰箱中低温保存,D正确。 故选C。 21.科学家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方法,将番茄的原生质体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融合,成功地培育出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如图所示),其中①~⑤表示过程,英文字母表示细胞、组织或植株。据图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所涉及到的原理为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B. ④和⑤过程细胞的分裂方式只有有丝分裂; C. 如果番茄为二倍体,马铃薯为四倍体,f植株为六倍体 - 31 - D. f植株的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植株含有三个染色体组,为单倍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表示去壁获取原生质体的过程;②表示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③表示再生出新细胞壁的过程;④表示脱分化过程;⑤表示再分化过程。 【详解】A、该过程所涉及到的原理为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的全能性,A错误; B、④表示脱分化过程,⑤表示再分化过程,④和⑤过程细胞的分裂方式只有有丝分裂,B正确; C. 如果番茄为二倍体,马铃薯为四倍体,则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后获得的f植株为六倍体,C正确; D、 f植株的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植株虽然含有三个染色体组,但由花药等配子发育而来的属于单倍体,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具体过程及意义;识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及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步骤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2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就能长时间维持稳定 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指的是能量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传递的过程 C. 如果生产者净 初级生产量为零时,它的生物量不一定为零 D. 人工鱼塘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总初级生产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直接利用无机环境的CO2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也能通过细胞呼吸直接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消费者只能通过细胞呼吸向无机环境释放CO2但不能直接利用CO2;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是在整个生物圈中进行的,而比生物圈小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能独立进行物质循环。 - 31 - 【详解】A、物质是循环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就能长时间维持稳定,但人工生态系统需要额外补给,A错误; B、能量流动是指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错误; C、生产者的生物量就是净初级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即生产者的光合量除去生产者自身的呼吸量,故生产者净初级生产量为零时,它的生物量不一定为零,C正确; D、人工鱼塘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总初级生产量和人工补偿输入的饲料等的能量,D错误。 故选C。 23.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B. 第4年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短缺和天敌增多 C. 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8年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 D. 如果持续第16年到第20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前4年,λ值为定值,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时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性,A正确;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正确;第8到1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群数量最少,“S”型曲线的增长率应该是先增加后减少,而图中第8到第16年种群增长率先减少后者增加,C错误;由图示曲线图趋势知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λ大于2,而且基本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 【点睛】解题时注意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 - 31 - 24.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如图甲,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如图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自变量是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 B. 插条制备时一定要需要剪去根系和幼芽,减少内源激素的影响 C. 在实验I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生长抑制,对照组不作处理 D. 实验II、III、IV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A叶数量越多,B叶生长越慢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植物自身体内的细胞分裂素(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是排除外来营养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分析图乙: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是“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Ⅱ、Ⅲ和Ⅳ组比较说明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是“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结果Ⅱ、Ⅲ、Ⅳ三组中,A叶片的数目分别为2、1、0,对应B叶片的面积递减,说明A叶片数量越少B叶片生长越慢。 【详解】A、由图乙可知,四组实验的对照组处理的叶片不完全相同并且保留叶片的数量也不相同,实验自变量是处理的叶片及保留的叶片的数量,A错误; B、根能产生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幼芽能产生生长素,除去根系和幼芽的目的是减少插条中内源激素的干扰,B正确; C、由图实验I结果表明,B叶实验组叶片面积小于对照组,因此用细胞分裂素处理A叶会抑制B叶生长,对照组应不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叶片A,但保留相同的叶片数量,C错误; - 31 - D、实验Ⅱ、Ⅲ、Ⅳ三组中,A叶片的数目分别为2、1、0,对应B叶片的面积递减,说明A叶片数量越少,B叶片生长越慢,D错误。 故选B。 25.一只纯合朱红眼雌果蝇与干只纯合玉色眼雄果蝇杂交,F1 中雌果蝇均表现为野生型,雄果蝇均表现为朱红眼。将F1中的雌、雄果绳杂交得到F2,表现型结果如下:(控制果蝇眼 色的相关基因如果是一对用A/a表示,如果是两对用A/a、B/b 表示) 雌果蝇 雄果蝇 野生型250 朱红眼250 朱红眼200 野生型50 玉色眼200 白眼5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1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形成了比例为1:1:1:1的四种配子 B. F1代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AbXaB, F2 代朱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AbxAb C. 若F2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它的异常是因为F1 代雄果蝇产生配子时发生基因突变造成的 D. 若按F1产生雌配子的比例产生F2的雌蝇,则F2 代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随机交配(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子代雌果蝇中出现朱红眼的概率是7/10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纯合♀朱红眼×♂玉色眼→F1:♀野生眼、♂朱红眼,由此可见,后代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F1:♀野生眼×♂朱红眼→♀:250野生型、250朱红眼,♂:200朱红眼、200玉色眼、50野生眼、50白色眼,雌雄性状有差异,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最可能为X染色体上;F1:♀野生眼×♂朱红眼后代中,雄性后代分离比为:200:200:50:50即4:4:1:1,该性状最可能有由两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由于雄性后代分离比为:200:200:50:50即4:4:1:1,因此F1中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形成了比例为4:4:1:1的四种配子,A错误; B、F1 - 31 - :♀野生眼×♂朱红眼后代中,雄性后代分离比为:200:200:50:50即4:4:1:1,该性状最可能有由两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并且根据雄性后代4:4:1:1,可以预测F1产生的配子比例为:4XaB:4XAb:1XAB:1Xab;该过程用基因型表示如下:P:XAbXAb朱红眼×XaBY玉色眼→XaBXAb野生眼、XAbY朱红眼;F1:♀XaBXAb野生眼×♂XAbY朱红眼→♀:250野生型XABXAb、XAbXaB、250朱红眼XAbXAb、XAbXab,♂:200朱红眼XAbY、200玉色眼XaBY、50野生眼XABY、50白色眼XabY,因此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AbXaB,F2代朱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AbXAb、XAbXab,B错误; C、若F2中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XabXab),雌雄配子均异常,因此它的异常是因为F1代中雄果蝇产生配子时发生基因突变且雌配子发生交叉互换导致的,C错误; D、F2代雌果蝇(4/10XAbXaB、1/10XABXAb、4/10XAbXAb、1/10XAbXab)与白眼雄果蝇(XabY)随机交配,(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子代雌果蝇中出现朱红眼的概率=4/10×1/2+1/10×1/2+4/10+1/10×1/2=7/10,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26.某同学在学习“生态系统”相关内容后,制作了如右简易生态瓶,回答下列问题: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土壤层生物生存的场所在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中称为________________ 层。 (2)该同学往生态瓶中加入了少量的小鱼小虾,小鱼小虾以植物、苔藓为食,其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营养级。 (3)由于某些原因,鱼虾的死亡导致生态系统加速破坏,这个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 - 31 - 调节,该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______。 人工生态系统由于________________弱,因此容易被破坏。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的方向发展。 【答案】 (1). (植物、苔藓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 底泥 (3). 生产者(第一) (4). 正反馈 (5). 稳态 (6). 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7). 结构复杂化 (8). 功能完善化 【解析】 【分析】 该图是简易生态瓶的图,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输出、传递、转化和散失;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提高了生物群落对阳光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所能容纳的最大生物量,环境容纳量与生存的环境、资源有关。 【详解】(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瓶中的植物、苔藓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土壤层生物生存的场所在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中称为底泥层。 (2)该同学往生态瓶中加入了少量的小鱼小虾,小鱼小虾以植物、苔藓为食,其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摄入的生产者(第一)营养级的能量。 (3)由于某些原因,鱼虾的死亡导致生态系统加速破坏,这个过程偏离了正常范围,称为正反馈调节;该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人工生态系统由于物种多样性低,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弱,因此容易被破坏。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群落的结构等问题,实际能量流动的特点、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解题的关键。 27.紫藤具有生物量大,生长快,寿命长和能固氮等众多优点,是一种优质观赏豆科植物。某兴趣小组研究了重金属Pb污染严重地区的紫藤生长状况,其中图甲是提取和分离紫藤叶片中色素实验,图乙是研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紫藤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情况,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31 - (1)图甲中分离叶绿体宜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紫藤叶片中色素主要存在于紫藤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 中,图甲试管能检测到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能检测到细胞呼吸的是________________ (填标号)。 (2)参照图乙可知,紫藤可以生存的温度范围是____________,图乙中的“光合作用消耗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填“表观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或“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3)研究显示,在重金属Pb浓度达到1000mg/kg的严重污染地区,紫藤可以正常生长,但在紫藤的叶片和茎干中检测到的重金属Pb含量极低,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两项) 【答案】 (1). 离心(或差速离心) (2). 类囊体膜(或叶绿体) (3). B (4). A (5). 5~35℃ (6). 真正光合速率 (7). 重金属Pb富集于紫藤的地下部分、紫藤能分解吸收进入体内的重金属Pb、紫藤能拒绝吸收重金属Pb 【解析】 【分析】 1. 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根据是否需要光,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其中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2.图乙中,随温度的升高,细胞呼吸产生量逐渐增加,但光合作用消耗量先增加后减少。 【详解】(1)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故图甲中分离叶绿体宜采用的方法是离心(或差速离心);紫藤叶片中色素主要存在于紫藤细胞中的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中;B试管中存在完整的叶绿体,光反应需要色素吸收光,且需要ADP和磷酸等原料,故图甲试管能检测到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B,能检测到细胞呼吸的是A分离出叶绿体的细胞质。 - 31 - (2)参照图乙可知,5~35℃过程中,紫藤的光合作用消耗量都大于细胞呼吸产生量,故可以生存的温度范围是5~35℃;图乙中的“光合作用消耗量”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量,是真正光合速率。 (3)研究显示,在重金属Pb浓度达到1000mg/kg的严重污染地区,紫藤可以正常生长,但在紫藤的叶片和茎干中检测到的重金属Pb含量极低,可能的原因是紫藤能拒绝吸收重金属Pb或者重金属Pb进入紫藤后富集于紫藤的地下部分、紫藤能分解吸收进入体内的重金属Pb。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因素及相关实验,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条件:光照强度、温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28.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相关基因控制的原理如图甲所示,其中A、a, B、b和D、d为3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研究发现,A基因对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且体细胞中的d基因数多于D基因数时,D基因不能表达。图乙表示基因型为aaBbDdd的3种可能的突变体的染色体组成(其他染色体与基因均正常,假定产生的各种配子均能正常存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甲可知,正常情况下,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种。 (2)若让纯合橙红色植株和纯合白色植株杂交获得F1, F1自交产生的F2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色:橙红色:黄色=12:3:1,则亲本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从F2的白花植株中随机抽取,得到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 (3)图乙中,突变体①③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____________。 (4)为了确定基因型为aaBbDdd的植株属于图乙中的哪一种突变体,研究人员将该突变体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然后观察并统计其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该突变体为突变体①,则子代中黄花:橙红花=_____;若该突变体为突变体②,则子代中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若该突变体为突变体③,则子代中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6 (2). AABBdd (3). 1/6 (4).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重复或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数目变异(或染色体畸变) (5). 1:1 (6). 黄花:橙红花=3:1, (7). 黄花:橙红花=5:1 【解析】 - 31 - 【分析】 1.由题意“3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可知:该二倍体植物的花色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知A基因对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所以正常情况下,橙红色为aaB_D_,黄色为aaB_dd,其余情况均为白色。 2.依据图乙中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明辨突变体①、②、③的变异类型(依次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易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若只考虑D和d基因,则突变体①减数分裂可产生D、dd两种比值相等的配子,突变体②减数分裂可产生D、dd、Dd、d四种比值相等的配子,突变体③减数分裂可产生D、Dd、dd、d四种配子,比例为1:2:1:2。 【详解】(1)依题意和分析图甲可知:正常情况下,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6种: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 (2)纯合白花植株和纯合橙红色植株(aaBBDD)杂交,所得F1自交产生的F2植株中白色:橙红色:黄色=12:3:1(为9:3:9:1的变式),说明F1的基因型是AaBBDd,进而推知该亲本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dd;F2的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BB--,可见,从F2的白花植株中随机抽取,得到纯合子的概率是1/3AA×1/2(DD+dd)=1/6。 (3)图乙中,突变体①中的两个d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此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突变体③中的D和d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有3条,该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4)已知体细胞中的d基因数多于D基因时,D基因不能表达。让突变体aaBbDdd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若为突变体①,则其减数分裂可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BD:aBdd:abD:abdd=1:1:1:1,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DD:aaBBDdd:aaBbDD:aaBbDdd=1:1:1:1,所以子代中黄花:橙红花=1:1;若为突变体②,则其减数分裂可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BD:aBdd:aBDd:aBd:abD:abdd:abDd:abd=1:1:1:1:1:1:1:1,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DD:aaBBDdd:aaBBDDd:aaBBDd:aaBbDD:aaBbDdd:aaBbDDd:aaBbDd=1:1:1:1:1:1:1:1,所以子代中黄花:橙红花=3:1;若为突变体③,则其减数分裂可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BD:aBdd:aBDd:aBd:abD:abdd:abDd:abd=1:1:2:2:1:1:2:2,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DD:aaBBDdd:aaBBDDd:aaBBDd:aaBbDD:aaBbDdd:aaBbDDd:aaBbDd=1:1:2:2:1:1:2:2,所以子代中黄花:橙红花=5:1。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规律即染色体畸变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从题中提取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9.回答下列I、II两小题。 - 31 - I.抗虫的转基因植物,含有Bt蛋白,也叫毒蛋白,Bt蛋白本身其实没有任何毒性,但是鳞翅目幼虫的肠道壁上有一种特别的蛋白,喜欢与Bt蛋白结合,引起肠道壁穿孔,导致幼虫死亡。 注: Cef, Carb 抑菌类抗生素 (1)抗虫植物的抗虫效果与Bt蛋白的表达量直接相关,用________________ 作为抗原,通过制备________________ 作为特异探针,对Bt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将Bt蛋白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等。 (2)在农杆菌转化过程中,防止农杆菌过度生长是转基因成败的重要环节。因此植物材料和农杆菌共同培养结束后,转化组织需要________________ 处理,据图分析,选择抗生素的________________ 很关键。光电比色法可用于细菌细胞密度的吸光值的测定,OD600指的是某种溶液在600nm波长处的吸光值。吸光值与溶液中吸光物质的浓度呈正比,通常用于细菌细胞密度(OD600)测量;在测量过程中要保持溶液中的细菌处于____状态。 如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 (填Cef或Carb)在低浓度条件下对农杆菌有更好的抑制效果。 II.回答与泡菜制作有关的问题: (1)泡菜发酵过程中的主要菌种是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_ 条件下,微生物将蔬菜中的糖和其他营养物质发酵成有机酸、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等。 (2)在泡菜制作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两部操作主要是为了减少杂菌,还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两种方法缩短腌制时间。 【答案】 (1). Bt蛋白 (2). 单克隆抗体 (3). 农秆菌转化法 (4). 基因枪法 (5). 脱菌 (6). 种类和浓度 (7). 悬浮 (8). Carb (9). 假丝酵母和乳酸菌 (10). 无氧 (11). 醇类物质 (12). 亚硝酸(HNO2) (13). 热水洗坛壁两次 (14). 加白酒 (15). 入坛前用开水浸泡一下蔬菜 (16). 加入腌制过的泡菜汁 【解析】 - 31 - 【分析】 1.光电比色法是通过测量菌悬液的光密度(OD600)值来估算细菌数,吸光值与溶液中吸光物质的浓度呈正比。据图可知,浓度为300mg/L时两种抗生素都可以完全抑制农杆菌的生长,所以头孢霉素(Cef)和羧苄青霉素(Carb)对农杆菌都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有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3. 制作泡菜的实验原理: (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详解】I.(1)抗虫植物的抗虫效果与Bt蛋白的表达量直接相关,可用Bt蛋白作为抗原,通过制备单克隆抗体作为特异探针,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方法对Bt蛋白表达量进行检测。将Bt蛋白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和基因枪法等。 (2)在农杆菌转化过程中,防止农杆菌过度生长是转基因成败的重要环节。因此植物材料和农杆菌共同培养结束后,转化组织需要脱菌处理,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和使用的抗生素浓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光比色法可用于细菌细胞密度的测定,在测量过程中要保持溶液中的细菌处于悬浮状态。分析图示可知,Cef(头孢霉素)和Carb(羧苄霉素)两种抗生素对农杆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当Carb浓度为50mg/L时,OD600几乎降为0,即细菌细胞数目为0,说明抗生素Carb浓度为50mg/L时可以完全抑制农杆菌的生长,Carb在低浓度条件下对农杆菌有更好的抑制效果。 II.(1)泡菜发酵过程中的主要菌种是假丝酵母和乳酸菌; 在无氧条件下,微生物将蔬菜中的糖和其他营养物质发酵成有机酸、醇类物质和亚硝酸(HNO2)等。 (2)在泡菜制作过程中热水洗坛壁两次(去除杂菌)、加白酒(抑制杂菌生长)两部操作主要是为了减少杂菌污染;还可以采用入坛前用开水浸泡一下蔬菜(杀死植物细胞)、加入腌制过的泡菜汁(可以提供菌种)两种方法缩短腌制时间。 - 31 -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及泡菜制作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了解基因工程技术的相关应用和泡菜制作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作答。 30.研究发现,不同浓度胰岛素可以缓解肝细胞的损伤,且胰岛素浓度越高保护作用越强。LPS是一种导致肝细胞损伤的常见物质(用生理盐水配置)。现提供正常大鼠的肝脏完成实验步骤。(要求:胰岛素浓度配置成低中高三个浓度,用细胞存活数作为指标) (1)实验步骤: ①肝细胞悬液的制备:取健康幼年鼠肝脏,适宜条件下剪碎再用________________ 消化,放入卡氏瓶中和________________中进行,________________ 培养。 得到细胞悬液后分成________________ 组,编号A-E备用。 ②胰岛素溶液:用________________ 配制低中高三种不同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分别加入对应的C、D、E培养瓶中。 ③A组作为空白对照,其余各组加入________________ 。 ④各组存活细胞数的检测。 (2)用柱形图预测各组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胰蛋白酶 (2). CO2培养箱 (3). 原代 (4). 5 (5). 生理盐水 (6). 等量的LPS (7). 不同浓度的胰岛素缓解肝细胞的损伤示意图 【解析】 【分析】 1. 胰蛋白酶能分解蛋白质,胰蛋白酶作用时间过长,则细胞会被消化掉若时间太短,消化不充分。 2. 设计实验遵循对照原则,该实验需要一个空白对照,即添加生理盐水的对照组。 - 31 - 【详解】(1)实验步骤:①肝细胞悬液的制备:取某健康幼年大鼠的肝脏,适宜条件下取出剪碎再用胰蛋白酶消化,经多次洗涤离心处理得到分散的肝细胞;加入适宜的细胞培养液置于卡氏瓶和CO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将培养得到的肝细胞悬液随机分为5组,编号为A-E,每组均需再设置多个重复样液,置于相同且适宜的培养瓶中培养备用。 ②胰岛素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低、中、高三种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分别加入到C、D、E组的肝细胞悬液中。 ③A组作为空白对照,其余各组加入等量的LPS。 ④各组存活细胞数的检测。 (2)实验结果预期:若本实验的结果用细胞存活率作为检测指标,各组的存活细胞数先用比色计测出OD值,然后计算各组的细胞存活率=该组OD值/A组OD值*100%,不考虑细胞死亡对OD值的影响,由于LPS能导致肝细胞损伤,不同浓度的胰岛素可以缓解肝细胞的损伤,等量LPS的情况下,胰岛素浓度越大,细胞存活率越高,用柱形图表示各组的实验结果如下: 。 【点睛】本题以实验为背景主要考查动物细胞培养等相关知识,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实验分析能力。 - 31 - - 3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