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三明市一中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必修二) Word版含解析
- 1 - 必修二模拟题 一、选择题 1. 物质 A 是一种安全低残留的抑菌剂,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因长期使用, 其防治纹枯病的效果有所下降,以下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突变导致纹枯病菌基因库发生改变 B. 物质 A 使纹枯病菌发生抗药性基因突变 C. 物质 A 对纹枯病菌的抗药性具有选择作用 D. 水稻与纹枯病菌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农 药前,某些害虫个体已具有这种抗药性,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 影响、共同发展,即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A、纹枯病菌突变产生新的基因,导致基因库发生改变,A 正确; B、物质 A 起选择作用,不能使纹枯病菌发生基因突变,B 错误; C、物质 A 对纹枯病菌的抗药性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基因逐渐积累,C 正确; D、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因此水稻与纹枯病菌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D 正确。 故选 B。 2. 某原核生物的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后,转录形成的 mRNA 长度不变,但翻译出的多肽链变短, 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 该突变发生的很可能是碱基对的替换 B. 突变可能导致 mRNA 上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C. 组成突变后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没有改变 D. 该突变一定导致相应蛋白质丧失原有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 2 - 分析题文:“其 mRNA 的长度不变,但合成的肽链缩短”说明翻译的肽链缩短是由于编码的基 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详解】A、根据题干转录形成的 mRNA 长度不变,说明该基因的碱基数不变,故最可能是发 生了碱基对的替换,A 正确; B、根据题干 mRNA 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说明突变可能导致 mRNA 上的终止密码子 提前出现,B 正确; C、根据 A 项分析可知,碱基替换导致的突变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没有改变,C 正确; D、该突变翻译出的多肽链虽然变短,但该多肽加工后形成的相应蛋白质的结构不一定改变, 原有功能不一定丧失,D 错误。 故选 D。 3. 小麦种子萌发时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不需要光。小麦种子萌发过 程中,下列现象一定会发生的是( ) A.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B. DNA 复制,淀粉酶合成 C. ADP 转化成 ATP,C3 被[H]还原 D. 有氧呼吸增强,有机物总能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小麦种子的萌发需要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提供能量,同时在没有叶片长出的情况下不能进行光 合作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 【详解】A、小麦种子萌发时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但不是一定会发生,A 错误; B、种子萌发时胚芽胚根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分裂间期 DNA 分子会进行复制,小麦种子富 含淀粉,萌发时会合成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B 正确; C、种子萌发时能进行呼吸作用,ADP 可以转化成 ATP,但不需要光,不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不 进行 C3 的还原,C 错误; D、种子萌发有氧呼增强,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热能,有机物中总能量减少,D 错 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重点是考生要能够分析清楚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易错点是对有 机物的总量和种类进行区分,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条件下,有机物总量降低,而种类增加。 4. 肺炎双球菌有许多类型,其中有荚膜的 S 型菌有毒性,能引起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 - 3 - 而死亡;无荚膜的 R 型菌无毒性。下图为研究人员所做的细菌转化实验示意图,下列相关说 法正确的是( ) A. C 组为对照组,实验结果为小鼠死亡 B. 能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的有 A、B、D 三组 C. E 组试管中长出的还是无毒性的 R 型菌 D. D 组产生的 S 型菌不能将有毒性性状遗传给后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 1、R 型和 S 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 滑)。R 型实际上是 S 型肺炎双球菌的突变类型,二者属于同一个物种。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除了具有抗干燥等功能外,还使细菌能抵抗吞噬作用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 组煮沸后细菌死亡,故 B 组小鼠能生存;无荚膜的菌无毒, 故 C 组小鼠能生存;DNA 放入 D 后促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故 D 组小鼠不能生存(死亡); 蛋白质不能促使 R 型菌转化,故 E 组小鼠能生存。 【详解】A、C 组没有处理,肺炎双球菌无荚膜,为空白对照,实验结果为小鼠不死亡,A 错 误; B、由于 A 组没有处理,肺炎双球菌有荚膜;D 组加入的是 S 型肺炎双球菌的 DNA,能使无荚 - 4 - 膜的肺炎双球菌转化为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所以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有 A、D 两组,B 组 S 型 细菌被杀死,不能使小鼠死亡,B 错误; C、E 组中是 R 型细菌+S 型细菌的蛋白质,而 S 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不能将 R 型细 菌转化为 S 型细菌,小鼠仍存活,所以加 S 菌的蛋白质后试管中长出的还是无毒性的 R 菌,C 正确; D、D 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所以能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肺炎双球菌的特点,掌握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明确 S 型细菌的 DNA 是转化因子,可将 R 型细菌转化为有毒的 S 型细菌,再分析题图得出正确的结论。 5. 共同进化形成了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物种和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真核生物及有性生殖出现,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B. 生物登陆改变了陆地的环境,陆地复杂的环境进一步影响了生物的进化 C.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一些物种的灭绝为其他生物腾出了空间 D. 营养级越高的种群和进化过程中形成越晚的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 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 物种形成。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 进化。 【详解】A、距今约 15 亿年前,真核生物及有性生殖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 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A 正确; B、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生物登陆 改变了陆地的环境,陆地复杂的环境进一步影响了生物的进化,B 正确; C、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捕 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一些物种的灭绝为其他生物腾出了空间,例如恐龙的灭 - 5 - 绝为哺乳类的兴盛腾出了空间,C 正确; D、营养级越高的种群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不一定适应能力就越强,进化过程中岀现的新物种, 有些是靠开辟环境中新的生存位置来生存和繁衍的,不一定就比原来的物种适应能力更强,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掌握生物共同进化知识,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发生的进化。 6. 在观察果蝇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时,发现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中,共有 8 条染色体,呈现 4 种不同的形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前期,则一定有同源染色体联会 B. 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后期,其一定会发生基因重组 C. 若该细胞此时存在染色单体,则该果蝇有可能是雌性 D. 若该细胞此时没有染色单体,则该细胞不可能取自精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一个正在分裂的果蝇细胞中,共有 8 条染色体,呈现 4 种不同的形态,说明该细 胞含有 2 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 4 条染色体,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末 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正在分裂的细胞中有 8 条染色体,4 种形态,说明细胞中含 有 2 个染色体组,该细胞不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应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 有丝分裂前期,而有丝分裂前期没有同源染色体联会,A 错误; B、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后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在减数第 一次分裂后期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但减数第二次分 裂后期没有基因重组,B 错误; C、若该细胞此时存在染色单体,说明此时不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处于有丝分 裂前、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由于细胞中染色体只有 4 种形态,而雄果蝇的染色体有 5 种 形态,因此该果蝇不可能是雄果蝇,C 正确; D、若该细胞此时没有染色单体,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该细胞可能来自于 卵巢或精巢,D 错误。 故选 C。 - 6 - 7. 科学家把等量的小白鼠败血症病毒(一种 RNA 病毒)颗粒加入甲乙两支试管,其中甲试 管中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乙试管中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核糖 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乙试管中不能检 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试管中都不能检测到子代病毒 B. 该病毒颗粒中含有与 DNA 合成有关的酶 C. 乙试管中无放射性核酸的合成是因为缺少 RNA 酶 D. 加入 RNA 酶,甲试管中放射性核酸明显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甲试管中加入了 RNA 病毒的颗粒和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核苷三 磷酸缓冲溶液,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说明甲试管中发生了逆 转录构成,以 RNA 为模板合成了 DNA,说明该病毒为逆转录病毒;而乙试管中加入了 RNA 病毒 的颗粒和带放射性标记的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一段时间后,乙试管中不能检测到含有 放射性的核酸,说明乙试管中不能发生核酸的合成过程,因为缺少合成 DNA 的原料脱氧核糖 核苷酸。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试管中发生了逆转录,但是甲试管中不能合成 RNA 和蛋白质, 故甲试管中没有没有子代病毒,乙试管中只有病毒 RNA 存在,也不能合成蛋白质,因此乙试 管中也没有子代病毒,A 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试管中完成了 DNA 的合成,因此加入的 病毒颗粒中含有逆转录酶,B 正确;乙试管中无放射性核酸的合成是因为缺少合成 DNA 的原料 脱氧核糖核苷酸,C 错误;加入 RNA 酶,病毒模板减少,故甲试管中放射性核酸明显减少,D 正确。 8. 2019 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表彰了三位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作出 的贡献,该机制中离不开一种称为缺氧诱导因子(HIF)的蛋白“开关”,在正常的氧气条件 下 HIF 会迅速分解,但当氧气含量下降时,HIF 含量增加,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使人体 细胞适应缺氧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百米赛跑时肌细胞中 HIF 合成可能会增多 B. 正常人体细胞中也会存在缺氧相关基因 C. HIF 有助于维持细胞外液成分的相对稳定 - 7 - D. 降低 HIF 的活性有助于治疗缺氧性疾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在缺氧的情况下,HIF 会积累,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适应低氧环境;当氧气充 足时,HIF 会被分解。 【详解】A、百米赛跑时,肌细胞中可能会缺氧,HIF 的合成可能增多,A 正确; B、正常人体细胞中也存在缺氧相关基因,在缺氧情况下,可以进行表达,适应低氧环境,B 正确; C、HIF 有助于维持细胞外液中氧气含量的稳定,C 正确; D、提高 HIF 的活性有助于治疗缺氧性疾病,D 错误。 故选 D。 【点睛】 9. IL-6R 基因编码的 IL-6R 是细胞膜上的一种受体蛋白,研究发现,IL-6R 基因的过度表达 会激活胞内信号分子 STAT3 蛋白,形成二聚体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异常表达,引 发恶性肿瘤。下列叙述的错误的是( ) A. IL-6R 的作用说明细胞膜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B. IL-6R 基因过度表达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别 C. 二聚体通过核孔转移到核内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 D. 二聚体诱导的靶基因属于原癌基因,该基因只在肿瘤细胞中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特征为:能无限增殖;癌细 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 间黏着性降低,易于在体内扩散转移。 【详解】A、IL-6R 是细胞膜上的一种受体蛋白,细胞膜实现信息交流功能多数是通过受体与 信号分子结合来实现,A 正确; B、IL-6R 基因过度表达从而引发恶性肿瘤,使得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变化,B 正确; C、二聚体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C 正确; - 8 - D、由题意“形成的二聚体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异常表达,引发恶性肿瘤”,可知 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癌细胞的特征,细胞癌变的机理和诱发因素,对癌细胞的特征的记 忆及对细胞癌变机理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0. 突变型果蝇的部分隐性突变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紫眼基因 pr、粗糙眼基因 ru 为一对等位基因 B. 在有丝分裂后期,图中的三条染色体之间可发生自由组合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2、3 号染色体部分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D.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的同一极可能有基因 w、pr、e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白眼对应的基因和焦刚毛对应的基因均位于 X 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 翅外展基因和紫眼基因位于 2 号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粗糙眼和黑檀体对应的 基因均位于 3 号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体:X 染色体、2 号及 3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 【详解】A、2 号和 3 号是非同源染色体,故紫眼基因 pr、粗糙眼基因 ru 不是一对等位基因, A 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才能自由组合,B 错误; C、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才属于基因重组,2 号和 3 号是非同源染 色体,C 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减数第 - 9 - 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非等位基因 w、pr、e 可能移向同一极,D 正确。 故选 D。 11. 细胞内的 RNA 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 RNA-蛋白质复合物,以完成某些生命活动,下列相关 叙述错误的是( ) A. 某种 RNA 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细胞器.在此处发生的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水分子 B. RNA 聚合酶是一种蛋白质,转录时,它与 RNA 结合 C.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 RNA-蛋白质复合物 D. 某种 RNA 与蛋白质结合后,参与 DNA 分子单链的形成.则该蛋白可能是逆转录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核糖体是由两个大小亚基构成,主要成分是 rRNA 和蛋白质,因此题干信息中 RNA-蛋白质复合 物即指核糖体,据此答题。 【详解】A、rRNA 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细胞器—核糖体,在核糖体上发生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可以 生成水分子,A 正确; B、RNA 聚合酶是一种蛋白质,它与 DNA 结合,催化 DNA 到 RNA的转录,B 错误; C、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 RNA-蛋白质复合物—核糖体,C 正确; D、RNA 病毒的 RNA 可以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逆转录出互补的 DNA 分子单链,D 正确。 故选 B。 12. 下图所示为某种多倍体的培育过程,下列有关这一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物种 a 和物种 b 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B. 杂种植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来自不同物种,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 C. 图示多倍体的形成过程中,既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也发生了基因重组 D. 图示杂种植物的形成,说明物种 a 和物种 b 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多倍体育种等相关知识 - 10 - 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A 错误;杂种植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来自不同物种, 但可能含同源染色体,例如: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的三倍体西瓜 ,B 错误;图 示多倍体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有性杂交、染色体加倍,因此既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也发生 了基因重组,C 正确;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图示杂种植物是不育的,说明物种 a 和 物种 b 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 错误。 13. 小西红柿(圣女果)是二倍体生物。 圣女果有多种颜色,这些颜色的圣女果都是通过杂交 育种培育而来的。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圣女果颜色的等位基因可能有两对或多对 B. 圣女果体内处于着丝点断裂状态的细胞均有 4 个染色体组 C. 自然生长的同一株圣女果上所结果实颜色一般相同 D. 控制圣女果颜色的等位基因应来源于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小西红柿(圣女果)是二倍体生物,其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进 行增殖。着丝点断裂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就有丝分裂而言,着 丝点断裂后的细胞中含有 4 个染色体组。(2)圣女果果实呈现的多种颜色属于相对性状。基 因与性状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有的性状受多对基因控制,一对基因也可能对多对性状 产生影响。(3)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表现为一个基因 可以发生不同的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详解】A、基因与性状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有的性状受多对基因控制,因此控制圣女 果颜色的等位基因可能有两对或多对,A 正确; B、圣女果体内处于着丝点断裂状态的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二 次分裂的后期,如果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则细胞中均有 4 个染色体组,如果处于减数第二 次分裂的后期,则细胞中均有 2 个染色体组,B 错误; C、如果没有可遗传的变异发生,则自然生长的同一株圣女果的不同体细胞均含有相同的遗传 物质,该植株上所结果实颜色也一般相同,C 正确; D、基因突变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可见,控制圣女果颜色的等位基因应来源于基因 突变,D 正确。 - 11 - 故选 B。 14. 人类某种遗传病是由一对位于 X 和 Y 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等位基因 A/a 控制。男性只要 有一个致病基因(A)就患病,而女性只有含两个致病基因(A)才患病。某家庭有该遗传病的遗 传系谱图如下。 不考虑其他基因和突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遗传病与红绿色盲、白化病都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B. 图中Ⅰ-3 和Ⅱ-1的基因型相同,Ⅰ-2 和Ⅱ-4 的也相同 C. 若Ⅲ-1 患病,则Ⅲ-1 的体细胞中最多含有 4 条 X 染色体 D. 若Ⅲ-1 不患病,则Ⅲ-1 是男孩的可能性较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男性患者基因型为 XAYa、XaYA、XAYA,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 XaYa;女性患者的基因型为 XAXA,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 XAXa、XaXa。 【详解】A、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该遗传病与红绿色盲、白化病 都属于单基因遗传病,A 正确; B、由Ⅱ-4(XAXA)和Ⅱ-3(XaYa)可推出Ⅰ-3 和Ⅰ-4 基因型分别为 XAYa 和 XAXa;由Ⅰ-1(XaYa) 和Ⅰ-2(XAXA)可推出Ⅱ-1 和Ⅱ-2 的基因型分别为 XAYa 和 XAXa,因而图中Ⅰ-3(XAYa)和Ⅱ-1 (XAYa)的基因型相同,Ⅰ-2(XAXA)和Ⅱ-4(XAXA)的也相同,B 正确; C、若Ⅲ-1 患病,基因型只能是 XAYa,则Ⅲ-1 的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期时,体细胞中最多含 有 2 条 X 染色体,C 错误; D、Ⅱ-2 和Ⅱ-3 基因型分别为 XAXa 和 XaYa,若Ⅲ-1 不患病,则Ⅲ-1 的基因型可以是 XAXa、XaXa 或 XaYa,男孩的概率为 1/3,是男孩的可能性较小,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了 X、Y 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遗传规律。结合题意列出正确的基因型是解 题关键。 - 12 - 15. 在生物科学史上,科学家通过实验后提出一些假说。以下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 B. 果蝇的眼色伴性遗传实验——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C. 肺炎双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D. 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传到下面的伸长区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 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 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 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 染色体上。 4、达尔文实验证明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 【详解】A、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A 正确; B、果蝇的眼色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了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B 正确; C、肺炎双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提出了加热杀死的“S 型菌可能有转化因子”,C 正确; D、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提出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传到下面的伸长区,但并不清楚这种影响是 什么,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 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 下图中字母代表正常细胞中所含有的基因,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可以表示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四倍体西瓜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 13 - B. ②可以表示果蝇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C. ③可以表示 21 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D. ④可以表示雄性蜜蜂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则①表示 4 个染色体组,②表示 2 个染色体组,③表示 3 个染色体组,④表示 1 个染色体组。 【详解】A、秋水仙素处理后的结果为染色体数目加倍,基因数目也加倍,而且基因至少两两 相同,而图①细胞的基因型为 AAAa,不能表示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细胞的基因组成,A 错误; B、果蝇为二倍体生物,②可表示果蝇体细胞的基因组成,B 正确; C、21 三体综合征患者多出 1 条第 21 号染色体,③可以表示其基因组成,C 正确; D、雄性蜜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④可以表示其体细胞的基因组成,D 正确。 故选 A。 17. 现有长翅雌果蝇(TT)和残翅(tt)雄果蝇杂交,子一代中偶然出现了一只残翅果蝇。关于 该残翅果蝇的形成原因分析,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该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 Tt ,其残翅性状是由环境影响的结果 B. 亲本雄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丢失了 t 基因片段 C. 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丢失了 T 基因片段 D. 亲本雌果蝇减数分裂时,一条染色体上的 T 基因突变为 t 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长翅雌果蝇(TT)和残翅(tt)雄果蝇杂交,子一代中偶然出现了一只残翅果蝇,该残翅果 蝇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 【详解】A、若该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 Tt,其残翅性状是由环境影响的结果,A 正确; B、若亲本雄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丢失了 t 基因片段,则子代的基因型为 T, 表现为长翅,B 错误; C、若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丢失了 T 基因片段,则子代的基因型为 tO, - 14 - 表现为残翅,C 正确; D、亲本雌果蝇减数分裂时,一条染色体上的 T 基因突变为 t 基因,则子代基因型为 tt,表现 为残翅,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根据选项信息,判断残翅果蝇基因型及 对应表现型,即可解题。 18. 最新研究发现白癜风致病根源与人体血清中的酪氨酸酶活性减小或丧失有关。当编码酪 氨酸酶的基因中某些碱基改变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 A,如表显示酶 A 与酪氨酸酶相比,可能 出现的四种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比较指标 ① ② ③ ④ 患者白癜风面积 30% 20% 10% 5% 酶 A 氨基酸数目/酪 氨酸酶氨基酸数目 1.1 1 1 0.9 A. ①④可能导致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 mRNA 中的终止密码子位置改变 B. ②③中氨基酸数目没有改变,对应的 mRNA 中碱基排列顺序也不会改变 C. ①使 tRNA 种类增多,④使 tRNA 数量减少,②③中 tRNA 的数量没有变化 D. ①④中碱基的改变导致染色体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 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后 转录形成的 mRNA 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导致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改变,进而使 生物性状发生改变;碱基对替换往往引起 mRNA 上的一个密码子变化,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往 往引起多个密码子的变化。 【详解】A、由表格信息可知,①④基因突变导致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改变,因此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了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 mRNA 中的终止密码子位置改变,A 正确; B、②③中酶 A 的氨基酸数目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基因控制合成的酶的种类发生变化,说明发 - 15 - 生了基因突变,转录细胞的 mRNA 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B 错误; C、基因突变改变的是 mRNA 上的密码子,不改变 tRNA 的种类,C 错误; D、①④中碱基的改变,可能是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造成的,属于基因突变,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原因等基础 知识,掌握基因突变的类型,能紧扣概念中的“缺失、替换或增添”答题。 二、非选择题 19. 在群体中位于某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两个以上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果蝇翅膀形状由位于 X 染色体上的 3 个复等位基因控制,野生型果蝇的翅膀为圆形,由基因 XR 控制,突变体果蝇的翅膀有椭圆形和镰刀形,分别由基因 XO、XS 控制。下表为 3 组杂交实验 及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 亲本 子一代 雌性 雄性 雌性 雄性 杂交一 镰刀型 圆形 镰刀型 镰刀型 杂交二 圆形 椭圆形 椭圆形 圆形 杂交三 镰刀型 椭圆形 椭圆形 镰刀型 (1)基因 XR、XO、XS 在结构上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XR、XO、XS 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 定律。根据杂交结果,3 个复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___________(用>辅助表示)。 (2)杂交二中子一代的雌果蝇和杂交三中子一代的雄果蝇交配,后代中椭圆形翅雌果蝇、镰 刀形翅雌果蝇、椭圆形翅雄果蝇、圆形翅雄果蝇的数量比例应为_______________。 (3)若要判断某椭圆形翅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让其与镰刀形翅的雄果蝇交配,通过观察子代 表现型来确定,该方案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2). 分离 (3). XO>XS> XR (4). 1∶1∶1∶1 (5). 椭圆形雌果蝇的基因型有 XOXO、XOXS、XOXR,与镰刀形翅的雄 果蝇(XSY)交配,后代雄果蝇的表现型均不同 【解析】 【分析】 - 16 - 根据杂交组合一可知,亲本是镰刀形和圆形,后代全为镰刀形,说明镰刀形对圆形为显性性 状;由杂交组合二或三可知,后代表现型都与性别相关联,说明该复等位基因位于 X 染色体 上;杂交组合二的亲子代分析,雌性后代与雄性亲本表现型都是椭圆形,雄性后代与雌性亲 本表现型都是圆形,说明椭圆形对圆形为显性性状;由杂交组合三可知,雌性后代与雄性亲 本表现型都是椭圆形,雄性后代与雌性亲本表现型都是镰刀形,说明椭圆形对镰刀形为显性。 【详解】(1)基因 XR、XO、XS 为复等位基因性,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其主要区别是碱基对(脱 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镰刀形对圆形为显性性状,椭圆形对圆形 为显性性状,椭圆形对镰刀形为显性,因此 3 个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 XO>XS>XR。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复等位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3 个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 XO> XS>XR,则杂交二的子一代雌果蝇基因型为 XOXR,杂交三中子一代的雄果蝇基因型为 XSY,两者 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 XOXS、XRXS、XOY、XRY,比例相等,因此后代中椭圆形翅雌果蝇、镰刀形翅 雌果蝇、椭圆形翅雄果蝇、圆形翅雄果蝇的数量比例为 1:1:1:1。 (3)椭圆形雌果蝇 的基因型可能为 XOXO、XOXR、XOXS,若要确定其基因型,可以将之与镰刀形 翅的雄果蝇(XSY)交配,通过观察子代雄果蝇的表现型来判断。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实质、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明确伴性 遗传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能够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以及与性别的关系判断基因在什么染色体 上以及显隐性关系。 20. 果蝇为 XY 型性别决定,翅形有长翅、小翅和残翅 3 种类型。假设翅形的遗传受 2 对等位 基因(A 和 a、B 和 b)控制。当 A 和 B 同时存在时表现为长翅,有 A 无 B 时表现为小翅,无 A 基因时表现为残翅。现有甲、乙两个纯种品系果蝇,甲为长翅,乙为残翅,两品系果蝇中均 有雌、雄果蝇。下图是杂交实验及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杂交结果,对于上述 2 对等位基因所在染色体的合理假设有 2 种。假设①:A 和 a 位于常染色体上,B 和 b 位于 X、Y 染色体上。当假设①成立时,则 F2 残翅雄果蝇的基因 型是_____________。假设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假设②成立时,则 F2 长翅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种。 - 17 - (2)已知乙品系雌蝇有 2 种基因型,请利用甲、乙两个品系果蝇继续实验,进一步确定 B 和 b 位于 X、Y 染色体。请简要写出杂交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只统 计翅形,不统计性别) 【答案】 (1). aaXbYb aaXBYb (2). A 和 a 位于常染色体上,B 和 b 只位于 X 染色体 上 (3). 6 (4). 杂交方案:将甲品系(长翅)雄蝇与乙品系(残翅)雌蝇交配,得 F1; 将 F1 雌雄果蝇交配得 F2,单独统计每个杂交组合中 F1、F2 的翅形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若有的杂交组合中,F1 为长翅,F2 中长翅∶小翅∶残翅=9∶3∶4,则 B 和 b 位于 X、Y 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 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 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题意分析,F2 果蝇的性状分离比为 9∶3∶4(为 9∶3∶3∶1 的变式),可知 A/a 和 B/b 的遗传 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假设①A/a 位于常染色体上,B/b 位于 X、Y 染色体上,则 F1 长翅果蝇的基因型 为 AaXBXb 和 AaXBYb。F2 果蝇的表现型为长翅(3×2A_XBX_、3×1A-XBYb)∶小翅(3×1A_XbYb) ∶残翅(1×2aaXBX_、1×1aaXBYb、1×1aaXbYb)=9:3:4,则 F2 残翅雄果蝇的基因型是 aaXBYb 和 aaXbYb。 假设②A/a 位于常染色体上,B/b 只位于 X 染色体上,则 F1 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 AaXBXb 和 AaXBY。 F2 果蝇的表现型为长翅(3×2A_XBX_、3×1A_XBY)∶小翅(3×1A_XbY)∶残翅(1×2aaXBX_、 1×1aaXBY、1×1aaXbY)=9∶3∶4,那么 F2 中长翅果蝇的基因型(A_XBX_、A_XBY)有 6 种,即 AAXBXB、AaXBXB、AAXBXb、AaXBXb、AAXBY、AaXBY。 (2)若进一步确定 B 和 b 位于 X、Y 染色体上,将甲品系雄蝇 AAXBYB 与乙品系雌蝇 aaXbXb 交配, 得 F1 全为长翅 AaXBXb 和 AaXbYB;将 F1 雌雄果蝇交配得 F2,F2 中长翅(3×1A_XBXb、3×1A_XBYB、 3×1A_XbYB):小翅(3×1A_XbXb)∶残翅(1×4aa--)=9∶3∶4。因此杂交方案为:将甲品系 雄蝇(长翅)与乙品系雌蝇(残翅)交配,得 F1;将 F1 雌雄果蝇交配得 F2,单独统计每个杂 交组合中 F1、F2 的翅形及比例。若杂交组合中,F1 为长翅,F2 中长翅:小翅:残翅=9∶3∶4, 则 B 和 b 位于 X、Y 染色体上。 【点睛】熟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分析相关基因位置 - 18 - 的题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 某植物的性别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T/t 和 D/d)控制,T_dd 为雌株,ttD-为雄株,T-D-、 ttdd 为雌雄同株。叶片颜色深绿和浅绿是由另一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研究人员用深 绿雄株个体和浅绿雌株个体杂交,所得后代(F1)中,深绿雌雄同株个体和深绿雄株个体各占 一半。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片颜色中显性性状是_。两个亲本中,杂合子亲本是_。 (2)单株隔离种植 F1(只允许同株传粉),所得后代(F2)中基因型有_(填数字)种,其中 浅绿雌株个体所占比例是_。 (3)甲、乙两学习小组分别选用 TtDd 与 ttdd 杂交、TtDd 自交的方法验证两对基因(T/t 和 D/d)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甲组的子代的性状及比例为_,则能证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 定律。同学们讨论后认为,乙组所选方法优于甲组,其理由是_。 【答案】 (1). 深绿 (2). 浅绿雌株 (3). 27 (4). 3/64 (5). 雌株:雄株: 雌雄同株=1:1:2(说明:只要对应比例正确,顺序可换) (6). 不用进行人工杂交,操作 简便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生物的性别由基因型决定,用深绿雄株个体和浅绿雌株个体杂交,所得后代 (F1)中,都是深绿植株,说明深绿为显性性状,则亲本应为深绿和浅绿的纯合子杂交。亲本 为雌株(T-dd)和雄株(ttD-)杂交,子代出现雌雄同株:雄株(ttD-)=1:1,由于子代没有 雌株出现,说明没有出现 dd,子代出现了雄株,即出现了 tt,所以亲本基因型为 TtDD×ttDD。 据此答题。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叶片颜色深绿和浅绿是由另一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 深绿和浅绿植株杂交产生的后代都是深绿植株,因此叶片颜色中显性性状是深绿。控制叶片 颜色的基因设为 A/a,根据上述分析,单独考虑性别可知亲本基因型为 TtDD×ttDD,由于雌 株为浅绿,雄株为深绿,所以雌株基因型为 aaTtDD,雄株基因型为 AAttDD,所以亲本中杂合 子是浅绿雌株。 (2)因为单株隔离种植 F1,所以 F1 只有雌雄同株能够同株自交传粉。由上述分析可知 F1 雌雄 同株基因型为 AaTtDd,其自交得到 F2,F2 的基因型有 3×3×3=27 种。浅绿雌株的基因型为 - 19 - aaT_dd,浅绿雌株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1/4×3/4×1/4=3/64。 (3)甲组用 TtDd 与 ttdd 杂交,若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 TtDd 产生四种数量相等 的配子,甲组的子代性状及比例为雌株(Ttdd):雄株(ttDd):雌雄同株(TtDd+ttdd)=1:1:2。 相较于甲组,乙组所选方法优于甲组,因为乙组的植株雌雄同株,不用进行人工杂交,操作 简单。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 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运用课本中相关的知识,快速进行知识 迁移。 22. 簇毛麦(二倍体)具有许多普通小麦(六倍体)不具有的优良基因,如抗白粉病基因。 为了改良小麦品种,育种工作者将簇毛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过程如下: (1)杂交产生的 F1 代是__________倍体植株,其染色体组的组成为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 表示)。F1 代在产生配子时,来自簇毛麦和普通小麦的染色体几乎无法配对,说明它们之间存 在__________而不是同一物种。 (2)为了使 F1 代产生可育的配子,可用__________对 F1 代的幼苗进行诱导处理,为鉴定该处 理措施的效果,可取其芽尖制成临时装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__________期细胞,并与未 处理的 F1 进行染色体比较。 (3)对可育植株进行辐射等处理后,发现来自簇毛麦 1 条染色体上的抗白粉病基因(e)移 到了普通小麦的染色体上,这种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基因与另一 个抗白粉病基因________(不/—定/不一定)发生分离,最终可形成__________种配子,其 中含有抗白粉病基因(e)配子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 【答案】 (1). 四 (2). ABDV (3). 生殖隔离 (4). 秋水仙素(或低温) (5). 有丝分裂中 (6). 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 (7). 不一定 (8). 4 (9). e、ee 【解析】 【分析】 - 20 - 1、分析题图:六倍体普通小麦(AABBDD)×二倍体簇毛麦(VV)→F1 代是异源四倍体植株, 其染色体组的组成为 ABDV。 2、F1 代在产生配子时,来自簇毛麦和普通小麦的染色体几乎无法配对,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 殖隔离,为了使 F1 代产生可育的配子,可用秋水仙素对 F1 代的幼苗进行诱导处理。 3、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 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 【详解】(1)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产生的配子是 ABD,而簇毛麦是二倍体,产生配子是 V,所 以子代染色体组成是 ABDV,异源四倍体;来自簇毛麦和普通小麦的染色体几乎无法配对,说 明两个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而不是同一物种。 (2)为了使 F1 代产生可育的配子,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对 F1 代幼苗进行诱导处理,抑制纺锤 丝的形成,达到染色体加倍的目的;观察细胞染色体需要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形态稳 定,数目清晰。 (3)自簇毛麦 1 条染色体上的抗白粉病基因(e)移到了普通小麦的染色体上,是属于非同 源染色体之间的转移,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易位;由于两个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在同 源体分离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能发生含有两个 e 基因的染色体移向两个子细胞, 也可能含有两个 e 基因的染色体移向一极,所以形成 4 种配子;两个抗白粉病的基因不一定 发生分离;含有抗病基因的基因组成是 e 和 ee。 【点睛】本题结合育种流程图,考查变异和育种的相关知识,结合基因分离定律解决多倍体 育种的问题,结合减数分裂过程解决变异植株产生配子的问题。 23. 果蝇的长翅受 M 和 N 两个显性基因控制,m 基因控制小翅,n 基因控制残翅,两对基因独 立遗传。某研究小组选择纯合的残翅雌果蝇与小翅雄果蝇杂交,F1 全为长翅果蝇,F1 的雌雄果 蝇随机交配,F2 中长翅:小翅:残翅=9:3:4,且小翅果蝇均为雄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题意分析,M、m 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F2 长翅果蝇中,雌雄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___。 (2)根据 F2 中残翅果蝇的比例,推测当 n、m 基因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残翅,遗传学上把这 种现象称为“隐性上位”。 ①为了证明 n 基因对 m 基因具有“隐性上位”效应,该研究小组让 F2 中残翅雄果蝇和纯合的 小翅雌果蝇杂交得 F3,让每个杂交组合得到的 F3 中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 F4。若 F4 果蝇的表现 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以说明 n 基因对 m 基因具有“隐性上位”效应。 ②若 n 基因对 m 基因具有“隐性上位”效应,则 F2 中长翅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子代为小翅果 - 21 - 蝇的概率为____。 【答案】 (1). X (2). nnXMXM 和 NNXmY (3). 雌性:雄性=2:1 (4). 小翅:残 翅=3:1(或长翅:小翅:残翅=3:3:2) (5). 1/9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控制翅型的基因,长翅受 M 和 N 两个显性基因控制,m 基因控制小翅,n 基因控 制残翅,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说明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 全为长翅果蝇,F1 的雌雄 果蝇随机交配,F2 中长翅:小翅:残翅=9:3:4,且小翅果蝇均为雄性,说明某基因与性别相 关联,属于伴性遗传,由于 m 基因控制小翅,且小翅果蝇均为雄性,因而 M、m 基因位于 X 染 色体上。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M、m 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由于 F1 长翅果蝇,亲本又是纯合子, 残翅雌果蝇 nnXMXM 与小翅雄果蝇 NNXmY;F1 为 NnXMXm、NnXMY;F2 长翅果蝇中,雌性全为长翅, 雄性一半为长翅,雌雄果蝇的比例为雌性:雄性=2:1。 (2)根据 F2 中残翅果蝇的比例,推测当 n、m 基因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残翅,遗传学上把这 种现象称为“隐性上位”。 ①为了证明 n 基因对 m 基因具有“隐性上位”效应,该研究小组让 F2 中残翅雄果蝇(nnXmY、 nnXMY)和纯合的小翅雌果蝇(NNXmXm)杂交得 F3,让每个杂交组合得到的 F3 中的雌雄果蝇相互交 配得 F4,若 F4 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小翅:残翅=3:1(或长翅:小翅:残翅=3:3:2),则 可以说明 n 基因对 m 基因具有“隐性上位”效应。 ②若 n 基因对 m 基因具有“隐性上位”效应,则 F2 中长翅雌果蝇(1/9NNXMXM、1/9NNXMXm、 2/9NnXMXM、2/9NNXMXm)雄果蝇(1/3NNXMY、2/3NNXmY)随机交配,子代为小翅果蝇的概率为 1/9。 【点睛】注意:题目中的信息,长翅受 M 和 N 两个显性基因控制,m 基因控制小翅,以及 F2 小翅果蝇均为雄性可知 M 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24.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 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二倍体黄花蒿的茎秆颜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 基因 A/a 和 B/b 控制,基因 A 控制红色素合成,基因 B 为修饰基因,BB 使红色素完全消失, Bb 使红色素颜色淡化。现用两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 22 - 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组 F1 粉秆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F2 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_______。 (2)若将第二组 F1 粉秆植株进行测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若将第二组 F2 中粉秆个体自交,后代中白秆植株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 (3)四倍体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二倍体黄花蒿,低温处理二倍体黄花蒿幼苗可以获 得四倍体黄花蒿,原因是_______。若将四倍体黄花蒿与二倍体黄花蒿杂交,子代三倍体黄花 蒿一般不能形成种子,原因是_______。 【答案】 (1). AABb (2). F1 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 B、b 随同源染色体的 分离而分开,形成 AB、Ab 两种独立的配子 (3). 红秆∶粉秆∶白秆=1∶1∶2 (4). 3/8 (5). 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正在分裂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6). 三倍体植株在减数 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红秆的基因型为 A-bb,粉秆的基因型为 A-Bb,白秆的基因型为 A-BB 和 aa--。 根据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可知,第一组子一代的基因型为 AABb,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第二组子一代的基因型为 AaBb,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 【详解】(1)粉秆的基因型为 A-Bb,第一组子二代中红秆:粉秆:白秆=1:2:1,故子一代的基 因型为 AABb。F1 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 B、b 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形成 AB、 Ab 两种独立的配子,故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 (2)根据第二组子二代中红秆:粉秆:白秆=3:6:7 可知,子一代的基因型为 AaBb,其测交后 代中红秆:粉秆:白秆=1:1:2。第二组子二代中粉秆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1/3AABb、2/3AaBb,自 交后代中白秆植株的比例为:1/3×1/4+2/3×3/4×1/4+2/3×1/4=3/8。 (3)低温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正在分裂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故可以得到四倍体黄花 蒿。由于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故三倍体黄花蒿 一般不能形成种子。 【点睛】本题的入手点在于各种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的判断,再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分别推出 亲本的基因型。 25. 果蝇灰身(M)对黑身(m)为显性,长翅(N)对短翅(n)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 常染色体上,将基因型为 MmNn 的雌雄果蝇多次重复杂交,发现 F1 中灰身长翅∶灰身短翅∶黑 身长翅∶黑身短翅=7∶1∶3∶1。回答下列问题: - 23 - (1)等位基因 M 和 m 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对于 F1 中性状及比例的出现,第一小组提出: 基因型为_______的雄配子致死,若基因型为 MmNn 的雄性果蝇与黑身短翅雌性果蝇进行杂交, 后代将不会出现_______果蝇。 (2)若第一小组假设成立,题干 F1 中灰身长翅的基因型为_______,其中纯合子占_______。 (3)第二小组对第一小组的结论作了相关分析和评价: ①他们认为第一小组所用的探究方法为_______。 ②他们认为第一小组应再设计一组“对照”实验以排除其他可能性,请写出相应实验设计和 结论。 实验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脱氧核苷酸(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2). Mn (3). 灰身短翅 (4). MMNN、MmNN、MmNn、MMNn (5). 1/7 (6). 假说一演绎法 (7). 将基因型为 MmNn 的雌性果蝇与黑身短翅雄性果蝇进行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 (8). 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的 果蝇,且比例接近 1 ∶1 ∶1 ∶1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可知:两对等位基因 M 与 m、N 与 n 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 MmNn 的雌雄果蝇多次重复杂交,理论上 F1 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灰身长翅(M_N_)∶灰身短翅 (M_nn)∶黑身长翅(mmN_)∶黑身短翅(mmnn)=9∶3∶3∶1,而实际上该比值为灰身长 翅∶灰身短翅∶黑身长翅∶黑身短翅=7∶1∶3∶1,说明基因型为 Mn 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详解】(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等位基因 M 和 m 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碱 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由题文描述可知:两对等位基因 M 与 m、N 与 n 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 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 MmNn 的雌雄果蝇分别产生四种比值相等的雌配子(MN、Mn、mN、mn) 和四种比值相等的雄配子(MN、Mn、mN、mn)。将基因型为 MmNn 的雌雄果蝇多次重复杂交, 所得 F1 中的灰身长翅与灰身短翅个体的数量比均较理论值(9∶3)减少了 2 份,说明基因型 为 Mn 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若基因型为 Mn 的雄配子致死,则基因型为 MmNn 的雄性果蝇与 基因型为 mmnn 的黑身短翅雌性果蝇进行杂交,后代将不会出现基因型为 Mmnn 的灰身短翅果 蝇。 (2)结合对(1)的分析可推知:若基因型为 Mn 的雄配子致死,则题干 F1 中灰身长翅的基因 型及其比例为 MMNN∶MMNn∶MmNN∶MmNn=1∶1∶2∶3,其中纯合子(MMNN)占 1/7。 - 24 - (3)第一小组所用的探究方法为假说一演绎法。若要证明假说(基因型为 Mn 的雄配子致死) 的正确性,需要排除“基因型为 Mn 的雌配子致死”的可能性,因此第一小组应再设计的一组 “对照”实验为:将基因型为 MmNn 的雌性果蝇与基因型为 mmnn 的黑身短翅雄性果蝇进行杂 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如果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的果蝇,且比例接近 1 ∶1 ∶1 ∶1,则可排 除“基因型为 Mn 的雌配子致死”。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够结合题意呈现的 F1 的性状分离比 (7∶1∶3∶1)与该性状分离比的理论值(9∶3∶3∶1)的差异判断出致死类型。 26. 雌雄同株植物黄瓜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苦味(A)对无苦味(a)为显性,果实苦 味(B)对无苦味(b)为显性。研究人员发现,黄瓜只要营养器官无苦味果实就无苦味,而 营养器官的苦味和无苦味不受控制果实有无苦味的基因影响。 现用基因型为 AABB 与基因型 为 aabb 的黄瓜植株杂交,所得 F1 自交,F2 中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营养器官和果实器官都无苦 味:营养器官和果实器官都有苦味:仅营养器官有苦味=4:11:1。 (1)根据 F2 中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可知,A、a 与 B、b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____(填“一对”或 “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 (2) F2 中仅营养器官有苦味的黄瓜占 1/16,由此推知其对应的基因型为____,进而判断当 营养器官含有__(填“AA”或“Aa”)基因时,无论有无 B 基因其果实都有苦味。 (3)F2 的营养器官和果实器官都有苦味黄瓜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___。 (4)在一片温度适宜的农田间,存在各种表现型的黄瓜,但它们基因型都未知。请利用这片 农田中的黄瓜设计杂交实验,以确定某一营养器官和果实器官都有苦味的黄瓜 X 的基因型。 实验思路(简要):____,观察并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答案】 (1). 两对 (2). 因为 F2 出现了 9:3:3:1 变式的性状比例 (3). AAbb (4). Aa (5). 1/11 (6). 让该(营养器官和果实器官都有苦味的)黄瓜 X 分别与营养 器官和果实器官都无苦味、仅营养器官有苦味的植株杂交。(相当于分别测交,且刚好各种交 杂组合后代表现型和比例不同) 【解析】 【分析】 1、判断两对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依据: (1)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 25 - (2)F2 代出现 9:3:3:1 的性状分离比,或出现该比例的变式比例。 2、解决特殊性状分离比的问题,需要根据性状分离比确定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对应关系,如本 题中按照题意基因型为 A-B-和 A-bb 的植株都属于营养器官和果实器官都有苦味的,理论上应 占 F2 的 12/16,但实际只占 11/16,结合问题提示可知,Aabb 表现为营养器官和果实器官都有 苦味,而 AAbb 为仅营养器官有苦味的。据此分析问题。 【详解】(1)因为 F2 出现了 4:11:1,是 9:3:3:1 变式的性状比例,所以 A、a 与 B、b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A 基因控制营养器官有苦味,B 基因控制果实苦味,所以仅营养器官有苦味的黄瓜对应 基因型为:A_bb(概率为 3/4 × 1/4 = 3/16),其中 AAbb 占 1/16,Aabb 占 2/16。根据 F2 中 表现型及比例为:营养器官和果实器官都无苦味(aa--):营养器官和果实器官都有苦味 (9A-B-+2A-bb):仅营养器官有苦味=4:11:1,可知,仅营养器官有苦味的黄瓜实际占 1/16, 故其基因型为 AAbb。所以,当营养器官含有 Aa 基因时,无论有无 B 基因其果实都有苦味。 (3)F2 的营养器官和果实器官都有苦味黄瓜(9A-B-+2Aabb)中纯合子基因型为 AABB,占 F2 的 1/16,占营养器官和果实器官都有苦味黄瓜的 1/11。 (4)让该营养器官和果实都有苦味的植株 X 与营养器官和果实都无苦味的植株(aa___)进行 杂交,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可初步确定该营养器官和果实都有苦味植株的基因型是 AAB_还是 Aa__,即若后代表现型为营养器官和果实都有苦味,则该营养器官和果实都有苦味植株的基 因型是 AAB_;若后代出现营养器官和果实都无苦味的个体,则该营养器官和果实都有苦味植 株的基因型是 Aa__。若该植株基因型是 AAB_,其与仅营养器官有苦味的植株(AAbb)进行杂交, 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可进一步确定该营养器官和果实都有苦味植株的基因型,即若后代表现型 为营养器官和果实都有苦味,则该营养器官和果实都有苦味植株的基因型是 AABB;若后代出 现仅营养器官有苦味的个体,则该营养器官和果实都有苦味植株的基因型是 AABb。若该植株 基因型是 Aa__,其与仅营养器官有苦味的植株(AAbb)进行杂交,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可进一步 确定该营养器官和果实都有苦味植株的基因型,即若后代表现型为营养器官和果实都有苦味, 则该营养器官和果实都有苦味植株的基因型是 AaBB;若后代中营养器官和果实都有苦味:仅 营养器官有苦味=3:1,则该营养器官和果实都有苦味植株的基因型是 AaBb;若后代中营养器 官和果实都有苦味:仅营养器官有苦味=1:1,则该营养器官和果实都有苦味植株的基因型是 Aabb。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灵活应用 9:3:3:1 变式分离比解决 问题的能力。由于是(4)判断个体基因型,需要单独一对基因一对基因的判断,具有一定的 - 26 - 难度。 27. 乌桕大蚕蛾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 型。已知有无斑纹和触角长短分别由等位基因 A/a 和 B/b 控制,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未知。某科研小组用纯合有斑纹短触角雌蛾与纯合无斑纹长触角 雄蛾进行杂交,F1 的表现型均为有斑纹长触角,F1 相互交配所得 F2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斑纹长 触角∶有斑纹短触角∶无斑纹长触角∶无斑纹短触角=9∶3∶3∶1,且 F2 中雌雄个体关于有无 斑纹的性状的表现型及比例均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实验可以判断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 ____。 (2)该乌桕大蚕蛾控制有无斑纹的基因位于 ___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_____。F2 自由交 配所得后代中有斑纹个体所占的比例是_____。 (3)根据上述杂交结果____ (填“能”或“不能”)判断控制触角长短的基因位于常染色 体上还是位于 Z 染色体上,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在以上实验中,可通过____(简要 写出思路)的方法来判断控制触角长短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答案】 (1). 有斑纹、长触角 (2). 常 (3). F2 中雌雄个体关于有无斑纹的性状 的表现型及比例相同 (4). 3/4 (5). 不能 (6). 该实验中控制触角长短的基因不 论在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Z 染色体上,F2 的性状分离比均为 3∶1 (7). 统计 F2 雌雄个体中 触角长短的表现型及比例(或者统计 F2 中短触角个体的性别比例;或者统计 F2 中长触角个体 的性别比例) 【解析】 【分析】 判断显隐性可根据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一代只出现一种表现型判断,也可根据性状分离 法判断。判断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可统计子代雌雄表现型及比例。对于 ZW 型生物,也可以选用隐性的雄性和显性的雌性杂交,看子代雌雄表现型是否相同。 【详解】(1)纯合有斑纹短触角雌蛾与纯合无斑纹长触角雄蛾进行杂交,F1 的表现型均为有斑 纹长触角,说明有斑纹和长触角均为显性性状。 (2)由于 F2 中雌雄个体关于有无斑纹的性状的表现型及比例均相同,说明该乌柏大蚕蛾控制 有无斑纹的基因与性别无关,即有无斑纹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于 F1 相互交配所得 F2 的 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斑纹长触角:有斑纹短触角:无斑纹长触角:无斑纹短触角=9:3:3:1, 所以 F2 有斑纹:无斑纹=3:1,基因型比例为 AA:Aa:aa=1:2:1,因此 F2 产生的配子 A:a=1: 1,自由交配所得后代中无斑纹(aa)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1/4,有斑纹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3/4。 (3)因为控制触角长短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Z 染色体上,结果都可能出现有斑纹 - 27 - 长触角:有斑纹短触角:无斑纹长触角:无斑纹短触角=9:3:3:1,所以根据上述杂交结果 不能判断控制触角长短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Z 染色体上。由于 Z 染色体上的基因 在遗传时会表现出与性别有关,所以可统计 F2 雌雄个体中触角长短的表现型及比例,若雌雄 中的表现型和比例相同,说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否则为 Z 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能灵活应 用自由组合定律解决问题。 28. 某雌雄异株的二倍体植株,其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选一株白花雌株和一株白花雄株 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 中白花:红花=3:1。不考虑变异和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欲判断控 制花色性状的基因数量和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 X 染色体,还需统计 ____________。 (2)若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共同控制,且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请 在图中标明亲本植株的基因情况____________。并结合 F1 的性状分离比,分析在群体中基因 型和表现型的两种对应情况: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确定(2)题中基因型和表现型是哪种对应情况,可选用 F1 中植株进行一次杂 交实验,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 F2 中_______________,则为情况①;若 F2 中___________________,则 为情况②。 【答案】 (1). 性状在 F1 代雌雄中的比例 (2). (3). A、 B 基因同时存在时花色表现为红色,其余基因型表现为白色 (4). a、b 基因均纯合时花 色表现为红色,其余基因型表现为白色 (5). 实验思路:将 F1 中红花雌株和红花雄株进行 - 28 - 杂交,统计 F2 中植株表现型及比例 (6). 预期结果和结论:白花:红花=1:1 (7). 全 为红花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在不考虑变异和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的情况下,一株白花雌株和一株白花雄株 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 中白花∶红花=3∶1,由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故结 合题图进行假设,若位于常染色体上,该填入的基因为 B,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 与 aaBB, 则子代的基因型为 AaBb 与 aaBb,比例为 1∶1,与题意不符合; 若填入的基因为 b,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 与 aaBb,则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aBb∶Aabb∶aaBb∶aabb=1∶1∶1∶1,进一步讨论会出现两种情况,①只要存在显性基因就 表现为白花,表现型比例为红花∶白花=3∶1,②只有双显性个体表现为红花,则表现型比例 为红花∶白花=1∶3。 【详解】(1)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的区别在于后代性状是否与性别相关联,故要判断基 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 X 染色体,还需统计红花与白花的性状表现在 F1 代雌雄中的比例。 (2)结合分析可知:要符合题中表现型比例,填入的基因只能是 b,即答案为: ; 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 与 aaBb,则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aBb∶Aabb∶aaBb∶aabb=1∶1∶1∶1,同时有两种情况满足题中白花∶红花=3∶1,即①A、 B 基因同时存在时花色表现为红色,其余基因型表现为白色;②a、b 基因均纯合时花色表现 为红色,其余基因型表现为白色。 (3)为进一步确定(2)题中基因型和表现型是哪种对应情况,若为②,红花的基因型为 aabb, 若为①,红花的基因型为 A_B_; 故可让 F1 中红花雌株和红花雄株进行杂交,统计 F2 中植株表现型及比例; 若是情况①红花的基因型为 A_B_,子一代红花的基因型为 AaBb,其中 Ab 连锁,aB 连锁,F2 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Abb∶AaBb∶aaBB=1∶2∶1,表现型比例为白花∶红花=1∶1。 若是情况②红花的基因型为 aabb,F2 中全为红花;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运用假设法和反推法结合 题意进行推理与讨论,解题的关键在于对白花:红花=3:1 的比例的分析。 - 29 - 29. 植物在机械损伤或受到病虫侵害时,会表达一种防御蛋白——蛋白 P。为研究一种新的植 物激素茉莉酸对蛋白 P 基因表达的影响,科研人员用番茄植株进行实验。 (1)茉莉酸是在植物生命活动中传递__________,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科研人员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将番茄叶片 C1 和 J1 置于封口的玻璃瓶中,其内分别放 置含清水或含茉莉酸(具有挥发性)的海绵,叶片 M 紧贴在玻璃瓶的封口外。4 小时后,测定 各叶片中蛋白 P 的 mRNA 量,结果如下表。 ①本实验中,C1 叶片的结果排除了__________(写出两点)的影响。 ②本实验中, M 叶片的结果说明,J2 叶片蛋白 P 的 mRNA 量变化不是由__________引起的。 ③本实验可以得出的两个结论有__________。 (3)依据上述实验结果,请提出一个清晰的、解释 J2 叶片数据的科学假设:__________。 (4)其他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叶片机械损伤可以诱导蛋白 P 的表达和脱落酸(ABA)含量增 加。科研人员推测,叶片受到机械损伤后内源茉莉酸增加,诱导 ABA 合成增加,ABA 进而促进 蛋白 P 的表达。为验证上述推测,需要在上述已知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下列实验中的 __________(选填下列字母),以完善证据链。 a. 给叶片单独施加 ABA,检测蛋白 P 含量 b. 给叶片同时施加 ABA 和茉莉酸,检测蛋白 P 含量 c. 机械损伤叶片后,检测损伤叶片的茉莉酸含量 d. 给叶片单独施加茉莉酸,检测 ABA 含量 【答案】 (1). 信息 (2). ①玻璃瓶封口、海绵以及叶片自身因素对实验结果 (3). ②茉莉酸直接扩散到玻璃瓶外 (4). ③茉莉酸可促进蛋白 P 基因转录增强;茉莉酸通过 J1 叶片引起 J2 叶片蛋白 P 基因转录增强 (5). J1 叶片中转录的蛋白 P 的 mRNA 运输至 J2 叶 片(或“茉莉酸通过 J1 叶片运输到 J2 叶片,引起蛋白 P 基因转录增强”;“J1 叶片通过其 他信号分子(通路)引起 J2 叶片蛋白 P 基因转录增强”) (6). a、c、d 【解析】 【分析】 - 30 - 从图中看出,C1 和 J1 的自变量是是否有茉莉酸,M 和 J2 的自变量是是否和 J1 位于同一植株, 因变量是蛋白 P 的 mRNA 含量,进行分析。 【详解】(1)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在生命活动中传递 信息。 (2)①C1 叶片作为对照组,J1 作为实验组用玻璃瓶罩住,并且含有海绵,所以 C1 叶片的结 果排除了玻璃瓶封口、海绵以及叶片自身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由于茉莉酸具有挥发性,而 M 叶片和 J2 叶片蛋白 P 的 mRNA 量是一样的,说明这种变化不 是由茉莉酸直接扩散到玻璃瓶外引起的。 ③通过 J1 和 C1 比较,说明茉莉酸可促进蛋白 P 基因转录增强,通过 J2(和 J1 位于同一植株) 和 M(不在同一植株)的比较说明茉莉酸通过 J1 叶片引起 J2 叶片蛋白 P 基因转录增强。 (3)J2 和 J1 位于同一植株,并且二者 P 蛋白的 mRNA 含量比较高,推测可能是茉莉酸通过 J1 叶片运输到 J2 叶片,促进 P 蛋白基因转录增强,使 mRNA 增多,或者 J1 叶片中转录的蛋白 P 的 mRNA 运输至 J2 叶片。 (4)根据信息叶片受到机械损伤后内源茉莉酸增加,诱导 ABA 合成增加,ABA 进而促进蛋白 P 的表达,所以可以通过施加施加 ABA,检测蛋白 P 含量或者机械损伤叶片后,检测损伤叶片 的茉莉酸含量或给叶片单独施加茉莉酸,检测 ABA 含量。而同时施加 ABA 和茉莉酸不能判断 P 蛋白的增加的直接原因是 ABA 还是茉莉酸。 故选 a、c、d。 【点睛】本题需要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特别注意实验的无关变量,得出实验结 论,同时结合基因的表达逐步分析其发挥作用的原因。 - 3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