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届高三5月联考(解析版)
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届高三5月联考 一、选择题 1.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也是生命活动的产物。下面描述错误的是( ) A. T2噬菌体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和DNA构成 B. 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由蛋白质和RNA构成 C. 基因的载体是染色体,它由蛋白质和DNA构成 D.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它由蛋白质和DNA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它的基因组成单位为脱氧核苷酸。 【详解】A、T2噬菌体为DNA病毒,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和DNA组成,A正确; B、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蛋白质和RNA构成,B正确; C、基因的载体主要是染色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可以作为基因的载体,C错误; D、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D正确。 故选C。 2.将酵母菌破碎后离心处理,可得到只含有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和只含有细胞器的沉淀物。在试管甲、乙、丙中分别加入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细胞匀浆,进行如下实验,检验各试管中O2浓度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试管 甲 乙 丙 同胞不同结构 上清液 沉淀物 细胞匀浆 加入物质 均加入2ml相同浓度的①溶液,并通入O2 实验结果 ② ③ 下降 A. ①为葡萄糖 ②下降 ③不下降 B. ①为葡萄糖 ②不下降 ③不下降 C. ①为丙酮酸 ②下降 ③下降 D. ①为丙酮酸 ②不下降 ③不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真菌的一种,属于真核生物。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大量)。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少量)。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分析表:甲试管内加入的为细胞质基持,只能发生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或无氧呼吸;乙试管加入的为细胞器,能发生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但呼吸底物为丙酮酸;丙试管为整个细胞匀浆,可以发生有氧呼吸全过程。 【详解】甲试管内加入的为细胞质基质,只能发生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或无氧呼吸;乙试管加入的为细胞器,能发生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但呼吸底物为丙酮酸;丙试管为整个细胞匀浆,可以发生有氧呼吸全过程。当反应底物①为葡萄糖溶液时,甲试管只能发生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不消耗氧气,②不下降;乙试管中葡萄糖不发生反应,③不下降;丙试管可发生有氧呼吸全过程,O2浓度下降,故A错误,B正确;当反应底物①为丙酮酸时,甲试管不发生反应,②不下降;乙试管中丙酮酸可进入线粒体内继续发生反应完成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所以③下降;丙试管内丙酮酸可继续彻底氧化分解,O2浓度下降,故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的场所,有氧呼吸的不同阶段的反应物和场所,分析题干信息明确甲乙丙试管中的结构和物质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有氧呼吸过程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3.下图是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单糖的示意图,其中钠—钾泵、SGLTI、GLUT2、GLUT5代表载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钠—钾泵具有运输和催化功能 B. SGLTI、GLUT2和CLUT5都能运输葡萄糖 C. 葡萄糖和Na+可通过SGLTI协同运输 D. 小肠上皮细胞对单糖的吸收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主要包括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被动运输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而主动运输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 其中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而主动运输既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详解】A、钠—钾泵同时具有运输钠离子、钾离子和催化ATP水解的功能,A正确; B、根据图示过程可知,SGLTI、GLUT2和CLUT5都能运输葡萄糖,B正确; C、根据图示过程,SGLTI可同时吸收葡萄糖和Na+,因此葡萄糖和Na+可通过SGLTI协同运输,C正确; D、图示只体现了上肠上皮细胞对单糖的吸收过程,并未体现细胞对其他物质的运输过程,没有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所以并未体细胞膜的功能特性,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以及主动运输三种方式的特点,能够根据题干和题图信息判断不同物质的运输方式。 4.图为某二倍体高等雄性动物的一个细胞内部分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图中①、②表示染色体,a、b、c、d表示染色单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DNA分子复制后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可存在于a与b中,但不存在于c与d中 B.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①与②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C.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2条X染色体同时存在于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 D. 若a与c出现在该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中,则b与d出现在同时产生的另一精子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细胞含有三对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详解】A、一个DNA分子复制后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因而可存在于a与b中,但不存在于c与d中,A正确;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在中期时同源染色体①与②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B正确; C、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2条X染色体会同时存在于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C正确;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若a与c出现在该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中,则b与c可出现在同时产生的另一精子中,说明这两条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了一起,但b与d不可能出现在同时产生的另一精子中,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家蝇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被另一种氨基酸替换会导致其对杀虫剂产生抗性,如图是对甲、乙、丙三个地区家蝇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然选择导致三个地区家蝇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B. 丙地区家蝇种群中敏感性基因频率为91.5% C. 家蝇该抗性基因的产生是由于基因中碱基对替换导致的 D. 抗药性家蝇的产生增加了该地区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干可知,家蝇对某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某一亮氨酸被另一氨基酸替换,根本原因可能是碱基对发生替换; 2、由柱形图可知,杂合子具有抗性,说明抗性对敏感性是显性性状,如果抗性基因用A表示,敏感性基因为a,甲地区中:aa=78%,Aa=20%,AA=2%,乙地区中:aa=64%,Aa=32%,AA=4%,丙地区中:aa=84%,Aa=15%,AA=1%。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因此自然选择导致三个地区家蝇种群抗性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正确; B、根据柱形图可知,杂合子具有抗性,说明抗性对敏感性是显性性状,如果抗性基因用A表示,敏感性基因为a,丙地区中:aa=84%,Aa=15%,AA=1%。所以a=aa+Aa=84%+15%=91.5%,B正确; C 、根据题意可知,抗性性状出现的原因是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替换,根本原因是基因碱基对替换的结果,C正确; D、家蝇抗药性的出现增加了家蝇的品种,抗药性品种与敏感性品种之间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不一定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变化的原因、物种的概念和形成标志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柱形图信息判断显隐性关系、种群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并进行基因频率的计算。 6.利福平是一种抗生素,其作用机理是与细菌RNA聚合酶的β亚单位牢固结合,阻止该酶与DNA结合,从而导致蛋白质不能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利福平能够治疗病毒侵染引起的疾病 B. 利福平能够阻断细菌RNA的合成 C. 滥用利福平会引起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 D. 利福平发挥作用的机理与疫苗发挥作用的机理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利福平的作用机理是与细菌RNA聚合酶的β亚单位牢固结合,阻断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的繁殖,A错误; B、根据题目信息,利福平的作用机理是与细菌RNA聚合酶结合,阻断DNA转录合成RNA,进而阻断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滥用利福平会加强对细菌抗药性个体的选择,不会引起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C错误; D、利福平发挥作用的机理是通过阻断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进而抑制细菌的繁殖,而疫苗的作用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进而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两者机理不同,D错误。 故选B。 7.已知家蚕体色油性和非油性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体壁正常和体壁透明是由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两只家蚕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油性正常雌:油性正常雄:非油性正常雌:非油性正常雄:油性透明雌:非油性透明雌=3:6:1:2:3: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亲本表现型均为体色油性体壁正常 B. 子代中雄性纯合个体占3/8 C. 雌雄亲本均能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 D. 让子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非油性体壁透明的雄性个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中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分析可知,体壁正常∶体壁透明=3∶1,可推断体壁正常为显性性状,又因为子代中油性∶非油性=3∶1,可推知油性性状为显性性状。 【详解】A、由分析可知,杂交子代的表现型中,体壁正常∶体壁透明=(3+6+1+2)∶(3+1)=3∶1,可以确定体壁正常为显性,体壁透明为隐性性状。又因为子代中油性∶非油性=(3+6+3)∶(1+2+1)=3∶1,可推知油性性状为显性性状。设体色由A/a基因控制,体壁由B/b基因控制,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及交叉遗传的特点,可推测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Zb、AaZBW,表现型均为体色油性体壁正常,A正确; B、根据推测出的亲本的基因型:AaZBZb、AaZBW,可以判断子代中雄性纯合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错误; C、根据推,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Zb、AaZBW,所以雌雄亲本都能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C正确; D、根据亲本的基因型:AaZBZb、AaZBW,可以推测:子代体色的基因型为:AA、Aa、aa,子代体壁的基因型为:ZBZb、ZBZB、ZBW、ZbW,让子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非油性体壁透明的雄性个体(aaZbZb),D正确。 故选B。 8.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在酶的作用下反应生成HCO3-,进入血浆可维持pH的稳定 B.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Na+、Cl-在含量上占明显优势,其主要作用是使神经纤维形成动作电位 C.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D. 若血浆中甘油三酯超标,可引起高血脂,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等缓冲物质有关,A正确; B、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Na+、Cl-在含量上占明显优势,其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B错误; C、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正确; D、若血浆中甘油三酯超标,可引起高血脂,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D正确。 故选B。 9.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感染赤霉菌的水稻病株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这是植物激素促进细胞伸长的结果 B. 提前采摘的青香蕉没有种子无法产生乙烯,故必须人工催熟 C. α-萘乙酸常用于扦插枝条的生根,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 光照条件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调节基因的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 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 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还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详解】A、赤霉菌能产生赤霉素,促进植物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此处的赤霉素不为植物激素,A错误; B、植物体各个部位均可合成乙烯,因此提前采摘的青香蕉即使没有种子也能产生乙烯,B错误; C、α-萘乙酸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化学本质不是吲哚乙酸,C错误; 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D正确。 故选D。 10.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众多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艰辛付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B. 恩格尔曼用黑藻与好氧细菌作为实验材料得知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C. 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课本多个常见实验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详解】A、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A错误; B、恩格尔曼用水绵与好氧细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证明了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结论,B错误; C、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C错误; D、赫尔希和蔡斯通过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11.现在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是由2019-nCoV(2019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2020年2月l1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把该病毒最终命名为“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已知SARS-CoV-2属于+ssRNA病毒(正链单链RNA 病毒),病毒的ss(+)RNA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成蛋白质。其增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RNA复制酶也可用于宿主细胞体内的RNA合成 B. (+)RNA的嘧啶碱基数与(-)RNA的嘧啶碱基数相等 C. ss(+)RNA控制合成蛋白质时,同样离不开tRNA和核糖体的参与 D. 子代病毒的遗传性状由亲代RNA病毒和宿主细胞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一方面,病毒以ss(+)RNA为模板,指导合成病毒相关蛋白质,为翻译过程。另一方面以病毒ss(+)RNA为模板表达出RNA复制酶,RNA复制酶完成负链RNA的合成,以及病毒基因组RNA的复制。 2、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宿主细胞体内的RNA合成是以其DNA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的,A错误; B、据图可知,(+)RNA是以(-)RNA为模板复制而来的,二者碱基满足互补配对原则,因此(+)RNA的嘧啶碱基数与(-)RNA的嘌呤碱基数相等,B错误; C、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完成,需宿主细胞中的tRNA和核糖体的参与,C正确; D、子代病毒的遗传性状由亲代RNA病毒决定,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图中病毒的基因表达的过程,进行解答,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中心法则的相关内容,难度不大。 12.某科研小组用三个相同的池塘(池塘水含一定量的营养)研究不同营养模式下卤虫(一种虾)种群密度的变化。对照组不作处理,两实验组每天定时分别投放等量适量干牛粪(施肥)和饲料(投饵),测得实验结果如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10月中下旬种群密度均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卤虫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 投饵和施肥都能提高卤虫的环境容纳量 C. 在07-24到08-07期间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 D. 对卤虫卵种群密度调查时可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特征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结合本题分析,该种群密度下降的直接原因为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投饵和施肥都能提高卤虫的种群密度,提高了环境容纳量,B正确; C、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在07-24到08-07期间种群的密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因此可推测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正确; D、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活动能力的特征,对卤虫卵种群密度调查时可用样方法,D错误。 故选D。 13.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制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酵母菌发酵酿制葡萄酒,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酒精的产生 B. 在果醋发酵过程中,适时通过充气口充入氧气,有利于醋酸菌的代谢 C. 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繁殖 D. 在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发酵液的pH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相关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 (2)灭菌:①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②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 (3)榨汁:将冲洗除枝梗的葡萄放入榨汁机榨取葡萄汁。 (4)发酵: ①将葡萄汁装入发酵瓶,要留要大约1/3的空间,并封闭充气口。 ②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8℃~25℃,时间控制在10~12d左右,可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③制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0℃~35℃,时间控制在前7~8d左右,并注意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详解】A、用酵母菌发酵酿制葡萄酒,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酒精的产生,A正确; B、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所以在果醋发酵过程中,适时通过充气口充入氧气,有利于醋酸菌的代谢,B正确; C、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所以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繁殖,C正确; D、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D错误。 故选D。 14.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无菌技术围绕着如何避免杂菌污染展开。请分析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倒平板后,对空白培养基进行培养,可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B. 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在使用过程中,可用紫外线照射30min,进行灭菌 C. 若培养皿底和壁交界处存有培养基,不宜用此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D. 高压蒸汽灭菌时,不能直接关闭排气阀进行加热灭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要进行无菌操作,关键就在于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其中消毒和灭菌室常用的防止杂菌入侵的方法,微生物的实验室分离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通过不同方式的稀释,最终分离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详解】A、实验室中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一般在倒平板后,对空白培养基进行培养,A正确; B、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在使用前,可用紫外线照射30min,进行灭菌,B错误; C、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和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因此若培养皿底和壁交界处存有培养基,不宜用此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C正确; D、高压蒸汽灭菌刚开始加热灭菌锅时,要打开排气阀,使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再关闭排气阀,这样操作的目的是排尽锅内冷空气,使锅内温度能上升到要求的温度(121℃),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D正确。 故选B。 二、选择题 15.用玻璃分针挑取新鲜蛙腓肠肌(长约1cm、宽约0.5cm)3个,分别放在预先滴了两滴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编号为A、B、C,测量并记录肌肉的长度。用铜锌叉间歇刺激肌肉,使得3组肌肉疲劳不能收缩。对刚丧失收缩功能的A组肌肉不做处理,B组滴加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1滴,C组加ATP溶液1滴,再分别用铜锌叉刺激肌肉3~4次,测量并记录肌肉长度。A组和B组无明显变化,C组变短。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分析得出( ) A. 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物质 B. 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C. 第一次使用铜锌叉间歇刺激肌肉是为了消耗掉肌肉细胞中的ATP D. 葡萄糖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因此葡萄糖不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中实验过程分析:第一次实验时用铜锌叉间歇刺激肌肉,使得3组肌肉疲劳不能收缩,主要目的是为了消耗肌肉细胞中的ATP,为下边的实验做准备;第二次的分组对照实验中,滴加ATP溶液肌肉收缩,滴加葡萄糖溶液肌肉不收缩,可见ATP是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而葡萄糖不是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详解】A、从后边的分组对照实验中,滴加ATP溶液肌肉收缩,滴加葡萄糖溶液肌肉不收缩,可见ATP是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正确; B、本实验能够证明ATP是直接供能物质,但不能直接证明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B错误; C、第一次使用铜锌叉间歇刺激肌肉,直至肌肉不能收缩为止,是为了耗尽肌肉细胞中的ATP,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准备,C正确; D、第二次实验中滴加ATP溶液肌肉收缩,滴加葡萄糖溶液肌肉不收缩,可见ATP是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而葡萄糖不是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因此葡萄糖不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D正确。 故选ACD。 16.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两端的一段特殊的DNA。人体细胞中的端粒DNA会随着复制次数增加而逐渐缩短。在生殖系细胞和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能够将变短的DNA末端重新加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除生殖系细胞以外的其他细胞都不含端粒酶基因 B. 端粒酶能够催化染色体DNA的合成 C. 衰老细胞中的端粒酶基因表达增强 D. 抑制端粒酶的作用可以为癌症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答案】B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DNA序列,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可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缩短,从而导致细胞衰老和凋亡,而端粒酶能够将变短的DNA末端重新加长,进而能延长缩短的端粒。 【详解】A、根据细胞的全能性,人体生殖系细胞和其他细胞含端粒酶基因,但因为选择性表达,在生殖系细胞中表达,A错误; B、端粒酶能够将变短的DNA末端重新加长,即能催化染色体DNA的合成,B正确; C、端粒学说认为人体细胞衰老的原因是染色体DNA会随着复制次数增加而逐渐缩短,C错误; D、在生殖系细胞和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能够将变短的DNA末端重新加长,使得癌细胞能无限增殖,则抑制端粒酶的作用可使得癌细胞衰老,进而抑制癌细胞增殖,D正确。 故选BD。 17.某废弃矿区经过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通过种植桑树、发展蚕桑产业进行污染土地治理。蚕桑产业扩大了绿化面积,使废弃矿区恢复了青山绿水,红火的蚕丝市场供不应求。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桑树吸收废弃矿区的矿物质,高效的完成了物质循环 B. 蚕粪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属于蚕同化能量的一部分 C. 该案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D.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BD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A、桑树吸收废弃矿区的矿物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 B、蚕粪中的能量属于未同化的上一营养级的能量,B错误; C、根据题目中的描述,该生态系统中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D错误。 故选BD。 18.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其中P代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代表未被利用的能量,C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P大于A1、A2、A3之和 B. 若该生态系统一年内干物质总量基本不变,则其抵抗力稳定性也不变 C. 上图中B1+C1+D1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储存在植物体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 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2+C2+D2)/D1×100% 【答案】B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据图可知:P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为未利用的能量,C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详解】A、P体表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来自于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P大于A1、A2、A3之和,A正确; B、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中干物质总量不变,无法体现出上述情况的变化,B错误; C、输入生产者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根据题目信息及图中所示能量分配关系,B1+C1+D1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储存在植物体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等于它们同化量的比值,因此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或),D错误。 故选BD。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功能;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及特点,能根据表中数据进行相关计算。 19.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通常要通入5%的CO2,以维持培养液的pH B. ES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培养,可以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 C. 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形成后,在一定时间内不与母体子宫建立组织上的联系 D. 在胚胎分割移植前,可用分割针取滋养层细胞进行性别鉴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动物细胞培养中,通常采用培养皿或松盖培养瓶,将其置于含95%空气加5%CO2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A正确; B、ES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能够维持不分化状态,B错误; C、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形成后,在一定时间内不会与母体子宫建立组织上的联系,而是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C正确; D、在胚胎分割移植前,可用分割针取滋养层细胞进行性别鉴定,D正确。 故选B。 20.研究发现野生黑芥具有黑腐病的抗性基因。用一定剂量的紫外线处理黑芥原生质体可使其染色体片段化,并丧失再生能力。再利用此原生质体作为部分遗传物质的供体与完整的花椰菜原生质体融合,以获得抗黑腐病杂种植株,流程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过程②可改用电激或灭活的病毒进行诱导 B. 该过程紫外线诱导了基因突变 C. 愈伤组织是一种高度液泡化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D. 对再生植株进行黑腐病菌接种实验,可筛选出具有高抗性的杂种植株 【答案】A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过程①表示原生质体的制备,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过程②表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将杂种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过程是植物组织培养,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完整植株。 【详解】A、②表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灭活的病毒一般应用于诱导动物细胞的融合,A错误; B、该过程中紫外线处理黑芥原生质体可使其染色体片段化,并丧失再生能力,B错误; C、愈伤组织是一种高度液泡化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C正确; D、对再生植株进行黑腐病菌接种实验,可筛选出具有高抗性的杂种植株,D正确。 故选AB。 【点睛】本题结合培育抗黑腐病杂种植株的流程图,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概念、过程及意义,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三、非选择题 21.气孔是植物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其开放程度直接影响植物的蒸腾、光合和呼吸作用。为探究光照、CO2浓度和温度对气孔开闭的影响,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剪取同一株鸢尾植株上长势一致的叶片,利用恒温培养箱设置光照20000lx/23℃、黑暗/23℃、光照20000lx/4℃等3个处理;同时,在光照2001x/12℃的环境下,用系列浓度为0g/L、5g/L、10g/L、15g/L、20g/L的NaHCO3溶液进行CO2处理;处理时间均为1h,每个处理重复至少3次,统计分析数据如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分析,影响气孔开闭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由此推断早晨气孔会随光照增强而_________________(开放、关闭)。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鸢尾的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降低而下降的幅度比大多数植物小,具有较强的耐寒性,据图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分析提高鸢尾光合速率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温度和光照强度 开放 早晨光照强度逐渐增强,气温逐渐增加 (2). 在同等光照强度下,温度降至很低时,气孔的开放率仍维持较高水平,保证了光合作用对CO2的供应 (3). 适宜的温度、CO2浓度和光照强度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中:光照条件下比黑暗时气孔开放率明显增加;23℃比4℃气孔开放率高; 图2中:随着NaHCO3溶液浓度增加,气孔开放率先上升后减小。 【详解】(1)据图1分析,影响气孔开闭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光照强度;早晨由于光照强度逐渐增强,气温逐渐增加,气孔会随光照增强而开放。 (2)由图1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同等光照强度下,温度降至很低时,气孔的开放率仍维持较高水平,保证了光合作用对CO2的供应,因此其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降低而下降的幅度较小。 (3)根据实验分析,提高鸢尾光合速率的措施有:适宜的温度、CO2浓度和光照强度。 【点睛】本题考查不同因素对气孔开放率的影响,要求学生能够识图分析获得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的知识点分析是解决该题的重点。 22.现有某种雌雄异株二倍体植物(2N=12,其中常染色体为1-V),其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圆粒与皱粒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人员用高茎红花圆粒雌株与矮茎红花圆粒雄株杂交,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F1 高茎:矮茎 红花:白花 圆粒:皱粒 1/2雌性 1∶1 2∶0 3∶1 1/2雄性 1∶1 1∶1 3∶1 (1)通过分析可以确定,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__________。该植物的花色和粒型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 (2)若已知株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高茎为显性,当每天光照时间大于18小时时,矮茎雌性植株会发生性反转现象,而雄性没有这种现象。让F1中高茎雌雄植株杂交,在每天20小时光照条件下,后代雌雄比例为___________。 (3)若该植物每一对常染色体都可形成可育的三体,现有纯合的圆粒、皱粒植株以及一系列纯合的三体圆粒植株(简称为三体I、三体Ⅱ……三体V)若干,请从中选择材料设计实验探究粒型基因位于哪一对常染色体上。 ①实验过程: 步骤1:取皱粒植株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交,得F1; 步骤2:取F1中三体植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计后代种子的粒型和比例。 ②结果分析: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粒型基因位于该对常染色体上;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粒型基因不位于该对常染色体上。 【答案】 (1). 红花、圆粒 . 控制粒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该植物的粒型和花色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 3∶5 (3). 系列纯合的三体圆粒植株杂交 与正常皱粒植物杂交 后代圆粒∶皱粒=5∶1 后代圆粒∶皱粒=1∶1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在实验中,圆粒雌株与圆粒雄株交配,后代无论雌雄圆粒∶皱粒=3∶1,发生性状分离,说明圆粒对皱粒是显性;且后代中无论雌雄个体都是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该植物的控制粒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而红花雌株与红花雄株杂交,后代中雄株既有红花又有白花,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且只有雄株出现白花,而雌株只有红花,说明该植物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无对应的等位基因,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用B、b表示。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控制题干中植物的性状中确定属于显性性状的是红花、圆粒。又有控制粒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该植物的粒型和花色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题意可知,株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高茎为显性性状,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D、d,由于子一代中高茎∶矮茎=1∶1,则亲代的基因型为:高茎雌株Dd、矮茎雄株dd,那么F1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为Dd高茎、dd矮茎,让F1中的高茎植株(Dd)相互杂交,则后代中(D_)高茎,(dd)矮茎。在每天20小时光照条件下,矮茎(dd)雌性植株会发生性反转现象,而雄性没有这种现象。所以后代中(dd )矮茎全部表现为雄株,因此后代中雌雄比例为()∶()=3∶5。 (3)根据分析,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根据题干信息设计实验过程,①步骤1:取皱粒植株与系列纯合的三体圆粒植株杂交,得F1;步骤2:取F1中三体植株与正常皱粒植物杂交,统计后代种子的粒型和比例。②若该粒型基因位于该对常染色体,亲本aa(皱粒)×AAA(三体圆粒),F1基因型为AAa和Aa,让F1中三体(AAa)与正常皱粒(aa)杂交,AAa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A∶Aa∶A∶a=1∶2∶2∶1,所以后代圆粒∶皱粒=5∶1;若该粒型基因位不于该对常染色体,亲本aa(皱粒)×AA(三体圆粒),F1基因型为Aa,让F1中三体(Aa)与正常皱粒(aa)杂交,后代圆粒∶皱粒=1∶1。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定律、伴性遗传和染色体变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把握遗传定律中常见的分离比以及与显隐性之间的关系,能够结合题意利用所学的知识点分析相关个体的基因型,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根据题意能够正确判断伴性遗传的情况和基因型,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3.科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结构稳定与平衡对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若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引起动物体产生肥胖、肿瘤等疾病。下图为肠道微生物失衡与肥胖的关系图,请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当肠道菌群失衡时,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醋酸盐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随血液循环进入大脑,进而刺激副交感神经,使其释放________作用于________细胞,从而促进机体摄食。 (2)请据图分析肠道菌群失衡,导致摄食量过多,从而引起动物肥胖的原因__________,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__(正反馈、负反馈)调节。 (3)肠道有益菌的发酵产物之一丁酸能促进细胞周期阻滞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由此可见有益菌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_________功能。 (4)结合实际回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以有益菌为主的良好的肠道微生物系统?(答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递质 . 胃黏膜分泌细胞和胰岛B细胞 (2). 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醋酸盐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随血液循环进入大脑,进而刺激副交感神经,促进胃黏膜分泌细胞分泌饥饿激素和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胃饥饿激素可促进营养物质的摄入,从而促进机体摄食,导致肥胖;胰岛素可使血糖降低,进入脂肪细胞内的葡萄糖可转化为脂肪储存,进一步导致肥胖。当摄食过多时,通过反馈调节进一步使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加重肥胖。 正反馈 (3). 清除 (4). 在生活中应慎用抗生素、避免过于疲劳和暴饮暴食等,以免引起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紊乱,同时可通过双岐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的补充提高膳食纤维的摄入,建立以有益菌为主的良好的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维持机体健康。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醋酸盐,刺激副交感神经,促进胃黏膜分泌细胞分泌饥饿激素和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促进机体摄食,导致肥胖,当摄食过多时,通过正反馈调节进一步使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加重肥胖。 【详解】(1)根据图形分析可知,当肠道菌群失衡时,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醋酸盐刺激副交感神经,使其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胃黏膜分泌细胞和胰岛B细胞,从而促进机体摄食。 (2)据图分析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醋酸盐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随血液循环进入大脑,进而刺激副交感神经,促进胃黏膜分泌细胞分泌饥饿激素和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胃饥饿激素可促进营养物质的摄入,从而促进机体摄食,导致肥胖;胰岛素可使血糖降低,进入脂肪细胞内的葡萄糖可转化为脂肪储存,进一步导致肥胖。当摄食过多时,通过反馈调节进一步使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加重肥胖,综上所述,这种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 (3)免疫系统具有监控、防卫和清除功能,肠道有益菌的发酵产物之一丁酸能促进细胞周期阻滞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由此可见有益菌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 (4)在生活中应慎用抗生素、避免过于疲劳和暴饮暴食等,以免引起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紊乱,同时可通过双岐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的补充提高膳食纤维的摄入,建立以有益菌为主的良好的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维持机体健康。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并掌握相关激素的调节过程,识记血糖平衡调节以及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并从题图中提取信息进行解答。 24.科研小组通过践踏实验来模拟人类活动对高山草甸植被的干扰作用。他们选用5名体重不同的实验员进行不同频度的践踏处理,结果如下表。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践踏实验 实验前物种丰富度相对值 实验15天后物种丰富度相对值 平均叶片大小/cm2 平均植株高度/cm T0对照组 8.79 8.50 1.6 8.1 T1践踏频度25次 8.41 8.73 15 7.9 T2践踏频度75次 8.88 7.79 1.3 7.6 T3践踏频度250次 9.00 7.23 1.0 5.0 T4践踏频度500次 9.41 5.00 0.7 3.8 (1)请补充该实验的步骤 ①选取生长状况良好的草甸区域,均分成五块,编号T0、T1、T2、T3、T4,分别调查并记录其物种丰富度。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每天定时践踏,15天后调查各实验田的物种丰富度,记录绘制表格。 (2)轻度践踏使物种丰富度有所增加,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重度践踏区域群落恢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逐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践踏会不同程度的压实土壤,结合表中数据分析践踏区植被光合作用下降的原因(至少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T0不做践踏处理,让该5名同学分别以践踏频度25次、75次、250次、500次,分别对T1~T5块草甸区域(实验田)进行践踏处理。 (2). 对草地的轻度践踏,可能会在短期内打破优势种对资源的绝对占有格局,抑制了优势种群的生长,物种丰富度增加。 (3). 次生演替 增强 (4). 践踏会使草地中的土壤板结,根的呼吸作用减弱,从而使根的吸收功能受到抑制,影响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从表中数据来看,不同程度的践踏会导致植物平均叶面积变小,影响其对光能的利用率;另外践踏会使植物平均株高降低,同样影响植物对光能的利用,降低了光合作用。 【解析】 【分析】 根据表中数据和处理分析可知,不同频度践踏对草甸物种丰富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较轻践踏可能会在短期内打破优势种对资源的绝对占有格局,抑制了优势种群的生长,物种丰富度增加;随着践踏程度的增加,植物平均面积上的叶片大小、和植株高度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影响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进而使植被光合作用有所下降。 【详解】(1)②T0不做践踏处理,让该5名同学分别以践踏频度25次、75次、250次、500次,分别对T1~T5块草甸区域(实验田)进行践踏处理。 (2)对草地的轻度践踏,可能会在短期内打破优势种对资源的绝对占有格局,抑制了优势种群的生长,物种丰富度增加。 (3)在重度践踏区域群落恢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在此过程中由于物种丰富度的增加等因素,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4)践踏会使草地中土壤板结,而板结的土壤,其土壤颗粒间的间隙减小,其中氧气含量减少,因此根的呼吸作用减弱,从而使根的吸收功能受到抑制,影响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从表中数据来看,不同程度的践踏会导致植物平均叶面积变小,影响其对光能的利用率;另外践踏会使植物平均株高降低,同样影响植物对光能的利用,降低了光合作用。 【点睛】本题以不同程度践踏模拟对草甸物种丰富度及植株被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考查相应的实验设计原理、过程及相关结论分析,要求考生理论联系实际,有效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25.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亚单位疫苗,制作过程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乙肝病毒表达表面抗原的基因进行质粒构建,将其导入CHO细胞(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通过培养这种CHO细胞来表达乙肝表面抗原亚单位,从而获得疫苗,基本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获取HBsAg基因,除图中方法外,还可以根据表面抗原蛋白质的结构推测______,进而推测目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再进行人工合成。 (2)图中①过程选用的限制酶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PCR技术扩增HBsAg基因片段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便合成引物。以下是某同学设计的一组引物(只标注了部分碱基序列): 该组引物是否合理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4)若一个HBsAg基因通过PCR扩增了4次,在子代基因中同时含有两个引物的基因占_____________。 (5)HBsAg基因在CHO细胞中表达需要有特异性的______________,控制基因表达的起始时间和表达程度。HBsAg基因能否在CHO细胞中稳定遗传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氨基酸序列 (2). HindⅢ和XhoⅠ HBsAg基因含有限制酶HindⅢ、SamⅠ和XhoⅠ的切割位点,但限制酶SamⅠ的切割位点位于目的基因上,若选用限制酶SmaⅠ则会破坏目的基因。 (3). 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 否(不合理) 引物Ⅱ自身折叠后会出现局部碱基互补配对,这影响了与模板的碱基互补配对 (4). (5). 启动子 CHO细胞的DNA上是否插入了HBsAg基因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 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图示过程为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①过程构建基因表达载体,②过程导入受体细胞。 【详解】(1)获取目的基因除了图中方法外,还可以根据表面抗原蛋白质的结构推测氨基酸序列,进而推测目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再进行人工合成。 (2)根据图示目的基因和载体上的限制酶切点,含有目的基因(HBsAg基因)的外源DNA分子中含有限制酶HindⅢ、SamⅠ和XhoⅠ的切割位点,但其中限制酶SamⅠ的切割位点位于目的基因上,若选用限制酶SmaⅠ则会破坏目的基因,为了保证目的基因的完整性,因此过程①用到的限制酶是HindⅢ和XhoⅠ。 (3)利用PCR技术扩增HBsAg基因片段,其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设计的引物是与相对应的模板连结合,但图片中的引物Ⅱ自身折叠后会出现局部碱基互补配对,这影响了与模板的碱基互补配对,所以不合理。 (4)目的基因扩增4次后共得到16个DNA分子,除了含有模板DNA链的2个DNA分子外,其余的子代基因中同时含有两个引物,因此在子代基因中同时含有两个引物的基因占。 (5)启动子是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控制基因表达(转录)的起始时间和表达的程度。目的基因能否在受体细胞中稳定遗传的关键是转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即HBsAg基因能否在CHO细胞中稳定遗传的关键是:CHO细胞的DNA上是否插入了HBsAg基因。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操作工具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