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生物同步苏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选择题 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 20 min 就分裂繁殖一代。现 将该细菌种群(m 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 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 A.m·2T B.m·220 C.2T/20 D.m·23T 解析:选 D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现“J”型增长。细菌每 分裂一次,数量变为原来的 2 倍,即以 2 的倍数增长,T 小时细菌共可繁殖 T×60/20=3T, 则种群数量为 m·23T。 2.在灭鼠时,如果杀死老鼠总量的一半,再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 ) A.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数量 B.会继续下降,然后快速增长 C.保持数量不变 D.先增加,然后快速下降 解析:选 A 在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约在 K/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在灭鼠 时如果杀死老鼠总量的一半,其增长速率最大,能够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数量。 3.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曲线 Y 比曲线 X 的资源丰富 B.曲线 X 没有 K 值 C.增加空间或资源,可提高 K 值 D.B 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选 A 曲线 X 呈“J”型增长,曲线 Y 呈“S”型增长。 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下列关于“S”型曲线中 K 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 K 值可能不同 B.K 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 K 值可能不同 D.K 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 解析:选 B K 值是环境最大容纳量,K 值时的增长速率为 0,K/2 值时增长速率最大。 5.当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生态因素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 B.种群的增长速率保持相对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 解析:选 B 若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曲线,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种群不再增长,而 是达到最高密度的稳定期,这时种群的数量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的增长速率为零,环境 条件刚好维持生物的存活,所以种群的数量暂时会保持稳定。 6.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 化关系。在第 10 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 200 只,估算该种群 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 只 B.200 只 C.300 只 D.400 只 解析:选 D 图中 10 年时相当于 K/2 值的增长速率,故 K 值应为 400 只。 7.右图表示某海域一种鱼群增长的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K 值是环境容纳量 B.在 K 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 C.在 K/2 值时种内斗争最剧烈 D.捕捞后维持在 K/2 值,有利于鱼群的可持续增长 解析:选 C “S”型曲线有 K 值,即环境容纳量;在 K 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同 时此时的种内斗争最剧烈;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2,因此将鱼群数量维 持在 K/2 值,能保证鱼群的可持续发展。 8.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 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 t0~t2 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 t2 时种群的数量为 K,则在 t1 时种群数量为 K/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 t2 时 D.在 t1~t2 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解析:选 B 由图形可以看出,t0~t2 时该种鱼的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t1 时种群数量 为 K/2,捕捞后应保持在此点,以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t2 时种群数量为 K。 9.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 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 5 h 后,稀释 100 倍,再抽样镜检,视 野下如乙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 5 h 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 200 倍左右 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D.培养 5 h 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 K 值 解析:选 A 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密度估算是特殊方式的样方法,因此 C 中统计 时与样方法一样,需统计格内、相邻两边及顶角的酵母菌;A 中用这种方法统计发现乙中 密度约为甲中 2 倍,题干提供乙由甲“稀释 100 倍”信息,故乙中密度是甲的 200 倍。 二、非选择题 10.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 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 威胁。请根据右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 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_______的特性。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 群的容纳量(K)为 110 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若出现 cd 段则表明人口出现 了负增长。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 量达到________点后,增长速率为 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 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 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过度繁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型曲线 疯狂增长。(2)(3)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 是生存条件有限。在 K/2 值时,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所以如果全球的人口环境容纳 量为 110 亿,则最适人口数量为 55 亿。(4)当种群数量达到 f 点后,出生率=死亡率,即增 长速率为 0。(5)种群数量达到 e 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于狩猎和海洋捕捞作业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6)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鼠,鼠种群数量下降到 c 点以下,但很快又 恢复到 c 点。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 K 值),如清除垃圾、储藏好食物,可有效地控制鼠害。 答案:(1)Ⅰ 过度繁殖 (2)Ⅱ (3)Ⅱ 55 亿 (4)f (5)e e 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 最大 (6)增加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降低其环 境容纳量 一、选择题 1.自然界中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曲线。下列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达到 K 值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C.“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解析:选 B “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种群增长也受自身密度的制约。 2.20 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某岛屿。研究人员调查了 30 年间驼鹿种群数量的变化, 并据此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变化曲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开始 5 年内驼鹿数量几乎不变 B.驼鹿数量最少的是第 15 年 C.20 年后驼鹿种群增长率几乎为 0 D.引起 30 年内驼鹿种群数量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大肆捕杀 解析:选 C 由图示知:在 1~5 年内λ值不变,且大于 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 驼鹿数量在第 20 年达到最少;20 年后λ值一直是 1,那么增长率是 0。 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 量的变化如右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 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 a 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 a 点以后个体数量变 化不符合“S”型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 b 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 b~c 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 c~d 段相似 解析:选 A a 点时,若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可影响种群的个体数量,但种群个体数量 的变化仍符合“S”型增长。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但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 高,故种群个体数量不会大幅超过 b 点。天敌的大量捕食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下降趋 势与 b~c 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变动,但无论增加还是减少,其种 群个体数量始终会在 K 值上下波动,变化过程与 c~d 段相似。 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解析:选 B 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 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环境条件若改变,环境容 纳量也会改变,而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 容纳量;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 5.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 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72 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 1975 年低 B.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 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解析:选 B 结合曲线图可知,1972 年每样方北点地梅的种子萌发数和幼苗数均比 1975 年多,说明北点地梅的种群密度在 1972 年较大,即生存斗争程度较高;由图示曲线可知, 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种群数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即前一阶 段的死亡率高于后一阶段的死亡率;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采集数据后应取其平均 值,不能去除最大值和最小值;由图中曲线趋势可知,5 年间该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并非呈 “S”型增长。 二、非选择题 6.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确定放牧量,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调查 方法应该为___________,为减小调查的误差,调查时应注意: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 (2)在某一时期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 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 量为 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 m 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 n 代以后,田鼠的 种群数量为________。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AB 段实线与虚线重合的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则图甲中________点不可能出现此种年龄 结构。 解析:图甲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 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 a×(1+m);繁殖 n 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 a×(1 +m)n。图乙中幼年个体多,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图甲中 D 点种群数量稳定。 答案:(1)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 ②选择样方大小适宜 ③取足够多的样方(任选两点) (2)①理想(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 a×(1+m)n ②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 并且没有天敌等,近似理想条件 ③D 7.[实验探究]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与时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 mm×2 mm 方格)、滴管、 显微镜等。 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 利用血球计数板对微生物的计数,并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连续观察 7 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 的推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呈“S”型增长。 (2)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____________,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 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 探究实验的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开始一段时间由于空间和资源都很丰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推移,种群数 量增加,空间和资源变得有限,呈“S”型增长。本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无需另 设对照,但为了增加准确性需重复实验。 答案:(1)环境中空间和资源逐渐变得有限 (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需要 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增大稀释倍数 (4)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或 pH 或溶氧量等)的关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