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莆田市六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莆田六中2019—2020上学期高三生物月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和细胞结构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功能不同的生物膜中,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也是不同的 B.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可以没有叶绿体 C. 被称为“软黄金”的黑枸杞,其果实呈深黑色,是因为液泡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导致的 D. 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而细胞壁和核孔具有全透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生物膜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不同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因此功能也不同;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不同细胞器的功能不同,如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液泡含有的色素与果实的颜色有关等。 【详解】不同的生物膜上含有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因此功能也不同,A正确;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但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蓝藻,B正确;黑枸杞的果实呈深黑色,与其液泡中含有的色素的种类和数量有关,C正确;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上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具有选择性,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细胞中的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明确不同的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因此功能也是各不相同的。 2.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核生物细胞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 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无丝分裂 C. 原核生物细胞具有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 D. 真核生物及原核细胞均不可能以RNA为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原核生物细胞只含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不含线粒体, 但部分原核细胞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生长,而真核生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B错误; C、真核生物细胞具有核膜、细胞器膜和细胞膜,而这些构成了生物膜系统,细胞内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C错误; D、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均含有细胞结构,而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 故选D。 3.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E•B•Wilson)曾经说过:“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他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最可能是 A. 细胞内能发生一切生命活动 B. 有些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C. 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D. 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单细胞的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的动物植物,他们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它的各项生命活动都是在宿主的活细胞内完成的,营寄生生活。 【详解】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但细胞不能完成一切生命活动,如食物的消化吸收是在消化道内进行的,A错误;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只能说明单细胞的生命活动在细胞内进行,但对于多细胞生物,其生命活动不仅仅在细胞内进行,B错误;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细胞的参与下完成,所以每一个生命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C正确;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但不是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错误。 4.如图曲线乙表示在外界条件均适宜时,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B. 酶量增加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丙表示 C. 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D. B点后,升高温度,酶活性增加,曲线将呈现甲所示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曲线表示在外界条件均适宜时,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均将下降,A项错误;酶量增加后,反应速率增大,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甲表示,B项错误;AB段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增加而增加,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C项正确;B点后,升高温度,酶活性下降,曲线不会呈现甲所示变化,D项错误。 【点睛】曲线图中限制因子的判断方法: (1)曲线上升阶段:纵坐标随横坐标增加而增加,限制因子为横坐标代表的物理量(横坐标为时间时,限制因子不是时间,而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温度或光照等环境因素)。 (2)曲线水平阶段:纵坐标不再随横坐标增加而增加,限制因子为横坐标以外的物理量。 5.我们如何找到回家的路?荣获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发现大脑里的神经细胞--“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位置细胞”鲜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C B. “网格细胞”干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O C. 上述两种细胞鲜重中原子数量最多的元素均是H D. 细胞中的能源物质的主要功能是供能 【答案】C 【解析】 “位置细胞”鲜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O,A项错误;“网格细胞”干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C,B项错误;上述两种细胞鲜重中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而水分子中H原子数大于O原子数,因此,细胞鲜重中原子数量最多的元素均是H,C项正确;细胞中的能源物质的主要功能不一定都是供能,例如糖类和脂肪都是细胞中的能源物质,但是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供能,而脂肪的主要功能是储能备用,D项错误。 6.水是“生命之源”,其含量随生物种类、植物组织以及外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下列有关水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水可作为光合作用和许多有机物水解的原料,但不参与细胞呼吸 B. 代谢较慢的生物体内,其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也应该相对较低 C. 种子晾晒过程中丢失的水主要是结合水 D. 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与液泡的吸水直接相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内的水包括结合水和自由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部分,自由水在细胞内是良好的溶剂,许多营养物质或代谢废物需要溶解在水中运输,自由水参与细胞内多种化学反应,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高,细胞的代谢增强,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低,细胞的代谢减弱,抗逆性增强。 【详解】A、水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错误; B、自由水与代谢成正相关,因此代谢较慢的生物体内,其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也应该相对较低,B正确; C、 种子晾晒过程中丢失的水主要是自由水,C错误; D、 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与液泡的失水直接相关,D错误。 故选:B。 7.下列关于肽和蛋白质叙述,正确的是( ) A. 比较不同温度下蛋白酶活力大小可用双缩脲试剂 B. 蛋白质中结构最简单的氨基酸是甘氨酸,组氨酸是婴儿的必需氨基酸 C. 某多肽被水解成1个二肽,3个四肽,5个六肽,则这些短肽肽键总数是36 D. 蛋清中加入食盐出现白色絮状物,这是在食盐作用下蛋白质发生变性而析出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蛋白质的合成和相关计算,明确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A、蛋白质中含有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但是蛋白酶活力大小与空间结构结构有关,与肽键无关,因此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酶的活性,A错误; B、结构最简单的氨基酸是甘氨酸,R基仅是一个H原子,组氨酸是婴儿的必需氨基酸,B正确; C、1个2肽,3个4肽,5个6肽,共44个氨基酸9条肽链,则这些短肽肽键总数是44-9=35,C错误; D、蛋清中加入食盐出现白色絮状物,这是在食盐作用下蛋白质因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的现象,叫做盐析,D错误。 故选B。 【点睛】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盐析过程没有使蛋白质结构改变,也没有失活,仅仅是溶解度降低。 8.糖类和脂质是细胞中两种重要的有机物,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脂质存在于所有细胞中 B. 磷脂是由胆固醇、脂肪酸、磷酸等分子构成 C. 淀粉和脂肪代谢的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D. 糖类中的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完全由葡萄糖缩合而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糖类和脂质的元素组成、分类、结构及其功能。比较总结记忆,夯实基础是顺利解答的基础。 【详解】A、磷脂属于脂质,它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所有细胞都有细胞膜,因而都有脂质,A正确; B、磷脂是指含有磷酸的脂类,分为甘油磷脂与鞘磷脂两大类,分别由甘油和鞘氨醇构成,B错误; C、淀粉和脂肪都只含有C、H、O三种元素,因而代谢的终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C正确; D、糖类中的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完全由葡萄糖缩合而成,只是空间结构不同,D正确。 故选B。 【点睛】脂质包括磷脂、脂肪和固醇,生物膜都含磷脂,有的还含有胆固醇。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糖类和脂肪含有的元素种类相同。 9.下列有关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的合成往往需要ATP,但ATP的合成一般不需要酶 B. 酶可以催化反应的进行,ATP可以直接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C. 酶在高温、低温、过酸、过碱条件下,空间结构都会被破坏 D. 只有真核细胞才有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3、酶的作用:能够降低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从而催化化学反应。 4、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详解】A、酶的合成过程需要ATP供能,ATP的合成需要ATP合成酶催化,A错误; B、酶的作用是催化化学反应,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可以直接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B正确; C、酶在高温、过酸、过碱条件下,空间结构会被破坏而失活,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但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C错误; D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不管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都有,D错误。 故选B。 10.下列夫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叙述,正确的有 ①细胞的分化、衰老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②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全面化,提高细胞代謝的效率 ③人胚胎发育辻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 ④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核体积变小、色素含量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 ⑤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并且在凋亡的过程中存在基因表达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但遗传物质不变.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详解】细胞的分化、衰老対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①正确;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提高细胞代谢的效率,②错误;人胚胎发育辻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③正确;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体积变小、色素含量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但细胞核的体积增大,④错误;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并且在凋亡的过程中存在基因表达,⑤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衰老和癌变的特征,并注意将两者进行区分;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明确细胞分化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变. 11.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细胞膜上蛋白质,待荧光分布均匀后,在细胞膜上选定需进行漂白的部位,用激光照射使荧光分子内部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从而使此部位的荧光消失。一段时间后,漂白部位荧光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B. 漂白部位荧光的恢复是因为被标记蛋白质恢复空间结构 C. 漂白部位荧光一定程度的恢复是因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 根据荧光恢复速度可推算细胞膜中蛋白质分子运动速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文“绿色荧光标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联想到“细胞膜流动性的鉴定”的实验,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取 A、B 两种动物细胞,分别用红、绿荧光染料标记两种动物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进行融合实验,观察在细胞融合过程中两种颜色的荧光在细胞膜上的分布 情况。 【详解】A、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A正确; B、题干中提到用激光照射使荧光分子内部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因此漂白部位荧光的恢复不可能是因为被标记蛋白质恢复空间结构,B错误; C、用激光束照射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的荧光淬灭后逐渐恢复,说明被荧光标记的某种化学成分在运动,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正确; D、从荧光消失到恢复的这段过程可以计算出荧光恢复的速率,同时也可以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推算出膜中蛋白质的流动速度,D正确; 故选B。 【点睛】把本题与细胞膜流动性鉴定实验相联系,把陌生情境转换成熟悉的情境,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12. 如图1~4为表示物质浓度或氧气浓度与物质跨膜运输速度间关系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1与3表示,则该物质不应为葡萄糖 B. 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2与3表示,则该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C. 限制图中A、C两点的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不同,B、D两点的限制因素有共同点 D. 将图2与4的曲线补充完整,曲线的起点应从坐标系的原点开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1物质的运输速率随着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只受物质浓度差的影响,可判断为自由扩散;图2物质的运输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范围,不再随被转运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受到载体数量的限制,可判断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3物质的运输速率不随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不需要能量,可判断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图4物质的运输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范围,不再随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受到能量和载体数量的限制,可判断为主动运输。 【详解】A、由分析可知,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1与3表示,说明该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因此该物质不应为葡萄糖,A项正确; B、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2与3表示,说明该物质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则该物质可能是葡萄糖进入红细胞,B项正确; C、限制图中A、C两点的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物质浓度和O2浓度,B、D两点的限制因素都是载体的数量,C项正确; D、图4的曲线的起点不能从坐标系的原点开始,因为无氧呼吸也能提供能量,D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掌握情况以及图文转换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要注意区分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及曲线的变化趋势,要明确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从物质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几方面考虑。 13. 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膜、叶绿体的内膜与外膜、内质网膜与小肠黏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B. 所有的酶都在生物膜上,没有生物膜生物就无法进行各种代谢活动 C. 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都是一样的,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D. 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分泌细胞的内质网一般比较发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而小肠粘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A错误; B、有的酶存在于生物膜上,有的酶不分布在生物膜上,如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 C、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但由于功能不同,不同生物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C错误; D、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合成场所是滑面内质网,D正确。 故选D。 【点睛】1、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功能: (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 (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 (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14.如图a、b、c是三种生物体的细胞,关于三种细胞结构的总结,不合理的是 A. a和b是真核细胞,c是原核细胞,因为c中无成形的③ B. 用纤维素酶分别处理a、b、c细胞的外层结构,a、c外层结构被破坏,b无影响 C. c和a、b共有的结构是①⑥⑦,共有的有机物是蛋白质、DNA、RNA等 D. a、b分别是高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因为a有细胞壁、无b中的⑧,b无细胞壁 【答案】B 【解析】 【详解】A、a和b细胞含有成形的③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c细胞不含成形的③细胞核,属于原核细胞,A正确; B、c为原核细胞,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不能被纤维素酶破坏,B错误; C、c为原核细胞,a、b为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结构是①细胞膜、⑥细胞质基质、⑦核糖体,共有的有机物是蛋白质、DNA、RNA等,C正确; D、a细胞含有细胞壁,但没有⑧中心体,属于高等植物细胞,b细胞无细胞壁,为高等动物细胞,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别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图像,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特别要识记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15.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久置的蔗糖溶液用斐林试剂检测,出现了砖红色沉淀,说明蔗糖是还原性糖 B. 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应先加入0.1g/mL的NaOH 1mL,再加入0.01g/mL的CuSO4 4滴 C. 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可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D.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应在低倍镜下找到染色均匀、色泽深的区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检测还原性糖和蛋白质的实验、研究细胞呼吸的方式、观察DNA、RNA的分布等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及、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详解】A、蔗糖是非还原性糖。用斐林试剂检测,出现了砖红色沉淀,说明样品中出现了还原糖,其原因是久置过程中滋生微生物,把蔗糖被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等还原性糖,A错误; B、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分开使用,鉴定蛋白质时应先加入0.1g/mL的NaOH 1mL,再加入0.01g/mL的CuSO4 4滴,B正确; C、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均产生二氧化碳,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不能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错误; D、染色太深,细胞间和细胞内不含DNA和RNA的区域也会有较多的染液,就不容易区分DNA和RNA的分布场所,所以应找到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D错误。 故选B。 【点睛】蔗糖水解产生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和果糖是还原糖;斐林试剂是先混合再使用且现用现配,双缩脲试剂是先加A液再加B液;可以根据二氧化碳释放多少等量分析酵母菌呼吸作用类型,但不能根据是否释放判断。 16.甲、乙两图为某二倍体高等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形成图甲细胞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 B. 甲、乙两图说明该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C. 甲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8条姐妹染色单体 D. 若图乙表示卵细胞,则图甲表示次级卵母细胞 【答案】A 【解析】 【详解】AB、图甲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左数第三条染色体上的一条染色单体颜色有差异,图乙细胞是与甲同时形成的另一次级性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两图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不是染色体变异,A项正确、B项错误; C、图甲细胞中有一个染色体组,8条染色单体,C项错误; D、因为图乙细胞是与甲同时形成的另一次级性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若图乙为卵细胞(由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则图甲为第一极体,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和识图能力。 17.研究人员发现约有1300种微生物和其他物质飘浮在北京的雾霾中,如肺炎双球菌、H7N9病毒、酵母菌、蒲公英的种子,其中属于最基本生命系统层次的有( )种. A. 1 B. 2 C. 3 D. 4 【答案】B 【解析】 肺炎双球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属于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层次细胞;H7N9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属于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层次细胞;蒲公英的种子属于器官层次,不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层次。因此属于最基本生命系统层次的有2种,故选B。 18.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该现象不能说明 A. 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B. 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 C. ATP中远离A的P容易脱离 D. 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本题没有说明ATP供能的过程,不能说明是直接能源物质,A错误; BCD、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是新合成的,末端说明发生变化的是在远离A的P容易发生相应变化,含量变化不大和ATP的合成说明有部分ATP分解,故BC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ATP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文字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运用的能力。 19.组成细胞的很多分子和结构都有其特殊的“骨架”,下列关于“骨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以碳原子为中心的碳链骨架构成了很多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ATP等 B. 连接DNA单链上相邻两个碱基的分子交替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C. 构成生物膜骨架的分子都可以运动,但该特性与其选择透过性无关 D. 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分裂、分化等重要活动有关,与物质运输、信息传递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个单体都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故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骨架;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脂双层是膜结构的基础,它使得许多分子和离子不能随意出入细胞;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有关。 【详解】A. 蛋白质、核酸、多糖是由以碳链为骨架的单体聚合形成的多聚体,而ATP属于小分子有机物,A错误; B. 连接DNA单链上相邻两个碱基的分子为“﹣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B正确; C. 构成生物膜骨架的分子都可以运动,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C错误; D. 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D错误。 20.夏季某晴朗的一天对一密闭蔬菜大棚中的某种气体的含量进行24小时的检测,结果如图1。图2是叶肉细胞内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关系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1中所测气体为O2 B. 该大棚内的蔬菜经过一昼夜后有机物有积累 C. 处于图1中的E点时,该大棚内蔬菜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D. 处于图1中的B点时,图2中应该进行的气体转移途径只有c、d 【答案】D 【解析】 由图中5~7h气体含量减少,7h以后气体含量增加,可推测所测气体为氧气,A项正确;由图中F点氧气浓度大于A点氧气浓度可知,该大棚内的蔬菜经过一昼夜后有机物有积累,B项正确;处于图中的B、E点时蔬菜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由于植物体内有些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叶肉细胞中的光合作用强度应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图2中应该进行的气体转移途径有a、c、d、e,C项正确、D项错误。 21.关于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探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需要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其中以无氧为对照组 B.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时,溶液颜色由蓝变黄再变绿 C. 酵母菌无论进行何种呼吸,其第一阶段是完全相同的 D. 乙醇在酸性条件下能与灰绿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橙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详解】A、该实验需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的对比实验,甲、乙两组互为对照,A错误; 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时,溶液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B错误; C、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完全相同的,都是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C正确; D、乙醇在酸性条件下能与灰绿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溶液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 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等,需要求考生在平时 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2.以紫色洋葱鳞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生质层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X 和Y表示(如图),在处理时间相同的前提下 A. 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紫色越浅 B. 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 C. 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越易复原 D. 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图中Y是细胞长度,X是液泡的长度,所以X/Y表示质壁分离的程度,该比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大,则失水越多。 【详解】A、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大,失水越多,则紫色越深,A错误; B、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小,失水越少,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低,B错误; C、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大,则越难以复原,C错误; D、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小,失水越少,则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高,D正确。 故选D。 23.下列关于光合作用探究历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萨克斯让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并用碘蒸气处理,得出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才能进行 B. 恩格尔曼以好氧细菌和水绵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得出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C. 梅耶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D. 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必须在光下才能成功,只有在光下植物才能更新空气 【答案】A 【解析】 【分析】 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将暗处理的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发现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没有颜色变化,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黑暗、无空气的环境中,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发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的部位集中,如果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证明:O2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结果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详解】A、萨克斯让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并用碘蒸气处理,得出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A错误; B、恩格尔曼以好氧细菌和水绵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得出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B正确; C、梅耶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C正确; D、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必须在光下才能成功,只有在光下植物才能更新空气,D正确。 故选A。 24.如图所示为人工培养的肝细胞核中DNA相对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周期时长为14小时 B. 染色体数量倍增发生在Ⅰ段 C. Ⅱ段可以看到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 D. 基因突变最可能发生于Ⅲ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人工培养的肝细胞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其中Ⅰ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Ⅱ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 【详解】A、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以细胞周期时长为20小时,A错误; B、染色体数目增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即Ⅱ段,B错误; C、Ⅱ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该段中染色体呈圆柱状或杆状,C正确; D、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间期,即Ⅰ段,D错误。 故选:C。 25.如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装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假设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装置二中的液滴不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B. 假设装置一中的液滴不动,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C. 假设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D. 假设装置一和装置二的液滴均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或只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装置图:装置一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装置一测量的是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的量;装置二中,清水不能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所以装置二测量的是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氧气量的差值。 【详解】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有氧气的消耗,装置二中的液滴不动,说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氧气量相等,可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故A正确;装置一中的液滴不动,说明没有氧气的消耗,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故B正确;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有氧气的消耗,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说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多于消耗氧气量,可知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故C正确;装置一和装置二的液滴均不移动,即没有氧气的消耗,也没有二氧化碳的产生,说明酵母菌既不进行有氧呼吸也不进行无氧呼吸,故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实验装置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26.如图曲线表示在适宜温度、水分和一定的光强度下,甲、乙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净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O2浓度大于a时,甲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B. 适当增加光强度,a点将左移 C. CO2浓度为b时,甲、乙总光合作用强度一定相等 D. 甲、乙光合作用强度随CO2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自变量是不同的植物和二氧化碳浓度,因变量是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净光合速率)。 【详解】甲植物在a点时,净光合速率=0,故a之前已经开始,A错误;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增大,呼吸速率不变,故a点左移,B正确;二氧化碳浓度为b时,甲、乙的净光合速率相同,二者的呼吸速率不同,总光合强度不相同,C错误;在二氧化碳饱和点之前,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光合速率加快,超过二氧化碳的饱和点之后,光合速率不变,D错误。故选B。 【点睛】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b点时,二者净光合速率相同,若呼吸速率不相同,总光合速率不同。 27. 下列四种现象,可以用下图表示的是 A. 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变化 B. 条件适宜、酶量一定时反应速率随底物含量的变化 C. 储藏的水果呼吸作用强度随氧含量的变化 D. 自由扩散速率与细胞内外浓度差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横轴因素的升高,纵轴所代表的数据逐渐增大;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横轴因素的升高,纵轴所代表的数据不再升高.该曲线可表示酶促反应速率随着底物浓度的变化。 【详解】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着温度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与曲线图不符,A错误; 条件适宜、酶量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最终达到平衡状态,与曲线相符,B正确; 储藏的水果呼吸作用强度随氧含量的升高应先降低后升高,与曲线不符,C错误; 自由扩散速率与细胞内外浓度差成正比例关系,即浓度差越大,扩散速率越快,与图示不符合,D错误。 28.对于某雄性动物,下列数目一定相同的是( ) A. 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 B. 体细胞与精子细胞内Y染色体的数目 C. 有丝分裂前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细胞核内DNA的数目 D. 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内染色体组的数目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在没有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的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2、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 结 构 时 期 染色体数 染色单体数 DNA分子数 有 丝 分 裂 间期 2n 0→4n 2n→4n 分裂期 前、中期 2n 4n 4n 后期 2n→4n 4n→0 4n 末期 4n→2n 0 4n→2n 间期 2n 0→4n 2n→4n 减 数 分 裂 减 Ⅰ 前、中期 2n 4n 4n 后期 2n 4n 4n 末期 2n→n 4n→2n 4n→2n 减Ⅱ 前、中期 n 2n 2n 后期 n→2n 2n→0 2n 末期 2n→n 0 2n→n 【详解】A. 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都等于该生物体细胞中的数量,A正确; B. 体细胞内含有1个Y染色体,精子细胞含有1或者0个Y染色体,B错误; C. 有丝分裂前期细胞核内DNA的数目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细胞核内DNA的数目2倍,C错误; D. 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染色体组的数目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内染色体组的数目2倍,D错误。 故选A。 29.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 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 C. 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D. 测交后代性状比为1:1,可以从细胞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的研究过程:①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的;②孟德尔所作假设的内容是“性状是遗传因子控制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的,配子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进行“演绎”过程;④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不能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如连锁互换定律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不能解释。 【详解】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孟德尔并没有提出“基因”一词,A错误; B、孟德尔依据实验结果及假设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B错误; 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正确; D、测交后代性状比为1:1,可以从个体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 故选:C。 30.一株基因型为Dd的杂合植株自交时,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50%的死亡率,则自交后代的DD、Dd、dd三种基因型比例是( ) A. 1:1:1 B. 4:4:1 C. 2:3:1 D. 1:2:1 【答案】C 【解析】 Dd植株中雌配子有1/2D+1/2d,雄配子d有50%的致死,说明雄配子是1/2D+1/2×1/2d,也就是雄配子中有2/3D+1/3d。所以后代各种基因型的频率: 雌雄配子以及后代基因型概率 2/3D 1/3d 1/2D 1/3DD 1/6Dd 1/2d 1/3Dd 1/6dd 故后代各种基因型所占的比例为:DD:Dd:dd=2:3:1,故C正确。 31.关于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相关原理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板结的土壤松土透气可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B.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 C. 施用农家肥可增大农田中CO2浓度进而提高农作物的光合强度 D. 温室大棚中适当增大昼夜温差可增加农作物有机物的积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内部因素(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和环境因素(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色素、酶等。 【详解】A、为板结的土壤松土透气,可促进有氧呼吸,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A正确; B、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厌氧细菌增殖,B错误; C、施用农家肥,可增大农田中CO2浓度,通过提高暗反应提高农作物的光合强度,C正确; D、温室大棚中适当增大昼夜温差,可降低晚上呼吸消耗有机物,可增加农作物有机物的积累,D正确。 故选B。 32.关于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在叶绿体中完成 ②都能将CO2和H2O转变为有机物 ③都属自养生物的营养方式 ④合成有机物所需能量来源相同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化能合成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①错误;光合作用是利用光能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化能合成作用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②正确;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属自养生物的营养方式,③正确;光合作用是利用光能,化能合成作用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④错误。故选A。 33. 以下对高等动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雌雄配子以及受精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核中1/2的遗传物质 B. 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并不相等,因为一次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C. 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 D. 雌雄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的分配是不均等的,减数分裂后形成了三个小的极体和一个大的卵细胞;精细胞的形成过程,细胞质分配均等,精子形成后细胞质大部分丢失,便于精子的游动; 减数分裂过程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随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因此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均等; 受精作用过程中♀、♂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不是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正常情况下雌配子远远少于雄配子。 【详解】A、卵细胞形成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超过1/4的细胞质,每个卵细胞都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核中的1/4遗传物质,A错误; B、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开,进入子细胞中,所以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相等,B错误; C、在受精作用发生时,精子仅包含细胞核的头部进入卵细胞,所以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C正确; D、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是遗传物质不同的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不是因为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事实上雄配子的数量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D错误。 故选:C。 34.某生物有4对染色体,假设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则这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正常和异常精细胞的比例为 A. 1:1 B. 1:2 C. 1:3 D. 0:4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不考虑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可以产生4个精子,2种类型。 【详解】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则该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2个精子均异常,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2个精子都是正常的。故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正常精子与异常精子比例为1:1。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不考虑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一个AaBb的精原细胞可以产生2种精子,一种精原细胞可以产生4种精子。 35. 下列有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精细胞与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可呈周期性变化 B. 细胞的产生和凋亡可同时存在于多细胞生物体中 C. 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D. 分化后的细胞的增殖能力不会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精细胞一般不再分裂,所以细胞内染色体不再变化,A错误; B、多细胞生物体内时刻都有细胞的不断增殖,但部分细胞又在不断凋亡,B正确; C、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衰老,细胞内脂褐色素的积累的结果,C错误; D、一般来说,分化程度越高的细胞,增殖能力越低,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周期、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36.下图表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是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分裂期会螺旋化 B. ②与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 核膜由四层磷脂分子组成,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可以穿过核膜进出细胞核 D. 核孔对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①是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链状结构,在分裂前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变成染色体,A正确; B、②是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 C、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可以穿过核孔进出细胞核,C错误; D、核孔对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如DNA不能自由进出细胞核,D正确。 故选C。 【点睛】易错混淆:误认为大分子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能自由通过,其实也是选择性通过。 37.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一个生物群体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4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B. 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的表现型比例为3:1 C. 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 D. 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常用的鉴别方法: (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 (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 (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 (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详解】A、若以A、a这一对等位基因为例,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即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错误;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错误; C、由于小麦属于雌雄同株植物,所以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C正确; 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D错误。 故选C。 38.下列鉴定生物遗传特性的方法中,不合理的是( ) A. 鉴定一只灰毛兔是否是纯合子用测交 B. 区分纯种狗的长毛与短毛的显隐性关系用杂交 C. 不断提高小麦抗病系的纯度宜用连续自交 D. 鉴定高茎豌豆的基因组成最简便的方法是测交 【答案】D 【解析】 【分析】 鉴别生物遗传特性的常用方法: (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 (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 (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 (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详解】A、鉴定一只具有显性性状的灰毛兔等动物是否是纯合子可用测交法,A正确; B、区分狗的长毛与短毛的显隐性关系可用杂交法,B正确; C、用自交法可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度,因为杂合体自交后代能出现显性纯合体,并淘汰隐性个体,C正确; D、鉴定高茎豌豆的基因组成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法,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若不分离即为纯合子,D错误。 故选:D。 39.已知施加药物A能使蔗糖酶的活性丧失;施加药物B后蔗糖酶活性不变,但蔗糖和蔗糖酶结合的机会减少。如图为蔗糖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温度、PH均适宜)产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其中乙组使用少量药物B处理。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 甲组先使用药物B处理,在t1时可能适当提高了温度 B. 丙组先使用药物B处理,在t1时可能使用药物A处理 C. 在t1时间之后甲组蔗糖酶活性高于乙组和丙组 D. 在t1时间之后丙组中蔗糖酶和蔗糖作用机会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三条曲线起始反应速率相同,说明开始的处理是相同的;t1后,丙组产物浓度不变,很可能是药物A导致酶失活;甲组达到平衡点的时间缩短。 【详解】甲、乙、丙可能开始均用B处理,甲组原本就是最适温度,若提高温度,酶活性会下降,达到平衡点的时间会延长而不是缩短,A错误;丙组开始用药物B处理,t1后产物浓度不变,可能是药物A处理导致酶失活,B正确;t1后,丙组酶失活,甲乙组酶活性不变,故甲乙组酶活性高于丙组,C错误;t1后,蔗糖酶失活,酶与底物不能结合,D错误。故选B。 40.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是由蝎子毒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制成的,它可以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使癌症手术更加容易和有效。下列关于这种“染色剂”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蝎毒“染色剂”的化学成分中含有C、H、O、N等大量元素 B. 氯代毒素能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可能与癌细胞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C. 患者可以用口服的方法摄入这种“染色剂” D. 这种染色剂的加工、分泌涉及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少量蛋白质还含有S等元素。 2、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保护、润滑等功能。 3、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A、蝎毒“染色剂”的本质是蛋白质,含有C、H、O、N等元素,A正确; B、氯代毒素能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说明氯代毒素能被癌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地识别,与识别功能有关的物质可能是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B正确; C、蝎毒“染色剂”的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水解而失去药效,因此不能用口服的方法摄入这种“染色剂”,C错误; D、由题意可知,这种染色剂属于分泌蛋白,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加工场所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合成和分泌过程需要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41.如表是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情况,请据表回答 试管号 处理 实验现象 1 1ml H2O2+2滴蒸馏水 产生气泡很少 2 1ml H2O2+2滴FeCl3溶液 产生气泡较多 3 1ml H2O2+2滴肝脏研磨液 产生气泡很多 4 1ml H2O2+2滴煮沸后的肝脏研磨液 基本同1 5 1ml H2O2+(2滴肝脏研磨液+2滴5%HCl) 基本同1 6 1ml H2O2+(2滴肝脏研磨液+2滴5%HaOH) 基本同1 7 1ml H2O2+(2滴肝脏研磨液+2滴蒸馏水) 产生气泡很多 8 1ml H2O2+2滴唾液 基本同1 (1)比较分析1、2、3号试管中的三组实验,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论是酶具有______________,酶具有这一特性的原因是_______。 (2)比较分析3号与8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酶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照实验要注意控制变量,温度是这组实验的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发现3号试管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不再产生气泡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情况下,若再加入少量H2O2,则会继续产生大量气泡。4号试管产生很少气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分析5号、6号、7号试管的三组实验,应该控制适宜且相同的无关变量有___。(写三个) (5)若要求测定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你的实验思路:________;若没有出现峰值,则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实验,直至出现峰值。 【答案】 (1). 催化剂的种类 (2). 高效性 (3). 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 专一性 (5). 无关变量 (6). 过氧化氢已分解完毕 (7). 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失活(结构破坏) (8). 温度、H2O2溶液浓度、H2O2溶液体积、肝脏研磨液的浓度、肝脏研磨液的体积 (9). 设置一系列具pH梯度的实验,测定各组因变量,峰值所对的pH即为最适pH (10). 扩大范围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知识 1、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倍; ②专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官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降低。 【详解】(1)比较分析1、2、3号试管中的三组实验,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依据实验结果3号试管产生的气泡比2号试管多,可知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酶的作用原理是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3号试管加入的是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8号加入的是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比较实验现象可知,酶具有专一性;在这组实验中,温度是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 (3)由题干中再加入少量H2O2,则会继续产生大量气泡可知:3号试管排续一段时间后,就不再产生气泡了的可能康因是过氧化氢已分解完毕。4号试管加入的是2滴煮沸后的肝脏研磨液,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结构破坏),所以产生很少气泡。 (4)比较分析5号,6号7号试管的三组实验其目变量是溶液的PH,应该控制适直且相同的无关变量有温度、H2O2溶液浓度、H2O2溶液体积肝脏研液的浓度、肝脏研磨液的体积。 (5)若要求测定过氧化氧的最适PH,应设置一列具PH梯度的实验,测定各组因变量,峰值所对的PH即为最适PH;若没有出现峰值,则需要进一步扩大范围继续实验,直至出现峰值。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理解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和酶的特性,掌握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注意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42.如图甲表示小鼠上皮细胞一个细胞周期的4个阶段(G1期主要合成RNA和蛋白质;S期是DNA合成期;G2期DNA合成终止,合成RNA及蛋白质;M期是细胞分裂期)。图乙表示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群体中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数量和DNA含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图甲中所示字母与箭头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处于M期的细胞,可见由细胞两极的________发出星射线。在M期,染色单体的消失发生在________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2在________期。 (3)图乙中细胞数量呈现两个峰值,左侧峰值表示图甲中的________期细胞,右侧峰值表示图甲中的________期细胞。两峰值之间表示图甲中的________期。 (4)若向小鼠上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过量胸苷,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而处于其他期的细胞不受影响。现测得小鼠肠上皮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如下表所示: 分裂时期 分裂间期 分裂期 合计 G1 S G2 M 时长(h) 3.4 7.9 2.2 1.8 15.3 预计加入过量胸苷约________h后,细胞都将停留在S期。 【答案】 (1). G1→S→G2→M (2). 中心体 (3). 后 (4). 前、中 (5). G1 (6). G2和M (7). S (8). 7.4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表示小鼠上皮细胞一个细胞周期的4个阶段(G1期主要合成RNA和蛋白质;S期是DNA合成期;G2期DNA合成终止,合成RNA及蛋白质;M期是细胞分裂期)。 乙图:左侧峰值表示DNA含量为2的细胞,表示图甲中的G1期细胞,右侧峰值表示DNA含量为4的细胞,表示图甲中的G2和M细胞。 【详解】(1)一个完整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G1期主要合成RNA和蛋白质;S期是DNA合成期;G2期DNA合成终止,合成RNA及蛋白质)及分裂期(M期),一个完整细胞周期指从上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结束,用图甲中所示字母与箭头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为G1→S→G2→M。 (2)小鼠细胞是动物细胞,在分裂前期可见由细胞两极的中心体发出纺锤丝。在M期,染色单体的消失发生在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在前期和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2。 (3)图2左侧峰值表示DNA含量为2的细胞,表示图甲中的G1期细胞;右侧峰值表示DNA含量为4的细胞,表示图甲中的G2和M细胞;两个峰值之间(不含峰值)的细胞表示DNA的复制,对应图甲中的S期细胞。 (4)加入过量胸苷,使所有细胞都停留在S期,需要经历的时间为2.2+1.8+3.4=7.4h。 【点睛】本题考察了有丝分裂中细胞周期的概念,识记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答题即可。 43.图1为25 ℃环境中甲、乙两种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CO2吸收量的变化曲线,图2表示在一定光照强度下温度对图1中某种植物CO2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影响情况[单位:mg/(m2·h)]。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光照强度大于C点时,甲的光合速率大于乙,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照强度大于D点时,两种植物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远低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温度从25 ℃上升到30 ℃的整个过程中,植物体内有机物的总量会__________ (填“增加”“不变”“减少”或“无法判断”)。图2中植物为图1中的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合色素的含量 (2). 酶的活性和含量 (3). 植物光合作用较强,消耗胞间二氧化碳的速率较快 (4). 增加 (5). 甲 (6). 图2中25 ℃下该植物的细胞呼吸的CO2释放量为2 mg/(m2·h),而图1中甲植物在光照强度为0 klx时,曲线与纵轴的交点表示细胞呼吸的CO2释放量,也为2 mg/(m2·h)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表示25℃环境中甲、乙两种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CO2吸收量的变化曲线.A点表示乙植物的光补偿点,B点表示甲植物的光补偿点,C点表示甲植物的光饱和点。图2中虚线表示光照下CO2的吸收量,应理解为净光合速率,光照下CO2的消耗量才能代表总光合速率.图中实线表示黑暗中CO2的释放量,即呼吸作用速率。 【详解】(1)光照强度大于C点时,乙植物达到了光饱和点,导致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的主要因素是两种植物的内在因素,如光合色素的含量和酶的活性和含量等。光照强度大于D点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都较强,消耗胞间二氧化碳的速率较快,导致两种植物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远低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2)图2中当环境温度由25℃上升到30 ℃的过程中,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故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量会增加。图2中25℃下该植物的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为2mg/(m2•h),而图1中甲植物在光照强度为0klx时,曲线与纵轴的交点表示呼吸作用的CO2释放量,也为2mg/(m2•h),因此图2植物对应图1中的甲。 【点睛】易错点:一是图1和图2中光照下都是代表植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二是要注意图1中两种植物的呼吸速率是固定不变的,而图2中植物的呼吸速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其中两图中只有在温度为25℃时有关联。 44.已知果蝇长翅(B)对残翅(b)是显性,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甲、乙两管果蝇,甲管全部为长翅果蝇,乙管中既有长翅果蝇又有残翅果蝇,这两管果蝇的关系可能是P(乙)对F1(甲)的关系,也可能是F1(甲)对F2(乙)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乙管为P,则乙管中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甲管(F1)中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若乙管为F2,则乙管中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甲管(F1)中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 (3)通过鉴别雌雄性别得知,乙管内两种果蝇均有雌雄两性,则乙管果蝇是甲管果蝇的____________,如果乙管内两种果蝇各为雌雄一方,则乙管果蝇是甲管果蝇的________。 (4)若用一次交配实验来鉴别两者的世代关系,其最佳交配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B (2). bb (3). Bb (4). BB、Bb (5). bb (6). Bb (7). 后代 (8). 亲本 (9). 让乙管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交配 (10). 若后代全部为长翅,则乙是甲的亲代;若出现长翅和残翅果蝇,则甲是乙的亲代 【解析】 【分析】 因甲中只有长翅,倘若乙管为作为亲本,长翅果蝇基因型只能是BB,而残翅果蝇基因型只能是bb,且长翅果蝇、残翅果蝇只能是一种性别,子一代长翅果蝇雌雄个体自交,子二代既有长翅雌果蝇,又有长翅雄果蝇,雌雄各占50%,其中,长翅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是BB或Bb;子二代既有残翅雌果蝇,又有残翅雄果蝇,雌雄各占50%,子二代残翅果蝇基因型为bb。 【详解】(1)由题意可知甲中只有长翅,乙中有长翅和残翅,如果乙是亲代,则乙中长翅应是显性纯合子,是BB,残翅应是bb,甲中长翅的杂合子Bb。 (2)若乙管为F2,其乙管中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B和Bb;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b;甲管(F1)中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b。 (3)通过鉴别雌雄性别得知,乙管内两种果蝇均有雌雄个体,则乙管果蝇是甲管果蝇的后代(F2 );如果乙管内两种果蝇各为雌雄一方,则乙管果蝇是甲管果蝇的亲本(P)。 (4)若用一次交配实验来鉴别两者的世代关系,其最佳交配方式是乙管中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交配;判断的依据是若后代全部为长翅,则乙管中果蝇为亲代(P);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既有长翅也有残翅,则果蝇则甲管中果蝇为子一代(F1),乙管中果蝇为子二代(F2),甲是乙的亲代。 【点睛】本题以果蝇为例考查了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解题关键是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能根据题中信息准确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亲本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