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衡阳市八中2020届高三月考试题(三)‎ 生 物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下列各结构在生物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叶绿体 ②染色体 ③核膜 ④核糖体 ⑤细胞壁 ⑥拟核 A. 菠菜叶肉细胞和草履虫细胞内都含有②③④‎ B. ①~⑤在绿藻体内都存在 C. 除①②③外其他都在颤藻的体内存在 D. 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共有的是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详解】A、菠菜叶肉细胞(植物细胞)和草履虫细胞(动物细胞)内都含有②③④,后者不含有细胞壁和叶绿体,A正确;‎ B、绿藻是真核生物,含有①~⑤结构,B正确;‎ C、颤藻是原核生物,除①②③外其他都在颤藻的体内存在,C正确;‎ D、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酵母菌无拟核,D错误。‎ 故选D。‎ ‎2.下列对组成细胞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核酸、酶、果糖、脂肪均含有元素C、H、O、N ②有的酶可从食物中获得,有的酶可在体内转化合成 ③DNA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主要的遗传物质 ④菠菜和蓝藻所含的光合色素种类相同 ⑤四种核苷酸的特定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⑥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序等有关 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⑤⑥ D. ②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酶的本质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所以元素组成是C、H、O、N或C、H、O、N、P,、果糖、脂肪的组成元素均是C、H、O;凡是由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全是DNA,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叶绿体中的色素有两大类: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而蓝藻没有叶绿体,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碱基不同的排列顺序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所以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异性;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多肽链的盘区折叠方式有关。‎ ‎【详解】①脂肪和果糖仅由 C、H、O三种元素组成,①错误;‎ ‎②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不能从食物中获得,②错误;‎ ‎③DNA是高等动物和人类的遗传物质,并非主要,③错误;‎ ‎④菠菜为真核生物,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蓝藻为原核生物,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二者所含的光合色素种类不完全相同,④错误;‎ ‎⑤RNA与DNA的分子结构相似,由四种核苷酸的特定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不同的核酸其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⑤正确;‎ ‎⑥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⑥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内容较多,涉及知识面较广,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 ‎3.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脂肪鉴定中使用50%的酒精目的是提取花生子叶中的脂肪颗粒 B. 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步骤:解离根尖—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C. 可用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作为实验材料观察线粒体 D. 可利用纸层析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脂肪鉴定的原理是脂肪可以被苏丹III或者苏丹IV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实验操作步骤是染液染色后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原理是染色体可以被碱性染料染色,实验步骤是解离根尖—漂洗—染色—制片;观察线粒体是利用健那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提取叶绿素的原理是叶绿素溶于有机溶剂。‎ ‎【详解】A、脂肪鉴定中使用50%的酒精目的是洗去苏丹染料的浮色,A错误。‎ B、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步骤:解离根尖→漂洗→染色→制片→观察,B错误;‎ C、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可作为观察线粒体的实验材料,用健那绿作为染色剂,C正确;‎ D、提取叶绿素是利用叶绿素溶于有机溶剂,不是用层析液,所以不能用纸层析法提取,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学中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4.某些溶剂可以破坏多肽链结合时的非共价相互作用。用某溶剂处理蛋白质,可以使蛋白质变性,成为失去自然构象的松散肽链。当去掉该溶剂时,蛋白质又可以自发地重新复性成为原来的构象,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变性的蛋白质能够恢复原来的构象 B. 实验中所用蛋白质的构象只由它的氨基酸序列决定 C. 无法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蛋白质是否变性 D. 对变性后的蛋白质进行氨基酸序列测定,无法得到其准确序列 ‎【答案】D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氨基酸的主要区别在于R基不同,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如调节作用(激素)、免疫作用(抗体)、运输作用(载体)、催化作用(酶)等。‎ ‎【详解】A、由图可知,尿素处理会导致蛋白质变性,去掉尿素,变性的蛋白质能够恢复原来的构象,A正确;‎ B、实验中所用蛋白质的自然构象由它的一级结构即氨基酸序列决定,B正确;‎ C、无论蛋白质是否变性,均有肽键,均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故无法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蛋白质是否变性,C正确;‎ D、变性只破坏其空间结构,不破坏肽键及氨基酸序列,故对变性后的蛋白质进行氨基酸序列测定,可以得到其准确序列,D错误。‎ 故选D。‎ ‎5.如图为部分细胞结构及胞外环境示意图,对与之相关的几种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①蛋白使细胞间的黏着性增强,用胰蛋白酶处理可使细胞分散开 B. 若②蛋白参与跨膜运输,其方式可能是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 C. 若③蛋白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物质在细胞癌变后含量将增多 D. 若④蛋白具有催化功能,其有可能是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如调节作用(激素)、免疫作用(抗体)、运输作用(载体)、催化作用(酶)等。‎ ‎【详解】A、胰蛋白酶可以将细胞间具有黏着性的胶原蛋白水解掉,A正确;‎ B、在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过程中充当载体的②蛋白质均嵌插于磷脂双分子层中,B正确;‎ C、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C错误;‎ D、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于细胞质中,若④蛋白具有催化功能,说明它属于酶,有可能是催化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酶,D正确。‎ 故选C。‎ ‎【点睛】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细胞质基质中,故催化该反应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 ‎6.下列有关水对生命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中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的细胞高 B. 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降低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 C. 越冬植物体内结合水比自由水多,从而有利于抵抗不利的环境条件 D. 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细胞核等细胞结构都能产生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详解】A、癌细胞的代谢活动旺盛,自由水含量较高,A正确;‎ B、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是细胞内水含量下降,主要是自由水含量下降,B正确;‎ C、越冬植物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增大,有利于抵抗不良环境,但是细胞内自由水的含量多于结合水,C错误;‎ D、线粒体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水,叶绿体的暗反应阶段产生水,核糖体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产生水,高尔基体形成细胞壁过程产生水,细胞核中的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也产生水,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7.下列关于抗体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最初发生在游离核糖体或者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B. 该过程发生了三次膜的转化,高尔基体起到了交通枢纽的作用 C. 该过程不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氨基酸中的S元素来研究 D. 该过程涉及到四种相关细胞器、三类RNA以及多种酶和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场所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A错误;‎ B、该过程发生了2次膜的转化,即内质网膜转化为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膜转化为细胞膜,其中高尔基体起到了交通枢纽的作用,B错误;‎ C、该过程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氨基酸中的S元素来研究,C错误。‎ D、该过程涉及到四种相关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三类RNA(mRNA、tRNA和rRNA)以及多种酶和能量,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8.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含有大液泡,有利于调节细胞的渗透压 B. 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有利于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平均分配 C. 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代谢旺盛,核仁的体积较大 D. 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有利于白细胞吞噬病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液泡的功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状态的液泡可以使植物保持坚挺状态;2、细胞在分裂期染色质经过螺旋加粗形成染色体,分裂结束染色体解旋形成染色质;3、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4、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详解】A、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含有大液泡,有利于调节细胞的渗透压而进行渗透吸水,A正确。‎ B、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有利于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平均分配,而不是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B错误;‎ C、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的胰蛋白酶为分泌蛋白,该细胞中的核仁体积较大,有利于分泌蛋白的合成,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C正确;‎ D、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有利于白细胞吞噬病菌,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液泡、生物膜系统、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液泡的功能;识记生物膜系统的组成;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9.如图是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某同学观察此图后,作出了四项判断,你认为他的结论有几项是正确的( )‎ ‎①该细胞取自低等植物 ②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8后,剩余结构可称为原生质层 ③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3种 ④此细胞一般不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中1是线粒体,2是中心体,3是核糖体,4是内质网,5是高尔基体,6是染色质,7是核仁,8是细胞壁,9是叶绿体,10是液泡。‎ ‎【详解】①由于该细胞中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中心体等,因此该细胞属于低等植物细胞,①正确;‎ ‎②图中8‎ 是细胞壁,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因此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细胞壁后,剩余结构可称为原生质体,②错误;‎ ‎③细胞中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这三种细胞器中含有核酸,③正确;‎ ‎④由于该细胞没有大液泡,因此该细胞一般不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④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的结构以及渗透作用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别图中各结构,并根据细胞结构确定细胞的类型;识记细胞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掌握渗透作用发生的两个条件,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10.酶和ATP是细胞代谢过程中所需的两种重要化合物,而细胞内还有与ATP结构类似的GTP、CTP和UTP等高能磷酸化合物,但ATP用途较为广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的合成常伴随放能反应,而吸能反应通常伴随ATP的水解 B. 叶肉细胞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C. 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的过程可使得ATP转化为ADP的速率加快 D. UT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该高能磷酸键全部断裂后产物有2种,其中含有某些酶的基本组成单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ATP的合成常伴随放能反应,而吸能反应通常伴随ATP的水解,也还有GTP、CTP等的水解,A正确;‎ B、叶肉细胞细胞质消耗的ATP来自于呼吸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错误;‎ C、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需要消耗ATP,所以ATP转化为ADP的速率加快,C正确;‎ D、根据ATP的结构可知,UTP是三磷酸尿苷的英文名称缩写,其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高能磷酸键断裂后解可以得到尿苷和磷酸两种化合物,尿苷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而有部分RNA是酶,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ATP 的结构特点,能够将其它三种化合物的结构与ATP比较。‎ ‎11.Rubisco是大量存在于植物细胞叶绿体中的酶,参与CO2与C5反应,其活性远远低于其它酶。该酶有两个CO2结合位点a、b,其中CO2分子与位点a结合,激活该酶,进而促进位点b上的 CO2的固定进程。下列关于Rubisco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植物的根尖细胞中含有合成Rubisco的基因,但不能合成Rubisco B. 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的Rubisco起调节作用,可促进CO2的固定 C. 黑暗条件下,只需CO2激活Rubisco即可发生暗反应,生成有机物 D. Rubisco的活性远远低于其他酶,说明它是一种不具有高效性的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 ‎【详解】A、Rubisco是大量存在于植物细胞叶绿体中,而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其不含Rubisco,这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决定的,A正确;‎ B、Rubisco是酶,起催化作用,不是调节作用,B错误;‎ C、CO2分子与Rubisco的位点a结合,激活Rubisco,进而催化位点b上的CO2固定,但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物质条件,不是黑暗条件下能发生的,再者暗反应需要多种酶共同作用,C错误;‎ D、Rubisco活性远远低于其它酶,这不能说明其和无机催化剂相比不具有高效性,D错误。‎ 故选A。‎ ‎【点睛】证明酶高效性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即相对于无机催化剂而言的,而不是相对于其他酶。‎ ‎12.如图表示光照强度对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CO2吸收量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甲、乙植物分别代表阳生植物、阴生植物 B. 在缺Mg培养液中培养甲植物,则其b1点将向右移动 C. 图中e点时,甲植物净光合强度比乙植物净光合强度大 D. 图中d点,限制乙增产的外界因素可能是CO2浓度、温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两曲线的相交,表示甲乙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相等;再根据真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解答。‎ ‎【详解】A、据图分析,甲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高于乙,故甲是阳生植物,乙是阴生植物,A正确;‎ B、缺Mg培养液中培养甲植物,叶绿素会合成不足,则光补偿点b1点将向右移动,B正确;‎ C、e点时甲、乙曲线相交,甲植物净光合强度等于乙植物净光合强度,C错误;‎ D、d点乙已经达到光饱和点,限制乙增产的外界因素不再是自变量光照强度,而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利用净光合作用速率=真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进行解题。‎ ‎13.下列关于科学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膜的探究历程中,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更易透过细胞膜,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B. 在酶本质的探索中,萨姆纳用丙酮作溶剂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并证明其是蛋白质 C. 施莱登和施旺通过显微镜观察了大量细胞后指出,细胞可以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D. 恩格尔曼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紫光区域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时间 科学家 重要发展 ‎1543年 比利时的维萨里,法国的比夏 揭示了人体在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结构 ‎1665年 英国的虎克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许多规则的“小室”并命名为细胞 ‎17世纪 列文虎克 用显微镜发现了活细胞 ‎19世纪 德国的施莱登、施旺 细胞是构成动植物提的基本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者 ‎1858年 德国的魏尔肖 个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原有细胞分裂产生的 ‎2、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3、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4、酶的发现过程 ‎(1)巴斯德提出酿酒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2)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的某些物质,在酵母菌死亡后细胞破裂这些物质才能起作用;‎ ‎(3)毕希纳发现了酵母细胞的一些物质可以将葡萄糖转化成酒精,他将这些物质称为酿酶;‎ ‎(4)萨姆纳提纯脲酶,并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 ‎(5)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部分RNA也是酶。‎ ‎【详解】A、在膜的探究历程中,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更易透过细胞膜,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A正确;‎ B、在酶本质的探索中,萨姆纳用丙酮作溶剂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并证明其是蛋白质,B正确;‎ C. 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是对细胞学说进行的补充,C错误;‎ D. 恩格尔曼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紫光区域,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学说、酶、光合作用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4.不考虑突变,下列关于二倍体动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为2N)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丝分裂间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间期细胞内染色体数均发生2N—4N的变化 B. 细胞内染色体数发生N—2N的变化,主要是指着丝点一分为二使同源染色体加倍 C.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发生4N—2N的变化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核遗传信息相同 D.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发生2N—N变化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均无姐妹染色单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细胞内染色体数都不发生变化,A错误;‎ B、细胞内染色体数发生N→2N的变化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主要是指着丝点一分为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 C、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发生4N→2N的变化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其产生的两个了细胞中遗传信息相同,C正确;‎ D、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发生2N—N变化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含姐妹染色单体, 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5.下列为卵巢中一些细胞图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对数依次为2、2、0‎ B. 若丁是乙分裂而来,则丁一定不是卵细胞 C. 若乙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则丁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B D. 若图中所示细胞分裂具有连续性,则顺序为甲→丙→乙→丁 ‎【答案】B ‎【解析】‎ ‎【分析】‎ 卵巢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减数分裂,图甲是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因此,甲图属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乙图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乙图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属于减数二次分裂过程,丁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也没有染色单体,因此属于卵细胞或者第二极体。‎ ‎【详解】A、甲是有丝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对数为4,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对数为2,丙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对数为0,A错误;‎ B、若丁是乙分裂而来,则丁一定是极体,因为与乙细胞中极体部分染色体组成相同,B正确;‎ C、若乙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则丁的基因组成可能是是AB、Ab、aB、ab,C错误;‎ D、若图中所示细胞分裂具有连续性,则顺序为甲→乙→丙→丁,D错误。‎ 故选B。‎ ‎【点睛】在判断细胞之间的亲子代关系的时候,先看细胞分裂时期,再看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如果两者都满足的时候才可以。‎ ‎16.现有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体内一个处于有丝分裂时期的细胞a和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体内一个处于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b,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与b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色盲基因数目可能相同 B. a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b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染色单体数目相同 C. a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与b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数目不同 D. a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与b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核DNA数目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基因型为XBXb,其一个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间期染色体复制,故色盲基因在中期有2个,前期出现染色单体92条,中期有2个染色体组,后期核DNA数为92。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的基因型为XbY,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减I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减I结束时同源染色体分开,故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核DNA数目为92个,减II后期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含X染色体,有2个色盲基因,另一个含Y,没有色盲基因;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染色单体数为46;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含2个染色体组。‎ ‎【详解】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中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含有2个色盲基因,而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含有2个或0个色盲基因,A正确;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中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含有92条染色单体,而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含46条染色单体,B错误;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中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也含2个染色体组,C错误;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中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核DNA数目为92个,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核DNA数目也为92个,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应选A。‎ ‎【点睛】本题关键要理清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及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规律,即可做出准确判断。‎ ‎17.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放疗、化疗和骨髓移植,骨髓中有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可以产生正常的血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上述资料表明骨髄干细胞具有全能性 B. 骨髄干细胞植入患者体内发生了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过程 C. 骨髓干细胞与正常血细胞中所含的蛋白质相同 D. 正常血细胞与骨髓干细胞相比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具有发育为完整新个体的潜能;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详解】A、造血干细胞只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不能表明骨髄干细胞具有全能性,A错误;‎ B、骨髄干细胞植入患者体内,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产生各种血细胞,B正确;‎ C、骨髓干细胞分化产生的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二者所含的蛋白质不相同,C错误;‎ D、正常血细胞与骨髓干细胞相比遗传物质相同,D错误。‎ 故选B。‎ ‎18.某种植物的叶色与花色皆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人员任取红叶植株与绿叶植株杂交,F1均表现淡红叶;任取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均表现淡红花。研究人员经分析认为叶色和花色是由同一对基因控制的,若让淡红叶淡红花植株自交,则下列关于子代的预期不能支持该看法的是 A. 红叶植株皆开红花 B. 绿叶植株皆开白花 C. 淡红叶淡红花植株占1/4 D. 红叶红花植株占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目信息可知,红叶与绿叶杂交,后代全部为淡红叶,又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为不完全显性;同理可知,控制红花和白花的基因也为不完全显性,又因为这两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可以假设这对基因用A、a表示,设A控制红花红叶,a控制绿叶白花,则红花红叶基因型为AA,绿叶白花基因型为aa,淡红叶淡红花基因型为Aa,据此答题。‎ ‎【详解】A. 由上分析可知,若A与a是不完全显性,设红叶植株基因型为纯合子AA,故皆开红花,A不符合题意;B. 同理,若为不完全显性,绿叶植株即白花植株,基因型为aa皆开白花,B不符合题意;C. 若为不完全显性,淡红叶淡红花植株Aa自交,后代中淡红叶淡红花植株Aa占1/2,C符合题意;D. 若为不完全显性,淡红叶淡红花植株Aa自交,后代中红叶红花植株AA占1/4,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中推出控制该叶色和花色的基因为不完全显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若为不完全显性,则红叶红花、绿叶白花均为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19.大豆是雌雄同花植物,野生型大豆雌蕊与雄蕊育性正常。科学家从大豆种群中分离到雄性不育单基因突变体甲(隐性性状)和雄性不育单基因突变体乙(隐性性状),为判断这两种突变体是否由同一突变基因控制,下列设计方案及预测合理的是( )‎ A. 将突变体甲与野生型大豆杂交获得F1,再将F1与突变体乙杂交得F2,若F2均为雄性可育,则两种突变体由不同突变基因控制 B. 将突变体甲与野生型大豆杂交获得F1,再将F1与突变体乙杂交得F2,若F2均为雄性不育,则两种突变体由同一突变基因控制 C. 将突变体甲与突变体乙进行杂交,若子代均为雄性不育植株,则两种突变体由同一突变基因控制 D. 将突变体甲、突变体乙分别与野生型大豆杂交获得F甲1、F甲1,再将F甲1与F甲1杂交得F2,若F2中出现雄性不育植株,则两种突变体由不同突变基因控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这两种突变体如果是由同一突变基因控制,则和野生型基因一起构成该性状的等位基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如果不是由一对基因控制,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或连锁定律。‎ ‎【详解】AB、将突变体甲和野生型杂交后子代全为野生型,当其再和突变体乙杂交时,如果是一对基因控制,则子代中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如果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则子代全为野生型即全为可育,A正确,B错误;‎ C、突变体甲和乙是雄性不育的个体,所以两种类型不可能杂交,C错误;‎ D、突变体甲、突变体乙分别与野生型大豆杂交获得F甲1、F甲1,再将F甲1与F甲1杂交得F2,如果是不同的基因控制,则子代全为野生型,如果是同一基因控制,则子代野生型:突变型=3:1,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重点是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利用分离定律来检测基因型,同时需要注意植株中存在雄性不育的现象。‎ ‎20.戈谢病是患者由于缺乏β葡糖苷酶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不正常的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所致,患者肝脾肿大。下图是用凝胶电泳的方法得到的某患者家系带谱,据图分析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2号为该病携带者,5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 C. 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8‎ D. 该病可通过测羊水中酶的活性来进行产前诊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系谱图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可判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根据各个体的表现型及其电泳带谱对应关系,可知3号为显性纯合子,4号为隐性纯合子,1号和5号均为杂合子;而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一定是纯合子,与前述的判断相矛盾,故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图可以看出,1号和2号都正常,生的孩子4号是患者,故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由4号的带谱图可知,基因带谱中短条带代表隐性基因,又因为4号的父亲1号有致病基因但表现正常,所以该病不是伴X隐性遗传,而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据A项分析可知,1号、2号、5号都是杂合子,3号是显性纯合子,故5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100%,B错误;1号和2号均为杂合子,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4×1/2=3/8,C正确;根据“患者由于缺乏β葡糖苷酶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不正常的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所致”,所以该遗传病可以通过测羊水中酶的活性来判断,又因为患者肝脾肿大也可以通过B超检查进行产前诊断,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和电泳带谱考查系谱图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基因型判断及遗传病的防治等知识,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准确判断图中各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21.如图表示豌豆杂交实验中F1自交产生F2的结果统计。对此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这个结果能够说明黄色和圆粒是显性性状 B. 出现此实验结果的原因之一是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C. 根据图示结果不能确定F1的表现型和遗传因子组成 D. 根据图示结果不能确定亲本的表现型和遗传因子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子二代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可知,子一代全是双杂合个体。‎ ‎【详解】A、根据F2中黄色∶绿色=(315+101)∶(108+32)≈3∶1,可以判断黄色对绿色为显性,根据F2中圆粒∶皱粒=(315+108)∶(101+32)≈3∶1,可以判断圆粒对皱粒为显性,A正确;‎ B、后代出现9:3:3:1的分离比是与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有关,B正确;‎ C、F1的表现型为黄色圆粒,遗传因子组成可以确定,C错误;‎ D、亲本的表现型和遗传因子组成有两种情况,可能是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也可能是纯合的黄色皱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D正确。‎ 故选C。‎ ‎【点睛】子一代全是YyRr,亲本可能是YYRR×yyrr或YYrr×yyRR。‎ ‎22.某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E和e,F和f,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控制,基因E和F的作用相反,E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颜色的深浅与E基因的个数呈正相关),F基因淡化色索的颜色(淡化的程度与F基因的个数是正相关),该植物的花色有红色、粉红、白色三种,部分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如表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基因型 EEff Eeff、EEFf EEFF、EeFf 表现型 红色 粉色 白色 A. 白色植株的基因型除了表中所给外,还有eeFF、eeFf、eeff三种 B. 若纯合红色植株与纯合白色植株杂交,后代全为粉色植株,则亲本中白色植株的基因型为EEFF或eeff C. 基因型为EeFf的植株自交,后代红色∶粉色∶白色=1∶2∶1‎ D. 红色与白色植株杂交,后代不会出现白色植株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白色植株的基因型除了表中所给外,还有eeFF、eeFf、eeff、EeFF,A项错误;‎ B.若纯合红色植株与纯合白色植株杂交,后代全为粉色植株,则亲本中白色植株的基因型为EEFF或eeff,B项正确;‎ C.基因型为EeFf的植株自交,后代红色∶粉色∶白色=1∶4∶11,C项错误;‎ D.基因型为EEff的红色植株与基因型为eeFF的白色植株杂交,后代全为白色植株,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解答问题。‎ ‎23.已知牵牛花的花色受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a、B和b、C和c)控制,其途径如图所示,其中蓝色和红色混合后显紫色,蓝色和黄色混合后显绿色。现有某紫花植株自交子代出现白花和黄花,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自然种群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B. 用于自交的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 C. 自交子代出现的黄花植株的概率为3/64‎ D. 自交子代中绿花植株和红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图示为各种色素的合成途径,其中仅有基因C存在时,白色能转化为蓝色;仅有基因A存在时,白色能转化为黄色;基因A、B存在时,黄色能转化为红色,红色与蓝色混合呈现紫色,蓝色与黄色混合呈现绿色。因此,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 C_,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_ _C_,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cc,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cc,绿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C_,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_ _cc。现有某紫花植株自交子代出现白花,所以肯定含有a、c基因,因此,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_Cc;当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则后代不会出现黄花植株,所以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 ‎【详解】A.据图分析,红花应该同时含有A基因和B基因,但是没有C基因,即基因型为A_B_cc,所以自然种群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A正确;‎ BC.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C_,某紫花植株自交子代出现白花(aa_ _cc)和黄花(A_bbcc),则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其自交子代出现黄花植株的概率为3/4×1/4×1/4=3/64,B、C正确;‎ D.自交子代中绿花植株(A_bbC_)所占的比例为3/4×1/4×3/4=9/64,红花植株(A_B_cc)所占的比例为3/4×3/4×1/4=9/64,两者所占比例相同,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各种色素的合成途径图解,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自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和题图信息判断基因型及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题中具体要求答题,注意逐对分析法的应用。‎ ‎24.用纯合子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如下:‎ P F1‎ ‎①♀灰身红眼×♂黑身白眼 ‎♀灰身红眼、♂灰身红眼 ‎②♀黑身白眼×♂灰身红眼 ‎♀灰身红眼、♂灰身白眼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灰身、红眼 B. 体色和眼色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 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果蝇中灰身白眼的概率为3/4‎ D. 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的概率为1/8‎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组合①后代全部是灰身,红眼可知,灰身和红眼均为显性性状。根据组合②后代雌性全是红眼,雄性全是白眼可知,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为B/b;由于后代雌雄中体色表现型没有差异,故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设为A/a。且可以推知,组合①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组合②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 ‎【详解】A、由组合①后代的表现型可知,灰身和红眼为显性性状,A正确;‎ B、由上分析可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组合①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若F1随机交配,则F2雄果蝇中灰身白眼A-XbY的概率为3/4×1/2=3/8,C错误;‎ D、组合②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aaXbXb及aaXbY的概率为1/4×1/2=1/8,D正确。‎ 故选C。‎ ‎【点睛】根据后代雌雄表现型是否一致,来自判断基因的位置,若雌雄表现型一致,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雌雄表现型不一致,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25.果蝇的腹斑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的,其性状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AA Aa aa 雄性 有斑 有斑 无斑 雌性 有斑 无斑 无斑 果蝇的眼色遗传中,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该对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无斑红眼雌蝇与有斑红眼雄蝇杂交,所得F1中包括:①有斑红眼雌蝇,②无斑白眼雄蝇,③无斑红眼雌蝇,④有斑红眼雄蝇。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果蝇腹斑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 亲代和F1均为杂合子 C. ①与④的杂交后代中约有5/6有斑个体 D. ②与③的杂交后代中有斑红眼雌蝇约占3/16‎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根据亲本的表现型推测亲本的基因型:无斑红眼(♀)为_aXBX_,有斑红眼(♂)为A_XBY;然后再根据子代的表现型来确定亲本的基因型:子代出现①有斑红眼(♀)(基因组成为AAXBX_)和②无斑白眼雄蝇(基因组成为aaXbY),则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最后再确定子代各个体的基因型来计算。‎ ‎【详解】A、果蝇腹斑性状位于常染色体上,遵循基因分离定律,A错误;‎ B、根据分析,亲代均为杂合子,而F1代会出现aaXBXB,是纯合子,B错误;‎ C、对于斑的有无①基因型为AA,④基因型为1/3AA,2/3Aa,所以当其杂交时,子代,2/3AA,1/3Aa,由于在雌性中AA为有斑,雄性AA和Aa全为有斑,所以子代有斑概率为2/3+1/3×1/2=5/6,C正确。‎ D、子代②无斑、③无斑的基因组成分别是aa、Aa(占2/3)或aa(占1/3),两者杂交后代中无AA个体,雌蝇全表现无斑,没有有斑个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有关知识和遗传推断、遗传概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6.猫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控制猫毛皮颜色的基因A(橙色),a(黑色)位于X染色体上,当猫细胞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X染色体时,只有随机的1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另一条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而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基因型为XAY与XaXa的亲代杂交,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雄性子代全为黑色,体细胞中可检测到巴氏小体 B. 雌性子代全为橙色,体细胞中可检测到巴氏小体 C. 表现型为黑橙相间的子代体细胞中可检测到巴氏小体 D. 其反交的子代中表现为黑橙相间的个体体细胞中不能检测到巴氏小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正常的雄性猫的体细胞中只有两条性染色体,只可能是XY,没有巴氏小体;正常的雌性猫的体细胞中只有两条性染色体,只可能是XX,有一个巴氏小体。‎ ‎【详解】基因型为XAY与XaXa的亲代杂交,子代雄性个体基因型为XaY,全部为黑色,因只有一条X染色体,不能检测到巴氏小体,A错误;子代雌性个体基因型为XAXa,表现为黑橙相间,体细胞中可检测到巴氏小体,B错误,C正确;表现为黑橙相间的个体肯定有两条X染色体,体细胞中能检测到巴氏小体,D错误。故选C。‎ ‎27.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ZZ雄性,ZW雌性)。Z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的表达量与其数目呈正相关,从而影响鸡的性别。雄性的高表达量开启睾丸的发育,而雌性的低表达量开启卵巢的发育。研究发现:①无Z染色体的个体无法发育;②一定因素影响下,母鸡可性反转成公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卵细胞中可能找不到DMRT1基因 B. 鸡群中可能存在只有一条性染色体Z的雌性个体 C. 正常的母鸡性反转成公鸡后,其染色体组成改变为ZZ D. 性反转的公鸡与正常的母鸡交配,子代中雌性:雄性为2:1‎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鸟类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 ‎ ‎2、分析题干的信息:“Z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的表达量与其数目呈正相关,从而影响鸡的性别”,分析可知ZZ表达量高表现为雄性、ZW表达量低表现为雌性,说明鸡的性别取决于Z的数量,含有一条Z的发育为雌性,含有2条Z的发育为雄性。‎ ‎【详解】正常卵细胞中不一定有Z染色体,A正确;根据题意只含一条Z染色体的个体将发育成雌性,B正确;性反转母鸡的染色体组成仍为ZW,C错误;因WW的个体无法发育,所以子代中雌性:雄性为2:1,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是一道信息题,信息试题主要抓住题干的信息解答试题,本题中的信息主要是“Z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的表达量与其数目呈正相关,从而影响鸡的性别”,也就是说性别的决定主要与Z的数量有关。‎ ‎28.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及其基因的遗传方式和特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具有同型性染色体的生物发育成雌性个体,具有异型性染色体的生物发育成雄性个体 B.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发病率高,且女性患者的母亲和儿子均为患者 C.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只符合伴性遗传的特点,而不遵循孟德尔定律 D. X、Y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X、X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离 ‎【答案】D ‎【解析】‎ ‎【详解】ZW型的性别决定中,具有同型性染色体的生物发育成雄性个体,具有异型性染色体的生物发育成雌性个体,A项错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女性患者的母亲不一定患病,B项错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孟德尔定律,C项错误;XY型性别决定的个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X、Y应分离,卵细胞形成过程中X、X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离,D项正确。‎ ‎29.下图为两个患不同遗传病的家庭系谱图,其中Ⅲ14的染色体组成为XY,但未在其体内检测 ‎ 出SRY基因(雄性决定基因),已知甲家庭患者均患同种单基因遗传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家庭所患遗传病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 B. 甲家庭所患遗传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C. Ⅲ14所患遗传病一定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D. Ⅲ14患病的原因可能与其父亲产生了异常精子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规律:“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详解】A、甲家庭患遗传病的个体均为男性,故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A正确;‎ B、与Ⅰ3Ⅱ9Ⅲ13有亲缘关系的Ⅰ2和Ⅱ10正常,因此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正确;‎ C、Ⅲ14所患的遗传病也可能是父母都是该遗传病的携带者,C错误;‎ D、Ⅲ14的染色体组成是XY,因此其患病的原因可能与其父亲产生的异常精子有关,D正确。‎ 故选C。‎ ‎30.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先天性疾病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不是遗传病 B. 家族性疾病是遗传病,零散分布的疾病不是遗传病 C. 父母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孩子不可能患遗传病 D. 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可在人群中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一般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 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解】A、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该病引起的,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后天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物质引起的遗传病,A错误;‎ ‎ B、家族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有可能是传染病,散发性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物质引起的遗传病,B错误;‎ ‎ C、父母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孩子也可能患遗传病,例如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C错误;‎ D、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可在人群中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D正确。‎ 故选:D。‎ ‎【点睛】1、遗传病≠先天性,遗传病≠家族性。‎ ‎2、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在人群中随机调查,调查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进行。‎ ‎31.某遗传病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当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表现正常,若系谱图中5号和6号的子代患病纯合子的概率为3/16,则下列推理成立的是( )‎ A. 5号和6号为近亲婚配,子代遗传病发病率高 B. 1号和2号均为纯合子,且各只产生一种配子 C. 不考虑性别,3号和4号的基因型组合方式有4种 D. 7号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4,8号为纯合子的概率是3/7‎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假设两对等位基因为A、a和B、b,则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其余基因型(aaB_、A_bb和aabb)都表现为有病。图中5号和6号正常,基因型为A_B_,两者的子代患病纯合子(aaBB、AAbb、aabb)的概率为3/16,说明三种患病纯合子的可能性各占1/16,由此可推测5号和6号夫妇的基因型都为AaBb,进而推测3号和4号夫妇中一个不含A基因但含B基因,而另一个不含B基因但含A基因。‎ ‎【详解】A、据图分析,5号和6号没有亲缘关系,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5号基因型为AaBb,则1号和2号不可能都是纯合子AABB,两者之间至少含有1个a和1个b,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6号基因型为AaBb,且3号和4号夫妇中一个不含A基因但含B基因,而另一个不含B基因但含A基因,因此3号和4号的基因型组合方式有2×2=4种,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5号和6号夫妇的基因型都为AaBb,则7号的基因型可能为1AABB、2AaBB、2AABb、4AaBb,8号的基因型可能为1AAbb、2Aabb、1aaBB、2aaBb、1aabb,因此7号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9,8号为纯合子的概率是3/7,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不同的表现型对应的可能基因型,再根据题干中5号和6号后代的发病率推测5号和6号的基因型,进而推测其他个体的基因型并进行相关概率计算。‎ ‎32.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如下:‎ ‎①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②将有毒的S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③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④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根据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整个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B. 实验①、实验③可作为实验④的对照 C. 实验④中的死亡小鼠体内S型活细菌毒性不能稳定遗传 D. 实验④中部分R型活细菌突变形成S型活细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能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它能够将R型细菌发生转化,但是并不能直接证明DNA是转化因子。‎ ‎【详解】A、整个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不能证明DNA是转化因子,A错误;‎ B、实验①和实验④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实验③和实验④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R型活细菌,它们均属于一组对照实验,B正确;‎ C、实验④中的死亡小鼠体内发现S型活细菌,该活细菌的毒性能够稳定遗传,C错误;‎ D、重复做实验①与④,得到同样的结果,说明S型活菌由R型活菌转化而来的,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能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但不能证明具体是那种物质是转化因子。‎ ‎33.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有说服力 B.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C. T2噬菌体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D. DNA分子的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这样DNA和蛋白质外壳彻底分开,因此该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有说服力,A正确;‎ B、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正确;‎ C、T2噬菌体只能在大肠杆菌体内中复制和增殖,C错误;‎ D、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4.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 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 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 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D. 可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答案】B ‎【解析】‎ ‎【分析】‎ 噬菌体属于DNA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专一侵染大肠杆菌。‎ ‎【详解】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核酸均会带上放射性,让其侵染细菌,由于蛋白质外壳未进入细菌细胞内,只有DNA进入细菌体内,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利用细菌体内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故子代噬菌体只有部分DNA带有15N、32P放射性,蛋白质外壳不带放射性。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5.如图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 图示实验步骤中若混合培养后保温时间过长,则上清液中放射性会增强 C. 噬菌体侵染噬菌体细菌实验未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是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再培养基中独立生存。‎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需要培养出含35S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5S的普通培养基培养出含35S的大肠杆菌,A错误;‎ B、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所以图示实验步骤中若混合培养后保温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放射性也不会增强,B错误;‎ C、噬菌体侵染噬菌体细菌实验只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正确。‎ D、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36.科研人员对温室栽种的作物进行了相关研究:在特殊的装置内,给予不同强度的光照,测定植物的氧气释放量(单位:μL/cm2·min)。测得的数据如下表甲。图乙表示该作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叶龄的关系,A点表示幼叶成折叠状,B点表示叶片成熟并充分展开。图丙曲线l、2分别表示作物的实际光合量和净光合量。‎ 表甲:植物的氧气释放量 光照强度(相对值)‎ ‎0‎ ‎2‎ ‎4‎ ‎6‎ ‎8‎ ‎10‎ ‎12‎ ‎14‎ O2释放量 ‎-0.2‎ ‎0‎ ‎0.2‎ ‎0.4‎ ‎0.8‎ ‎1.2‎ ‎1.2‎ ‎1.2‎ 根据上述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甲表可知,在光照强度为4单位时,该作物光合作用的实际产氧量为_____________(μL/cm2·min)。‎ ‎(2)由图乙分析:新形成的嫩叶净光合速率较低,从光反应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暗反应的角度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丙分析:温度对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影响实质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最有利于积累有机物的温度是___________;假如植物生活在12h光照、12h黑暗的环境中,则在温度达到____________时,植物就不能生长。‎ ‎【答案】 (1). 0. 4 (2). 受光面积小,吸收光能较少 (3). 光合色素含量少 (4). 暗反应所需的酶含量少 (5). 影响酶的活性 (6). 25℃ (7). 35℃‎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甲表所示为特殊的装置内,给予不同强度的光照,测到的该植物的氧气释放量.其中光照为0时所测数据代表呼吸速率,光下所处数据代表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一呼吸速率。‎ 分析曲线图:乙图表示该作物相对光合速率(即净光合速率)与叶龄的关系,A点表示幼叶成折叠状,B点表示叶片充分展开,CD段叶片逐渐衰老脱落;图丙中曲线1、2分别表示作物在适宜的光照强度下的实际光合量和净光合量。‎ ‎【详解】(1)甲表中,光照为0时所测数据代表呼吸速率,即呼吸速率=0.2uL/cm2·min;在光照强度为4千勒克斯时,该作物光合作用的实际产氧量(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0.2+0.2=0.4μL/cm2·min。‎ ‎(2)新形成的幼叶呈折叠状,且受光面积吸收光能少,所以吸收光能少;从暗反应的角度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暗反应所需的酶含量少。‎ ‎(3)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光合作用,如植物生活在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的环境中,则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12×净光合速率-12×呼吸速率,而呼吸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所以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12×净光合速率-12×(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24×净光合速率-12×实际光合速率,乙图中曲线1、2分别表示作物在适宜的光照强度下的实际光合量和净光合量,即25℃最有利于植物有机物的积累。在环境温度达到约35℃时,该植物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为0,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表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计算能力和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37.下面是某雄性动物(2n=4)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有关图示,图l是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图2、图3是一同学画的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象和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的②过程产生的细胞叫____________,图2中的_________细胞处在该过程中。图3中从④到⑤的生理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2)图2中乙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可能为图1中__________________。‎ ‎(3)图3中,曲线②阶段所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____________;曲线__________阶段(填编号)的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4)若图2甲图表示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图像,则该图像有两处明显错误,请指出错误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次级精母细胞 (2). 丙 (3). 细胞间信息交流 (4). 精原细胞 (5). 1:2:2 (6). ②③④ (7). 细胞质应为均等分裂 (8). 染色体数目应为4条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①表示染色体复制,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③④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 分析图2:甲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乙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丙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3:中A表示减数分裂,B表示受精作用,C表示有丝分裂。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初级精母细胞,②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二者属于次级精母细胞,④是受精作用,⑤有丝分裂间、前、中期,⑥有丝分裂后期,⑦有丝分裂末期,据此答题。‎ ‎【详解】(1)图1中的②过程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产生的子细胞叫次级精母细胞;图2中丙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处于图一的②过程;图3中从④到⑤的生理过程为受精作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 ‎(2)图2中,乙表示有丝分裂中期,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可能为图1中精原细胞。‎ ‎(3)②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此时染色体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1:2:2,减数第二次分裂全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位于图乙的②③④段。‎ ‎(4)由于该动物是雄性,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半只有4条,次级精母细胞细胞质的分裂应该均等分裂。‎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8.果蝇的体色(B、b)和毛形(F、f)分别由不同对染色体上的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中只有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两个亲本杂交组合繁殖得到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杂交组合 亲本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父本 母本 ‎♂‎ ‎♀‎ 甲 灰身直毛 黑身直毛 ‎1/4灰身直毛、1/4灰身分叉毛、1/4黑身直毛、1/4黑身分叉毛 ‎1/2灰身直毛、1/2黑身直毛 乙 黑身分叉毛 灰身直毛 ‎1/2灰身直毛、1/2灰身分叉毛 ‎0‎ 请据表回答问题:‎ ‎(1)在体色这一性状中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杂交组合乙中母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2)根据杂交组合甲可判定,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是______________。‎ ‎(3)杂交组合乙的后代没有雌性个体,其可能的原因有两个:①基因f使精子致死;②基因b和f共同使精子致死。请你设计简单的杂交实验进一步明确原因:‎ 杂交方法: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雄果蝇与雌果蝇做杂交试验;‎ 预测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灰身 (2). BBXFXf (3). 分叉毛 (4). BbXfY (5). 若后代只有雄性个体,则是基因b使精子致死;若后代个体雌雄均有,且比例为1:2,则是基因b和f共同使精子致死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信息可知,甲组合中,子代雌性个体、雄性个体灰身:黑身=1:1,说明灰身和黑身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雄性个体分叉毛与直毛之比是1:1,雌性个体都是直毛,没有分叉毛,说明分叉毛和直毛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直毛对分叉毛是显性性状;乙杂交组合中,黑身与灰身杂交,子代都是灰身,说明灰身是显性性状。‎ ‎【详解】(1)由分析可知,体色中黑身是隐性性状,灰身是显性性状;乙组合中,黑身与灰身杂交,子代都是灰身,因此灰身亲本基因型是BB,直毛雌性亲本的后代雄性个体既有直毛也有分叉毛,说明母本含有直毛基因和分叉毛基因,因此对两对等位基因来说,母本的基因型是BBXFXf。‎ ‎(2)由分析可知,根据杂交组合甲可判定,分叉毛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 ‎(3)如果是f精子致死,选择BbXfY的雄性个体与雌果蝇杂交,雄性产生的具有活力的配子是BY、bY,与雌性个体杂交后代都是雄性;如果是b、f共同存在使精子致死,则产生的有活力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Xf:BY:bY=1:1:1,与雌性个体交配,后代雌性:雄性=1:2。‎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果蝇的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会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测基因的位置、显隐性关系及亲本基因型,并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探究致死效应的类型、预期结果、获取结论。‎ ‎39.遗传性扁平足与进行性肌萎缩都是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性扁平足为常染色体遗传,相关基因为A、a,进行性肌萎缩为伴性遗传,相关基因为E、e.下图为甲、乙两个家族遗传系谱图,每个家族中仅含其中一种遗传病基因(不带有对方家庭的致病基因),且6号个体不含致病基因。请据图回答问题:‎ ‎(1)有扁平足遗传基因的家族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性肌萎缩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7号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只考虑甲家族的遗传病)。‎ ‎(3)若15号个体带有乙家族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且社会人群中,乙家族遗传病的患病率是万分之六十四。‎ 则:‎ ‎①12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___。‎ ‎②7号个体与18号个体婚配,所生后代患甲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③9号个体与16号个体婚配,生一正常的女儿。该女儿与一正常男性婚配,生下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乙 (2).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3). XEXE或XEXe (4). 0 (5). 1/8 (6). 53/72‎ ‎【解析】‎ ‎【分析】‎ 甲家族中,5、6正常,其儿子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6号不携带相关基因,说明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该病为进行性肌萎缩;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乙病为遗传性扁平足,在常染色体上,可能是显性遗传病或隐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家族具有扁平足遗传基因。‎ ‎(2)甲家族中,5、6正常,其儿子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6号不携带相关基因,说明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甲家族遗传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9号患病,说明5号是携带者,则7号基因型为XEXE或XEXe。‎ ‎(3)若15号个体带有乙家族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则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社会人群中,乙家族遗传病的患病率是万分之十六,即aa=64/10000,a=8/100,A=92/100,AA=‎ ‎0.92×0.92,Aa=2×0.92%×0.08,AA:Aa=23:4‎ ‎①12号个体生有患乙病的子女,则12号一定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0。‎ ‎②7号个体不患乙病,但是有患乙病的弟弟,1号关于乙病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XEXE、1/2XEXe与18号个体(XEY)婚配,所生后代患甲病的概率是1/2×1/2×1/2=1/8。‎ ‎③9号个体(AAXeY)与16号个体(AaXEXE)婚配,生一正常的女儿(1/2AAXEXe 或1/2AaXEXe)。该女儿与一正常男性(23/27AAXEY或4/27AaXEY)婚配,生下正常孩子的概率是(1-1/2×4/27×1/4)×(1-1/4)=53/72。‎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信息分析甲家族,根据无中生有等特点判断其为伴X隐性遗传病,进而判断两个家族的遗传病种类,并进一步判断乙家族的遗传方式。‎ ‎40.微生物连续培养时,一部分旧的培养基以一定的速度流出,同时不断有等量的新鲜培养基流入以保证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研究人员将大肠杆菌JAl22菌株接种到葡萄糖含量受到限制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多代,然后取样分析其中存在的新菌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于连续培养JA122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从物理性质看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制备微生物培养基时各种成分在溶解后分装前必须进行_____________和灭菌。‎ ‎(2)样品中共发现CV101、CV103、CV116三种新菌株,对三种菌株的代谢差异进行分析发现,CV103对葡萄糖吸收率最高,代谢终产物是醋酸盐。进一步研究表明,CV101可以在过滤的培养过CV103的培养基中生长,据此作出的推测:CV101菌株能以CV103菌株产生的醋酸盐为碳源。请设计并完成下列实验步骤,来验证以上观点。‎ ‎①配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固体培养基(A组);和不含碳源的固体培养基(B组);‎ ‎②将等量的适量稀释的CV101菌液分别接种到A、B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并观察记录菌株的生长情况。接种最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进行。‎ ‎③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时,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______________处理后,才能倒掉,以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液体 (2). 调PH (3). 以醋酸盐为唯一碳源 (4).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5). 无菌 (6). A组菌株生长(形成菌落),B组菌株不能生长(无菌落) (7). 灭菌 (8). 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解析】‎ ‎【分析】‎ ‎1、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1)由题意可知,连续培养的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培养基的基本营养成分由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培养基配置好后在分装前必须进行调节pH和灭菌。‎ ‎(2)由题意可知,CV103对葡萄糖吸收率最高,代谢终产物是醋酸盐,CV101可以在过滤的培养过CV103的培养基中生长,由此可以推出CV101菌株能以CV103菌株产生的醋酸盐为碳源,,若要验证CV101菌株能以CV103菌株产生的醋酸盐为碳源这一推论。‎ ‎①配制以醋酸盐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和不含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作为对照。‎ ‎②常用的微生物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③预期实验结果:由于A组含有醋酸作为碳源,所以A组菌株生长(形成菌落),B组缺少碳源,微生物不能生长,所以B组菌株不能生长(无菌落)。‎ ‎(3)实验结束时,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后,才能倒掉,以免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基本成分、种类及功能;识记接种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再根据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41.科学冢提出,将蓝藻中的某基因导入到水稻细胞内,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而将水稻中的某基因导入到蓝藻细胞内,也可以对蓝藻进行改造。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基因工程最核心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过程需要用到什么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目的基因的获取途径来看,将蓝藻中的基因导入到水稻细胞内,目的基因可以从蓝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库中获取,将水稻的基因导入到蓝藻细胞中,目的基因可以从水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库中获取。‎ ‎(3)用溶菌酶等处理,可以将蓝藻细胞转化为感受态细胞,便于目的基因进入蓝藻细胞。若要将目的基因导入到水稻细胞,一般用若用农杆菌转化法,先将目的基因插入农杆菌的__________质粒的______________内部,再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农杆菌和水稻愈伤组织混合处理,为提高转化效率,可以在水稻愈伤组织细胞表面涂上一些_________________。‎ ‎(4)要确认高产水稻是否培育成功,必须要对培育出的水稻做什么样的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2).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3). 基因组文库和cDNA (4). cDNA (5). Ti (6). T-DNA (7). 酚类物质 (8). 检测水稻产量是否确实提高了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该过程需要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还需要DNA连接酶将两者连接起来。‎ ‎(2)从目的基因的获取途径来看,将蓝藻中的基因导入到水稻细胞内,目的基因可以从蓝藻的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中获取,将水稻的基因导入到蓝藻细胞中,目的基因可以从水稻的cDNA文库中获取。‎ ‎(3)用溶菌酶等处理,可以将蓝藻细胞转化为感受态细胞,便于目的基因进入蓝藻细胞。若要将目的基因导入到水稻细胞,一般用若用农杆菌转化法,先将目的基因插入农杆菌的Ti质粒的T-DNA内部,再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农杆菌和水稻愈伤组织混合处理,为提高转化效率,可以在水稻愈伤组织细胞表面涂上一些酚类物质。‎ ‎(4)要确认高产水稻是否培育成功,需要检测水稻产量是否确实提高了。‎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需要确认基因工程是否成功要看能否达到最终的目的。‎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