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五中高二(上)开学生物试卷
2020-2021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五中高二(上)开学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有一位细胞生物学家曾经说过:“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他作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最可能是( ) A.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由单个细胞构成的生物,细胞内能完成所有的生命活动 C.由多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都发生在每个细胞内 D.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2. 研究表明,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能识别靶细胞膜上特定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ACE2),并与之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再通过膜融合进入宿主细胞。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与S蛋白特异性结合的药物可抑制病毒感染 B.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磷酸和4种含氮碱基 C.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和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ACE2结合入侵细胞,这说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是相对的 D.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于活细胞中,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3.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和大肠杆菌都具有的组成成分是( ) A.脱氧核糖和DNA B.载体蛋白和磷脂 C.胆固醇和细胞骨架蛋白 D.mRNA和tRNA 4.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被称作GFAJ﹣1的独特细菌,这种细菌能利用剧毒化合物(砒霜)中的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和生化反应。根据材料进行预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GFAJ﹣1细菌体内砷元素含量可能比铜、铁元素多 B.砷对多数生物有毒可能是因为砷能够替代磷参与生化反应,制造混乱 C.GFAJ﹣1细菌可利用砷元素合成蛋白质、核酸、糖类等物质 D.该发现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拓宽了在地球极端环境寻找生命的思路 5. 胃内的酸性环境是通过H+﹣K+泵维持的。人进食后,胃壁细胞质中含有H+﹣K+泵的囊泡会转移到细胞膜上。胃壁细胞通过H+﹣K+泵催化ATP水解释放能量,向胃液中分泌H+同时吸收K+.细胞内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H+﹣K+泵同时具有酶和载体蛋白的功能,其形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密切相关 B.H+﹣K+泵专一性转运两种离子与其结构的特异性有关 C.H+和K+在胃壁细胞中的跨膜运输方式均需消耗能量 D.抑制H+﹣K+泵功能的药物可用来有效的减少胃酸的分泌 6. 真核生物染色体上DNA具有多起点双向复制的特点,在复制原点(Ori)结合相关的复合体,进行DNA的复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真核生物DNA上Ori多于染色体的数目 B.Ori上结合的复合体具有打开磷酸二酯键的作用 C.DNA子链延伸过程中,结合的复合体促进氢键形成 D.每个细胞周期Ori处可起始多次以保证子代DNA快速合成 7. 如图为豌豆种子萌发时吸水和呼吸的变化(呼吸熵RQ: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体积之比或摩尔数之比),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0﹣12h,种子通过胚根的渗透作用迅速吸水 B.0﹣24h,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RQ>1 C.A点时,种子无氧呼吸速率和有氧呼吸速率相等,RQ=1 D.48h时,种子呼吸作用消耗的底物只有糖类 8. 呼吸作用过程中,能够还原O2的物质是( ) A.NAD+ B.NADPH C.NADP+ D.NADH 9. 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可以分成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两大类。前者是需要吸收能量的,后者是释放能量的,许多吸能反应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许多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用来为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直接功能。根据以上描述,请确定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 )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A.从类囊体外到类囊体内 B.从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 C.从类囊体到叶绿体基质 D.从叶绿体基质到细胞质基质 10. 某研究小组利用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来探究微生物的呼吸,实验设计如图甲、乙.关闭活栓后,U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的气体体积变化.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时氧气的消耗量 B.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时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 C.甲组右管液面不变,乙组不变,说明微生物可能是进行了乳酸发酵 D.甲组右管液面升高,乙组不变,说明微生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酒精发酵 11. 下列有关叙述中,其中正确的是( ) A.经过强酸、强碱、高温、低温处理的酶会永久失活 B.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的过程为活化能 C.动物体内的酶比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偏高 D.在酸性条件下,蛋白质、脂肪、淀粉都可以水解 12. 对图1中1﹣4号个体进行基因检测,将含有该遗传病基因或正常基因的相关DNA片段各自用电泳法分离。正常基因显示一个条带,患病基因显示为另一个不同的条带,结果如图2.下列有关分析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图2中的编号C对应系谱图中的4号个体 B.条带2的DNA片段含有该遗传病致病基因 C.8号个体的基因型与3号个体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D.9号个体与该遗传病携带者结婚,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8 13. 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乙中与其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有( )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4. 把某人的某一精原细胞放在含有15N的dNTP的培养液中分裂一次,然后发育成初级精母细胞,在正常情况下,该细胞进行到减数第二次后期时,含有15N的染色体数目为( ) A.23 B.46 C.92 D.0 15. 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图所示)。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B.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 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 D.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 16. 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 B.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C.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 D.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形成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17. 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膀胱中的尿液 B.大脑细胞间隙的液体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C.肺泡腔内的气体 D.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18. 以下关于胰岛素、甲状腺激素作用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需要借助体液运输 B.发挥作用后立即失活 C.在代谢时发挥催化作用 D.作用于特定的细胞、器官 19. 某患者被确诊为肿瘤,这与该患者免疫系统某功能低下有关。这项功能是( ) A.免疫防御 B.免疫自稳 C.免疫监视 D.免疫识别 20. 生长素和乙烯都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会影响乙烯的合成 B.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乙烯促进果实发育 C.生长素是植物自身合成的,乙烯是植物从环境中吸收的 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广泛分布,乙烯只分布在成熟果实中 二、不定项选择题: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能源物质的是( ) A.糖类 B.ATP C.蛋白质 D.无机盐 下图是以390μmol/mol的大气CO2浓度和自然降水条件为对照组(即C390+W0组),分别研究CO2浓度升高至550μmol/mol(即C550+W0组)和降水增加15%(即C390+W15组)对大豆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其中P为C390+W0组曲线上的点,此时的光照强度为600lx。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大豆的CO2固定量、O2释放量等来表示图中大豆的净光合速率 B.光照强度为1400lx时,C390+W15组大豆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均强于C390+W0组 C.分析C390+W15组和C550+W0组数据表明适当增加降水可提高气孔的开放度,增加大豆CO2的摄入量,可促进大豆光合作用 D.P点时,仅增加15%的降水量对大豆净光合速率的提升作用比仅升高CO2浓度到550μmol/mol的作用明显 下面有关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某种药物可以由单层磷脂分子组成的膜包被着服用,由此推测该药物一定是脂溶性物质 B.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脂肪颗粒,苏丹Ⅲ染色后用体积分数75%酒精洗去浮色 C.恩格尔曼使用水绵作实验材料,证实了光合作用的发生场所是叶绿体 D.观察叶绿体时,选取菠菜下表皮细胞,不需染色,保持有水状态观察即可 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C.同源染色体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D.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 如图图示中能体现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是( ) A.1 B.2 C.3 D.4 三、非选择题: 阅读下面有关材料: 材料一:人正常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呈球状,由它参与组成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如果血红蛋白某一处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就可能形成异常的血红蛋白。这样的血红蛋白可聚合成纤维状,性质也与正常血红蛋白有差异,由它参与组成的红细胞就会扭曲成镰刀状,运输氧的能力大为削弱。 材料二:取甲乙两个试管,添加等量的蛋白酶溶液。对甲试管进行煮沸处理,在溶液中出现絮状沉淀。将甲试管冷却至室温后,再与乙试管中的溶液混合,振荡,絮状沉淀消失。 材料三: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封闭,包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四个功能区隔。在肝细胞线粒体中各功能区隔蛋白质的含量依次为:基质67%,内膜21%,外8%膜,膜间隙4%.并且内膜的蛋白质种类也明显多于外膜。 请分析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材料体现出蛋白质有________功能。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________。 (2)蛋白酶能够识别肽链中一些特殊的氨基酸,并水解与此氨基酸相连的肽键,将蛋白质水解为可溶于水的多肽,正常情况下蛋白酶分子之间是能够共存的。请你分析材料二中絮状沉淀消失的原因:________。 (3)请分析材料三中内膜、外膜蛋白质不同的原因________。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请回答下列与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有关的问题: (1)DNA分子复制的时间是________,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相邻的碱基靠________连接。 (2)在DNA分子模型搭建实验中,如果用一种长度的塑料片代表A和G,用另一种长度的塑料片代表C和T,那么由此搭建而成的DNA双螺旋的整条模型粗细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3)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推测“P”可能是________。 (4)7﹣乙基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某DNA分子中腺嘌呤(A)占碱基总数的30%,其中的鸟嘌呤(G)全部被7﹣乙基化,该DNA分子正常复制产生两个DNA分子,其中一个DNA分子中胸腺嘧啶(T)占碱基总数的45%,另一个DNA分子中鸟嘌呤(G)所占比例为________。 (5)请你在如图中画出某亲本双链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后的产物模式图________。 (6)假定某生物细胞内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将100个用15N同位素标记了DNA分子的体细胞加入含14N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同步培养(细胞分裂同步进行)。某时刻测定细胞的总数目为3200个,在这3200个细胞中,含15N放射性的细胞个数大约有________个。 (7)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先将40个普通噬菌体(放在含32P的培养基中的大肠杆菌中)进行标记,只得到400个被标记的噬菌体,利用他们进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结果培养时间过长,细菌完全裂解,得到了4000个子代噬菌体,请问含有32P噬菌体所占比例最多为________%。 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出的种子F1都是黄色圆粒的。这表明黄色和圆粒都是显性性状,绿色和皱粒都是隐性性状。孟德尔又让F1自交,在产生的F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这当然是在意料之中的。奇怪的是,F2中还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孟德尔同样对F2中不同的性状类型进行了数量统计,在总共得到的556粒种子中,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9:3:3:1.如果你有幸参与了孟德尔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若你随机拿取他的F2代的一粒黄色圆粒种子,设计实验探究这粒种子的基因型。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若你随机拿取他的F2代的若干黄色圆粒豌豆种子,让其与隐性类型测交,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黄圆:黄皱:绿圆:绿皱=2:2:1:1,让黄色圆粒豌豆随机交配,则后代黄色与绿色的比例为________。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五中高二(上)开学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D 【考点】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 细胞学说的内容: (1)认为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它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 (3)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产生。 【解答】 A、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不是一切生物,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 B、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但这只能说明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在细胞内进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细胞参与下进行,B错误; C、对于多细胞生物,其生命活动不仅仅是在细胞内进行,如食物的消化吸收是在消化道内进行的,C错误; D、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细胞参与下完成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所以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D正确。 2. 【答案】 B 【考点】 细胞膜的功能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解析】 1、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紧扣题干信息“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能识别靶细胞膜上特定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ACE2),并与之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再通过膜融合进入宿主细胞。”答题。 【解答】 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离不开S蛋白,因此与S蛋白特异性结合的药物可抑制病毒感染,A正确; B、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和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ACE2结合入侵细胞,这说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是相对的,C正确; D、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于活细胞中,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D正确。 3. 【答案】 B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解析】 1、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 2、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 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 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解答】 A、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DNA,因此也不含脱氧核糖,A错误; B、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和大肠杆菌都具有细胞结构,都有细胞膜,而细胞膜上都有载体蛋白和磷脂,B正确; C、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特有的,原核细胞没有,C错误; D、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mRNA和tRNA,D错误。 4. 【答案】 C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2、紧扣题干信息“砒霜中的砷来代替磷元素”答题。 【解答】 A、根据题干信息“这种细菌能利用剧毒化合物砒霜中的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可知,砷代替磷成为独特细菌的大量元素,而铜、铁元素属于微量元素,A正确; B、砷对多数生物有毒可能是因为砷能够替代磷参与的生化反应,制造混乱,B正确;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C、砷元素能代替磷元素,因此其存在于GFAJ﹣1细菌细胞膜以及ATP、DNA和RNA等物质中,而蛋白质中一般不含P元素,糖类不含P元素,C错误; D、该发现将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拓宽了在地球极端环境乃至外星球寻找生命的思路,D正确。 5. 【答案】 C 【考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解析】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然后结合题意分析,“H+﹣K+泵催化ATP水解释放能量,可驱动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细胞内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说明该质子泵分泌H+、吸收K+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解答】 A、H+﹣K+泵催化ATP水解并向胃液中分泌H+、吸收K+,说明同时具有酶和载体蛋白的功能;由于胃壁细胞质中含有H+﹣K+泵的囊泡会转移到细胞膜上,所以其形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密切相关,A正确; B、H+﹣K+泵专一性转运H+、K+两种离子与其结构的特异性有关,B正确; C、向胃液中分泌H+、吸收K+均需消耗能量,但细胞内K+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不需消耗能量,其方式是协助扩散,C错误; D、H+﹣K+泵可驱动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当药物干扰H+﹣K+泵的功能时,可有效降低H+进入胃腔,有效减少胃酸的分泌,D正确。 6. 【答案】 A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是:首先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成两条单链,解开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子链,子链与模板链双螺旋成新的DNA分子,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解答】 A、因为DNA是多起点复制,且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或2个DNA,因此Ori多于染色体的数目,A正确; B、Ori上结合的复合体具有打开氢键的作用,B错误; C、DNA子链延伸过程中,结合的复合体促进磷酸二酯键形成,C错误; D、每个细胞周期,DNA只复制一次,Ori处只起始一次,D错误。 7. 【答案】 B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 根据题意和曲线图分析可知:种子萌发初期,细胞大量吸水,几乎不消耗氧气,种子进行无氧呼吸;胚根长出时,氧气消耗明显增多,有氧呼吸增强,释放的二氧化碳增多。 【解答】 A、干种子的细胞中没有大的液泡,所以0﹣12h,种子通过胚根的吸胀作用迅速吸水,A错误; B、0﹣24h,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多于吸收的氧气,所以RQ>1,B正确; C、A点时,释放的二氧化碳等于吸收的氧气,所以种子不进行无氧呼吸,只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 D、48h时,释放的二氧化碳少于吸收的氧气,所以种子呼吸作用消耗的底物不仅仅是糖类,D错误。 8. 【答案】 D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 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 【解答】 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消耗NAD+产生的[H](NADH)具有还原性,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还原O2,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9. 【答案】 C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解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解答】 叶绿体内发生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生成ATP,其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而暗反应消耗ATP,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所以ATP的移动方向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至叶绿体基质。 10. 【答案】 D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组中的NaOH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氧气的消耗量.乙组中放置的是蒸馏水,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甲组右管液面升高,说明消耗了氧气;乙组不变,说明消耗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综合两组实验,说明微生物只进行需氧呼吸.如果甲组右管液面不变,乙组下降,说明微生物没有消耗氧气,但产生了二氧化碳,说明微生物进行了酒精发酵. 【解答】 A、甲组实验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有氧呼吸过程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氧气的消耗量,A正确; B、乙组实验装置中无NaOH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变化是氧气减少量与二氧化碳的生成量的综合,因此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B正确; C、甲组右管液面不变,说明微生物不消耗氧气,即进行无氧呼吸,乙组不变,说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消耗量,因此微生物可能是进行了乳酸发酵,C正确; D、甲组右管液面升高,说明细胞呼吸消耗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乙组不变,说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消耗量,因此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 11. 【答案】 D 【考点】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和pH ①低温时,酶分子活性收到抑制,但并未失活,若恢复最适温度,酶的活性也升至最高;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分子结构被破坏而使酶失活; ②温度或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 ③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反应溶液温度的变化也不改变酶作用的最适pH。 【解答】 A、经过强酸、强碱、高温处理的酶会永久失活,低温会降低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失活,A错误; B、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B错误; C、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比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偏低,C错误; D、在酸性条件下,蛋白质、脂肪、淀粉都可以水解,D正确。 12. 【答案】 D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解析】 本题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关键。图中4号个体为患者,双亲均正常,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1号个体正常,则进一步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逐步判断各个体的基因型即可解题。表格中只有编号C缺少条带1,因此编号C对应系谱图中的4号个体。 【解答】 A、由图4号为患者,其父母1和2号正常,可判断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结合图2:a、b、c、d中a、b、d都具有条带1和2,c只有条带2,图1中1、2、3号正常,4号患病,可知4号对应的应该是C,A正确; B、4号个体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没有该病的正常基因,并且只有条带2,因此条带2DNA片段有致病基因,B正确; C、根据图一可知,设正常基因为A,致病基因为a,那么1号和 2号的基因型均为Aa,4号为aa。从7号(aa)可以推知5号和6号的基因型均为Aa,那么8号可能有的基因型为AA(13)或Aa(23),由图2条带判断,3号基因型为Aa,因此8号个体的基因型与3号个体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正确; D、9号可能有的基因型为AA(13)或Aa(23),他与一个携带者(Aa)结婚,孩子患病的概率为23×14=16,D错误。 13. 【答案】 C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解析】 1.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先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图信息进行解答。 2.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进行自由组合。 【解答】 解:分析甲图可知,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图甲和图乙中的③可能是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两个精细胞;图甲和图乙中的①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因此图中①②③④,可能是①③与甲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故选:C。 14. 【答案】 B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1、细胞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2、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即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分配到两个子代DNA分子中去,导致所有子代DNA均含有母链。 【解答】 减数分裂细胞连续分裂两次,DNA分子复制一次。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细胞减数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后,每个DNA分子都有一条15N标记的母链和一条14N的子链,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含有23条非同源染色体,每一条染色体上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两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都有一条15N标记的母链和一条14N的子链,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都含有15N,共有46个DNA分子。 15. 【答案】 A 【考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 DNA甲基化是指DNA序列上特定的碱基在DNA甲基转移酶(dnmt)的催化作用下添加上甲基,虽然不改变DNA序列,但是导致相关基因转录沉默。DNA甲基化在细胞中普遍存在,对维持细胞的生长及代谢等是必需的。研究表明,工蜂大脑细胞中约 600 个基因被甲基化,而蜂王大脑细胞中的基因没有甲基化。如果某 DNA 片段被甲基化,那么包含该片段的基因功能就会被抑制。DNA 的甲基化是由一种酶来控制的,如果让蜜蜂幼虫细胞中的这种酶失去作用,蜜蜂幼虫就会发育成蜂王,和喂它蜂王浆的效果是一样的。 由题干可以理出一条逻辑线:DNMT3基因→某种mRNA→DNMT3蛋白→ DNA某些区域甲基化→发育成工蜂。 【解答】 A、从题目干中的图示可以看出,DNA甲基化并没有改变DNA内部的碱基排列顺序,未改变DNA片段的遗传信息,故A错误; B、由“逻辑线”可推知“敲除DNMT3基因后,不能翻译DNMT3蛋白,DNA某些区域没有被甲基化,蜜蜂幼虫没有发育成工蜂(将发育成蜂王)”,故B正确; 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导致转录和翻译过程变化,使生物表现出不同的性状,故C正确; D、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故D正确。 16. 【答案】 D 【考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解析】 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 A、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A正确; B、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B正确; C、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C正确; D、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而非条件反射的形成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 17. 【答案】 B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同。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解答】 B、大脑细胞间隙的液体属于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ACD、膀胱中的尿液、肺泡腔内的气体以及小肠腔内的消化液都和外界直接相通,都不属于内环境,ACD错误。 18. 【答案】 C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微量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解答】 A、动物激素需借助体液运输,A正确;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B、激素发挥作用后立即失活,B正确; C、激素在代谢时发生调节作用,不能发挥催化作用,C错误; D、激素作用于特定的细胞、器官,即靶细胞、靶器官,D正确。 19. 【答案】 C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防御性保护作用; (2)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3)免疫监视指机体清除和识别突变的细胞。 【解答】 肿瘤是由于细胞癌变,而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清除属于免疫监视。 20. 【答案】 A 【考点】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解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 A、当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达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A正确; B、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乙烯促进果实成熟,B错误; C、生长素和乙烯都是植物自身合成的,C错误; D、生长素和乙烯在各器官均有分布,D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 【答案】 D 【考点】 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解析】 1、有机物可以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2、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约占体重的4%,是构成人体的重要原料,如钙和磷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无机盐还参与人体的各种代谢活动,是人体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解答】 糖类、蛋白质氧化分解形成ATP可以给生物体提供能量,因此糖类、ATP、蛋白质属于能源物质,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不属于能源物质,A、B、C错误,D正确。 【答案】 A,B,C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解析】 本题结合曲线图,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难度中等。 【解答】 解:A.可以用大豆的CO2吸收量、O2释放量等来表示图中大豆的净光合速率,A错误; B.据图分析,三条曲线与Y轴的交点在同一位置,说明三组大豆的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光照强度为1400lx时,C390+W15组大豆的净光合作用大于C390+W0组,说明C390+W15组光合作用强度强于C390+W0组,但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错误; C.分析C390+W15组和C390+W0组数据对照,表明适当增加降水可提高气孔的开放度,增加大豆CO2的摄入量,促进大豆光合作用,C错误; D.通过图示分析,P点时,仅增加15%的降水量对大豆净光合速率的提升作用比仅升高CO2浓度到550μmol/mol的作用效果明显,D正确。 故选:ABC。 【答案】 B,D 【考点】 检测脂肪的实验 细胞膜的成分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解析】 1、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实验材料: ①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 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②观察线粒体时选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2、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3、细胞膜的成分及其含量和作用 成分 所占比例 在细胞膜构成中作用 脂质 约50% 其中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蛋白质 约40%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主要由其上的蛋白质来行使 糖类 约2%~10% 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 【解答】 A、磷脂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某种药物可以由单层磷脂分子组成的膜包被着服用,应是头部朝向外界的水环境,尾部朝向药物,由此推测该药物一定是脂溶性物质,A正确; B、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苏丹皿染色后用体积分数50%酒精洗去浮色,B错误; C、恩格尔曼使用水绵作实验材料,证实了光合作用的发生场所是叶绿体,C正确; D、菠菜叶的下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用于观察叶绿体,观察叶绿体形态时可选用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细胞,D错误。 【答案】 B,C,D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此可判断一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解答】 A、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是相同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A错误; B、四分体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所以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B正确; C、同源染色体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C正确; D、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形成的,所以一个四分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含4条染色单体,D正确。 【答案】 A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分析题图:图中1是减数分裂产生配子,2是受精作用,3是配子随机结合产生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4是选优。 【解答】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中的1过程。 三、非选择题: 【答案】 运输、催化, 蛋白酶在形成特定空间结构后将蛋白酶识别的氨基酸位点隐藏;当失活变性后,空间结构变得伸展疏松,隐藏的特殊氨基酸暴露出来,能够被蛋白酶识别,并水解成为可溶性的多肽 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内外膜的功能不同,膜上的蛋白质也不同 【考点】 细胞膜的成分 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 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解析】 分析题意:材料1是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蛋白质的功能发生变化,证明了蛋白质具有运输作用, 材料2证明蛋白酶具有催化蛋白质分解的功能,加热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功能改变。蛋白酶分子之间是能够共存的,原因是蛋白酶在形成特定空间结构后将蛋白酶识别的氨基酸位点隐藏。材料2中絮状沉淀消失的原因为当蛋白质失活变性后,空间结构变得伸展疏松,隐藏的特殊氨基酸暴露出来,能够被蛋白酶识别,并水解成为可溶性的多肽。 【解答】 由材料1可知,血红蛋白突变后运输氧的能力大为削弱,体现了蛋白质的运输功能,由材料2可知,酶具有催化作用,体现了蛋白质的催化功能,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 由题干叙述可知,材料二中絮状沉淀消失的原因为蛋白酶在形成特定空间结构后将蛋白酶识别的氨基酸位点隐藏;当蛋白质失活变性后,空间结构变得伸展疏松,隐藏的特殊氨基酸暴露出来,能够被蛋白酶识别,并水解成为可溶性的多肽。 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内外膜的功能不同,膜上的蛋白质也不同。 【答案】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相同,嘌呤必定与嘧啶互补配对 G或者C 20% 388 20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解析】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1、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2、DNA分子复制的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3、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 4、DNA分子复制的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解答】 DNA复制的时间是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相邻的碱基靠﹣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在DNA分子模型搭建实验中,搭建而成的DNA双螺旋的整条模型粗细相同,原因是嘌呤必定与嘧啶互补配对。 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NA分子经过两次复制后,突变链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中含有U﹣A、A﹣T碱基对,而另一条正常链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中含有G﹣C、C﹣G碱基对,因此替换的可能是G,也可能是C。 该DNA分子中A=T=30%,G=C=20%,该DNA分子正常复制后,子代DNA中的G由该DNA的C含量决定,因此另一个DNA分子中鸟嘌呤(G)占20%。 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其连续复制两次后的产物模式图是: 。 100个细胞分裂形成3200个细胞,所以细胞共分裂了5次,DNA分子复制5次,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根据其特点进行分析。 将100个用15N同位素标记了DNA分子的体细胞加入含14N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进行分裂,所以最终有400个DNA分子被标记,而3200个细胞共有DNA分子6400个,所以含15N的DNA分子的比例为116,每个细胞含有2个DNA分子,因此不含15N的细胞的比例是1516×1516,含15N的分子的比例为1−1516×1516,所以含15N的细胞个数为3200×(1−1516×1516)=387.5≈388个。 噬菌体只含有1个DNA分子,所以400个噬菌体有400个DNA分子,最多800条单链含有32P,因此子代噬菌体中含32P的噬菌体最多800个,而噬菌体的数目有4000个,所以比例为20%。 【答案】 思路:让该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统计后代种子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实验结果:,若后代种子表型及比例为:全部为黄色圆粒,则该种子基因型为YYRR;,若后代种子表型及比例为:黄圆:黄皱=1:1,则该种子基因型为YYRr;,若后代种子表型及比例为:黄圆:绿圆=1:1,则该种子基因型为YyRR;,若后代种子表型及比例为:黄圆:黄皱:绿圆:绿皱=1:1:1:1,则该种子基因型为YyRr 8:1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黄色和圆粒都是显性性状,绿色和皱粒都是隐性性状,设控制黄色和绿色的基因为Y、y,控制圆粒和皱粒的基因为R、r.由于F1自交所得F2中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9:3:3:1,可知F1基因型为YyRr,则F2中黄色圆粒基因型应为Y_R_,据此分析。 【解答】 由以上分析可知,F2中黄色圆粒的基因型有YYRR、YYRr、YyRR、YyRr,共4种。当随机取F2代的一粒黄色圆粒种子,为探究这粒种子的基因型,可将该黄色圆粒豌豆种子种下后,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统计后代种子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后代种子全部为黄色圆粒,则该种子基因型为YYRR;若后代种子表现型及比例为黄圆:黄皱=1:1,则该种子基因型为YYRr;若后代种子表现型及比例为黄圆:绿圆=1:1,则该种子基因型为YyRR;若后代种子表现型及比例为黄圆:黄皱:绿圆:绿皱=1:1:1:1,则该种子基因型为YyRr。 F2代的若干黄色圆粒豌豆种子与隐性类型(yyrr)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黄圆:黄皱:绿圆:绿皱=2:2:1:1,由于yyrr只产生一种配子yr,则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应为YyRr:Yyrr:yyRr:yyrr=2:2:1:1,可推得其亲本黄色圆粒豌豆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YR:Yr:yR:yr=2:2:1:1,其中Y基因的频率为23基因的频率为13.让亲本黄色圆粒豌豆随机交配,则后代黄色占23×23+2×23×13=89,因此后代黄色与绿色的比例为8:1。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