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彻底水解糖原、淀粉、蔗糖得到的单糖都是葡萄糖 B. 主动运输机制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 C. 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它能参与某些代谢过程 D. 如果一种生物的核酸只由4种核苷酸组成,则该生物一定不是细胞生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既含有核糖核酸也含有脱氧核糖核酸。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形成的二糖,糖原和淀粉都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主动运输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通过性是重要体现,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协助,也需要能量,通过主动运输过程细胞能够主动吸收或排除细胞内的元素,有利于维持细胞内组成元素的相对稳定。 【详解】糖原和淀粉彻底水解得到的单糖是葡萄糖,蔗糖水解得到的单糖是葡萄糖和果糖,A错误;主动运输能保证细胞有选择性地吸收需要的物质,以维持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B正确;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它参与许多化学反应,C正确;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含有两种核酸、8种核苷酸,病毒不具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核酸、4种核苷酸,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糖类的分类和分布,核酸的分类和分布,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主动运输的意义,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关于生物体能源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中两个高能磷酸键都易断裂和重新形成,故ATP储存的是不稳定的化学能 B. 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均可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 C. 等质量的脂肪与糖类在有氧呼吸时,产生的能量值不同,这与它们分解产物不同有关 D.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而蛋白质一般不作能源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采用逐项分析和排除的方法作答。糖类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核酸是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脂肪属于脂质,生物体的储能物质;ATP是细胞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 【详解】ATP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和重新形成,另一个高能磷酸键一般不断裂,储存的是活跃的化学能,A错误;糖类、脂质、蛋白质均可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核酸不能为生命活动供能,B错误;同等质量的脂肪与糖类在有氧呼吸时,脂肪产生的能量更多,这与它们的元素组成比例不同有关,脂肪的碳氢元素含量比糖类高,C错误;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般不做能源物质,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糖类的分类、分布和功能,ATP的作用,糖类、脂肪、蛋白质在功能上的共性,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磷脂是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重要组成成分 B. ATP是由一分子腺苷、一分子核糖和三分子磷酸组成 C. DNA多样性与碱基数目、种类、排列顺序有关而与空间结构无关 D. 微量元素可参与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如Fe、Mg分别参与血红蛋白和叶绿素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核糖体、中心体是无膜的细胞器,不含有磷脂,A项错误;核糖与碱基结合的产物即为腺苷,ATP是由一分子腺苷、三分子磷酸组成,B项错误;DNA均具有双螺旋的空间结构,DNA多样性与空间结构无关,C项正确;P属于大量元素,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选B项或D项,错因在于: (1)知识点不清:核糖与碱基结合的产物即为腺苷; (2)审题不细:Fe、P分别参与血红蛋白和NADP+组成,但P属于大量元素,不属于微量元素。 4.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相似 B. 生物膜系统指生物体内的所有膜结构 C. 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部区域化 D. 内质网的膜上附着有多种酶,性腺细胞内质网丰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在细胞中,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构成的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形成的结构体系,叫做生物膜系统. 2、其重要的作用有,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第二、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第三,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的小区室,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详解】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很相似,不是完全相同,A正确;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等,而生物体中的小肠黏膜、腹腔大网膜等膜不属于生物膜,B错误;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部区域化,C正确;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性腺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性激素(固醇类激素),因此性腺细胞内质网丰富,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系统的化学组成、结构、功能及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5.糖尿病心肌病是由高血糖引发的心肌线粒体功能损伤,主要是心肌细胞对脂肪的摄取、代谢增强,导致线粒体耗氧增加和呼吸功能损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心肌细胞线粒体含量高,葡萄糖在线粒体氧化分解供能 B. 患者的高血糖会影响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 C. 氧气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内膜参加反应 D. 患者的线粒体耗氧增加是因为脂肪中氧含量远少于糖类 【答案】A 【解析】 【详解】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进行氧化分解,A错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分泌受血糖浓度调节,因此高血糖会影响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B正确;氧气与还原氢结合形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C正确;与糖类相比,脂肪中的含H多、含O少,因此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少,D正确。 【点睛】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中基质中,发生的反应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释放大量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6.下列叙述不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学观点的是 A. 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B. 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细胞膜相连,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 C. 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含有较多线粒体,有利于神经递质的释放 D. 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提高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水分的吸收,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A错误;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细胞膜相连,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B错误;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含有较多线粒体,可以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因此有利于神经递质的释放,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C错误;卵细胞体积较大,则相对表面积小,因此不利于提高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不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D正确。 7.下列与酶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结果都是未知的 B. 低温能够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低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时,不能用碘液进行鉴定 D.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后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答案】C 【解析】 探究性实验的实验结果是未知的,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结果是已知的,A项错误;低温能够降低酶的活性,但低温并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B项错误;碘液遇淀粉变蓝,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时,因碘液只能检测反应物淀粉的剩余量,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所以不能用碘液进行鉴定,C项正确;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是温度,而酶具有高效性,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将酶与底物溶液分别在相应的实验温度下保温后再混合,D项错误。 8.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在催化反应完成后,被分解为氨基酸或脱氧核苷酸 B. 酶在最适温度和pH下催化效率高,体现了酶的高效性 C. 酶的合成一定需要核糖体,但不一定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 酶既可以作为生物催化剂,也可以作为某些化学反应的反应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酶是催化剂,反应前后其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所以反应后酶不会被降解,A项错误;酶的高效性是指同无机催化剂相比较,催化效率更高,B项错误;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当蛋白质作为酶时,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当RNA起催化作用时,酶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C项错误;酶既可以作为生物催化剂,也可以作为某些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如唾液淀粉酶进入胃中失活,作为蛋白质可被胃蛋白酶水解,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 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合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B. 净光合速率长期为0时,植物停止生长 C. 夏季晴天光照强度最大时,小麦光合速率最高 D. 人体剧烈运动时所需能量主要由无氧呼吸提供 【答案】B 【解析】 【详解】破伤风芽孢杆菌只能进行有氧呼吸,适合生活在无氧的环境中,A项错误;净光合速率长期为0时,没有有机物积累,植物停止生长,B项正确;夏季晴天光照最强时,因蒸腾作用过强,小麦叶片的气孔关闭而出现午休现象,导致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减少,小麦的光合速率反而下降,C项错误;人体剧烈运动时所需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0.松土是农作物栽培的传统耕作措施。相关看法不合理的是( ) A. 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 B. 能加快枯枝落叶、动物遗体和粪便等有机物的分解 C.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可能成为沙尘暴的一种诱发因素 D. 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松土可增加土壤缝隙中空气的含量,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促进植物根系对无机盐的吸收,A项正确;松土透气有利于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能加快枯枝落叶、动物遗体和粪便等有机物的分解,B项正确;松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可能成为沙尘暴的一种诱发因素,C项正确;松土可增加土壤透气性,使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增加二氧化碳排放,D项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呼吸作用的特点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产生活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1.将某株植物置于CO2浓度适宜、水分充足、光照强度合适的环境中,测定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得到下图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每天的日照时间相同,则该植物在15℃的环境中积累有机物的速率最快 B. 若每天的日照时间少于12 h,相比于5℃,该植物在25℃环境中生长更快 C. 若每天的日照时间为12 h,则该植物在35℃环境中无法生存 D. 由图可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对该植物的细胞呼吸几乎没有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15℃时,该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有机物积累最快,A正确;设日照时间为x,可以列两个方程:5℃时,一天的有机物积累可以用方程:y1=4x-1×24表示;25℃时,一天的有机物积累可以用方程:y2=6x-2×24表示;当x=12时,y1=y2;当x>12时,y1<y2;当x<12时,y1>y2;B选项中x<12,应当是5℃生长更快,B错误;日照时间为12h,35℃时一天的有机物积累为5×12-3×24<0,该植物无法生长,C正确;在5-15℃范围内,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温度对细胞呼吸几乎没有影响,D正确。 【点睛】注意:判断植物释放能生长的依据是光合强度大于呼吸强度,且大的越多,生长越快。 12.下列与绿色植物某些生理过程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绿色植物的光反应可以在暗处进行,暗反应也可以在光下进行 B. 大豆根吸收矿质元素所需的ATP可以直接来源于光合作用 C. 水果贮存时充入N2和CO2目的主要是抑制无氧呼吸,延长水果的贮存时间 D. 即使给予叶绿素提取液适宜的温度、光照和CO2,也无法检测到有O2生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光反应一定要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A错误;大豆根吸收矿质元素,需要消耗ATP,但植物的根细胞中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水果保鲜需要的条件是①降低氧气浓度,减弱有氧呼吸,但不能无氧呼吸,②保持一定的湿度,C错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放出氧气,只有叶绿素而没有光合作用相关的酶,也无法进行光反应,产生氧气,D正确。 【点睛】基础题,细胞呼吸的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有很多方面,学习时注意理解各方面的原理。 13.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不同,产生CO2的场所也不同 B. 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缩短 C. 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NADPH和CO2后,不能完成暗反应 D. 密闭玻璃容器中降低CO2供应,植物光反应不受影响但暗反应速率降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葡萄糖. 【详解】酵母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有CO2产生但产生CO2的场所不同,A正确;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温度低,B错误;暗反应不需要光,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NADPH和CO2后,能完成暗反应,C错误;密闭玻璃容器中降低CO2供应,会导致CO2固定过程减弱,生成的C3减少,致使C3还原时消耗的[H]和ATP减少,造成光反应产物[H]和ATP的积累,进而使光反应速率降低,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 14.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 ) A. 蜥蜴断尾后再生出新的尾部 B. 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 C. 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D. 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要求考生透彻理解全能性的内涵并熟记常见的实例,分析选项作答。 【详解】蜥蜴断尾后再生出新的尾部的过程中有细胞分化,但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是细胞分化形成的,但该过程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小麦花粉是生殖细胞,不是体细胞,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体现了生殖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化,该过程也体现了体细胞(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点睛】细胞全能性的判断标准:发育成完整植株。 15.科学家将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与分裂期的细胞进行融合,结果发现:在融合完成的初期,细胞内出现染色体和细胞核并存的现象,随后核膜开始解体,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 融合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该结果表明分裂期细胞中有能使核变化的物质 C. 融合细胞内染色体与DNA数量比为1∶2 D. 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其化学成分并未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并结合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细胞融合包括细胞膜融合,以细胞膜的流动性为基础,A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在融合完成的初期,细胞内出现染色体和细胞核并存的现象,随后核膜开始解体,染色质开始凝缩成为染色体”可知,分裂期细胞中有能使核变化的物质,B正确。 不确定分裂期的细胞的具体时期,因此融合细胞内染色体与DNA数量比无法确定,C错误。 染色体与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因此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其化学成分并未发生改变,D正确。 【点睛】凡是涉及膜融合和细胞形变的现象都离不开生物膜的流动性;染色体复制完成到着丝点分裂期间,染色体与DNA数量比等于1:2;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种物质不同形态的结构。 16.下图是显微镜下拍到的二倍体百合(2n=24)某个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细胞分裂时序排序①→③→②→⑤→④ B. 图①细胞内DNA和染色体数目加倍 C. 图②③细胞中均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D. 图②③⑤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是某个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故①为初级性母细胞、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⑤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不符合题意;图①细胞内DNA数目加倍和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的变化与分裂间期DNA的复制和细胞分裂有关,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与后期的细胞分裂和后期的着丝点分离有关,故B符合题意;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或(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③;故C不符合题意;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③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着丝点没分离,细胞还是一个,染色体数目没变,仍为两个染色体组,⑤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离,染色体数目增加,染色体组也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是的一个变为两个,D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7.如图为细胞周期中某细胞示意图,此时发生在有丝分裂的 A. 前期 B. 中期 C. 后期 D. 末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末期—染色体变为染色质。 【详解】图中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故为有丝分裂的前期。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关键点: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如前期散乱分布在细胞内。 18.如图为取自同一哺乳动物不同细胞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假设该生物的体细胞有4条染色体,基因型为MMN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图甲、乙、丙所示的细胞分裂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 ②图甲、图乙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图丙、图丁中不具有同源染色体 ③图丁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④若相应基因如图丁所示,则说明该细胞在此之前发生了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A. ①② B. ①②⑤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为有丝分裂的后期;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丙为有丝分裂的中期,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①图甲、丙表示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①错误; ②图甲含有4个染色体组,图乙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图丙含有同源染色体,图丁中不具有同源染色体,②错误; ③根据乙图可知,该生物为雄性,图丁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③错误; ④由于该生物的基因型为MM,若相应基因如图丁所示即Mm,则说明该细胞在此之前发生了基因突变,④错误。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9.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A. 在细胞分裂间期,核糖体上合成DNA复制有关的酶 B. 在细胞分裂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C. 在细胞分裂中期,细胞内ATP的含量迅速减少 D. 在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为细胞壁形成合成多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洋葱根尖分生区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进行减数分裂。 【详解】A、在细胞分裂间期,核糖体上合成DNA复制有关的酶,为DNA复制做准备,A正确; B、在细胞分裂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B正确; C、细胞内ATP处于快速的合成和水解中,ATP含量基本维持稳定,C错误; D、在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纤维素的合成,形成细胞壁,D正确。 故选C。 20.番茄是二倍体植物(染色体2N=24)。有一种三体番茄,其第6号染色体有三条,三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时2条随机配对,另1条不能配对。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如果该三体番茄的基因型为AABBb,则其产生花粉的基因型有3种 B. 其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2次所得子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5条 C. 从变异的角度分析,三体形成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 与正常的番茄杂交,形成正常个体的几率为1/3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三体番茄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仍为25条,减数分裂的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为22或23条。 【详解】A、如果该三体番茄的基因型为AABBb,则其产生花粉的基因型有4种:ABB、ABb、AB、Ab,A错误; B、由于有丝分裂的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故其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2次所得子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5条,B正确; C、从变异的角度分析,三体形成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 D、该三体产生的配子中,正常配子:异常配子=1:1,故与正常的番茄杂交,形成正常个体的几率为1/2,D错误。 故选B。 21.如图中abcd分别表示人的生殖周期中不同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与d过程均存在基因选择性的表达 B. a与b主要差异之一是前者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 b与d的主要差异之一是前者存在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D. c过程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a、b、c、d分别表示人的生殖周期中不同的生理过程,其中a表示有丝分裂,b表示减数分裂,c表示受精作用,d表示有丝分裂。 【详解】A、a表示有丝分裂过程,d表示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这两个过程中都存在基因选择性表达,A正确; B、a过程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b过程中,细胞通过减数分裂方式产生配子,因此a与b主要差异之一是后者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错误; C、b表示减数分裂过程,d过程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这两种分裂过程中都存在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C错误; D、c表示受精作用,该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D错误。 故选A。 22.如图甲、乙、丙是某高等动物体内发生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丁为某一时刻部分染色体行为的示意图,在无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丁发生在丙细胞形成的过程中,最终产生的子细胞基因组成有2种或4种 B. 若A基因在图甲中的1号染色体上,则a基因在4号和8号染色体上 C. 由于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乙细胞可分裂产生两种子细胞 D. 若丁图表示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则①和②都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图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丙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丁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详解】A、若丁(交叉互换)发生在丙细胞形成的过程中,最终产生的子细胞基因组成有4种:Ab、ab、aB、AB,A错误; B、1和4或8均为同源染色体,A和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若A基因在图甲中的1号染色体上,则a基因在4号和8号染色体上,B正确; C、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无同源染色体,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裂,可分裂产生2个同种基因型的子细胞,C错误; D、若丁图表示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则①和②都发生了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点睛】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片段属于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片段属于易位。 23.用高倍镜观察绿色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①~⑥中能够被观察到的结构有()个 ①细胞壁②染色体③叶绿体④中心体⑤核膜⑥赤道板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赤道板是一个假想的结构,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在有丝分裂中期的植物细胞,是看不到赤道板的;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核膜在前期已经消失。 【详解】高等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无中心体,核膜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消失,在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位置上,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植物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因此用高倍镜观察绿色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①~⑥中能够被观察到的结构有细胞壁和染色体。综上,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4. 下列关于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若正常分裂的细胞中有2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不是初级精母细胞 ②若正常细胞分裂后期有10条染色体,则该细胞的分裂方式为减数分裂 ③若正常分裂的细胞内基因A和A正在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则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④32P标记的细胞在31P培养液中进行有丝分裂,在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半染色体含有32P标记 ⑤假设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的一个DNA分子用15N 标记,正常情况下它分裂的细胞中含15N的精细胞占1/4 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二倍体雄性动物细胞内2条Y染色体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初级精母细胞不发生该过程,①正确;若细胞分裂后期有10条染色体,假设是有丝分裂后期,则体细胞为5条,与题意中二倍体矛盾,所以一定是减数分裂,②正确;两条染色单体上的基因相同,所以出现基因A与A分别移向两极,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错误;由于DNA复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所以第一次分裂后期所有的染色体都有标记,④错误;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若其中的一个DNA分子被标记,复制后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中都有标记,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形成四个精细胞,所以精细胞中被标记占1/2,⑤错误,所以选B。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 25. 下图为染色体数为2m,核DNA数目为2n的某动物精原细胞分裂的示意图, 两对基因A、a和B、b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①③表示细胞处于染色体着丝点(粒)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为2m, 核DNA数目为4n B. ②含2个染色体组,③中无同源染色体, 染色体数目为2m C. ①③每条染色体上相互分离的两个DNA上的基因均有可能出现差异, 但①出现差异的概率明显大于③ D. 与图中精细胞同时产生的另外3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aB、ab、AB 【答案】B 【解析】 由题意可知,① 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都是体细胞的2倍,即染色体数目为4m,DNA数目为4n,A项错误;②为初级精母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③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即染色体数目为2m,B项正确;①③分离的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能出现差异,但③出现差异的概率大于①,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C项错误;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2种精细胞,因此与图中精细胞同时产生的另外3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应该是aB、aB、Ab,D项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配子来源的确定方法 (1)若两个精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完全相同,则它们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2)若两个精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恰好“互补”,则它们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3)若两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有的相同,有的互补,只能判定可能来自同一生物不同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26. 图甲为XY型性别决定的家鼠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部分染色体),图乙为某个细胞发生三个连续生理过程时细胞中染色体条数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完成家鼠基因组计划时需要测定20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B. 图甲细胞所处时期对应于图乙中EF时期 C. 图乙中时期DE和时期HI染色体数量变化的原因相同 D. 图甲中染色体1和2的相同位置上分别为t和T基因,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等位基因分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家鼠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体细胞内含有20对同源染色体,完成家鼠基因组计划时需要测定19+X+Y共21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A错误;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于图乙中的EF时期,B正确;图乙中时期DE发生着丝点分裂,时期HI发生了受精作用,二者染色体数量变化的原因不同,C错误;图甲中染色体1和2的相同位置上分别为t和T基因,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组计划与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7.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aXb的精子,则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 A. aXb、Y、Y B. Xb、aY、Y C. aXb、aY、Y D. AAXb、Y、Y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两种基因型. 解: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说明含有A和a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移向同一极并分配到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所以产生了基因型为AAaaXbXb和YY的两种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所以基因型为YY的次级精母细胞产生了两个基因型为Y的精子;而基因型为AAaaXbXb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AA的两条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并分配到同一个精细胞中,所以形成了基因型为AAaXb和aXb的精子. 故选:A.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28.正常情况下,下列人体细胞中可能存在两个X染色体的是( ) A. 精原细胞 B. 初级精母细胞 C. 次级精母细胞 D. 精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雌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 【详解】精原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A错误;初级精母细胞只有一条X染色体,B错误;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含有0、1或2条X染色体,C正确;精细胞中可能含有1条或0条X染色体,D错误。故选C。 29.从配子形成和受精作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关于遗传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B.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也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C.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导致合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D.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维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受精作用指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配子,A正确; B、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也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B错误;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进而导致受精卵中出现多种基因型组合,C正确; D、减数分裂(染色体减半)和受精作用(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与该物种的体细胞一致)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维持了遗传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30.下图甲为某动物(2N=8)体内的一个细胞正常分裂时相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曲线的一部分,图乙为该动物的一个细胞分裂图像,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图甲中的Ⅰ段所示数值可表示图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B. 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图甲中的Ⅱ段所示数值可表示图乙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 C. 若图甲表示减数分裂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图甲中的Ⅰ段所示数值可表示图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 D. 若图甲表示减数分裂核DNA分子数目的变化,图乙细胞所处分裂时期一定位于图甲中的Ⅱ段 【答案】C 【解析】 图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含有4条染色体,1个染色体组,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则图甲中的Ⅰ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所示数值为16,不能表示图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A错误;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图甲中的Ⅱ段表示有丝分裂结果形成的子细胞,所示数值为2,不能表示图乙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B错误;若图甲表示减数分裂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的变化,则图甲中的Ⅰ段所示数值为2,可表示图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C正确;若图甲表示减数分裂核DNA分子数目的变化,则图甲中的Ⅰ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Ⅱ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或减数分裂结果形成的子细胞,因此图乙细胞所处分裂时期位于图甲中的Ⅰ段或Ⅱ段,D错误。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组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理解染色体组的含义,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规律,能结合各问题情境准确判断曲线图中各区段曲线代表的时期及图乙细胞所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1.“假说一演绎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 A. 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推测,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 由F2中出现了“3:1”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则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接近1:1 D. 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接近1:1,则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其中假说内容:(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演绎是指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 【详解】“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推测,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与“由F2中出现了“3:1”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内容,A、B错误;演绎是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即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C正确;演绎是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而根据测交实验的结果推出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不属于演绎过程,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及孟德尔实验采用的方法,识记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解释(假说)及演绎的含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2.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一个种群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4种不同的杂交类型 B. 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的表现型比例为3:1 C. 若要鉴别和保留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方法是自交 D. 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在一个种群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6种不同的杂交类型,3种同种基因型的组合,3种不同基因型的组合,A错误;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产生的配子为1:1,B错误; C、若要鉴别和保留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看后代是否会出现性状分离,C正确; 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不能推测具体数量,D错误。 故选C。 33. 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 A. 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 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 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 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遗传规律发现过程中用到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详解】A、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对于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基本无影响,因为杂合子也可用来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A正确; B、显隐性不容易区分,容易导致统计错误,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 C、所选相对性状必须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如果受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可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不遵守操作流程和统计方法,实验结果很难说准确,D错误。 34.将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所得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人工去掉隐性个体,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让其自交,第二组让其自由传粉。则一、二组子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 A. 1/9、1/16 B. 1/6、1/9 C. 1/6.5/12 D. 3/8、1/9 【答案】B 【解析】 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所得种子基因型为1/4AA、1/2Aa、1/4aa,待其长成幼苗,人工去掉隐性个体,两种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3AA、2/3Aa,自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2/3)×(1/4)=1/6;让其自由传粉,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2/3)×(2/3)×(1/4)=1/9,选B。 35.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将甲袋子内的小球数量(D:d=1:1)总数增加到乙袋子内的小球数(D:d=1:1)的10倍,之后进行上百次模拟实验,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乙袋子分别模拟的是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 B. 该变化脱离了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实际情况 C. 最终的模拟结果是DD:Dd:dd接近于1:2:1 D. 袋子中小球每次被抓取后要放回原袋子再进行下一次抓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 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两个小袋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甲、乙两个袋子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个袋子中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A正确; B、每个桶中不同颜色(D、d)的小球数量一定要相等,但甲内小球总数量和乙桶内小球总数量不一定相等,所以将甲袋子内的小球数量(D:d=1:1)总数增加到乙袋子内的小球数(D:d=1:1)的10倍,不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 C、由于两个袋子内的小球都是D:d=1:1,所以最终的模拟结果是DD:Dd:dd接近于1:2:1,C正确; D、为了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在每次抓取小球时,都应将桶内的小球充分混合,D正确。 故选:B。 36.小鼠的体色灰色与白色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某校生物科研小组的同学饲养了8只小鼠(编号①~③),同时进行了一次杂交实验。下表是杂交组合及所得第一胎子鼠的体色情况。 该小组同学认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不能确定哪个性状是显性性状,需重新设计杂交组合,以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请选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 A. 让①与⑥杂交,③与⑧杂交,观察后代体色情况 B. 让⑤与⑧杂交,⑥与⑦杂交,观察后代体色情况 C. 让①与④杂交,②与③杂交,观察后代体色情况 D. 让③与⑥杂交,④与⑤杂交,观察后代体色情况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杂交结果可知,Ⅰ、Ⅱ均为测交,亲本和后代中显性个体一定是杂合子;组合Ⅲ、Ⅳ可能亲本均为纯合子或其中之一为纯合子。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A、a。 【详解】A、若让①与⑥杂交,③与⑧杂交,由于显性个体可能是纯合子或杂合子,后代不一定出现性状分离,故不一定能确定显隐性,A错误; B、若让⑤与⑧杂交,⑥与⑦杂交,由于显性个体可能是纯合子或杂合子,两组杂交的后代可能均为灰色:白色=1:1,故不一定能确定显隐性,B错误; C、让①与④杂交,②与③杂交,其中显性个体一定是杂合子,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可以确定显隐性,C正确; D、让③与⑥杂交,④与⑤杂交,由于显性个体可能是纯合子或杂合子,根据后代的表现型不一定能确定显隐性,D错误。 故选C。 37.研究发现,豚鼠毛色由以下等位基因决定Cb一黑色、Cs一银色、Cc一乳白色、Cx一白化。为确定这组基因间关系,进行了部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据此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两只白化的豚鼠杂交,后代不会出现银色个体 B. 该豚鼠群体中与毛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6种 C. 无法确定这组等位基因间的显性程度 D. 两只豚鼠杂交的后代最多会出现四种毛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组合1可知,Cb对Cx为显性,且亲本为CbCx×CbCx;根据组合2可知,Cb对Cs为显性,且亲本为CbCs×CxCx;根据组合3可知,Cc对Cx为显性,且亲本为CcCx×CcCx;根据组合4可知,Cs对Cc、Cx为显性,且亲本的基因型为:CsCx×CcCx。 【详解】A、由上分析可知,该复等位基因中,白化基因相对于其他基因均为隐性,故白化豚鼠为隐性纯合子,两只白化的豚鼠杂交,后代均为白化豚鼠,不会出现银色个体,A正确; B、该豚鼠群体中与毛色有关的基因型中纯合子有4种,杂合子有6种,共有10种,B错误; 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复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为:Cb>Cs>Cc>Cx,C错误; D、两只豚鼠杂交的后代最多会出现三种毛色,如组合4,D错误。 故选A。 38.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与育性如表。科学家发现,白眼雌果蝇(XrXr)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产生的F1中,偶尔也出现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称“例外”)。不考虑基因突变和环境改变因素,对上述例外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 亲本雄果蝇产生了XRXR的精子 B. 亲本雌果蝇产生了XrXr的卵细胞 C. 子代中XRXr个体为红眼雌果蝇 D. 子代中XRO个体为红眼雌果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白眼雌果蝇(XrXr)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产生的F1中,正常情况下,雌性均为杂合红眼XRXr,雄性均为白眼XrY。 【详解】A、若亲本雄果蝇产生了XRXR的精子,与卵细胞Xr结合,XXX死亡,A错误; B、若亲本雌果蝇产生了XrXr的卵细胞,与含Y的精子结合,则XrXrY为白眼雌性,B正确; C、子代中XRXr个体为红眼雌果蝇为正常情况,不属于例外,C错误; D、子代中XRO个体为红眼雄果蝇,D错误。 故选B。 39.一豌豆杂合子(Aa)植株自交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50%死亡造成的 B.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2∶1,可能是隐性个体50%死亡造成的 C.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4∶4∶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50%死亡造成的 D.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2∶1,可能是花粉50%死亡造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按照分离定律,基因型为Aa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a=1:1,如果产生的配子都可育、且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机会均等,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 【详解】若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50%死亡,则Aa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分别为1/2A、1/2a和2/3A、1/3a,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为2∶3∶1,A正确;若隐性个体aa 50%死亡,则Aa自交后代中AA∶Aa∶aa=1∶2∶1/2=2∶4∶1,B错误;若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50%死亡,则Aa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均为2/3A、1/3a,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为4∶4∶1,C正确;若花粉50%死亡,则Aa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均为1/2A、1/2a,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仍为1∶2∶1,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某种基因型的配子或受精卵致死对后代基因型比例的影响,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40. 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为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A. 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 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 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 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图示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用A、a表示),则Ⅰ-1和Ⅰ-3的基因型均为aa,Ⅱ-2、Ⅱ-3、Ⅱ-4、Ⅱ-5的基因型均为Aa,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 【详解】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无论I-2和I-4是否纯合,II-2、II-3、II-4、II-5的基因型均为Aa,A错误; 若 II-1、Ⅲ-1纯合,则Ⅲ-2是Aa的概率为1/2,、Ⅳ-1是Aa的概率为1/4;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若Ⅲ-4纯合,则Ⅳ-2为Aa的概率为2/3×1/2=1/3,所以Ⅳ代中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1/3×1/4=1/48,与题意相符,B正确; B、若Ⅲ-2和Ⅲ-3一定是杂合子,则无论Ⅲ-1和Ⅲ-4是同时AA或同时Aa或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1/48,C错误; Ⅳ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概率与II-5的基因型无关;若Ⅳ的两个个体都是杂合子,则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推断出图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代入各选项进行计算,看后代患病概率是否为1/48即可选出正确的答案。 二、非选择题 41.(在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时,可以通过一种指示剂来追踪反应物分解过程(指示剂最初为红色,当反应物完全被分解后,指示剂就会变成黄色)。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一段时间后的结果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号 温度(℃) 指示剂初始颜色 指示剂最终颜色 1 0 红色 红色 2 10 红色 橘黄色 3 40 红色 黄色 4 60 红色 橘黄色 5 100 红色 红色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无关变量有pH、___(写出2种)等。 (2)在表中___(填温度)条件下,该酶的活性最高。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是否为蛋白质,可选用___试剂进行实验。 (3)1号试管中的指示剂颜色没有改变的原因是___。 (4)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需要在表中____(填温度范围)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进行探究。 【答案】 (1). 反应时间、反应物的浓度 (2). 40℃ (3). 双缩脲 (4). 在0℃条件下,该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导致反应物没有被分解 (5). 10~60℃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温度,因变量是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图中温度中40℃时,指示剂最终显示黄色,说明此时酶活性最强。 【详解】(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的浓度、pH、反应物的量等均为无关变量。 (2)图中40℃时最终显示黄色,说明该温度下反应物彻底分解,该酶的活性最高。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是否为蛋白质,可选用双缩脲试剂进行实验,观察是否会出现紫色反应。 (3)1号试管中处于0℃条件下,此时温度较低,抑制酶的活性,导致反应物没有被分解,故指示剂颜色没有改变。 (4)要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需要在10~60℃之间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进行探究,观察每组试管中指示剂初始的颜色变化。 【点睛】图中温度较少,只能说明实验所用温度中40℃时酶活性最强,不能说明其为最适温度,要确定最适温度,还需要设置温度梯度进行探究。 42.下列是有关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信息,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B1C1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 (2)图5细胞对应于图2中的___(填字母)段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与图1中的___段变化相同。 (3)雄性激素能促进图3~图5中的哪一个细胞的形成? ___;图3~图5中的哪一个细胞正在发生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___?. (4)图3细胞中有___对同源染色体,___个染色体组,①和⑤在前一时期位于___ 【答案】 (1). DNA的复制 (2). E2 F2 (3). D1E1 (4). 图4 (5). 图4 (6). 4 (7). 4 (8). 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解析】 【分析】 图1中:A1-B1段发生DNA复制;B1C1段含有染色单体;C1D1段着丝点分裂。 图2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的变化情况,A2B2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B2C2 段发生细胞分裂;C2D2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D2F2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图3:有丝分裂的后期;图4: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图5: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1)图1中B1C1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是间期DNA复制的结果。 (2)图5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对应于图2中的E2F2段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对应图1的D1E1段。 (3)雄性激素能促进精子的形成,如图4;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对应图4。 (4)图3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①和⑤在前一时期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点睛】图4和图5均为减数分裂的图像,但图5是不均等分裂,表示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4均等分裂,为精子的形成过程。 43.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分为期、S期和期)和分裂期(M期)。下图标注了甲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2)肠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的时长及DNA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苷(DNA复制的原料之一)短期培养甲动物肠上皮细胞后,处于S期的细胞都会被标记。洗脱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苷,换用无放射性的新鲜培养液培养,定期检测。预计最快约_______h后会检测到被标记的M期细胞。 (2)从被标记的M期细胞开始出现到其所占M期细胞总数的比例达到最大值时,所经历的时间为_______期的时间,处于该期的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向甲动物肠上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过量胸苷,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而处于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预计加入过量胸苷约________h后,细胞都将停留在S期。 (4)乙动物肠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长为24 h,M期时长为l.9 h。若要在显徽镜下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的变化,选用________(填“甲”或“乙”)动物肠上皮细胞更合适。 【答案】 (1). 2.2 (2). M (3). 12→24→12 (4). 7.4 (5). 甲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甲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2)肠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的时长及DNA含量.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为: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染色体变化规律为: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即12→24→12。 【详解】(1)题目中所求为:“最快”,则被标记的DNA分子只有到达S期的最后并即将进入G2期,所以要经过2.2小时就可以在M期观测到被标记的M期细胞。 (2)从刚出现有标记的M期细胞,到达有标记的M期细胞达到最大值,则说明其时间经历的是一个M期的时间;由于该细胞中含有12条染色体,且M期为细胞分裂期(包含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其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是先加倍后减半,即:12→24→12。 (3)由题意可以知道:因为加入胸苷后只抑制了处于S期的细胞,而其他时期的细胞都不受其影响,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处于G1期的细胞先进入S期并被抑制停留在S期,然后是M期的细胞,最后是处于G2期的细胞,所以到细胞都停留在S期的时间为G1+M+G2,即为7.4小时。 (4)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的变化,不仅要要选择细胞周期短的细胞,更要选择分裂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的细胞,这样才更容易观察到试验现象。甲细胞分裂期在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大,在视野中细胞数多,易观察,因此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的变化,选用甲动物肠上皮细胞更合适。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首先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解答第(1)和第(2)题;其次要求考生结合曲线图,特别是图中的数据,解答第(3)和第(4)题。 44.葫芦科植物喷瓜的自然种群中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A基因决定雄株,a基因决定两性植株,a-基因决定雌株,A对a、a-显性。现有喷瓜植株甲(雄株)、乙(雌株)、丙1(两性植株)、丙2(两性植株),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甲×乙→F1雄株:雌株=1:1 实验2:丙1自交→F1全为两性植株 实验3:丙2自交→F1两性植株:雌性=3:1 实验4:甲×丙2→F1雄株:雌株:两性植株=2:1:1 实验5:丙2×乙→F1两性植株:雌株=1:1 请回答: (1)根据实验结果对a-、a的显隐关系做出相应的推断______________。 (2)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喷瓜自然种群中雄株的基因型有_____种,雌株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3)将植株丙1与雌株乙间行种植,F1基因型为___________。将雌株上收获的种子种植,让其自花传粉,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_。 【答案】a对a-显性 2 1 aa、aa- 两性:雌性=3:1 【解析】 【分析】 由题干信息知,甲植株是雄株,基因型可能是Aa、Aa-,乙植株是雌株,基因型可能是a-a-,丙植株是两性植株,基因型可能是aa、aa-;根据实验结果和可能的基因型进行推理判断出甲、乙、丙的基因型及a和a-的显隐性关系,然后解答问题。 【详解】(1)实验3可知,丙2自交→F1两性植株:雌株=3:1,符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因此丙2是杂合子,基因型为aa-,a对a-是显性。 (2)由题意知,A基因决定雄株,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喷瓜自然种群中雄株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a-基因决定雌株,且由实验3可知,a对a-是显性,因此雌株的基因型只有a-a-一种。 (3)实验2可知,丙1进行自交,子一代植株全是两性,因此丙1的基因型是aa,雌株的基因型是a-a-,将植株丙1与雌株乙间行种植,如果是杂交,则基因型是aa-,如果是两性植株丙1自交,基因型是aa,因此F1基因型为aa-、aa;雌株上收获的种子的基因型是aa-,将雌株上收获的种子种植,让其自花传粉,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两性植株:雌株=3:1。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应用分离定律分析实验结果并结合题干信息,判断出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及后代表现型及比例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