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生物试题 一、 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物遗传性状的表述, 正确的是( )‎ A. 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B. 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也能发生性状分离 C. 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D. 相对性状是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纯合体是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纯合子能稳定遗传。 2、杂合子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不相同的基因型个体。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不能稳定遗传。 3、纯合子自交后代仍然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具有纯合子和杂合子。 4、一般来说杂种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详解】A、隐性性状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子一代不能表现出的性状,A错误;‎ B、纯合子中不存在等位基因,所以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B错误;‎ C、杂合子中存在等位基因,所以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能出现纯合子,C错误;‎ D、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D正确。‎ 故选D。‎ ‎【点睛】‎ ‎2.正常人的下列细胞中,不可能有2条X染色体的是( )‎ A. 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B. 次级精母细胞 C. 初级精母细胞 D. 次级卵母细胞 ‎【答案】C ‎【解析】‎ - 21 -‎ ‎【分析】‎ 一般正常男性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Y,女性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X。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数目还会加倍;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不变,由减数第一次分裂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但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也会出现短暂的加倍。‎ ‎【详解】​A、正常男性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Y,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故男性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可含有2条X染色体,女性是44+XX,有丝分裂后期有4条X染色体,A不符合题意; B、正常男性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Y,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含有1条X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故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含有2条X染色体, B不符合题意; C、正常男性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Y,精原细胞经过DNA复制后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由于初级精母细胞中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初级精母细胞中只含有1条X染色体,C符合题意; D.一般正常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刚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含有1条X染色体,但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故次级卵母细胞可含有2条X染色体,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3.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本实验模拟的是雌、雄亲本产生配子的比例 B. 正常情况下雌配子较雄配子体积大,所以要选大小两种小球 C. 每次从两个小桶中抓取的小球记录后要放回原桶 D. 统计40次,小球组合中AA、Aa、aa的数量应为10、20、10‎ ‎【答案】C ‎【解析】‎ ‎【分析】‎ - 21 -‎ 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本实验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以及产生后代的性状比例关系,A错误;‎ B、选取的小球大小应该相等,B错误;‎ C、为了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每次抓取小球统计后,应将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C正确;‎ D、小球的组合统计的次数要足够的多,AA:Aa:aa的数量比才接近1:2:1,因此,统计40次小球组合中AA 、Aa、aa的数量不一定为10、20、10,D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受精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B.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 C. 正常情况下,一个卵细胞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D. 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是后代呈现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 通过减数分裂,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生殖细胞;通过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水平。‎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A正确;‎ B、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但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于卵细胞,B错误;‎ C、正常情况下,存在防止多精入卵的屏障,一个卵细胞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C正确;‎ D、后代呈现多样性的原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和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D正确。‎ 故选B。‎ ‎5.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21 -‎ A. 一个DNA分子往往含有许多基因 B. 蓝藻的基因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 基因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D.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参与控制生物的性别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概念和伴性遗传,考查对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关系和性别决定的理解。明确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往往含有许多基因,A项正确;蓝藻为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B项错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C项错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参与控制生物的性别,如色盲基因,D项错误。‎ ‎6.基因D因碱基对A/T替换为G/C而突变成基因d,则下列各项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A.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 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C.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 D. 基因中嘌呤碱基所占比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解】A、基因突变不影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A不符合题意;‎ B、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B符合题意;‎ 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改变,C不符合题意;‎ D、基因突变前后基因中嘌呤碱基所占比例始终为50%,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下图是科学家对果蝇一条染色体上基因测定的结果,下列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21 -‎ A. 控制朱红眼与深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 B. 控制白眼和朱红眼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C. 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每个细胞都能表达 D. 该染色体上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A、控制朱红眼与深红眼的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不属于等位基因,A错误; ‎ B、控制白眼与朱红眼的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 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每个细胞中不会都表达,C错误; ‎ D、该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D。‎ ‎8. 下列关于伴性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伴性遗传的基因存在性染色体上,其遗传和性别相关联 B. 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往往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C. 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往往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D. 伴性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 21 -‎ ‎【答案】D ‎【解析】‎ ‎【详解】A、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A项正确;‎ B、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X染色体上含有致病基因就能表现出来,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只有两条X染色体上都带有隐性致病基因时才患病,因此,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往往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B项正确;‎ C、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中,只要有一条带有显性致病基因,就可以患病,而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患病机会比女性少,C项正确;‎ D、伴性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最恰当的是 A. 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B. 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为奇数的个体 C. 体细胞中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D. 由本物种生殖细胞直接发育成的个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单倍体的命名不是根据含有几个染色体组,而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详解】A项和C项、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2个以上的染色体组,不一定是奇数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的二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项、C项错误;‎ B、单倍体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一定为奇数,如马铃薯的单倍体含有24条染色体,B错误;‎ D、根据单倍体的定义,由本物种生殖细胞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D正确。‎ 故选D。‎ ‎10.如图为某一遗传病系谱图,该病不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 - 21 -‎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 X染色体显性遗传 D. X染色体隐性遗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该遗传系谱图可知,该家系中代代都有遗传病,因此该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具有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但是由于第一代的女患者的儿子有正常个体,因此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详解】A. 该病代代都有患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 B. 由遗传系谱图可知,该病可能是隐性遗传病,由于女患者的儿子有正常个体,因此如果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应该位于常染色体上,B错误;‎ C. 由题图可知,男患者的女儿都是患者,因此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C错误;‎ D. 由B分析可知,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D正确。‎ ‎【点睛】思维点拨:“程序法”分析遗传系谱图 - 21 -‎ ‎11.下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部分基因,下列选项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图中的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同,为非同源染色体。‎ ‎【详解】A、与细胞中的染色体相比,少了基因b和C,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类型,A不符合题意; B、与细胞中的染色体相比,一条染色体上的D基因移到了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B不符合题意; ‎ - 21 -‎ C、与细胞中的染色体相比,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都不变,只是b基因变成了B基因,是基因突变形成的,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符合题意; D、与细胞中的染色体相比,同一条染色体上基因顺序发生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倒位, 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对象是个体的表现型 B.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C. 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间共同进化发展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 ‎【详解】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对象是个体的表现型,从根本上来说,是选择适应环境的基因,A正确;‎ 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错误;‎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对共同进化理解不准确。共同进化不仅包括不同物种间,还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 ‎13.下图表示基因型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时其自交代数和纯种占第n 代个体比例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 A. B. ‎ - 21 -‎ C.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Aa连续自交后代基因型和比例如下表: ‎ ‎【详解】杂合子Aa连续自交n代,后代中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杂合子的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可见,杂合子Aa连续自交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逐渐升高,无限接近于1。故选D。‎ ‎【点睛】‎ ‎14. 有关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上片段的重复不属于染色体变异 B.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不属于染色体变异 C.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D. 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有1/4为矮茎,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染色体上片段的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A错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错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有1/4为矮茎,其原因是基因分离,这里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没有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 21 -‎ ‎15.火鸡(ZW型)有时能孤雌生殖,即卵不经过正常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其可能机制为:卵细胞与来自相同次级卵母细胞的一个极体受精。已知性染色体组成为WW的个体不能成活,则该机制所产生的子代的性别比例理论值为:‎ A. 雌:雄=1:1 B. 雌:雄=0:1 C. 雌:雄=3:1 D. 雌:雄=4:1‎ ‎【答案】B ‎【解析】‎ ‎【分析】‎ 火鸡的ZW型性别决定中,ZZ为雄性,ZW为雌性,WW胚胎不能存活,根据子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类型即可判断子代的性别。‎ ‎【详解】由题意可知:卵细胞与来自相同次级卵母细胞的一个极体受精,当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Z,来自相同次级卵母细胞的一个极体也是Z,受精后ZZ,存活雄性;当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W,来自相同次级卵母细胞的一个极体也是W,受精后WW,不能存活,因而雌:雄=0:1,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和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识记伴性遗传的概念及类型,准确推断题中每一种情况下子代的性别比例。‎ 二、 选择题: ‎ ‎16.某人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利用肺炎双球菌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是艾弗里的体外转化的实验 B. 该实验证明了S 型菌体内的DNA是遗传物质 C. 1、2、3组实验是该实验的对照组 D. 第3组与第4组对照说明S型菌体内的某种物质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答案】CD ‎【解析】‎ - 21 -‎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该实验是格里菲斯进行的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体内有某种物质仍然具有生理活性,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错误;‎ B、该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并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C、该实验中,1、2、3组是对照组,4组是实验组,C正确;‎ D、第3组与第4组对照说明了S型菌体内有某种物质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D正确。‎ 故选CD。‎ ‎【点睛】‎ ‎17.某生物个体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染色体中的一条总是从中部凸出形成环(如下图), 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形成凸环一定是由于一条染色体缺失 B. 形成凸环一定是由于一条染色体重复 C. 图中联会染色体中含有4个DNA 分子 D. 图中所示形状可通过光学显微镜检出 ‎【答案】C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假如上面的染色体是正常的,则下面一条染色体缺失;假如下面一条染色体正常,则上面一条染色体重复。‎ ‎【详解】A、据图分析,假如下面的染色体是正常的,则形成凸环是由于一条染色体的重复,A错误;‎ B、据图分析,假如上面的染色体是正常的,则形成凸环是由于一条染色体的缺失,B错误;‎ C、图中联会的染色体中都含有染色单体,共含有4个DNA分子,C正确;‎ D、图中所示形状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光学显微镜检出,D正确。‎ - 21 -‎ 故选CD。‎ ‎【点睛】‎ ‎18.科研人员调查某地不同植物花冠筒的深度与昆虫口器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昆虫口器不同长度是吸食不同深度花冠筒花蜜造成的 B. 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 C. 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D. 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生物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共同发展,通过漫长的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详解】A、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与花冠筒植物共同进化的结果,A错误;‎ B、通过图示可知,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B正确;‎ C、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正确;‎ D、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CD。‎ ‎19.科学家在进行生物实验时所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下列有关实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盂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 艾弗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DNA遗传物质 C. 沃森和克里克利用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得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D. 萨顿用类比推理法得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推论 ‎【答案】AD - 21 -‎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利用豌豆杂交实验,采用假说一演绎法,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艾弗里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将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各种成分的作用,该实验并没有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B错误;‎ C、沃森和克里克利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C错误;‎ D、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AD。‎ ‎【点睛】‎ ‎20.下图中字母代表正常细胞中所含有的基因, 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可以表示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四倍体西瓜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B. ②可以表示果蝇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C. ③可以表示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 21 -‎ D. ④可以表示雄性蜜蜂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1)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细胞中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染色体。(2)根据生物的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3)根据细胞内形态不同的染色体的条数判定一个染色体组含几条染色体,然后判定染色体组数。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选项中表示4个染色体组,B选项中表示2个染色体组,C选项中表示3个染色体组,D选项中表示1个染色体组。‎ ‎【详解】A、秋水仙素处理后的结果为染色体数目加倍,基因数目也加倍,而且基因至少两两相同,而图示细胞的基因型为AAAa,不能表示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细胞的基因组成,A错误;‎ B、图示细胞中含有两对基因,可表示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所以可以表示果蝇体细胞的基因组成,B正确;‎ C、21三体综合征患者多出1条第21号染色体,图示细胞可以表示其基因组成,C正确;‎ D、雄性蜜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属于单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所以图示细胞可以表示雄性蜜蜂体细胞的基因组成,D正确。‎ 故选BCD。‎ ‎【点睛】‎ 三、 非选择题 ‎ ‎21.下图甲为某雄性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的图解, 乙为某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核DNA 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图 (图中横坐标各个区域代表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区域的大小和各个时期所需的时间不成比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 21 -‎ ‎(1)甲图中的“2”所示的一个细胞有_____条染色单体,细胞中常发生____________之间的交叉互换,“3”所示的一个细胞有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2)乙图中代表核DNA 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 ‎(3)乙图中0~8时期表示细胞的_______分裂过程。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 8~13表示细胞的_________分裂过程。‎ ‎(4)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____和_______。‎ ‎(5)若乙图表示的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 则一个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在1~4时期为_________个。‎ ‎【答案】 (1). 4 (2).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3). 0 (4). 曲线A (5). 减数 (6). 受精作用 (7). 有丝分裂 (8). 0—4 (9). 8—13 (10). 40‎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图甲是雄性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的图解,其中1为精原细胞;2为初级精母细胞,且发生交叉互换;3为次级精母细胞;4为精细胞。分析乙图:根据DNA和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变化特点可知,曲线A为DNA的变化曲线,B为染色体的变化曲线。0~8表示的是减数分裂;8位点发生受精作用;8~13表示的是有丝分裂。具体的时间段1~2、2~3、3~4、4~5、5~6、6~7、7~8依次为减Ⅰ的前期、中期、后期、减Ⅱ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9~10、10~11、11~12、12~13依次为有丝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详解】(1)甲图中的“2”所示的一个细胞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和4个DNA分子;其所示的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3”所示的一个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该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2)乙图中曲线A代表核DNA相对数量变化,曲线B代表染色体相对数量变化。‎ - 21 -‎ ‎(3)乙图中0~8时期表示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是受精作用,8~13表示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4)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0~4和8~13。‎ ‎(5)若乙图表示的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在1时已完成复制,则一个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在1~4时期为40。‎ ‎【点睛】本题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规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2.如图表示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 ‎ ‎(1)图1中以④为模板合成⑤物质的过程称为_________,②表示的物质是_________,核糖体在信使RNA上相对运动方向是____________;若合成⑤时到图中UCU决定的氨基酸后就结束,则终止合成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____。‎ ‎(2)图2中方框内所示结构是_______的一部分,DNA与其在空间结构上的区别是______。‎ ‎(3)若①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导致该基因编码的肽链中氨基酸数目减少,其原因___________;若肽链未发生改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1显示的遗传信息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翻译 (2). tRNA (3). 从左到右 (4). UAA (5). RNA (6). DNA是双螺旋结构 (或DNA双链结构) (7). 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翻译提前终止(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终止密码提前出现) (8).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9). DNA→RNA→蛋白质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①是DNA;②是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③为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④为mRNA - 21 -‎ ‎,是翻译的直接模板;⑤是肽链;⑥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图2是转录过程,方框内所示结构是RNA的一部分。‎ ‎【详解】(1)图1中以④为模板合成⑤物质的过程称为翻译;②表示的物质是tRNA;根据tRNA在核糖体中的位置判断,核糖体在信使RNA上相对运动方向是从左到右。若合成⑤时到图中UCU决定的氨基酸后就结束,则终止合成的密码子是其后面的UAA。‎ ‎(2)图2中方框内所示结构是RNA的一部分,DNA与RNA在空间结构上的区别是DNA是双螺旋结构。‎ ‎(3)若④DNA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发生了基因突变,最终导致该基因编码的肽链中氨基酸数目减少,其原因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翻译提前终止。若肽链未发生改变,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4)图1显示的是转录和翻译过程,其遗传信息的流向是DNA→RNA→蛋白质。‎ ‎【点睛】本题结合转录和翻译过程图,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蛋白质的合成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物质的名称及作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 现有某作物抗病高杆(易倒伏)和感病矮杆(抗倒伏)两个纯合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杆对矮杆为显性。如果要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 获得具有抗病矮杆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杂交育种前,按照盂德尔遗传定律正确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上述条件, 其余两个条件________、_____。‎ ‎(2)为了确定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________。‎ ‎(3)若测交实验证明满足上述条件,F1自交获得的F2中是否有抗病矮杆品种,应该怎样处理才能获得纯合的抗病矮杆品种?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 (2). 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3). 将纯合的抗病高秆与感病矮秆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秆杂交 (4). 有 (5). 选取抗病矮杆植株进行多代自交,逐步淘汰感病植株 ‎【解析】‎ ‎【分析】‎ - 21 -‎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的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二是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三是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将纯合高杆抗病与感病矮杆植株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杆杂交。‎ ‎(3)F1自交获得的F2中有抗病矮秆品种,让抗病矮秆植株进行多代自交,逐步淘汰感病植株,最终获得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即为纯合的抗病矮秆品种。‎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如图表示水稻育种的一些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矮秆易感稻瘟病(ddrr)和高秆抗稻瘟病(DDRR)水稻为亲本进行杂交,得F1。F1自交产生F2,F2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选F2中的矮秆抗病的水稻植株进行自交,若发生性状分离,则所有子代中的ddRR和ddRr的比是 ________。‎ ‎(2)图中⑦途径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⑧过程常用试剂是________,其作用原理是________。‎ ‎(3)科学工作者欲培育能产生人体蛋白的水稻新品种,应该选择图中________(填数字)表示的途径最为合理可行,该技术手段依据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 ‎(4)图中________(填数字)所表示的育种途径具有典型的不定向性。‎ ‎【答案】 (1). 3/4 (2). 3∶2 (3). 花药离体培养 (4). 秋水仙素 (5). 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加倍 (6). ③④ (7). 基因重组 (8). ①②‎ ‎【解析】‎ - 21 -‎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应用及育种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题图可知:①②是人工诱变育种,③④为基因工程育种,⑤⑥为杂交育种,⑤⑦⑧表示单倍体育种,⑨⑩为多倍体育种。考生可先从题干和题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根据题意梳理所学知识,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 ‎(1)以矮秆易感稻瘟病(ddrr)和高秆抗稻瘟病(DDRR)水稻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DdRr,F1自交产生F2,则F2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2×1/2=1/4,所以F2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3/4;F2中的矮秆抗病水稻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ddRR和2/3ddRr,选F2中的矮秆抗病的水稻植株进行自交,则所有子代中的ddRR所占比例为1/3+2/3×1/4=3/6,所有子代中的ddRr所占比例为2/3×1/2=2/6,因此,所有子代中的ddRR和ddRr的比是3∶2。‎ ‎(2)图中⑦表示获取单倍体植株,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⑧过程表示诱导染色体加倍,常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加倍。‎ ‎(3)欲培育能产生人体蛋白的水稻新品种,只能通过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即图中的③④途径,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将人体蛋白基因导入水稻细胞中。‎ ‎(4)图中①②是人工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普遍性、随机性等特点。‎ ‎25.一万多年前, 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 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鳍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 各湖泊生活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下图为内华达州一万多年以来湖泊的地质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万多年后,D 湖中的_____称为该鳍鱼种群的基因库。‎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鳍鱼混合养殖, 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鳍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 则两湖鳍鱼之间存在__________; 来自C、D两湖的鳍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 ‎ - 21 -‎ 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多样性。‎ ‎(3)C湖泊中的鳍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 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为某段时间内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 假设无基因突变, 则该种群在____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 在Y3-Y4 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 ‎【答案】 (1). 所有鳉鱼所含全部基因 (2). 生殖隔离 (3). 基因 (4). Y1-Y3 (5). 18%‎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基因库,故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 ‎(2)虽然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所以A、B两湖的鳉鱼产生了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两个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C、D两湖的鳉鱼还是同一个物种,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 ‎(3)由题图曲线可知,C湖泊中的鳍鱼种群的A基因频率在Y1-Y3之间发生变化,因此该阶段发生了进化;该种群在Y3-Y4时间段内保持遗传平衡,且只有a一个等位基因,A的基因频率是0.9,a的基因频率为0.1,该时间段Aa的基因频率是2×0.9×0.1×100%=18%。‎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 - 2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