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北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北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豌豆的紫花和白花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图表示让自然状态下的紫花豌豆植株和白花豌豆植株进行杂交(正交)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白花豌豆植株作父本,紫花豌豆植株作母本 B. 紫花豌豆植株只需要进行一次套袋处理 C. 将收获到的豌豆粒种植后所得植株只有一种花色 D. 上图所示实验的结果与反交实验的相同 ‎【答案】B ‎【解析】图示去除紫花雄蕊,授以白花花粉。‎ ‎【详解】A、白花豌豆提供花粉,作父本,紫花豌豆作母本,A正确;‎ B、紫花豌豆需进行两次套袋处理,第一次在去雄后,第二次在授粉后,B错误;‎ C、自然状态下豌豆都是纯合子,故进行杂交后代只有一种花色,C正确;‎ D、紫花与白花遗传正反交结果一致,D正确。故选B。‎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杂种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B.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存在不同的表现型 C. 显性性状的个体自交,后代可能出现性状分离 D. 隐性性状的个体自交,后代通常表现为隐性性状 ‎【答案】B ‎【解析】性状分离是指指杂种个体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详解】A、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A正确;‎ B、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B错误;‎ C、显性性状的杂合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C正确;‎ D、隐性性状的个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都表现为隐性性状,D正确。故选B。‎ ‎3.水稻的有芒和无芒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出显性性状的是( )‎ ‎①有芒×有芒→300株有芒②有芒×有芒→215株有芒和70株无芒 ‎③有芒×无芒→325株有芒④有芒×无芒→101株有芒和97株无芒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关系,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杂交法就是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自交法就是让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据此答题。‎ ‎【详解】①有芒×有芒→后代都是有芒,亲本可能是AA×AA(或Aa),也可能是aa×aa,故无法判断显隐性,①错误;‎ ‎②有芒×有芒→有芒215株+无芒70株,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有芒对于无芒为显性性状,②正确;‎ ‎③有芒×无芒→后代都是有芒,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说明有芒对于无芒为显性性状,③正确;‎ ‎④有芒×无芒→有芒101株+无芒97株,这属于测交实验,不能判断有芒和无芒之间的显性和隐性关系,④错误。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假说—演绎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的过程中,属于“演绎”过程的是( )‎ A. 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B. 含有基因D的配子与含有基因d的配子结合产生F1,F1又会产生两种配子 C. F1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的比例接近1:1‎ D. F1可以产生两种数量相同的雌雄配子,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答案】C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 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这属于提出的假说,A错误;‎ B、含有基因D的配子与含有基因d的配子结合产生F1,F1又会产生两种配子,这属于提出假说,B错误;‎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可推测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的比例接近1∶1,这属于“演绎”过程,C正确;‎ D、F1可以产生两种数量相同的雌雄配子,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属于提出假说,D错误。故选C。‎ ‎5.已知下列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各控制一对性状,则下列各杂交组合中,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的是( )‎ A. EeFf×EeFf B. EeFF×eeff ‎ C. EEFf×eeFf D. EeFF×EEFf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最简单的方法是拆分法,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详解】A、Ee×Ee→3E-∶1ee、Ff×Ff→‎3F-:1ff,后代表现型种类为2×2=4种,A错误;‎ B、Ee×ee→1Ee∶1ee、FF×ff→Ff,后代表现型的种类是2×1=2种,B错误;‎ C、EE×ee→Ee、Ff×Ff→‎3F-:1ff,后代的表现型种类是1×2=2种,C错误;‎ D、Ee×EE→1Ee∶1EE、FF×Ff→1Ff:1FF,后代的表现型种类是1×1=1种,D正确 。故选D。‎ ‎6.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花腋生对花顶生为显性,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用两株豌豆植株进行杂交,子代有4种表现型,即3/8高茎花腋生、1/8矮茎花顶生、3/8高茎花顶生、1/8矮茎花腋生。亲本的杂交组合是( )‎ A. 高茎花腋生×高茎花腋生 B. 矮茎花腋生×矮茎花顶生 C. 高茎花腋生×高茎花顶生 D. 矮茎花腋生×矮茎花腋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假设控制高茎与矮茎的等位基因用A、a表示,控制花顶生和花腋生的等位基因用B、b表示,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据此分析。‎ ‎【详解】根据题意,设控制高茎和矮茎的基因为A、a,控制花腋生和花顶生的基因为B、b,用两株豌豆植株进行杂交,子代有4种表现型,即3/8高茎花腋生、1/8矮茎花顶生、3/8高茎花顶生、1/8矮茎花腋生,即子代中高茎:矮茎=3:1,则亲本为Aa×Aa,子代中花腋生:花顶生=1:1,亲本为Bb×bb,故亲代为AaBb、Aabb,即亲本组合为高茎花腋生×高茎花顶生,C正确。故选C。‎ ‎7.下图是同一生物不同分裂时期的部分细胞分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和③细胞的分裂方式可存在于同一个细胞周期中 B. 图②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C. 图③细胞中含2个四分体 D. 由图④细胞可判断出该生物的性别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图①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图③含有同源染色体,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中央,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中①和③细胞的分裂方式属于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可存在于同一个细胞周期中,A正确;‎ B、图②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4条,等于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B错误;‎ C、图③细胞为有丝分裂中期,不含四分体,C错误;‎ D、图④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后期或第一极体的后期,不能据此判断该生物的性别,D错误。故选A ‎8.下列关于联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会发生联会 B. 联会形成的四分体中没有非姐妹染色单体 C. 联会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D. 形态不同的两条染色体之间不可能发生联会 ‎【答案】C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 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详解】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会发生联会,A错误;‎ B、联会形成的四分体中存在非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 C、联会过程中非姐妹染色体单体间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C正确;‎ D、形态不同的两条染色体,如XY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能发生联会,D错误。故选C。‎ ‎9.下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某哺乳动物(2N)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其中a表示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按照时间先后,图中四个时期的正确排序是甲→乙→丙→丁 B. d表示染色单体,丁时期染色单体消失的原因是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C. b表示细胞核DNA,乙时期中的核DNA数目比甲时期多一倍的原因是DNA复制 D. 丙时期的细胞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中相关的物质变化,其中a表示细胞,d周期性地出现和消失,说明d代表染色单体数目,在减数分裂过程出现染色单体时,染色单体的数目等于核DNA的数目,所以判断b表示核DNA数目,c表示染色体数。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未复制时,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 ‎【详解】A、按照时间先后,图中四个时期的正确排序是甲→乙→丙→丁,A正确;‎ B、d表示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染色单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染色单体消失的原因是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B正确;‎ C、b表示细胞核DNA,乙时期中的核DNA数目比甲时期多一倍的原因是DNA复制,C正确;‎ D、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故选D。‎ ‎【点睛】根据题文描述,回顾有关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点及不同时期的物质变化特点,从中推测出a、b、c、d代表的含义,找出甲、乙、丙、丁代表的相应时期,以此为突破点,逐一分析。‎ ‎10.下列关于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后再融合 B.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 C. 精子与卵细胞的染色体能会合在一起 D. 受精作用使子代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答案】D ‎【解析】受精作用相关知识总结: 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后再融合,A正确;‎ B、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B正确;‎ C、受精后,精子的细胞核就会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C正确;‎ D、受精作用使子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母方,D错误。故选D。‎ ‎11.下图为红绿色盲患者遗传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I-1和II-3都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B. II-5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I-1‎ C. I-1和I-2再生育一个儿子患病的概率是1/4‎ D. 理论上I-1和I-2生育患病男孩和患病女孩的概率相等 ‎【答案】B ‎【解析】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图中Ⅱ-5的基因型是XbY,Ⅰ-1的基因型是XBXb,Ⅰ-2、Ⅱ-4的基因型都是XBY,Ⅱ-3的基因型是XBXB或XBXb。‎ ‎【详解】A、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Ⅱ-5的基因型是XbY,所以可以推断Ⅰ-1的基因型是XBXb,进而可判断出Ⅱ-3的基因型是XBXB或XBXb,A错误;‎ B、据图判断Ⅰ-2的基因型为XBY,所以Ⅱ-5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Ⅰ-1,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Ⅰ-1的基因型是XBXb,Ⅰ-2的基因型为XBY,因此Ⅰ-1和Ⅰ-2再生育一个儿子患病的概率是,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Ⅰ-1的基因型是XBXb,Ⅰ-2的基因型为XBY,因此,理论上Ⅰ-1和Ⅰ-2生育男孩中将有一半患病,生育女孩全部表现正常,D错误。故选B。‎ ‎12.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细菌转化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 该实验中的“细菌转化”指的是S型细菌和R型细菌相互转化 C.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是通过观察培养皿中菌落的特征来判断细菌是否发生转化的 D. 将S型细菌的DNA用DNA酶处理后,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答案】C ‎【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该实验中的“细菌转化”指的是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错误;‎ C、R型细菌与S型细菌在菌落特征上存在区别,因此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是通过观察培养皿中菌落的特征来判断细菌是否发生转化的,C正确;‎ D、在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中,将S型细菌的DNA用DNA酶处理后,R型细菌不能转化为S型细菌,D错误。故选C。‎ ‎13.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离心后发现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偏高。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大肠杆菌的数量少 B. 保温时间过长 C. 搅拌充分 D. 离心时转速适当 ‎【答案】B ‎【解析】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32P标记的DNA会注入大肠杆菌并随之沉淀。‎ ‎【详解】离心后发现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偏高,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导致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该部分噬菌体中带有标记DNA,离心后位于上清液,故选B。‎ ‎14.下列关于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的 B. DNA分子上有基因,基因都在染色体上 C. DNA分子的多样性指的是碱基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D. DNA分子有的是链状的,有的是环状的 ‎【答案】B ‎【解析】1、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种)。 3、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详解】A、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正确;‎ B、基因并不都在染色体上,如线粒体、叶绿体、拟核DNA中没有染色体,也有基因,B错误;‎ C、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C正确;‎ D、DNA分子有的是链状的,如染色体DNA,有的是环状的,如质粒,D正确。故选B。‎ ‎15.下图是某同学画的DNA部分结构模型,其中错误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DNA两条链反向平行,C与G配对,且C-G之间有3个氢键,A正确;‎ B、DNA两条链反向平行,A与T配对,且A-T之间有2个氢键,B正确;‎ C、DNA两条链反向平行,T与A配对,且A-T之间有2个氢键,C正确;‎ D、DNA两条链应该是反向平行的,D错误。故选D。‎ ‎16.下列关于DNA复制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复制的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和全保留复制 B. DNA的复制有精确的模板,通常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 DNA的复制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可发生 D. 一个含m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DNA分子在第n次复制时需要2n-1·m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答案】A ‎【解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能量、酶、原料;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DNA的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A错误;‎ B、DNA的复制时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模板,B正确;‎ C、真核生物的DNA的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细胞质中也可发生,C正确;‎ D、一个含m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DNA分子,在第n次复制时需要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量为(2n-2n-1)·m =2n-1·m个,D正确。故选A。‎ ‎17.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中G-C碱基对越多,则DNA双链越容易解开 B. 精原细胞中的DNA分子插入了该物质后,就不能再产生精子 C. 该物质可能是抑制或阻碍了解旋酶的作用 D. 该物质插入DNA分子后会影响DNA的复制过程 ‎【答案】A ‎【解析】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A、DNA分子中G-C碱基对之间有3个氢键,A-T之间有2个氢键,G-C碱基对越多,氢键越多,结构越稳定,A错误;‎ B、根据题意,精原细胞中的DNA分子插入了该物质后,DNA双链不能解开,则DNA无法复制,减数分裂受阻,就不能再产生精子,B正确;‎ C、根据题意,该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推测该物质可能是抑制或阻碍了解旋酶的作用,C正确;‎ D、根据题意,该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故推测该物质插入DNA分子后会影响DNA的复制过程,D正确。故选A。‎ ‎18.下列有关基因表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物种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B. 每个密码子都能决定氨基酸 C. 基因的遗传信息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 D. 基因表达的过程中有水的生成 ‎【答案】B ‎【解析】(1)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基因是通过控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整个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2)转录: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3)翻译: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A正确;‎ B、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B错误;‎ C、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是基因通过转录将遗传信息(碱基对排列顺序)传递至mRNA,再通过翻译过程将mR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转变成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进而决定了蛋白质合的结构,C正确;‎ D、基因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合成RNA的过程及翻译中的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均有水的生成,D正确。故选B。‎ ‎19.下图代表人体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合成的某一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 B. 运输氨基酸的工具是rRNA,其含有碱基对和氢键 C. 该过程形成的是多肽,多肽要经过加工才能形成胰岛素 D. 图中所示过程只有两种RNA参与 ‎【答案】C ‎【解析】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进行,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相对应的RNA分子。翻译过程是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该过程为翻译,模板是mRNA,A错误;‎ B、运输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其含有碱基对和氢键,B错误;‎ C、该过程形成的是多肽,多肽要经过加工才能形成胰岛素,C正确;‎ D、图中所示过程有三种RNA参与,分别为tRNA、mRNA、rRNA组成,D错误。故选C。‎ ‎20.密码子和反密码子分别位于( )‎ A. DNA和mRNA上 B. mRNA和tRNA上 C. mRNA和rRNA上 D. tRNA和mRNA上 ‎【答案】B ‎【解析】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反密码子:是指tRNA上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详解】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因此,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是指tRNA上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因此,反密码子在tRNA上,B正确。故选B。‎ ‎21.下列属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的实例的是( )‎ A. 人类的白化病 B. 21三体综合征 C. 苯丙酮尿症 D.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答案】D ‎【解析】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2条途径,一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二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存在一基因多效应和多基因一效应的现象。‎ ‎【详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其它是通过酶间接控制性状。故选D。‎ ‎22.下图是某同学画的中心法则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至今发现图中所有过程都可以在细胞中发生 B. 过程①和②的模板都是DNA的每一条链,但产物不同 C. 过程③需要的酶可由某些病毒提供 D. 过程④和过程⑤合称为基因表达,这两个过程不可能同时进行 ‎【答案】C ‎【解析】①复制,②转录,③逆转录,④RNA复制,⑤翻译。‎ ‎【详解】A、⑥过程不会在细胞中发生,A错误;‎ B、①模板是DNA两条链,②是DNA一条链,B错误;‎ C、③逆转录酶可由某些病毒提供,如HIV,C正确;‎ D、②⑤合称基因表达,两过程可在原核细胞中同时进行,D错误。故选C。‎ ‎23.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均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C. 基因突变不仅具有随机性,还具有低频性 D. 基因突变只有在人工诱导下才能发生 ‎【答案】D ‎【解析】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 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A、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A正确;‎ B、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均可以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 C、基因突变不仅具有随机性,还具有低频性、多害少利性,C正确;‎ D、基因突变除了在人工诱导下可发生,也能自发突变,D错误。故选D。‎ ‎24.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 )‎ A. 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 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B ‎【解析】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一种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 ‎【详解】由分析可知,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B正确。故选B。‎ ‎【点睛】题考查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两种基因重组的类型,以及发生的时期。‎ ‎25.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每一个染色体组中都没有同源染色体 B. 人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 C.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染色体组数目都相同 D. 低温和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组数目加倍的原理相同 ‎【答案】C ‎【解析】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染色体组的特点是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 ‎【详解】A、一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不含同源染色体,也不含等位基因,A正确;‎ 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导致染色体组数目也加倍,所以人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B正确;‎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组数相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末期的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数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一半,C错误;‎ D、低温和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组数目加倍的原理相同,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正确。‎ 故选C。‎ ‎2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B.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如白化病 C. 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D. 21三体综合征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该病患者体细胞内有3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患疾病,这类疾病都称为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根据目前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识,可以将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三类。单基因遗传病是由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多基因遗传病是指涉及许多个基因和许多环境因素的疾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指由于染色体的数目形态或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 ‎【详解】A、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A正确;‎ B、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如白化病,B正确;‎ C、多基因遗传病涉及许多个基因和许多环境因素,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如青少年型糖尿病,C正确;‎ D、21三体综合征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该病患者体细胞内21号染色体有3条,D错误。‎ 故选D。‎ ‎27.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发病方式、发病率、监测和预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要确定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B. 应该在人群中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C. 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都属于产前诊断的手段 D. 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能够完全避免人类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D ‎【解析】1、人类遗传病一般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3、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A、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A正确;‎ B、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该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B正确;‎ C、产前诊断包括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方法,C正确;‎ D、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但不能完全避免人类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D错误。故选D。‎ ‎28.下列关于育种的方法、原理及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育种原理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B. 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过程中通常都要用秋水仙素处理 C. 无子西瓜可以通过多倍体育种获得 D. 通过基因工程育种不能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答案】D ‎【解析】单倍体育种的过程: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多倍体育种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都是染色体变异。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养过程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使之变成四倍体植株,再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结出三倍体的种子。第二年将此三倍体的西瓜种子种下去,授以二倍体的花粉,结出三倍体的无子西瓜。 ‎ ‎【详解】A、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育种原理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 B、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通常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细胞中染色体加倍,多倍体育种过程中通常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无子西瓜可以通过多倍体育种获得,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 D、基因工程育种可以按照人类的意愿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D错误。故选D。‎ ‎2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B. 达尔文认为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手段,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优点是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D. 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进步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拉马克、达尔文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说内容,识记人类对进化过程的探索过程和各个学说的优缺点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详解】A、拉马克提出了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A正确;‎ 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最终会造成适者生存的现象,B正确;‎ 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的现象,C错误;‎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实现了以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的进步,D正确;故选C。‎ ‎30.下图表示地雀甲、乙、丙的进化过程,其中地雀丙由地雀乙进化而来。地雀甲与地雀乙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地雀甲和地雀乙均不能与地雀丙交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三种地雀分别属于三个物种 B. 地雀丙的形成是由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引起的 C. 图2中地雀甲和地雀乙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D. 地雀乙的可遗传变异都有利于形成地雀丙 ‎【答案】B ‎【解析】地雀甲与乙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二者属于同一物种;地雀甲和地雀乙均不能与地雀丙交配,说明丙与甲乙属于不同物种。‎ ‎【详解】A、甲、乙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 B、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导致地雀丙种群基因库差距和其他地雀越来越大,最后导致生殖隔离,B正确;‎ C、地雀甲乙为两个不同的种群,有两个基因库,C错误;‎ D、地雀乙的可遗传变异不一定都有利于形成地雀丙,因为突变时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已知果蝇的灰身与黑身(相关基因为B、b)、红眼与白眼(相关基因为R、r)是两对相对性状,且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让两只果蝇杂交,得到的F1的表现型和比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F1中灰身:黑身≈_______,且________,因此可判断基因B、b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 ‎(2)结合摩尔根的实验以及图中的信息可判断,两只亲本果蝇关于眼色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若仅考虑果蝇眼色的遗传,则F1中的果蝇自由交配,产生的F2的表现型及比例约为_________。‎ ‎【答案】3:1 该比例在雌果蝇和雄果蝇中均出现 常 XRXr、XRY 红眼雌性:白眼雌性:红眼雄性:白眼雄性=7:1:6:2(或红眼:白眼=13:3)‎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子代雌雄果蝇中灰身:黑身=3:1,说明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相对于黑身是显性性状,亲本的基因型均为Bb;子代雌蝇全为红眼,雄蝇中红眼:白眼=1:1,说明控制红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相对于白眼是显性性状,亲本的基因型为XRY、XRXr,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BbXRXr、BbXRY。‎ ‎【详解】(1)把两对性状分开观察,柱状图中F1雌雄中灰身与黑身的个体之比均为3:1,且与性别无关,因此可判断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 ‎(2)子代雌蝇全为红眼,雄蝇中红眼:白眼=1:1,可知控制红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相对于白眼是显性性状,则两只亲本果蝇关于眼色的基因型是XRY、XRXr。F1中的果蝇基因型为:XRXR、XRXr、XRY、XrY,若F1中的果蝇自由交配则产生的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雌配子 雄配子 ‎3XR ‎1Xr ‎1XR ‎3XRXR(红眼雌果蝇)‎ ‎1XRXr(红眼雌果蝇)‎ ‎1Xr ‎3XRXr(红眼雌果蝇)‎ ‎1XrXr(白眼雌果蝇)‎ ‎2Y ‎6XRY(红眼雄果蝇)‎ ‎2XrY(白眼雄果蝇)‎ 红眼雌性:白眼雌性:红眼雄性:白眼雄性=7:1:6:2(或红眼:白眼=13:3)。‎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图表和计算的能力。‎ ‎3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是某油料作物细胞中的一种中间代谢产物,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无显性基因累加效应)的控制下,PEP可转化为油脂或蛋白质。某科研小组通过RNA干扰的方式获得了产油率更高的品种,基本原理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在没有RNA干扰的情况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要比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油量高,原因是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基因B转录时的模板是图中的________,RNA干扰技术是诱导__________作为转录的模板,两条模板链转录产生的两条RNA链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请写出两条RNA链进行的碱基配对方式:________。两条RNA链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后,不能再产生酶b,原因是_______。‎ ‎(3)图中基因对性状控制的方式是_________。如果根据以上原理来减少大豆(AaBB)中的油脂量而增加其蛋白质的含量,请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_____。‎ ‎【答案】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能产生酶a但不能产生酶b,PEP全部转化为油脂;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正常情况下既能产生酶a也能产生酶b,PEP只有一部分转化为油脂 链2 链1 A-U、C-G 链2转录出的mRNA不能再作为模板翻译出酶b(或形成双链抑制了由链2转录而成的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用RNA干扰技术诱导基因A中的两条链,让其都作为转录的模板,产生的两条RNA链的碱基间互补配对,从而导致酶a不能通过翻译过程产生 ‎【解析】由题意知,正常情况下,基因A控制酶a合成,促进PEP形成油脂,B基因控制酶b的合成,酶b促进蛋白质合成,因此A_bb产油率高,aaB_蛋白质合成高,基因型为A_B_的个体,由于B基因2链转录,形成的RNA与1链转录的mRNA结合,阻止酶b的合成,因此不能形成蛋白质,PEP会形成油脂,产油量增加。‎ ‎【详解】(1)根据图示可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能产生酶a但不能产生酶b,PEP全部转化为油脂;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正常情况下既能产生酶a也能产生酶b,PEP只有一部分转化为油脂,所以如果在没有RNA干扰的情况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要比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油量高。‎ ‎(2)根据图示可知,正常情况下,基因B转录时的模板是图中的链2,RNA干扰技术是诱导基因B的链1作为转录的模板,两条模板链转录产生的两条RNA链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从而阻止酶b的合成。RNA中的碱基是A、U、G、C,所以两条RNA链进行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C-G。两条RNA链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后,使链2转录出的mRNA不能再作为模板翻译出酶b(或形成双链抑制了由链2转录而成的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所以不能再产生酶b。‎ ‎(3)图中基因对性状控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果根据以上原理来减少大豆(AaBB)中的油脂量而增加其蛋白质的含量,可通过RNA干扰机制抑制酶a的合成,具体方法为:用RNA干扰技术诱导基因A中的两条链,让其都作为转录的模板,产生的两条RNA链的碱基间互补配对,从而导致酶a不能通过翻译过程产生。‎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转录和翻译过程,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33.(水稻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b)为显性,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现有抗病有芒和感病无芒两个纯种,要想获得抗病无芒的纯合新品种,育种专家提出了两种育种方案,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育种方式有_________,涉及的育种原理是_________。其中有一种育种方式可能达不到目的,原因是_______。‎ ‎(2)通过过程(三)自交一代获得的抗病无芒个体中,基因型为RRbb的个体约占_________。‎ ‎(3)纯合的抗病有芒和感病无芒个体杂交,F1并未表现为抗病无芒,杂交的目的是________。在图示育种过程中,有人为的淘汰和选择,这种操作相当于生物进化中的_______。‎ ‎(4)通过图示过程(一)(二)(三)获得纯合抗病无芒品种历时长,请结合该育种方案的部分过程,简述能缩短育种年限的一种育种方案:_____。‎ ‎【答案】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3/5 将抗病基因和无芒基因集中到F1 自然选择 将F1(RrBb)的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从中选择出抗病无芒品种即可 ‎【解析】分析图示,(一)(二)(三)为杂交育种的过程,(四)(五)为诱变育种的过程。‎ ‎【详解】(1)据甲图所示,亲本RRBB×rrbb杂交产生F1,F1再逐代自交,通过不断的淘汰和筛选,培育出纯合抗病无芒的品种,该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涉及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据图乙所示,将亲本rrbb经诱变育种产生基因型为Rrbb的个体,涉及的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再经逐代自交,可得纯合抗病无芒的品种,但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诱导成功的概率很低。‎ ‎(2)F1(RrBb)自交后代中表现型为抗病无芒个体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RRbb:Rrbb=1:2,即1/3RRbb与2/3 Rrbb,RRbb自交后代全为RRbb ,Rrbb自交后代中有1/4RRbb、1/2Rrbb、1/4rrbb,故通过过程(三)自交一代后,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RRbb:Rrbb:rrbb=(1/3+2/3×1/4):(2/3×1/2):(2/3×1/4)=1/2:1/3:1/6,抗病无芒个体中基因型为RRbb的个体占3/5。‎ ‎(3)杂交的目的是将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整合到一起,即将抗病基因和无芒基因集中到F1,在育种过程中人为的淘汰和选择相当于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 ‎(4)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故可利用单倍体育种,将F1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即可快速培育出纯合抗病无芒品种。‎ ‎【点睛】解答本题学生需熟知常见育种方法的过程及原理。关于抗病无芒个体中,基因型为RRbb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本题的难点,学生需要灵活应用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解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