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7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苏省百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解析版)
江苏省百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内脂质和糖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中的脂质主要分布在各种生物膜上 B. 与糖类相比,等质量的脂肪体积小、贮存能量多 C. 组成细胞的糖类和脂质都能成为细胞的能源物质 D. 位于细胞膜外侧的一些糖类,可能参与信息交流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植物中的纤维素属于多糖是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固醇中的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详解】A、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因此细胞中的脂质主要分布在各种生物膜上,A正确; B、与糖类相比,等质量的脂肪体积小、贮存能量多,B正确; C、细胞中的纤维素、核糖、脱氧核糖等不能作为细胞的能源物质,C错误; D、位于细胞膜外侧的一些糖类可以与蛋白质组成糖蛋白,具有信息交流等功能,D正确。 故选C。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绿色植物的细胞中都含叶绿体,因而能进行光合作用 B. 精子的细胞器主要是高尔基体,因而能旺盛分泌顶体酶 C. 若细胞中内质网发达,则该细胞一定在旺盛合成分泌蛋白 D. 不同功能的细胞中含有的细胞器种类可以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中不同的细胞器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入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车间、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等,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根、茎及叶表皮细胞中一般不含叶绿体,A错误; B、精子细胞中保留的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精子细胞中顶体酶是在精子变形前合成并贮存在顶体中的水解酶,B错误; C、细胞中附着核糖体的内质网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分装、发送,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也不一定是分泌蛋白,C错误; D、不同功能的细胞中含有的细胞器种类可以相同,D正确。 故选D。 3.下列有关ATP、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组成某些酶分子的基团可能在ATP中也存在 B. 酶分子的合成离不开ATP供能以及DNA提供模板 C. 蛋白酶、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而不能口服 D. 剧烈收缩舒张的肌肉细胞中ATP含量也能基本保持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酶所有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 【详解】A、某些RNA的酶和ATP分子中都有核糖,A正确; B、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都需要以DNA为模板,且都需要消耗ATP,B正确; C、蛋白酶、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发挥作用的场所是消化道,可以口服,C错误; D、剧烈收缩舒张的肌肉细胞中ATP含量也能基本保持稳定,其ATP消耗快、合成得也快,D正确。 故选C。 4.下列有关叶绿体中物质或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叶绿体中的水分子都是在类囊体薄膜上被分解的 B. 叶绿体中DNA复制、基因表达等过程都有水生成 C. 叶绿体中的核糖体完成组成叶绿体的全部蛋白质的合成 D.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合成的ATP全部通过暗反应转移贮存到有机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分布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中;叶绿体的基粒由类囊体膜组成,是光反应的场所,类囊体膜上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多种酶。 【详解】A、叶绿体中有许多生命活动需要消耗水,如光反应、ATP水解等,所以叶绿体中的水分子的分解不一定都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A错误; B、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叶绿体中转录、翻译、DNA复制、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等过程中都有水的生成,B正确; C、叶绿体的遗传受到自身DNA和核DNA的共同控制,即组成叶绿体的蛋白质有一部分由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C错误; D、光反应合成的ATP不仅可用于暗反应,还用于叶绿体内其他耗能过程,如DNA复制、物质吸收,D错误。 故选B。 5.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和醋酸菌有氧呼吸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 都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丙酮酸,然后进入线粒体 B. 都离不开酶催化,并且通常以糖作为底物 C. 实质上都分解有机物,将能量分阶段释放出来 D. [H]与氧气的结合离不开酶和生物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细胞和醋酸菌都能进行有氧呼吸,且都包括三个阶段,但是人体的三个阶段分别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而醋酸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则其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细胞膜的内侧。 【详解】A、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线粒体等复杂细胞器,A错误; B、人体细胞和醋酸菌有氧呼吸都离不开酶的催化,且一般以糖类作为反应底物,B正确; C、人体细胞和醋酸菌有氧呼吸的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并逐步释放能量,C正确; D、醋酸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发生细胞膜内侧,人体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D正确。 故选A 6.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30%蔗糖溶液,每隔一定时间测量原生质体长度(a)和细胞长度(b),计算a/b的比值 A. 始终等于1 B. 开始为1,一段时间后减少直至稳定 C. 不断增大 D. 开始为1,一段时间后增大直至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实验开始时,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则原生质层的长度与细胞的长度相等,即a/b=1;在30%蔗糖溶液中,由于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浓度,所以细胞不断失水直至平衡,又因为原生质层伸缩性大、细胞壁伸缩性小,出现质壁分离现象,该过程中细胞体积变化较小,而原生质体长度不断变小后保持不变,因此一段时间后a/b的值不断减小直至稳定。 故选B。 7.在植物体内叶肉细胞中合成的蔗糖不断运出,再由筛管转运到其他部位贮存、利用。如图表示蔗糖分子的跨膜运输及相关过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蔗糖载体和ATP酶之间功能的差异与它们分子结构的差异直接相关 B. 图中蔗糖和K+的运输都属于主动运输,但两者的运输动力不同 C. 若将洋葱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现象 D. 叶肉细胞保持较高的pH有利于蔗糖分子运出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叶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蔗糖载体、ATP-酶;钾离子从叶肉细胞运输到筛管、氢离子从筛管运输到叶肉细胞都需要消耗ATP,说明两者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同时也说明叶肉细胞中的氢离子浓度高于筛管,则蔗糖运输的动力为氢离子的浓度差,因此蔗糖通过蔗糖载体运输到筛管的方式也是主动运输。 【详解】A、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蔗糖载体与ATP酶的功能不同,其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以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A正确; B、图示蔗糖主动运输的动力是膜两侧H+浓度差,而K+的运输动力是ATP,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蔗糖可以从叶肉细胞运出后运到一些部位储存,则洋葱细胞可以吸收蔗糖,因此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一定的蔗糖溶液中,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C正确; D、根据图示蔗糖运输时,蔗糖须与H+同向运输,因此,叶肉细胞内H+多(pH低)更有利于蔗糖运出叶肉细胞,D错误。 故选D。 8.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不会发生 A. 基因选择性表达,合成特异蛋白质 B. 染色体DNA复制差错,引起遗传物质改变 C. 细胞器的种类或发达程度发生改变 D. 细胞的全能性降低,甚至消失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一个个体的各种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只是在个体发育中,不同细胞的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而细胞分化不会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基因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B错误; C、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不同的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或发达程度发生改变,C正确; D、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全能性逐渐降低,甚至消失,D正确。 故选B。 9.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证据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艾弗里转化得到的S型菌细胞中的基因大多数与R型菌细胞中的基因相同 B. 格里菲斯用含S型菌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上只出现一种菌落 C. 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获得了放射性子代噬菌体 D. 上述三位科学家的实验研究结果能够证明DNA是全部生物的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艾弗里转化得到的S型菌细胞中的基因大多数与R型菌细胞中的基因相同,A正确; B、格里菲斯用含S型菌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上会出现R型和S型两种菌落,B错误; C、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获得的子代噬菌少部分具有放射性,大部分没有放射性,C错误; D、上述三位科学家的实验研究结果只能够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能证明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也是DNA,D错误。 故选A。 10.下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马蛔虫(2N=4)受精卵部分分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马蛔虫受精卵细胞中染色体少,是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良好材料 B. 图中a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8个DNA分子,没有染色单体 C. 图中b细胞染色体的主要变化是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板中央 D. 显微镜下连续观察b细胞,会发现该细胞出现a、c细胞的染色体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马蛔虫的受精卵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的过程包括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据图分析,图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处于有丝分裂中期,c处于有丝分裂末期。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马蛔虫的染色体数目较少,有利于有丝分裂过程的观察,A正确; B、细胞中的DNA不仅分布在染色体上,还在线粒体中分布,因此a细胞中DNA含量大于8个,B错误; C、图中b细胞染色体的主要变化是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中央,C错误; D、由于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细胞已经死亡,因此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不再分裂,不可能观察到连续的动态变化,D错误。 故选A。 11.已知染色体上某基因中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C+G占35%,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该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该基因转录的模板链中(C+G)/(A+T)为35/65 C. 该基因能够与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结合 D. 该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中C+G一定占35%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染色体上某基因中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C+G占35%,而在基因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此该基因中G=C=1000×2×35%÷2=350个,A=T=1000-350=650个。 【详解】A、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该基因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双链基因中两条单链和双链中的(C+G)与(A+T)的比值相等,因此该基因转录的模板链中(C+G)/(A+T)=35/65,B正确; C、基因能复制和转录,因此基因片段可以与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结合,进而完成复制、转录过程,C正确; D、由于基因转录时,基因的启动子和终止子等片段不会转录,因此,基因中G+C比例不一定与形成的转录mRNA相等,即该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中C+G不一定占35%,D错误。 故选D。 12.生物兴趣小组以大肠杆菌为材料进行“DNA复制方式探究”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结果,a、b、c分别是大肠杆菌亲代和增殖1、2代分离、离心得到的相应条带位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本研究运用了同位素标记和密度梯度离心法 B. a管是大肠杆菌在14NH4Cl培养液中增殖的结果 C. b管条带对应DNA分子的两条链中N元素不同 D. a、b管条带分布可以说明DNA复制具有半保留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a、b、c分别是大肠杆菌亲代和增殖1、2代分离、离心得到的相应条带位置,其DNA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a>b>c,由此推知:a、b、c管中的DNA依次为:双链均为15N标记、一条链为15N与另一条链为14N标记、双链都为14N标记,据此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了亲本的DNA,并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对子代DNA进行了分离,A正确; B、a管DNA分子的密度最大,说明其是大肠杆菌在15NH4Cl培养液中增殖的结果,B错误; C、b管密度处于a、c管之间,说明其DNA分子的两条链中N元素不同,一条是14N,一条是15N,C正确; D、b的密度比a小,说明DNA复制具有半保留的特点,D正确。 故选B。 13.有关人类遗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带有遗传病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患遗传病 B. 患遗传病的个体不一定带有致病基因 C. 人们可以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有效预防遗传病 D. 遗传病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不能治愈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带有遗传病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患遗传病,如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Aa表现为正常,A正确; B、患遗传病的个体不一定带有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中的猫叫综合症,B正确; C、人类遗传病有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等类型。因此,患遗传病的C、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禁止近亲婚配是预防遗传病的有效手段,C正确; D、有些遗传病可以通过控制营养物质摄入或基因治疗进行治愈,D错误。 故选D。 14.有关如图所示燕麦胚芽鞘实验的结果预测和原因分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能弯曲生长的胚芽鞘有①②⑤ B. ①去除光照,与②比较可说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 C. ③的实验结果可证明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 D. ④直立生长、⑤向光生长,说明生长素能从向光侧扩散到背光一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但是其上端有含有生长素琼脂块,向下运输,促进下面的生长,即①直立生长;②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了去掉尖端的琼脂块的左侧,则其将向右弯曲生长;③尖端有锡箔小帽,不能感受单侧光,因此将直立生长;④的云母片竖直插入了尖端,则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发生横向运输,因此其将直立生长;⑤的尖端感受单侧光,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导致其将向右弯曲生长。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①③④直立生长,②⑤弯曲生长,A错误; B、①去除光照,与②比较,单一变量为琼脂块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的位置,可说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B正确; C、③的实验结果是直立生长,由于缺乏对照实验,因此不能证明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C错误; D、④直立生长、⑤向光生长,说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即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D错误。 故选B。 15.下图是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之间的兴奋传递示意图,神经元兴奋会使Ca2+通道开放,引起Ca2+大量内流,促使神经递质释放,最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发生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Ca2+通道开放需要所在部位的细胞膜电位呈现外正内负状态 B. 5-羟色胺和5-羟色胺受体的化学本质相同 C. 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不会引起丙细胞膜电位变化 D. 乙酰胆碱被释放后进入的内环境属于组织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根据分析回答。 【详解】A、神经元兴奋会使Ca2+通道开放,因此Ca2+通道开放需要所在部位的细胞膜电位呈现外负内正状态,A错误; B、5-羟色胺是吲哚衍生物,属于小分子有机物,而神经递质受体属于蛋白质,B错误; C、由于乙释放的5-羟色胺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其作用是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离子通过开放或关闭,进而扩大静息电位差,C错误; D、乙酰胆碱被释放后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中的组织液,D正确。 故选D。 16.研究人员通过在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以期证明胰岛素能够通过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需要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胰岛素进行对照实验 B. 实验中需要测定加试剂前后大鼠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 C. 预期本实验结果是胰岛素处理组大鼠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明显 D. 本实验过程中最好使大鼠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较高的水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在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以期证明胰岛素能够通过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胰岛素的有无,因变量是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胰岛素的有无,因此需要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胰岛素进行对照实验,A正确; 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因此实验中需要测定加试剂前后大鼠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B正确; C、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胰岛素能够通过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因此胰岛素处理的实验组的大鼠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应该明显降低,C正确; D、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过程中应将大鼠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稍低的水平,D错误。 故选D。 17.下列有关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一个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组成多个种群和群落 C.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 D.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正确; B、一个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组成多个种群和一个群落,B错误; C、由于食物、空间条件是有限的,且存在天敌,所以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C正确; D、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D正确。 故选B。 18.山茶象甲用喙在山茶果皮上钻孔后将卵注入孔洞,只有在打通果皮的孔洞中孵出的幼虫才能取食到种子而成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山茶象甲与山茶果皮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B. 某地区山茶象甲喙的平均长度与山茶果皮厚度呈负相关性 C. 山茶象甲、山茶树分别属于第一、第二营养级生物 D. 山茶象甲与山茶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山茶象甲用喙在山茶果皮上钻孔后将卵注入孔洞,在孔洞中孵出的幼虫可以取食到种子而成活,说明山茶象甲与山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详解】A、寄生、捕食关系属于生物的种间关系,山茶果皮不属于生物,A错误; B、山茶与山茶象甲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其结果是这一地区象甲喙平均长度不断增加而山茶果皮厚度也不断增加,呈正相关性,B错误; C、山茶象甲、山茶树分别属于第二、第一营养级生物,C错误; D、山茶象甲与山茶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D。 19.性引诱剂是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类似物,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性外激素是由未交尾雌虫产生并释放到环境中的化学信号 B. 性外激素功能说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C. 农田中大量施用性引诱剂,可以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 D. 性引诱剂的使用可以降低农药污染,避免害虫种群抗药性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化学信息指的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性引诱剂是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类似物,属于化学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性外激素是由未交尾雌虫产生并释放到环境中的化学信号,引诱同种雄虫前来交尾,A正确; B、性外激素的作用对象是同种未交尾昆虫,因此性外激素的应用是信息传递影响种群繁衍,但是不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B错误; C、农田中大量施用性引诱剂,可以大量的诱杀雄虫,进而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C正确;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降低农药污染,避免害虫种群抗药性增强,D正确。 故选B。 20.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农作物长势整齐,说明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B. 输入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农作物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C. 除草、治虫的目的是减少能量浪费,提高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 D. 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需要人类加强管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单一,抵抗力稳定性小,一旦失去人的控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并非只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 【详解】A、农田中长势整齐的作物一般是同一种作物,属于种群层次,不能体现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仅仅有农作物,还存在杂草等其他绿色植物,同时农田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一般还有人工输入的能量,B错误; C、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方向,人类可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不影响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需要人类加强管理,D正确。 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图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泡可能来自脱去核糖体的内质网 B. 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依赖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C. 自噬体内物质水解产物可以被细胞再利用或排出细胞 D. 在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通过自噬可实现自我保护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其释放的信号蛋白的过程.首先图示受损的线粒体及信号蛋白形成自噬体;其次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其中的水解酶开始分解线粒体。 【详解】A、根据图示吞噬泡是由单层膜围成的,它来源于脱去核糖体的内质网,A正确; B、生物膜融合依据于膜的结构特点,即膜的流动性,B错误; C、自噬体内物质水解产物可以被细胞再利用或排出细胞,C正确; D、在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加强,通过消化自身结构,可以使细胞获得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维持细胞生活,细胞自噬成为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D正确。 故选ACD。 22.如图是以18O为线索绘制的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物质转化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过程主要经过CO2固定和还原阶段 B. ②过程与丙酮酸转化为CO2和[H]相伴随 C. ③过程需要叶绿素,但不需要酶参与 D. ④过程需要的[H]来自线粒体中的葡萄糖 【答案】A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暗反应(CO2固定和还原),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③ 表示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④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①表示暗反应阶段,包括过CO2固定和还原,A正确; B、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与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B正确; C、③表示光反应阶段,需要叶绿素等色素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也需要酶的催化,C错误; D、线粒体中不能分解葡萄糖,葡萄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AB。 23.如图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病属隐性遗传病,5和10一定携带该致病基因 B. 可以检测4是否带致病基因来判断该病是否为伴性遗传 C. 若该病属伴性遗传,则8号与正常男性结婚生下的患病个体一定是男孩 D. 若该病不属伴性遗传,则8号与10婚配后代患病概率高达1/9 【答案】B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3号和4号正常,而其儿子7号有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根据3、4正常7患病,确定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由于9患病(aa或XaXa),则5一定携带致病基因,而10为男性,若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则10不带致病基因,A错误; B、由于4的父亲2或儿子7患病,因此若4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否则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 C、若该病属伴性遗传,则8号为携带者的概率为1/2,其与正常男性结婚生下的患病个体一定是男孩,C正确; D、若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8的基因型为AA∶Aa=1∶2,10的基因型为Aa,它们后代患病概率=2/3×1/4=1/6,D错误。 故选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系谱图中遗传病的判断方法,能够根据无中生有的特点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再根据选项的具体内容分析答题。 24.甲亢是由甲状腺分泌过多甲状腺素引起的。临床上可通过向检测者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检测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作为辅助诊断依据。如图是对甲、乙两个人的检测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不能用口服的方法向检测者体内注入TRH B. 图示结果表明甲最可能患有甲亢 C. ab段是TRH直接进入垂体细胞转化为TSH引起的 D. bc下降说明激素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后会失去功能 【答案】AD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A、TRH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如果口服TRH,则会被消化而失去调节功能,A正确; B、注射TRH后,乙不释放TSH,说明乙可能因甲亢而导致垂体功能退化了,B错误; C、ab段TRH与垂体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进而引起垂体细胞内促甲状腺激素(TSH)基因表达,C错误; D、bc段TSH下降说明激素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后会失去功能,D正确。 故选AD。 25.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B.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C. 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个体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总在10%到20%之间 D.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其恢复力稳定性则必然越低 【答案】A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A正确; B、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到20%之间,也可能会低于这个数值,C错误; D、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其恢复力稳定性未必越低,D错误。 故选AB。 三、非选择题: 26.研究人员开展玉米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的优劣比较,以期为玉米田间大样本叶绿素含量测定提供依据。下面是主要实验步骤和部分结果。试回答有关问题: 【叶绿素提取液配制】 80%丙酮,95%乙醇,丙酮乙醇(1∶1),丙酮乙醇水(4.5∶4.5∶1),丙酮甲醇(1∶1),丙酮甲醇水(4.5∶4.5∶1) 【主要试验步骤】 待玉米幼苗生长至2~3叶期,剪取叶片并剪成2 mm碎条。用研磨法(80%丙酮、95%乙醇)和直接浸提法(6种提取液)提取叶绿素,每种设3个重复。研磨法用滤纸过滤、洗涤,定容25 mL,立即测定色素液的吸光值。浸提在黑暗中进行,并不时摇动约14 h后,定容,测定吸光值,在放置4 h后再测定一次吸光值。计算叶绿素a(chl a)和叶绿素b(chl b)的相对含量,结果如下表。 提取 方法 提取溶剂 室温提取14 h 室温提取18 h chla+b 变幅/% chl a chl b chl a+b chl a chl b chl a+b 研磨 80%丙酮 1.68 0.54 2.22 95%乙醇 1.51 0.40 1.91 浸提 80%丙酮 1.62 0.50 2.12 1.68 0.52 2.20 3.45 95%乙醇 1.56 0.44 2.00 1.67 0.48 2.14 7.28 丙酮乙醇(1∶1) 1.87 0.53 2.40 1.85 0.57 2.42 0.86 丙酮乙醇水(4.5∶4.5∶1) 1.83 0.56 2.39 1.82 0.57 2.39 -0.12 丙酮甲醇(1∶1) 1.70 0.53 2.23 1.65 0.53 2.18 -2.22 丙酮甲醇水(4.5∶4.5∶1) 1.69 0.54 2.23 1.66 0.55 2.21 -0.97 (1)实验选择长2~3叶期的幼苗叶片,其原因是____。 (2)“研磨”时除需要加入相应溶剂外,还要加入试剂有____。“浸提”在黑暗中进行的目的是____。 (3)结果表明,叶绿素在丙酮中的溶解度比在乙醇中____,单独使用丙酮或乙醇浸提速度比两种溶剂混合液提取效果____。浸提时间延长主要影响____的含量,该种色素的提取速度及其稳定性是叶绿素提取的关键。 (4)混合液浸提时,含有甲醇的混合液浸提速度快,但这种混合液浸提的不足之处是____。综合本研究,叶绿素提取的最佳浸提试剂是____。 【答案】 (1). 叶片生长旺盛,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素)含量丰富 (2). SiO2、CaCO3 (3). 防止叶绿素在光下分解 (4). 高 (5). 差 (6). 叶绿素a (7). 叶绿素在其中的稳定性差,容易降解 (8). 丙酮乙醇(1∶1) 【解析】 【分析】 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常用无水乙醇或丙酮脱去色素;色素分离的方法是纸层析法,其原理是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在滤纸条上扩散的速度越快。 【详解】(1)该实验选择长2~3叶期的幼苗叶片提取色素,因为这些叶片生长旺盛,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素)含量丰富。 (2)叶绿体色素提取时加入无水乙醇或丙酮溶解色素的同时,还需要进入碳酸钙保护色素、二氧化硅使得研磨更充分;叶绿素容易见光分解,因此色素浸提最好在黑暗中进行,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比较丙酮和乙醇单独研磨或浸提获得的色素总量,发现使用丙酮效果更好,说明色素在丙酮中的溶解度比在乙醇中高;单独使用丙酮或乙醇浸提速度比两种溶剂混合液提取效果差。比较浸提18 h与14 h获得的叶绿素a和b的量,不难发现叶绿素a含量变化比叶绿素b含量变化大;丙酮甲醇(水)浸提18 h叶绿素总量减少较明显,且叶绿素b含量基本不变,因此,叶绿素a的浸提速度及稳定性是叶绿素提取的关键。 (4)混合液浸提时,含有甲醇的混合液浸提速度快,但这种混合液浸提的不足之处是叶绿素在其中的稳定性差,容易降解。综合本研究,叶绿素提取的最佳浸提试剂是丙酮乙醇(1∶1)。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以及实验过程,了解提取过程中所用的三种物质的作用,并能够利用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表格中中的数据得出相关的结论。 27.东北铁线莲是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其根及根茎可作为中药入药。研究人员开展光强对东北铁线莲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得到下表所示结果(气孔导度的大小可以反映气体进入细胞的量)。试回答有关问题: 处理 净光合速率 (μmol/m2/s1) 气孔导度 (mol/m2/s1) 胞间CO2浓度 (μmol/mol) 水利用效率 (μmol/m2/s1) 对照 8.4 0.28 259.1 1.50 30% 10.9 0.30 243.5 1.91 50% 8.9 0.28 259.5 1.78 70% 7.7 0.24 257.6 1.63 90% 6.1 0.23 263.6 1.36 (1)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植物周围空气中____代表植物净光合速率,如果要获得植物实际光合速率,还需要测量该环境条件下植物的____。 (2)实验中“对照”处理方法是____。实验表明生产中____,有利于东北铁线莲有机物的积累。 (3)影响铁线莲叶肉细胞胞间CO2浓度的过程有____。CO2在____(场所)被固定。 (4)当遮光超过50%,气孔导度随光照减弱而发生____,但胞间CO2浓度变化不大甚至还略有上升,其主要原因是____。 【答案】 (1). CO2减少速率或O2增加速率 (2). 呼吸速率 (3). 全光照(100%透光) (4). 适当遮光 (5). 外界空气与细胞间的扩散交换、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6). 叶绿体基质 (7). 下降 (8). 光照弱细胞光合作用吸收CO2速度慢;同时气孔导度下降,CO2在细胞间隙积累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净光合速率等,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先升高后逐渐降低,气孔导度先增加后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先降低后升高,水的利用率先增加后降低。 【详解】(1)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植物周围空气中CO2减少速率或O2增加速率代表植物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等于实际光合速率减去呼吸速率,因此如果要获得植物实际光合速率,还需要测量该环境条件下植物的呼吸速率。 (2)实验中不同实验组为不同百分比的光照强度,因此对照组为全光照;实验结果表明,适当遮光有利于东北铁线莲有机物的积累。 (3)影响铁线莲叶肉细胞胞间CO2浓度的过程有外界空气与细胞间的扩散交换、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CO2在暗反应阶段被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当遮光超过50%后,叶气孔导度随光照减弱而有下降趋势,但胞间CO2浓度却有增加,最可能的原因是细胞光合作用吸收利用CO2减少,由于气孔导度下降,又限制了细胞间CO2扩散到外界空气中。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能够根据表格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能够与对照组相比分析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28.尽管甜瓜的皮色变异丰富,但白、绿、黄仍然是主流皮色,由胡萝卜素、叶绿素、黄酮素等色素的成分及含量的变化决定。为探究甜瓜皮色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以黄皮甜瓜B432和绿皮甜瓜B421为亲本,进行下图所示杂交实验。试回答有关问题: (1)甜瓜同一植株上既有雄花又有雌花,由此推测甜瓜花的性别是环境诱导____的结果。 (2)根据本杂交实验结果,可以推测甜瓜果皮颜色的遗传受至少____对等基因控制,并且相关等位基因位于____上。 (3)F2绿皮甜瓜植株有____种基因型,其中同株雌、雄花授粉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占____。F2全部绿皮植株随机授粉,后代中白皮植株占____。 (4)要鉴定F2的某白皮甜瓜植株的基因型,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是该植株同株异花授粉,二是选择与本研究中的____(性状)个体杂交,根据后代中是否出现一定比例的____(性状)来推断鉴定个体是否纯合。 【答案】 (1). 基因选择表达 (2). 两 (3). 两对同源染色体 (4). 6 (5). 1/3 (6). 1/12 (7). 黄皮植株 (8). 黄皮甜瓜 【解析】 【分析】 根据遗传系谱图分析,子二代绿皮植株∶白皮植株∶黄皮植株=229:59:19,约等于12∶3∶1,是9:3:3:1的变形,可以推测甜瓜果皮颜色的遗传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同植株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相同,但开出雌花和雄花,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甜瓜果皮颜色的遗传至少受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3)以A、a和B、b表示果皮颜色控制基因,F2中绿皮植株占12份,则假设其基因型可能有A_B_、A_bb,因此基因型种数=4+2=6种。结合白皮植株基因型aaB_和黄皮植株基因型aabb的特征,即绿皮植株基因中必有A基因,若为aa则为非绿皮,因此,F2绿皮植株中基因型为AaB_(占全部绿皮植株的6/12)和Aabb(占全部绿皮植株的2/12)植株同株异花授粉(自交),后代会出现白皮或黄皮个体,即F2绿皮植株中同株异花授粉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的个体占1/3。F2全部绿皮植株产生的配子中A∶a=2∶1、B∶b=1∶1,它们随机结合,产生的后代中aaB_个体占(1/9)×(3/4)=1/12。 (4)对白皮植株(aaB_)基因型的鉴定可以采用同株自交(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1/4左右的黄皮个体)和测交,测交中与选择隐性个体(黄皮植株)杂交,若后代出现1/2左右的黄皮个体则鉴定白皮植株基因型为aaBb,若后代全部为白皮植株则鉴定白皮植株基因型为aaB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题干中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的变形判断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的对数以及各种表现型对应的可能基因型。 29.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导致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烈性传染病,其致死率高达100%。如图为ASFV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囊膜来源于宿主细胞膜,但也包含有一些病毒自身的糖蛋白。ASFV主要在巨噬细胞等细胞中增殖,由被感染猪的血液、组织液、内脏及其他排泄物传播。试回答有关问题: (1)从结构分析,ASFV只能在细胞中寄生、增殖的原因是____。ASFV主要侵入巨噬细胞等特定种类的细胞中,这可能与病毒囊膜中糖蛋白的____功能有关,目前还没有发现ASFV由猪传染到人的病例,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 (2)猪感染ASFV的初期,体内可产生____等免疫活性物质。但在ASFV增殖过程中,需要猪巨噬细胞提供____等营养物质,最终会引起巨噬细胞死亡。巨噬细胞的大量死亡,会造成猪的____(免疫类型)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结果造成非洲猪瘟致死率100%。 (3)目前对非洲猪瘟的检测主要有非洲猪瘟病毒抗体检测和病毒基因检测两种,抗体检测使用的试剂是____,基因检测则使用ASFV特异性引物通过____技术扩增可能存在的病毒特异基因后,再电泳鉴定。 【答案】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 (2). 识别 (3). 人体细胞膜中没有ASFV能够识别的受体 (4). 抗体、淋巴因子 (5). 氨基酸、核苷酸 (6).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7). 单克隆抗体 (8). PCR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非洲猪瘟病毒(ASFV)为非细胞生物,没有细胞结构,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其中DNA是其遗传物质,蛋白质组成衣壳,衣壳蛋白的外面有囊膜、里面有内膜。 【详解】(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和繁殖。多数病毒的寄生具有专一性,这与病毒表面糖蛋白的特异识别有关。目前还没有发现ASFV由猪传染到人的病例,最可能的原因是人体细胞膜中没有ASFV能够识别的受体。 (2)猪感染ASFV的初期,可以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和淋巴因子;ASFV增殖过程中,必须由宿主细胞(猪巨噬细胞)提供合成病毒蛋白质、核酸的原料,即氨基酸、核苷酸;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两种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具有吞噬、处理及清除病原体功能,因此巨噬细胞的大量死亡,会造成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结果造成非洲猪瘟致死率100%。 (3)由于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因此常常作为检测蛋白质的特异试剂;在基因检测中,通过根据生物DNA中高度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利用PCR技术扩增,结合荧光标记,可以检测目标基因。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病毒的结构和代谢的基础知识,并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的知识点,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0.当肌肉因外力而受到牵拉时,人体会出现相应的应激反射,以实现自我保护。右图是完成该过程的部分结构(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a、b、d、e、f表示神经纤维细胞,c、g表示结构)。试回答有关问题: (1)完成应激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____。当肌肉受到牵拉时,图中完成应激反应最快的完整途径是g→____(用图中字母、文字和箭头表示)。 (2)连接a、d的结构c主要由____组成,当兴奋传到a的轴突末梢时,细胞膜内外电位变化引起贮存在____中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并作用于d的____(结构)上的特异受体。 (3)f兴奋后会引起闰绍细胞____(兴奋/抑制)并释放相应神经递质,直接反馈作用于f,这种反馈调节方式的生理意义是____。 (4)当肌肉受到过度拉伸时,位于肌腱中感受器兴奋,经a、d、f或e引起同一块肌肉中的梭外肌纤维和梭内肌纤维同时舒张,这种现象称为反牵张反射,反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是____。 【答案】 (1). 反射弧 (2). b→f→梭外肌纤维(或b→e→梭内肌纤维) (3). 突触小体(或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4). 突触小泡 (5). 胞体膜或树突膜 (6). 兴奋 (7). 使反射活动更迅速精确 (8). 避免过度牵拉对肌肉的损伤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据图分析,a、b上有神经节,再结合突触的方向可以判断a、b为传入神经,则肌腱和g都表示感受器;c为突触,是连接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构,兴奋在此只能单向传递;e、f是传出神经;梭内肌纤维和梭外肌纤维都是效应器。 【详解】(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于反射弧中突触有突触延搁现象,所以反射活动最快的途径应该是突触最少的反射弧(传入神经直接连接传出神经),因此当肌肉受到牵拉时,图中完成应激反应最快的完整途径是g→b→f→梭外肌纤维(或b→e→梭内肌纤维)。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c表示突触,由突触小体(或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兴奋性神经递质贮存在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而突触后膜一般是下一神经元(d)的树突膜或胞体膜。 (3)闰绍细胞是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f的轴突分支作用于闰绍细胞,闰绍细胞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反馈抑制该传出神经元f,这种负反馈调节方式保证了反射活动的迅速精确(不至于因f的持续兴奋而引起肌肉持续收缩)。 (4)当肌肉受到过度拉伸时,引起位于肌腱内的感受器兴奋,经a、d、f或e引起同一块肌肉中的梭外肌纤维和梭内肌纤维同时舒张,有利于避免过度牵拉引起的肌肉损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和判断方法,能够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判断传入神经和感受器,进而判断反射弧的其他结构的名称。 31.研究人员以大豆的下胚轴插条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乙烯利(乙烯释放剂)处理插条后,置于无土培养液中培养8 d后,统计各组处理中下胚轴生根数量,结果如下图。试回答有关问题: (1)与人体激素相比,植物激素的主要区别是____。IAA的化学本质是____。 (2)实验中不同溶液处理大豆下胚轴插条宜采用____法。插条处理结束后,立即用蒸馏水冲洗下胚轴的目的是____。 (3)根据上图分析,IAA浓度对插条生根的影响表现是____。低于50 μmol/L的乙烯对插条生根具有____作用。 (4)实验结果还表明,100 μmol/L~200 μmol/L乙烯利具有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由此可推测,植物的生命活动是____的结果。 (5)若要进一步研究IAA与乙烯利共同作用的效应,试写出简单的实验思路。____。 【答案】 (1). 植物激素是由一定部位的细胞产生(动物激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或细胞产生)的 (2). 吲哚乙酸 (3). 浸泡 (4). 洗去插条上残留溶液,防止因外源植物激素作用时间过长而产生抑制效果 (5).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对插条生根促进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促进作用减弱 (6). 抑制 (7). 多种激素共同作用 (8). 配制不同浓度的IAA和乙烯利混合液,利用浸泡法处理大豆下胚轴插条后,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并统计各组插条平均生根数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处理物(生长素、乙烯利)的种类、浓度,因变量是胚轴平均生根数量。与对照组相比,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胚轴平均生根数量先增加后降低,且在实验浓度范围内都是促进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与对照组相比,随着乙烯利浓度的增加,胚轴平均生根数量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 【详解】(1)人体激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而植物激素由一定部位的细胞合成分泌;生长素(IAA)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2)该实验中,用不同浓度的溶液处理大豆下胚轴插条一般采用浸泡法;浸泡后应该立即用蒸馏水冲洗下胚轴,以洗去插条上残留溶液,防止因外源植物激素作用时间过长而产生抑制效果。 (3)实验中浓度0(清水)的组作为对照组,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对插条生根促进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促进作用减弱;低于50 μmol/L乙烯利对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 (4)与对照组相比可知,100 μmol/L~200 μmol/L的乙烯利具有促进作用,结合生长素的作用说明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若要进一步研究IAA与乙烯利共同作用的效应,应该配制不同浓度的IAA和乙烯利混合液,利用浸泡法处理大豆下胚轴插条后,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并统计各组插条平均生根数。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根据图形找出实验的两个自变量,并能够利用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分析两种不同浓度的激素或激素类似物对胚轴平均生根数的影响情况。 32.大气CO2浓度增加以及温度升高会对水环境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特别是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铜绿微囊藻是最常见的水华蓝藻,其最主要危害是通过产生微囊藻毒素而污染饮用水源,从而威胁人群的健康。研究人员开展CO2浓度升高和温度升高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影响,其中4个实验组条件分别是:对照组(25 ℃+400 μmol/mol CO2)、温度升高组(29 ℃+400 μmol/mol CO2)、CO2升高组(25 ℃+800 μmol/mol CO2)和温室效应组(29 ℃+800 μmol/mol CO2),部分实验结果如下图。试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需要设置3个平行实验,其目的是____。室温效应组藻细胞培养条件设置为29 ℃和800 μmol/mol CO2的主要依据是____。 (2)实验开始的第1、2天,培养液中藻细胞密度约为2.5×105个/mL,若取样后直接用规格为25×16(计数室容积为1 mm×1 mm×0.1 mm)的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则可推算显微镜下观察到每个中方格中仅有____个藻细胞,为保证统计结果可靠,建议对样品液先进行适当____,以保证每个中方格中有适量的藻细胞。 (3)图1表明,CO2增加和温度升高对藻细胞的生长刺激作用具有____效应。图2表明,CO2增加和温度升高____(能/不能)明显影响单个藻细胞内毒素含量。4种条件下,单个细胞中毒素含量随培养时间均呈“V”形变化趋势,结合图1分析,在“V”形谷底(8~11天)藻细胞____、生长期短,因而单个细胞内毒素积累少。 (4)可以推测全球气候变化(温度与 CO2浓度的同时升高)将有可能造成铜绿微囊藻的生物量增加,总产毒素量____,在与其他生物的竞争中优势明显。 【答案】 (1). 取平均值,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温室效应表现为全球气温和大气CO2浓度均较高 (3). 1 (4). 过滤浓缩 (5). 协同 (6). 不能 (7). 增殖速率快 (8). 增加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有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时间等,因变量是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铜绿微囊藻单个细胞内毒素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实验的细胞密度都不断增加,但是温室效应组最多、对照组最少;各组的毒素都出现了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变化,不同组的毒素在不同的时间内有的比对照组高,有的比对照组低。 【详解】(1)平行重复实验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相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通过统计平均值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温室效应表现为全球气温和大气CO2浓度均较高,所以室温效应组藻细胞培养条件设置为29 ℃和800 μmol/mol CO2。 (2)设每个中方格中有a个藻细胞,则存在25a÷10-4=2.5×105,a=1,计数室中细胞数过少,导致实验误差大,因此需要对样品液进行过滤浓缩。 (3)图1表明,升高温度或增加CO2浓度均能促进铜绿微囊藻的增殖,它们具有协同效应,图2表明,CO2增加和温度升高不能明显影响单个藻细胞内毒素含量;同一条件下随时间变化细胞中毒素含量呈“V”形变化趋势,结合图1分析,在“V”形谷底时(8~11天),藻细胞数量正处于快速增长期,细胞增殖快、生长期短,因而单个细胞中毒素积累少。 (4)升高温度或增加CO2浓度均能促进铜绿微囊藻的增殖,因此全球气候变化(温度与 CO2浓度的同时升高)将有可能造成铜绿微囊藻的生物量增加,总产毒素量增加。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图形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能够分析不同的自变量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3.人们在面积6.7 hm2,水深1.5~2.0 m的池塘中进行“海蜇—中国明对虾—缢蛏—褐牙鲆”综合养殖,下图表示该养殖区食物网(部分),试回答有关问题: (1)流经该综合养殖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浮游单胞藻和底栖硅藻分布在不同水层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____结构,影响两类藻细胞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 (2)在能量传递途径“浮游单胞藻、底栖硅藻→浮游动物→鳀鱼、扇贝→中国明对虾”中不止4条食物链,其主要依据是____。褐牙鲆的粪便可为浮游单胞藻的生长、增殖提供____。 (3)实际生产中往往需要向池塘中专门投入较大量的中国明对虾和褐牙鲆饵料(如鳀鱼和扇贝下脚料),一是因为中国明对虾和褐牙鲆处于较高营养级,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的特点,使它们通过食物链获得的能量较少,二是因为人们希望____,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4)长期养殖实践表明,综合养殖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能够有效提高浮游植物的多样性,降低中国明对虾流行病害的发生。试从生态系统稳定性角度分析其可能的原因:____。 【答案】 (1). 浮游单胞藻、底栖硅藻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入的饵料中的能量 (2). 垂直(分层) (3). 阳光 (4). 水体中浮游单胞藻和浮游动物不止一个种群(物种) (5). 矿质和CO2 (6).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7). 提高对虾和牙鲆产量 (8). 综合养殖增加了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提高了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养殖区食物网的部分图解,其中浮游单胞藻、底栖硅藻属于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其固定的能量和投入的饲料(人工饵料)中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其他生物都属于消费者,处于不同的营养级;粪便是各营养级摄食后没有同化的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1)流经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不仅有生态系统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一般还有人工输入的能量,因此流经该综合养殖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是浮游单胞藻、底栖硅藻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入的饵料中的能量;同一水体生态系统中,不同水层分布有不同种群,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其中影响绿色植物和藻类的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 (2)食物链的每个营养级以种群为单位,而“浮游单胞藻”和“浮游动物”不止一个物种,因此在能量传递途径“浮游单胞藻、底栖硅藻→浮游动物→鳀鱼、扇贝→中国明对虾”中不止4条食物链;浮游藻类属于生产者,褐牙鲆粪便中的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成矿质和CO2被浮游单胞藻利用。 (3)根据食物网可知,中国明对虾和牙鲆处于食物网的最高营养级,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和逐级递减特点,所以中国明对虾和牙鲆通过食物链获得的能量较少,因此为了提高对虾和牙鲆的产量需要通过人工投入饵料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 (4)长期养殖实践表明,综合养殖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提高了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提高了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所以综合养殖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能够有效提高浮游植物的多样性,降低中国明对虾流行病害的发生。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弄清楚图中各种生物所属的成分和营养级,明确流经该综合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不仅仅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包括投放的饲料中的能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