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7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大庆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开学验收考试 高三年级生物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1.蓝细菌(蓝藻)与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 A. 都有拟核 B. 均能进行光合作用 C. 都有线粒体 D. 均能进行需(有)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中的一种,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 【详解】A、蓝藻有拟核,酵母菌有细胞核,A错误; B、蓝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酵母菌不能,B错误; C、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C错误; D、蓝藻和酵母菌均能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D。 2.关于哺乳动物体内脂质与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性激素既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 B. C、H、O、P是构成脂质和糖原的元素 C. 脂肪与糖原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 D. 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组分,也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糖类的组成元素只有C、H、O,脂质的组成元素是C、H、O,有的还含有N、P。小分子的化合物可以口服也可以直接注射。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脂肪是动植物体中良好的储能物质。 【详解】A、性激素属于小分子的脂质,既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A正确; B、糖原只含C、H、O三种元素,不含P元素。脂质中有的化合物含有P,如磷脂,有的化合物不含P,如脂肪,B错误; C、脂肪是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C正确; D、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正确。 故选B。 3.无机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这时应多喝淡盐水 B. 缺铁会导致哺乳动物血液运输O2的能力下降 C. 和ATP一样,KH2PO4也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D. 植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烬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内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有的无机盐还参与维持细胞酸碱平衡和渗透压。 【详解】A、大量出汗会排出大量无机盐,无机盐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此时应多喝淡盐水补充体内丢失的无机盐,A正确; B、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人体内缺铁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哺乳动物血液运输O2的能力下降,B正确; C、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ATP是细胞直接的能源物质,但KH2PO4不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C错误; D、植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烬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D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糖类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谷物中含量丰富的多糖是淀粉和糖原 B. 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 C. 蔗糖、麦芽糖、乳糖都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D. 蔗糖是淀粉的水解产物之一,麦芽糖是纤维素的水解产物之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 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详解】A、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含有的多糖,谷物中不含糖原,A错误; B、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B正确; C、蔗糖不是还原性糖,因此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C错误; D、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淀粉水解过程中会产生麦芽糖,纤维素水解过程中会产生纤维二糖,D错误。 故选B。 5. 人体内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每种蛋白质 ( ) A. 都含有20种氨基酸 B. 都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 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D. 都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中蛋白质不是每种都含有20种氨基酸,例如胰岛素含有16种51个氨基酸,A错误。 B、分泌蛋白例如消化酶、抗体、蛋白质类的激素均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错误。 C、蛋白质分子由多肽链组成,肽链的折叠、盘曲或者糖基化等过程使得蛋白质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C正确。 D、只有酶起催化作用,但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属于酶,蛋白质在人体中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人体中蛋白质具有运输、催化、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D错误。 故选C。 6.下列有关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蛋白质化学结构的差异只是R基团的不同 B. 在盐析作用下蛋白质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C. 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 D. 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盐析作用不改变蛋白质的结构。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N原子分布在氨基和R基上,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后N原子分布在肽键、R基和游离的氨基上。 【详解】A、蛋白质化学结构的差异原因有: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数量不同、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A错误; B、盐析只是改变了蛋白质的溶解度,使得蛋白从水溶液中析出,一般情况下盐析不会改变蛋白质的结构,B正确; C、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需要蛋白酶催化,而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正确; D、蛋白质的肽键由氨基和羧基脱水缩合而成,一条肽链一般有1个游离羧基和1个游离氨基,故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D正确。 故选A。 7.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水分子参与反应的过程和生成水分子的过程分别发生在 A.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B. 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 C.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D. 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水分子参与反应的过程是第二阶段与丙酮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H],生成水分子的过程是在第三阶段,氧气与[H]产生水,所以C正确。 【点睛】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葡萄糖)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8.有些作物种子入库前需要经过风干处理,与风干前相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风干种子中有机物的消耗减慢 B. 风干种子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小 C. 风干种子上微生物不易生长繁殖 D. 风干种子燃烧后产生的灰分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盐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参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与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详解】A、风干种子含水量下降,代谢减慢,有机物的消耗减慢,A正确; B、风干种子自由水的含量下降,细胞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大,B错误; C、风干种子含水量下降,微生物不易在其上生长繁殖,C正确; D、风干种子燃烧后产生的灰分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盐,D正确。 故选B。 9.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中,H2O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 B. 由氨基酸形成多肽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C. 有氧呼吸时,生成物中H2O中的氢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 D. H2O在光下分解,产生的[H]将固定的CO2还原成(CH2O)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水在细胞中有两种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A正确。氨基酸脱水缩合时,一个氨基酸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COOH)相结合形成一个肽键,同时脱去一分子水,B正确。有氧呼吸时,生成物中H2O中的氢来自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的分解和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C错误。光合作用光反应中产生的[H]用于暗反应中将C3还原成(CH2O),D正确。 考点:本题以细胞为载体考查生命的物质基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0. 下列关于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B. 维生素D和性激素不属于固醇类物质 C. 脂肪比相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少 D. 脂质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合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包括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其中脂质分子中主要是磷脂,A正确; B、维生素D和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B错误; C、与相同质量的多糖相比,脂肪中的C、H元素含量多,O元素含量少,彻底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多,产能也多,C错误; D、脂质主要在光面内质网上合成,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脂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 在电子显微镜下,颤藻和水绵细胞中都能被观察到的结构是 ( ) A. 细胞核 B. 核糖体 C. 叶绿体 D. 溶酶体 【答案】B 【解析】 颤藻属于蓝藻类的一种,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故A错误;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水绵是真核生物含有核糖体、叶绿体等复杂细胞器,故B正确;颤藻没有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故C、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下列关于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外膜上的蛋白质含量比内膜的高 B.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C. 成人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比腹肌细胞的多 D. 哺乳动物精子中的线粒体聚集在其头部和尾的基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的考查,回忆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线粒体内膜的功能更复杂,因此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比线粒体外膜高,故A选项错误; B、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故B选项错误; C、由于心肌细胞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消耗的能量多,因此与腹肌细胞相比含线粒体多,故C选项正确; D、哺乳动物精子中的线粒体聚集尾部,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3.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HIV能在人的成熟红细胞中繁殖 B. 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 C.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含胸腺嘧啶 D. 破伤风芽孢杆菌在有氧的条件下繁殖快 【答案】B 【解析】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为专性寄生的生物。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含DNA的病毒遗传物质是DNA,含RNA的病毒遗传物质为RNA。 【详解】A、病毒为专一性寄生的生物,HIV只能在人的T淋巴细胞中繁殖,A错误; B、烟草花叶病毒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故可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到RNA,B正确;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含胸腺嘧啶,C错误; D、破伤风芽孢杆菌为厌氧菌,不能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存繁殖,D错误。 故选B 14.关于细胞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B.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 C. 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 D.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和核仁会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电镜下观察经过固定、染色的有丝分裂间期的真核细胞可知其细胞核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染色质。核膜由双层膜构成,膜上有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孔道。核仁在不同种类的生物中,形态和数量不同,它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由于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所以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A正确; B、翻译的场所为细胞质中的核糖体,B错误; C、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C正确; D、细胞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在分裂末期,核膜和核仁重建,由此可见,核膜和核仁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周期性的消失和重现,D正确。 故选B。 15. 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蓝藻细胞中有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B. 植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壁的形成与液泡有关 C. 真核细胞中的DNA全部分布在细胞核中,所以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D. 植物细胞最外层是细胞壁,但细胞膜却是细胞的边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蓝藻细胞是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只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故A错误。植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故B错误。真核细胞中的DNA大多数在细胞核中,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DNA,故C错误。植物细胞最外层是细胞壁,但细胞壁是全透性的,所以其细胞的边界还是细胞膜,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4个易错点 (1)在动植物细胞中,有细胞壁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的细胞是动物细胞。 (2)在动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植物的根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 (3)在动植物细胞中,有大液泡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植物的未成熟细胞也没有大液泡,如根尖分生区细胞。 (4)在动植物细胞中,有中心体的细胞可能是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的细胞是高等植物细胞,中心体不能作为鉴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依据,但可以用作鉴别动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的依据。 16.下列有关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 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C. 核膜由两层膜构成,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不能 D.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和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在分裂间期是丝状的染色质,在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染色体;核仁与核糖体RNA的合成有关;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大分子物质如RNA和蛋白质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DNA不会通过核孔出细胞核,因此核孔具有选择性。 【详解】AB、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AB正确; C、核膜由两层膜构成,核膜上有核孔,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如RNA和蛋白质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错误; D、染色质和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D正确。 故选C。 17.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是 A. 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相对较多 B. 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C. 草履虫出现两个细胞核,保证了正常的核质比,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D. 肌细胞内的肌质体是由大量变形的线粒体组成的,肌质体有利于肌细胞的供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代谢越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量多,核仁体积大;核孔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限制细胞生长的因素有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核质比。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 【详解】A、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物质和信息交流的通道,通常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孔数目相对越多,A正确; B、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基质中,B错误; C、限制细胞生长的因素有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核质比。草履虫出现两个细胞核,保证了正常的核质比,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C正确; D、肌质体是由大量变形的线粒体组成的,而线粒体的作用是提供能量,所以肌质体有利于肌细胞的供能,D正确。 故选B。 18.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细胞作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研究,是因为 A. 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 B. 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容易涨破 C.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膜结构 D. 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制备细胞膜时,首先选择动物细胞,不选植物细胞,因为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其次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即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的干扰。 【详解】用哺乳动物红细胞作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膜结构,分离得到的生物膜仅有细胞膜一种,不含其它的膜结构,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制备方法,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结构,明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含细胞核和细胞器;其次还要求考生掌握渗透原理,并能据此判断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9.下面是蝗虫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几个步骤,其正确的顺序是 ①联会 ②同源染色体分离 ③交叉互换 ④染色体复制 ⑤细胞质分裂 A. ④③①②⑤ B. ④①③②⑤ C. ④①②③⑤ D. ①③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④染色体复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进行; 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同源染色体发生两两配对即联会现象;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有四条染色单体,这四条染色单体成为一个四分体,此时期会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发生细胞质分裂。 故蝗虫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几个步骤为④①③②⑤,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0.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A.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 将胰岛细胞形成的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 C. 提高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速率 D. 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略 21.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物膜系统以内质网膜为枢纽,各种生物膜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B. 小肠粘膜是生物膜系统中面积最广的 C.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 D. 生物膜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 1.概念: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功能: (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 (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 (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内质网是细胞内分布最广的膜结构,生物膜系统以内质网膜为枢纽,各种生物膜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A正确; B、小肠黏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B错误; C、各种生物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相联系,C正确; D、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是对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生物膜系统在成分上、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的考查,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系统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与功能上联系。 22.与下列细胞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甲的膜上可附着核糖体,提供分泌蛋白合成的场所 B. 结构乙的基质中分布大量的色素和酶 C. 结构丙的内膜上附着的呼吸酶可催化生成CO2 D. 结构丁的功能与物质②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高尔基体,乙表示叶绿体,丙表示线粒体,丁表示细胞膜,其中①表示糖蛋白,②表示蛋白质,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结构甲是高尔基体,高尔基体的膜上没有核糖体的附着,核糖体可附着在内质网的膜上,提供分泌蛋白合成的场所,A错误; B、结构乙是叶绿体,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B错误; C、结构丙是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二氧化碳所需要的酶存在线粒体基质中,C错误; D、结构丁表示细胞膜,细胞膜的功能与物质②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D。 23.下列有关生物膜的结构特点的叙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 B. 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C. 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而蛋白质分子是静止的 D. 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因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详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覆盖、镶嵌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中,磷脂分子象轻油一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性,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4.下列有关细胞内囊泡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细胞核内的RNA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质 B. 消化酶、抗体、胰岛素等分泌蛋白经囊泡运输到细胞质 C. 细胞器之间都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 D. 囊泡运输依赖膜的选择透过性且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核孔存在于细胞核核膜上,是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大分子物质运输的通道,例如mRNA等物质的运输。 2、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细胞核内的RNA通过核孔运输到细胞质,不经过囊泡运输,A错误; B、消化酶、抗体、胰岛素等分泌蛋白均需要经过内质网形成的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再由高尔基体分泌的囊泡运输到细胞膜,最后由细胞膜胞吐到细胞外,B正确; C、囊泡是具膜泡状结构,细胞器之间不是都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的,如核糖体没有膜结构,C错误; D、囊泡运输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等,不同生物膜的相互转化,对于生物膜系统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考生识记相关基础知识即可解题。 25.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 B.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属于主动运输 C. 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 D. 大分子有机物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内,并且要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详解】A、气体分子及脂溶性小分子可以通过扩散进入细胞,氨基酸、离子等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一般是主动运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 B、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B正确; C、腌制果脯的过程中,由于细胞外液浓度过高,细胞失水而死亡,然后糖分子大量进入细胞才导致慢慢变甜,不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子的结果,C错误; D、大分子有机物是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该过程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是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要求考生能够识记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特点,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异同点,对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 26.酶与ATP均是生命活动必须的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酶具有高效性 B. ATP是普遍存在于细胞中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C. 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可在生物体外发挥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D. 葡萄糖氧化分解等吸能反应均由ATP直接供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细胞中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酶的作用是催化,激素的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 【详解】A、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因此酶具有催化作用,而酶的高效性需要和无机催化剂做对比,A错误; B、ATP是普遍存在于细胞中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B正确; C、酶发挥的是催化作用,而不是调节作用,C错误; D、葡萄糖氧化分解是放能反应,伴随ATP的合成,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酶和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7.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 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 C. 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D. 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部分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少部分酶的本质是RNA。酶具有专一性,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酶的保存条件应为低温、适宜的PH条件。 【详解】A、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A正确; B、随着温度降低,酶活性降低,但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不变,B错误; C、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根据酶的专一性,纤维素酶不能降解细菌细胞壁,C错误;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是37℃,但是37℃不是保存该酶的最适温度,酶应该在低温条件下保存,D错误。 故选A。 28.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TP中能量均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 ATP-ADP相互转化使得细胞储存了大量的ATP C. 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 D. ATP分子中的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且都易水解断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ATP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因此ATP中的能量可来自光能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A错误; B、ATP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B错误;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都能进行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的过程,该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能形成少量ATP,C正确; D、ATP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叶肉细胞内的下列生理过程,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 A. O2的产生 B. H2O生成 C. [H]的消耗 D. ATP的合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O2 产生于光反应中,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A正确;生成H2O的生理过程较多,如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H]消耗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或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或暗反应,场所不一定有膜结构,如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C错误;ATP的合成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不一定有膜结构,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代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0.关于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B. 绿叶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同 C. 研磨叶片时,用体积分数70%的乙醇溶解色素 D. 滤纸条上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又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又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光合作用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详解】A、叶绿素a、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A正确; B、绿叶中叶绿素约占3/4,类胡萝卜素约占1/4,B正确; C、研磨叶片时,用无水乙醇溶解色素,C错误; D、叶绿素a的含量最多,所以滤纸条上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D正确。 故选C。 第二部分:选择题 31.下列关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甲和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乙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甲不应该选择H2O2酶,实验乙不应该选择唾液淀粉酶 B. 实验甲每组实验的底物溶液和酶液的温度应设置相同后再混合 C. 实验乙的自变量为pH,无关变量有温度、酶液的量等 D. 实验甲和乙所探究的因素对酶活性影响的机理完全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实验中: (1)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不宜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由于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因此淀粉不能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 (3)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应该选用斐林试剂鉴定实验结果,不能选用碘液。 【详解】A、不同温度条件下过氧化氢自身分解的速率不同,所以实验甲不应该选择H2O2酶,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所以实验乙不应该选择唾液淀粉酶,A正确; B、实验甲每组实验的底物溶液和酶液的温度应设置相同后再混合,以保证反应结果是预设实验温度下的结果,B正确; C、实验乙的自变量为pH,无关变量有温度、酶液的量等,C正确; D、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但空间结构不变,高温、过酸、过碱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所以实验甲和乙所探究的因素对酶活性影响的机理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实验采用的仪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2.关于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葡萄糖与果糖合成蔗糖时伴随有ATP的水解 B. 人体大脑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脂肪的有氧氧化 C.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 D. 硝化细菌主要从硝酸还原成氨的过程中获取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来自光能,而化能合成作用所需的能量来自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 2、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 【详解】A、葡萄糖和果糖生成蔗糖时需要ATP水解供能,A正确; B、人体大脑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的有氧氧化,B错误; C、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状态,此时肌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乳酸,以补充肌细胞对能量的需求,但乳酸不能再分解供能,而是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排出体外,C错误; D、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时需要的能量来自氨气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过程中释放的能量,D错误。 故选A。 33.科研人员对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和功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用丙酮提取蛙的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能铺成单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B. 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表明细胞膜中含有脂质 C. 用蛋白酶处理后的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能力减弱 D. 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 【答案】A 【解析】 【分析】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但后人证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2、1959年,罗伯特森根据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指出,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3、用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详解】A、蛙的红细胞含有细胞核膜、细胞器膜和细胞膜,用丙酮提取蛙的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能铺成单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大于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A错误; B、根据相似相容原理,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可表明细胞膜中含有脂质,B正确; C、用蛋白酶处理后的细胞膜,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遭到破坏,对离子的通透能力减弱,C正确; D、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34.下列关于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原核细胞都没有生物膜系统,但不是所有真核细胞都有生物膜系统 B. 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不同 C. 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可以合成和分泌多种水解酶 D.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线粒体基质中是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而叶绿体基质所含的酶与光合作用有关。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详解】A、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等结构构成的,原核细胞没有具膜的细胞器和细胞核,所以原核细胞都没有生物膜系统。真核细胞也不是都有生物膜系统,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A正确; B、线粒体基质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叶绿体基质进行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根据酶的专一性,催化不同反应的酶种类不同,所以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不同,B正确; C、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但其不能合成水解酶,C错误; D、光反应在类囊体薄膜上合成ATP,所以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D正确。 故选C。 35.下列关于酒精的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甲基绿对DNA进行染色前,需用酒精使DNA与蛋白质分离 B.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需要用酒精和盐酸混合液进行解离 C. 切片法鉴定花生子叶中的脂肪,用苏丹III染色后需用70%的酒精洗去浮色 D. 使用健那绿对线粒体染色,需用酒精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染色剂更容易进入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在鉴定脂肪的实验中,要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 2、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中利用无水乙醇作为有机溶剂溶解提取色素; 3、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中解离液中有95%的酒精; 4、DNA粗提中要95%的冷酒精去除其他有机杂质; 5、在消毒的时候使用70%的酒精杀菌效果最好,如果是对刚洗刷后未干的器皿则可选择75%的酒精进行消毒。 【详解】A、甲基绿对DNA进行染色前,需用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并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离,以利于给DNA染色,A错误; B、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解离根尖细胞所使用的解离液是由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形成的,B正确; C、切片法鉴定花生子叶中的脂肪,用苏丹III染色后需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C错误; D、使用健那绿对线粒体染色时要保持细胞的活体状态,该过程没有用酒精处理,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6.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有关癌细胞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 B. 细胞中可能发生单一基因突变,细胞的周期变长 C. 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 D. 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2、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癌变的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A正确; B、癌变是细胞中的基因突变累加的效应,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B错误; C、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变为癌细胞,C正确; D、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变为癌细胞,癌变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7.下列关于细胞凋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凋亡是细胞损伤后的被动死亡 B. 细胞凋亡只发生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 C. 成年人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D.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内发生的异常细胞死亡,不受基因控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而由环境因素导致的细胞死亡称为细胞坏死。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细胞凋亡是细胞主动性的死亡,细胞损伤后的被动死亡是细胞坏死,A错误; B、细胞凋亡发生在整个生命历程中,B错误; C、成年人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生物体内发生的正常细胞死亡,受基因控制,D错误。 故选C。 38.下列有关衰老细胞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衰老的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B. 在衰老的细胞内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 C. 细胞核中染色质固缩,细胞分裂受阻 D. 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②细胞内多数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衰老的细胞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A正确; B、在衰老的细胞内多数酶的活性降低,B错误; C、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核中染色质固缩不易解旋,细胞分裂受阻,C正确; D、衰老细胞的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D正确。 故选B 39.某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该生物的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同的是( ) A. 分裂开始前,都进行染色体的复制 B. 分裂开始时,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都是2n C. 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分裂成为两个 D. 分裂结束时,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n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中,包括分裂间期、前期、中期、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包括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同之处为在分裂后期均有着丝粒断裂的染色体行为。 【详解】分裂开始前,有丝分裂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减数第二次分裂开始前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不进行染色体复制,A选项错误; 分裂开始时,有丝分裂中细胞染色体数为2n,减数第二次分裂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减半,故每个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B选项错误; 分裂过程中,在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均有着丝粒分裂形成两个,使染色体数暂时加倍,C选项正确; 分裂结束时,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为2n,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为n,D选项错误。 40.下列关于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DNA复制而加倍 B. 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分子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加倍 C. 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 D.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始终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导致核DNA加倍,但是染色体不加倍,此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DNA复制,每条染色体上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但仍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所以前期染色体数目不变,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而DNA分子数目不变,DNA分子数目加倍的原因只能是DNA复制,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到次级性母细胞或极体中,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C正确; D、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之比为1︰2,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之比为1︰1,D错误。 故选C。 41.若要表示某动物细胞(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形成的细胞,下列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配对,应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 B、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应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时形成的细胞,B错误; C、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形成的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 D、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D正确。 故选:D。 42.下图是某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带有的基因)。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A. 丙细胞一定是次级精母细胞 B. 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C. 1 与 2 或 1 与 4 的片段交换,前者属于基因重组,后者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 丙细胞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甲图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征,甲是分裂成等大的两个子细胞,故该动物性别应为雄性,丙图中着丝点正在分开,而且没有同源染色体,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征,故丙细胞一定是次级精母细胞,A正确;乙图中着丝点分开,而且有同源染色体,是有丝分裂的特征,由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以乙细胞不可能进行基因重组,B错误;丙图中着丝点正在分开,而且没有同源染色体,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征,1与2的片段交换,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1与4的片段交换,属于非同源染色体间的交换,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丙细胞着丝点分裂,不含同源染色体,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丙细胞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43.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之所以能保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是因为有 A.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 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C.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D.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答案】D 【解析】 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故D正确。 44.下列有关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二者形成过程中都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现象 B.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地方是精子需变形,卵细胞不变形,其余完全相同 C. 二者形成过程中都有染色体的均分,二者所含遗传物质均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 D. 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100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 【答案】A 【解析】 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都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现象,A项正确;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卵细胞中含有较多的细胞质遗传物质,B项、C项错误;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25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D项错误。 45.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B.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 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 D.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前期同源染色体不联会,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类似有丝分裂,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A正确; B、有丝分裂不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B错误; C、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都只复制一次,C正确; D、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行为类似,前期散乱分布,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正确。 故选B。 【点睛】要注意同源染色体联会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丝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配对;虽然减数分裂连续分裂两次,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第三部分:非选择题 46.如图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①~⑤为生理过程,a~h为物质名称。请据图回答: (1)能吸收光能的物质a分布在叶绿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提取物质a时需加入CaCO3,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2)①~⑤过程中,能够产生ATP的过程有_______(填图中数字), 过程②④发生场所分别是________。 (3)物质d的结构简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h表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4)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在短时间内f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 假如该植物从光照条件下移到黑暗处,g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类囊体薄膜 (2). 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3). 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 (4). ①③④⑤ (5). 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 (6). A-P~P~P (7). 二氧化碳 (8). 减少 (9). 减少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图形可知,图中①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②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③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④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⑤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是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叶绿体色素,b是光反应产生的O2,c是光反应产生的[H],d是ATP,e是ADP,g是C5,h是CO2,f是C3,可据此回答相关问题。 【详解】(1) 能吸收光能的物质a是叶绿体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提取物质a时需加入CaCO3,其目的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 (2)光反应阶段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产生ATP,故图中能够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①③④⑤。过程②为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过程④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3)物质d为ATP,其结构简式为A-P~P~P,图中h表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4)f是C3,g是C5,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二氧化碳固定形成C3的速率减慢,短时间内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不变,C3的还原速率不变,所以C3含量减少,C5含量增加。假如该植物从光照条件下移到黑暗处,则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供应不足,导致f(C3)还原受阻,而二氧化碳固定形成C3的速率不变,所以C3含量增加,C5含量减少。 【点睛】本题考查了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7.将某植物置于密闭玻璃罩内,并置于室外,一昼夜测得玻璃罩内CO2 浓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D点时,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是前者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后者。CO2浓度下降从DE段开始,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的。 (2)BC段较AB段CO2增加减慢,影响B点呼吸作用减慢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3)曲线上______点有机物积累量最大,24时玻璃罩内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 。 (4)FG段CO2浓度下降不明显的原因_______________。与G点相比,F点叶肉细胞内C3的含量______ (填“较多”或“较少”);H点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大于 (2). 不能 (3). 温度 (4). H (5). 增多 (6). 中午温度较高,为减少水分的散失,部分气孔关闭,从而使叶肉细胞中CO2减少,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7). 较多 (8). 光补偿点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分析可知:0-6小时内玻璃罩内的CO2浓度逐渐增加,其原因是没有光照或者光照较弱,玻璃罩内CO2浓度上升表示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或只进行呼吸作用使CO2浓度增高;当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时,表示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图中D点和H点时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详解】(1)图中D点时,植物体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但植物体中只有含叶绿体的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它细胞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D点时,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当植物体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或只进行呼吸作用时均会使密闭玻璃罩内CO2浓度增高,D点是植物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说明D点之前还应该有一段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即光合作用开始于D点之前的某一点;即CO2浓度下降从DE段开始,不能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的。 (2)BC对应的时间为凌晨2-4点,这段时间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但由于温度低,呼吸酶的活性低,进而影响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速率。所以B点影响细胞呼吸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 (3)AD段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或只进行细胞呼吸,DH段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HI段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或只进行细胞呼吸,所以曲线上H点有机物积累量最大。由于I的 二氧化碳浓度小于开始时A的二氧化碳浓度,说明一昼夜中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总量大于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即24时玻璃罩内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增多。 (4)FG段CO2浓度下降较慢,是因为中午温度较高,为减少水分的散失,部分气孔关闭,从而使叶肉细胞中CO2减少,光合作用速率下降。FG段由于光照过强导致气孔关闭,叶肉细胞缺少CO2,因此CO2固定形成的C3化合物减少,而C3化合物却可以继续被还原为有机物,因此导致C3化合物的含量极少,即F点叶肉细胞内C3的含量较G点多;H点时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48.我国植物学家将名贵兰花的茎尖细胞放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下图是细胞培养形成兰花植株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过程③和④分别表示________ 和________。 (2)在培养过程中,除了提供水分、无机盐、糖类、维生素及氨基酸外,还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同时,在培养过程中,除必需的温度、光照和氧气等外界条件外,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是操作过程必须保证________。 (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又叫植物微型繁殖技术是植物繁殖的一种途径,与有性生殖相比,植物组织培养优势主要有(答出2点即可)__。 (4)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对_____进行化学或物理的诱变处理,促使其发生突变,通过诱导分化形成植株,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这种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方法属于________。 (5)若将兰花的茎尖细胞换成兰花的花粉粒,经组织培养形成植株,这种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脱分化 (2). 再分化 (3).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4). 无菌 (5). 能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培养周期短,繁殖效率高;能培育无病毒植物等 (6). 愈伤组织 (7). 突变体的利用 (8). 单倍体育种 (9). 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培养形成兰花植株的过程,其中①表示获取茎尖的切片;②表示从茎尖细胞中分离茎尖细胞;③表示脱分化过程,该过程形成的愈伤组织细胞分化程度低,全能性高;④表示再分化;⑤和⑥表示胚状体发育形成植株。 【详解】(1)过程③为离体茎尖细胞培育为愈伤组织的脱分化过程,过程④为愈伤组织培育为胚状体的再分化过程。 (2)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协同调控作用在植物组织培养中非常重要,在培养过程中,除了提供水分、无机盐、糖类、维生素以及氨基酸外,还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培养过程中,为避免微生物与培养的植物细胞竞争营养,除必要的温度、光照和氧气等外界条件外,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是操作过程必须保证无菌。 (3)植物组织培养与有性繁殖相比,其优势有:能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培养周期短,繁殖效率高;能培育无病毒植物等。 (4)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对愈伤组织进行化学或物理的诱变处理,促使其发生突变,再通过诱导分化形成植株,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这种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方法属于突变体的利用。 (5)若将兰花的茎尖细胞换成兰花的花粉粒,经组织培养形成植株,再进行染色体加倍,这种育种方法称为单倍体育种,其突出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点睛】本题结合兰花植株组织培养过程,考查植物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包括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条件和优点等,相关知识点需要考生识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