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7 发布 |
- 37.5 KB |
- 6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7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课件
生物与环境 (选择性必修 2 ) 第九单元 第 27 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等级考 (2017 级 )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 活动要求 1 .列举种群的特征。 2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1 . 种群的特征 (1) 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 ______________ ,同种生物的 ____________ 。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自然区域内 全部个体 (2) 种群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体积 标志重捕法 各年龄期 雌雄 (3) 种群的空间特征及类型 ①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 ________________ 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②类型 ( 连线 ) 其生活空间中 2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选取样方 捕获并标记个体数 ( 数量为 M) N = M· n / m [ 归纳整合 ] 1 . 运用概念图熟记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 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 “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 ,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 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3) 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 (4) 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环境因素的变化。 2 .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 统计图 (3) 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3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 ①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如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 ②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③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 100 m 2 ,灌木为 16 m 2 ,草本植物为 1 m 2 。 ④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 [ 思维探究 ] 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 (1) 图中①~⑤分别代表种群的什么特征? 提示: ① ~ ⑤ 分别代表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但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2) 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迁入率和迁出率。 (3)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怎样的? 提示: 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4) 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什么? 提示: 蝗虫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 教材深挖 ] 1 . ( 教材必修 3P 61 ) 探究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为什么强调随机取样? 提示: 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 ( 估算值 ) 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2 . ( 教材必修 3P 63 “ 思考与讨论 ” )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提示: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命题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 1 . (2019 · 四川乐山一模 )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的具体存在单位 B .两个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也大 C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的依据 D .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可预测该种群数量将上升 A 解析: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的具体存在单位, A 项正确;两个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大的种群分布面积不一定大,因此数量不一定大, B 项错误;种群密度的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的依据, C 项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对种群一段时期以来的统计数据,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该种群未来一段时间出生率不一定大于死亡率,数量不一定上升, D 项错误。 2 . (2019 · 福建三明段考 ) 随着 “ 二胎 ” 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下列有关 ( 人口 ) 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变性别比例 B .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 C .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 D .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 解析: 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年龄结构, A 项错误;自然增长率除了取决于出生率,还取决于死亡率, B 项错误;对一个城市而言,面积是一定的,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人口密度的大小, C 项正确;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人群,还受迁入、迁出人口的影响,所以,无法知晓是否为零增长, D 项错误。 C 命题点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 3 . (2017 · 全国卷 Ⅲ , T5)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 A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 .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 .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 .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解析: 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 A 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 B 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 C 、 D 错误。 B 4 . (2019 · 安徽宣城调研 )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 —— 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 2 hm 2 (1 hm 2 = 10 000 m 2 ) 。在调查区内,放置 100 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3 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项目 捕获数 ( 只 ) 标记数 ( 只 ) 雌性个体数 ( 只 ) 雄性个体数 ( 只 )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A .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 B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 (♀ / ♂ ) 为 7/ 9 C .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 144 只 /hm 2 D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低 C “ 两看法 ” 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1 . 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1) 研究方法:建构 ________ 模型。 (2) 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 ________→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____________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数学 假设 数学形式 2 . 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 (1)A 图为 ____________ 曲线。 ①产生原因: ______________ 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曲线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 ________ 增长。 ③数学模型: ______________( N 0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t 为时间, N t 为 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λ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 。 “J” 型 食物和空间 倍数 N t = N 0 λ t “S” 型 空间、食物、天敌 环境容纳量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天敌 传染病 人类活动 [ 归纳整合 ] 1 . 种群数量增长的 “ J ” 型和 “ S ” 型两种曲线模型的构建 2 . 明辨关于 K 值的三个易误点 (1) K 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K 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 K 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会遭到破坏。 (2) K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K 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 K 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 K 值会上升。 (3)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 K 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 K 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 K 值。 (2) 计算方法: 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 t ( 如一年 ) 内,由初始数量 N 0 增长到数量 N t ,则该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增长率= [( 末数-初数 )/ 初数 ]×100% = [( N t - N 0 )/ N 0 ]×100% ( 无单位 ) ; 增长速率= ( 末数-初数 ) / 单位时间= ( N t - N 0 )/ t ( 有单位,如个 / 年 ) 。 4 . 种群 “ S ” 型增长曲线的分析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1) 曲线分析: (2) 实践应用: b 点的 应用 消灭害虫应尽早进行,将种群数量控制于加速期 (b 点 ) 之前,严防种群增长进入加速期 c 点 ( K /2 值 ) 的 应用 对有害生物:严防种群数量达该点,如灭鼠达 K /2 时,鼠害将难以控制 对有益资源:黄金利用点,当资源利用后维持于该点时将具最强更新能力,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e 点 ( K 值 ) 的应用 对有害生物:限制生存条件,降低环境容纳量,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以限制鼠的种群数量 对有益生物:改善生存条件,尽量提升 K 值,如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 [ 思维探究 ] 据图回答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问题 (1) 图甲中表示种群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是 ______ ,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是 ______ 。 (2) 图甲中曲线 a 的数学方程式为 __ __ __ __ ____ ,曲线 a 、 b 之间的阴影部分表示由于 ____________ 的存在,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目。 (3) 由图乙可知,一个种群的 K 值不是 ____________ 的,下列因素中可以使曲线 c 变为曲线 d 的有 ____________( 填序号 ) 。 ①过度放牧对某种牧草种群的影响 ②硬化地面、管理好粮食对鼠种群的影响 ③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种群的影响 ④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 ⑤引进某种害虫的天敌对害虫种群的影响 a b N t = N 0 λ t 环境阻力 恒定不变 ①②④⑤ [ 教材深挖 ] 1 .教材必修 3P 65 问题探讨: (1) 根据卡片数据,推导出 n 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 提示: N n = 2 n , N 代表细菌数量, n 代表 “ 代 ” 。 (2) 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不会一直增长下去,应如何验证? 提示: 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2 .教材 P 66 侧栏思考题:同数学方程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 提示: 同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数学模型不够精确。 命题点一 “ J ” 型增长和 “ S ” 型增长的比较与分析 1 . (2019 · 重庆调研 ) 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 .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均为 “ S ” 型曲线 B . t 2 ~ t 3 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 t 5 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 t 4 时 D .甲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刻为 t 2 ,乙种群为 t 4 D 解析: 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趋势都是 0 → 最大 → 0 ,说明两个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都是 “ S ” 型曲线, A 项正确; t 2 ~ t 3 时间段内,甲种群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大于 0 ,甲种群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B 项正确;图中乙在 t 5 的时候种群密度最大,所以 t 5 时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 t 4 时, C 项正确;甲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刻为 t 3 ,乙种群为 t 5 , D 项错误。 B 解析: N t + 1 / N t = 1 ,代表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当 N t + 1 / N t < 1 时,种群数量在减少,当 N t + 1 / N t > 1 时,种群数量在增加。甲种群在 0 ~ t 3 段,数量先减少再增加, A 项错误;乙种群在 0 ~ t 1 段 N t + 1 / N t > 1 ,且不变,种群数量呈 “ J ” 型增长, B 项正确;乙种群在 t 2 之后,种群数量还有一段时间在减少,因此乙种群在 t 2 时种群数量不是最少的, C 项错误;甲种群在 t 3 后 N t + 1 / N t > 1 ,且不变,种群数量呈 “ J ” 型增长, D 项错误。 1 . 种群数量增长的 “ J ” 型曲线和 “ S ” 型曲线分析 (1) 图 1 中曲线甲是 “ J ” 型增长曲线,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曲线乙是 “ S ” 型增长曲线,前提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阻力的有无造成的。 (2) 图 2 中 “ J ” 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分别是甲、丙, “ S ” 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分别是乙、丁。 2 .种群 “ J ” 型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 N t = N 0 λ t , λ 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1)λ > 1 时,种群密度增大,如图中 AB 段 ( 不包括 B 点 ) 。 (2)λ = 1 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如图中 B 、 D 点。 (3)λ < 1 时,种群密度减小,如图中 BD 段 ( 不包括 B 、 D 点 ) 。 命题点二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 3 . (2017 · 全国卷 Ⅰ ) 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 S 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图中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 A .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 .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 .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 .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 解析: 根据题图,种群数量约为最大种群数量的 1/ 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有最大持续产量。与甲、乙、丙点相比,在丁点时捕获,捕获后使种群处于最大增长速率附近,能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的目的。 4 . (2019 · 广东江门一模 ) 图甲和图乙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 ( 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 ) 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甲中曲线 a 代表死亡率,曲线 b 代表出生率 B .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甲的 E 点 C .图乙中在 F 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 .图乙中 G 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 解析: 图甲中曲线 a 代表出生率,曲线 b 代表死亡率;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 K / 2 时, E 点为 K 值;在 F 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图乙中的 G 点对应图甲中的 E 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S ” 型增长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 三图对比分析解读: (1) t 1 之前,种群数量小于 K /2 ,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 K /2 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 t 1 ~ t 2 ,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 t 2 时,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 0 。 1 . 实验原理 (1) 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等因素的影响。 (2) 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____________ 曲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____________ 曲线。 (3) 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 ____________ 法。 考点三 ( 实验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成分、空间、 pH 、 温度 “J” 型 “S” 型 显微计数 2 . 实验流程 等量 相同适宜环境 血细胞计数板 平均值 平均值 [ 延伸思考 ] 如图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相关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相当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哪种模型? 提示: 符合 “ S ” 型增长。 (2)de 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提示: 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 pH 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 (3) 试着在下面坐标系中画出酵母菌的增长速率的曲线。 提示: [ 归纳提炼 ] 1 . 实验注意事项 (1) 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2)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 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4) 制好装片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5) 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 “ 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 ” 的原则计数。 (6)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 4 ~ 5 个酵母细胞为宜。稀释培养液时要进行定量稀释,便于计算。 (7) 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 时间 (d) 1 2 3 4 5 6 …… 数量 ( 个 ) …… 2 . 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 (1) 血细胞计数板 ( 如下图所示 ) : 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 9 个大方格 ( 如上图 A 所示 ) ,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 1 mm 2 ,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 0.1 mm 。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 0.1 mm 3 。另外,中央大方格以细线等分为 25 个中方格 ( 如上图 B 所示 ) 。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 16 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 (2) 计算公式: ①在计数时,先统计 ( 图 B 所示 )5 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 25 ,就得出一个大方格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 1 mL 菌液中的总菌数。 ②设 5 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 A ,菌液稀释倍数为 B ,则 0.1 mm 3 菌液中的总菌数为 (A /5) × 25 × B 。已知 1 mL = 1 cm 3 = 1 000 mm 3, 1 mL 菌液的总菌数= (A/ 5)×25×10 000×B = 50 000A · B 。 命题点一 实验基础 1 . (2019 · 湖南怀化一模 ) 下列关于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 实验的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 ) A .从试管吸出培养液之前应静置一段时间 B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四条边上的菌数 C .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 D .将培养液滴到计数室中盖上盖玻片后镜检 C 解析: 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振荡,以使酵母菌混合均匀,减小实验误差;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菌数;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过多时,无法计数,应适当稀释;操作过程中,应先盖上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边缘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 2 . (2019 · 湖北孝感一模 ) 有关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 实验的操作,错误的是 ( ) A .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 B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培养液 C .不同实验组测得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D .对照组用不含有机物的培养液培养酵母菌 解析: 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可能会沉在培养瓶底部,取样部位不同,实验数据会偏差很大,因此吸取培养液前要轻轻振荡培养瓶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A 正确;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 B 正确;不同实验组测得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C 正确;该实验中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照组, D 错误。 D 命题点二 实验拓展 3 . (2019 · 山西太原一模 ) 研究人员为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置了 A 、 B 、 C 、 D 四组实验 ( 每组接种酵母菌数量一致 ) ,测得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各组的培养条件为实验 A 组: 20 mL 培养液;实验 B 组: 20 mL 培养液并在 a 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实验 C 组: 20 mL 培养液并仅在 a 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实验 D 组为理想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 A 、 B 、 C 、 D 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 曲线。种群增长的 “ J ” 型曲线和 “ S ” 型曲线属于 _________( 填 “ 数学 ” 或 “ 物理 ” ) 模型。 (2) 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 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和加盖盖玻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_____________ 在前。 (3)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本质是通过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 _________________ 。图中阴影部分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可以理解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Ⅲ 、 Ⅰ 、 Ⅱ 、“ J” 型 数学 血细胞计数板 加盖盖玻片 基因频率 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 解析 (1) 实验 A 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一定时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然后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最后减少,对应曲线 Ⅲ ;实验 B 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可以达到一个新的 K 值 ( K 1 ) ,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在 K 1 值,对应曲线 Ⅰ ;实验 C 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一定时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然后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在 a 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 K 值会增大,然后种群数量减少,对应曲线 Ⅱ ;实验 D 组为理想条件,酵母菌种群数量呈 “ J ” 型增长。种群增长的 “ J ” 型曲线和 “ S ” 型曲线属于数学模型。 (2) 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血细胞计数板,操作时,应该先加盖盖玻片,再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 (3)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本质是通过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题图中阴影部分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可以理解为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 1 .种群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 ) 2 .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 ) 3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一定能增加 ( ) 4 .每毫升河水中有 9 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 ) 5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密度 ( ) 课堂小结 · 内化体系 ……………………………………………………………………………………………………………… ◎ × × × × × 6 .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 ) 7 .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 ) 8 .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 “ J ” 型增长 ( ) 9 .不同种生物的 K 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 K 值固定不变 ( ) 10 .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 ) 11 .种群 “ J ” 型增长曲线中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均恒定不变 ( ) √ × × × √ × 1 .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 “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 ,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2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还与气候、食物等有关。此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与种群数量有关。 3 .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的种群密度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 ◎ 4 . “ S ” 型曲线的开始部分≠ “ J ” 型曲线: “ J ” 型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而 “ S ” 型曲线自始至终都具有环境阻力,因此不能认为 “ S ” 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 “ J ” 型曲线,只能说比较接近。 5 .环境容纳量≠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