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浙江省嘉兴市一中、湖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浙江省嘉兴市一中、湖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嘉兴市一中、湖州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蔗糖溶液中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再热水浴加热后呈红黄色 B. 根据糖类是否能被氧化分解,将其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C. 糖类是烟草叶肉细胞内唯一的能源物质 D. 纤维素不是组成植物细胞壁的唯一成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A.蔗糖是非还原糖,不能与本尼迪特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A错误;‎ B.根据糖类是否能被水解,将其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B错误;‎ C.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但不是唯一能源物质,脂肪、蛋白质也可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错误;‎ D.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有纤维素和果胶,D正确。‎ ‎2.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蛋白质分子都含有碳、氢、氧、氮、硫 B.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都不可恢复 C. 肽键中的 H 原子来自氨基酸中的氨基 D.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实验需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 A 和 B ‎【答案】C ‎【解析】‎ ‎【详解】A、蛋白质分子都含有碳、氢、氧、氮,有的含有硫,A错误;‎ B、载体蛋白会与被转运的分子或离子结合而改变形状,于是把分子或离子转运至膜的另一侧,将分子或离子释放后,载体蛋白又恢复至原来的形状,B错误;‎ C、肽键中的 H 原子来自氨基酸中的氨基,C正确;‎ 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应先向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1mL,摇匀,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0.01g/mL CuSO4溶液)4滴,摇匀,D错误。‎ 故选C。‎ ‎3.膜蛋白对质膜功能的实现非常重要,下列不属于膜蛋白功能的是 A. 控制某些分子和离子的出入 B. 催化化学反应的进行 C. 构成细胞膜结构的基本骨架 D. 识别细胞外化学物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控制某些分子和离子的出入由膜上的载体蛋白承担,A选项正确;催化化学反应的进行由膜上的蛋白酶承担,B选项正确;构成细胞膜结构的基本骨架是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不是膜蛋白,C选项错误;识别细胞外的化学物质由膜上的糖蛋白承担,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C。‎ ‎4.生物含有的核酸种类不同,下列关于各种生物的核酸中含有的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的种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生物 T2噬菌体 细菌 SARS病毒 小麦 碱基种类 ‎5种 ‎8种 ‎4种 ‎5种 五碳糖种类 ‎1种 ‎2种 ‎2种 ‎2种 核苷酸种类 ‎5种 ‎8种 ‎8种 ‎8种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T2噬菌体只含有一种核酸:DNA,因此含有4种碱基(A、T、G、C)、1种五碳糖(脱氧核糖)和4种脱氧核苷酸,A错误;‎ B、D、细菌和小麦都含有两种核酸:DNA和RNA,因此都含有5种碱基(A、T、G、C、U)、2种五碳糖(脱氧核糖与核糖)和8种核苷酸(4种脱氧核苷酸与4种核糖核苷酸),B 错误、D正确;‎ C、SARS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RNA,因此含有4种碱基(A、U、G、C)、1种五碳糖(核糖)和4种核糖核苷酸,C错误。 . ‎ 故选D。‎ ‎5.ATP是细胞中能量的通用“货币”。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TP中脱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就成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 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但不可以转化为光能 C. 一般情况下,ATP中高能磷酸键所含能量都能为生命活动直接供能 D. 细胞内合成蛋白质时会消耗ATP,蛋白质水解时会产生ATP ‎【答案】A ‎【解析】‎ ‎【详解】A、ATP中脱掉两个磷酸基团后,余下的结构包含有一分子的磷酸、一分子的核糖和一分子的腺嘌呤,该结构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正确;‎ B、ATP的形成途径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因此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ATP水解释放出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光能,如萤火虫的发光,B错误;‎ C、一般情况下,ATP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所含能量能为生命活动直接供能,C错误;‎ D、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和翻译过程都会消耗ATP,但蛋白质水解时不会产生ATP,D错误。‎ 故选A。‎ ‎6.下表是验证酶某种特性的实验记录表(单位:mL)。据表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 ‎1‎ ‎2‎ ‎3‎ ‎4‎ ‎5‎ ‎6‎ ‎1%淀粉溶液 ‎3‎ ‎3‎ ‎3‎ ‎2%蔗糖溶液 ‎3‎ ‎3‎ ‎3‎ 新鲜唾液 ‎1‎ ‎1‎ 蔗糖酶溶液 ‎1‎ ‎1‎ 本尼迪特试剂 ‎2‎ ‎2‎ ‎2‎ ‎2‎ ‎2‎ ‎2‎ 实验结果 A. 需将表格里的溶液同时加入对应组别的试管中 B. 组3和组6的实验结果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C. 组3~6要在37°C 恒温水浴保温是满足酶的最佳反应条件 D. 若组5中出现阳性反应,组1未出现,原因即是淀粉溶液中含有蔗糖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分析各组别试管中所加入物质的差异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酶的专一性,不能将表格里的溶液同时加入对应组别的试管中,组1和组2的试管中加入物质的顺序是:本尼迪特试剂 2mL→1%淀粉溶液或2%蔗糖溶液,组3~6的试管中加入物质的顺序是:新鲜唾液1mL或蔗糖酶溶液 1mL→1%淀粉溶液或2%蔗糖溶液→充分混匀后,放在 37℃恒温水浴中保温,15min 后取出→加入本尼迪特试剂2mL,摇匀,放在沸水浴中煮2~3min,A错误;‎ B、组3和组6的自变量有两个,即底物的不同与酶溶液的不同,因此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B错误;‎ C、酶促反应温度属于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组3~6要在37°C 恒温水浴保温是满足酶的最佳反应条件,C正确;‎ D、若组1中未出现阳性反应,说明1%淀粉溶液中没有还原糖,若组5中出现阳性反应,原因可能是蔗糖酶溶液中含有还原糖或淀粉溶液中含有蔗糖,也可能是滴管混用或组5使用的试管不洁净(如试管壁残留有蔗糖或还原糖等),D错误。‎ 故选C。‎ ‎7.真核细胞需氧呼吸的基本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阶段 A 为糖酵解,该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中 B. 阶段 B 为柠檬酸循环,该过程的产物有 ATP、[H]、CO2‎ C. 阶段 A 和阶段 B 为阶段 C 提供[H]‎ D. 需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少部分转化为热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阶段 A 在细胞质基质中把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该过程叫做糖酵解, A.正确 阶段 B 丙酮酸和水分解成[H]、CO2,同时形成ATP,为柠檬酸循环,B正确.‎ 阶段 A 和阶段 B 都产生[H],[H]在C阶段和氧气反应生成水,C正确.‎ 需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热能,少部分储存在ATP中,D错误.‎ ‎8.以下有关细胞周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时间总是长于分裂期 B. 能进行分裂的细胞均有细胞周期 C. 细胞发生癌变后,其细胞周期会变长 D. 若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连续分裂的细胞,细胞将会停留在分裂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时间远远大于分裂期,A正确;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B错误;细胞发生癌变后,其细胞周期会变短,C错误;若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连续分裂的细胞,细胞将会停留在分裂间期,D错误。‎ ‎9.影响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浓度、酶的浓度等。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在A点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B. 在C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基本不变 C. 在A点提高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D. 在C点提高反应物浓度,产物不会再增加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反应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在体外最适温度条件下测定的,在A点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因酶的活性降低而导致反应速率变慢,A错误;‎ B、BC段(含C点),酶促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说明限制因素是酶的浓度,因此在C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会加快,B错误;‎ C、在B点之前(含A点),酶促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说明限制因素是反应物浓度,所以在A点提高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C正确;‎ D、结合对C选项的分析可知,在C点限制酶促反应的因素是酶的浓度,因此提高反应物浓度,酶促反应速率不变,但产物会增加,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个细胞均会经历产生、分化、凋亡的过程 B. 衰老细胞中所有酶的活性降低 C. 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 mRNA 种类改变 D. 癌细胞易转移是因为质膜表面不存在粘连蛋白 ‎【答案】C ‎【解析】‎ ‎【详解】A、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不会发生细胞凋亡,A错误; ‎ B、衰老细胞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B错误;‎ C、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mRNA是转录的产物,因此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 mRNA 种类改变,C正确;‎ D. 癌细胞细表面的粘连蛋白很少或缺失,容易在组织间转移,D错误。‎ 故选C。‎ ‎11.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甲同学分别从图①②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分别从图①③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 B. 乙同学的实验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 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 DR 约占 1/4‎ D. 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烧杯后,再重复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①②所示烧杯中的小球标有的字母D和d表示一对等位基因,因此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即受精作用,A错误;‎ B、①③所示烧杯中的小球标有的字母分别为D和d、R和r,D与R或r及d与R或r为非等位基因,所以乙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正确;‎ C、乙同学从①所示烧杯中抓取的小球为D的概率为1/2,从③所示烧杯中抓取的小球为R的概率为1/2,因此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 DR 约占 1/4,C正确;‎ D、在实验操作中,随机抓取完一次要将小球放回原烧杯并搅匀,以保证每个烧杯中两种颜色的小球数量相等,再重复抓取,D正确。‎ 故选A。‎ ‎12.下列关于细胞全能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通常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法表现出细胞的全能性 B. 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雄蚁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得动物体细胞难以表达全能性 D. 细胞具有全能性是因含有本种群基因库中所有基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通常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即没有控制生物全套的遗传物质,所以无法表现出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 B.根据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可知,只要是由单独的细胞直接发育成完整的生物个体则体现了该细胞的全能性,B正确;‎ C.动物体细胞就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产生了一些特定物质,导致动物细胞难以表达其全能性,C正确;‎ D.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内含有个体发育所需的全部基因,D错误。‎ ‎13.为了确定甲乙两溶液的成份,某同学通过实验得到下表的现象,分析下表,可推测 溶液 双缩脲试剂 碘液 本尼迪特试剂 甲 ‎+‎ ‎-‎ ‎-‎ 乙 ‎-‎ ‎++‎ ‎-‎ 甲、乙混合 ‎+‎ ‎+‎ ‎+‎ 注:“+”显色,“++”显色更深;“-”不显色。‎ A. 甲溶液含有淀粉 B. 混合溶液含有淀粉酶 C. 混合溶液不含淀粉 D. 乙溶液含有还原糖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溶液遇碘液和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均无显色反应发生,但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则有显色反应发生,说明甲溶液不含淀粉和还原糖,但含有蛋白质,A错误;‎ D、乙溶液遇碘液会呈现显色反应,但用本尼迪特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检测都没有显色反应发生,说明乙溶液含有淀粉,但不含还原糖和蛋白质,D错误;‎ B、C、结合对A与D选项的分析可知:甲溶液含有蛋白质,乙溶液含有淀粉,二者均不含还原糖,混合溶液遇碘液会呈现显色反应,用本尼迪特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检测都有显色反应发生,说明混合溶液含有淀粉,甲溶液含有的蛋白质为淀粉酶,在淀粉酶的催化下淀粉被水解为还原糖,因此混合溶液含有淀粉酶, B正确,C错误。‎ 故选B。‎ ‎14.图是真核生物细胞核中信使RNA合成过程图,请根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③表示DNA聚合酶 B. ③会沿着DNA整条长链为单位进行转录 C. ②合成后直接与核糖体结合并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D. R区段的状态在细胞分裂中期很难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③表示RNA聚合酶,A错误;‎ B、转录不是沿着整条DNA 长链进行的,当③所示的RNA 聚合酶与 DNA 分子的某一启动部位相结合时,包括一个或者几个基因的 DNA 片段的双螺旋解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游离的核苷酸碱基与 DNA ‎ 模板链上的碱基配对,并通过磷酸二酯键聚合成与该片段 DNA 相对应的 RNA 分子,B错误;‎ C、图示为真核生物细胞核中信使RNA合成过程,②所示的mRNA合成后通过核孔达到细胞质,然后与核糖体结合并控制蛋白质的合成,C错误;‎ D、R区段处于解旋状态,而在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高度螺旋化,所以R区段的状态在细胞分裂中期很难出现,D正确。‎ 故选D。‎ ‎15.某种群内,XBXB、XBXb、XbY、XBY基因型的个体均占22%,则b的基因频率为( )‎ A. 50% B. 45.3% C. 43.6% D. 33.3%‎ ‎【答案】C ‎【解析】‎ ‎【详解】已知基因型为XBXB、XBXb、XbY、XBY基因型的个体均占22%,则XbXb占12%,则Xb的基因频率=Xb的个数/(XB的个数+Xb的个数)×100%=(22+22+12×2)/(44×2+22+22+12×2)×100%≈43.6%,C正确。‎ ‎16.用秋水仙素处理某二倍体植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得到四倍体,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用四倍体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二倍体 B. 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C. 四倍体植株茎秆粗壮,叶、果实较大,但结实率低 D. 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的物种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都称为单倍体,错误;‎ B、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内染色体不能正常分配到两个细胞中,造成数目加倍,正确; ‎ C、四倍体植株茎秆粗壮,叶、果实较大,但结实率低,正确; D、普通的二倍体与四倍体,两者杂交产生的三倍体不可育,因此两者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的物种,正确。‎ 故选A。‎ ‎17.下列是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法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 多数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生物遗传物质是RNA B. 生物体细胞核遗传由DNA控制,细胞质遗传由RNA控制 C. DNA和RNA共同控制生物性状,但是DNA起主要作用 D. 生物体多数性状是由DNA控制的,少数是由RNA控制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正确;‎ B、生物体细胞核遗传由DNA控制,细胞质遗传也由DNA控制,B错误;‎ C、遗传物质控制生物性状,C错误;‎ D、就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而言,生物体的性状都是由DNA控制的,少数病毒(RNA病毒)的性状是由RNA控制的,D错误。‎ 故选A。‎ ‎18.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 B. 自然选择是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 C.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基因型,从而影响基因频率 D. 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答案】C ‎【解析】‎ ‎【详解】自然选择使得生物个体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A正确.‎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因此是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B正确.‎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从而影响基因频率,C错误.‎ 自然选择淘汰对个体存活和繁殖不利的性状,有利的性状保留,D正确.‎ ‎19.下列关于作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杂交育种一般可以将两个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 B.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转基因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C. 杂合二倍体水稻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的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 D. 不育的三倍体无籽西瓜形成,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杂交育种一般可以将两个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A错误.‎ 诱变可以导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转基因是不同物种的基因重组,B正确.‎ 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和诱导单倍体的幼苗产生纯合二倍体的过程,C错误.‎ 三倍体无籽西瓜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D错误.‎ ‎20.取某 XY 决定型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含 3H 标记的胸腺嘧啶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 期后,转移至普通培养基中直至完成减数分裂(不考虑染色体片段交换和实验误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可能有 1 条 Y 染色体带有 3H 标记 B. 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可能有 2 条 Y 染色体带有 3H 标记 C. 可能有 4 个精细胞含有 3H 标记染色体 D. 可能有 6 个精细胞含有 3H 标记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 B.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有0或1或2条Y染色体,但由于起始染色体中只有一条链带标记,所以即便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两条Y染色体也只有一条带有3H标记,故A正确,B错误;‎ C.由于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标记的DNA分子将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两极,因此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精细胞可能是2、3、4个,因此两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至少有4个精细胞含有3H标记染色体,C正确;‎ D.根据C选项的分析可知,若同时考虑两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8个精细胞中,则可能有6个精细胞含有 3H 标记染色体,D正确。‎ ‎21.下图是水稻的两种不同的育种方法流程图。向水稻转入4个特定基因后获得的转基因水稻“黄金大米”能合成β—胡萝卜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两种育种方法都运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具体体现在①③⑤过程中 B. 若要获得低产不抗病的植株作研究材料,采用左侧的方法更简便易操作 C. 用图示方法无法获得“黄金大米”,但用诱变育种获得该新品种的概率会较大 D. 图中的⑧过程一般无需处理所有的幼苗,且⑦、⑧过程可以调换次序做 ‎【答案】B ‎【解析】‎ ‎【详解】A、①②③④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⑤⑥⑦⑧为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发生在①②④⑤⑥过程中,A错误;‎ B、若要获得低产不抗病的植株作研究材料,采用左侧所示的杂交育种方法更简便易操作,B正确;‎ C、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依题意可知:“黄金大米”是向水稻转入4个特定基因后获得的,属于基因工程育种,因此用图示方法无法获得“黄金大米”,但用诱变育种获得该新品种的概率会很低,C错误; ‎ D、⑦是花药离体培养,⑧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欲获得高产抗病新品种,可以先对⑦过程获得的幼苗进行抗病接种实验,然后对具有抗病性状的幼苗进行人工诱导,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图中的⑧过程一般无需处理所有的幼苗,但⑦、⑧过程不能调换次序做,D错误。‎ 故选B。‎ ‎22. 下图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以①为模板,在4个核糖体中可合成多条结构相同的多肽链 B. 该过程的模板是核糖核酸,原料是游离的氨基酸 C. ①的合成场所主要是细胞核,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 D. 若①的一段碱基序列为—AUGGCA—,则其模板DNA链上对应的碱基序列为—ATGGCA—‎ ‎【答案】D ‎【解析】‎ 图示过程是翻译过程,模板是mRNA①,原料是游离的氨基酸,在4个核糖体中合成的多肽链结构相同,A 、B正确;翻译的场所可以是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从肽链的长短可以发现按时间先后多肽链的合成依次是②③ ④⑤,所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C正确;若①的一段碱基序列为—AUGGCA—,则其模板DNA链上对应的碱基序列为—TACCGT—,D错误。‎ ‎23.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单基因病在出生后发病率较高,随后逐渐降低 B. 人类遗传病是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中含致病基因所引起的 C. 遗传病患者或遗传性异常性状表现者及家属需进行遗传咨询 D. 羊膜腔穿刺技术仅用于诊断胎儿是否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答案】C ‎【解析】‎ ‎【详解】A.单基因病整体发病率都较低,其中在出生时发病率最高,而出生前后发病率较低,A错误;‎ B.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错误;‎ C.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预防遗传病发生的有效手段,所以有遗传病的患者或遗传性异常性状表现者及家属在结婚前和怀孕前需进行遗传咨询,目的是预防遗传病,C正确;‎ D.羊膜腔穿刺技术是通过抽取羊水进行离心,一方面可以分析羊水的成分是否正常,另一方面可以分析其中的胎儿细胞,用于诊断胎儿是否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 ‎24.下图为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中被侵染的细菌也必须含有35S标记 B. 该组实验用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技术分离得到悬浮液和沉淀 C. 35S 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悬浮液,保温侵染时间长短不会影响放射性的分布 D. 若用 32P 标记的 T2 噬菌体去侵染细菌,少数子代噬菌体的 DNA 分子双链均含 32P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验中被侵染的细菌不应含有35S标记,A错误;‎ B、该组实验用离心技术进行分离,让悬浮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B错误;‎ C、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细胞外,因细菌的质量重于噬菌体,所以搅拌、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蛋白质外壳主要集中在悬浮液中,可见,35S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悬浮液,保温侵染时间长短不会影响放射性的分布,C正确;‎ D、32P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在噬菌体的DNA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来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依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可推知:若用 32P 标记的 T2 噬菌体去侵染细菌,少数子代噬菌体的 DNA 分子只有一条链含 32P,D错误。‎ 故选C。‎ ‎25.先天性聋哑病的主要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此外还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伴 X 隐性遗传。下图是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已知该家族聋哑遗传病涉及两对等位基因,两对基因之间无相互作用,每对均可单独导致聋哑,且Ⅰ1 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不考虑突变)‎ A. Ⅱ5 和Ⅲ8 聋哑病的遗传方式一定不一样 B. Ⅰ2 一定含有两个致病基因,Ⅱ4 基因型与Ⅰ2 相同的概率为 1/2‎ C. 若Ⅱ6 携带两个致病基因,则Ⅲ7 与Ⅲ9 结婚,后代表现为聋哑的概率为 9/28‎ D. 若Ⅱ6 携带两个致病基因,则Ⅲ10 含有两个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5/32‎ ‎【答案】D ‎【解析】‎ ‎【详解】A、系谱图显示:Ⅰ1和Ⅰ2均正常,其儿子Ⅱ5患聋哑病,说明该聋哑病为隐性遗传,再结合题意“Ⅰ1 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可进一步推知:Ⅱ5所患聋哑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Ⅱ3和Ⅱ4均正常,其女儿Ⅲ8患聋哑病,说明Ⅲ8所患聋哑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Ⅱ5 和Ⅲ8 聋哑病的遗传方式一定不一样,A正确;‎ B、假设常染色体上的聋哑基因为h,X染色体上的聋哑基因为t,则Ⅲ8的基因型为hh,Ⅱ3和Ⅱ4的基因型均为Hh,Ⅱ5的基因型为XtY,进而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HHXTY和HhXTXt,Ⅱ4的基因型为1/2HhXTXT、1/2HhXTXt,可见,Ⅰ2 一定含有两个致病基因,Ⅱ4 基因型与Ⅰ2 相同的概率为 1/2,B正确;‎ C、D、结合对B选项的分析可知:Ⅲ7的基因型为1/3HHXTY、2/3HhXTY,Ⅱ5的基因型为1/2HH XtY、1/2Hh XtY,若Ⅱ6 携带两个致病基因,则Ⅱ6的基因型为HhXTXt,进而推知Ⅲ9的基因型为3/7HHXTXt、4/7HhXTXt,所以Ⅲ7 与Ⅲ9 结婚,后代表现为聋哑的概率为1-[1-(2/3×4/7×1/4hh)] ×(1-1/4 XtY)=9/28,Ⅲ10可能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HHXtY∶HhXtY∶hhXtY∶hhXTY=3∶4∶1∶1,可见,Ⅲ10 含有两个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4/9,C正确,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图1为溶酶体(内部pH为5左右)在细胞异体吞噬形成过程和部分功能示意图。图2为某种真核细胞中有关物质合成示意图,标号①~⑤表示结构或物质,a~e生理过程。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的初级溶酶体直接来自于[ ]_______,溶酶体具有“消化”作用是因为其内部含有多种_______。溶酶体内的物质少量泄露到细胞溶胶中不会引起该细胞损伤,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细胞溶胶与溶酶体内的____________不同,导致酶活性降低或失活。‎ ‎(2)异体吞噬过程中,细胞能识别病原体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次级溶酶体完成“消化”作用后,一部分物质(如氨基酸)可以借助于其膜上的____________转运至细胞溶胶中供代谢使用;一部分物质形成残体,可通过_________方式排出细胞。 ‎ ‎(3)部分留在细胞内的残体多为脂褐质(一种色素 ),其数量逐年增多。存在大量脂褐质的细胞可能还具备的特征有_____________(多选,填字母)。‎ A. 细胞核体积变大  B. 细胞间的黏着性下降 C. 线粒体体积减小 D. 许多酶活性降低 ‎(4)图2中属于转录过程的是__________(写字母编号);过程a除了需要与解旋相关酶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酶;过程c中,三个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是_________(相同/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适宜的方式表达图2中,前体蛋白合成过程中的信息表达过程: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③ 高尔基体 (2). 酸性水解酶 (3). pH (4). 受体(糖蛋白) (5). 载体(蛋白) (6). 胞吐 (7). A、D (8). b、d (9). DNA聚合 (10). 相同 (11). 由同一条mRNA控制合成 (12). 基因(DNA)—转录→ mRNA—翻译→前体蛋白 ‎【解析】‎ ‎【详解】(1)分析图1可知:初级溶酶体直接来自于[③]高尔基体;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因此具有“消化”作用。由于细胞溶胶与溶酶体内的pH不同,导致酶活性降低或失活,因此溶酶体内的物质少量泄露到细胞溶胶中不会引起该细胞损伤。‎ ‎(2) 异体吞噬过程中,细胞能识别病原体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由图可知,次级溶酶体完成“消化”作用后,一部分物质(如氨基酸)可以借助于其膜上的载体(蛋白)转运至细胞溶胶中供代谢使用;一部分物质形成残体,可通过胞吐方式排出细胞。‎ ‎(3) 存在大量脂褐质的细胞可能为衰老的细胞。衰老的细胞,其细胞核体积增大,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速度减慢,但线粒体体积减小不是衰老的细胞具备的特征。癌细胞的细胞间的黏着性下降。综上分析,A、D正确。‎ ‎(4) 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因此图2中属于转录过程的是b、d;过程a为DNA复制,除了需要与解旋相关酶外,还需要DNA聚合酶;过程c为翻译。在过程c中,三个核糖体与同一条mRNA结合,说明三个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是由同一条mRNA控制合成的,所以这三个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是相同的。‎ ‎(5) 图2中,前体蛋白合成过程中的信息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可以表示为:基因(DNA)—转录→ mRNA—翻译→前体蛋白。‎ ‎27.光合作用是植物最重要的物质能量代谢活动,其部分过程如图1所示。科研人员将玉米叶肉细胞中的PEPC酶基因导入水稻后,测得光照强度对转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气孔导度及叶肉细胞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光合速率即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减去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速率)。‎ ‎(1)图l所示反应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该过程中,物质①和②‎ 除了为磷酸甘油醛的生成过程提供能量外,还分别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使图1磷酸甘油酸(C3)含量快速上升,改变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 A.光照条件不变,停止供给CO2 B.光照条件不变,增加供给CO2‎ C.CO2条件不变,从明处移到暗处 D.CO2条件不变,从暗处移到明处 ‎(3)要获得图3中的曲线,实验应设置的最佳条件组合是_____________。‎ ‎①外界环境CO2浓度保持不变 ②环境温度保持不变 ‎ ‎③空气湿度保持不变 ④光照强度保持不变 ‎ ‎⑤各取一株水稻植株 ⑥分别选用肥沃土壤和贫瘠土壤种植 ‎(4)据图2和3分析,光照强度为10~14×102μmol·m﹣2·s﹣1时,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该时段温度过高,气孔关闭以减少_________散失。此时原种水稻的光合速率____________(填:“加快”、“减慢”或“基本不变”)。‎ ‎(5)分析图2和3中信息,转基因水稻更适宜栽种在______的环境中;PEPC酶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 ‎(6)据题干和图3分析,当光照强度为b时,两种水稻体内有机物的净积累量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0,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磷酸基团和氢 (3). BC (4). ①②③ (5). 水分 (6). 基本不变 (7). 光照强度较强 (8). 提高气孔导度(和提高水稻在强光下的光合速率) (9). 小于 (10). 而非绿色细胞还要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 ‎【解析】‎ ‎【详解】(1) 图1表示光合作用的碳反应过程,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该过程中,物质①和②分别表示ATP和NADPH,除了为磷酸甘油醛的生成过程提供能量外,还分别提供了磷酸基团和氢。‎ ‎(2) CO2与C5结合生成C3,C3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的作用下生成有机物和C5。若要使C3含量快速上升,可以在光照等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供给CO2,以促进C3的生成,也可以在CO2浓度等其他条件不变时降低光照强度,通过降低NADPH和ATP的生成量来减少对C3的消耗。综上分析,A、D错误,B、C正确。‎ 故选BC。‎ ‎(3) 图3中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与水稻的品种,因变量是光合速率,CO2‎ 浓度、温度、湿度等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均为无关变量,而无关变量因保持相同且适宜。为了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设置重复实验,每组水稻幼苗不能只有一株。综上分析,要获得图3中的曲线,实验应设置的最佳条件组合是①②③。‎ ‎(4) 在光照强度为10~14×102μmol·m﹣2·s﹣1时,由于光照过强导致叶片温度过高,蒸腾失水过多,引起气孔关闭,以减少水分散失,这正是图2所示的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下降的可能原因。由图3可知:在光照强度为10~14×102μmol·m﹣2·s﹣1时,原种水稻的光合速率已经达到最大且保持稳定,所以此时原种水稻的光合速率基本不变。‎ ‎(5) 分析图2和3中信息,当光照强度增大时,转基因水稻的气孔导度大于原种水稻,有利于转基因水稻从环境中吸收更多的CO2,以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所以转基因水稻更适宜栽种在光照强度较强的环境中。由此可推知:转基因水稻导入的PEPC酶所起的作用是:提高气孔导度和提高水稻在强光下的光合速率。 ‎ ‎(6) 依题意可知:图3纵坐标所示的光合速率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当光照强度为b时,两种水稻叶肉细胞的净光合速率等于零,而二者体内的非绿色细胞还要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所以当光照强度为b时,两种水稻体内有机物的净积累量小于零。‎ ‎28.某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Ee,下图1~4是其体内某一个细胞增殖过程中的部分分裂图像,图5、图6为描述该动物体内细胞增殖过程中相关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图7为该过程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4细胞分裂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图1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由图1和图4所标注基因可推知,在该细胞增殖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该细胞最终形成的最重要的子细胞基因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图5中的b代表核DNA含量,则c最可能代表_______________的含量。图1~4中,与图5表示数量相符的是________________。‎ ‎(3)该动物体内的细胞在增殖过程中,当发生着丝粒分裂后,细胞将处于图6中的_____‎ ‎___组。‎ ‎(4)图7中CD段,细胞内含有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____________个核DNA分子。图1~4中,与图7中HI段相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图)2→(图)3→(图)1→(图)4 (2). 次级卵母细胞 (3). 基因突变 (4). AbE或Abe (5). 染色单体 (6). (图)3 (7). b、c (8). 4 (9). 8 (10). (图)1和(图)4‎ ‎【解析】‎ ‎【详解】(1) 图1~4是某哺乳动物体内某一个细胞增殖过程中的部分分裂图像。图1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2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图3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因其细胞膜从偏向细胞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所以该细胞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该哺乳动物的性别为雌性;图4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综上分析可知:图1~4细胞分裂的先后顺序是(图)2→(图)3→(图)1→(图)4。分析图1与图3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可推知:图1细胞的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该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Ee。对比分析图1和图4细胞中的染色体及其所标注的基因可知:在图1细胞中,组成白色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均为Ab,组成黑色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出现了等位基因E和e,说明在该细胞增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该细胞最终形成的最重要的子细胞(卵细胞)基因型为AbE或Abe。 ‎ ‎(2) 图5中,a∶b∶c=2n∶4n∶4n,a为染色体,其数目为2n,等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若b代表核DNA含量,则c最可能代表染色单体的含量。图1~4中,与图5表示数量相符的是图3。‎ ‎(3) 着丝粒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依据图6呈现的各组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可推知:该哺乳动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b组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组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可见,该动物体内的细胞在增殖过程中,当发生着丝粒分裂后,细胞将处于图6中的b、c组。 ‎ ‎(4) 图3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与该哺乳动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图7中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有8条染色体,含有4个染色体组,8个核DNA分子。图7中HI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图1~4中,与图7中HI段相对应的是图1和图4。‎ ‎29.果蝇的灰身和黑身、红眼和白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R、r控制。某科研小组用一对灰身红眼果蝇进行了杂交实验,得到的F1表现型及比例如表,请回答:‎ 灰身红眼 黑身红眼 灰身白眼 黑身白眼 雄性 ‎3/15‎ ‎1/15‎ ‎3/15‎ ‎1/15‎ 雌性 ‎5/15‎ ‎2/15‎ ‎0‎ ‎0‎ ‎(1)控制果蝇体色和眼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表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不吻合,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成活。若假设成立,则F1成活的果蝇共有__________种基因型。为进一步确定假设中的内容,科研小组将F1中所有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杂交,发现F2代雄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7∶3,则不能发育的受精卵基因型应为_____________。‎ ‎(3)让F1灰身白眼雄果蝇与黑身红眼雌果蝇自由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4)缺刻翅是X染色体部分缺失的结果(用XN表示),其缺失片段较大,连同附近的R(r)基因一同缺失,染色体组成为XNXN和XNY的个体不能存活。果蝇的缺刻翅属于染色体_____________变异。上图所示杂交组合所得子代中,红眼∶白眼=_____________,正常翅∶缺刻翅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1). 自由组合 (2). 两对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 (3). AAXRXR或AAXRX r (4). 11 (5). AAXRXR (6). 1/12 (7). 结构 (8). 2∶1 (9). 2∶1‎ ‎【解析】‎ ‎【详解】(1) 依题意并分析表格信息可知:一对灰身红眼果蝇进行杂交,F1中出现了黑身白眼的个体,说明显性性状分别是灰身、红眼。在F1中,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中的红眼∶白眼=1∶1,说明红眼和白眼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控制眼色的基因R与r位于X染色体上;在F1的雄果蝇与雌果蝇中,灰身与黑身的比值依次为3∶1和接近3∶‎ ‎1,说明灰身和黑身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联,控制体色的等位基因A与a位于常染色体上。综上分析,控制果蝇体色和眼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符合基因的组合自由规律。‎ ‎(2) 结合对(1)的分析可推知:双亲的基本型分别是AaXRXr 、AaXRY。在理论上,两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2∶1,XRXR∶XRXr∶XRY∶XrY=1∶1∶1∶1。F1雄果蝇的性状分离比为灰身红眼(3A_XRY)∶黑身红眼(1aaXRY)∶灰身白眼(3A_XrY)∶黑身白眼(1aa XrY)=3∶1∶3∶1,该比值与实验结果相符;F1雌果蝇的性状分离比为灰身红眼(3A_XRXR+3A_XRXr)∶黑身红眼(1aaXRXR+1aaXRXr)=6∶2,该比值与实验结果为5∶2的比值不相符;F1雄果蝇∶雌果蝇=1∶1,该比值与实验结果为8∶7的比值不相符。综上分析说明,在F1雌果蝇的灰身红眼个体中没有基因型为AAXRXR或AAXRXr的个体,究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AXRXR或AAXRXr的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成活。若假设成立(基因型为AAXRXR或AAXRXr的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成活),则F1成活的果蝇共有3(AA、Aa、aa)×4(XRXR、XRXr、XRY、XrY)-1(AAXRXR或AAXRXr)=11种基因型。如果不能发育的受精卵基因型应为AAXRXR,则F1中所有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5AAXRXr、2/5AaXRXR、2/5AaXRXr,产生的雌配子为4/10AXR、2/10AXr、3/10aXR、1/10aXr,F1中所有灰身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1/3AAXrY、2/3AaXrY,产生的雄配子为2/6AXr、2/6AY、1/6aXr、1/6Ay,因此将F1中所有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杂交,F2代雄果蝇中,红眼∶白眼=(4/10AXR+3/10aXR)×(2/6AY+1/6Ay)∶(2/10AXr+1/10aXr)×(2/6AY+1/6Ay)=7∶3,与题意相符。‎ ‎(3) F1灰身白眼雄果蝇灰身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1/3AAXrY、2/3AaXrY,产生的雄配子为2/6AXr、2/6AY、1/6aXr、1/6Ay,F1黑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2aaXRXR、1/2aaXRXr,产生的雌配子为3/4aXR、1/4aXr。让F1灰身白眼雄果蝇与黑身红眼雌果蝇自由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1/4aXr×1/6aXr+1/4aXr×1/6aY=1/12。‎ ‎(4) 缺刻翅是X染色体部分缺失的结果,因此果蝇的缺刻翅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XRXN与XrY杂交,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RXr∶XNXr∶XRY∶XNY=1∶1∶1∶1,其中染色体组成为XNY的个体不能存活,所以图示杂交组合所得子代中,红眼∶白眼=2∶1,正常翅∶缺刻翅(XNXr)的比例为2∶1。‎ ‎30.对下列生物学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 ‎(1)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DNA的复制过程”的活动,结果如图所示。其中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a、b、c表示离心管编号,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 ‎(1)本活动运用了_____和_____技术。c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是_____(填“15N﹣15N﹣DNA、14N﹣14N﹣DNA”或“14N﹣15N﹣DNA、14N﹣14N﹣DNA”或“14N﹣15N﹣DNA、15N﹣15N﹣DNA”),实验结果说明DNA的复制方式是_____。‎ ‎(2)在研究人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体积和数量变化的实验中,观测到在0.4%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体积变大,数量减少,其原因是_____。基于上述实验现象,怎样才能用红细胞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细胞膜?_____‎ ‎(3)在细胞分裂间期,线粒体的数目增多,其增多的方式有3种假设:Ⅰ.细胞利用磷脂、蛋白质等重新合成;Ⅱ.细胞利用其他生物膜装配形成;Ⅲ.线粒体分裂增殖形成。有人通过放射性标记实验,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探究,方法如下:首先将一种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自身不能合成胆碱)在加有3H标记的胆碱(磷脂的前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转入另一种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定期取样,检测细胞中线粒体的放射性。结果如下:‎ 标记后细胞增殖的代数 ‎1‎ ‎2‎ ‎3‎ ‎4‎ 测得的相对放射性 ‎2.0‎ ‎1.0‎ ‎0.5‎ ‎0.25‎ ‎①实验中采用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目的是_____。‎ ‎②实验中所用的“另一种培养基”在配制成分上的要求是_____。‎ ‎③通过上述实验,初步判断3种假设中成立的是_____(在Ⅰ、Ⅱ、Ⅲ中选择)。‎ ‎【答案】 (1). 同位素示踪(同位素标记) (2). 密度梯度离心 (3). 14N﹣15N﹣DNA、14N﹣14N﹣DNA (4). 半保留复制 (5). 红细胞渗透吸水膨胀,且部分红细胞破裂 (6). 将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细胞吸水涨破,然后进行离心处理 (7). 排除细胞内自身合成的胆碱对实验的干扰 (8). 成分与前一步骤的培养基相同,只是胆碱没有3H标记 (9). Ⅲ ‎【解析】‎ ‎【详解】(1)由题意“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和“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可知,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同位素标记)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分析图示可知:a管中的DNA密度最大,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15‎ ‎ 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其DNA都是15N﹣15N﹣DNA;b管中的DNA密度介于a、c管中的之间,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都是14N﹣15N﹣DNA;c管中的DNA密度一半介于a、c管中的之间,一半最小,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一半是14N﹣15N﹣DNA,一半是双链都为14N﹣14N﹣DNA,分析实验结果说明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2)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体积和数量变化的会发生变化,在0.4%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体积变大,数量减少,说明此时NaCl溶液的浓度小于红细胞细胞质的浓度,红细胞渗透吸水膨胀,且部分红细胞破裂。要用红细胞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细胞膜需要将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细胞吸水涨破,然后进行离心处理。‎ ‎(3)已知在细胞分裂间期,结构乙的数目增多,其增多的方式有3种假设:Ⅰ.细胞利用磷脂、蛋白质等重新合成;Ⅱ.细胞利用其他生物膜装配形成;Ⅲ.结构乙分裂增殖形成。有人通过放射性标记实验,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探究:首先将一种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加有3H标记的胆碱(磷脂的前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转入另一种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定期取样,检测细胞中结构乙的放射性。‎ ‎①与野生型相比,实验中所用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要加胆碱才能繁殖,说明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代谢特点是自身不能合成胆碱,所以采用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目的是排除细胞内自身合成的胆碱对实验的干扰。‎ ‎②实验中所用的“另一种培养基”与前一种培养基相比,能让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其上培养,从结果来看检测的是标记后细胞增殖的代数与测得的相对放射性的关系,所以“另一种培养基“配制成分上的要求是成分与前一步骤的培养基相同,只是胆碱没有3H标记;‎ ‎③表格结果显示,随着细胞增殖代数的增加,测得的细胞中线粒体的相对放射性成倍减少,初步判断3种假设中成立的是“Ⅲ.结构乙分裂增殖形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