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蓝田县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6 页,全卷满分 100 分;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处; 3.答Ⅰ卷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第Ⅱ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墨 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计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 符合题意的) 1. 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 A. 细胞内液 B. 组织液 C. 血浆 D. 淋巴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于挤压和摩擦使局部毛细血管壁透性增大,血浆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的液体增加, 在局部形成水泡。 【详解】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主要原因是由于挤压和摩擦使局部毛细血管壁透性增大, 血浆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的液体增加,在局部形成水泡。因此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指 组织液。 故选 B。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关系的理解:组织液是存在于细胞间隙的液体, 和血浆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转化为淋巴液但是淋巴液不能转化为组织液。 2. 输液时常用生理盐水作为溶剂来输送药物,主要原因是 ( ) A. 为患者补充水分 B. 为患者补充无机盐 C. 保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度 D. 维持内环境的渗透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 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 为 7.35~7.45,血浆的 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 - 2 - 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 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 Na+和 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 来源于 Na+和 Cl-。 【详解】人体细胞生存的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当于 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故输液时常 用生理盐水作为溶剂来输送药物,主要原因是维持内环境中的渗透压,D 正确,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 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能力。 3. 下列有关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剧烈运动时,内环境稳态一定会遭到破坏 B. 当血液各成分稳定时,人也可能会发生疾病 C.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D.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 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 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人体内存在调节机制,因此人体剧烈运动时内环境稳态没有被破坏,A 错误; B、当血液各成分稳定时,人也可能会患病,如遗传病,B 正确; C、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 正确;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 正确。 故选 A。 4. 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李明不小心被针扎到,迅速缩手,对该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的 - 3 - A. 3 是神经中枢,能产生感觉 B. 若 4 处受到损伤就不能发生反射 C. 该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细胞组成 D. 完成反射活动的正确传导路线是 5→4→3→2→1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中的神经节或 3 神经中枢内的突触结构判断出 2 为传入神经,因此 1 为感受器、4 为传出 神经、5 为效应器。 【详解】A、3 是神经中枢脊髓,能产生感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A 错误; B、4 为传出神经,反射弧任意环节受损都不能完成反射,B 正确; C、由图可以看出,该反射弧由三个神经元细胞组成,C 错误; D、由图上的神经节可以判断 2 为传入神经,反射活动的正确传导路线为 1→2→3→4→5,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根据神经节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结构,从而判断反射活动的传导方 向。 5. 处于静息状态的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时,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是 A. 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B. 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 C. 一直保持正电位状态 D. -直保持负电位状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即静息电位;当 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即 动作电位。 【详解】正常安静状态下神经纤维上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当给以一定刺激产生兴奋后,Na+内 - 4 - 流,由外正内负电位变成外负内正,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综上所述,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6. 下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④中有神经递质 B. ①②③构成了突触结构 C. 突触上兴奋的传递是双向的 D. ③是突触后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示为突触结构,①是突触前膜,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④是突触小泡,突触包括 ①②③。 【详解】A、④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A 正确; B、①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③突触后膜构成了突触结构,B 正确; C、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突 触上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C 错误; D、③是突触后膜,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结构,要求学生识记和理解突触结构,能分析在突触处兴奋传递是单 向的原因和在突触处信号的转变过程。 7. 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以上现象说明 A. 脊髓的生理活动受控于大脑皮层 B. 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达到脊髓 C. 婴幼儿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 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 5 -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尿的排出属于非条件反射和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据此答题。 【详解】A、婴幼儿大脑发育不完善,出现尿床现象(成年人则不出现这一现象)和由于惊恐 而出现的无意识排尿,都属于脊髓生理活动受到大脑控制的实例,A 正确; B、由脊髓控制的低级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幼儿的传入神经同样达到大脑皮层,B 错误; C、人的排尿反射生来就有,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只要反射弧完 整就可以完成该反射,C 错误; D、尿的形成是连续的,白天和晚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D 错误。 故选 A。 8. 户外高温作业的工人大量排汗,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①尿量减 少;②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③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④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⑤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① C. ④→⑤→②→③→① D. ⑤→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考查对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的理解。水盐平衡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 节两条途径,明确激素调节途径中抗利尿激素的来源和靶细胞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户外高温作业的工人大量排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高,该变化使下丘脑渗透压 感受器兴奋,继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最终使尿量减少,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选 B。 - 6 - 【点睛】下丘脑和垂体在抗利尿激素合成、分泌中的作用: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的神经细胞 合成,通过长的轴突运到垂体,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 9. 皮肤中腺体的分泌物能抑制某些细菌和真菌。这属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 ) A. 第一道防线 B. 第二道防线 C. 第三道防线 D. 特异性免 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的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分为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 (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 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皮肤中腺体的分泌物能抑制某些细菌和真菌,这属于人体防御 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A 正确。 故选 A。 【点睛】 10. 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 ) A. 浆细胞 B. 效应 T 细胞 C. 记忆细胞 D. 宿主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 7 -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能使靶细 胞裂解死亡。而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有关,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能够增殖与分化形成效 应 T 细胞,但是记忆细胞不能直接作用于靶细胞,浆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综上所述,B 正 确,A、C、D 错误。 故选 B。 11. 下图是 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①是吞噬细胞 B. 物质甲是淋巴因子 C. 物质乙是抗体 D. 细胞⑤是记忆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对图分析可得,①是吞噬细胞,②是 T 淋巴细胞,③是 B 淋巴细胞,④是记忆 B 细胞,⑤是 浆细胞,物质甲为淋巴因子,物质乙为抗体。 【详解】体液免疫大致过程: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 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刺激 T 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因此,图中①是吞噬细胞,② 是 T 淋巴细胞,物质甲为淋巴因子,A、B 正确;少数抗原直接刺激 B 细胞,B 细胞接受刺激 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因此图中③是 B 淋巴细胞,④是记忆 B 细胞,⑤是浆细胞,物质乙为 抗体,C 正确,D 错误。故选 D。 【点睛】识记免疫调节的具体过程,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和物质的名称,便可解答本题。 12. 下列关于艾滋病 说法,错误的是( ) A. 艾滋病毒破坏 B 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瘫痪 B.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C. 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的 - 8 - D. 与艾滋病人共用剃须刀可能会感染 HIV 【答案】A 【解析】 【详解】A、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 T 淋巴细胞,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最终是由于多发 性感染或肿瘤而死亡,A 错误; BCD、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其传播途径有三种: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 传播,与艾滋病人共用剃须刀,HIV 可通过破损的皮肤使人感染,BC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艾滋病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的能力。 13. 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患者自身产生的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所致,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 该病属于一种过敏反应 C. 增强体液免疫可缓解症状 D. 肌肉注射神经递质可缓解症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一肌肉内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 导致神经递质不能正常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进而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所致。 【详解】AB、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过于强大,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 触后膜的受体蛋白,从而使信息传递受阻而引发的,属于自身免疫病,A 正确,B 错误; C、增强体液免疫可加重该症状,C 错误; D、由于受体被抗体破坏,因此再多的神经递质也不能和受体结合,无法缓解症状,D 错误。 故选 A。 【点睛】对于自身免疫疾病的致病机理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利用相关知识对某 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获取结论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4. 在植物茎的向光性中,光的直接作用是 A. 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 B. 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C. 促进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合成增多 D. 促进生长素在茎尖的横向运输 【答案】D - 9 - 【解析】 植物之所以能显示出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 照射下,生长素可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 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快,结果导致植物弯向光源 生长。故 D 项正确,A、B、C 项错误。 15. 两盆植物均放在方形暗箱内,暗箱侧开一小窗,光从窗口进入。图①将植物直接放在旋转 器上水平匀速旋转;图②将植物固定在暗箱并将其一起放在旋转器上水平匀速旋转。两星期 后它们的生长方向为( ) A. 均向小窗生长 B. 均直立生长 C. 图①向小窗生长,图②直立生长 D. 图①直立生长,图②向小窗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造成植物向光生长的外因是必须具有单侧光,内因是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光线 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因此,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得快(注意,不是 细胞分裂得快),结果茎就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朝向光源一侧弯曲,显示出向光性。 【详解】①将植物直接放在旋转器上水平匀速旋转,则尖端会均匀的接受光照,两星期后植 物表现为直立生长;图②将植物固定在暗箱并将其一起放在旋转器上水平匀速旋转,则植物 的尖端只有朝向小窗的一侧能接受光照,故两星期后表现为朝向小窗弯曲生长,即 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 D。 16. 图 1 c、d 依次表示顶芽、侧芽,图 2 表示生长素的作用曲线。当顶端优势发生时,c、d 的 生长素浓度依次处于 ( ) 的 - 10 - A. CD 段、AB 段 B. B 点左右、CD 段 C. B 点、A 点 D. C 点、B 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顶端优势的原理可知,图 1 中 c 处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顶芽的生长,d 处的 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因此 d 处的生长素浓度应该在图 2 的 CD 之间,而 c 点的生 长素浓度应该在 B 点左右,B 正确。 故选 B。 17. 某生物学家在测定 100 平方千米的野兔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 50 只做上标记,然后 放回到草原中,停留一段时间以后,又捕获 60 只,其中含标记的 5 只,则该草原内野兔的种 群密度为( ) A. 500 只/平方千米 B. 600 只/平方千米 C. 5 只/平方千米 D. 6 只/平方千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 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 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 N,其中标记总数为 M,重捕总数为 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 体数为 m,则 N∶M=n∶m。 【详解】根据题干分析,野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 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 N∶50= 60∶5,可得 N=600 只,即 100 平方千米的野兔的种群数量为 600 只,则野兔的种群密度为 6 只/平方千米。 - 11 - 故选 D。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如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这 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老龄化 B.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 性别比例发生变化 D.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其 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变 化,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2、迁入率和迁出率:①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 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详解】我国城市人口流动较大,由于迁入率大于迁出率,使得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即 B 正 确,ACD 错误。 故选 B。 19.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 种群的自身特征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 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 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详解】A、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 纳量,又称为 K 值,A 错误; B、环境容纳量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种群的自身特征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 错 - 12 - 误; C、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环境影响,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 死亡率,C 错误;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以冬季最小,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环境容纳量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的能力。 20. 在制作腐乳时,将毛霉菌种接种在豆腐块上,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毛霉数量变化 在刚开始最可能是呈( ) A. “J”型曲线增长 B. “S”型曲线增长 C. 直线型增长 D. 无规律增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 的情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 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 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将毛霉菌种接种在豆腐块上,刚开始时由于食物充足,其他条件也都适宜,即空间 充裕、环境适宜、没有敌害等,因此毛霉数量变化在刚开始时最可能是呈“J”型曲线增长。即 A 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21. 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 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 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 病毒 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 水稻和病毒 V 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A 【解析】 - 13 - 青蛙数量增加可减少病毒的传播,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 正确; 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 错误;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 关系,C、D 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 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2. 某池塘生态系统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大阳能总值为 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 b, 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 c.那么,a、 b、c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A. a>b,b=c B. a>b+c C. a=b+c D. ab+c,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 23. 地鸻发现天敌时,雄鸟会急速起飞,扇动两翼给雌鸟示警,这种信息是( ) A. 物理信息 B. 行为信息 C. 化学信息 D. 营养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 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 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地鸻发现天敌时,雄鸟会急速起飞,扇动两翼给雌鸟示警,这种信息是行为信息,B - 14 -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和实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24.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A. 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B. 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C. 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方面来切入。 【详解】A、不能让人类对保护区有较多的干扰,A 错误; B、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并采取人工繁育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 施,B 正确; C、迁地保护就是对那些在原产地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不仅是野生动物)迁入动 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C 错误; D、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 物的天然分布区。其中保护的生物本来就生活在保护区内,而不是接纳各种迁移和捕来的野 生动物,D 错误。 故选 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 关键是熟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5. 玫瑰、桂花和蔷薇等植物能散发出香味物质对空气的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细菌具有抑制 或杀灭的作用。这些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说明了生物多样性具有 A. 直接价值 B. 间接价值 C. 潜在价值 D. 工业价值 【答案】B 【解析】 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是其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 项正确,A、C、D 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计 50 分) 的 - 15 - 26. 下图为人体在“饥寒交迫”时体内的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a~d 为激素),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1)图中的 a 表示______________,b、c、d 通过______________运输到达靶细胞,b 的靶细 胞是________________。 (2)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填结构名称)。当你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 图中___(填字母)激素的分泌增加,可以增加产热。 (3)人在饥饿时,体内血糖浓度下降,可直接刺激图中胰岛内的______________细胞分泌胰 高血糖素,促进______________的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 平升高。 (4)人体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___________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 定。 【答案】 (1). 促甲状腺素 (2). 体液 (3). 几乎全身所有细胞 (4). 下丘脑 (5). b 和 c (6). 胰岛 A (7). 肝糖原 (8). 拮抗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 是促甲状腺激素,b 是甲状腺激素,c 是肾上腺素,d 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详解】(1)a 是促甲状腺激素,b 是甲状腺激素,c 是肾上腺素,d 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他们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激素 b 即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所以它的靶细 胞几乎是全身细胞。 (2)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当身体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 动传到下丘脑,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 b 甲状腺激素以及促进肾上腺分泌 c 肾上腺素,促进代谢 - 16 - 增,加产热。 (3)人在饥饿时,体内血糖浓度下降,可直接刺激图中胰岛内的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4)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解题要点是识记反射弧的结构、 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及各种激素的作用。 27. 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各种 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表示种子萌发过程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 ①曲线 a 代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曲线 b 代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 ②用曲线 b 代表的激素多次喷洒水稻植株后,会引起茎叶生长速度过快,稻谷产量降低,推 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乙烯的产生具有“自促作用” ,即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这 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__调节。 (3)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_____________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 的双子叶杂草,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脱落酸 (2). 赤霉素 (3). 营养物质过多用于茎叶生长,向稻穗输送的 营养物质减少 (4). 反馈 (5). 生长素类似物 (6). 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抑制双子叶杂 草生长,但促进单子叶植物生长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 - 17 -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 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 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 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 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 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 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 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 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 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 片 将要脱落的 器官和组织 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 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据图示可知,种子萌发过程中脱落酸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赤霉素先升高后降低,所以曲线 a 代 表脱落酸,曲线 b 代表赤霉素。 【详解】(1)①分析可知,曲线 a 代表脱落酸,曲线 b 代表的激素是赤霉素,②用激素 b 多次 喷洒水稻植株后,过多的赤霉素会引起茎叶生长速度过快,稻谷产量降低,推测其原因营养 物质过多用于茎叶生长,向稻穗输送的营养物质减少; (2)乙烯的产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这种乙烯合成 的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植物器官、 不同种类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器官中根的敏感性最强,双子叶杂草的敏感性比单 子叶农作物强。 【点睛】本题结合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激素含量变化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意在考查学生 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 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 18 - 28. 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的 9 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 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________________。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 定马尾松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 代替其_____________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_____________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 物种丰富度最简单的方法。A~I 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 _____________化趋势。 (3)若群落 A 是由冰盖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则此种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演替。 (4)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_____________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 【答案】 (1). 种群 (2). 年龄结构(年龄组成) (3). 物种组成 (4). 先增加后减 少 (5). 初生 (6). 竞争 (7). 垂直 【解析】 【分析】 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 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线明暗、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 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群落的空间结构能够使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彼此相互融洽,从而能 够更好的利用无机环境中的空间和资源。 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 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 - 19 - 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为同一个物种,可称为一个种群。 由于胸径大小一般和年 龄呈正比,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年龄结构, 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列出它们的名录,以测定物种丰 富度。群落 A 以红桦纯林形式存在,故群落物种丰富度较低。A~I 群落发育阶段不同;据图 示可知,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 发育的中期(C、D、E 时期)最高。 (3)若群落 A 是由冰盖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则此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不同植物间的竞争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 丰富度降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 构。这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点睛】熟知群落的结构和特征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求学 生具有一定的图形分析能力,能够区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9.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 B、C、D 是乙中的四种生物。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乙代表_____________,它属于____________(填“自养”或“异养”)生物。 (2)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中第三营养级的生物:_____________(填字母)。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内流动,这说明碳循环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 C 灭绝,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会逐渐趋于稳定,说 明此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稳定性弱,_____________稳定性强。 【答案】 (1). 消费者 (2). 异养 (3). B、C (4). 全球性 (5). 恢复力 (6). - 20 - 抵抗力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其中 A 为初级消费者,B 与 C 均为次级消费者,D 为 三级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详解】(1)依题意和分析图示可知:乙代表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 据此分析乙中的能量数值可知,B 与 C 均为次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都处于第三营养级。 (3)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内流动,这说明碳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 (4) 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 C 灭绝,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会逐渐趋于稳定,说明 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恢复力稳定性弱,抵抗力稳定性强。 【点睛】本题以“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为情境,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碳循环、 稳定性等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要求考生能熟记相关知识,并能结合题意和图中信息准确 答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