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4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锦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生物 一、选择题 1.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在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孟德尔发现问题依据的现象是( ) A. 成对的遗传因子随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B. 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 C. 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 D.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来本杂交,F2表现型之比为3: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子一代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将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且性状分离比为3:1。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3)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通过测交实验进行验证,最终得出基因分离定律,其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详解】A、成对的遗传因子随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不是发现问题的现象,A错误; B、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这是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现象作出的解释,B错误; C、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1:1,这是孟德尔验证实验的结果,不是发现问题的现象,C错误; D、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中,发现具一对相对性状亲本杂交,F1都是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分离,且性状分离比为3:1,D正确。 故选D。 2.孟德尔用豌豆做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不必考虑的是() A. 亲本的双方都必须是纯合子 B. 两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关系 C. 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 D. 显性亲本作父本,隐性亲本作母本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以纯合的黄色圆形种子和绿色皱形种子为亲本进行杂交,F1的种子为黄色圆形,说明黄色相对于绿色为显性,圆形相对于皱形为显性;F1自交后,在F2中出现4种表现型,而且黄色圆形:黄色皱形:绿色圆形:绿色皱形的比例大致为9:3:3:1。 【详解】A.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时,要求选择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A正确; B. 两对相对性状中,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即两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关系,B正确; C. 由于实验是以豌豆为材料,为避免自然条件下的自花传粉,需要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C正确; D. 不管是正交还是反交,结果都一样,因此不需考虑显性亲本作父本,隐性亲本作母本,D错误。 3.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豆(YyRr)自交产生F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B. 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细胞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C. F2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yr的比例为1:1 D.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随机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分析可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黄色圆粒豌豆实验,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黄色圆粒豌豆Yy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能产生4种配子,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为Y_R_:Y_rr:yyR_:yyrr=9:3: 3:1。 【详解】A、F1个体能产生YR、yr、Yr、yR4种配子若干个,比例为1:1:1:1,A错误; B、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数量比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少,即雄配子多于雌配子,B错误; C、F1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 YR 和基因型为 yr 的比例为 1:1,C正确; D、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D错误。 故选C。 4.已知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根据顿的假说,下列关于该动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果蝇的精子中含有成对的基因 B. 果蝇的体细胞的基因都是等位基因 C. 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D. 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以同时来自父方,也可以同时来自母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方法,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得出的推理是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详解】A、果蝇的精子中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基因,A错误; B、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成对的基因,但是可能是相同基因也可能是等位基因,B 错误; C、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这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平行关系,C正确; D、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基因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D错误。 故选C。 5.每个家庭都希望生出健康的孩子。甲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表现正常;乙家庭中,夫妻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丙家庭中,妻子为白化病患者,丈夫家族中无此病患病史;丁家庭中,丈夫正常,妻子为经转基因技术改造了造血干细胞而治愈的血友病女性。从优生角度考虑 A. 甲家庭最好生育女孩 B. 乙家庭最好生育女孩 C. 丙家庭最好生育男孩 D. 丁家庭最好生育男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根据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对夫妻生育的发病风险进行预测和提出建议的能力。首先应明确遗传方式。 【详解】A、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父亲患病则女儿必患病,甲家庭最好生育男孩 A错误; B、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根据“夫妻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可知丈夫正常、妻子是杂合子,生育女儿都不会患病,儿子1/2的患病可能,因此乙家庭最好生育女孩,B正确; C、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题意丈夫是显性纯合子,夫妻生育的子女都不会患病,C错误; D、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妻子虽然改造了造血干细胞,但生殖细胞不受影响,她产生的卵细胞都携带致病基因,男孩都会患病,D错误。 故选B。 【点睛】可以根据遗传方式写出简单的遗传图解进行分析更稳妥。 6.某人正常,其伯父患红绿色育但其祖父、祖母均正常、若此人与其姑母的女儿结婚、则后代患红绿色的概率是(段设此人的母亲和姑父均不携带红绿色盲基因)( ) A. 1/2 B. 1/4 C. 1/8 D. 1/16 【答案】D 【解析】 【分析】 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表现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且隔代、交叉遗传。若母亲有病,则儿子一定有病;父亲正常,则女儿一定正常。 【详解】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假设用该性状用基因B、b控制,根据色盲遗传的特点,该正常男人的基因型是XBY,由题意某正常男人的伯父红绿色盲,但其祖父、祖母均正常,则祖父母的基因型分别是:XBY、XBXb,则其姑姑基因型是:1/2 XBXb或1/2XBXB,又因为姑父均不带红绿色盲基因,那么其姑母的女儿的基因型为:1/2×1/2=1/4XBXb或(1-1/4=3/4)XBXB,所以该正常男子与姑姑的女儿近亲结婚,后代患红色盲的几率是1/4×1/4=1/16。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将分离后的有膜的S型肺炎双球南(S菌)的蛋白质与无荚膜的R型肺炎双球面(R型)混合后注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不死亡,从其体内分离出来的仍是R型菌。将分离后的S型就的DNA与R型菌混合后注入小白鼠体内,则小白鼠死亡,并从体内分离出了有荚膜的S型密,以上实验说明( ) A. R型菌和S型菌可以互相转化 B. S型菌的蛋白质可诱导R型菌转化为S型菌 C. S型菌的DNA可诱导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D. S型菌的DNA可使小白鼠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将分离后的S型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外壳与R型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不死亡,从其体内分离出来的仍是R型肺炎双球菌,这说明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将分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则小白鼠死亡,并从体内分离出了S型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这说明S 型细菌的DNA可诱导R型细菌转化为S型。 【详解】A、以上实验说明R型细菌能转化为S型细菌,不能说明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可以互相转化,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将分离后的S型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外壳与R型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不死亡,从其体内分离出来的仍是R型肺炎双球菌”可知,S型细菌的蛋白质外壳不能诱导R型细菌转化为S型,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将分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则小白鼠死亡,并从体内分离出了S型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可知,S型细菌的DNA可诱导R型细菌转化为S型,说明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D、S型细菌的DNA不能使小白鼠死亡,但S型细菌的DNA能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有毒性的S型细菌能使小白鼠死亡,D错误。 故选C。 8.组成DNA的碱基只有4种,4种碱基的配对方式只有2种,但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主要原因是( ) A. DNA分子是高分子化合物 B. 脱氧核糖结不同 C. 磷酸的排列方式不同 D. 碱基数目很多,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详解】DNA分子的共同点是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空间结构、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碱基以及固定的碱基配对方式;此外,脱氧核糖结构和磷酸的排列方式都相同;所以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是4种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数目不等、排列顺序不同。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9.DNA分子能够自我复制的结构基础是( ) A. DNA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B. 配对的氧核苷酸之间连接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C. 酸和脱氧核苷酸交互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D. 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自我复制的结构基础);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DNA的双链是DNA复制的模板,是DNA分子能够自我复制的结构基础,A正确; B、配对的脱氧核苷酸之间连接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是形成DNA双链的保证,B错误; C、磷酸和脱氧核糖交互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是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错误; D、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属于DNA分子的特点,D错误。 故选A。 10.在刑侦领域,DNA分子能像指纹一样用来鉴定个人身份。其生物学依据是( ) A. 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 B. DNA分子具有多样性 C. 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D. DNA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具有: (1)稳定性:是指DNA分子双螺旋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2)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 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3)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详解】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所以DNA分子具有特异性。在刑侦领域,DNA分子能像指纹一样用来鉴定个人身份,其依据的是DNA分子的特异性。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1.下列关于如图所示DNA分子片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解旋酶可作用于①②处 B. 不同的DNA碱基种类相同,不同DNA分子的特异性体现在(A+G)/(C+T)的比例上 C. “G”是鸟嘌脱氧核糖核苷酸 D. 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2次,子代中含15N的DNA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DNA分子片段,部位①②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部位③为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部位。 【详解】A、解旋酶只作用于③氢键,A错误; B、所有DNA分子都含有A、C、G和T四种碱基,且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即A=T,C=G,则(A+G)/(C+T)=1,因此所有双链DNA的碱基种类和(A+G)/(C+T)的比例相同,DNA的特异性应该表现在(A+T)/(C+G)的比例上,B错误; C、图示为DNA片段,因此“G”是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C正确; D、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得到4个DNA分子,根据DNA 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其中有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14N,另一条链含有15N,其他3个DNA分子只含15N,因此子代DNA分子均含15N,D错误。 故选C。 12.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观察图示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图示DNA分子中只有部分脱氧核苷酸序列能编码蛋白质 C. 每个基因均由多个脱氧核核苷酸组成 D. 由图可知,染色体是生物体内基因的唯一载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真核细胞中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不连续的,染色体上存在不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 2、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由于多个密码子可以编码同一种氨基酸,因此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改变,但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发生改变,性状不一定改变;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如果显性纯合子一个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则性状不发生改变。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不连续的,染色体上存在不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B正确; C、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基因均由多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C正确; D、染色体是生物体内基因的主要载体,少数基因位于细胞质内,D错误。 故选D。 13.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子、基因分别是指 ①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②DNA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③D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④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⑤转运RNA上一端的三个碱基 ⑥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遗传信息、密码子、基因三个相近概念的考查。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密码子是mRNA上能编码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详解】①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是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①错误;②遗传信息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②正确;③密码子位于mRNA上,不是D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③错误;④密码子是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④正确;⑤密码子是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一端的3个碱基,转运RNA上一端的3个碱基是反密码子,⑤错误;⑥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⑥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4.若一个亮氨酸的密码子CUU只改变最后一个碱基,变成CUC、CUA或CUG,但突变后的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仍是亮氨酸,这说明( ) A. 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个密码子 B. 一个密码子决定多个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只有一个密码子 C. 密码子与氨基酸一一对应 D. 密码子与氨基酸的数量对应关系不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几种密码子编码,因此密码子与氨基酸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5.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判断苏氨酸的密码子是( ) DNA双链 T G mRNA tRNA反密码子 A 氨基酸 苏氨酸 A. TGU B. UGA C. ACU D. UCU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密码子是指mRNA上编码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其碱基序列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互补配对;tRNA上含有反密码子,能与相应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详解】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相应的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根据tRNA反密码子的最后一个碱基可知苏氨酸的密码子的最后一个碱基是U,且DNA的下面一条链为模板链;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根据DNA模板链的碱基序列可知苏氨酸的密码子的前两个碱基是AC,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苏氨酸的密码子是ACU。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6.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表达遗传信息。下列关于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个过程都需要解旋解 B. 三个过程发生的场所都是核糖体 C. 三个过程都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D. 复制和转录的模板相同,而与翻译的模板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细胞分裂的间期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单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脱氧核苷酸 4种核糖核苷酸 20种氨基酸 条件 都需要特定的酶和ATP 产物 2个双链DNA 一个单链RNA (mRNA,tRNA,rRNA) 多肽链(或蛋白质) 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 半保留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转录后DNA 仍恢复原来的双链结构 翻译结束后,mRNA 分解成单个核苷酸 碱基配对 A-T,T-A, G-C,C-G A-U,T-A, G-C,C-G A-U,U-A, C-G,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三个过程所需酶的种类不同,翻译不需要解旋酶,A错误; B、真核细胞DNA复制、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而翻译只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B错误; C、三个过程都要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来完成,C正确; D、复制以DNA分子两条链分别为模板,转录以DNA一条链为模板,翻译以信使RNA为模板,所以模板各不相同,D错误。 故选C。 17. 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 B. DNA中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转录传递给mRNA的 C. 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D. DNA病毒中没有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法则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的内容: RNA的自我复制和逆转录只发生在R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过程中,高等动植物体内只能发生另外三条途径。 【详解】中心法适用于所有生物的遗传信息传递,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含有少量DNA,则遗传信息的传递也符合中心法则,A正确;DNA中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转录传递给mRNA的,属于中心法则的内容之一,B正确; DNA中的遗传信息传递给mRNA,然后由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氨基酸,C正确;DNA病毒中虽然没有RNA,但它可借助寄主细胞完成DNA到RNA的转录过程,故其遗传信息传递仍遵循中心法则,D错误。 【点睛】注意:中心法则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适用于所有生物体内存在的遗传信息流动,但不同的细胞或不同生物在不同时期发生的信息流动内容不同。 18. 下面是关于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 一个性状受一个基因的控制 B. 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 C. 蛋白质的合成是受基因控制的 D. 蛋白质的功能之一是可以表达性状 【答案】A 【解析】 一个性状可以受多对基因的控制,故A错误。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影响性状,故B正确。蛋白质的合成是受基因控制的,先进行转录然后翻译成蛋白质,故C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故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和性状的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基因与性状并不都是一对一的关系 (1)一般而言,一个基因决定一种性状。 (2)生物体的一种性状有时受多个基因的影响,如玉米叶绿素的形成至少与50多个不同基因有关。 (3)有些基因可影响多种性状,如,基因1可影响B和C性状。 (4)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表现型可能不同;基因型不同,表现型可能相同。 19.没有DNA复制过程,但有转录过程的细胞或生物是( ) A. 肺炎双球菌 B. 酵母菌 C. 造血干细胞 D. 神经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复制过程发生在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内,而转录和翻译过程几乎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或细胞内,因为活细胞都需要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细胞或生物没有DNA复制,但有转录过程。说明该细胞不具备分裂能力,则是高度分化的细胞。而肺炎双球菌和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的生物,具有分裂能力,造血干细胞属于生物体内仍然保留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因此满足高度分化条件的只有神经细胞。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0.有性生殖过程中一定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过程依次是( ) A. 基因突变、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B.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C.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基因突变 D.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性生殖过程中伴随着减数分裂的发生,减数分裂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一定可以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即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也可能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即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组合;在细胞分裂的间期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在分裂过程中还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现象。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有性生殖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一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可能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变异。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1.同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其根本原因是( ) A. 基因实变率高 B. 产生新的基因组合机会多 C. 产生许多新的基因 D. 更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性生殖是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亲体直接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代基本保留了母体的特性。而有性生殖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其中存在基因的分配和重组的过程,所以变异性更大。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如果外界环境相同,其突变率也无较大差别,A错误; B、有性生殖过程需要亲本经过减数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多种类型的生殖细胞,这样导致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B正确; C、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过程中均会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均能发生基因突变,因此它们均能产生新基因,C错误; D、环境因素对两种生殖方式变异的影响没有差别,D错误。 故选B。 22.在某动物的精巢中,由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上所携带的基因应全部相同,但实际上却有不相同的,其原因可能是( ) A. 复制时发生了差错 B. 联会时染色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C. 该动物不是纯合子 D. 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是间期复制而来的,它们所含的基因应该完全相同,若它们所含的基因不同,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也可能是交叉互换引起的。 【详解】精巢中含有精母细胞,经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由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是间期复制而来的,它们所含的基因应该完全相同,若不同,可能的原因是发生基因突变,即DNA复制时出现差错导致;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也可导致由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不相同。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3.图表示在生物的一个种群中某一基因的类型及其关系。下列哪项不能从图中分析得出( ) A. 表明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B. 表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 表明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 D. 这些其因的碱基序列一定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不定向性、随机性、可逆性、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 【详解】识图分析可知A基因可以突变成a1、a2、a3,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同时A基因可以突变成a1基因,a1基因也可以突变成A基因,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有几种,其根本原因是其碱基的序列不同。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图中①和②表示发生在染色体上的变异。①和②所表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 ) A. 易位和增添 B. 重组和易位 C. 易位和重组 D. 重组和重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变异有三个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包括染色体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 【详解】识图分析可知,图①是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间的染色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图②是非同源染色体间部分片段发生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5. 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都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B.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 C.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 D.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答案】C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不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 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有可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B错误; C、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C正确; D、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不可见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D错误。 故选C。 26.以下属于优生措施的是( ) ①避免近亲结婚 ②提倡适龄生育 ③选择剖腹分娩 ④鼓励婚前检查 ⑤进行产前诊断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近亲结婚可能增加某些隐性遗传病的几率,提倡适龄生育,故避免近亲结婚,①正确;因为年龄越大,产生患儿的几率越大,故提倡提倡适龄生育,②正确,提倡自然分娩,③错误;鼓励婚前检查,④正确;应定时对胎儿检查,即产前诊断,⑤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 27.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 ②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 ③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会患遗传病 ④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所谓遗传病,是指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或畸变)所引起的疾病,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的特征。人类遗传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 【详解】若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则①中一个家族中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也有可能是遗传病,③中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不患此病。而②中一个家族几代中都出现的疾病不一定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如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病也可能是由于染色体增添或缺失所引起的,如21三体综合症,21号染色体上多了一条,并不因携带致病基因而患遗传病,综上分析,①②③④均不正确,即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对遗传病知识的考查较为全面,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要注意一个家族几代中都出现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遗传病不一定是基因病还可能是染色体出现异常。另外还要注意:遗传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可能要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才会发病;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如孕妇怀孕期间因病毒感染,导致胎儿心脏畸形;分娩过程中产程过长使胎儿严重缺氧所致的脑瘫,都不属于遗传病。 28.与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等育种方法相比,尽管人工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该育种方法的独特之处是( ) A. 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 B. 改变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 C. 按照人类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 D. 能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性状稳定快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优 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缺 点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详解】A、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这是杂交育种的优点,不是诱变育种的优点,A错误; B、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能改造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B正确; C、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能定向改造生物,C错误; D、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单倍体育种的优点,不是诱变育种的优点,D错误。 故选B。 29.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 ①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増强的方向变异 ②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③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④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法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发生在使用抗菌素之前,使用抗菌素后,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了选择,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掉。 【详解】①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只是起了选择作用,①错误;②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②错误,③正确;④病菌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 错误。 故选D。 30.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基因頻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頻率的改变 C. 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D. 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2、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的过程。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B正确; C、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不形成新物种也可能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性状改变了基因不一定改变,故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也不一定进化,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即生物发生进化则基因频率一定发生改变,理解物种的形成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但是基因频率改变了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掌握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31.将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豆连续自交,将后代中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按所占的比例做出如下所示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曲线a可代表自交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B. 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比b曲线所对应的比例要小 C. 曲线c可代表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 D. 曲线b可代表自交n代后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由此可见,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后代纯合子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多,且无限接近于1;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无限接近于1/2;杂合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且无限接近于0。 【详解】A、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自交代数越多,该值越趋向于1,所以a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A正确; B、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所占比例相等,因此隐性纯合子的比例也可用b曲线表示,B错误; C、杂合子的比例为(1/2)n,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后代杂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且无限接近于0,即c曲线,C正确; D、纯合子包括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并且它们各占一半,因此显性纯合子=1/2[1-(1/2)n],自交代数越多,该值越趋向于1/2,所以b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杂合子连续自交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及其计算,能够正确计算杂合子连续自交后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所占的比例,以及在坐标图中曲线的分布情况,这是该题考查的重难点。 32.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 ①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②杂种产生配子类别的比例 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⑤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①不符合; ②杂种产生配子种类的比例为1:1:1:1,②符合; 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1:1:1,③符合; 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1:2:2:4:1:2:1:2:1,④不符合; ⑤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1:1:1:1,⑤符合。 故选:D。 33.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的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F2中出现的性状重组的个体占总数的 A. 3/8 B. 3/8或5/8 C. 5/8 D. 1/16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对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结果的理解。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可以是AABB和aabb,也可以是AAbb和aaBB。 【详解】AABB和aabb杂交,F2中出现的性状重组的个体为A_bb和aaB_,二者占总数的比例为3/16+3/16=6/16=3/8;AAbb和aaBB杂交,F2中出现的性状重组的个体为A_B_和aabb。二者占总数的比例为9/16+1/16=10/16=5/8。选B。 34.在常染色体上的A、B、C三个基因分别对a,b,c完全显性。用隐性个体与显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则下列能正确表示F1基因型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已知位于常染色体上的A、B、C三个基因分别对a、b、c完全显性;用隐性性状个体aabbcc与显性纯合个体AABBCC杂交得F1的基因型为AaBbCc,再根据测交结果判断F1的基因组成情况。 【详解】已知隐性性状个体aabbcc与显性纯合个体AABBCC杂交得F1的基因型为AaBbCc,如果三个基因完全独立,那么测交结果应该有八种基因型,而测交结果只有4种基因型,说明有2对基因是连锁的。根据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发现去掉隐性亲本提供的abc配子后,F1AaBbCc产生的4种配子是abc、ABC:aBC:AbC=1:1:1:1,不难发现其配子中A与C、a与c始终是在一起的,是连锁基因,它们与B、b之间是自由组合的。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与连锁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自交和测交常见的比例以及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这是该题考查的重难点;根据所学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点,结合题意的条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基因A、a与C、c之间的连锁关系,这是突破问题的关键。 35.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一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面是人类探明基因神移踪迹的历程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基因) ②萨顿研究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摩尔根进行果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实验证据 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 ) A. ①假说一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假说一演绎法 B. ①假说一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类比推理 C. ①假说一演绎法 ②假说一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D. ①类比推理 ②假说一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历程:萨顿通过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②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③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6.蚕豆根尖细胞在含 3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 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 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 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 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即DNA复制成的新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有一条链是母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子链。有丝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出现染色单体,到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且每条单体含有一个DNA分子。 【详解】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DNA原来不含3H,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作为合成DNA原料,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细胞每条染色体的每个DNA都含3H(一条链含3H,另一条链没有)。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单体,1条单体的DNA一条链含3H,另一条链没有,即该单体含3H;另一条单体的DNA两条链都不含3H,即该单体不含3H。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DNA复制等知识,首先要求考生掌握DNA分子复制特点和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其次要求考生能将DNA分子复制和有丝分裂过程结合,判断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情况。 37. 原核生物的mRNA通常在转录完成之前便可启动蛋白质的翻译,但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必须在mRNA形成之后才能翻译蛋白质,针对这一差异的合理解释是 A. 原核生物的tRNA合成无需基因指导 B. 真核生物tRNA呈三叶草结构 C. 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可进入细胞核 D. 原核生物的核糖体可以靠近DNA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原核生物的核糖体可以靠近DNA,所以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翻译通常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的,即在转录未完成之前翻译便开始进行,选D。 38.对下列细胞图中有关染色体变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可能是体细胞,也可能是生殖细胞 B. 图甲所示的细胞如果是体细胞,该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 C. 图乙所示的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 D. 图乙中含有4个DNA分子、4个着丝点、4个中心粒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有3个染色体组,12条染色体;乙图中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且无同源染色体,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详解】A、甲图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可能是体细胞,也可能是六倍体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A正确; B、甲图所示的细胞如果是体细胞,可能是三倍体,所以该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B正确; C、分析乙图可知该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因此含有1个染色体组,C正确; D、乙图中含有4个DNA分子、2个着丝点、4个中心粒,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内的染色体组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染色体组的概念和判断方法,根据染色体组中所含的都是非同源染色体可知,在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有几条即有几个染色体组;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特点和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利用该知识点分析乙图判断C、D选项,染色体组的考查是该题的重点。 39.以下二倍体生物的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 )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 ③有丝分裂末期细胞④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 ⑤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 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⑦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⑥⑦ C. ①③⑤⑥ D. ①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规律(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结构时期 染色体组数 有 丝 分 裂 间期 2 分裂期 前、中期 2 后期 2→4 末期 4→2 减 数 分 裂 间期 2 减 Ⅰ 前、中期 2 后期 2 末期 2→1 减Ⅱ 前、中期 1 后期 1→2 末期 2→1 【详解】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含有2个染色体组,①正确;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含有4个染色体组,②错误;③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由4组均分后每个子细胞内只有2组,③正确;④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含有2个染色体组,④正确; ⑤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含有1个染色体组,⑤错误; 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含有2个染色体组,⑥正确;⑦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含有2个染色体组,⑦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 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DNA以及染色体组的变化规律是该题考查的重难点。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特征,正确把握各时期染色体、DNA以及染色体组的数量变化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40.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概率为50%,a基因频率为5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率为3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其因型率是( ) A. 24% B. 48% C. 56% D. 64%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50%,a基因频率为5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的频率为50%×50%=25%,Aa的频率为2×50%×50%=50%,aa的频率为50%×50%=25%。 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的频率为70%×70%=49%,Aa的频率为2×70%×30%=42%,aa的频率为30%×30%=9%。 【详解】已知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假设种群1和种群2中的个体数均为100个,则种群1中AA、Aa、aa的个体数依次是25、50、25,种群2中AA、Aa、aa的个体数依次是49、42、9。因此,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后,AA、Aa、aa的个体数依次是74、92、34,则A的频率为(74×2+92)÷400×100%=60%,a的频率为4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下一代中Aa的基因频率是2×60%×40%=48%。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正确遗传平衡定律的应用是该题考查的重难点。要求学生利用遗传平衡定律分析种群1、2,计算出各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然后再计算合并后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題 41.下列是有关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信息,图一是某雌性动物的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图二是某雄性动物的细胞分裂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的卵原细胞在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在______(填“①、“②③"成“①②③”)过程中由于__________而分开;在不同核糖体中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翻译出相同的多肽。 (2)图一中的Ⅲ和Ⅳ的细胞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图二中A、B细胞中染色单体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 (4)区分图二中的A细胞和C细胞分别属于不同时期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5)通常情况下,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图二中的________________细胞中,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发生在图二中的_________细胞中。 【答案】 (1). ②③ (2). 着丝点分裂 (3). 可能 (4). 极体 (5). 卵细胞 (6). 0 (7). 8 (8). A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C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9). B (10). 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可知,卵原细胞经过DNA复制后体积增大转变为初级卵母细胞①,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Ⅱ次级卵母细胞和Ⅲ第一极体,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形成Ⅴ三个第二极体和一个卵细胞Ⅳ。 分析图二可知,A图为有丝分裂的后期;B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应该为初级精母细胞;C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1)图一中的卵原细胞在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着着丝点的分开复制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分开,即在图一中②③分开;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一条mRNA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因此在不同核糖体中可能翻译出相同的多肽。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一中Ⅲ是第一极体,Ⅳ是卵细胞。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二中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单体数为0,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图中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二中的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图A中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C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图C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因此区分图二中A、C细胞所处的时期的关键是有无同源染色体。 (5)在减少分裂过程中,通常情况下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发生组合,因此一般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即都发生在图二中的B细胞。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减数分裂的过程,特别是掌握精子的形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理解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区别与联系,识记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征,这是该题考查的重难点。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知识点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以及细胞的名称,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42.果蝇的红眼(A)对白眼(a)为显性,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长翅(C)对残翅(c)为显性,C、c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分析下列杂交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一:白眼雌蝇×红眼雄蝇一红眼雌:白眼雄=1:1 实验二:灰身雌蝇×灰身雄蝇一灰身雌:黑身雌:灰身雄:黑身雄=3:1:3:1 实验三:灰身长翅果蝇×黑身残翅果一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残翅=1:1:1:1 (1)控制果绳眼色的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 (2)控制眼色的基因A/a与控制身色的基因B/b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的子代灰身果蝇中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_。 (4)实验三中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5)另有一个果蝇种群中CC,Cc和cc的基因型概率分别为0.4,0.2和0.4,该种群中C基因的频率为______。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足够大、不发生_____、不发生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自由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cc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 【答案】 (1). X (2). 遵循 (3). 实验一的子代红眼和白眼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可推A/a位于X染色体上,实验二的子代雌雄蝇灰身与黑身比例均为3:1,可推知B/b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上 (4). 1/3 (5). BbCc (6). bbcc (7). 0.5 (8). 基因突变(或突变) (9). 选择 (10). 0.25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验一:白眼雌蝇×红眼雄蝇一红眼雌:白眼雄=1:1可知,红眼全为雌性,白眼全为雄性,可推知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根据实验二:灰身雌蝇×灰身雄蝇一灰身雌:黑身雌:灰身雄:黑身雄=3:1:3:1可知,果蝇的身色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联,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根据后代灰身:黑身=3:1可知,亲代果蝇的基因型都为Bb。 根据实验三:灰身长翅果蝇×黑身残翅果一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残翅=1:1:1:1可知,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测交实验结果,则推测亲代的基因型为:灰身长翅果蝇BbCc、黑身残翅果蝇bbcc。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结合实验一的结果可以推知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一子代红眼和白眼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可推A/a位于X染色体上,实验二的子代雌雄蝇灰身与黑身比例均为3:1,可推知B/b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二的亲代灰身果蝇的基因型都为Bb,则实验二的子代灰身果中纯合子的概率是1/3。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三的结果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测交实验结果,因此实验三中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灰身长翅果蝇BbCc、黑身残翅果蝇bbcc。 (5)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基因库;该种群C基因的频率=CC的基因型频率+1/2Cc的基因型频率=0.4+0.2×1/2=0.5。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最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不发生自然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或自由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cc的基因型频率为=0.5×0.5=0.25。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以及伴性遗传的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其应用,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能够根据常见的实验结果利用所学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点分析解决问题,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该题第(5)问涉及到遗传平衡定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要求学生掌握基因频率计算的公式,利用公式计算出所求基因的频率,再结合遗传平衡定律解决问题,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 4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1)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图是实验的部分步骤: 写出上述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 第一步,用______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如何实现对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的标记?请简要说明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上述标记的噬菌体与没有标记过的大肠杆菌混合 第三步:保温一定时间后,搅拌,离心。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离心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不含有放射性,而实验最终结果显示,在商心液的上层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比理论值低。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①在实验过程中,从菌体与大肠杆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增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中去,将会产生误差,理由是_____。 (3)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_______。 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及其噬菌体的氨基酸 (4)上述实验中,不能用15N来标记菌体DNA或蛋白质,理由是__________。 【答案】 (1). 35S (2). 先将大肠杆菌置于含S标记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再用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 (3). 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4). 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 (5). 噬菌体增殖后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 (6). 未侵人的噬菌体会使上清液中具有放射性 (7). C (8). DNA和蛋白质中均含有N元素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即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由于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中独立生存,因此为了获得含35S的噬菌体,应先将大肠杆菌在含35S的培养基上培养,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该大肠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 (2)①从理论上讲,上清液的放射性应该为0,但是如果用离心机分离的时间过长,会导致噬菌体增殖后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增高。 ②未侵入的噬菌体经过离心后会使上清液中具有放射性,因此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合成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需原料和酶来自细菌,模板来自噬菌体,A错误;模板来自噬菌体,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细菌,所以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核糖体、氨基酸原料和酶,由细菌提供,C正确;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D错误。故选C。 (4)上述实验中,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DNA,理由是DNA和蛋白质中均有N元素。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入大肠杆菌的实验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该实验的过程、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结论,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实验过程,明确噬菌体属于病毒,因此给噬菌体做标记时必须先给大肠杆菌做上标记,掌握实验的方法步骤,理解噬菌体侵入大肠杆菌的增殖过程,能够分析出离心后的实验结果及其误差存在的原因与实验步骤中的搅拌和离心的时间有关,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 44.玉米粒有白色、红色和紫色,相关物质的合成途径如下图一所示,基因N和P及基因均分布在5号染色体上.基因N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二所示,已知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N发生转录时,作为模板链的是图二中的______链。判断依据是_______,若基因N中箭头处的碱基对G/C缺失,则发生了_______。则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变化情况为_________(填“増加”、“减少”或“不一定”) (2)基因组成为的玉米自花传粉,由于P(P)基因发生了交叉互换,后代中新出现的杆粒颜色性状为______(与不发生交叉互换相比),交叉互换发生在_____期____之间。 (3)決定玉米的高杆(D)与矮杆(d)的基因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一株纯合高杆红色籽粒玉米和一株不携带P基因的纯合矮秆白色籽粒玉米,欲使用其培育能稳定传的矮杆红色籽粒玉米品种,可使用杂交有种(I)、诱变育种(Ⅱ)等方法。请回答: ①上述育种方法中,方法Ⅱ很难获得目标品种,其原因是___________。 ②用方法I进行育种时需将两亲本进行杂交,并使得到的F1自交产生F2,选择的母本植林都要进行______处理。 【答案】 (1). b链 (2). 只有b链转录出的mRNA上有起始密码子 (3). 基因突变 (4). 不一定 (5). 红色 (6).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 (7).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8). 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 (9). 去雄(去除雄蕊)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可知:基因N存在而无P时,玉米表现为红色,基因N、P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紫色。如果没有基因N时,玉米表现为白色。 分析图二:由于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其对应的模板链碱基为TAC或CAC,因此b链为模板链。 杂交育种是指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杂交,使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其原理是基因重组,杂交育种操作简便,但是获取显性纯合子时往往需要连续自交,因此该育种方式所需时间较长。诱变育种是采用一定的方法使基因发生突变,获取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该育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大幅度改良某一性状,但是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该育种方式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候不一定获取所需的优良品种。 【详解】(1)由于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其对应的模板链碱基为TAC或CAC,因此b链为模板链;基因S的b链中箭头所指处原碱基序列为CAG,若碱基对G/C缺失,则发生了基因突变,那么碱基序列变为CAA,所以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由GUC改变为GUU,则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可能不变,因此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不一定发生变化。 (2)基因组成为的玉米自花传粉,如果不发生交叉互换,则产生配子为PN、pn2种,则自花传粉后后代玉米颜色为紫色和白色;如果P(P)基因发生了交叉互换,则产生的配子有PN、Pn、pN、pn,其中Pn、pN属于交叉互换后新产生的配子,那么玉米自花传粉后后代中有16种组合,玉米的表现型有紫色、白色、红色,则新出现的杆粒颜色性状为红色。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3)①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因此这种方法最难获得优良品种。 ②用方法I杂交育种进行育种时需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两亲本进行杂交,并使得到的F1自交产生F2,选择的母本植株时需要进行去雄处理。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育种和基因连锁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应用,即掌握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和特点,理解杂交育种的过程、原理和操作方法,能够利用基因分离定律结合交叉互换解决基因的连锁问题,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把握基因突变的概念和识记基因突变的特点,理解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45.有一种一年生自花传粉植物的某些基因在亲本染色体上的排列情况如下图所示,该种植物的高度由三对等位基因B,b,F,f,G、g共同决定,显性基因具有增高效应,且增高效应部相同,还可以累加,即显性基因的个数与植株高度呈正相关。已知母本高60cm,父本高30cm,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交叉互换) (1)由题意可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 (2)F1的基因型是________,高度是_____cm,F1交后代中高度为40cm的植株出现的比例为_______。 (3)该种植物叶線锯齿尖锐与光滑由D、d与E、e两对等位基因控制(D、E在一条染色体上),且只有基因都为隐性时才表现为叶缘光滑,让基因型为DdEe个体自交,得到的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 【答案】 (1). 一对性状可以有多对基因控制(或基因与性状不是一一对应的) (2). BbDdEeFfGg、BbDdeeFfGg (3). 45 (4). 3/8 (5). 叶缘尖锐:叶缘光滑=3:1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植物的高度由三对等位基因B、b,F、f,G、g共同决定,由于母本含6个相关的显性基因,而父本不含相关的显性基因;又母本高60cm,父本高30cm,所以 1个显性基因的增高效应是5cm。 基因型为DdEe个体自交,关键是完全连锁的DdEe个体只产生两种配子,即DE和de,且比例为1:1,由此推测子代的表现型和比例。 【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该植物的高度这一性状由多对基因控制,体现了基因与性状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根据图示可知母本与父本杂交,F1的基因型为BbDdEeFfGg、BbDdeeFfGg,所以其高度是30+5×3=45cm,F1测交后代中高度为40cm的植株中含2个显性基因,因此,出现的比例为1/2×1/2×1/2×3=3/8。 (3)让基因型为DdEe个体自交,由于D、E在一条染色体上,则其产生的配子为DE和de,且比例为1:1,那么得到的后代的基因型是1DDEE、2DdEe、1ddee,且只有基因型ddee才表现为叶缘光滑,因此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叶缘尖锐:叶缘光滑=3:1。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以及基因连锁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能够结合题意判断植株高度与显性基因数量的关系是该题考查的重点,利用基因分离定律结合图示分析解决基因连锁问题,关键是能够正确判断基因连锁后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在利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