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辽宁省抚顺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辽宁省抚顺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沃森、克里克应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C. 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技术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为噬菌体和细菌的有氧呼吸提供更多的氧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活R型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小鼠患败血症而亡,证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沃森、克里克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后人用同位素标记法(14N、15N)和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最终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通过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最后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开。 【详解】A.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 B. 沃森、克里克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B错误; C.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技术,C正确;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被侵染的细菌相互分开,D错误。 2.下列有关核酸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占25%、T占33%、G占24%、C占18%旳核酸为双链DNA分子 B. 真核生物的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都存在平行关系 C. 细胞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是不同的 D. tRNA的单链结构决定了其分子中没有碱基配对现象 【答案】C 【解析】 已知A占25%、T占33%、G占24%、C占18%,由于A与T不相等、G与C也不相等,说明不是双链DNA,A错误;真核生物的基因不都在染色体上,如细胞质基因,B错误;基因是基因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细胞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C正确;tRNA是三叶草型的,其分子中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少量的碱基互补配对现象,D错误。 3.2017年7月,科学家们揭开了关于染色质中DNA的世纪之谜,首次在人类活细胞的细胞核中实现了3D基因组成像。这项研究可能有助于改写DNA结构的教科书模型。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组成DNA的碱基排列在内侧,互补链间的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性 B. 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C. 双链DNA分子中,若一条链的G:T=1:2,则另一条链的C:A=2:1 D.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组成DNA的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互补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正确;不同的DNA分子,含有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不同,而且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也存在差异,所以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B正确;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分子中,若一条链的G:T=1:2,则另一条链的C:A=1:2 C错误;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正确。 4.下图是细胞内常见的两种分子,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 A. ①②都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过程,且①比翻译的直接模板小得多 B. ①上有反密码子,不同的①可能含有相同的反密码子 C. ②上有密码子,①②的化学元素组成不相同 D. ①②都为双链结构,它们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为tRNA,其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②为DNA分子。 【详解】A、①为tRNA,②为DNA分子,①②都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过程(①参与翻译过程,②参与转录过程),且①比翻译的直接模板mRNA小得多,A正确; B、①为tRNA,其上有反密码子,不同的①所含有的反密码子不同,B错误; C、②为DNA分子,而密码子位于mRNA上,且①②的化学元素组成完全相同,都是C、H、O、N、P,C错误; D、①为单链RNA结构,只是存在局部双链,②为双链DNA结构,它们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DNA与tRNA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DNA和tRNA的元素组成、结构和功能,理解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在该过程中DNA与tRNA的功能,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5.裂谷热是由裂谷热病毒(含有单链RNA)引起的,经蚊类媒介或接触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下列关于裂谷热病毒和蚊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蚊类的遗传物质与裂谷热病毒的遗传物质相比,特有胸腺嘧啶和核糖 B. 蚊类的细胞能为裂谷热病毒的繁殖提供模板、原料和能量等 C. 裂谷热病毒和蚊类的遗传物质在复制时所需要的酶有差异 D. 裂谷热病毒和蚊类都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C 【解析】 蚊类的遗传物质是DNA,谷热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中特有成分有胸腺嘧啶和脱氧核糖,A错误;蚊类的细胞能为裂谷热病毒的繁殖提供原料和能量等,模板是裂谷热病毒的,B错误;裂谷热病毒在复制时需要RNA聚合酶,而蚊类的遗传物质在复制时需要DNA聚合酶,所以二者有差异,C正确;裂谷热病毒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错误。 6.下图为人体细胞核内控制呼吸酶合成的某基因(15N 标记)局部结构示意图,该基因中A 占全部碱基的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基因在人体细胞中几乎都表达 B. 该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 中U 占全部碱基的20% C. 解旋酶作用于①部位,DNA 聚合酶作用于②部位 D. 将该细胞置于14N 培养液中完成三个细胞周期,含14N 的子细胞占75%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核内某基因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①为磷酸二酯键,是DNA聚合酶、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位点;②是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位点。该基因中A占全部碱基的2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20%,则C=G=50%-20%=30%。 【详解】A、细胞核内控制呼吸酶合成的某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能表达,A正确; B、该基因中A占全部碱基的20%,根据此条件不能确定两条单链中A所占的比例,因此不能确定该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中U占全部碱基的比例,B错误; C、解旋酶作用于②部位,DNA聚合酶作用于①部位,C错误; D、将该细胞(基因被15N标记)置于14N培养液中完成三个细胞周期,该过程中DNA复制3次,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DNA分子应该均含有14N,D错误。 故选A。 7.RNA聚合酶能以一条DNA链或RNA为模板催化RNA的合成,因为在细胞内遗传信息转录与RNA有关,所以也称转录酶。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时,DNA双链都要先解旋,前者需要到解旋酶 B. RNA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期间,一定有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配对现象 C. 转录过程消耗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而逆转录消耗脱氧核苷酸 D. 肌细胞内有蛋白质的更新,其细胞质内应存在有活性的呼吸酶 【答案】B 【解析】 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时,DNA双链都要先解旋,但DNA复制时需要在解旋酶的催化下进行解旋,A正确;RNA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期间,若以RNA为模板,则不存在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配对现象,B错误;转录的产物是RNA,其过程消耗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而逆转录的产物是DNA,其过程需要消耗脱氧核苷酸,C正确;肌细胞内有蛋白质的更新,也能进行细胞呼吸,所以其细胞质内应存在有活性的呼吸酶,D正确。 8.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转录时DNA空间结构发生不可逆地改变 B. 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C. 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 D. 不同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可能有相同的基因在表达 【答案】A 【解析】 转录时DNA会解开双螺旋结构,转录结束时DNA又恢复双螺旋结构,可见,转录时DNA的空间结构发生可逆地改变,A错误;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有的性状受多对基因控制,一对基因也可能对多对性状产生影响,B正确;由于不同的密码子可以编码相同的氨基酸,因此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C正确;不同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可能有相同的基因在表达,例如控制合成ATP合成酶的基因在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都能表达,D正确。 9. 某种RNA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其遗传物质需要经过某种转变后整合到真核宿主的基因组中。物质Y与脱氧核苷酸结构相似,可抑制该病毒的增殖,但不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那么Y抑制该病毒增殖的机制是 A. 抑制该病毒RNA的转录过程 B. 抑制该病毒蛋白质的翻译过程 C. 抑制该RNA病毒的反转录过程 D. 抑制该病毒RNA的自我复制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的内容是:。 【详解】该RNA病毒需要经过某种转变后整合到真核宿主的基因组中,真核细胞的基因是DNA,因此RNA这种病毒的转变过程是逆转录过程;又知物质Y与脱氧核苷酸结构相似,可抑制该病毒的增殖,但不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因此不抑制DNA分子复制,则该物质抑制是逆转录过程。 故选C。 10.下图是起始甲硫氨酸和相邻氨基酸形成肽键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结构含有核糖体 RNA B. 甲硫氨酸处于图中a的位置 C. 密码子位于 tRNA 的环状结构上 D. mRNA 上碱基改变即可改变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图示为翻译过程,图中结构含有mRNA、tRNA和rRNA,A正确; 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起始密码子,甲硫氨酸位于第一位,故甲硫氨酸不在图中a位置,B错误; 密码子位于mRNA上,是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C错误; 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mRNA上碱基改变不一定改变肽键的氨基酸的种类,D错误。 11.二倍体水毛莨黄花基因q1中丢失3个相邻碱基对后形成基因q2,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变后水毛莨的花色性状一定会发生改变 B. 正常情况下q1和q2不会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C. q2比q1少3对碱基,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q2的长度较q1短 D. 基因突变后会改变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B 【解析】 由于多个密码子可编码同一个氨基酸,所以突变后水毛莨的花色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A错误;q1和q2是一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所以正常情况下q1和q2不会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B正确;q2比q1少3对碱基,利用光学显微镜不能观测到q2的长度较q1短,C错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指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时的一一对应关系,即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不会因基因突变而改变,D错误。 12.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只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 B. 染色体上的DNA碱基对缺失、增添和替换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C. 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D. 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数目变异不改变生物性状 【答案】C 【解析】 由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有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变化,所以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都有可能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A错误;染色体上的DNA碱基对缺失、增添和替换导致基因突变,B错误;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都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D错误。 13.生物学家以野生的草莓为原料,经人工诱导或培育出四倍体草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检测染色体时,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或直接染色观察 B. 检测染色体时,不能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作为染色剂 C. 经诱导处理,植株中仅部分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 D. 培育出的四倍体草莓高度不育,只能进行无性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后,需要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后进行观察,A错误;检测染色体时,使用醋酸洋红或龙胆紫等碱性染料作为染色剂,B错误;一般用低温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因此植株中仅处于分裂前期之前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培育出的多倍体含有同源染色体,因此能进行有性生殖,D错误。 14.经X 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B. X 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C. 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D. 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的原因: 外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 内因: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进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 B.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B正确; 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是隐性突变,C正确; D.通过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D正确。 故选A。 1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达尔文的进化论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无法解释生物的统一性 B. 人工选择能使微小变异累积成显著变异,但不能培育出新物种 C. 在种群中普遍存在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D. 生物通过长期进化能使一个物种演变成另一个物种 【答案】A 【解析】 达尔文的进化论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即能解释生物的统一性,A错误;人工选择能使微小变异累积成显著变异,可培育出新品种,但不能培育出新物种,B正确;在种群中普遍存在的可遗传的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前提,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通过长期进化,随着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可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最终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进而使一个物种演变成另一个物种,D正确。 1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能共同进化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 B.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表现为共同进化 C. 非洲野牛与狮子之间可通过种间斗争等实现共同进化 D. 4亿年前光合生物产生了氧气,而氧气也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属于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 【答案】B 【解析】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正确;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个物种,不属于共同进化,B错误;非洲野牛与狮为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通过种间竞争、捕食等实现共同进化,C正确;4亿年前光合生物产生了氧气,而氧气也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属于共同进化,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解题关键能识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之间的关系,掌握共同进化的概念,特别要注意共同进化的对象。 17.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作用相同。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障碍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 75% B. 50% C. 42% D. 2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 【详解】两个种群合并后,A%=(80%+60%)÷2=70%,a%=(20%+40%)÷2=30%,故Aa%=2×70%×30%=42%。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 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 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正确;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造成生物入侵,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错误;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生物种类多,稳定性高,自我调节能力强,更不容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 19. 细胞代谢受酶的调节和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都是通过影响靶细胞内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 B. 代谢的终产物可反馈调节相关酶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率 C. 同一个体各种细胞酶的种类相同、数量不同,代谢不同 D. 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激素调节细胞代谢既可以通过影响靶细胞内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也可以通过影响靶细胞内某些酶基因的表达来调节酶的数量从而调节细胞代谢,A错误; B.许多小分子物质的合成是由一连串的反应组成的,催化此物质生成的第一步的酶,往往被它们的终端产物抑制。这种抑制叫反馈抑制,B正确; C.同一个体各种细胞中,由于发生细胞分化导致不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不同,细胞中进行的生化反应也不相同,所以所含酶的种类也有差异,数量上当然也不相同,C错误; D.一个细胞中的酶的种类和数量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酵母菌在有氧时胞内会产生大量的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而在缺氧或无氧时,与无氧呼吸有关的酶就会增多,所以D错误。 故选B。 【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代谢及其调节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细胞代谢中激素和酶的作用的理解,难度中等偏上。 20.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进而直接清除靶细胞中的抗原 B.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C. 吞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把抗原信息呈递给T细胞 D. T细胞被HIV侵染后,其膜蛋白的组成会发生部分改变 【答案】D 【解析】 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为效应T细胞,A错误。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能迅速产生大量抗体,B错误。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C错误。被HIV侵染的T细胞是靶细胞,其能被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因此T细胞的膜蛋白的组成会发生部分改变,D正确。 【点睛】学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理解不清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21.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④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B. ②代表的是组织液 C. 血红蛋白属于①的成分 D. CO2浓度最高的是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一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属于体液的一部分,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中的溶液是不同的,凡是能够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都认为是外界溶液。 【详解】 ①血浆、②是组织液、④淋巴液共同组成内环境,A、B正确;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部,不属于血浆,C错误;CO2是有氧呼吸的产物,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③细胞内液,D正确;故选C。 22.下列关于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流经肝脏后的血液,血糖含量可能升降低 B. 血浆中含有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 C. 血浆的葡萄糖可以被肌细胞的线粒体氧化分解 D. 血浆渗透压的髙低与蛋白质、Na+和Cl-的含量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血浆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及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关系。血浆是内环境的一部分,组织细胞与血浆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影响血浆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详解】葡萄糖被合成肝糖原,肝糖原也可以分解为葡萄糖。所以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含量可能升高或降低,A正确。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液中,所以血浆中含有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B正确。 血浆的葡萄糖可以被肌细胞氧化分解,但是葡萄糖不进入线粒体,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的是丙酮酸,C错误。 血浆渗透压的髙低与蛋白质、Na+和Cl-等成分的含量有关,D正确。 【点睛】注意点:肝脏是肝糖原和葡萄糖相互转化的中转站。葡萄糖氧化分解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是线粒体。 23.下图为某神经网络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A. F的存在, 导致兴奋在此反射弧中双向传导 B. 当兴奋传到C的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C. 刺激A不一定能引起D处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D. 图中能接受神经递质的细胞共有3个 【答案】C 【解析】 F的存在,只是导致该反射弧参与的调节中有反馈调节,不是说兴奋就可以在突触处双向传递,A错误;当兴奋传到C的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转变是化学信号→电信号,B错误;由于刺激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产生兴奋,所以刺激A不一定能引起D处兴奋,即膜外电位不一定会改变,C正确;图中能接受神经递质的细胞共有4个,三个神经元分别是C、D、F,一个效应器细胞E,D错误。 24.某健康人感染流感病毒后有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该患者体内一般不会发生( ) A. 浆细胞通过与病毒结合抑制病毒增殖 B. 效应T细胞裂解被病毒侵入的细胞 C. 下丘脑的部分神经细胞活动增强 D. 有特异性的记忆细胞产生 【答案】A 【解析】 某健康人感染流感病毒后,出现了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其刺激产生的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抗体通过与病毒结合抑制其增殖,A错误;效应T细胞能与被病毒侵入的细胞(靶细胞)结合,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因出现了发热现象,说明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活动增强,最终引起产热增加,C正确;感染的流感病毒可刺激机体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25.下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激素①只能运输到垂体并作用于垂体 B. 激素②既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又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 C. 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D. 体内渗透压较高时激素④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水分的重吸收 【答案】D 【解析】 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抗利尿激素。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垂体,A错误;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但不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B错误;寒冷环境中激素①②③增多,由于寒冷时出汗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即④减少,C错误;体内渗透压较高时,激素④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水分的重吸收,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能准确分析出图中各个数字所代表的激素名称。 26.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b、c三种液体分别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 a、b、c三种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是c C. 细胞1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D. 细胞3的种类最多 【答案】D 【解析】 由图可知,a是淋巴,b是血浆,c是组织液,A错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三种细胞外液中,血浆(液体b)的蛋白质含量最高,B错误;细胞1是淋巴细胞,C错误;细胞3是组织细胞,其种类最多,D正确。 27.如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箭头为疫苗注射时间)( ) A. 甲与丁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识别它们的B细胞特异性不同 B. 注射一次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可以在血浆中长期存在 C. 淋巴因子可以加强上述反应 D. 丙时间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甲时间注射的疫苗相类似的抗原的刺激 【答案】B 【解析】 据图分析:甲乙丙时间是两次注射同一疫苗,甲与丁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所以识别甲与丁时间所注射疫苗的B细胞特异性也不同,A正确;注射一次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在血浆中存在时间较短,而记忆细胞可以较长时间的存在,B错误;白细胞介素-2(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C正确;甲表示首次免疫,丙表示相同抗原的刺激使得二次免疫快而强,D正确。 28.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 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 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相互影响,A项错误; 吞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B项正确; 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是监控和清除人体内的衰老、损伤细胞及癌变细胞,D错误。 【点睛】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基础: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三道防线。其中溶菌酶既是第一道防线也是第二道防线。 (2)根据形成时间:如果是先天形成的,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则为特异性免疫。 (3)根据免疫对象:如果对各种抗原均具有免疫作用,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只针对某种抗原发挥作用,则为特异性免疫。 29.如图是抗利尿激素的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量会随着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而增多 B. 下丘脑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垂体,产生抗利尿激素 C. 抗利尿激素—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受体接受后即被灭活 D.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通过血液运输到垂体,并由垂体释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图解可知,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时,会抑制血量的减少,故血量有所增加,A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产生,最终由垂体释放,B错误;抗利尿激素一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受体接受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C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并直接连通至垂体,并由垂体释放,D错误。 30.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 B. 神经调节结果是使效应器作出反应,而激素调节的结果是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 C. 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体液调节起主导作用 D. 所有生物都同时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是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激素调节只有化学信号,A正确;激素调节的作用范围较广泛,B错误;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C错误;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31.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构成反射弧,但构成反射弧的细胞不只有神经元 B. 气温骤降不会改变人体内呼吸酶的活性,因此耗氧量不变 C. 体液调节就是通过体液传送激素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D.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在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下丘脑可产生渴觉 【答案】A 【解析】 构成反射弧的细胞不只有神经元,还有肌肉或腺体的细胞,A正确;气温骤降不会改变机体内呼吸酶的活性,但由于产热增加,因此耗氧量增加,B错误;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传送化学物质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除激素外,还有二氧化碳等物质,C错误;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刺激下丘脑产生兴奋,并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渴觉,D错误。 32.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是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 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 C. 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 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答案】C 【解析】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拮抗作用调节血糖平衡,A错误;胰腺导管堵塞不会导致胰岛素排出,不影响血糖平衡调节,B错误;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C正确;根据题意可知,胰岛B细胞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D错误。 【考点定位】血糖平衡调节及糖尿病 【名师点睛】 1.血糖平衡调节过程: 2.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1)血糖浓度高时,可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含量增加,而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较低。 (2)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33. 养鸡场鸡舍中清晨和傍晚用稳定的灯光延长光照时间,以提高产蛋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延长光照刺激可直接通过体液调节提高产蛋率 B. 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C. 鸡的产蛋行为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D. 鸡的产蛋行为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延长光照刺激可通过神经调节是大脑皮层接受相关刺激,再通过体液调节提高产蛋率,故A错,C正确。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越高,鸡的产蛋率越高,故B正确。表现型受基因型决定,但是会受环境影响,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肯定不同 B. 茎的背地生长和根的向地生长均说明生长素有两重性的特点 C. 生长素与其他植物激素共同作用调节植物的生长 D. 生长素通过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导致植物的生长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要求考生理解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不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仅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含义及常见实例。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也可能相同,A错误;茎的背地生长只能反应出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不能反应出抑制作用,而根的向地生长可说明生长素有两重性的特点,B错误;生长素与其他植物激素共同作用调节植物的生长,C正确;生长素作为信息分子不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但能调节植物的生长,D错误。 35.下图是植物体内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GA与ABA的形成途径相似,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B. GA与ABA在植物不同器官和组织中含量不同,但是含量都极低 C. GA与ABA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共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 D. 夏季植物体内ABA产生量增加,生长加快;冬季GA量产生增加,生长受抑制 【答案】D 【解析】 题图显示,甲瓦龙酸在长日照条件下转化为GA,在短日照条件下转化为ABA,因此GA与ABA的形成途径相似,都受外界环境的影响,A正确;GA主要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ABA在将要脱落(或进入休眠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二者都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B正确;GA能促进种子萌发,因此二者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共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C正确;综上分析,夏季植物体内GA产生量增加,生长加快,冬季ABA产生量增加,生长受抑制,D错误。 36. 瓶插鲜花鲜重的变化与衰败相关,鲜重累积增加率下降时插花衰败。 下图为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对插花鲜重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 B. 蔗糖可为花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 C. 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 D. 第5 天花中脱落酸的含量应该是清水组最低 【答案】D 【解析】 与清水组相比,蔗糖组和细胞分裂素组中鲜花鲜重累积增加率高,说明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A正确;蔗糖可为花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提供能量,B正确;蔗糖+细胞分裂素组鲜花鲜重积累增加率最高,说明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C正确;第5天清水组鲜花鲜重积累增加率最低,此时脱落酸含量最高,D错误。 【考点定位】实验结果(曲线图)分析 3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植物体内不同的腺体能够分泌不同的激素,其中脱落酸能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 B. 缺乏氧气不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对其非极性运输也没有影响 C. NAA,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利等植物激素可以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D. 植物激素的形成可以体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 【答案】D 【解析】 植物激素是由特定的部位产生的,而不是由腺体分泌的,A错误;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因此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错误;NAA和乙烯利都是人工合成的,不是植物激素,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C错误;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植物激素的形成,进而控制植物的性状,这是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D正确。 【点睛】解答B选项,要注意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或非极性运输方式都为主动运输。 38.将离体的某植物根尖细胞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测得经某一浓度生长素处理前后的细胞内DNA、RNA、蛋白质含量比值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相关基因的表达 B. 经该浓度生长素处理的细胞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C. 处理过程中,DNA的数量、结构等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D. 该实验可以进一步探究促进细胞生长的生长素适宜浓度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经过某一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后,DNA的含量不变,而RNA和蛋白质都增加了,说明该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相关基因的表达,AB正确;基因表达过程中涉及到DNA结构的改变,C错误;该实验可以进一步探究促进细胞生长的生长素适宜浓度,D正确。 39.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通过人工合成获得,也可从植物体内提取获得 B.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激素进行调节,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C. 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效果稳定,无副作用,应大力推广 D.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通过促进大麦种子发芽,进而产生更多的α—淀粉酶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及其应用,要求考生理解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过程,掌握不同植物激素的功能和应用实例,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来源及其应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是人工合成的,A错误;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激素进行调节,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B正确;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的特点,但使用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人们原来没有预料到的影响,因此应有控制的使用,C错误;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D错误。 40. 将一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温、湿度适宜且底部有一透光孔的暗室内,从题4图所示状态开始,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几天后停止于起始位置。此时,幼苗的生长情况是( ) A. 根水平生长,茎向上弯曲 B. 根水平生长,茎向下弯曲 C. 根向下弯曲,茎向上弯曲 D. 根向下弯曲,茎向下弯曲 【答案】B 【解析】 一玉米幼苗水平放置固定在支架上,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玉米幼苗各部位均匀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该幼苗茎和根的生长素分布不受重力的影响,生长素在根部均匀分布,根水平生长。暗室内的光源通过透光孔照射到该幼苗的茎部,导致茎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使茎的背光侧生长速度快,所以茎向下弯曲生长。综上分析,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生理作用及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以题意中的“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和图示中的“光源位置”为解题的切入点,结合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和植物茎的向光性的原因分析作答。 二.简答题 41.某二倍体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该植物的某一相对性状中野生型对突变型为隐性,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雄株的X染色体来自__________________。 (2)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用纯合突变型雄株与野生型雌株杂交,子代中偶然发现一雄株基因型为Bbb,分析认为该异常雄株出现的原因有两种:一是____________(填“父本”、“母本”或“父本或母本”)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该结构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_;二是某一亲本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则该变异发生在______________分裂。若该异常雄株能形成配子(其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两条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后和另一条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则该雄株能形成___________种配子。 (3)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有相应的等位基因),现用某正常突变型雄株与野生型雌株杂交,若子代中雌株全为野生型,雄株全为突变型,则该突变型雄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母本 (2). 母本 (3). 染色体片段的增加(增添、重复)、移接 (4). 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 (5). 4 (6). XbYB 【解析】 试题分析:XY型性别决定中,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根据题意已知,该植物的某一相对性状中野生型对突变型为隐性,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 (1)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其X染色体来自于母本,Y染色体来自于父本。 (2)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纯合突变型雄株基因型为BB,野生型雌株基因型为bb,后代基因型理论上为Bb,而后代基因型为Bbb,可能是母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或移接,导致产生了bb的卵细胞;有可能是母本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异常,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已知该雄株基因型为Bbb,其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两条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后和另一条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则可以产生Bb、B、b、bb四种配子。 (3)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正常突变型雄株与野生型雌株XbXb杂交,后代雄株全为突变型,说明父本提供了YB配子,该雄株突变型基因型为XbYB。 42.为了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下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成分 含量 NaCl 6.5 KCl 0.14 CaCl2 0.12 NaHCO3 0.2 NaH2PO4 001 葡萄糖 2.0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_______,其Na+/K+比与体液中______的Na+/K+比接近。 (2) 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______。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______。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 (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_。 【答案】 (1). NaHCO3和NaH2PO4(细胞外液) (2). (细胞外液)组织液 (3). 细胞失水 (4). 传出神经、效应器 (5). )产生动作电位 (6).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7). 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解析】 【详解】(1)任氏液中NaHCO3和NaH2PO4可以和对应物质构成缓冲对,维持酸碱平衡;任氏液可以保持标本活性,成分应和组织液相似。 (2)将任氏液中葡萄糖浓度提高到15%,会使细胞发生渗透失水,从而使代谢强度下降。 (3)该标本脑和脊髓损毁,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被破坏,则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不会有反应,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有反应,能发挥功能。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同时突触小泡通过胞吐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5)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会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表现为持续收缩;肉毒杆菌毒素阻断乙酰胆碱不能释放或箭毒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均会使突触后膜不能兴奋,导致肌肉松弛。 【点睛】此题是对神经调节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当兴奋传到突触前膜时,膜内外电位改变产生动作电位,释放神经递质至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就被水解或转移,若不能水解或不转移,则持续发挥作用,若神经递质不能释放,或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则兴奋不能传递。 43.图1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2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1中物质①作用是________,当细胞四产生的物质②与乙酰胆碱(Ach)受体结合时,会导致重症肌无力,这种疾病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二和细胞三受抗原刺激后所发生的免疫反应的主要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与____________细胞的数量直接相关。人体感染HIV初期机体免疫系统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等过程使体液中的HIV浓度下降的。 (3)为探究某种草药PP是否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修复与调节有关,某研究小组将正常小鼠随机分为两组,组1(免疫抑制剂灌胃+生理盐水灌胃),组2(免疫抑制剂灌胃+PP灌胃),检测两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以及胸腺的萎缩程度。实验表明组1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低于组2,胸腺的萎缩程度高于组2,这一结果能不能说明PP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能说明PP只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促进B(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2). 自身免疫病 (3). 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反应速度快、反应强烈,产生抗体量多) (4). T (5). 吞噬细胞的吞噬、浆细胞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使HIV感染的靶细胞裂解死亡 (6). 不能,缺乏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 (7). 不能,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或PP可降低胸腺的萎缩程度)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1,在胸腺中成熟的细胞为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对应图中细胞二);在骨髓中成熟的细胞是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子细胞三和四,分别是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物质②,即抗体;对此分析,由T细胞产生的物质①,即淋巴因子。图2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先急剧增加,后急剧减少,之后逐渐再增多;T细胞数量的变化是先增多后逐渐减少。 (1)图1中物质①是淋巴因子,其作用是促进细胞一(B细胞)的增殖分化;物质2是抗体,如果它与机体内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无法与其受体结合导致的疾病为自身免疫病。细胞二和细胞三都是记忆细胞,其受同种抗原刺激后所发生的免疫反应的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快、反应强烈,产生抗体量多。 (2)图2中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与T细胞的数量直接相关。人体感染HIV初期机体免疫系统是通过吞噬细胞的吞噬、浆细胞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使HIV感染的靶细胞裂解死亡等三方面共同配合,使体液中的HIV浓度下降的。 (3)结合题意,实验目的是探究草药PP是否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修复与调节(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胸腺萎缩程度)有关,所以自变量是草药PP,但必须排除灌喂的免疫抑制剂对小鼠免疫能力的抑制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胸腺萎缩程度),即实验设计必须设置一组空白对照组(只喂等量的生理盐水)。所以题中只有两个组对照还不能说明PP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同理,也不能说明PP只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因为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点睛】本题关键要能结合所学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分析图1中各种免疫细胞和分泌的免疫物质。其次应注意不要忽视的(3)小题中空白对照组的设置作用。 44.图甲和乙分别表示单侧光和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根和茎生长的影响。请回答: (1)据图甲可知,该植物幼苗的茎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n(如图乙所示),则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 (2)据图乙可知,茎对生长素反应的敏感性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根,据此推测根的背光侧和向光侧分别对应图乙中的_________点。根的背光生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具有___________性。 (3)有同学设计下图实验验证“植物根尖产生的生长素在幼根处进行极性运输”,请绘图表示实验组的结果并标注说明。 _________ 【答案】 (1). 小于m(0<向光侧生长素浓度查看更多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