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北京市海淀区首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3月大练习(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北京市海淀区首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3月大练习(解析版)

北京市海淀区首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3月大练习 ‎1.下列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与酵母菌的遗传物质的元素组成相同的是( )‎ A. 磷脂 B. 糖原 C. 胰蛋白酶 D. 丙酮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组成元素为C、H、O、N、P。酶的本质为蛋白质,组成元素是C、H、O、N,有的含有P。‎ ‎【详解】A、磷脂的组成元素为C、H、O、N、P,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为DNA,组成元素为C、H、O、N、P,A正确; ‎ B、糖原的组成元素是C、H、O,与酵母菌的遗传物质的元素组成不同,B错误; ‎ C、胰蛋白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与酵母菌的遗传物质的元素组成不同,C错误; ‎ D、丙酮酸的组成元素是C、H、O,与酵母菌的遗传物质的元素组成不同,D错误。‎ 故选A。‎ ‎2.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三种细胞器,经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如图所示。以下对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 乳酸菌细胞也含有细胞器甲 B.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细胞器甲属于生物膜系统 C. 细胞器乙含有脂质,所以不是中心体 D. 细胞器丙线粒体,在其内膜上可生成H2O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该细胞为动物细胞,甲的脂质含量为0,说明没有膜结构,但含有核酸和蛋白质,可推测甲细胞器为核糖体;乙的脂质含量不为0‎ ‎,说明乙细胞器有膜结构,但无核酸,可推断乙细胞器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丙有膜结构和核酸,可推断丙细胞器为线粒体。‎ ‎【详解】A、细胞器甲为核糖体,乳酸菌细胞为原核细胞,原核细胞含有核糖体,A正确;‎ B、细胞器甲为核糖体,不含生物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B错误;‎ C、中心体无膜结构,不含脂质,细胞器乙含有脂质,所以不是中心体,C正确;‎ D、细胞器丙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其内膜上可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H2O,D正确。‎ 故选B。‎ ‎3.为研究光合作用中ATP合成的动力,20世纪60年代,Andre Jagendorf等科学家设计了如下实验:首先人为创设类囊体内外pH梯度,之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发现随着类囊体内外pH梯度的消失有ATP形成。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 A. 离体类囊体取自绿色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 B. 在绿色植物中该过程也是在黑暗中完成的 C. ATP的合成需要伴随H+运输进入类囊体腔 D. 推测ATP合成的动力来自H+浓度梯度势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必修1中植物光合作用中ATP的产生机理。由实验可知,ATP的生成依赖叶绿体类囊体膜两侧的H+浓度差,通过H+的跨膜运输促使叶绿体合成ATP。‎ ‎【详解】A、类囊体存在于叶绿体中,而绿色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错误;‎ B、在绿色植物中合成ATP是在光反应阶段进行的,自然环境下此过程需要光照,错误;‎ C、ATP的合成需要伴随H+运输进出类囊体腔,错误;‎ D、把悬浮液的pH迅速上升为8,类囊体内外产生了浓度差,此时,在有ADP和Pi存在的情况下类囊体生成了ATP,因此可以推测:ATP合成的动力来自H+浓度梯度势能,正确。‎ 故选D。‎ ‎【点睛】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 ‎4.下图是水稻花粉母细胞进行分裂不同时期的显微照片,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A到D是减数分裂I,图E和F为减数分裂II B. 有丝分裂会发生图B和图D所示的基因重组 C. 有丝分裂会发生图E到F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加倍 D. 水稻花粉母细胞通过如图分裂方式形成配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A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细胞为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分体时期,C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D细胞为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E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F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图A到D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图E和F为减数第二分裂图像,A正确;‎ B、图B和图D为减数分裂,不是有丝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都会导致基因重组,B错误; ‎ C、图E到F过程为着丝点分裂过程,有丝分裂后期也会发生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加倍现象,C正确;‎ D、水稻花粉母细胞通过如图的减数分裂方式形成配子,D正确。‎ 故选B。‎ ‎5.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 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 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 D. 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荚膜等物质分离开,与R型菌混合培养,观察S型菌各个成分所起的作用。最后再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的培养基中发现了新的S型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甲组中培养一段 时间后可发现有极少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因此甲组培养皿中不仅有S型菌落也有R型菌落,A选项错误;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质酶,故在乙组的转化中已经排除了蛋白质的干扰,应当推测转化物质是DNA,B选项错误;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DNA酶,DNA被水解后R型菌便不发生转化,故可推测是DNA参与了R型菌的转化,C选项正确;该实验只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无法证明还有其他的物质也可做遗传物质,D选项错误。‎ ‎6.下图所示DNA分子片段中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都催化形成①处的化学键 B. 解旋酶作用于③处,而②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C. 若该DNA分子中一条链上G+C=56%,则无法确定整个DNA分子中T的含量 D. 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100%‎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DNA分子片段,部位①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②处是碱基对;部位③为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部位。‎ ‎【详解】A、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作用于①磷酸二酯键,A正确;‎ B、题图为双链DNA分子,而解旋酶作用于③氢键,②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B正确;‎ C、若该DNA分子中一条链上G+C=56%,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上G+C=56%,整个DNA分子中G+C=56%,A+T=44%,A=T,则T占22%,C错误;‎ D、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得到4个DNA分子,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其中有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14N,另一条链含有15N,其他3个DNA分子只含15N,因此子代DNA分子均含15N,D正确。‎ 故选C。‎ ‎7.若马的毛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均为淡棕色马,随机交配,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马的毛色性状中,棕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 B. 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8‎ D. 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与表现型的比例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中信息:“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均为淡棕色马,随机交配,‎ 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可知马的毛色的控制属于不完全显性。‎ ‎【详解】A、马的毛色性状中,棕色对白色为不完全显性,A错误;‎ B、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 C、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1/4+2/4×1/4=3/8,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16,C错误; ‎ D、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为1:1,,表现型为淡棕色马与棕色马,比例为1:1, D正确。‎ 故选D。‎ ‎【点睛】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根据题中信息可知,马毛色遗传属于不完全显性,然后再依据基因分离定律写出每种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即可得出准确答案。‎ ‎8.某海岛上,因为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现在的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昆虫类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 B. 昆虫翅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 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 D. 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海岛上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是因为翅特别发达的个体不容易被大风刮海里去,因而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无翅的可以躲避大风,也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中间型由于翅膀不够强大,容易被海风刮到大海里淹死,在达尔文看来,自然对生物进行了定向选择,保留有利变异。‎ ‎【详解】A、海岛上昆虫中有三种翅膀类型,说明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A正确;‎ B、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种群的基因库,所以昆虫翅的全部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自然选择作用,C正确; ‎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D正确。‎ 故选B ‎9.下图是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④中的物质释放到⑤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B. 神经递质和其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C. 若刺激A点,图B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反向的偏转 D. 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不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左侧为神经元细胞的胞体,①②③分别为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图右侧为突触结构,①②④⑤分别为线粒体、高尔基体、突触小泡、突触间隙。‎ ‎【详解】A、④突触小泡中的物质释放到⑤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A错误;‎ B、神经递质受体的化学本质一定是蛋白质,但神经递质不一定是蛋白质,B错误;‎ C、若刺激A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会先后传过电流表的右侧和左侧,所以图B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反向的偏转,C正确;‎ D、由于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要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同时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时通过主动运输将钠离子排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所以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D错误。‎ 故选C。‎ ‎10.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或人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从表格中看出甲状腺激素偏高,胰岛素含量降低。‎ ‎【详解】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 B、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错误;‎ C、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 D、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可推测该个体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分析清楚表格中的数据,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解答,考生对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功能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1.对如图所示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子代A系鼠的浆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皮肤 B. C系鼠的皮肤没有引起子代A系鼠的免疫应答 C. 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体 D. 注射淋巴细胞使子代A系鼠的基因型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抽取C系鼠的淋巴细胞,注射给A系鼠的胚胎,形成的子代A系鼠,被移植C系鼠的皮肤,未出现免疫排斥现象;而移植B系鼠的皮肤,会发生免疫排斥现象。‎ ‎【详解】A、子代A系鼠的效应T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的皮肤,浆细胞不能裂解移植的皮肤细胞,A错误;‎ B、子代A系鼠对C系鼠的皮肤没有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说明C系鼠的皮肤没有引起子代A系鼠的免疫应答,B正确;‎ C、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原,C错误;‎ D、注射淋巴细胞使子代A系鼠出现了C系鼠的淋巴细胞,但没有改变A系鼠的基因型,D错误。‎ 故选B。‎ ‎12.某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 B. 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 C. 植物浮床能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D. 增加水体透明度,能进一步恢复水体中水草的生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导致水体溶氧量下降,进而引起水生生物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利用需氧微生物与厌氧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植物的根系能够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矿质营养的作用,依据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进行合理设计,对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从而达到改善和净化水质的目的。‎ ‎【详解】A、曝气可增加溶氧量,进而降低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A错误;‎ 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因此能够提高净化效果,B正确;‎ CD、借助植物浮床,可使植物庞大的根系透过小孔牢牢的固定在水体中,植物的根系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物质,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生植物生长,从而起到了改善和净化水质的效果,C、D正确。‎ 故选A。‎ ‎13.驱蚊草含有香茅醛,能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柠檬型香气,从而达到驱蚊且对人体无害的效果。驱蚊草是把天竺葵的原生质体和香茅草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导融合培育而成的。下列关于驱蚊草培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驱蚊草的培育属于细胞工程育种,优点是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B. 驱蚊草培育过程要用到纤维素酶、果胶酶、PEG等试剂或电刺激等方法 C. 驱蚊草培育过程不同于植物组织培养,无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 D. 驱蚊草培育利用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具体过程: ‎ ‎2、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染色体数目变异。 3、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意义:在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作物新品种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详解】A、驱蚊草是把天竺葵的原生质体和香茅草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导融合培育而成的,采用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属于细胞工程育种,其优点是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A正确; B、要获得天竺葵的原生质体和香茅草的原生质体,需要采用酶解法(纤维素酶、果胶酶),诱导天竺葵的原生质体和香茅草的原生质体的融合可采用化学法(PEG等试剂)或物理法(电刺激等),B正确; C、驱蚊草培育过程不同于植物组织培养,但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因此有愈伤组织和试管苗形成,C错误; D、驱蚊草培育利用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故选C。‎ ‎14.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动物细胞培养需要先分离出单个细胞,然后再进行培养和筛选。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为了避免微生物污染 B. 保证获得细胞的遗传背景相同 C. 为了使细胞周期一致 D. 保证细胞得到充足的营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将已免疫的小鼠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能分泌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的过程中至少要进行两次筛选,一次是通过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另一次是通过专一抗体检测筛选出能分泌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详解】由于小鼠生活过程中存在多种抗原感染,所以小鼠体内存在多种B淋巴细胞,从小鼠体内获取的经过免疫的B 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会形成多种杂交瘤细胞,同时也存在未融合的细胞和同种细胞的融合体,将这些细胞放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但这些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是多种,为了筛选到能产生单一抗体的细胞群,可将上述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由于每个小孔内只有一个杂交瘤细胞,所以可筛选到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即两次筛选的目的是保证获得细胞的遗传背景相同。筛选的目的不是避免微生物污染,也不是使细胞周期一致和保证细胞得到充足的营养,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5.某同学将喝过一半的酸奶放置在暖气上保温一段时间后,发现酸奶表面出现许多气泡,这些气泡主要来自于( )‎ A. 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大量CO2‎ B. 暖气使酸奶中原有气体发生膨胀 C. 其他微生物进入酸奶繁殖并产气 D. 酸奶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产气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干可知,该题主要考查生物的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可以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中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与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而无氧呼吸可以按产物分为两类,一种是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另一种是产生乳酸。乳酸菌属于发酵产生乳酸的微生物。‎ ‎【详解】A、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产生CO2,A错误;‎ BC、酸奶表面出现许多气泡说明有产生气体的微生物进入,通过微生物的呼吸产生了大量CO2,而不是暖气使酸奶中原有气体发生膨胀,B错误,C正确;‎ D、化学物质不会单纯的反应,从根本上还是通过微生物的呼吸完成的,D错误。‎ 故选C。‎ ‎16.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其具有抑制侧枝生长等作用。‎ ‎(1)独脚金内酯作为植物激素,是一类具有_________作用的有机物。‎ ‎(2)细胞分裂素能促进侧枝生长,在此功能上其与独脚金内酯是__的关系。‎ ‎(3)为了探究这两种激素在调节侧枝生长上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者用细胞分裂素类似物BA和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等试剂,以及独脚金内酯合成突变体和受体突变体豌豆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整个实验在光照和温度可控的温室中进行。‎ ‎①实验处理和测量的材料都是豌豆原本不发育的第三侧芽,选择此侧芽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 BA促进侧芽生长的效果在______中比野生型更明显。‎ ‎③依据实验结果判断___________(填“突变体‎1”‎或“突变体‎2”‎)是独脚金内酯合成突变体,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推测独角金内酯能促进细胞分裂素降解而抑制侧枝生长,验证此推测还需补充的实验组处理__________。‎ a.野生型豌豆 b.豌豆突变体‎1 c.豌豆突变体2 d.细胞分裂素合成缺陷型豌豆 e.用适量BA处理 f.用适量GR24处理 g.用适量BA和GR24处理 h.检测细胞分裂素含量 i.检测侧枝长度 ‎【答案】 (1). 调节(植物生命活动) (2). 拮抗 (3). 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更易观察 (4). 突变体1和突变体2 (5). 突变体1 (6). 加入BA和GR24的组比单独加BA侧枝长度短得比突变体2更明显 (7). afh(i)或bfh(i)‎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由柱形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处理、植物种类,因变量是侧枝的长度,其他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且适宜;用BA处理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1和突变体2侧枝生长更显著;与单独用BA处理相比,BA+GR24处理后,突变体1和突变体2侧芽长度都缩短,与突变体2相比,突变体1缩短的效果更明显,因此可能是突变体1自身合成部分GR。‎ ‎【详解】(1)独脚金内酯作为植物激素,具备植物激素的特点,具有调节作用,且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2)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进而促进侧枝生长,独脚金内酯具有抑制侧枝生长的作用,所以在促进侧枝生长方面细胞分裂素与独脚金内酯是拮抗关系。‎ ‎(3)①实验处理和测量的材料都是豌豆原本不发育的第三侧芽,选择此侧芽的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更易观察。‎ ‎②由柱形图高度可知,与野生型相比,BA促进侧芽生长的效果在突变体1和突变体2中更明显。‎ ‎③独脚金内酯抑制侧枝伸长,细胞分裂素促进侧枝伸长。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与突变体2相比,突变体1加入BA和GR24的组比单独加BA组的侧枝长度短得比突变体2更明显,说明突变体1独脚金内酯含量少,若是独脚金内酯受体突变体,则添加独脚金内酯后效果不明显,因此可判断突变体1 是独脚金内酯合成突变体。‎ ‎(4)验证独角金内酯能通过促进细胞分裂素的降解而抑制侧枝生长这一机理,实验的因变量应该是细胞分裂素的含量或侧枝的长度,观察指标是用GR24处理后细胞分裂素含量变化,因此需要野生型豌豆,用GR24处理,并测定细胞分裂素的含量或检测侧枝的长度或者是选择突变体1,用GR24处理,测定细胞分裂素的含量或检测侧枝的长度。即还需补充的实验组处理为afh(i)或bfh(i)。‎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植物激素的概念,植物激素的作用,学会分析实验目的、因变量、自变量、无关变量,学会控制无关变量,并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结论,完善实验步骤。‎ ‎17.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是野生型酵母菌的突变菌株,其线粒体功能丧失,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科研人员为获得高产酒精的呼吸突变型酵母菌进行了相关研究。‎ ‎(1)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首先要通入无菌空气,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密封发酵要注意控制发酵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至少答出2个)。‎ ‎(2)为优化筛选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的条件,研究人员设计了紫外线诱变实验,记录结果如下表。表中A、B、C分别是__________。据表中数据分析,最佳诱变处理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别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6组 ‎7组 ‎8组 ‎9组 照射时间/min A ‎1.5‎ ‎1.5‎ ‎2.0‎ ‎2.0‎ ‎2.0‎ ‎2.5‎ ‎2.5‎ ‎2.5‎ 照射剂量/W ‎12‎ ‎15‎ ‎17‎ ‎12‎ ‎15‎ B ‎12‎ ‎15‎ ‎17‎ 照射距离/cm ‎18‎ ‎20‎ ‎22‎ ‎20‎ ‎22‎ ‎18‎ ‎22‎ ‎18‎ C 筛出率/%‎ ‎3‎ ‎7‎ ‎13‎ ‎5‎ ‎15‎ ‎6‎ ‎4‎ ‎7‎ ‎11‎ ‎(3)TTC是无色物质,可以进入细胞内与足量的还原剂[H]反应生成红色物质。为筛选呼吸缺陷突变菌株可以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_____,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如果出现___________的菌落则为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研人员为检测该呼吸突变型酵母菌是否具备高产酒精的特性,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推测该呼吸缺陷型酵母菌__________(填“适宜”或“不适宜”)作为酒精发酵菌种,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较多的ATP,用于酵母菌的繁殖 (2). 温度、气压、PH值 (3). 1.5、17、20 (4). 照射时间2.0min、照射剂量15W、照射距离‎22cm (5). TTC (6). 鉴别 (7). 白色 (8). 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无法产生大量的[H](或“NADH”),不能将TTC还原为红色物质 (9). 不适宜 (10). 在8-32小时发酵时间内,呼吸缺陷型酵母菌产酒精量小于野生型 ‎【解析】‎ ‎【分析】‎ ‎1、实验设计的原则为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 ‎2、酵母菌是兼性厌氧性生物,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3‎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还原性氢,释放出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大量还原性氢和二氧化碳,释放出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性氢和氧气结合生成水,释放出大量能量。‎ ‎【详解】(1)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首先要通入无菌空气,是为了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较多的ATP,用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增加酵母菌的数量。密封发酵要注意控制发酵罐中的温度、气压、PH值等发酵条件。‎ ‎(2)实验设计遵循的是单一变量原则,由表可知,照射时间和照射剂量以及照射距离的值是固定的3个,即照射时间(1.5、2.0、2.5),照射剂量(12、15、17),照射距离(18、20、22),故123组照射时间一定,故1组照射时间应为1.5,同理456组照射剂量一定,6组的照射剂量为17,789组照射距离一定,对应的9组照射距离为20,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出第5组诱变效果最好,即在照射时间2min、照射剂量15W、照射距离‎22cm的条件下。‎ ‎(3)TTC是无色物质,可以进入细胞内与足量的还原剂[H]反应生成红色物质。利用这个原理,为筛选呼吸缺陷突变菌株可以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TTC,这样的培养基具有筛选的功能,属于选择培养基。由于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无法产生大量的[H](或“NADH”),不能将TTC还原为红色物质,故培养基中出现白色的菌落则为呼吸缺陷型酵母菌。‎ ‎(4)由图可知,在8-32小时内,野生型比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发酵液酒精浓度高,所以呼吸缺陷型酵母菌不适宜作为酒精发酵菌种。‎ ‎【点睛】本题以酵母菌突变体筛选及酒精发酵能力测试实验为情境,主要考查微生物培养、细胞呼吸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三因素三水平实验设计是本题创新性的考查,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18.胆固醇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脂质,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胆固醇的来源及调节过程。‎ ‎(1)细胞中的胆固醇可以来源于血浆。人体血浆中含有的某种低密度脂蛋白(LDL)的结构如图所示,其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转运到肝脏以外的组织细胞(靶细胞)中,以满足这些细胞对胆固醇的需要。‎ ‎①LDL能够将包裹的胆固醇准确转运至靶细胞中,与其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靶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直接相关。‎ ‎②LDL通过途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靶细胞,形成网格蛋白包被的囊泡,经过脱包被作用后与胞内体(膜包裹的囊泡结构)融合。由于胞内体内部酸性较强,LDL与受体分离,胞内体以出芽的方式形成含有受体的小囊泡,通过途径②回到细胞膜被重新利用。含有LDL的胞内体通过途径③(方框示意):途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胞内游离胆固醇的含量。‎ ‎(2)当细胞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时,会抑制LDL受体基因表达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游离胆固醇的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3)如图为不同温度下胆固醇对人工膜(人工合成的脂质膜)微粘度(与流动性负相关)影响的曲线。据图分析胆固醇对膜流动性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你是高血脂患者,有人说要禁止摄入脂质食物,对此你认为是否合理?请您给出高血脂患者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载脂蛋白B (2). 胞吞 (3). 进入溶酶体,被水解酶降解,释放到细胞质基质(进入、降解、释放) (4). 抑制乙酰CoA还原酶的活性,促进胆固醇的储存 (5). 在温度较高时,胆固醇可以降低膜的流动性;在温度较低时,又可以提高膜的流动性。胆固醇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在较大温度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6). 不合理,应该少量摄入优质脂质,遵医嘱吃降血脂药物,注意科学饮食,适度锻炼 ‎【解析】‎ ‎【分析】‎ ‎1、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 ‎2、由图可知,细胞中胆固醇含量的相对稳定是反馈调节的结果。‎ ‎3、胆固醇能参与动物细胞膜的组成、能够促进血液中脂质的运输,但过多摄入胆固醇易沉积在血管壁,危害健康。‎ ‎【详解】(1)①据图可知,LDL能够将包裹的胆固醇准确转运至靶细胞中,与其结构中的载脂蛋白B能与LDL受体特异性结合有直接相关。‎ ‎②LDL通过靶细胞膜的方式是胞吞。由图可知,含有LDL的胞内体通过途径③进入溶酶体,溶酶体中含多种水解酶,能将其降解,释放到细胞质基质。‎ ‎(2)根据题图可知,当细胞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时,会抑制LDL受体基因表达以及抑制乙酰CoA还原酶的活性,促进胆固醇的储存,从而使游离胆固醇的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3)根据题图可知,胆固醇对膜流动性的作用是在温度较高时,胆固醇可以降低膜的流动性;在温度较低时,又可以提高膜的流动性。胆固醇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在较大温度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4)由于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脂质中的胆固醇也参与动物细胞膜的构成,还能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所以高血脂患者不能不摄入脂质。而应该少量摄入优质脂质,遵医嘱吃降血脂药物,注意科学饮食,适度锻炼。‎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脂质在细胞中的代谢。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根据题干及题图并结合课本知识解题。‎ ‎1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长沟湿地公园的改造 城市湿地公园不同于一般的公园,除承载自然赏景、休闲娱乐的功能之外,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还具有众多生态服务功能:提供城市必需的水源、完善城市防 洪排涝体系、调节区域气候、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动植物提供独特的生境栖息地、丰 富物种多样性、传承历史文化价值、生态旅游及科普教育等。‎ 最初,长沟湿地的开发和利用工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造成了水面萎缩、植被退化、动植物多样性低、生态系统脆弱、景观资源整体性不强、泉水资源充沛但水体空间 相对独立、水岸景观单一、缺乏完整的道路系统和明确的游览系统等问题。动植物资源 项目区一般农用地上种植有玉米、蔬菜和水稻,水中只种有大面积的荷花,生境岛种有 芦苇,岸边有柳树等,生态系统植物种类单一、数量不多,生物多样性低,部分林地有 退化、郁闭度低的现象。‎ 重新设计改造后,充分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貌等景观元素,通过对沉水、浮水、挺水、湿生等不同类型植物的配置,注重湿地和林地的结合,增强湿生植物向水 生植物的逐渐过渡(如图),营造出种类丰富、结构合理、自然协调、垂直层次明显、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能力强的湿地植物景观,为生物栖息地提供多样的环境。在树种的 选择方面,优先选用乡土树种,注重树种的色彩、层次和季相的变化。补充种植蜜源植 物、鸟嗜植物、多枝杈灌木群落,同时建草滩、浅滩沼泽、灌丛、生境岛等不同鱼类、 鸟类动物栖息地类型。‎ 请分析:‎ ‎(1)长沟湿地公园有丰富的植物、动物,湿地公园的生物构成了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总能量的来源是___________,图中设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 ‎(2)改造前,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长沟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劣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改造后的长沟湿地公园垂直结构层次明显,有利于增加___________,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能力。‎ ‎(3)现准备在林下种植一些蜜源植物,可供选择的植物如下:‎ 株高 产地 引人时间 种植条件 作物价值 桉树 ‎20米 澳洲 ‎19世纪 阳光充足 要用、木材 一枝黄花 ‎35‎‎-100cm 加拿大 未引种 林下、灌丛中 颜料、精油 荆条 ‎1〜3.‎‎5米 中国 山地阳坡 药用、工艺品 桔梗 ‎20〜‎‎120cm 中国 林下、灌丛中 观赏、药用 你会优先选择哪种植物?选择的植物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物群落 (2). 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3). 水平 (4). 动植物多样性低、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系统植物种类单一、 数量不多、生物多样性低。 (5). 物种多样性 (6). 自动调节 (7). 桔梗 (8). 产地中国,不会有生态入侵问题,株高较低,适宜种植在林下。‎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1)湿地公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该生态系统总能量的来源是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图中设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为群落的水平结构。‎ ‎(2)改造前,长沟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动植物多样性低、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系统植物种类单一、 数量不多、生物多样性低,改造后的长沟湿地公园垂直结构层次明显,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3)由表中信息可知,应优先选择桔梗这种植物,原因是桔梗产地是中国,不会有生态入侵问题,其次株高较低,适宜种植在林下。‎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得概念及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等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即可。‎ ‎20.杂交水稻虽然性状优良,但在有性繁殖过程中,具有高产等优良特性会出现分离。由此,杂交作物的后代(杂种植物)无法保持同样的优良性状。在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个关键的B基因,为探究其作用,进行了如下研究。‎ ‎(1)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在紫外光或蓝光激发下,会发出绿色荧光,这一特性可用于检测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与野生型水稻的B 基因利用____________酶形成融合基因,转入到普通水稻获得转基因水稻(B-GFP),该变异属于___________。‎ ‎(2)将野生型水稻与转基因水稻进行杂交或自交,授粉2.5小时后,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胚中B基因的表达情况,请完成下表和问题。‎ 杂交组合 ‎♀B—GFP×♂野生型 ‎♀野生型×♂B—GFP ‎♀B—GFP×♂B—GFP 预期结果 具荧光:无荧光=1:1‎ ‎_____________‎ 实际结果 无荧光 全部具荧光 ‎1/2具荧光 根据结果可知只有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本/母本)的B基因表达,而出现了上述实验现象,并没有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的特征。‎ ‎(3)研究人员进一步检测授粉6.5小时后的受精卵,发现来自于母本的B基因也开始表达。由此推测,可能是来自于父本B基因的表达__________________(促进/抑制)后期来自于母本中的该基因的表达,从而启动胚的发育。‎ ‎(4)研究人员设想:可以使野生型水稻(杂种植物)在未受精的情况下,诱发卵细胞中B基因表达,发育为胚。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图操作,请你根据技术操作及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①卵原细胞经M技术处理后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分裂形成卵细胞。‎ ‎②精细胞参与了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卵细胞在未受精情况下发育为新个体,该育种方式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限制酶)DNA连接 (2). 基因重组 (3). 具荧光:无荧光=3:1 (4). 父本 (5). 基因的分离 (6). 促进 (7). 有丝 (8). 胚乳 (9). 未受精情况下卵细胞发育成胚,保护野生型水稻(杂种植物)优良性状不发生性状分离 ‎【解析】‎ ‎【分析】‎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够识别双链DNA 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DNA分子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当限制酶在它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两侧将DNA的两条链分别切开时,产生的是黏性末端,而当限制酶在它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处切开时,产生的则是平末端。‎ ‎2.DNA连接酶将两个双链DNA片段缝合起来,恢复被限制酶切开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详解】(1)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与野生型水稻的B基因利用DNA连接酶形成融合基因,转入到普通水稻获得转基因水稻(B-GFP)。这过程中标记基因、目的基因与受体细胞内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2)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只有来自父本的B基因表达。♀B-GFP×♂B-GFP杂交,即Bb×Bb,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_∶bb=3∶1,表现型为具荧光∶无荧光=3∶1,而实际结果是具荧光∶无荧光=1∶1,说明上述实验并没有表现出基因分离定律的特征。‎ ‎(3)由(2)题的分析可知,授粉2.5小时后,来自父本的B基因表达,而来自于母本的B基因在授粉6.5小时后开始表达,由此推测,可能是来自于父本B基因的表达促进后期来自于母本中的该基因的表达,从而启动胚的发育。‎ ‎(4)①对题图分析可知,卵原细胞经M技术处理后进行有丝分裂形成卵细胞。‎ ‎②对题图分析可知,精细胞与两个极核形成胚乳。卵细胞在未受精情况下发育为新个体,不经过有性繁殖,保护了野生型水稻(杂种植物)优良性状不发生性状分离。‎ ‎【点睛】识记基因工程中限制酶和连接酶的作用及其特点,从题干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表达进行解答便可。‎ ‎21.药物A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临床用于肿瘤的治疗。研究人员利用H细胞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相关研究。‎ ‎(1)H细胞是一种肝癌细胞,机体主要通过________免疫发挥免疫监控和清除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癌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表达量________,无法被免疫细胞识别,从而实现免疫逃逸。‎ ‎(2)将H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加入D溶剂溶解的不同浓度的药物A溶液,24h后测定细胞存活率。实验结果如表,由数据可知药物A对H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浓度/µmol·L-1‎ ‎0‎ ‎1‎ ‎5‎ ‎10‎ ‎15‎ ‎20‎ 细胞存活率/%‎ ‎100.0‎ ‎98.21‎ ‎97.85‎ ‎97.12‎ ‎96.87‎ ‎96.24‎ ‎(3)研究人员对药物A免疫调节作用进行研究。将H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A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癌细胞的凋亡率。对照组的设置应为________。‎ ‎①单独培养的H细胞 ②单独培养的T淋巴细胞 ③混合培养的H细胞与T淋巴细胞 ‎④加入等量的D溶剂 ⑤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凋亡率统计结果如表,据此提出药物A的免疫调节作用是_____________。‎ 浓度/µmol·L-1‎ 凋亡率/%‎ 对照组 ‎3‎ ‎1‎ ‎13.4‎ ‎10‎ ‎29.3‎ ‎15‎ ‎55.3‎ ‎(4)为进一步探究药物A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理,研究人员又做了如下实验:‎ ‎①已知IL-2、TNF-α是T细胞产生的两种杀伤性细胞因子,研究人员利用癌症模型鼠进行实验,测定了不同组小鼠IL-2、TNF-α的表达量,结果如表:‎ A药剂量/mg·kg-1‎ IL-2‎ TNF-α ‎0‎ ‎14.12‎ ‎11.25‎ ‎5‎ ‎18.31‎ ‎16.54‎ ‎10‎ ‎24.32‎ ‎20.23‎ ‎15‎ ‎31.54‎ ‎27.50‎ ‎②T细胞表面的PD-1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后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性,使其无法识别癌细胞,导致癌细胞的免疫逃逸。研究者分别测定了①实验中T细胞表面的PD-1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表达量,结果如图。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支持/不支持)药物A免疫作用机理的假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PD-1/PD-L1信号通路的作用机理,利用免疫学知识为治疗癌症提供一种新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 (2). 降低或不表达 (3). 不同浓度的药物A与不加药物A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差异不明显 (4). ③④;药物A能促进淋巴细胞对H的杀伤能力(使癌细胞凋亡),且浓度越高杀伤能力越强 (5). 支持 (6). 药物A一方面可以增加T细胞杀伤因子IL-2、TNF-α的释放量,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另一方面可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和癌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使T细胞活性增强,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7). 制备抗PD-1或PD-L1单抗,抑制其活性 (8). 阻断PD-1和PD-L1的结合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主要针对内环境中的抗原发挥作用,细胞免疫主要针对细胞内的抗原、移植的器官和癌细胞发挥作用。根据表格中凋亡率的统计结果可知,随着药物A浓度的增加,癌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升高。已知IL-2、TNF-α是T细胞产生的两种杀伤性细胞因子,IL-2、TNF-α表达量越高,T细胞的杀伤能力越强。‎ ‎【详解】(1)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免疫监控和清除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癌细胞表面抗原表达量降低或不表达,无法被免疫细胞识别,从而实现免疫逃逸。‎ ‎(2)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5种不同浓度的药物A与不加药物A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差异不明显,说明药物A对H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 ‎(3)本实验目的是“研究药物A对免疫调节的作用”,自变量是有无药物A处理,实验组是将H细胞与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分别加入由D溶液溶解的不同浓度的药物A溶液,那么对照组处理应是H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等量的D溶液,即③④‎ ‎。通过实验凋亡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的细胞凋亡率升高,且随着药物A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越高,说明药物A能促进淋巴细胞对H的杀伤能力(使癌细胞凋亡),且浓度越高杀伤能力越强。‎ ‎(4)通过表格数据和实验结果柱形图分析可知,IL-2、TNF-α的表达量随药物A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而T细胞表面的PD-1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的表达量随药物A浓度的升高而减少,进而推测药物A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机理是:药物A一方面可以增加T细胞杀伤因子IL-2、TNF-α的释放量,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另一方面可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和癌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使T细胞活性增强,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说明实验结果支持药物A免疫作用机理的假设。‎ ‎(5)T细胞表面的PD-1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后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性,使其无法识别癌细胞,导致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所以治疗癌症的思路为:制备抗PD-1或PD-L1的单抗,使癌细胞和T淋巴细胞不能结合,提高T淋巴细胞的活性;也可以阻断PD-1和PD-L1的结合。‎ ‎【点睛】本题以实验为载体考查人体的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