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生物试题
修远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 高三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 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一种元素的作用能被其他元素替代 B. 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和脂肪酸都不含有氮元素 C. 主动运输机制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 D. 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因含量极少而不如大量元素重要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组成细胞的元素、化合物和主动运输作用的意义的考查,梳理组成细胞的元素、化合物和主动运输过程及意义,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细胞中的元素有其重要功能,细胞中一种元素的作用不能被其他元素替代,A错误; B、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含有N元素,B错误; C、主动运输机制是细胞选择吸收的重要体现,是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基础,C正确; D、微量元素的含量少,作用大,D错误。 故选:C。 2.下列物质仅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是( ) A. 脂质 B. 蛋白酶 C. 纤维素 D. 叶绿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①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等;②核酸(包括DNA和RNA)是由C、H、O、N、P元素构成;③脂质是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④糖类是由C、H、O构成。 【详解】脂质是由C、H、O组成,有些含有N、P,A 错误;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C、H、O、N,B错误;纤维素是多糖中的一种,组成纤维素的元素只有C、H、O,C正确;叶绿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有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两种,其中叶绿素a的分子式是C55H72O5N4Mg、叶绿素b分子式是C55H70O6N4Mg,因此叶绿素中除了含有C、H、O元素以外,还含有N元素与Mg元素,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常见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明确各选项中所涉及的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解题的关键。 3.社会学家预测,水是引发未来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水对生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水是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B. 细胞内的结合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C. 水是影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重要非生物因素 D. 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在识记水的分布、功能的基础上即可解答。 【详解】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A正确;作为细胞内生化反应的介质的是自由水,B错误;影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水,C项正确;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D项正确。 【点睛】1、结合水是细胞的结构物质,自由水是细胞的功能物质。 2、水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a.对代谢的影响:自由水含量高——代谢强度强。 b.对抗性的影响:结合水含量高——抗寒、抗旱性强。 4.下列哪种物质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都有关( ) A. 血红蛋白 B. 呼吸氧化酶 C. 胃蛋白酶原 D. 性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胞内蛋白是在细胞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的,不需要运输到细胞膜外,只在细胞内起作用的蛋白质,如呼吸酶。 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由此可见,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与内质网及上面的核糖体、高尔基体和线粒体都有关。 【详解】A、血红蛋白为细胞内的蛋白质,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 B、呼吸酶都属于细胞内蛋白质,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 C、胃蛋白酶原为分泌到消化道的蛋白质,属于分泌蛋白,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都有关,C正确; D、性激素为固醇类,属于脂质,在内质网上合成,D错误。 故选:C。 【点睛】熟悉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分泌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如图所示的四个方框代表乳酸菌、衣藻、蘑菇和酵母菌,其中阴影部分表示它们都具有的某种物质或结构。阴影部分可能包含( ) A. RNA B. 染色体 C. 核膜 D. 内质网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图中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酵母菌、衣藻和蘑菇属于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它们都是细胞生物,阴影部分代表它们共有的结构或物质,细胞生物中都有以DNA为遗传物质,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结构和蛋白质、RNA等物质。 【详解】A 、乳酸菌属于原核细胞,酵母菌、衣藻和蘑菇属于真核细胞,阴影部分代表共有的结构或物质,细胞生物中都有RNA这种核酸,A正确; B、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没有染色体,B错误; C、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C错误; D、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器,而原核细胞中没有,因此内质网不可能出现在图中阴影部分,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熟悉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异同: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纤维素和果胶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核仁,DNA不与蛋白质结合 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DNA 拟核:大型环状 质粒:小型环状 细胞核: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在线粒体、叶绿体中 举例 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 动物、植物、真菌 共有结构物质 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DNA 6.关于图的说法中(假设图中各项不按比例,只论多少),正确的是( ) A. 若图表示组成生活细胞中的元素,则1和2分别表示碳和氧 B. 若图表示组成生活细胞中的化合物,则1和2分别表示水和蛋白质 C. 若图表示细胞周期,则1和2分别表示分裂间期和分裂中期 D. 若图表示某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能量,则1和2分别表示生产者和次级消费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组成细胞的元素的含量、不同化合物的含量,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长短、营养级所含能量的多少等,先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图信息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若图表示组成生活细胞中的元素,则图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1和2分别表示氧和碳,A错误; B、若图表示组成生活细胞中的化合物,则图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化合物1和2分别表示水和蛋白质,B正确; C、若图表示细胞周期,则图中时间最长的1表示分裂间期,之后的2表示分裂前期,C错误; D、若图表示某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能量,则图中含能量最多的营养级1表示生产者,其次营养级2表示初级消费者,D错误。 故选:B。 【点睛】1、活细胞中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其次是C、H、N、P、S等元素; 2、在生物体内,占细胞鲜重比例最高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因此占细胞干重比例最高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3、细胞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分裂间期,其次是分裂期依次包含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4、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所含能量越高,之后逐级递减。 7.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 0〜1 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 2〜3 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 0〜1 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答案】C 【解析】 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0〜4h内,原生质体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说明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而原生质体体积增大,是由于物质A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液的渗透压升高、细胞渗透吸水所致,A错误;在0〜1h内,原生质体体积不断减小,说明物质A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不断失水,因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所以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不相等,B错误;在2〜3h内原生质体体积不断增大,则是因为随着物质A不断被细胞吸收,使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细胞渗透吸水所致,C正确;0〜1h内原生质体体积不断减小,细胞失水,此时A溶液渗透压>细胞质基质渗透压>细胞液渗透压(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需明确:①水分子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在一定浓度的溶质不能透膜的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在一定浓度的溶质可透膜的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②关键是理清脉络,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分析两曲线的变化趋势,结合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8.如图所示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④中的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可代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B. K+和葡萄糖分别以②①方式进入红细胞 C.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通过③方式进行的 D. 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①所示的物质,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代表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而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②所示的物质,是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代表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K+和葡萄糖分别以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红细胞,即K+和葡萄糖分别以②①方式进入红细胞,B正确;胰岛素是以胞吐的方式从胰岛B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③所示物质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并与细胞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此方式表示胞吐,因此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通过③方式进行的,C正确;④中的a所示的物质的运输速率随着被转运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只受物质浓度差的影响,可判断为自由扩散,b所示的物质的运输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被转运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范围,不再随被转运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可判断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因此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D正确。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①要明确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从物质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几方面考虑;②理解胞吞和胞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与题图信息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9.如图为测定细胞代谢相关速率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要测定植株的呼吸速率,则B中的液体应为清水 B. 为了减少误差,应保持环境条件(温度和气压等)相对稳定 C. 要直接测定实际光合速率,则B中的液体应为NaOH溶液 D. 要测定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则应在光下进行且B中的液体应为NaOH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速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二氧化碳固定(或氧气释放)量,也称光合强度。由于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当净光合速率大于0时,表明此时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小于0时,则表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影响光合速率的条件:光照强度、温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详解】A、如果要测定呼吸速率,锥形瓶内的液体应为NaOH溶液,用氧气的消耗速率表示呼吸速率,故A错误; B、由于U形管中液面变化受温度和气压的影响,所以为了减少误差,应保持温度和气压相对稳定,故B正确; C、不能直接测量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因为植物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细胞呼吸,应分别测定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再计算出实际光合速率,故C错误; D、测定净光合速率时,锥形瓶内的液体应为NaHCO3溶液,目的是调节CO2浓度相对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注意:实验不能直接测定绿色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因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必然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实际测得的只能是净光合速率,再测定呼吸速率,才能计算出实际光合速率。 10.将盆栽的绿色植物从光下移到黑暗处,较长一段时间后叶肉细胞还能进行的是 A. ATP的合成 B. C3的还原 C. 02的释放 D. H20的分解 【答案】A 【解析】 由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都能ATP的合成,绿色植物在黑暗中不能继续进行光合作用,但可以进行呼吸作用,所以要继续合成ATP,A正确;02的释放、H20的分解和C3的还原都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才能持续进行,所以B、C、D错误。 11.下图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其中Ⅰ、Ⅱ表示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a、b表示相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阶段Ⅰ和Ⅱ分别表示暗反应和光反应 B. 阶段I的反应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 C. 物质a和b分别表示[H]和ATP D. 阶段I和阶段Ⅱ中都有水参与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光合作用过程,其中Ⅰ表示光反应阶段;Ⅱ表示暗反应阶段;光反应能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因此图中a表示[H],b表示ATP。 【详解】A、图中阶段Ⅰ能够吸收、传递、转换光能,属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图中阶段Ⅱ能够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并且生成糖类等有机物,属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A错误; B、图中阶段Ⅰ属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在类囊体薄膜,B错误; C、光反应中,水的光解产生氧气和[H],因此物质a表示[H],ADP+Pi+能量在酶的催化下生成ATP,因此图中b表示ATP,C正确; D、阶段I中有水参与反应,阶段Ⅱ没有水参与反应,D错误。 故选:C。 【点睛】熟悉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场所、物质变化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12.在水深200m的深海,光线极少,能见度极低,一般动物极难生存。有一种电鳗有特殊的适应性,能通过自身发出高达5000V的生物电,击昏敌害,获取食物,保护自己。电鳗生物电的直接来源是( ) A. 葡萄糖氧化分解 B. 蛋白质的水解 C. 脂肪的氧化分解 D. ATP的水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 水解时释放的能量是生物体进行肌肉运动、生物电、细胞分裂和主动运输等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详解】A C、葡萄糖氧化分解和脂肪的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部分可用于合成ATP,ATP才能直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AC不符合题意; B、蛋白质的水解过程没没有能量的释放,B不符合题意; D、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断裂释放能量,可转化成电鳗的生物电,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记住: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可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但不能直接供应于生命活动。 13.如图表示一个细胞周期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bc段发生DNA分子的复制 B. cd段细胞内一定存在染色单体 C. de段表示着丝点的分裂 D. ef段核DNA含量是cd段的一半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表示该动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其中bc段是DNA复制形成的;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e是着丝点分裂导致的;ef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末期。 【详解】A、染色体未复制时,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bc段一定发生了DNA分子的复制,A正确; BC、de段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使一条染色体中的DNA分子数恢复为1个,cd段细胞内一定存在着染色单体,BC正确; D、ef段包括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其中后期细胞核DNA与cd段的相同,D错误。 故选:D。 【点睛】熟悉一个细胞周期内完成一次有丝分裂的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核DNA以及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其中有两个关键变化:一个是间期的DNA复制,导致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加倍,但染色体数不变;另一个是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加倍,但DNA在细胞分裂前不变。 14.下图是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到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视野,数字为细胞标号。下列 分析正确的是 ( ) A. DNA 分子复制发生在①所示的时期 B. 高尔基体的活动明显增强是在②所示的时期 C. 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③所示的时期 D. ④的染色体数与核 DNA 分子数比为 l∶1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分裂中期,②细胞中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分裂前期,③细胞处于分裂间期,④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处于分裂后期,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分裂间期,即③所示的时期,故A错误;在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因此高尔基体的活动明显增强是在分裂末期,故B错误;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即图①所示的时期,故C错误;④处于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1,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 下列对于细胞分化不同水平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 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结果 B. 从细胞亚微结构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细胞器的数目、形态结构功能及细胞质基质成分和功能改变的结果 C. 从蛋白质分子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蛋白质种类、数量、功能改变的结果,这是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 D. 从核酸分子的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A正确; B、从细胞亚微结构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细胞器的数目、形态结构功能及细胞质基质成分和功能改变的结果,B正确; C、从蛋白质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蛋白质的种类、数量、功能改变的结果,这是细胞分化的直接原因,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错误; D、从核酸分子的角度分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C。 16.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 ) A. 复制→分离→联会→分裂 B. 联会→复制→分离→分裂 C. 联会→复制→分裂→分离 D. 复制→联会→分离→分裂 【答案】D 【解析】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顺序是先所有染色体复制,然后是同源染色体联会,移到细胞的中央,再是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所以选D。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17. 在上海世博会上,荷兰馆展出该国的国花郁金香,鲜艳夺目,它是用名贵的郁金香品种的茎尖细胞人工培育而成的。这一培育技术反映了( ) A. 细胞具有增殖的功能 B. 细胞具有分化的功能 C. 分化的细胞具有全能性 D. 生物体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茎尖发育成了完整个体,说明了分化的细胞具有全能性,故C正确。细胞具有增殖的能力是形成子细胞,故A错误。细胞分化是形成不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故B错误。不能说明细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全能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8.下列是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内变化的叙述,能正确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内分裂过程的顺序是( ) ①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②出现放射状的星射线 ③中心粒进行倍增 ④着丝点排列在一个平面上 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④→① D. ②→③→④→①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的顺序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 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 【详解】①后期细胞应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②有丝分裂的前期出现放射状排列的星射线进而形成纺锤体; ③在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中心体发生倍增; ④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对此可知,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内分裂过程的顺序是③→②→④→①。 故选:C。 【点睛】熟悉有丝分裂过程各个时期内细胞发生的一些结构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概念图可以比较直观地体现概念之间的正确关系,下列集合图形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细菌不包括酵母菌,故A错。大量元素是:CHONPKMgCaS,主要元素是:CHONPS,基本元素是:CHON,最基本元素是C,故B正确。性激素是脂质,不是蛋白质,故C错。液泡具有生物膜,故D错。 【考点定位】生物基本概念 【名师点睛】解题技巧:区分各生物的属性,准确掌握各元素间的关系 20. 如下图所示,1、2为物镜长度,3、4为目镜长度;5、6为观察时物镜与切片的距离。欲获得最大放大倍数的观察效果,其正确组合是( ) A. 1、3、5 B. 2、4、6 C. 2、3、5 D. 2、4、5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而物镜放大倍数和镜头长度成正比,目镜的放大倍数和镜头长度成反比,要最大放大倍数的观察效果,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都应最大,故正确的组合式2、3、5,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和物镜、目镜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 21.TGFβ1-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径。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 B. 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C. 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信息交流 D. 即使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也能正常凋亡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1、癌细胞的特征是: ①在适宜条件能无限增殖; ②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③细胞膜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性降低。 2、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生物致癌因子。 3、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详解】A、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细胞之间的粘着性降低,因此它们易分散转移,A正确; B、由题意“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可知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B正确; C、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C正确; D、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就不能使信息传到细胞核诱导靶基因的表达,就不能抑制靶细胞的不正常分裂,所以靶细胞不能正常凋亡,D错误. 故选:ABC。 【点睛】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结合细胞癌变的主要特征和癌变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如图表示有关蛋白质分子的简要概念图,下列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 a中肯定含有N元素 B. ①过程发生所需模板和运输b的工具都是RNA C. 多肽中b的数目等于c的数目 D. 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是细胞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答案】A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包括C、H、O、N;b是氨基酸,c是肽键①过程为脱水缩合。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肽链中的肽键数等于氨基酸的个数减去形成的肽链数;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场所是核糖体,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其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多样性。 【详解】A、已知a表示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一定含有C、H、O、N4种元素,A正确; B、①过程为翻译,发生所需模板和运输b的工具都是RNA,分别为mRNA和tRNA,B正确; C、多肽中b的数目不等于c的数目,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C错误; D、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DNA分子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所以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AB。 【点睛】注意区分本题中解释细胞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23.在 1、3、5 号试管中分别加入 2 mL 蒸馏水,2、4、6号试管中分别加入 2 mL 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样液,然后在 1 ~ 4号试管中适量滴加斐林试剂,5、6号试管中合理滴加双缩脲试剂,摇匀。预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A. 1、3、5 号试管内都呈蓝色 B. 3 组实验中甲组和乙组的实验结果相同 C. 4 号试管内呈砖红色,其余试管内都呈蓝色 D. 4 号试管内呈砖红色,6 号试管内呈紫色 【答案】AD 【解析】 【详解】A.1、3、5试管内都是蒸馏水,无还原性糖,故呈试剂本身的蓝色,A正确; B.甲组的1号和2号试管均为蓝色,乙组中的3号试管呈蓝色,4号试管呈砖红色,与甲组实验结果不相同,B错误; C和D.4号试管内有部分淀粉分解产生了麦芽糖,麦芽糖是还原糖,遇斐林试剂呈砖红色,6号试管内种子匀浆中必然含有一些细胞中的蛋白质成分,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 C错误,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AD。 【定位】考查种子萌发相关生理知识及物质检测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中等。 24.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甲、乙、丙三种细胞器,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以类囊体堆叠的方式增加膜面积 B. 乙一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修饰有关 C. 丙合成的物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 D. 酵母菌与该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只有丙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脂质和蛋白质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这说明甲和乙含有膜结构,丙没有膜结构;甲含有核酸,又为动物细胞,可能是线粒体;乙不含核酸,可能为内质网或高尔基体或溶酶体;丙含有核酸,可能是核糖体。 【详解】A. 由题图可知,甲细胞器的成分有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又为动物细胞,可能是线粒体,是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膜面积,叶绿体才是以类囊体堆叠的方式增加膜面积,A错误; B. 由题图可知,乙细胞器的成分有蛋白质、脂质,属于具膜细胞器,但不一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修饰有关,如溶酶体,B错误; C. 由题图可知,丙细胞器的成分有蛋白质、核酸,最可能是核糖体,核糖体上合成的多肽(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C正确; D. 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与该细胞共有的细胞器除丙(核糖体)外,还可包括甲(线粒体)、乙(内质网或高尔基体或溶酶体)等,D错误。 故选:ABD。 【点睛】分析本题需要同时关注几个信息:一是动物细胞,二是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的考虑范围(除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三是有核酸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核糖体、叶绿体);四是有膜结构代表有磷脂。 25.研究人员对珍珠贝(2n)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图1为其细胞分裂一个时期的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表示珍珠贝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 B. 图2中b→a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C. 若b、d、e属同一次减数分裂,则三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d→e D. 在图2 的5种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a、b、d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1中: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图2中:a中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 【详解】A、图1中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正确; B、图2中b→a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而DNA数不变,其原因是着丝点分裂,B正确; C、若类型b、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b细胞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且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d细胞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那么b、d、e的细胞在同一次减数分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d、e,C正确; D、图2的5种细胞类型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a、b,D错误. 故选:ABC。 【点睛】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以及核DNA 数的变化规律以及根据有无同源染色体和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判断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26.我国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合成了一种具有镇痛作用而又不会像吗啡那样使病人上瘾的药物—脑啡肽,下面是它的结构简式。脑啡肽的合成采用的是蛋白质工程技术, 这是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的又一突破。请根据此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回答: (1)该化合物有_____个氨基和_____个羧基,叫__________肽。 (2)形成该化合物的反应叫作__________,形成的化学键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 。 (3)脑啡肽水解后可产生___种氨基酸,造成氨基酸种类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某蛋白质分子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63H103O65N17S2,则该蛋白质形成时最多可产生水分子____________个。 【答案】 (1). 1 (2). 1 (3). 五肽 (4). 脱水缩合 (5). -NH-CO- (6). 4种 (7). R基不同 (8). 16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 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脱去水分子数×18. 3、分析题图:题图示为脑啡肽分子结构简式,该分子含有4个肽键(-CO-NH-),是由5个氨基酸分子经脱水缩合形成的五肽、也称为多肽;组成脑啡肽分子的5个氨基酸的R基依次是-CH2-C6H4OH、-H、-H、-CH2-C6H5、-CH2-CH(CH3)2。 【详解】(1)组成脑啡肽分子的5个氨基酸的R基依次是-CH2-C6H4OH、-H、-H、-CH2-C6H5、-CH2-CH(CH3)2,R基中均不含氨基和羧基,所以该化合物含有的氨基数=肽链数=1个、含有的羧基数=肽链数=1个,该化合物含有4个肽键(5个R基),是由5个氨基酸失去4分子水而形成的五肽、也叫多肽。 (2)肽键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脱出一分子水后形成的,其结构可表示为-CO-NH-。这样的反应叫做脱水缩合。 (3)组成脑啡肽分子的5个氨基酸的R基依次是-CH2-C6H4OH、-H、-H、-CH2-C6H5、-CH2-CH(CH3)2,R基有4种,所以脑啡肽水解后可产生4种氨基酸,造成氨基酸种类不同的原因是R基的不同。 (4)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每种氨基酸中至少含有1个氨基(-NH2),即至少含有1个N原子,如果某蛋白质分子的化学式为C63H103O65N17S2,则形成该蛋白质最多含17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可产生水分子17-1=16个。 【点睛】规律:(1)判断多肽分子结构式中合成氨基酸数量一般是根据肽键(-NH-CO-)数量,而判断其中氨基酸种类只能根据不同的R基种类;(2)根据多肽化学式中N原子数判断合成的氨基酸数量最多有多少。 27.我国热带植物研究所在西双版纳发现一个具有分泌功能的植物新种,该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局部图如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构A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则结构A为__________。 (2)将该植物的正常活细胞浸在质量分数为1%的健那绿染液中,图中被染成蓝绿色的结构是__________。(填字母),如此细胞表示叶肉细胞,视野中缺少的细胞器是_______。 (3)经检验该植物细胞的分泌物含有一种多肽,请写出该多肽在细胞中从合成至分泌出细胞的“轨迹”:______________(用“→”和图中字母表示)。 (4)该植物相邻细胞之间可通过F进行信息交流,则F代表_____________。 (5)与蓝藻相比,该细胞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人口腔上皮细胞与该细胞相比特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核孔 (2). E (3). 叶绿体 (4). B→C→M→G→N (5). 胞间连丝 (6). 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7). 中心体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该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局部图,其中结构A为核孔,B为核糖体,C为内质网,E为线粒体,F为胞间连丝,G为高尔基体,M和N为囊泡。 【详解】(1)结构A为核孔,其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结构E为线粒体,其能被质量分数为1%的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如此细胞表示叶肉细胞,视野中缺少的细胞器是叶绿体。 (3)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因此,该多肽在细胞中从合成至分泌出细胞的“轨迹”:B核糖体→C内质网→M囊泡→G高尔基体→N囊泡。 (4)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5)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植物属于真核生物,与原核细胞相比,真核细胞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与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相比,该植物细胞缺少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各小题中涉及的细胞结构的相应功能推断图中对应细胞结构;其次是需要熟悉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分泌过程。 28.图1表示番茄叶肉细胞的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其中Ⅰ~Ⅲ表示不同物质;图2为大棚中番茄叶肉细胞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其中a~h表示相关过程,①~④表示相关物质。图3是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 Ⅰ”是__________,其在__________(填具体结构)上产生;该物质用于乙过程的__________阶段,该阶段所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填具体结构)。 (2)图2中细胞器X是__________,X中的液体称为________________,物质④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2中没有ghcd过程,则对应于图3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点。若图2中只有cd过程,则对应于图3中的_________段。 (4)以测定CO2吸收速率与释放速率为指标,探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 温度/℃ 5 10 20 25 30 35 光照条件下CO2吸收速率(mg/h) 1 1.8 3.2 3.7 3.5 3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速率(mg /h) 0.5 0.75 1 2.3 3 3.5 ①光照条件下,温度由25℃升高为30℃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② 假设细胞呼吸昼夜不变,植物在30℃时,一昼夜中给植物光照14h,则一昼夜净吸收CO2的量为__________mg。 【答案】 (1). O2 (2). (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 (3). 第三 (4). 线粒体内膜 (5). 液泡 (6). 细胞液 (7). 丙酮酸([H]) (8). A (9). BCE (10). 增加 (11). 19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表示番茄叶肉细胞内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其中甲过程表示光合作用,乙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物质Ⅰ是氧气,Ⅱ是二氧化碳,Ⅲ是二氧化碳。 分析图2:其中三种细胞器分别表示线粒体、叶绿体和液泡,其中①是水,a是液泡,能为光合作用提供水;②是二氧化碳;③是氧气;④是丙酮酸和[H]。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将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光合作用正常进行所以会有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气的释放,即c、d,同时呼吸作用照常进行与叶绿体之间有气体交换会发生e、f。在光补偿点时,则细胞没有氧气和CO2的扩散和吸收,即只发生图中e、f。反之光照较弱时,即呼吸强度大于光合强度,则发生图中ghef过程。 分析图3:曲线表示植物CO2吸收(或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规律,即植物的净光合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其中A表示呼吸强度,B表示植物光合强度=呼吸强度,C表示植物在光饱和点时达到的最大光合强度。 分析表格:表格中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速率表示呼吸速率,光照条件下CO2吸收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并且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详解】(1)分析图解可知,图甲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在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氧气和[H],因此图中I为氧气,并且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将应用于呼吸作用的第三阶段,即线粒体内膜上。 (2)植物细胞中液泡能够吸收水分,图2中细胞器a是液泡,液泡中的液体叫细胞液。物质④是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生成的丙酮酸和[H]。 (3)结合前面的分析,若图2中没有ghcd过程,说明该植物细胞光合强度正好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则对应于图3中的B点。若图2中只有gh过程,则对应于图3中的BCE段。 (4)①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是真正的光合强度,真正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25℃时真正的光合速率=3.7+2.3=6.0,30℃时真正的光合速率=3.5+3=6.5,所以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逐渐增加。 ②植物在30℃时,一昼夜中给植物光照14h,则一昼夜净吸收CO2的量为14×3.5-(24-14)×3=19mg。 【点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熟悉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过程;其次要注意表格中信息“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速率表示呼吸速率”、“光照条件下CO2吸收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 “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29.下列A-F是某种哺乳动物(基因型AaBb)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G是核DNA含量变化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F中可雄性体内出现的细胞有________,只能在雌性个体内出现的有_______。 (2)D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D细胞对应G图中的_____段。 (3)如果上图细胞都来源于动物的性腺且都与配子形成有关,则E细胞的名称______。 (4)F细胞中发生的变化主要是_________,比较活跃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答出2种)。 (5)若G图中gh段产生的生殖细胞基因型为AB,则由同一个原始生殖细胞产生的另外三个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DEF (2). AB (3). 精细胞或极体 (4). fg (5). 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 (6). 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7). 核糖体、线粒体 (8). AB ab a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B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次级卵母细胞;C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E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F细胞处于分裂间期。 分析G图中曲线:O-d属于有丝分裂过程一个细胞核内DNA数量变化,其中O-b为分裂间期,b-c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cd为末期;d-g为完整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其中d-e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e-f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f-g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详解】(1)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AB细胞的细胞质都是不均等分裂的,分别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只能出现在雌性动物体内,不可能出现在雄性动物体内,因此可能出现雄性动物体内出现的细胞有C、D、E、F。 (2)D 细胞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细胞均等分裂,可以是减二后期的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因此D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可以是精细胞或极体。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D细胞对应G图曲线中fg段。 (3)如果上图细胞都来源于动物的性腺且都与配子形成有关,根据E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其名称可能为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 (4)F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其发生的变化主要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由于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都需要能量供应且蛋白质的合成必须核糖体为场所,因此该过程中线粒体和核糖体两种细胞器比较活跃。 (5)根据哺乳动物的基因型AaBb,则其一个原始的性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若产生的一个生殖细胞基因型为AB,则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细胞的基因型为AB、ab和ab。 【点睛】注意:分析本题中(5)小题需要掌握的一个规律:一个性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一般两两相同,即来自于同一个次级性母细胞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 30.洋葱是中学生物实验常用材料之一,如图表示与洋葱有关实验的部分步骤,请据图回答: (1)在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过程,如果①表示色素提取时的研磨步骤,研钵中除了加SiO2外,还需加入的化学药品有______;②表示符合要求的滤纸条,但用该滤纸条进行层析一段时间后, 滤纸条上没有一条色素带,则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2)在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如果③表示该实验装片制作的压片步骤,该步骤的目的是_______;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还需要做好在此之前的________步骤。④表示在低倍镜下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时的一个视野,欲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细胞A,则应向_____方向移动装片。换用高倍镜后,需通过调节_______使物像更清晰。 (3)某同学绘制了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模式图,正确的分裂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图中3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__,4的形成与_______(细胞器)有关。 【答案】 (1). 无水乙醇、碳酸钙(CaCO3) (2). 层析时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3). 使细胞分散开来 (4). 解离 (5). 右上方 (6). 细准焦螺旋 (7). AEBDC (8). DNA和蛋白质 (9). 高尔基体 【解析】 【分析】 1、取洋葱的绿色叶进行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需要在①研磨时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CaCO3(防止色素被破坏)、SiO2(研磨更充分)等化学药品;为了得到清晰的分离出色素带的滤纸条,在层析时,一定要避免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2、取洋葱的根尖分生区组织来制作临时装片(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可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其中步骤③就是压片法制片;观察到的视野④中,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 3、题图A、B、C、D、E细胞依次处于有丝分裂的间期、中期、末期、后期、前期;其中1为细胞核,2为纺锤体,3为染色体,4为细胞板。 【详解】(1)研磨时,加入的化学药品有SiO2(使研磨更充分)、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制作出的滤纸条符合要求,但层析后没有出现一条色素带,说明在层析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最可能的原因是滤液细线触及了层析液。 (2)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和压片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组织细胞相互分开,防止细胞重叠,以便更好地观察。视野中细胞A处于右上方,欲换成高倍镜下仔细观察A细胞,则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然后换用高倍镜后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3)根据细胞有丝分裂的时期顺序: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细胞图的排列顺序为A→E→B→D→C。图中3为染色体。其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4细胞板,其扩展形成细胞壁,而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熟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也需要熟悉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操作。尤其要熟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图像特征,以准确判断各个分裂时期。 间期:细胞内唯一细胞核完整;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在赤道板;后期:两套相同的染色体分到细胞两极;末期: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核膜(仁)重新出现。 31.表格为某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步骤,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步骤 分组 甲组 乙组 丙组 ①淀粉酶溶液 1 mL 1 mL 1 mL ②可溶性淀粉溶液 5 mL S mL 5 mL ③控制温度 0゜C 60゜C 90゜C ④将新鲜淀粉酶溶液与可溶性淀粉溶液混合后分别恒温 ⑤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_____。 (1)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在实验中应该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无关变量,使其保持相同。 (2)实验④步骤为错误操作,正确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的第⑤步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__(试剂)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____________________(填“反应量”或“剩余量”)。 (4)如将实验中的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更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你认为是否科学? ____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温度 (2). pH (3). 淀粉溶液的浓度 (4). 将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别恒温后再混合 (5). 碘液 (6). 剩余量 (7). 不科学 (8). 因为温度会直接影响H2O2的分解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酶活性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通过测定淀粉的剩余量反映),实验中涉及影响实验结果的PH、淀粉溶液等属于无关变量。 【详解】(1)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因此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pH 、淀粉溶液的浓度等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2)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应该先设置好酶和淀粉温度,然后再将相应温度的淀粉和酶混合进行反应,否则不会看出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实验中④步骤为错误操作,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将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别恒温后再混合。 (3)淀粉遇碘液变蓝,因此实验的第⑤步最好选用碘液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剩余量,淀粉的剩余量越多,说明酶活性越低。 (4)温度会直接影响H2O2溶液的分解,因此实验的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不能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 【点睛】注意: (1)在探究温度(或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酶和底物不能直接混合,而应达到每组设定的温度(或PH)之后再混合; (2)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一般不选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为底物做实验,因为过氧化氢在较高温度下会自然分解,进而影响实验结果; (3)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一般不选淀粉酶和淀粉为底物做实验,因为淀粉在酸性环境中会自然分解,进而影响实验结果。 32.如图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COPI、COPII是被膜小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COPII被膜小泡负责从甲__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向乙运输“货物”。若定位在甲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到乙中,则图中的________可以帮助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 (2)囊泡是一种细胞结构,但由于其结构不固定,因而不能称之为细胞器,图示细胞中,能产生囊泡的结构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细胞器乙产生的囊泡在物质精确投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图示中乙产生的囊泡可以将物质投送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投送到细胞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细胞器乙对集中在其中的蛋白质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能实现精确投送说明囊泡膜上可能含有___________(填化学成分)。 (4)丙与吞噬泡融合,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_特点。 (5)该细胞分泌出的蛋白质被运输到靶细胞时,能与靶细胞膜上的_________(结构)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的功能。 【答案】 (1). 内质网 (2). COPI (3). 内质网 (4). 高尔基体 (5). 细胞膜 (6). 细胞膜外 (7). 细胞膜上 (8). 加工、运输 (9). 糖蛋白 (10). 一定的流动性 (11). 受体 (12). 信息传递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表示内质网,乙表示高尔基体,丙是囊泡;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体,能吞噬并杀死进入细胞的病菌。COPⅡ的转运方向是从内质网→高尔基体,COPⅠ的转运方向是高尔基体→内质网。 【详解】(1)由题图可知,COPⅡ被膜小泡从内质网运向高尔基体,而COP I被膜小泡是从高尔基体运向内质网,因此,若定位在内质网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到高尔基体中,则图中的COP I可以帮助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 (2)图示细胞中,能产生囊泡的结构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3)由图可知,乙产生的囊泡可以将物质投送到细胞外、细胞膜上。物质投送到细胞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细胞器乙对集中在其中的蛋白质具有加工、运输的作用.能实现精确投送说明囊泡膜上可能含有蛋白质(或糖蛋白)。 (4)丙(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流动性。 (5)该细胞分泌出的蛋白质被运输到靶细胞时,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传递(信息交流)的功能。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结合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过程,同时结合本题题图的新信息分析两种被膜小泡的产生运输过程即可准确作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