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实验班)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实验班)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实验班)试题 一、选择题 ‎1. 用动、植物成体的体细胞进行离体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都需用培养箱 B. 都须用液体培养基 C. 都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D. 都可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C ‎【解析】‎ 动、植物成体的体细胞进行离体培养都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动物成体的体细胞离体培养用液体培养基,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植物成体的体细胞离体培养不一定用液体培养基,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故C正确。‎ ‎2. 在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B. 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载体 C. 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原生质体 D. 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 ‎【答案】A ‎【解析】‎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的是DNA,而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所以A错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连接由DNA连接酶催化连接,B正确;受体细胞为植物细胞,所以可以是烟草原生质体,C正确;目的基因为抗除草剂基因,所以未成功导入目的基因的细胞不具有抗除草剂的能力,筛选的时候应该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细胞,D正确。‎ ‎3. 天然的玫瑰没有蓝色花,这是由于缺少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而开蓝色花的矮牵牛中存在序列已知的基因B。现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提取矮牵牛蓝色花的mRNA,经逆转录获得互补的DNA,再扩增基因B B. 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开蓝色花矮牵牛的基因文库中获取基因B C. 利用DNA聚合酶将基因B与质粒连接后导入玫瑰细胞 D. 将基因B直接导入大肠杆菌,然后感染并转入玫瑰细胞 ‎【答案】A ‎【解析】‎ ‎【详解】‎ 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即为我们所需要的目的基因,可通过逆转录法获得基因B,再进行扩增以增加其数量,A正确;基因文库中保存的是各基因片段,提取时无须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错误;为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且能向下一代遗传,应先在体外使用DNA连接酶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然后再导入大肠杆菌,CD错误。故选:A。‎ ‎4. 实验小鼠皮肤细胞培养(非克隆培养)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过程需要对实验小鼠进行消毒 B. 乙过程对皮肤组织可用胰蛋白酶消化 C. 丙过程得到的细胞大多具有异倍体核型 D. 丁过程得到的细胞具有异质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组织培养时需要对选取的材料进行消毒处理,操作过程需要无菌操作,A正确。‎ B.用胰蛋白酶处理,可将动物组织中细胞分散开,B正确。‎ C.丙过程为原代培养过程,细胞1为细胞株细胞,没有发生遗传物质改变,C错误。‎ D.丁过程传代培养,在此过程中,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少数细胞发生遗传物质改变,出现了无限传代的特性,D正确。‎ 故选C。‎ ‎5.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连续细胞系的细胞大多具有二倍体核型 B. 某些癌细胞在合适的条件下能逆转为正常细胞 C. 由多个祖细胞培养成的细胞群为一个克隆 D. 未经克隆化培养的细胞系细胞具有相同的性状 ‎【答案】B ‎【解析】‎ ‎【详解】A、连续细胞系的细胞一般都经历了多次培养,其二倍体核型发生了改变,A错误;‎ B、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的;基因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的特点,如果癌细胞在合适的条件下发生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突变后的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变成正常的基因,使细胞失去癌细胞的特点,B正确;‎ C、一个克隆是指1个细胞经培养形成的细胞群,多个祖细胞培养成的细胞群不是一个克隆,C错误;‎ D、未经克隆化培养的细胞系是由多个能无限增殖细胞增殖得到的,无限增殖的细胞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不相同的,不一定具有相同的性状,D错误。‎ 故选B。‎ ‎6.下列有关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各种蛋白质的基本连接键都是肽键 B. 各种蛋白质的结构单位都是氨基酸 C. 氨基酸的空间结构和种类决定了蛋白质功能 D.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参与生物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肽键,所以各种蛋白质的基本连接键都是肽键,A、B项正确;蛋白质的功能由蛋白质的结构决定,而蛋白质的结构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而不是氨基酸的空间结构,C项错误;细胞膜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7.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体的合成的场所为核糖体 B. 人体细胞需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C. 豌豆的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D. 细胞内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最终由高尔基体形成的溶酶体清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A.抗体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正确;‎ B.人体细胞需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只有线粒体基质,B错误;‎ C.豌豆的遗传物质是DNA,其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分布,C正确;‎ D.细胞内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溶酶体清除,而溶酶体起源于高尔基体,D正确。‎ 故选B。‎ ‎8.下列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没有叶绿体的细胞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 没有DNA的生物都不能完成性状遗传 C. 没有线粒体的细菌都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D. 没有核糖体的生物都不能独立合成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因为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故A错误。‎ B.没有DNA的生物如RNA病毒依赖宿主细胞也能完成性状遗传,故B错误。‎ C.没有线粒体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因为含有有氧呼吸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故C错误。‎ D.蛋白质一定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如果没有核糖体一定不能独立合成蛋白质,故D正确。‎ 故选D。‎ ‎9.下图为生物膜结构模式图,a、b表示两种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质膜,则膜两侧还应分布有多糖 B. 若b表示NADPH,则该膜可能为叶绿体内膜 C. 若该图表示粗面内质网膜,则b可能是磷脂 D. 若a表示ADP,则该膜可能为蓝细菌质膜 ‎【答案】D ‎【解析】‎ ‎【详解】A.若该图表示质膜,多糖只分布在质膜的外表面,A错误;‎ B.若b表示NADPH,NADPH是光反应的产物,则该膜可能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B错误;‎ C.磷脂的化学本质属于脂质,脂质的合成与滑面内质网有关,C错误;‎ D.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器,由于存在光合片层和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和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有ATP的生成,D正确。‎ 故选D。‎ ‎10.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的判断,正确的是 A. 不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一定为被动运输 B. 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 C. 顺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一定为单纯扩散 D. 需载体协助的运输方式一定为易化扩散 ‎【答案】A ‎【解析】‎ ‎【详解】A.被动运输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不消耗能量,A正确;‎ B.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不一定是主动运输,还有胞吞和胞吐,B错误;‎ C.顺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不一定为单纯扩散,还有易化扩散,C错误;‎ D.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运输方式不一定为易化扩散,还有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A。‎ ‎11. 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每天需要水解200—300摩尔ATP,但人体细胞中ATP的总量只有约0.1摩尔。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保证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B. ATP由3个磷酸基团和1个腺嘌呤构成 C. 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为人体细胞活动提供的ATP最多 D. 人体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 A、ATP在细胞中含量较少,而ATP与ADP处于快速的相互转化中,可以保证机体对能量的需求,A正确; B、ATP由3个磷酸基团和1分子腺苷组成,B错误; C、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均可产生能量,其中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最多,C正确; D、人体呼吸作用可以产生ATP,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正确。 故选B。‎ ‎12.根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可判断 A. 细胞是活的还是死的 B. 细胞呼吸的强弱 C. 细胞膜上载体数量的多少 D. 细胞吸收无机离子的能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可判断细胞是死的还是活的,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才可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死细胞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不能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A正确;‎ B.细胞呼吸的强弱常采用观察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来判断,B错误;‎ C.成熟的植物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再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而水分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与载体数量无关,C错误;‎ D.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是植物细胞渗透作用的表现,与细胞吸收无机离子的能力无关,D错误。‎ 故选A。‎ ‎13.下图为蚕豆叶下表皮的显微照片,其中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引起这种差异的过程是 A. 细胞分化 B. 细胞衰老 C. 细胞凋亡 D. 细胞癌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图示为蚕豆叶下表皮的显微照片,其中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引起这种差异的过程是细胞分化。‎ 故选A。‎ ‎14.下列关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前期,纺锤体形成 B. 中期,着丝粒一分为二 C. 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 D. 末期,核膜重新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纺锤体形成于前期,A正确;‎ B.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后期,B错误;‎ C.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 D.末期:核膜和核仁重新形成,D正确。‎ 故选B。‎ ‎15.下列有关动物细胞中的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只能由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 B. 有的来自食物,有的在体内合成 C. 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是固醇 D. 酶在细胞外也能起催化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活细胞都能产生酶,A错误;‎ B.酶都是在活细胞内合成的,不能来自食物,B错误;‎ C.酶的本质主要是蛋白质,少数是RNA,C错误;‎ D.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均能起催化作用,D正确。‎ 故选D。‎ ‎16.如图所示为氢元素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代谢转移的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多为吸能反应 B. 在缺氧的情况下,③过程中不会发生脱氢反应 C. M 物质是丙酮酸,其在④过程中被乳酸脱氢酶还原 D. ⑤过程需分步脱氢 ‎【答案】D ‎【解析】‎ ‎【详解】A. ②过程为放能反应,A错误;‎ B. ③也代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缺氧的情况下,③过程也会发生脱氢反应,B错误;‎ C. 乳酸脱氢酶只起催化作用,M 物质是丙酮酸,其在④过程中被[H]还原,C错误;‎ D. ⑤过程是三羧酸循环,需分步脱氢,D正确。‎ 故选D。‎ ‎17.下列关于细胞癌变及癌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的分裂失去控制,但其增殖是有限的 B. 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的增加,使其易扩散转移 C. 有些物理射线可诱发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 D. 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此分化大多可逆 ‎【答案】C ‎【解析】‎ ‎【详解】癌细胞的分裂失去控制,能够无限增殖,A错误;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的减少,使其易扩散转移,B错误;有些物理射线属于物理致癌因子,可诱发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C正确;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此分化不可逆,D错误。‎ ‎18. 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化合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碘一碘化钾溶液,反应后呈橙黄色 B. 向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加热后呈红黄色 C. 向蛋清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加热后溶液呈紫色 D. 用苏丹Ⅲ染液处理花生子叶切片,观察到油滴呈蓝色 ‎【答案】B ‎【解析】‎ ‎【详解】A.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碘一碘化钾溶液,反应后呈蓝色,A错误;‎ B.向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加热后呈红黄色,B正确;‎ C.向蛋清液中先加入双缩脉试剂A液混匀后,再加双缩脲试剂B后,溶液呈紫色,该过程无需水浴加热,C错误;‎ D.用苏丹Ⅲ染液处理花生子叶切片,观察到油滴呈橘黄色,D错误。‎ 故选B。‎ ‎19.以玉米籽粒为实验材料进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前将玉米籽粒放在20~25℃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 B. 先用红墨水染色玉米籽粒,然后纵切并观察其颜色变化 C. 未煮熟的玉米胚比煮熟过的染色浅,说明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 D. 若煮过的玉米胚乳与未煮过的均被染成红色,说明胚乳细胞是死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A、实验前将玉米籽粒放在20~25℃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可增强种子胚的呼吸作用,使实验结果更清楚,A正确; B、应纵切玉米籽粒,再用红墨水染色,然后观察其颜色变化,B错误; C、未煮熟的玉米胚比煮熟过的染色浅,玉米的胚细胞是活细胞,说明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C正确; D、若煮过的玉米胚乳与未煮过的均被染成红色,说明胚乳细胞是死细胞,D正确。 故选B。‎ ‎20.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需经解离、压片等操作才能将细胞分散 B. 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需转动光圈才能换上高倍物镜 C.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从胞内单向运动到胞外导致液泡变小 D. 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吸水速度逐步减慢 ‎【答案】D ‎【解析】‎ ‎【详解】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不需要将细胞分散,直接撕去洋葱表皮即可,A错误;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需转动转换器才能换上高倍物镜,B错误;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进行双向扩散,只是从胞内运动到胞外的水分子较多,C错误;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液浓度逐渐减小,细胞吸水速度逐步减慢,D正确,所以选D。‎ ‎21.以酵母菌和葡萄糖为材料进行“乙醇发酵实验”,装置图如下。下列关于该实验过程与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将温水化开的酵母菌悬液加入盛有葡萄糖液的甲试管后需振荡混匀 B. 在甲试管内的混合液表面需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以制造富氧环境 C. 乙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推知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CO2‎ D. 拔掉装有酵母菌与葡萄糖混合液的甲试管塞子后可闻到酒精的气味 ‎【答案】B ‎【解析】‎ 将温水化开的酵母菌悬液加入盛有葡萄糖液的甲试管后需振荡混匀,以便使酵母菌在混合液中均匀分布,A正确;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才能将葡萄糖分解为乙醇,因此应在甲试管内的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以制造无氧环境,B错误;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乙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CO2,C正确;甲试管中的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乙醇和CO2,因此拔掉装有酵母菌与葡萄糖混合液的甲试管塞子后可闻到酒精的气味,D正确。‎ ‎22.下列关于“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盐酸使植物细胞间的果胶质层松散 B. 实验选用的醋酸洋红溶液属于碱性染料 C. 装片制作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D. 显微镜下观察中期细胞可看到完整的染色体组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质量分数10%盐酸解离可使植物细胞间的果胶质层松散,A正确;‎ B、染色体染色可选用碱性染料醋酸洋红,B正确;‎ C、装片制作的实验流程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C正确;‎ D、染色体组型是观察后再经过排列后形成的,不是可以直接看到的, D错误。‎ ‎23.在黑暗条件下,将分离得到的类囊体放在pH=4的缓冲溶液中,使类囊体内外的pH相等,然后迅速转移到含有ADP和Pi的pH=8的缓冲溶液中,结果检测到有ATP的生成。根据实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中溶液的H+均来自水的裂解 B. 黑暗条件下植物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可产生ATP C. 光照条件下植物细胞叶绿体中类囊体的腔内H+浓度较高 D. 若使类囊体的脂双层对H+的通透性增大,ATP生成量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黑暗条件下,植物不能吸收光能将水裂解出H+,A错误;黑暗条件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中不能产生ATP,B错误;据题意可知类囊体腔内ph=4,类囊体外pH=8,故叶绿体类囊体膜内H+浓度高,C正确;类囊体对H+的通透性增大,其内的H+到类囊体外,使pH减小,ATP生成量减少,D错误。‎ ‎24.如图表示一分子的胰岛素原在高尔基体内切去甲肽(图中箭头表示切点)后,可转变成 由α、β两条肽链构成的有活性的胰岛素(图中数字表示氨基酸序号)。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胰岛素分子至少含有两个游离的氨基和两个游离的羧基 B. 高尔基体加快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并参与肽链的剪切加工 C. 胰岛素含有 50 个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D. 胰岛素基因的两条 DNA 单链分别编码α、β两条肽链 ‎【答案】A ‎【解析】‎ ‎【详解】A.胰岛素分子由两条肽链组成,每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A正确;‎ B.氨基酸的脱水缩合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B错误;‎ C.从图中看,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两条肽链,49个肽键,C错误;‎ D.胰岛素基因只有一条链做模板,两条肽链是加工产生的,D错误。‎ 故选A。‎ ‎25.真核细胞需氧呼吸的基本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阶段A为糖酵解,该阶段的产物是丙酮酸和物质①‎ B. 阶段B为柠檬酸循环,该过程产生大量ATP C. 阶段A和阶段B为阶段C提供[H]和ATP D. 阶段C为电子传递链,有关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 ‎【答案】D ‎【解析】‎ ‎【详解】阶段A为糖酵解,该阶段的产物是丙酮酸、物质①([H])和ATP,A错误;阶段B为柠檬酸循环,该过程产生少量ATP,B错误;阶段A和阶段B为阶段C提供[H],但不提供ATP,C错误;阶段C为电子传递链,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因此有关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D正确,所以选D。‎ ‎26.幽门螺旋杆菌(简称 Hp)是导致多种消化道疾病的首要致病菌。因尿素可被 Hp 产生的脲酶分解为 NH3和 14CO2,因此体检时可让受试者口服 14C 标记的尿素胶囊,再定时收集受试者吹出的气体并测定其中是否含有14CO2即可检测 Hp 感染情况。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Hp 的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 B. 感染者呼出的 14CO2是由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产生 C. 脲酶的合成是吸能反应 D. 脲酶由 Hp 细胞中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 Hp是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 DNA,A错误;‎ B. 感染者呼出的14CO2是被 Hp 产生的脲酶分解产生,B错误;‎ C. 脲酶的合成需要消耗能量,是吸能反应,C正确;‎ D. Hp 是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D错误。‎ 故选C。‎ ‎27.细胞增殖过程中DNA含量会发生变化。通过测定一定数量细胞的DNA含量,可分析其细胞周期。根据细胞DNA含量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细胞株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图。 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其细胞周期,不正确的是( )‎ A. 乙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B. 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C. 丙组中只有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D. 将周期阻断在DNA复制前会导致甲组细胞数减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示可知,乙组细胞中DNA数目在2c~4c之间,表明正在进行DNA复制,A正确;DNA的含量为2c和在2c~4c之间的细胞都处于分裂间期,只有DNA含量为4c的细胞处于分裂期,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长短与处于各时期的细胞数目成正相关,B正确;丙组细胞处于分裂期的不同阶段,只有后期的细胞染色体数加倍,C正确;将周期阻断在DNA复制前,已经完成复制的细胞继续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含有2c的子细胞,将使甲组细胞数目增多,D错误。故本题答案为D。‎ ‎28.各取未转基因的水稻(W)和转Z基因的水稻(T)数株,分组后分别喷施蒸馏水、寡霉素和NaHS03,24 h后进行干旱胁迫处理(胁迫指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不利的环境因素),测得未胁迫和胁迫8 h时的光合速率如图所示。已知寡霉素抑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ATP合成酶的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寡霉素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抑制线粒体外膜上[H]的传递 B. 寡霉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部位是叶绿体中的基质 C. 转Z基因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且增加寡霉素对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 D. 喷施NaHS03促进光合作用.且减缓干旱胁迫引起的光合速率的下降 ‎【答案】D ‎【解析】‎ ‎【详解】A.已知寡霉素抑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ATP合成酶的活性。寡霉素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抑制线粒体内膜上[H]的传递,A错误;‎ B.ATP产生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寡霉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部位是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B错误;‎ C.对比分析(W+H2O)与(T+H2O)的实验结果可知:转Z基因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对比分析(W+寡霉素)与(T+寡霉素)的实验结果可知:转Z基因可以减缓增加寡霉素对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C错误;‎ D.对比分析(W+H2O)、(W+寡霉素)与(W+NaHS03)的实验结果可知:喷施NaHS03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且减缓干旱胁迫引起的光合速率的下降,D正确。‎ 故选D。‎ ‎29. 高温淀粉酶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有很大的实用性,研究者从热泉中的嗜热菌中提取了高温淀粉酶,有关高温淀粉酶的实验研究如下图所示,(残余酶活性是指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时间,然后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酶活性。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酶只能在最佳温度范围内测出活性 B. 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酶的最佳温度是80℃‎ C. 曲线②各数据点的数据是在80℃时测得的 D. 低于最适温度下保温不影响残余酶的活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酶都有催化活性,所以在不同的温度下都可以测定出酶的活性,A项错误;‎ B.由曲线①可知,该酶的最适温度是80℃,但由曲线②可知,温度超过70℃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后,在最适宜温度下酶的活性会急剧下降,所以80℃不是使用该酶的最佳温度,B项错误;‎ C.曲线②中的数据表示残余酶活性,也就是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最适温度80℃下测得的酶活性,C项正确;‎ D.根据前面分析可知,酶的最适温度是80℃,在大于70℃条件下保温足够长时间,残余酶的活性急剧下降,故D项错误。‎ 故选C。‎ ‎30.下图表示用胸苷(TdR)双阻断法使细胞周期同步化,其中A表示正常的细胞周期,G1 、S 、G2、 M期依次分别为10h、7h、3.5h、1.5h;B表示经第一次阻断,细胞都停留在S期;C表示洗去TdR恢复正常的细胞周期;D表示经第二次阻断,细胞均停留在G1/S交界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需要对细胞解离,漂洗,染色,制片,以便于显微镜下观察 B. 胸苷(TdR)很可能是通过阻碍核糖体与mRNA结合发挥作用的 C. 第二次阻断应该在第一次洗去TdR之后的7h到15h之间 D. 若改用秋水仙素处理,则细胞会停留在G2/M交界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验中如果对细胞进行解离,细胞将死亡,所以实验中需要对细胞用胸苷(TdR)处理后再进行制片,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用胸苷(TdR)双阻断法使细胞周期同步化,原理是胸苷只存在于胸腺嘧啶这种碱基中,而胸腺嘧啶是DNA分子中特有的碱基,将很可能是通过阻碍DNA的复制发挥作用的,B错误;‎ C.由于第二次阻断后,细胞均停留在G1/S交界处,S期时间为7h,G2+ M + G1‎ ‎ =15h,故第二次阻断后应该在第一次洗去TdR之后的7h到15h之间,C正确;‎ D.若改用秋水仙素处理,则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丝无法形成,细胞将会停留在细胞分裂的后期,即M期,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请回答从土壤中分离产脲酶细菌和脲酶固定化实验的有关问题 ‎(1)LB固体培养基:取适量的蛋白胨、酵母提取物、NaCl,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溶解,再加_________,灭菌备用。‎ ‎(2)尿素固体培养基:先将适宜浓度的尿素溶液用_______灭菌过的G6玻璃砂漏斗过滤,因为G6玻璃砂漏斗________,故用于过滤细菌。然后将尿素溶液加入到已经灭菌的含有酚红的培养基中,备用。‎ ‎(3)取适量含产脲酶细菌的10-4、10-5两种土壤稀释液,分别涂布接种到LB固体培养基和尿素固体培养基上,培养48h,推测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最少的是______(A. 10-5稀释液+尿素固体培养基 B. 10-5稀释液+LB固体培养基 C. 10-4稀释液+尿素固体培养基 D. 10-4稀释液+LB固体培养基)。在尿素固体培养基上产脲酶细菌菌落周围出现______,其原因是细菌产生的脲酶催化尿素分解产生______所致。‎ ‎(4)制备固定化脲酶时,用石英砂吸附脲酶,装柱。再用蒸馏水洗涤固定化酶柱,其作用是_________。‎ ‎(二)某小组欲进行烟草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的研究。请回答:‎ ‎(1)原生质体的分离:在无菌条件下,取烟草无菌苗的叶片,放入含有0.5mol/L甘露醇(维持较高渗透压)的_________混合液处理,经过离心纯化后获得原生质体。‎ ‎(2)原生质体的培养:将原生质体进行培养,重新长出细胞壁,形成胚性细胞。此时,应该_________培养基中甘露醇浓度,以利于胚性细胞继续培养形成细胞团,然后经两条途径形成再生植株。途径一:细胞团经球形胚、_________和胚状体,最后发育成植株。途径二:细胞团增殖为愈伤组织,然后在发芽培养基上诱导出芽,切割芽经过生根后形成完整植株。上述发芽培养基中含量相对较高的激素是_________,胚性细胞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 ‎(A.液泡小、细胞核小 B.液泡大,细胞核大 C.液泡大,细胞核小 D.液泡小、细胞核大)‎ ‎(3)为了对烟草的某些性状进行改良,分离的到两种烟草的原生质体后,通过_________方法将他们的遗传物质组合在一起,经培养获得具有新性状的再生植株。提取再生植株的DNA,采用_________扩增相关基因,来鉴定遗传物质是否成功重组。‎ ‎【答案】 (1). 琼脂 (2). 高压蒸汽 (3). 孔径小,细菌不能滤过 (4). A (5). 红色环 (6). 氨(或NH3) (7). 除去游离的脲酶 (8).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9). 降低 (10). 心形胚 (11). 细胞分裂素 (12). D (13). 原生质体融合 (14). PCR ‎【解析】‎ ‎【详解】(一)‎ ‎(1)固体培养基常用琼脂作为凝固剂,LB固体培养基加入一定的蒸馏水后再加琼脂。‎ ‎(2)对溶液、培养基等灭菌,常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用G6玻璃漏斗,因为G6玻璃砂漏斗孔径比细菌小,达到过滤除菌的目的。‎ ‎(3)产生脲酶细菌菌落数目多,需稀释倍数较少,且使用含有尿素溶液的培养基,故选A;由于脲酶能催化尿素产生NH3,NH3易溶于水形成具有碱性的氨水,培养基中含酚红,使培养基变成红色环。‎ ‎(4)在固定化酶过程中,有部分酶没有被固定在固相载体上,所以冲洗的目的是除去没有被固定的游离脲酶。‎ ‎(二)‎ ‎(1)制备烟草原生质体时需要除去细胞壁,植物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因此可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植物细胞壁; (2)原生质体的培养:将原生质体进行培养,重新长出细胞壁,形成胚性细胞的过程中,应该降低培养基中甘露醇浓度,以利用胚性细胞继续培养形成细胞团。胚性细胞继续培养形成细胞团,然后经两条途径形成再生植株,途径一:细胞团经球形胚、心形胚和胚状体,最后发育成植株。途径二:细胞团增殖为愈伤组织,然后在发芽培养基上诱导出芽,切割芽经过生根后形成完整植株。其过程中愈伤组织诱导产生芽的培养基中需要的细胞分裂素的比例较高,胚性细胞的主要特点是液泡小,细胞核大。 (3)为了对烟草的某些性状进行改良,分离的到两种烟草的原生质体后,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将他们的遗传物质组合在一起,经培养获得具有新性状的再生植株。提取再生植株的DNA,采用PCR技术扩增相关基因,来鉴定遗传物质是否成功重组。‎ ‎32.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回答与果胶、淀粉等提取和利用有关的问题:‎ 某植物富含果胶、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成分。某小组开展了该植物综合利用的研究。‎ ‎(1)果胶提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原料先经过一段时间沸水漂洗的果胶得率(提取得到的果胶占原料质量的百分率)显著高于常温水漂洗的果胶得率,最主要原因是沸水漂洗_______ (A.有助于清洗杂质和去除可溶性糖 B.使植物组织变得松散 C.使有关酶失活 D.有利细胞破裂和原料粉碎制浆)。‎ ‎(2)在淀粉分离生产工艺研究中,为促进淀粉絮凝沉降,添加生物絮凝剂(乳酸菌菌液),其菌株起重要作用。为了消除絮凝剂中的杂菌,通常将生产上使用的菌液,采用_______,进行单菌落分离,然后将其_______,并进行特性鉴定,筛选得到纯的菌株。‎ ‎(3)在用以上提取过果胶和淀粉后的剩渣加工饮料工艺研究中,将剩渣制成的汁液经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彻底酶解处理后,发现仍存在浑浊和沉淀问题,可添加_______使果胶彻底分解成半乳糖醛酸,再添加_______,以解决汁液浑浊和沉淀问题。‎ ‎(4)在建立和优化固定化酶反应器连续生产工艺研究中,通常要分析汁液中各种成分的浓度和所用酶的活性,然后主要优化各固定化酶反应器中的_______(答出2点即可)、反应液pH和酶反应时间等因素。其中,酶反应时间可通过_______来调节。‎ ‎(二)回答与基因工程和植物克隆有关的问题。‎ ‎(1)将含某抗虫基因的载体和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载体pBI121均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 I酶切,在切口处形成_______。选取含抗虫基因的DNA片段与切割后的pBI121用DNA连接酶连接。在两个片段相邻处形成_______,获得重组质粒。‎ ‎(2)已知用CaCl2处理细菌,会改变其某些生理状态。取CaCl2处理过的农杆菌与重组质粒在离心管内进行混合等操作,使重组质粒进入农杆菌,完成_______实验。在离心管中加入液体培养基,置于摇床慢速培养一段时间,其目的是_______,从而表达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并大量增殖。‎ ‎(3)取田间不同品种水稻的幼胚,先进行_______,然后接种到培养基中培养,幼胚发生_______形成愈伤组织,并进行继代培养。用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再培养愈伤组织,以便获得抗虫的转基因水稻。影响愈伤组织能否成功再生出植株的因素有:培养条件如光温、培养基配方如植物激素配比、以及_______(答 2点即可)。‎ ‎【答案】 (1). C (2). 划线分离法(或涂布分离法) (3). 扩大培养 (4). 果胶酶和果胶甲酯酶 (5). 淀粉酶使淀粉分解 (6). 固定化酶的量、反应液温度 (7). 控制反应器液体流量(或体积) (8). 黏性末端 (9). 磷酸二酯键 (10). 转化 (11). 使CaCl2处理过的农杆菌恢复细胞的正常状态 (12). 消毒 (13). 脱分化 (14). 水稻的基因型、愈伤组织继代的次数 ‎【解析】‎ 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酶的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与分离、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相关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行作答。‎ ‎(一)(1)沸水漂洗,因高温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进而使有关酶失活,C正确,A、C、D均错误。 ‎ ‎(2)为了消除絮凝剂中的杂菌,通常将生产上使用的菌液,采用划线分离法(或涂布分离法)进行单菌落分离,然后将其扩大培养,并进行特性鉴定,筛选得到纯的菌株。 ‎ ‎(3)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可分别催化蛋白质和纤维素分解。在将以上提取过果胶和淀粉后的剩渣制成的汁液,经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彻底酶解处理后,仍存在浑浊和沉淀问题,说明该汁液中仍有少量的果胶和淀粉,可添加果胶酶和果胶甲酯酶使果胶彻底分解成半乳糖醛酸,再添加淀粉酶使淀粉分解,以解决汁液浑浊和沉淀问题。 ‎ ‎(4)在建立和优化固定化酶反应器连续生产工艺研究中,通常要分析汁液中各种成分的浓度和所用酶的活性,然后主要优化各固定化酶反应器中的固定化酶的量、反应液温度、反应液pH和酶反应时间等因素。其中,酶反应时间可通过控制反应器液体流最(或体积)来调节。 ‎ ‎(二)(1)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 I酶切含某抗虫基因的载体和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载体pBI121,可在切口处形成黏性末端。用DNA连接酶连接含抗虫基因的DNA片段与切割后的pBI121,可在两个片段相邻处形成磷酸二酯键,获得重组质粒。‎ ‎(2) 取CaCl2处理过的农杆菌与重组质粒在离心管内进行混合等操作,使重组质粒进入农杆菌,完成转化实验。在离心管中加入液体培养基,置于摇床慢速培养一段时间,其目的是:使CaCl2处理过的农杆菌恢复细胞的正常状态。‎ ‎(3)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取田间不同品种水稻的幼胚,先进行消毒,以清除其表面附着的微生物;然后接种到培养基中培养,幼胚发生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并进行继代培养。影响愈伤组织能否成功再生出植株的因素有:培养条件如光温、培养基配方如植物激素配比、以及水稻的基因型、愈伤组织继代的次数等。‎ ‎33.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生物碱是玛卡(十字花科的一种植物)的有效成分之一。黑色玛卡被公认为效果最好的玛卡,产量极少,应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其幼苗的流程如下:‎ 请回答:‎ ‎(1)选用黑色玛卡营养芽进行组织培养时,需先将材料在___________的乙醇中浸泡10分钟,再用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以达到___________的目的。‎ ‎(2)将原球茎置于__________(A.LB培养基 B.MS培养基+NAA/6-BA=1:10 C.MS培养基+NAA/6-BA=10:1 D.MS培养基+NAA/6-BA=1:1)上可长成丛状苗。经过炼苗的幼苗移栽到实验室外前需要洗苗,目的是洗掉根部的琼脂,以免琼脂发霉引起烂根,洗苗时用________(自来水、无菌水)。‎ ‎(3)由于玛卡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土壤中大量的有机养分,因而每耕种过一季的土地,必须休耕6到7年,否则难以生长出好的玛卡来,这属于农业生产上的 _____________技术。‎ ‎(4)生物碱属于玛卡的_____________代谢产物,除了从植株中提取,也可以通过将含有原球茎的试管放在摇床上,通过________________培养分散成单细胞,然后培养特定细胞系实现工业化生产。‎ ‎(二)浙江省部分村镇的农民率先建起了以沼气池为中心的生态工程。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一个庭院生态工程示意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农业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类食物生产系统的两大支柱。庭院生态工程____________(属于、不属于)农业生态工程。‎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构建这种以沼气池为中心的生态模式时所依据的最主要的生态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农业是一个在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大的影响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大提高了 B.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C.生态农业设计时需要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一般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 ‎(4)为检测该庭院生态系统不同区域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数量,需要配制尿素固体培养基,尿素溶液需用______________过滤。有脲酶的细菌菌落周围会出现着色的环带,因为脲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气,使培养基中的__________指示剂变红。‎ ‎【答案】 (1). 70% (2). 消毒 (3). B (4). 自来水 (5). 轮种 (6). 次生 (7). 液体悬浮 (8). 种植业和畜牧业 (9). 属于 (10). 黄瓜、番茄等蔬菜 (11). 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12). A (13). G6玻璃砂漏斗 (14). 酚红 ‎【解析】‎ ‎【详解】(一)(1)植物组织培养需要首先对外植体进行消毒,消毒的过程是外植体经自来水冲洗,先用70%酒精浸泡,再用5%次氯酸钠浸泡,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2)植物组织培养常用MS培养基,当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浓度高时,促进丛芽的生长,比例较低时促进根的生长,比例合适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所以为了培养丛芽,需要6-BA/NAA浓度较高。‎ 故选B。‎ 经过炼苗的植株移栽到实验室外只需用自来水清洗即可。‎ ‎(3)每耕种过一季的土地,必须休耕6到7年,这属于轮作。‎ ‎(4)玛卡是植物产生的对其生命活动非必需的物质,所以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摇床上通过液体悬浮分散成单个细胞,最后实现工业化。‎ ‎(二)(1)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生态工程在庭院经济的营养属于小型的农业生态工程。‎ ‎(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故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黄瓜等蔬菜,据图示可知,该生态系统可充分利用废物再生,使能量尽可能的流向人类,故构建这种以沼气池为中心的生态模式时所依据的最主要生态学原理是物质良性循环原理。‎ ‎(3)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未提高,但由于能量更多的流向人类,故能量利用效率升高,A错误;‎ B.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物种多,食物链复杂,故抵抗力稳定性高,所以自我调节能力强,B正确;‎ C.生态农业设计时需要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C正确;‎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一般采用生物防治,D正确。‎ 故选A。‎ ‎(4)尿素在高温条件下溶液分解,需要用G6玻璃砂漏斗,可以用酚红指示剂来鉴定是否含有尿素分解菌。‎ ‎34. 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碳反应、 蔗糖与淀粉合成代谢途径如图所示。 图中叶绿体内膜上的磷酸转运器转运出1分子三碳糖磷酸的同时转运进1分子Pi(无机磷酸)。‎ 请回答:‎ ‎(1)磷除了是光合作用相关产物的组分外,也是叶绿体内核酸和 ________ 的组分。‎ ‎(2)卡尔文循环中 3- 磷酸甘油酸生成三碳糖磷酸的还原反应属于 _______。‎ ‎(3)若蔗糖合成或输出受阻, 则进入叶绿体的 _________ 数量减少, 使三碳糖磷酸大量积累于_________中,也导致了光反应中合成 __________ 数量下降, 卡尔文循环减速。上述这种三碳糖磷酸对卡尔文循环的调节属于 ___________ 。 此时过多的三碳糖磷酸将用于 ___________ , 以维持卡尔文循环运行。‎ ‎【答案】(1)磷脂 (2)吸能反应 ‎(3)Pi 叶绿体基质 ATP 负反馈调节 淀粉合成 ‎【解析】‎ ‎【详解】(1)磷是构成各种膜的成分之一,也是光合作用相关产物如ATP等的组成成分,同时还是叶绿体内部核酸以及多种与膜中磷脂的组成成分。‎ ‎(2)卡尔文循环中3-羧酸甘油酸生成三碳糖磷酸的还原反应消耗光反应代谢产生的ATP,因而属于吸能反应。‎ ‎(3)由题图可知,若蔗糖合成或输出受阻,则同时产生的Pi有所积累,导致进入叶绿体中的Pi数量大幅减少。此时三碳糖磷酸大量积累在叶绿体基质中,由于光反应中Pi的利用减少,导致光反应中合成ATP的数量下降,使卡尔文循环减速。上述三碳糖磷酸对卡尔文循环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如三碳糖磷酸含量过多,也可参与淀粉的合成,以维持卡尔文循环的正常进行。‎ ‎35.为了探究某物质(X)的作用,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 ‎(1)实验分组:‎ 甲组:培养液+Y细胞+3H-TdR(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生理盐水 乙组:培养液+Y细胞3H-TdR+X(用生理盐水配制)‎ 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2)分别测定两组的CRD(细胞内的放射性强度),求每组的平均值。‎ ‎(3)将各样品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合适时间后,测定CRD,求每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分析。‎ ‎(要求与说明:答题时用X、CRD、3H-TDR表示相关名词:Y细胞是能增殖的高等动物体细胞)请回答:‎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 ‎(3) 实验中采用3H-TDR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探究X对Y细胞增殖(DNA合成)的影响 (2). 如果乙组CRD明显高于甲组,说明X对Y细胞增殖(DNA合成)有促进作用;如果乙组CRD与甲组基本相同,说明X对Y细胞增殖(DNA合成)无影响;如果乙组CRD明显低于甲组,说明X对Y细胞增殖(DNA合成)有抑制作用 (3). 3H-TdR是DNA合成的原料之一,可根据CRD变化来判断细胞增殖(DNA合成)情况 ‎【解析】‎ ‎【详解】‎ ‎(1)根据题意,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X对Y细胞中的DNA的复制和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物质X,因变量是细胞内的放射性强度,即CRD,故实验目的是探究X对Y细胞增殖的影响。 (2)如果乙组CRD明显高于甲组,说明X对Y细胞增殖(DNA合成)有促进作用;如果乙组CRD与甲组基本相同,说明X对Y细胞增殖(DNA合成)无影响;如果乙组CRD明显低于甲组,说明X对Y细胞增殖(DNA合成)有抑制作用。 (3)由于3H-TdR只能存在于DNA分子中,是DNA合成的原料之一,所以可以根据CRD变化来判断细胞增殖和DNA复制情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