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 ‎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0分)‎ ‎1.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 A.1:1 B.1:2 C.2:1 D.3:1‎ ‎2.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为衰退型 B.a点和c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 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 ‎3.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4.获得无子西瓜、青霉素高产菌株、矮秆抗病小麦和无子番茄的常用方法分别是(  )‎ ‎①诱变育种 ②杂交育种 ③单倍体育种 ④多倍体育种 ⑤生长素处理.‎ A.⑤①②④ B.④①②⑤ C.②①③⑤ D.④①③②‎ ‎5.双子叶植物大麻(2N=20)为雌雄异株,性别决定为XY型,若将其花药离体培养,再将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所得植株的染色体组成应是(  )‎ A.18+XX或18+YY B.18+YY C.9+X或9+Y D.18+XY或18+XX ‎6.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B.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稳定只取决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C.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7.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重组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有限制酶、DNA连接酶,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限制酶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进行切割DNA分子 C.质粒常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是存在于细菌和酵母菌等生物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 D.细菌细胞内的基因可以通过DNA重组技术实现在植物细胞内表达 ‎8.中国新闻网报道,阿根廷科学家近日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头携带有两个人类基因的牛,因此有望生产出和人类母乳极其类似的奶制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技术将导致定向变异 ②在这个过程中要使用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等工具 ③该基因牛能否产生类似人乳的奶制品,需要对目的基因进行检测与鉴定 ④受精卵是理想的受体.‎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下列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①种群密度 ②年龄和性别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④空间特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在某动物种群中,如果基因型Aa的个体互相交配,产生的后代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图中哪个图能比较正确地表示a基因的比例变化情况(  )‎ A. B. C. D.‎ ‎11.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B.某种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 C.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D.在一个处于稳定型的种群中,基因频率是稳定不变的 ‎1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其中①为红细胞内液,请依次填出②~④相关内容(  )‎ A.血浆、组织液、淋巴 B.血浆、淋巴、组织液 C.组织液、血浆、淋巴 D.组织液、淋巴、血浆 ‎13.切除垂体的幼年大白鼠不会出现(  )‎ A.生长发育缓慢 B.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 C.尿量改变 D.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下降 ‎14.生长素对植物不同部位的影响相同的一组是(  )‎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B.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 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D.根的向地性和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15.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A.激素随体液到达靶器官、靶细胞 B.激素是信息分子 C.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D.激素是有机分子 ‎16.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产生反应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神经递质由结构Ⅱ分泌至结构Ⅰ ‎17.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B.HIV在离开人体后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C.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B细胞,最终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18.下列各图中最能准确表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丰富度的是(  )‎ A. B. C. D.‎ ‎19.匈牙利学者拜尔在1914年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时,曾在黑暗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这个实验主要证实(  )‎ A.顶端能产生某种影响物 B.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C.尖端产生的“影响物”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D.使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20.图甲为某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与图乙中的哪个坐标曲线相符(  )‎ A.A B.B C.C D.D ‎21.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最终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22.某种植物种子经低温处理1﹣2个月后能够提早萌发.在低温处理过程中,种子内的激素含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推断,正确的是(  )‎ A.抑制种子萌发的是赤霉素 B.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有利于种子保藏 C.种子萌发时脱落酸含量升高 D.喷洒赤霉素,可代替低温促进种子萌发 ‎23.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的关系是(  )‎ A.‎ 此图,b表示青霉菌 B.‎ 此图,a表示青霉菌 C.‎ 此图,a表示青霉菌 D.‎ 此图,b表示青霉菌 ‎24.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饮水过少时,激素d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B.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a→c→d→e属于体液调节 C.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e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 D.水平衡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c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25.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26.如图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患病程度与抗体浓度密切相关 B.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是反应快、免疫强 C.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所以切除人体的胸腺,不会影响抗体的浓度 D.在二次免疫中,主要是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从而使抗体浓度升高 ‎27.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 ‎28.如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破裂,A液外流,C液渗透压升高 B.远距离走路,脚上打起水泡.与水泡中液体成分最接近的是C液 C.花粉过敏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A液中的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水肿 D.马拉松比赛产生的乳酸进入C液后,与NaHCO3反应生成了乳酸钠和碳酸,乳酸含量下降从而C液pH维持在7.35~7.45之间 ‎29.下列关于人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具有感知外部世界,形成感觉的功能 B.大脑皮层不能直接控制四肢反射活动 C.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受损伤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D.学习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30.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养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31.在切除甲状腺10天后,物质代谢能力下降的老鼠的血液中,含量增加最多的激素是(  )‎ A.胰岛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32.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则曲线上M、N、P和Q点分别最可能对应于图乙中的(  )‎ A.a、b、c、d B.a、c、d、b C.b、c、a、d D.b、d、c、d ‎33.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B.M细胞被不同种抗原刺激时也可增殖分化形成E细胞并产生抗体 C.E细胞和M细胞核内DNA相同,细胞质内RNA种类有差异 D.E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并产生淋巴因子,增强其他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34.下列关于实验和探究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算法 B.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检测的实验中,应等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计数 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常使用五点取样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D.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需要做一个预实验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相比,后者的物种更丰富些 B.一片马尾松林长得高低错落有致,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和空间,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而水平方向呈镶嵌分布的只有植物 D.影响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结构的因素往往是不同的 ‎ ‎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41分)‎ ‎36.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小麦田中各种生物从上到下分布属于群落空间结构的  结构.研究小组要研究该小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  法.‎ ‎(2)某种食虫动物迁入该生态系统后,其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在t1~t3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型曲线;若在t3时种群数量为N,则在t2时种群数量为  .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在t3时期后,该食虫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是  ,在生物学上,我们把该数量称为  .‎ ‎(3)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如图2甲是这种昆虫在一段时间内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根据图2甲在图2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 ‎37.现有两个小麦品种,一个纯种小麦性状是高秆(易倒伏)(D),抗锈病(T);另一个纯种小麦的性状是矮秆(抗倒伏)(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Ⅰ、Ⅱ、Ⅲ三种育种方法以获得小麦优良新品种.‎ ‎(1)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育种方法是  (填序号),依据的原理是  .‎ ‎(2)(二)过程中,D和d的分离发生在  ;(三)过程采用的方法称为  ;(四)过程最常用的化学药剂是  .‎ ‎(3)在杂交育种中,常根据生物的表现性状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个体,以减少工作量.过程(五)应该淘汰F2中的  种表现型植株.它们占F2总数比例为  .如果让F2中表现型符合要求的植株自交,则⑥中符合生产要求(稳定遗传)的个体占表现型符合要求的个体的比例为  .‎ ‎(4)通过DNA重组技术,给ddTT拼接上另一植物的抗枯萎基因M,Ⅲ的育种原理是  .如果一个M基因连接到一条常染色体上,ddTTM自交,其子代抗枯萎植物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 ‎38.如图为男性性激素﹣﹣睾酮(T)的调节机制.注: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黄体生成素)、FSH(卵泡刺激素)、T(睾酮)‎ ‎(1)图中①②③过程体现了性激素的  调节,过程④说明性激素也存在  调节.‎ ‎(2)图中各种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所在位置,并与靶细胞的  结合,完成信息传递后,这些激素就被  ,因而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 ‎(3)有研究表明吸食某些毒品(如吗啡、海洛因、可卡因等)会影响人体性腺功能,于是有研究者对某戒毒所内的吸毒人员进行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比较,检测结果均值如表所示.‎ 组别 平均年龄 ‎(岁)‎ 吸毒史 ‎(年)‎ 吸毒量 ‎(g/d)‎ LH ‎(mlu/mL)‎ FSH ‎(mlu/mL)‎ T ‎(mlu/mL)‎ 健康者(30人)‎ ‎32‎ ‎﹣‎ ‎﹣‎ ‎4.65‎ ‎6.3‎ ‎6.51‎ 吸毒者(30人)‎ ‎32‎ 平均4‎ 平均1.5‎ ‎1.44‎ ‎2.86‎ ‎4.08‎ ‎①据表可知,吸毒者在图中会减弱的过程是  (填序号).‎ ‎②为了确定吸毒者T水平低的原因是睾丸受损还是LH和FSH减少,可将体内  的量补充到健康者水平,一段时间后测定  的含量,与健康者比较即可确定原因.‎ ‎③吸毒者的后代容易出现畸形儿、怪胎,可能的原因是毒品容易引起睾丸中精子形成的  过程异常.‎ ‎④调查发现吸毒者容易出现怕冷、寒热交替等症状,说明吸毒使位于下丘脑的  受损.‎ ‎ ‎ 三、探究与实验.(本大题有2个小题,共9分)‎ ‎39.根据如图1所示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图1甲、图1乙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后,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是  .图1乙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  ;如果将A用阿米妥(一种呼吸抑制剂)处理后,甲和乙实验现象相同,推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可能是  .‎ ‎(2)研究人员进行了多种植物激素对植株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见图2.请回答:‎ ‎①比较曲线1、2、3与4,可知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  作用,其中起作用的主要激素是  ,而且  (激素)能解除这种激素对侧芽作用.‎ ‎②比较曲线4与5,可知赤霉素能明显促进  .如果5换用赤霉素类似物处理,效果更明显且持久,其原因可能是  ,绘制的曲线应该在曲线5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或“重叠”)‎ ‎ ‎ ‎2016-2017学年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0分)‎ ‎1.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 A.1:1 B.1:2 C.2:1 D.3:1‎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由题意分析可知,aa纯合致死,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让,AA和Aa作为亲本随机交配,可先求出A和a的基因频率,再算出相应基因型的频率.‎ ‎【解答】解:由题意分析可知,aa纯合致死,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让,AA和Aa作为亲本随机交配,且其比例为1:2,则A的基因频率为,a的基因频率为.其后代AA的基因频率为×=,Aa的基因频率是2××=,aa的基因频率为×=.又因为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所以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个体,且两者比例为1;1.‎ 故选:A.‎ ‎ ‎ ‎2.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为衰退型 B.a点和c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 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分析】据图分析,横坐标是时间,因变量为种群的增长率,0﹣b种群增长率先增加,b﹣c种群增长率减少为0,可知大黄鱼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且b点对应与种群的.‎ ‎【解答】解:A、c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所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 B、c点比a点种群数量大,所以种内斗争程度较高,B错误;‎ C、b点对应与种群的,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C正确;‎ D、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可得,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D正确.‎ 故选:C.‎ ‎ ‎ ‎3.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酵母菌种群数量加快增长;‎ 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b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酵母菌种群数量减慢增长;‎ c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cd段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e段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解答】解: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变化,其中ac段为增长型,cd段为稳定性,de段为衰退型,A正确;‎ B、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到b点时到达最大值,而bc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因此,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B正确;‎ C、本实验自身前后形成对照,C错误;‎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实验误差,D正确.‎ 故选:C.‎ ‎ ‎ ‎4.获得无子西瓜、青霉素高产菌株、矮秆抗病小麦和无子番茄的常用方法分别是(  )‎ ‎①诱变育种 ②杂交育种 ③单倍体育种 ④多倍体育种 ⑤生长素处理.‎ A.⑤①②④ B.④①②⑤ C.②①③⑤ D.④①③②‎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 杂交→自交→选优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获得无子西瓜的育种方法是④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育种方法是①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矮秆抗病小麦的育种方法是②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无子番茄常在花蕊期,去掉雄蕊,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 故选:B.‎ ‎ ‎ ‎5.双子叶植物大麻(2N=20)为雌雄异株,性别决定为XY型,若将其花药离体培养,再将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所得植株的染色体组成应是(  )‎ A.18+XX或18+YY B.18+YY C.9+X或9+Y D.18+XY或18+XX ‎【考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双子叶植物大麻为雌雄异株,性别决定为XY型,则染色体组成18+XY,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9+X或9+Y.‎ ‎【解答】解: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则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花药中精子的染色体组成为9+X或9+Y,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的幼苗,将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加倍,所得植株的染色体组成是18+XX或18+YY.‎ 故选:A.‎ ‎ ‎ ‎6.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B.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稳定只取决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C.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 B、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稳定取决于细胞外液渗透压、温度和PH值等的变化,B错误;‎ C、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 故选:B.‎ ‎ ‎ ‎7.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重组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有限制酶、DNA连接酶,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限制酶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进行切割DNA分子 C.质粒常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是存在于细菌和酵母菌等生物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 D.细菌细胞内的基因可以通过DNA重组技术实现在植物细胞内表达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工程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和平末端两种.‎ ‎(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解答】解:A、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酶有限制酶、DNA连接酶,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A正确;‎ B、限制酶具有特异性,限制酶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进行切割DNA分子,B正确;‎ C、质粒是存在于细菌和酵母菌等生物细胞中的一种环状DNA分子,不是细胞器,C错误;‎ D、细菌细胞内的基因可以通过DNA重组技术实现在植物细胞内表达,D正确.‎ 故选:C.‎ ‎ ‎ ‎8.中国新闻网报道,阿根廷科学家近日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头携带有两个人类基因的牛,因此有望生产出和人类母乳极其类似的奶制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技术将导致定向变异 ②在这个过程中要使用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等工具 ③该基因牛能否产生类似人乳的奶制品,需要对目的基因进行检测与鉴定 ④受精卵是理想的受体.‎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基因工程的应用.‎ ‎【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其优点是突破生殖隔离,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原理是基因重组.‎ ‎“阿根廷科学家近日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头携带有两个人类基因的牛,因此有望生产出和人类母乳极其类似的奶制品”可见该牛的培育用到的技术手段是基因工程.‎ ‎【解答】解:①基因工程技术将导致定向变异,①正确;‎ ‎②在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中要使用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等工具,②正确;‎ ‎③该基因牛能否产生类似人乳的奶制品,需要对目的基因进行检测与鉴定,③正确;‎ ‎④动物体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受精卵是理想的受体,④正确.‎ 故选:A.‎ ‎ ‎ ‎9.下列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①种群密度 ②年龄和性别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④空间特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①正确;‎ ‎②年龄和性别不属于种群特征,②错误;‎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③正确;‎ ‎④空间特征属于种群的特征,④正确.‎ 故选:B.‎ ‎ ‎ ‎10.在某动物种群中,如果基因型Aa的个体互相交配,产生的后代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图中哪个图能比较正确地表示a基因的比例变化情况(  )‎ A. B. C. D.‎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先计算出起点的基因频率,然后根据题意进行推理、判断.‎ ‎【解答】解:由题意知,基因型为Aa,因此基因频率为A=50%,a=50%;Aa进行自交,产生基因型为AA、Aa、aa,其中aa的个体,生存能力da于Aa,Aa大于AA,因此aa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占有优势,有等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a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且曲线接近于1,A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无限接近于0.‎ 故选:D.‎ ‎ ‎ ‎11.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B.某种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 C.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D.在一个处于稳定型的种群中,基因频率是稳定不变的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基因库是由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的,A错误;‎ B、某种基因在等位基因中所占比例称为基因频率,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环境条件保持稳定,说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影响,但是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遗传漂变,交配方式等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其他因素,因此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 ‎ ‎1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其中①为红细胞内液,请依次填出②~④相关内容(  )‎ A.血浆、组织液、淋巴 B.血浆、淋巴、组织液 C.组织液、血浆、淋巴 D.组织液、淋巴、血浆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60%.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解:据题干可知,①为红细胞内液,红细胞位于血浆中,故④是血浆,因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所以②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所以③是淋巴.所以图中①~④的名称依次是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血浆.‎ 故选:D.‎ ‎ ‎ ‎13.切除垂体的幼年大白鼠不会出现(  )‎ A.生长发育缓慢 B.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 C.尿量改变 D.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下降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2、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作用.幼年时期缺乏甲状腺激素患呆小症.‎ ‎【解答】解:A、切除垂体,生长激素分泌减少,故生长发育缓慢,A正确;‎ B、切除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正确;‎ C、切除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故尿量改变,C正确;‎ D、切除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通过反馈调节,会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D错误.‎ 故选:D.‎ ‎ ‎ ‎14.生长素对植物不同部位的影响相同的一组是(  )‎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B.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 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D.根的向地性和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最为敏感,其次为芽,茎最不敏感.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主要是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 ‎【解答】解:A、根的向地性体现了两重性,茎的背地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A错误;‎ B、顶端优势体现了两重性,植物的向光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B错误;‎ 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C正确;‎ D、根的向地性体现了两重性,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生长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不能体现两重性,D错误.‎ 故选:C.‎ ‎ ‎ ‎15.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A.激素随体液到达靶器官、靶细胞 B.激素是信息分子 C.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D.激素是有机分子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是有机物,可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发出器官,激素的作用进调节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解答】解:A、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A正确;‎ B、激素是信号传导的分子,属于配体,能够传达信息控制细胞的活动,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某些局部变化,B正确;‎ C、激素通过调节各种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C错误;‎ D、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有机分子,D正确.‎ 故选:C.‎ ‎ ‎ ‎16.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产生反应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神经递质由结构Ⅱ分泌至结构Ⅰ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①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 ②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③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④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正常机体,兴奋只能作用在感受器上,故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A正确;‎ B、切断d(传入神经)、刺激(传出神经),信号能够到达效应器,所以会引起效应器收缩,B错误;‎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不相同,在结构c传递速度慢,在结构b传导速度快,C错误;‎ D、看图可知:结构Ⅰ是突触间隙,结构Ⅱ是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A.‎ ‎ ‎ ‎17.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B.HIV在离开人体后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C.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B细胞,最终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HIV病毒是RNA病毒,在HIV病毒最初进入机体,机体可以通过免疫系统将大多数抗原消灭,由于HIV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T林细胞,因此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HIV病毒数量上升,大量摧毁人体的T淋巴细胞,最终使人体丧失大多数体液免疫能力和全部细胞免疫能力.‎ ‎【解答】解:A、HIV病毒最初进入机体,机体可以通过免疫系统将大多数抗原消灭,A正确;‎ B、HIV病毒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具有活性,离开人体后能存活时间很短,B错误;‎ C、HIV病毒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RNA,C错误;‎ D、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最终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D错误.‎ 故选:A.‎ ‎ ‎ ‎18.下列各图中最能准确表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丰富度的是(  )‎ A. B. C. D.‎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弃耕农田上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到森林阶段时物种数量趋于稳定.‎ ‎【解答】解:弃耕农田上发生次生演替,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而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因此物种数目会由少变多,形成顶级群落时物种数目趋于稳定.‎ 故选:B.‎ ‎ ‎ ‎19.匈牙利学者拜尔在1914年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时,曾在黑暗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这个实验主要证实(  )‎ A.顶端能产生某种影响物 B.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C.尖端产生的“影响物”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D.使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分析题意和题图可知,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一侧,置于黑暗条件下,胚芽鞘会弯向对侧生长,说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解答】解:A、本实验是置于黑暗条件下进行的,不能说明顶端在光下产生某种“影响物”,A错误;‎ B、本实验没有设置有光和无光的对照试验,因此不能得出合成“影响物”是否需要光,B错误;‎ C、拜尔把胚芽鞘顶端移到切口一侧,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C正确;‎ D、合成“影响物”是否需要光不确定,故不能说明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D错误.‎ 故选:C.‎ ‎ ‎ ‎20.图甲为某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与图乙中的哪个坐标曲线相符(  )‎ A.A B.B C.C D.D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据图分析,该种生物幼年个体数多,老年个体数多,属于增长型.‎ 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解答】解:该生物种群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故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外来物种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物,那么会造成幼年个体减少,其他年龄期的个体数目基本不变.‎ 故选:A.‎ ‎ ‎ ‎21.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最终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知识.‎ 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形状的变异,但是并没有产生新的基因.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主要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及染色体组成的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油菜物种甲、乙(2n=20,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染色体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染色体为36条,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可加倍到72条,B正确;‎ C、变异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戊是新物种,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D.‎ ‎ ‎ ‎22.某种植物种子经低温处理1﹣2个月后能够提早萌发.在低温处理过程中,种子内的激素含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推断,正确的是(  )‎ A.抑制种子萌发的是赤霉素 B.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有利于种子保藏 C.种子萌发时脱落酸含量升高 D.喷洒赤霉素,可代替低温促进种子萌发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图中曲线看出,在低温处理过程中,脱落酸的含量不断降低,说明该激素抑制种子的萌发,而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不断上升,因此它们与脱落酸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低温处理能够促进种子提早萌发,图中在处理过程中赤霉素的含量不断增加,因此赤霉素是促进种子萌发的,A错误;‎ B、在处理过程中,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均不断上升,它们均能促进种子萌发,因此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不利于种子保藏,B错误;‎ C、曲线中看出,在处理过程中脱落酸含量下降,说明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脱落酸含量会下降,C错误;‎ D、赤霉素是促进种子萌发的,它能够打破种子的休眠,因此喷洒赤霉素,可代替低温促进种子萌发,D正确.‎ 故选:D.‎ ‎ ‎ ‎23.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的关系是(  )‎ A.‎ 此图,b表示青霉菌 B.‎ 此图,a表示青霉菌 C.‎ 此图,a表示青霉菌 D.‎ 此图,b表示青霉菌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说明青霉素能够分泌物质杀死细菌,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最后结果是青霉素存活而勘察细菌死亡.‎ ‎【解答】解:A、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捕食关系,A错误;‎ B、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共生关系,B错误;‎ C、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竞争关系,C正确;‎ D、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寄生关系,D错误.‎ 故选:C.‎ ‎ ‎ ‎24.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饮水过少时,激素d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B.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a→c→d→e属于体液调节 C.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e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 D.水平衡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c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图示也表面明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a→c→d→e只涉及体液调节,如血糖调节;a→b→d→e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体温调节;a→b→e只涉及神经调节.‎ ‎【解答】解:A、饮水过少时,激素d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A正确;‎ B、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a→c→d→e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 C、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e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 D、肾上腺不参与水平衡调节,D错误.‎ 故选:D.‎ ‎ ‎ ‎25.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隔离、自然选择,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两岛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A正确;‎ B、当岛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岛上鸟的种类也随着自然选择的进程发生变化,甲岛鸟的种类增加更多,表明环境变化更大,B正确;‎ C、种群的基因库指同种生物构成的同一种群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甲岛和乙岛都有不同的鸟类,所以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不同的多个种群基因库,且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基因库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C错误;‎ D、分析图中曲线可知两岛上虽说鸟的种类不同,但数量最终趋于相同,D正确.‎ 故选:C.‎ ‎ ‎ ‎26.如图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患病程度与抗体浓度密切相关 B.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是反应快、免疫强 C.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所以切除人体的胸腺,不会影响抗体的浓度 D.在二次免疫中,主要是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从而使抗体浓度升高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在初次免疫反应中浆细胞由B细胞增殖分化,在再次免疫中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来.‎ ‎2、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抗原.‎ ‎【解答】而使解:A、由图可知,随抗体浓度的升高,患病程度降低,故患病程度与抗体浓度密切相关,A正确;‎ B、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是反应快、免疫强,B正确;‎ C、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但需要T细胞的呈递及淋巴因子的刺激,故切除人体的胸腺,会影响抗体的浓度,C错误;‎ D、在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使抗体浓度升高,D正确.‎ 故选:C.‎ ‎ ‎ ‎27.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解答】解: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正确;‎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B正确;‎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C正确;‎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D错误.‎ 故选:D.‎ ‎ ‎ ‎28.如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破裂,A液外流,C液渗透压升高 B.远距离走路,脚上打起水泡.与水泡中液体成分最接近的是C液 C.花粉过敏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A液中的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水肿 D.马拉松比赛产生的乳酸进入C液后,与NaHCO3反应生成了乳酸钠和碳酸,乳酸含量下降从而C液pH维持在7.35~7.45之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其中A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1是组织细胞,2是毛细血管壁,3是毛细淋巴管壁.‎ ‎【解答】解:A、毛细血管管壁破裂,血浆蛋白外流,组织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 B、远距离走路,脚上打起水泡.水泡主要是由于组织液渗出造成的,故其中液体成分最接近的组织液,B正确;‎ C、花粉过敏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血浆渗透压降低,故会造成局部水肿,C正确;‎ D、马拉松比赛产生的乳酸进入A液血浆后,与NaHCO3反应生成了乳酸钠和碳酸,D错误.‎ 故选:D.‎ ‎ ‎ ‎29.下列关于人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具有感知外部世界,形成感觉的功能 B.大脑皮层不能直接控制四肢反射活动 C.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受损伤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D.学习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有许多高级中枢,控制着脊髓等内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还有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和人类的语言有关,受损后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解答】解:A、人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有躯体感觉中枢,具有感知外部世界,形成感觉的功能,A正确;‎ B、人脑表层的大脑皮层通过控制脊髓的低级中枢间接控制四肢反射,B正确;‎ C、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受损伤患者不会说话,但能看懂文字,C错误;‎ D、学习和记忆是人脑高级功能之一,D正确.‎ 故选:C.‎ ‎ ‎ ‎30.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养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解: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由于该鼠为成年鼠,因此连续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该小白鼠的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故选:B.‎ ‎ ‎ ‎31.在切除甲状腺10天后,物质代谢能力下降的老鼠的血液中,含量增加最多的激素是(  )‎ A.胰岛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生命系统的调节多数属于负反馈调节.可以这么理解:分级调节是具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而反馈调节则是生命活动调节的普遍方式.分级调节属于反馈调节过程中的一部分.‎ ‎【解答】解: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可通过分级调节控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甲状腺激素又可以通过反馈调节调节促激素的分泌;切除甲状腺后,甲状腺激素减少,故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增加.‎ 故选:B.‎ ‎ ‎ ‎32.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则曲线上M、N、P和Q点分别最可能对应于图乙中的(  )‎ A.a、b、c、d B.a、c、d、b C.b、c、a、d D.b、d、c、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中,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一条生长曲线受到抑制,这属于根的生长曲线(因为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N、P是这条曲线上的两点,另一条生长曲线为茎,Q点含义是生长素浓度比较高,生长较快.图乙中的幼苗横放,生长素主要受重力因素的影响,可以发生横向运输,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即d和b的生长素浓度高于c和a的生长素浓度.‎ ‎【解答】解:据图分析,P、N所在这条曲线是根的生长曲线,根对生长素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N表示远地侧c,P表示近地侧d;另一条生长曲线为茎的生长曲线,茎对生长素不敏感,高浓度的促进生长主要明显高于低浓度的促进生长作用,所以Q表示近地侧b,M表示远地侧a.‎ 故选:B.‎ ‎ ‎ ‎33.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B.M细胞被不同种抗原刺激时也可增殖分化形成E细胞并产生抗体 C.E细胞和M细胞核内DNA相同,细胞质内RNA种类有差异 D.E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并产生淋巴因子,增强其他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首先吞噬细胞识别、吞噬和处理抗原,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T细胞再呈递给B细胞;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因此图中M细胞为记忆细胞,E细胞为浆细胞.‎ ‎【解答】解:A、图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M细胞(记忆细胞)均具有识别功能,但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A错误;‎ B、M细胞只能在同种抗原刺激时才可增殖分化形成E细胞并产生抗体,B错误;‎ C、E细胞和M细胞核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细胞,细胞内DNA相同,但细胞质内RNA种类有差异,C正确;‎ D、E为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能导致靶细胞裂解,导致靶细胞裂解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D错误.‎ 故选:C.‎ ‎ ‎ ‎34.下列关于实验和探究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算法 B.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检测的实验中,应等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计数 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常使用五点取样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D.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需要做一个预实验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1、物种丰富度和物种数目相关;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抽样检测法的实验过程:培养→抽样到计数板→显微计数→计算.注意问题:①该实验需要重复但不需对照﹣﹣自身前后已形成;②浓度过大需做稀释处理,但最后计算时需考虑稀释倍数;③吸取前需振荡摇匀;④计数板使用:先盖盖玻片→吸培养液→滴盖玻片边缘→自行渗入→吸去多余培养液→片刻后待沉降到室的底部→观察计数;⑤压线计数规则:计数左、上两线及夹角处,同样方法.‎ ‎3、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对于实验不熟悉的情况下要进行预实验.“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因设计的盲目性而造成的物力和人力浪费.‎ ‎【解答】解: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A正确;‎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记数前,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B正确;‎ 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常使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C错误;‎ D、做《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预实验一般设置浓度梯度较大,为正式实验摸索适合的浓度范围,“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因设计的盲目性而造成的物力和人力浪费,D正确.‎ 故选:C.‎ ‎ ‎ ‎3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相比,后者的物种更丰富些 B.一片马尾松林长得高低错落有致,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和空间,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而水平方向呈镶嵌分布的只有植物 D.影响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结构的因素往往是不同的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 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解答】解:A、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和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的物种组成不相同,前者的物种更丰富,A错误;‎ B、一片马尾松林高低错落有致,它们属于同一种群,不属于群落,B错误;‎ C、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C错误;‎ D、引起森林群落中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D正确.‎ 故选:D.‎ ‎ ‎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41分)‎ ‎36.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小麦田中各种生物从上到下分布属于群落空间结构的 垂直 结构.研究小组要研究该小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 标志重捕 法.‎ ‎(2)某种食虫动物迁入该生态系统后,其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在t1~t3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S” 型曲线;若在t3时种群数量为N,则在t2时种群数量为  .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增长型 .在t3时期后,该食虫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是 不增加(基本不变或趋于稳定) ,在生物学上,我们把该数量称为 环境容纳量(或K值) .‎ ‎(3)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如图2甲是这种昆虫在一段时间内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根据图2甲在图2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据图1分析,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t2﹣t3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t3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据图2中甲图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说明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在B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补充量最大;在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 ‎【解答】解:(1)小麦田中各种生物从上到下分布属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垂直结构.研究小组要研究该小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时,由于田鼠的活动能力强,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2)在t1~t3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所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曲线;若在t3时种群数量为N,即为K值,则在t2时种群数量为.t2时该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在t3时期后,群的增长率为零,该食虫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是基本不变,在生物学上,我们把该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3)据图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说明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在B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补充量最大;在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即:‎ 故答案为:‎ ‎(1)垂直 标志重捕 ‎ ‎(2)“S” 增长型 不增加(基本不变或趋于稳定) 环境容纳量(或K值)‎ ‎(3)要求:画成“S”型曲线;纵坐标上A点对应起点,D点对应K值 ‎ ‎ ‎37.现有两个小麦品种,一个纯种小麦性状是高秆(易倒伏)(D),抗锈病(T);另一个纯种小麦的性状是矮秆(抗倒伏)(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Ⅰ、Ⅱ、Ⅲ三种育种方法以获得小麦优良新品种.‎ ‎(1)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育种方法是 Ⅰ (填序号),依据的原理是 染色体变异(或染色体数目变异) .‎ ‎(2)(二)过程中,D和d的分离发生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 ;(三)过程采用的方法称为 花药离体培养 ;(四)过程最常用的化学药剂是 秋水仙素 .‎ ‎(3)在杂交育种中,常根据生物的表现性状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个体,以减少工作量.过程(五)应该淘汰F2中的 3 种表现型植株.它们占F2总数比例为  .如果让F2中表现型符合要求的植株自交,则⑥中符合生产要求(稳定遗传)的个体占表现型符合要求的个体的比例为  .‎ ‎(4)通过DNA重组技术,给ddTT拼接上另一植物的抗枯萎基因M,Ⅲ的育种原理是 基因重组 .如果一个M基因连接到一条常染色体上,ddTTM自交,其子代抗枯萎植物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获得小麦新品种的两种育种方法,其中方法Ⅰ为单倍体育种,方法Ⅱ为杂交育种过程.图中过程(一)表示杂交;过程(二)表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三)表示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四)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过程(五)表示自交;过程(六)表示筛选和连续自交.‎ ‎【解答】解:(1)根据图示可知,方法Ⅰ为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依据的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即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直接发育形成的个体,其最大优点是能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2)过程(二)表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D和d是等位基因,它们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过程(三)采用的是花药离体培养法;过程(四)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最常用的化学药剂是秋水仙素.‎ ‎(3)过程(五)自交后代表现型以及比例为D_T_:D_tt:ddT_:ddtt=9:3:3:1,应该淘汰F2中D_T_、D_tt、ddtt3种表现型,比例为;后代抗倒伏抗锈病的植株中,ddTT:ddTt=1:2即ddTT占、ddTt占,其中ddTT能稳定遗传, ddTt自交产生ddTT的比例为×=,ddTt的比例为×=;则⑥ddTT占=,则ddTt:ddTT=2:3,则⑥中符合生产要求(稳定遗传)的个体占表现型符合要求的个体的比例为.‎ ‎(4)Ⅲ的育种方法是基因工程,原理是 基因重组.如果一个M基因连接到一条常染色体上,ddTTM自交,看作是杂合子,即雌雄配子各有含抗枯萎基因,可以假设基因型为M0,则通过杂交可以产生MM:MO:OO=1:2:1,因此其子代抗枯萎植物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故答案为:‎ ‎(1)Ⅰ染色体变异(或染色体数目变异)‎ ‎(2)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 ‎ ‎(3)3 ‎ ‎(4)基因重组 ‎ ‎ ‎ ‎38.如图为男性性激素﹣﹣睾酮(T)的调节机制.注: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黄体生成素)、FSH(卵泡刺激素)、T(睾酮)‎ ‎(1)图中①②③过程体现了性激素的 分级 调节,过程④说明性激素也存在 反馈 调节.‎ ‎(2)图中各种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所在位置,并与靶细胞的 受体 结合,完成信息传递后,这些激素就被 被灭 ,因而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 ‎(3)有研究表明吸食某些毒品(如吗啡、海洛因、可卡因等)会影响人体性腺功能,于是有研究者对某戒毒所内的吸毒人员进行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比较,检测结果均值如表所示.‎ 组别 吸毒史 吸毒量 LH FSH T 平均年龄 ‎(岁)‎ ‎(年)‎ ‎(g/d)‎ ‎(mlu/mL)‎ ‎(mlu/mL)‎ ‎(mlu/mL)‎ 健康者(30人)‎ ‎32‎ ‎﹣‎ ‎﹣‎ ‎4.65‎ ‎6.3‎ ‎6.51‎ 吸毒者(30人)‎ ‎32‎ 平均4‎ 平均1.5‎ ‎1.44‎ ‎2.86‎ ‎4.08‎ ‎①据表可知,吸毒者在图中会减弱的过程是 ②③④ (填序号).‎ ‎②为了确定吸毒者T水平低的原因是睾丸受损还是LH和FSH减少,可将体内 LH和FSH 的量补充到健康者水平,一段时间后测定 T 的含量,与健康者比较即可确定原因.‎ ‎③吸毒者的后代容易出现畸形儿、怪胎,可能的原因是毒品容易引起睾丸中精子形成的 减数分裂 过程异常.‎ ‎④调查发现吸毒者容易出现怕冷、寒热交替等症状,说明吸毒使位于下丘脑的 体温调节中枢 受损.‎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分析图1:本图是性激素的调节过程,由图可知,图甲是雄性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垂体→睾丸过程表示分级调节,④过程表示反馈调节.‎ ‎2、分析表格:吸毒者和健康人相比较,吸毒者的LH、FSH、T的水平降低,对图1来说②③④过程减弱造成的,只有①的受T的抑制作用减弱,①增强.‎ ‎【解答】解:(1)分析性激素调节的示意图可知,①②③过程体现了性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④是性激素的反馈调节.‎ ‎(2)激素分泌到细胞外后,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并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对靶细胞的代谢进行调节,激素一经作用后就会被灭活.‎ ‎(3)①吸毒有害健康,其中LH、FSH、T激素均减少,故对甲图来说,吸毒者的②③④过程都会减弱.‎ ‎②阅读题干可知,本实验目的是为了确定吸毒者T水平低的原因是睾丸受损还是LH和FSH减少所引起的,实验设计的思路是可将体内LH和FSH的量补充到健康者水平,一段时间后测定T的含量,与健康人比较即可.‎ ‎③吸毒者的后代容易出现畸形儿、怪胎,可能的原因是毒品容易引起生殖器官中的减数分裂异常,产生了异常的生殖细胞所造成的.‎ ‎④吸毒者容易出现怕冷、寒热交替等症状,说明吸毒使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故答案应为:‎ ‎(1)分级 反馈 ‎ ‎(2)受体 被灭 ‎ ‎(3)①②③④‎ ‎②LH和FSH T ‎③减数分裂 ‎ ‎④体温调节中枢 ‎ ‎ 三、探究与实验.(本大题有2个小题,共9分)‎ ‎39.根据如图1所示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图1甲、图1乙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后,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是 向左弯曲生长 .图1乙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 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 ‎;如果将A用阿米妥(一种呼吸抑制剂)处理后,甲和乙实验现象相同,推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可能是 主动运输 .‎ ‎(2)研究人员进行了多种植物激素对植株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见图2.请回答:‎ ‎①比较曲线1、2、3与4,可知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 抑制 作用,其中起作用的主要激素是 生长素 ,而且 细胞分裂素 (激素)能解除这种激素对侧芽作用.‎ ‎②比较曲线4与5,可知赤霉素能明显促进 侧芽的伸长 .如果5换用赤霉素类似物处理,效果更明显且持久,其原因可能是 植物体内没有分解赤霉素类似物的酶 ,绘制的曲线应该在曲线5的 上方 (选填“上方”或“下方”或“重叠”)‎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1甲组实验中,含生长素的供应块位于形态学上端,不含生长素的接受块位于形态学下端;乙组实验中,含生长素的供应块位于形态学下端,不含生长素的接受块位于形态学上端.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则胚芽鞘C向左弯曲生长,胚芽鞘D不生长不弯曲;‎ 图2:通过比较曲线1、2、3与4,再结合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可知1和4,2和4,1和3各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在1和4这组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为顶芽的有无,实验结果是去掉顶芽后的豌豆植株侧芽的平均长度长,说明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在2和4这组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去顶芽的切口是否涂抹生长素,实验结果是切口涂抹生长素后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进一步说明对侧芽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生长素.在1和3这组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保留顶芽的情况下是否在侧芽上涂抹细胞分裂素,实验结果是涂抹细胞分裂素后的豌豆植株侧芽的平均长度比不涂抹长,侧芽生长明显,说明细胞分裂素可以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生长抑制的作用.通过比较曲线4与5,可知在这组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是赤霉素的有无,因变量是侧芽的生长状况,其观测指标是侧芽的平均长度,结果是去顶芽切口涂抹赤霉素后侧芽生长的平均长度大于没有涂抹赤霉素的一组,由此说明赤霉素能明显促进侧芽的伸长.‎ ‎【解答】解:(1)甲图中,含生长素的供应块位于形态学上端,不含生长素的接受块位于形态学下端,生长素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即供应块的生长素能运输到接受块,因此胚芽鞘C向左弯曲生长.若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后,甲和乙实验现象相同,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能量供应,是主动运输.‎ ‎(2)①比较1和4,实验变量为顶芽的有无,实验结果是去掉顶芽后的豌豆植株侧芽的平均长度长,说明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中起作用的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该激素对顶芽和侧芽的作用体现了其具有两重性.在1和3这组对照实验中,实验结果是涂抹细胞分裂素后的豌豆植株侧芽的平均长度比不涂抹长,侧芽生长明显,说明细胞分裂素可以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生长抑制的作用.在保留顶芽的情况下,除了曲线3所采用的措施外,同时在侧芽上涂抹赤霉素,预测侧芽的生长速度与曲线3相比更快.‎ ‎②通过比较曲线4与5,可知在这组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是赤霉素的有无,因变量是侧芽的生长状况,其观测指标是侧芽的平均长度,结果是去顶芽切口涂抹赤霉素后侧芽生长的平均长度大于没有涂抹赤霉素的一组,由此说明赤霉素能明显促进侧芽的伸长.如果5换用赤霉素类似物处理,效果更明显且持久,其原因可能是植物体内没有分解赤霉素类似物的酶,绘制的曲线应该在曲线5的上方.‎ 故答案为:‎ ‎(1)向左弯曲生长 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主动运输 ‎(2)①抑制 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 ‎②侧芽的伸长 植物体内没有分解赤霉素类似物的酶 上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