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
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 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图为C、H、0、N、P等元素构成大分子物质甲〜物质丙以及结构丁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若物质甲是糖原,则单体3为葡萄糖 B. 若结构丁是一种细胞器,则单体1为氨基酸,单体2为核糖核苷酸 C. 若结构丁能被某种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则物质丙可控制物质乙的合成 D. 若物质丙彻底水解,形成的终产物共有8种核苷酸 【答案】D 【解析】若物质甲是糖原,则组成糖原的单体3为葡萄糖,A正确;若结构丁是一种细胞器,则丁为核糖体,物质乙为蛋白质,其单体1为氨基酸,物质丙为RNA,其单体2为核糖核苷酸,B正确;若结构丁能被某种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则丁为染色质,物质丙为DNA,物质乙为蛋白质,因此物质丙可控制物质乙的合成,C正确;物质丙为DNA或RNA,若物质丙彻底水解,形成的终产物为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的碱基(T、A、G、C)或磷酸、核糖、含氮的碱基(U、A、G、C),共有6种,D错误。 2. 下图是某细胞在进行某项生命活动的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的变化图。在该变化过程中,最可能合成的物质是 - 16 - A. 抗体 B. 雄性激素 C. 呼吸酶 D. RNA聚合酶 【答案】A 3. 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甲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0〜l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B. 2〜3h内,物质甲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C. 物质甲可能是KNO3 D. 0〜4h内,该细胞先后迸行质壁分离和质离分离复原 【答案】A 【解析】题图显示: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减小后上升,说明该植物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0〜lh内,原生质体体积变小,说明细胞因失水而发生了质壁分离,原生质体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所以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不等,A错误;2〜3h内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细胞吸水,物质甲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B正确;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在KNO3溶液中,若KNO3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导致原生质体体积变小,随着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不断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细胞吸收,使细胞液的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会导致细胞渗透吸水,原生质体体积变大,与曲线相符,C正确;综上分析0〜4h内,该细胞先后进行质壁分离和质离分离复原,D正确。 - 16 - 【点睛】本题以溶液对植物细胞原生质体体积变化影响的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所学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知识要点的理解能力以及实验分析、处理能力。有关曲线图的分析问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的条件及其原因,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的变化趋势,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 4. 健康人原尿中葡萄糖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而终尿中几乎不含葡萄糖。原尿中的葡萄糖是被肾小管上皮细胞主动重吸收的,而葡萄糖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不消耗ATP。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需要消耗ATP B. 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受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数量的限制 C. 葡萄糖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动力来自葡萄糖的浓度差 D. 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答案】D 【解析】原尿中的葡萄糖是被肾小管上皮细胞主动重吸收的,据此可知: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需要消耗ATP,A正确;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主动运输,受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数量的限制,B正确;由题意“葡萄糖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不消耗ATP”可知,葡萄糖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是被动运输,动力来自葡萄糖的浓度差,C正确;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D错误。 5. 下图表示底物与抑制剂和酶的结合机理,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X位点是酶与底物结合的活性位点,抑制剂l和底物之间具有竞争性 B. 抑制剂2的作用,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不能与底物分子结合 C. 增加底物浓度,能减弱抑制剂l的抑制作用 D. 增加底物浓度,能减弱抑制剂2的抑制作用 【答案】D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X位点是酶与底物结合的活性位点,而抑制剂l也能与X位点结合,因此抑制剂l和底物之间具有竞争性,A正确;抑制剂2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不能与底物分子结合,B - 16 - 正确;抑制剂l和底物之间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而底物浓度越高,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结合的机会就越大,抑制剂1与酶的活性位点结合的机会就越小,抑制效应就会变得越来越弱,所以增加底物浓度,能减弱抑制剂l的抑制作用,C正确;抑制剂2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因此增加底物浓度,不能减弱抑制剂2的抑制作用,D错误。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题图中挖掘出隐含的信息:①抑制剂l和底物之间竞争酶的活性位点;②抑制剂2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失去催化活性。在此基础上,联想所学酶的相关知识及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6. 提倡有氧运动的原因之一是:有氧运动通过控制运动强度,避免肌肉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下图表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b段为有氧呼吸,be段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d段为无氧呼吸 B. 运动强度大于c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将大于02的消耗量 C. 无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 D. 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会因乳酸的大量积累而使肌肉酸胀乏力 【答案】D 【解析】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ab段乳酸的含量维持在极低的水平、O2消耗量在逐渐增加,说明无氧呼吸非常弱,有氧呼吸逐渐增强,bc段血液中乳酸水平和O2消耗量均在增加,说明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强度均在增大,cd段血液中乳酸水平持续增加,O2消耗量保持稳定,说明无氧呼吸强度快速增大,有氧呼吸强度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人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CO2的产生量与O2消耗量相等,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没有O2消耗,也没有CO2产生,因此运动强度大于c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将等于O2消耗量,B错误;无氧呼吸使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释放出少量的能量,释放出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C错误;当运动强度超过b时,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血液中乳酸水平开始缓慢上升,但在c之后,上升幅度加快,因此若运动强度长期超过c,会因为乳酸大量积累而使肌肉酸胀乏力,D正确。 - 16 -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细胞呼吸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需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重点分析曲线的起点、拐点、交点、落点这“四点”以及把握曲线走势,明确每一曲线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并进行“图→文”的转化,由此对照各选项作出合理判断。 7. 有关叶肉细胞内叶绿体和线粒体生理活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光照下,两者在发生反应时,都释放能量,供各项生命活动利用 B. 光照下,叶绿体和线粒体提供对方直接利用的物质有02、C02和葡萄糖 C. 若突然增加光照强度,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5化合物比ADP先减少 D. 若突然增加CO2浓度,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比ADP先增加 【答案】D 【解析】光照下,叶绿体中进行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有氧呼吸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其中的能量,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A错误;光照下,叶绿体可为线粒体提供O2和葡萄糖,线粒体可为叶绿体提供C02和H20,B错误;若突然增加光照强度,则短时间内光反应增强,生成的[H]和ATP增多,进而引起C3化合物的还原加快,因此叶绿体中ADP比C3化合物先减少,C错误;若突然增加CO2浓度,则短时间内CO2的固定过程加快,生成的C3化合物增加,而后C3化合物还原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引起ADP含量增加,D正确。 8. 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的是 A. 低等植物细胞含有中心体,保证了有丝分裂的正常进行 B. 叶绿体类囊体的堆叠,增大了膜面积,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 C.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大量的突起,使突触后膜的神经元容易产生兴奋 D. 叶肉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有利于接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低等植物细胞含有中心体,保证了有丝分裂的正常进行,A正确;叶绿体类囊体的堆叠成基粒,增大了膜面积,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B正确;突触后膜的神经元产生兴奋,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的类型有关,与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大量的突起没有直接的联系,C错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肉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有利于接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9. - 16 - 科学家在研究成体干细胞的分裂时提出这样的假说:成体干细胞总是将含有相对古老的DNA链(永生化链)的染色体分配给其中一个子代细胞,使其成为成体干细胞,同时将含有相对新的合成链的染色体分配给另一个子代细胞,这个细胞将分化并最终衰老凋亡(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中,不正确的是 A. 连续分裂的成体干细胞具有细胞周期 B. 通过该方式,可以减少成体干细胞积累DNA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基因突变 C. 成体干细胞通过该方式分裂时,DNA进行半保留复制,染色体随机分配 D. 成体干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因分裂前后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变,所以成体干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连续分裂的成体干细胞具有细胞周期,A正确;由于子代的成体干细胞总含有永生化链,因此减少了积累基因突变的概率,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但是染色体并不是随机分配的,成体干细胞总是将永生化链分配给其中一个子代细胞,使之成为成体干细胞,C错误;成体干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10. 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在基因型为AaXBY果蝇产生的精子中,发现有基因组成为AaXBXB、AaXB、aXBXB的异常精子。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都受基因控制 B. AaXBXB精子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C. 产生AaXB异常精子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 D. aXBXB精子的形成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 【答案】C 【解析】生物的生命活动都受基因控制,细胞分裂与精子的形成过程也如此,A正确;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和第二次分裂的末期都发生了细胞膜向内凹陷,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依题意可知:精原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aXBY,AaXB精子的产生,是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A与a所在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C错误;精原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aXBY,aXBXB精子的形成原因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完成复制后,X染色体含有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上均含有基因B,该X染色体与基因a - 16 - 所在的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均进入同一次级精母细胞中,该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由X染色体形成的两条XB子染色体没有分开,而进入了同一子细胞中,D正确。 11. 野生番茄含有一种抗虫基因,它使番茄具有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的根部)、长管蚜虫和烟粉虱(俗称小白蛾)3种害虫的抗性。下列相关推论中,正确的是 A. 该抗虫基因的产生是3种害虫直接作用引起的 B. 长期种植野生番茄,其环境中这3种害虫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C. 环境条件保持稳定,野生番茄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 这3种害虫与野生番茄相互作用、协同进化 【答案】D 【解析】抗虫基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与3种害虫直接作用无关,A错误;长期种植野生番茄,对害虫起到了定向的选择作用,其环境中这3种害虫的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多,B错误;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由于这3种害虫对野生番茄种群的选择作用,野生番茄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C错误;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是寄生的关系,它们在相互影响中相互作用、协同进化,D正确。 12. 下图为基因表达过程中相关物质间关系的文字图解。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过程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 B. 在细菌细胞中,过程①②同时进行 C. 物质b、c、d中不可能有氢键 D. 物质d可能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及图示分析可知:过程①表示以物质a所示的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生成RNA的转录过程,过程②表示以物质b所示的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翻译过程,A正确;细菌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在细菌细胞中,过程①(转录)②(翻译)同时进行,B正确;物质b为mRNA,物质c为tRNA,物质d为具有催化作用的RNA(即酶),其中tRNA含有氢键,C错误,D正确。 - 16 -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依据题图中呈现的信息,准确识别a、b、c、d所示物质的名称,正确推断①②所示生理过程,据此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3. 某果蝇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依次占10%、20%、70%。改变饲养条件后,含a基因的精子活力下降,仅有50%具有受精能力,其他配子不受影响。试从理论上分析,个体间随机交配产生的下一代种群中 A. a的基因频率为44% B. Aa基因型的个体占50% C. 雌、雄个体的比例发生了改变 D. 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比例为1:6:8 【答案】D 【解析】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依次占10%、20%、70%,理论上产生的基因型为A配子=1×10%+1/2×20%=20%,产生的基因型a配子=1/2×20%+1×70%=80%;改变饲养条件后,含a基因的精子活力下降,仅有50%具有受精能力,其他配子不受影响,所以产生的可育雄配子及其比例为A∶a=20%∶50%×80%=1∶2,产生的可育雌配子及其比例为A∶a=20%∶80%=1∶4。综上分析,改变饲养条件后,理论上该群体个体间随机交配产生的下一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如下表: 雌配子 1/5A 4/5a 雄配子 1/3A 1/15AA 4/15Aa 2/3a 2/15Aa 8/15aa 统计分析上表数据可知,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下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8/15+1/2×(4/15+2/15)=11/15≈73%,A错误;Aa基因型的个体占(4/15+2/15)=40%,B错误;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雄个体的比例不会因饲养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C错误;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比例=1/15∶(4/15+2/15)∶8/15=1∶6∶8,D正确。 14. 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中,当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现用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 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红色和窄叶 - 16 - C. 控制叶宽窄的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 D. 自交后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5/6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当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红色窄叶植株自交所得后代表现型比例为 6∶2∶3∶1,说明控制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若将后代的性状分离比(6∶2∶3∶1)拆开来分析,则有红色∶白色=2∶1,窄叶∶宽叶=3∶1,说明红色、窄叶为显性性状,且控制花色的显性基因纯合致死,B正确,C错误;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色∶白色=2∶1,窄叶∶宽叶=3∶1,且控制花色的显性基因纯合致死,所以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3(白色)×1/2(1/4窄叶+1/4宽叶)=5/6,D正确。 15. 基因A位于人体性染色体X、Y的同源区段上(如下图)。正常情况下,在人的细胞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中携带A基因的染色体条数最多为 A. 1条 B. 2条 C. 4条 D. 8条 【答案】C 【解析】基因A位于人体性染色体X、Y的同源区段上。正常情况下,当人的一个细胞的基因组成为XAXA或XAYA时,且该细胞在有丝分裂间期完成染色体(DNA)复制、再在有丝分裂后期经过着丝点分裂后,细胞中携带A基因的染色体条数最多,此时为4条。综上分析,A、B、D均错误,C正确。 16. 下列关于高等动、植物体内基因重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B. 同胞兄妹之间遗传上的差异主要是基因重组造成的 C. 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因为基因重组而出现AA、Aa、aa的后代 D.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杂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 16 - 【答案】C 【解析】基因重组的来源有二: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二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A、D正确;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因此同胞兄妹之间遗传上的差异主要是基因重组造成的,B正确;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出现AA、Aa、aa的后代,是因为等位基因的分离以及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错误。 17. 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条件和试剂使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低温:与“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相同 ②酒精:与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中的使用方法相同 ③卡诺氏液: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中“NaOH”的作用相同 ④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中“醋酸洋红液”的使用目的相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 16 - 18. 江汉平原盛产油菜,科技人员非常注重油菜品种的选育。下图表示油菜的含油量随选择世代数的变化情况。选择育种对高含油量油菜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A. 定向诱导了控制高含油量基因的自由组合 B. 改变了控制产油的这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 C. 改变了油菜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D. 淘汰了部分表现型,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 【答案】D 【解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是定向诱导的结果,A错误;控制产油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为1,是不变的,B错误;新物种出现的标志为产生生殖隔离,从每一代的变异个体中选育出含油量高的油菜品种进行繁殖培育,必然淘汰许多产油量低的类型,进而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改变了油菜的基因库,但不一定与原油菜品牌之间出现生殖隔离,因此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C错误,D正确。 二、简答题 19. 某科学家构建了一个能自己移动和改变形态的“类细胞”模型,由膜外壳和填入物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物模型属于_____________模型。 (2)该模型类似于能产生囊泡的两种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想利用该结构运输抗癌药物到达患者的体内,且仅与癌细胞密切接触并释放药物。请从细胞膜的功能角度分析,应该在该结构的膜外壳中加入能与癌细胞特异性结合的____________分子。 (4)若将该模型置于一定浓度的K+溶液中一段时间,检测发现,K+不能进入其中。若你是科学家,将如何改造这个结构,使其能吸收K+? _____________。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物理 (2).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3). 糖蛋白 (4). - 16 - 在其膜外壳中加入K+的载体(或通道蛋白) (5). 因为K+的跨膜运输需要相应载体的协助 【解析】试题分析:明确模型的含义及其类型,理清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知识,据此,以题意“由膜外壳和填入物构成的‘类细胞’模型”为切入点,结合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可见,该生物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2)细胞中能产生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3)科学家利用改造后的该结构定向运输抗癌药物,仅与癌细胞密切接触并释放药物而不伤害正常细胞,说明在该结构的膜外壳中加入了具有识别作用的并能与癌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分子。 (4) K+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ATP提供能量,需要相应的载体的协助,据此可知:若使该结构能从一定浓度的K+溶液中吸收K+,则应该在其膜外壳中加入K+的载体(或通道蛋白)。 20. 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Ⅰ.科研人员对猕猴桃果肉的光合色素、光合放氧特性进行了系列研究。图1为光合放氧测定装置示意图,图2为不同光照条件下果肉随时间变化的光合放氧曲线。 (1)取绿色的果肉薄片长时间浸泡在乙醇中,果肉薄片会变成白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2)图1中,影响光合放氧速率的外界因素有____________。氧电极可以检测反应液中氧气的浓度。测定前,应排除反应液中____________的干扰。 (3)图2中,不同时间段曲线的斜率代表光合放氧的速率,对15〜20min曲线的斜率几乎不变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若在20min后停止光照,则短时间内叶绿体基质中含量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_。 - 16 - Ⅱ.某高中学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用打孔器、注射器、台灯、烧杯、富含C02的清水和绿色叶片(如菠菜叶片)等材料用具做“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的实验。 (1)对该实验所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善该实验的主要设计思路。 ①用打孔器打出绿叶小圆形叶片,用注射器排出小圆形叶片内的空气,并分成等量的数组,分别放入装有等量富含C02清水的小烧杯中;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合色素溶解在乙醇中 (2). 光照、温度、CO2(NaHCO3)浓度 (3). 溶解氧 (4). 光合产氧量与呼吸耗氧量相等 (5). C3或三碳化合物 (6).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强 (7). 将该小烧杯同时放在台灯光源下的不同距离处 (8). 统计在同一时间段各小烧杯内小圆形叶片在清水中浮起的数量 【解析】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据此围绕图1光合放氧测定装置示意图呈现的信息,明辨图2横纵坐标的含义及其曲线的变化趋势,对Ⅰ题中的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解答Ⅱ题,需依题意和给出的不完善的实验步骤,准确把握实验目的(用真空渗水法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自变量(光照强度的不同)、因变量(根据单位时间内叶圆片上浮的数量来推测光合作用的速率,而叶圆片的沉浮于取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导致的气体是否在细胞间积累)。据此依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及其实验设计的原则,对实验作出假设并完善实验设计思路。 Ⅰ. (1) 光合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中,所以长时间浸泡在乙醇中的果肉薄片会变成白色。 (2) 图1为光合放氧测定装置示意图,其中的光合放氧速率可表示光合速率,而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有光照、温度、CO2(NaHCO3)浓度。氧电极可以检测反应液中氧气的浓度,而反应液中氧气浓度属于因变量,因此测定前,应排除反应液中溶解氧的干扰。 (3) 图2中,纵坐标O2浓度反映的是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与呼吸作用耗氧量的差值,在15〜20min时间段内纵坐标O2浓度(曲线的斜率)几乎不变,说明光合产氧量与呼吸耗氧量相等。若在20min后停止光照,则光反应立即停止,不再有ATP和[H]的生成,导致暗反应中C3的还原受阻,不在消耗C3,而CO2和五碳化合物结合继续形成C3,所以短时间内叶绿体基质中C3(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增加。 Ⅱ. (1) - 16 -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据此可知,对该实验所作出的假设是:(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强。 (2) 依题意和给出的实验设计思路①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的不同,可通过调控台灯与小烧杯之间的距离加以控制,因变量是根据单位时间内叶圆片上浮的数量来推测光合作用的速率,进而推知设计思路②是:将该小烧杯同时放在台灯光源下的不同距离处;设计思路③是:统计在同一时间段各小烧杯内小圆形叶片在清水中浮起的数量。 21. 下图中的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消耗的有机物是ATP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a链形成后,通过____________进入细胞质中并与核糖体x结合。 (3)巳知过程②的a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30%和20%。则与a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________。 (4)过程③中,y转运氨基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_。若合成蛋白质b的基因含有600个碱基对,则该蛋白质最多由____________种氨基酸组成。 (5)在一个细胞周期,过程①中经历起始点的次数是____________次。过程①②③都要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其中配对方式种类最多的是____________过程。 【答案】 (1). 脱氧核苷酸 (2). 细胞核 (3). 核孔 (4). 25% (5). GUU (6). 20 (7). 一 (8). ②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图中呈现的信息,准确识别图中字母所示物质或结构的名称,明辨①、②、③所示的生理过程,进而围绕DNA复制、转录、翻译等相关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过程①表示DNA复制,需要模板(亲代DNA的两条链)、原料(脱氧核苷酸)、能量(直接由ATP提供)和酶等基本条件,所以过程①消耗的有机物是ATP和脱氧核苷酸。 (2) - 16 - 过程②表示转录,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形成的a链为mRNA,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并与核糖体x结合。 (3)过程②(转录)中的a链为mRNA,其中G+U=54%,G=30%,U=54%-30%=24%,则其模板链中,A=24%,C=30%;已知模板链中G=20%,则T=100%-24%-30%-20%=26%,所以与a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A=(24%+26%)÷2=25%。 (4)过程③为翻译,y所示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为CAA。因翻译时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它所搬运的氨基酸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因此y转运氨基酸的密码子是GUU。若合成蛋白质b的基因含有600个碱基对,依据“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基因中的碱基数:mRNA分子中的碱基数:多肽链中氨基酸数=6:3:1”可知:该蛋白质含有的氨基酸数为100个,最多由20种氨基酸组成。 (5)在一个细胞周期,DNA复制发生在间期,因此过程①所示的DNA复制中经历起始点的次数是一次。①所示的DNA复制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T、C-G,②过程所示的转录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C-G、T-A,③所示的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C-G,所以过程①②③中配对方式种类最多的是②。 22. 在古城荆州的城墙上,生长着某种二倍体野生植物,该植物属于XY型性别决定。研究人员发现,该植物的花瓣有白色、粉红色、红色和紫色四种。花瓣的颜色由花青素决定,花青素的形成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和B、b)共同控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A与a或基因B与b在遗传时,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 (2)从花蕊的结构来看,该植物属于____________植物(选填“雌雄同株”或“雌雄异株”)。 (3)与豌豆植株的杂交实验相比,该植物的杂交实验不必进行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还发现,该植物花瓣的单瓣和重瓣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单瓣、重瓣植株若干,欲探究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特有区段上。请设计实验方案予以确定。 ①实验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期的实验结果和相应的实验结论是:若其子代的表现型一致,则基因位于____________上;若其子代的表现型不一致,则基因位于____________上。 【答案】 (1). 基因的分离 (2). 雌雄异株 (3). 母本去雄 (4). 将单瓣植株与重瓣植株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观察其子代的表现型是否一致 (5). 常染色体 (6). X染色体特有区段 【解析】试题分析: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其中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 - 16 - ,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基因的分离定律是研究一对等位基因在传宗接代中的传递规律。在未知显隐性的情况下,判断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可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据子代性状表现是否与性别相关联予以确认。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 基因A与a、B与b均为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 依题意“该植物属于XY型性别决定”可知:从花蕊的结构来看,该植物属于雌雄异株植物。 (3)该植物属于雌雄异株植物,雌株上开有雌花(只有雌蕊),雄株上开有雄花(只有雄蕊),而豌豆植株上的花为两性花(既有雌蕊、又有雄蕊),所以与豌豆植株的杂交实验相比,该植物的杂交实验不必进行母本去雄。 (4)欲探究控制花瓣的单瓣和重瓣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特有区段上,①实验设计思路是将单瓣植株与重瓣植株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即单瓣植株♀×重瓣植株♂与重瓣植株♀×单瓣植株♂,观察后代的表现型是否一致。②因该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其结论是未知的,对实验结果及相应结论进行预测时,从可能的情况入手加以讨论。该实验可能的结果有2种:一是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其正、反交后代子代的表现型一致;二是该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特有区段上,则其正、反交子代的表现型不一致。 - 1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