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学案:第19讲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19讲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最新考纲 高频考点 核心素养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Ⅱ) 2.DNA分子的复制(Ⅱ) 3.基因的概念(Ⅱ)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过程和基因的概念 1.科学思维——建立模型:建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DNA复制过程 2.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DNA的结构决定DNA的功能 3.科学探究——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分析:验证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考点1 DNA分子的结构及相关计算 1.DNA分子的结构: 巧学助记 利用数字“五、四、三、二、一”巧记DNA分子结构 2.DNA分子的特性: (1)相对稳定性: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方式不变,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 (2)多样性:不同的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目不同,排列顺序多种多样。若某DNA分子中有n个碱基对,则排列顺序有4n种。 (3)特异性:每种DNA分子都有区别于其他DNA分子的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了特定的遗传信息。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相关计算: (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指在DNA分子形成碱基对时,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的一一对应关系。 (2)有关推论。 ①任意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恒等,如A+G=T+C=A+C=T+G。 ②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之和所占比例在任意一条链及整个DNA分子中都相等。 设在双链DNA分子中的一条链上A1+T1=n%,则A+T=A1+A2+T1+T2=(n%+n%)/2=n%。 简记为“配对的两碱基之和在单、双链中所占比例相等”。 ③双链DNA分子中,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在两条互补链中互为倒数。设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m,则==m,所以互补链上= 简记为“DNA两互补链中,不配对两碱基和的比值乘积为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的结构时,运用了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 √ ) 2.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 ) 3.DNA分子的X光衍射照片属于物理模型。( × ) 4.DNA分子中的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 ) 5.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可能相同。( √ ) 6.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细胞中DNA分子的(A+T)/(C+G)的值不同。( × ) 7.DNA分子中相邻的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或氢键相连。( √ ) 8.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的结合保证了DNA分子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 √ ) 9.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 ) (必修2P49图3-11改编) 下面是对大肠杆菌DNA分子图示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D ) A.图中2是核糖,属于五碳糖 B.图中的碱基对3和4可能是G—C,也可能是A—T C.图中5和6可能为G—A D.1、2、3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 解析:图中2为脱氧核糖,图中3和4间存在三个氢键,应为G—C碱基对,图中5和6间存在两个氢键应为A—T碱基对,故只有D选项正确。 解读两种DNA结构模型 (1)图乙是图甲的简化形式,其中①是磷酸二酯键,③是氢键。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作用于①部位。 (2)图甲中两个相邻的碱基是怎样连接的? ①氢键;②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考向突破1 DNA分子结构及特点 1.(2020·辽宁六校协作体期初考试)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其脱氧核苷酸序列储存着大量的遗传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如果一个DNA分子由2 00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则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理论上最多有21 000种 B.某一特定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对于不同的生物个体也是各不相同的 C.大量随机排列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从未出现在生物体内,而有些特殊序列则重复出现 D.控制性状的基因与生物的性状,除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外,还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解析:DNA分子具有多样性,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种类数为4n,n代表碱基对的数目,如果一个DNA分子由2 00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则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理论上最多有 41 000种;对于不同生物个体,某一特定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一般是相同的;DNA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具有特异性,因此大量随机排列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从未出现在生物体内,而有些特殊序列则重复出现;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2.(2020·陕西西安一中高三月考)20世纪50年代初,查哥夫对多种生物DNA做了碱基定量分析,发现(A+T)/(C+G)的比值如表。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能得出的结论是( D ) DNA来源 大肠杆菌 小麦 鼠 猪肝 猪胸腺 猪脾 (A+T)/ (C+G) 1.01 1.21 1.21 1.43 1.43 1.43 A.猪的DNA结构比大肠杆菌的DNA结构更稳定一些 B.小麦和鼠的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 C.小麦DNA中(A+T)的数量是鼠DNA中(C+G)数量的1.21倍 D.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 解析:某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该DNA分子中碱基比例已确定,可能的排列方式小于4250种,A错误;质粒是环状DNA分子,其中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B错误;某DNA分子内胞嘧啶占25%,则每条单链上的胞嘧啶占0%~50%,C错误;某DNA分子上有胸腺嘧啶312个,占总碱基的26%,则该DNA分子上碱基总数为312÷26%=1 20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中有鸟嘌呤1 200×(50%-26%)=288个,D正确。 知识拓展 DNA分子中的数量关系 (1)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脱氧核糖数磷酸数含氮碱基数=1111。 (2)配对的碱基,A与T之间形成2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3个氢键,C—G所占比例越大,DNA结构越稳定。 (3)每条脱氧核苷酸链上都只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因此DNA分子中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4)对于真核细胞来说,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基因的载体。 (5)对于原核细胞来说,拟核中的DNA分子或者质粒DNA均是裸露的,并不与蛋白质一起构成染色体。 ●考向突破2 DNA分子结构的相关计算 3.(2020·山东淄博万杰朝阳学校高三月考)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某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500种 B.若质粒含有2 000个碱基,则该分子同时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C.某DNA分子内胞嘧啶占25%,则每条单链上的胞嘧啶占25%~50% D.某DNA分子上有胸腺嘧啶312个,占总碱基的26%,则该DNA分子上有鸟嘌呤288个 解析:某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该DNA分子中碱基比例已确定,可能的排列方式小于4250种,A错误;质粒是环状DNA分子,其中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B错误;某DNA分子内胞嘧啶占25%,则每条单链上的胞嘧啶占0%~50%,C错误;某DNA分子上有胸腺嘧啶312个,占总碱基的26%,则该DNA分子上碱基总数为312÷26%=1 20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中有鸟嘌呤1 200×(50%-26%)=288个,D正确。 4.(2020·黑龙江牡丹江一高高三开学摸底)从某生物组织中提取DNA进行分析,其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46%,又知该DNA分子的一条链(H链)所含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24%是胞嘧啶,则与H链相对应的另一条链中,腺嘌呤、胞嘧啶分别占该链全部碱基数的( A ) A.26%、22% B.24%、28% C.14%、11% D.11%、14% 解析:已知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46%,即C+G=46%,则C=G=23%、A=T=50%-23%=27%。又已知该DNA的一条链所含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24%是胞嘧啶,即A1=28%、C1=2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A1+A2)÷2,C=(C1+C2)÷2,则A2=26%,C2=22%。 整合提升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相关计算规律 (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 (2)四个计算规律 ①规律一:一个双链DNA分子中,A=T、C=G,则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②规律二:在双链DNA分子中,== eq f(A2+T2,A2+T2+C2+G2)。 ③规律三:在DNA双链中,一条单链的的值与其互补单链的的值互为倒数关系。(不配对的碱基之和比例在两条单链中互为倒数) 提醒:在整个DNA分子中该比值等于1。 ④规律四:在DNA双链中,一条单链的的值,与该互补链的的值是相等的,也与整个DNA分子中的的值是相等的。 提醒:综合规律三、四可简记为“补则等,不补则倒”。 考点2 DNA复制及基因的概念 1.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时间和场所 (2)过程 (3)特点和方式 ①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②方式:半保留复制。 (4)准确复制的原因和意义 ①原因:DNA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准确进行。 ②意义: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2.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 巧学助记 复制可简记为“ 1个主要场所(细胞核),2种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3个步骤(解旋、合成新链、形成子代DNA),4个条件(模板、酶、原料和能量)。”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DNA双螺旋结构全部解旋后,开始DNA的复制。( × ) 2.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 × ) 3.基因只位于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 ) 4.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 √ ) 5.在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浆细胞中不发生DNA的复制。( √ ) 6.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复制过程中的解旋发生在两条DNA母链之间。( √ ) 7.DNA复制时,严格遵循A—U、C—G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 ) 8.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中共含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 ) 下图为染色体上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成图中填空。 (2)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能(填“能”或“不能”)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已丧失细胞核,也无各种细胞器,不能(填“能”或“不能”)进行DNA分子的复制。 (3)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刚复制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即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由着丝点相连,其对应片段所含基因在无突变等特殊变异情况下应完全相同,两个子代DNA分子将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时,随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而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1.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分析与影响因素 (1)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分析 ①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和离心技术。 ②实验原理:含15N的双链DNA密度大,含14N的双链DNA密度小,一条链含14N、一条链含15N的双链DNA密度居中。 ③实验假设:DNA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 ④实验预期:离心后应出现3条DNA带。 a.重带(密度最大):两条链都为15N标记的亲代双链DNA。 b.中带(密度居中):一条链为14N标记,另一条链为15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 c.轻带(密度最小):两条链都为14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 ⑤实验过程: ⑥过程分析: a.立即取出,提取DNA→离心→全部重带。 b.繁殖一代后取出,提取DNA→离心→全部中带。 c.繁殖两代后取出,提取DNA→离心→轻带、中带。 ⑦实验结论: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 (2)影响DNA复制的外界因素 2.DNA复制的有关计算 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将亲代DNA分子复制n代,其结果分析如下: (1)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其中: ①含有亲代链的DNA分子数为2个。 ②不含亲代链的DNA分子数为2n-2个。 ③含子代链的DNA分子有2n个。 (2)子代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n+1条。其中: ①亲代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条。 ②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n+1-2条。 (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 ①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个。 ②第n次复制所需该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个。 3.DNA复制与细胞分裂中染色体标记问题 (1)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标记情况分析 ①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标记情况分析 如果用3H标记细胞中的DNA分子,然后将细胞放在正常环境中培养,让其进行减数分裂,结果染色体中的DNA标记情况如图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虽然连续分裂2次,但DNA只复制1次,所以四个子细胞中所有DNA分子均呈杂合状态,即“3H1H”。 ②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标记情况分析 如果用3H标记细胞中的DNA分子,然后将细胞放在正常环境中培养,连续进行2次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不同,因为有丝分裂是复制1次分裂1次,因此这里实际上包含了2次复制。 由图可以看出,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所有DNA分子均呈杂合状态,即“3H1H”。第二次有丝分裂复制后的染色体上两条单体中只有一条单体含有3H,即DNA分子为“3H1H”,而另一条单体只有1H,即DNA分子为“1H1H”,在后期时两条单体的分离是随机的,所以最终形成的子细胞中可能都含有3H,也可能不含3H,含有3H的染色体条数是0~2n条(体细胞染色体条数是2n)。 (2)四步法解决细胞分裂中染色体标记问题 第一步 画出含一条染色体的细胞图,下方画出该条染色体上的1个DNA分子,用竖实线表示含同位素标记 第二步 画出复制一次,分裂一次的子细胞染色体图,下方画出染色体上的DNA链,未被标记的新链用竖虚线表示 第三步 再画出第二次复制(分裂)后的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DNA链的情况 第四步 若继续推测后期情况,可想象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的局面,并进而推测子细胞染色体的情况 ●考向突破1 DNA分子复制过程及特点 1.(2020·河南周口扶沟高中月考)真核细胞中DNA复制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多起点双向复制能保证DNA复制在短时间内完成 B.每个子代DNA都有一条核苷酸链来自亲代 C.复制过程中氢键的破坏和形成都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 D.DNA分子的准确复制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析:DNA复制过程中氢键的破坏需要解旋酶的催化,但氢键的形成不需要酶的催化,C错误。 2.(2020·河北衡水中学调研)如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由图示得知,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B.解旋酶能使双链DNA解开,但需要消耗ATP C.子代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排列的 D.DNA在复制过程中是先进行解旋,后半保留复制 解析: 由图示可知,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因此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A正确;解旋酶使DNA双链解开的过程消耗ATP,B正确;子代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C正确;DNA在复制过程中是边解旋,边半保留复制,D错误。 ●考向突破2 DNA复制的相关计算 3.(2020·山东德州夏津一中月考)下列关于DNA的相关计算中,正确的是( C ) A.具有1 000个碱基对的DNA,腺嘌呤有600个,则每一条链上都具有胞嘧啶200个 B.具有m个胸腺嘧啶的DNA片段,复制n次后共需要2n·m个胸腺嘧啶 C.具有m个胸腺嘧啶的DNA片段,第n次复制需要2n-1·m个胸腺嘧啶 D.无论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A+G所占的比例均是1/2 解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具有1 000个碱基对的DNA,A+T+C+G=2 000个,A=T=600个,C=G=400个,但在该DNA分子的每一条链上,所具有的胞嘧啶不一定是200个,A项错误;具有m个胸腺嘧啶的DNA片段,复制n次后共需要(2n-1)·m个胸腺嘧啶,B项错误;具有m个胸腺嘧啶的DNA片段,第n次复制共需要(2n-1)·m-(2n-1-1)·m=2n-1·m个胸腺嘧啶,C项正确;在双链DNA分子中,A+G所占的比例是1/2,在单链DNA分子中,A+G所占的比例不一定是1/2,D项错误。 4.(2020·重庆中山外国语学校高三开学考试)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碱基间的氢键共有260个。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多次后共消耗游离的嘌呤类脱氧核苷酸1 500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该DNA片段中共有腺嘌呤60个,复制多次后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B.若一条链中(A+G)/(T+C)<1,则其互补链中该比例也小于1 C.若一条链中ATGC=1234,则其互补链中该比例为4321 D.该DNA经复制后产生了16个DNA分子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推知,该DNA分子中有60个C/G碱基对,40个A/T碱基对,故该DNA片段中,A的个数为40个,经多次复制后,子代DNA全部都含有14N;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一条链中(A+G)/(T+C)<1,则其互补链中(A+G)/(T+C)>1;DNA两条单链之间由于碱基互补配对,若一条链中ATGC=1234,则其互补链中该比例为2143;该DNA片段中嘌呤类碱基共100个,经多次复制后共消耗游离的嘌呤类碱基1 500个,则1 500=100×(2n-1),n=4,所以复制后产生了16个DNA分子。 归纳提升 DNA分子复制的有关计算 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将亲代DNA分子复制n代,其结果分析如下: (1)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 ①含有亲代链的DNA分子数为2个。 ②不含亲代链的DNA分子数为(2n-2)个。 ③含子代链的DNA有2n个。 (2)子代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n+1条。 ①亲代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条。 ②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n+1-2)条。 (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 设亲代DNA分子中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则: ①经过n次复制,共需消耗游离的该种脱氧核苷酸m·(2n-1)个。 ②在第n次复制时,共需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m·2n-1个。 ●考向突破3 DNA复制与细胞分裂问题 5.(2020·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模拟) 将某一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用14C充分标记,其同源染色体用32P充分标记,置于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均含有14C和32P B.若进行有丝分裂,某一细胞中含14C的染色体可能是含32P染色体的两倍 C.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 D.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两个有放射性,两个没有放射性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细胞可能是进行了两次有丝分裂或一次减数分裂。DNA的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减数分裂过程中,复制后的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都具有放射性,因此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四个子细胞中都有放射性,其中两个细胞中均含有14C,两个细胞中均含有32P,A、D错误;由于只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分别被标记,且原料没有被标记,因此两种放射性之间不可能一方是另一方的两倍,B错误;经过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两条染色体分别含有14C和32P,但是都是一条链含有放射性,另一条链没有放射性,第二次有丝分裂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的一条含有放射性,另一条没有,则产生的四个子细胞中可能两个含有放射性、两个不含有放射性,可能四个都含有放射性,也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C正确。 6.若用32P标记人的“类胚胎干细胞”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A ) A.中期是46和46、后期是92和46 B.中期是46和46、后期是92和92 C.中期是46和23、后期是92和23 D.中期是46和23、后期是46和23 解析:有丝分裂中期、后期染色体条数的分析:“类胚胎干细胞”来自人体,人体的一个正常细胞中含有染色体条数为46,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条数与体细胞相同(46),后期染色体条数加倍(92),故无论经过几次分裂,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条数都是46,后期染色体条数都是92。有丝分裂中期、后期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的分析:以1个DNA分子为例,双链被32P标记,转入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由于DNA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第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时,每个DNA分子中都有1条链被32P标记;第二次有丝分裂完成时,只有1/2的DNA分子被32P标记,故第二次细胞分裂后期,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46条。有丝分裂中期时,染色单体没有分开,而这2条没有分开的染色单体中,其中一条被32P标记,导致整条染色体也被32P标记,故第二次细胞分裂中期的细胞中被32P标记的细胞有46条。 归纳提升 DNA复制与细胞分裂题的解答方法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从大到小再到大画出结构模型,先画出细胞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再画DNA,再补全染色体,染色体中只要有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被标记,则认为该染色体含有放射性标记。 规律总结:①有丝分裂:若只复制一次,产生的子染色体都带有标记;若复制两次,产生的子染色体只有一半带有标记。 ②减数分裂:由于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DNA只复制一次,因此产生的子染色体都带有标记。 ●考向突破4 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7.(2020·大连模拟)如图为果蝇X染色体的部分基因图,下列对此X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l、w、f和m为非等位基因 C.说明了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绝对位置 D.雄性X染色体上的基因来自其雌性亲本 解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且呈线性排列,A项正确;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而l、w、f和m在同一条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为非等位基因,B项正确;变异会导致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是绝对的,C项错误;雄性果蝇的X染色体来自母本,因此雄性X染色体上的基因来自雌性亲本,D项正确。 8.(2020·湖南常宁一中模拟)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基因在DNA上呈线性排列,在体细胞中一般成对存在 B.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般每条染色体含有1或2个DNA分子 C.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上的两个基因称作等位基因,控制着相对性状 D.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缺失会导致染色体的结构改变,引起染色体变异 解析:基因在DNA上呈线性排列,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基因也是成对的,A项正确;染色体没有复制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染色体复制之后,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B项正确;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上的两个基因可能是相同的基因,C项错误;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缺失,引起染色体变异,D项正确。 1.DNA分子复制的时期: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2.DNA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有: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 3.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4.DNA分子复制的意义是: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5.遗传信息是指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6.基因的本质描述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配对的碱基,A与T之间形成2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3个氢键,C—G碱基对占比例越大,DNA结构越稳定。 DNA复制的场所并非只在细胞核,真核生物中,除细胞核外还有线粒体、叶绿体;而原核生物中,DNA分子复制的场所有拟核、细胞质。 DNA复制发生于细胞分裂间期和在DNA病毒繁殖时,其中的细胞分裂并非仅指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DNA分子并非全部解旋后才开始进行DNA复制,而是边解旋边复制。 遗传效应是指基因能够转录成mRNA,进而翻译成蛋白质,能够控制一定的性状。 DNA分子中还存在着不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在真核细胞中这部分片段所占比例很大,这些片段不是基因。 DNA初步水解的产物是4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还会进一步彻底水解,产生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含氮碱基。 通常的基因是指双链DNA片段,而RNA病毒的基因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1.(2019·天津卷)用3H标记胸腺嘧啶后合成脱氧核苷酸,注入真核细胞,可用于研究( A ) A.DNA复制的场所 B.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 C.分泌蛋白的运输 D.细胞膜脂质的流动 解析: DNA复制需要DNA模板、原料脱氧核苷酸、能量ATP和DNA聚合酶,A正确;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开始翻译mRNA上的密码子,需要tRNA运输氨基酸,不需要脱氧核苷酸,B错误;分泌蛋白需要内质网的加工,形成囊泡运到高尔基体,加工、分类和包装,形成分泌小泡,运到细胞膜,胞吐出去,与脱氧核苷酸无关,C错误;细胞膜脂质的流动与物质跨膜运输有关,无需脱氧核苷酸,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2.(2019·浙江4月选考)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进行DNA复制时,BrdU会取代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链中,形成BrdU标记链。当用某种荧光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发现含半标记DNA(一条链被标记)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含全标记DNA(两条链均被标记)的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无明亮荧光)。若将一个细胞置于含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进行染色并观察。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D ) A.1/2的染色体荧光被抑制 B.1/4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 C.全部DNA分子被BrdU标记 D.3/4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 解析: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根据题意分析,复制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时,共有4个细胞,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含半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共有2条,含全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共有6条。根据题意可知,在第三个细胞周期中期时,含半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分别在两个细胞中,故有两个细胞的两条染色单体荧光全被抑制,有两个细胞中的一条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一条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故A、B选项正确;一个DNA分子中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故不含BrdU标记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别位于两个DNA分子中,新复制得到的脱氧核苷酸链必然含BrdU标记,故所有DNA分子都被BrdU标记,C选项正确;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在第三个细胞周期中期时一共有16条DNA单链,含BrdU标记的有14条,故有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D选项错误。 3.(2017·海南卷) DNA分子的稳定性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数目有关。下列关于生物体内DNA分子中(A+T)/(G+C)与(A+C)/(G+T)两个比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DNA分子,后一比值不同 B.前一个比值越大,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越高 C.当两个比值相同时,可判断这个DNA分子是双链 D.经半保留复制得到的DNA分子,后一比值等于1 解析: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即A=T,C=G,则A+C=G+T,即A+C与G+T的比值为1。因此,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DNA分子,后一比值相同,A项错误;DNA分子中,C和G之间有3个氢键,A与T之间有2个氢键,则C与G的含量越高,DNA稳定性越高。因此,前一个比值越大,C与G的含量越低,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越低,B项错误;当两个比值相同时,这个DNA分子可能是双链,也可能是单链,C项错误;经半保留复制得到的DNA分子,后一比值等于1,D项正确。 4.(2016·全国卷Ⅱ)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解析:某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说明该物质会阻碍DNA分子的解旋,因而会阻碍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抑制细胞增殖,A、B、D三项均正确;因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间期,所以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C项错误。 5.(2014·山东卷)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互补链、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 C ) 解析:根据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可知,若DNA分子双链中(A+T)/(C+G)的比值为m,则每条链中(A+T)/(C+G)比值均为m,由此可判断C项正确,D项错误;DNA分子中(A+C)/(T+G)=1,而每条链中的(A+C)/(T+G)不能确定,但两条链中(A+C)/(T+G)的比值互为倒数,故A、B项错误。 6.(2017·浙江卷)若将处于G1期的胡萝卜愈伤组织细胞置于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培养至第二次分裂中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单体均含3H B.每个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均含3H C.每个DNA分子中均只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含3H D.每条染色单体均只有一个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含3H 解析:若将处于G1期的胡萝卜愈伤组织细胞置于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在间期的S期时DNA复制1次,所以第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后得到的2个子细胞都是每一条染色体的DNA都只有1条链被标记,培养至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单体均含3H标记,其中一条单体上的DNA分子的2条链都含3H,另一单体上的DNA分子只1条链含3H。 7.(2016·全国卷Ⅰ)在有关DN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2 P来标记DNA分子。用α、β和γ表示ATP或dATP(d表示脱氧)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或dA—Pα~Pβ~Pγ)。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酶可以催化ATP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上,同时产生ADP。若要用该酶把32P标记到DNA末端上,那么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ATP的γ(填“α”“β”或“γ”)位上。 (2)若用带有32P的dATP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α(填“α”“β”或“γ”)位上。 (3)将一个某种噬菌体DNA分子的两条链用32P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大肠杆菌,在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DNA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n个)并释放,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原因是一个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双链DNA分子经半保留复制后,标记的两条单链只能分配到两个噬菌体的双链DNA分子中,因此在得到的n个噬菌体中只有2个带有标记。 解析:(1)ATP水解生成ADP的过程中,断裂的是远离腺苷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即β位和γ位之间的高能磷酸键,因此要将32P标记到DNA上,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γ位上。(2)dATP脱去β位和γ位的磷酸基团后为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用dATP为原料合成DNA时,要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α位上。(3)由于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故在噬菌体双链DNA的复制过程中,被32P标记的两条单链始终被保留,并分别存在于两个子代DNA分子中。另外,新合成DNA的过程中,原料无32P标记,所以n个子代DNA分子中有且只有2个含有32P标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