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2020届高三毕业班测试卷生物试题(必修一)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南平市2020届高三毕业班测试卷生物试题(必修一) Word版含解析

- 1 -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测试卷 南平市普教室供稿 (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对下列几种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水绵是一种丝状绿藻,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 HIV、乳酸菌、酵母菌共有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 C. 噬菌体、草履虫的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都是核糖核苷酸 D. 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不一定有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水绵为低等植物,具备成形的细胞核,A 错误。HIV 为病毒,无细胞结构,B 错误。噬菌体的 遗传物质是 DNA,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C 错误。硝化细菌无线粒体,可以进行有氧呼吸, D 正确。 【点睛】不同生物的核酸、核苷酸及碱基的情况 生物类别 核酸 核苷酸 碱基 遗传物质 举例 原核生物和真 核生物 含有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 8 5 DNA 细菌、人 等 病毒 只含 DNA 4 4 DNA 噬菌体 只含 RNA 4 4 RNA 烟草花叶 病毒 2.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于细胞核位于细胞的正中央,因此它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②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③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都含有叶绿体 - 2 - ④有中心体的活细胞不一定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⑤被健那绿染色后的活细胞,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可清晰地看到线粒体的双层膜结构 A. ②③ B. ④⑤ C. ②④ D. 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 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 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2、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 【详解】①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不是因为其位于细胞中央,而是由于其含有遗传物质, ①错误; ②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②正确; ③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蓝藻,含有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③错 误。 ④有中心体的活细胞可以是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④ 正确; ⑤被健那绿染色后的活细胞,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到线粒体的双层膜结构,⑤错误。 综上②④正确。 故选 C。 3. 下列有关实验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脂肪可以被苏丹Ⅳ染液染成橘黄色 B. 在碱性条件下,Cu2+只能与蛋白质结合生成紫色络合物 C. 还原糖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条件下,能将 Cu(OH)2 还原成砖红色的 Cu2O D. 可将牛、羊、鸡等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吸水涨破以制备细胞膜 【答案】C 【解析】 - 3 -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 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脂肪也可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A 错误; B、在碱性条件下,Cu2+能与肽键结合,生成紫色络合物,多肽中也含有肽键,B 错误; C、还原糖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条件下,能将蓝色的 Cu(OH)2 还原成砖红色的 Cu2O,C 正确; D、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时,需要将羊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让红细胞吸水涨 破,而鸡不是哺乳动物,D 错误。 故选 C。 4. 关于人体细胞中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参与细胞分裂的核糖核酸有 mRNA,tRNA,rRNA B. 细胞分化的原因是核 DNA 遗传信息改变 C. 细胞凋亡的根本原因是 DNA 的水解 D. 细胞癌变后 RNA 的种类和数量不会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核酸包括 DNA 和 RNA,在细胞生物中,DNA 是遗传物质,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着生物的性状; 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RNA 包括 tRNA(转运氨基酸)、mRNA(携带遗传信 息)和 rRNA(构成核糖体的成分之一),细胞分裂时需要合成蛋白质需要核糖体的参与 【详解】A、细胞分裂过程中需要合成蛋白质,即需要核糖体的参与,因此,参与细胞分裂的 核糖核酸有 mRNA,tRNA,rRNA,A 正确。 B、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过程中核 DNA 的遗传信息不变,B 错误。 C、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由基因决定,根本原因不是 DNA 水解, C 错误。 - 4 - D、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由于基因突变,因此转录出的 mRNA 的种类 和数量改变,D 错误。 故选 A。 5. 下列关于细胞中的元素叙述,正确的是( ) A. 脂类物质具有相同的元素组成 B. 不同种类的细胞中的元素组成既有统一性,也具有差异性 C. 核酸、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物质的多样性都只和单体的排序有关 D. 锌元素属于大量元素,对人体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1)大量元素是指 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 C、H、O、N、P、S、K、Ca、Mg; (2)微量元 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 Fe、Mn、Zn、Cu、B、Mo 等。 糖类的元素组成是 C、H、O,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 C、H、O、N 等,不同类的脂质的元素组成 不同,脂肪和固醇的元素组成是 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 C、H、O、N、P,核酸的元素组 成是 C、H、O、N、P。 【详解】A、脂类中脂肪和固醇的元素组成是 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 C、H、O、N、P,A 错误; B、不同种类的细胞中的元素组成既有统一性,也具有差异性,B 正确; C、淀粉属于多糖,其单体只有葡萄糖,其多样性与单体的排序无关,C 错误; D、锌元素属于微量元素,D 错误。 故选 B。 6.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能高效对抗疟疾而获诺贝尔奖。青蒿素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 表膜、线粒体,内质网,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有可能会导致疟原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不足,影响其蛋白质等物质 的合成 B. 疟原虫主要是通过有氧呼吸为自身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 青蒿素对疟原虫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都起作用是因为这些结构的膜成分的含 - 5 - 量都相同 D. 疟原虫细胞内的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1、在细胞中,各种生物膜(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在结构和功能上构成的紧 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形成的结构体系,叫做生物膜系统。 2、生物膜包括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生物膜 的基本骨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细胞膜的外侧还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 【详解】A、青蒿素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可能阻断疟原虫对营养物质的摄取,进而影 响其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引发其营养缺乏而死亡,A 正确; B、疟原虫是真核生物,主要是通过有氧呼吸为自身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 正确; C、生物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但不同的膜结构,其成分的含量有差异,C 错误; D、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构成,D 正确。 故选 C。 7. 在真核细胞核膜上具有核孔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核孔能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物质的交换 B. 蛋白质,RNA 等大分子物质可穿过核孔 C. 细胞质中少量的 DNA 都是由于核内的 DNA 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的 D. 核孔是有选择地控制物质的进出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 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 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 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通过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A 正确; B、核孔是蛋白质和 RNA 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B 正确; C、DNA 不能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C 错误; D、核孔控制物质的进出也是有选择性地,D 正确。 - 6 - 故选 C。 8. 细胞器是细胞内很多化学反应进行的场所,如图表示四种化学变化发生在细胞器膜上的示 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①过程表示抗体的加工,则该过程发生在浆细胞内 B. 若破坏根尖分生区细胞的②过程,将会形成多核细胞 C. ③过程可发生在叶绿体内膜 D. ④过程可发生在线粒体内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能将肽链加工成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表示内质网膜;②能将葡萄糖聚合形 成纤维素,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是高尔基体膜;③的膜上能进行水的光解,是叶绿体类囊 体薄膜;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将氧气和氢结合生成水,场所在线粒体内膜上。 【详解】A、若①过程表示抗体的加工,则发生在浆细胞的内质网上,A 正确; B、②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促使葡萄糖合成纤维素,如果在有丝分裂未期细胞壁不能形 成,会出现多个细胞核,B 正确; C、水的光解属于光反应阶段,场所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C 错误; D、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场所在线粒体的内膜上,D 正确。 故选 C。 9. 下列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 7 - A. I 脱氧核糖核酸、Ⅱ核糖核酸、Ⅲ核酸 B. I 单糖、Ⅱ乳糖、Ⅲ核糖 C. I 固醇、Ⅱ性激素、Ⅲ维生素 D D. I 蛋白质、Ⅱ酶、Ⅲ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题图是由 3 个圆构成的类别关系图,其中 I 为大圆,Ⅱ和Ⅲ分别为大圆之内的小 圆,分析可知Ⅱ和Ⅲ均属于 I 的一部分,且Ⅱ和Ⅲ没有交集。 【详解】A、核酸只包括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应该是Ⅲ只包括 I 和Ⅱ,A 错误; B、Ⅱ乳糖属于二糖,不属于 I 单糖,B 错误; C、固醇包括胆固醇、维生素 D 和性激素等,C 正确; D、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部分激素是蛋白质,I 不能完全包括Ⅱ和Ⅲ,D 错误。 故选 C。 10.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判 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以适当补充葡萄糖溶液,葡萄糖直接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提供能量 B. 可以适当补充电解质,电解质吸收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C. 发病原因多是由于饮食不当,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所致 D. 如果脱水严重,仅需要大量补充的水分即可 - 8 - 【答案】C 【解析】 【分析】严重呕吐、腹泻可导致水盐平衡失调进而使人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人体体温保 持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平衡,当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的平衡失调后, 会引起体温平衡失调。 【详解】A、葡萄糖进入细胞,在细胞质基质被分解成丙酮酸,不能进入线粒体,A 错误; B、可以适当补充电解质,电解质吸收过程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 错误; C、由于饮食不当,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可导致急性肠胃炎,C 正确; D、如果脱水严重,不仅需要大量补充水分,还需要补充无机盐,以维持人体内环境渗透压平 衡,D 错误。 故选 C。 11. 将若干细胞液浓度相等的萝卜条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进行实验,蔗糖溶液浓度与 萝卜条细胞液的浓度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 点代表实验前细胞液的浓度,实验过程细胞均 有活性)。取一洋葱表皮细胞浸润在质量浓度为 0.3 g/mL 的 KNO3 溶液中制成临时装片, 用 显微镜观察,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蔗糖是生物大分子,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KNO3 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出入细胞 B. 将处于浓度为 A 的蔗糖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清水中,则该萝卜条细胞会因吸水而涨破 C. 图乙中 P 处的溶液浓度一定与 Q 处溶液浓度相等,处于渗透平衡状态 D. 将图乙中细胞浸润在清水中,能加速质壁分离复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蔗糖是小分子化合物,由于膜上没有相应的载体协助,所以蔗糖不能进入细胞;当蔗糖溶液 浓度小于 A 时,萝卜条细胞吸水,由于细胞壁的保护,细胞只会略微膨胀;蔗糖溶液浓度为 A - 9 - 时,与细胞液渗透压相等,萝卜条细胞内外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蔗糖溶液浓度大于 A 点时, 萝卜素细胞失水,质量减少。 【详解】A、蔗糖是小分子化合物,由于膜上没有相应的载体协助,所以蔗糖不能进入细胞, KNO3 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A 错误; B、由于萝卜条细胞有细胞壁,所以该细胞移入清水后不会胀破,B 错误; C、图乙所示细胞可能正在质壁分离,或正在质壁分离复原,或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 P 处 的溶液浓度不一定与 Q 处溶液浓度相等,C 错误; D、将图乙中细胞浸润在清水中,细胞吸水膨胀,能加速质壁分离复原,D 正确。 故选 D。 12. 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处理后被甲基绿染色,其细胞质呈绿色 B. 剪取大蒜根尖分生区,经染色就可在光镜下可见有丝分裂各时期 C. 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在滤纸上扩散就越慢 D. 在光镜的高倍镜下观察菠菜叶可见椭球形或球形叶绿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1、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 DNA 和 RNA 在细胞 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 主 要分布在细胞质。 2、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 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 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 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 a(蓝绿色)、叶绿素 b(黄绿色)。 3、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 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 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 倍镜观察)。 【详解】A、甲基绿能使 DNA 呈绿色,吡罗红能使 RNA 呈红色,而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 10 - 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因此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处理后被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其细胞核呈 绿色、细胞质呈红色,A 错误; B、剪取大蒜根尖分生区,经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后在光镜下可见有丝分裂各时期,可观 察到细胞中染色体形态,B 错误; C、叶绿体四种色素中,胡萝卜素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因而在滤纸上扩散就最快,C 错误; D、在光镜的高倍镜下观察菠菜叶可见椭球形或球形叶绿体,D 正确。 故选 D。 13. 下列生物实验的实验目的与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不对应的是( ) A. 如何除去容器中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 B. 如何除去叶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中 C. 如何得到单色光——用白色薄膜滤光 D. 如何提取线粒体——把细胞匀浆进行差速离心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中细胞器一般采用差速离心法进行分离。 2、通常采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 【详解】A、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A 错误; B、黑暗环境中,叶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原有淀粉,B 错误; C、白色薄膜滤光得到的是复合光,不是单色光,C 正确; D、差速离心法可以分离细胞器从而得到线粒体,D 错误。 故选 C。 14. 研究发现,冬小麦在秋冬受低温袭击时,呼吸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持续的冷害使根生长 迟缓,吸收能力下降,但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有明显的提高。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 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有利于抵御寒冷 B. 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影响可溶性糖合成淀粉 C. 低温时细胞液浓度上升,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 D. 低温使根细胞呼吸减弱,使根细胞吸收矿质营养能力下降 【答案】B 【解析】 - 11 - 【分析】 【详解】A、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释放能量增加,利于抵御寒冷,A 正确。 BC、低温时,淀粉分解成可溶性糖增多,使细胞内自由水减少,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B 错误 C 正确; D、低温使根细胞呼吸减弱,提供能量少,细胞吸收矿质营养能力下降,D 正确 故选 B 【点睛】 15.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全部转变为热能 B. 番茄幼苗在缺镁培养液中生长一段时间后,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也降低 C. 在叶肉细胞中,CO2 可以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 D. 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 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详解】A、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储存在 ATP 中的化学能,A 错误; B、缺镁会导致番茄幼苗不能合成叶绿素,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也降低,B 正确; C、叶肉细胞中,CO2 可以在细胞质基质(进行无氧呼吸)、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中产生,C 正确; D、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夜间适当降低温度,能降低 呼吸酶的活性,减弱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D 正确。 故选 A。 16.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 12 - B. 在动物细胞培养中,胰蛋白酶可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C. 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D. DNA 连接酶可连接 DNA 双链的氢键,使双链延伸 【答案】BC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具有催化 活性的 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 pH 值等特性;酶促反应的原 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本身在反应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 【详解】A、酶只能通过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A 错误; B、胰蛋白酶分解动物组织细胞表面蛋白质,从而使细胞分散开,获得单个细胞,B 正确; C、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 RNA,故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C 正确; D、DNA 连接酶连接 DNA 片段,形成磷酸二酯键,D 错误。 故选 BC。 17. 某高等动物的一个细胞中 DNA 分子的双链均被 32P 标记(不考虑细胞质 DNA),将其放在 含 31P 的细胞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则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产生的子细胞 100%具有放射性 B. 若该细胞进行无丝分裂,则产生的子细胞均不具有放射性 C. 若该细胞是精原细胞,则其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 50%具有放射性 D. 若该细胞为卵原细胞,则其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 25%具有放射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 复制是以亲代 DNA 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 分子的过程。DNA 复制条件:模板(DNA 的双链)、能量(ATP 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 分子复制时,以 DNA 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 DNA 分子各含一条亲代 DNA 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A、若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由于 DNA 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 产生的子细胞 100%具有放射性,A 正确; B、无丝分裂过程中也进行 DNA 分子的复制,产生的子细胞也含有 32P,B 错误; C、若该细胞是精原细胞,则其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 分子也进行半保留复制,所以产生 - 13 - 的子细胞 100%具有放射性,C 错误; D、若该细胞是卵原细胞,则其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 分子也进行半保留复制,所以产生 的卵细胞 100%具有放射性,D 错误。 故选 A。 18. 如图为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部分细胞核的变化示意图,此过程发生在( ) A. 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染色质复制 B. 细胞分裂期的前期,核膜逐渐解体 C. 细胞分裂期的中期,染色体位于赤道板上 D. 细胞分裂期的末期,核膜再度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 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 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 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图示为细胞周期中部分细胞核的变化示意图,图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已经分裂,而且 核膜正在逐渐重建,应处于有丝分裂末期,D 正确。 故选 D。 19. 图示为人体内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 DNA 含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14 - A. 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 cd 的细胞都含有 23 对同源染色体 B. 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 cd 段某一时期 C. 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中心粒复制和纺锤体出现都在 bc 时期 D. 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 ef 期的细胞都含两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含量为 1,在细胞分裂的 间期,复制后变为 2;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含量由 2 变为 1;bc 段形成的原因是 DNA 的复制,de 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详解】A、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 cd 期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中期,其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 错误; 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 cd 段的某一时期,即减数第一次 分裂后期,B 正确; C、该图若为有丝分裂,中心粒的复制在间期,即 bc 段,纺锤体的出现在 cd 段,C 错误; D、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在一个细胞周期内,ef 段表示后期和末期,所以细胞中含有 4 个染色 体组,D 错误。 故选 B。 20. 科研人员在作有关癌症研究时发现了一种名为 RHOGD12 的基因。该基因有助于避免癌细 胞扩散。研究发现携带该基因的癌细胞会失去转移能力。该基因的作用最可能是( ) A. 当这种基因添加到癌细胞后,在癌细胞中表达并产生一种糖蛋白 - 15 - B. 当这种基因添加到癌细胞后,使癌细胞迅速分化为其他组织、器官 C. 该基因在癌细胞内表达后使癌细胞迅速衰老凋亡 D. 该基因在癌细胞内表达后使癌细胞的 DNA 复制受阻,停止细胞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与癌细胞的特征有关的题目,先回忆癌细胞的特征,然后分析题干获取信息,RHOGDl2 的基因有助于避免癌细胞扩散,携带该基因的癌细胞会失去转移能力,然后针对选项进行解 答。 【详解】A、癌细胞的特征之一是由于糖蛋白减少,癌细胞容易分散和转移,因此 RHOGDl2 的 基因的作用最可能是这种基因添加到癌细胞后,癌细胞中表达并产一种糖蛋白,A 正确; B、分析题干可知,RHOGDl2 的基因的作用是使癌细胞会失去转移能力,与分化无关,B 错误; C、分析题干可知,RHOGDl2 的基因的作用是使癌细胞会失去转移能力,与细胞衰老无关,C 错误; D、分析题干可知,RHOGDl2 的基因的作用是使癌细胞会失去转移能力,与癌细胞的 DNA 复制 和癌细胞分裂没有关系,D 错误。 故选 A。 21. 下列有关细胞分裂、分化、癌变和衰老的说话,正确的是( ) A. 体外培养的正常成纤维细胞由扁平梭型变成球型,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B. 人体造血干细胞变为形态各异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 C.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可以通过细胞凋亡完成 D. 细胞衰老,会使得所有的酶活性都降低,代谢减弱,而细胞癌变会使代谢增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 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 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 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衰老细胞的特征: - 16 -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 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体外培养的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呈扁平梭形,但这种细胞转变成癌细胞后就变为球 形,A 错误; B、人体造血干细胞变为形态各异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是细胞正常分化的结果,B 错 误; C、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可以通过细胞凋亡完成,C 正确; D、细胞衰老,会使得大部分酶活性都降低,代谢减弱,而细胞癌变会使代谢增强,D 错误。 故选 C。 22. 某致病细菌分泌的外毒素,无色、细针状结晶,对小鼠和人体有很强的毒性,可引起流 涎、呕吐、便血、痉挛等,以致死亡。该外毒素的结构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外毒素至少含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 B. 该外毒素由 8 个氨基酸组成 C. 该外毒素有一个 R 基重复出现了 3 次 - 17 - D. 该外毒素在形成的过程中的相对分子量减少了 144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该物质是由 7 个肽键形成的环状多肽链,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 20 种,它们 的区别就在于 R 基不同。 【详解】A、该外毒素是环状多肽链,故至少含有 0 个氨基,0 个羧基,A 错误; B、该外毒素由 7 个氨基酸组成,B 错误; C、该外毒素有一个 R 基(-CH3)重复出现了 3 次,C 正确; D、该多肽含有 7 个肽键,说明其脱水缩合过程中脱去了 7 个水分子,所以分子量减少 18×7=126,D 错误。 故选 C。 23. 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 I-等溶质,因而不会在海水中发生质壁分离 B. 线粒体产生的 CO2 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质基质 C. 将酶解法制备的原生质体置于蒸馏水中,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涨破 D. 紫甘蓝叶片被沸水烫后,水呈红色,是因为细胞中的色素主动运输出细胞外 【答案】D 【解析】 【分析】1、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 I-等溶质,提高细胞液浓度。 2、植物细胞细胞膜外有细胞壁束缚,故不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涨破。 【详解】A、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 I-,所以其细胞液的浓度会比较高,而质壁分离要求 细胞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外液浓度,所以海带细胞在海水中不会发生质壁分离,A 正确; B、线粒体产生的 CO2 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质基质,动力是浓度差,B 正确; C、将酶解法去除细胞壁后制备的原生质体置于蒸馏水中,由于没有细胞壁的保护,原生质体 会因渗透作用持续吸水而涨破,C 正确; D、紫甘蓝叶片被沸水烫后,细胞死亡,细胞膜失去控制进出的功能,进而细胞中的色素扩散 到水中,D 错误。 故选 D。 24. 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18 - ①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水为自由水 ②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水 ③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之一 ④人体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为结合水和自由水 ⑤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和新陈代谢的强弱关系不大 ⑥不同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相差不大 A. ①④⑤ B. ①④⑤⑥ C. ⑤⑥ D. 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水在细胞中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 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都需要水的参与;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 成成分;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是影响新陈代谢强弱的重要因素,自由水含量较高的细胞代 谢旺盛;不同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相差较大。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细胞中的水。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细胞中的水的存在形式及作用。 25. 下图中,①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②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E 表示酶降低的活 化能。下列图解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酶具有高效 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 19 - 这样能保证化学反应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酶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以保证细胞内的反应在常温、常压下高效 地进行,酶降低的活化能=没有酶催化时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有酶催化时化学反应所需的能 量,故选 C。 26. 下图表示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颜色深、浅分别表示吸收量多、少),甲、乙两图分 别是( ) A. 胡萝卜素、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B. 叶绿素、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 C. 叶黄素、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D. 叶黄素、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 【答案】B 【解析】 【详解】叶绿素分子的吸收光谱是红光部分(640-660 nm)和蓝紫光部分(430-450 nm).由 于叶绿素对绿色的光吸收最少,所以叶绿素溶液呈现绿色,叶片绿色亦是这个道理.类胡萝 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胡萝卜素能够吸收蓝紫光,也能对叶绿素起保护作用,B 符合题 意。 故选 B。 27. 下列有关 ATP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 可以水解为一个核苷和两个磷酸 B. 自然界中的光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都是合成 ATP 时的能量来源 C. ATP 中的“A”与构成 DNA、RNA 中的碱基“A”不是同一种物质 D. ATP 分子由 1 个腺嘌呤和 3 个磷酸基团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 是细胞的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 由 1 分子核糖、1 分子腺嘌呤和 3 个磷酸基团组 成,植物细胞 ATP 的合成过程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动物细胞 ATP 合成过程是细胞呼吸, 光合作用过程中 ATP 合成的能量最终来自光能,化能合成作用过程中 ATP 中的能量来源于化 - 20 - 学能,细胞呼吸过程合成 ATP,能量来源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TP 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但 是细胞对 ATP 的需求量很大,依赖于 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满足细胞生命活动对 ATP 的大量 需求。 【详解】A、ATP 可以水解为一分子腺苷和三分子磷酸,A 错误; B、自然界中合成 ATP 的能量来源有光能(光合作用),化学能(呼吸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热能、机械能、电能等不能转化为细胞中的 ATP,B 错误; C、ATP 中的 A 是腺苷,不代表碱基,C 正确; D、ATP 分子由 1 个腺嘌、1 个核糖和 3 个磷酸基团组成,D 错误。 故选 C。 28. 下列关于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蝌蚪发育成蛙的过程中,对尾部消失起主要作用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B. 叶绿体合成的 ATP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C. 雌性激素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 D. 内质网出芽形成的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溶酶体:有多种水解酶,是“消化的车间",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并吞噬衰老、 死亡的细胞和杀死侵入人体内的细菌和病毒。 2、核糖体是无膜的细胞器,由 RNA 和蛋白质构成,分为附着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是合成蛋 白质的场所。所有细胞都含有核糖体。 3、线粒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是进行有氧呼吸和形成 ATP 的主要场所。线粒体有内外两层 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的周围充满了液态的基质。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中,有许多 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4、内质网: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 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 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 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 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 21 - 【详解】A、蝌蚪发育成蛙过程中,对尾部消失起主要作用的是溶酶体,A 错误; B、叶绿体合成的 ATP 用于叶绿体基质中发生的暗反应,不需要进入细胞核,B 错误; C、性激素属于脂质,其合成场所是内质网,C 错误; D、内质网出芽形成的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需要消耗能量,D 正确。 故选 D。 29. 如图表示玉米种子在暗处萌发初期淀粉和葡萄糖含量的变化情况,在此环境中约经过 20 天左右幼苗死亡,并被细菌感染而腐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表示葡萄糖变化情况的曲线是乙 B. 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总量的变化趋势为越来越少 C. 在此环境下种子萌发过程中会发生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D. 幼苗死亡后,便没有 CO2 释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玉米种子在暗处萌发初期淀粉转变为葡萄糖,故葡萄糖含量不断增加;种子萌发进 行新陈代谢,不断消耗有机物;暗处环境下种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幼苗死亡后,微生物分 解其尸体,有 CO2 释放。 【详解】A、玉米种子在暗处萌发初期,淀粉会不断水解为葡萄糖,导致淀粉的含量下降,葡 萄糖的含量上升,因此图中表示葡萄糖变化情况的曲线是甲,A 错误; B、种子萌发过程中因细胞呼吸不断消耗有机物,所以有机物的总量越来越少,B 正确; C、在暗处,种子萌发过程中不会发生光合作用,但会发生细胞呼吸,C 错误; D、幼苗被细菌感染死亡后,细菌的有氧呼吸会有 CO2 释放,D 错误。 - 22 - 故选 B。 30. 下图表示某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净光合速率随 CO2 浓度的增高而增高 B. 环境中 CO2 浓度大于 a,植物不一定能正常生长 C. 净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强 D. 提高该植物的产量,光照强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分析曲线:本实验探究了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曲线中因变量为净光 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CO2 浓度为 a 时,高光强下对应的是曲线 A,净 光合速率为 0,光合速率=呼吸速率=m,CO2 浓度在 a~b 之间时,曲线 ABC 表示了净光合速率 随 CO2 浓度的增高而增高。CO2 浓度为 c 时,曲线 BC 已达到了二氧化碳的饱和点,如果增加 CO2 浓度曲线 B 和 C 所表示的净光合速率将不变。 【详解】A、在一定范围内,净光合速率随 CO2 浓度的增高而增高,A 错误; B、环境中 CO2 浓度大于 a,中光强和低光强都有净光合速率小于 0 等情况,故植物不一定能 正常生长,B 正确; C、在一定范围内,净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强,C 错误; D、据图可知 CO2 浓度和光强会影响净光合速率从而影响植物的产量,故为提高植物的产量, 应综合考虑 CO2 浓度和光强对植物的影响,D 错误。 - 23 - 故选 B。 二、非选择题(每空 1 分,共 40 分。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卡中。) 31. 下图 1 表示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 2 表示的是细胞自噬的过程示意图。请根 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⑧中,具有双层膜细胞结构的是_____(填序号)。 (2)结构②是如何为酶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_____。 (3)结构③的名称是_____,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 2 中自噬体的形成过程,以及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的过程体现了膜的结构特性是 _____。 (5)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_________。由此推测, 当细胞养分不足时, 细胞“自噬作用”会_____。(填“增强”或“减弱”) 【答案】 (1). ②⑦ (2). 内膜某些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大大增加了内膜的表面 积 (3). 核糖体 (4). RNA 和蛋白质 (5).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6). 排出细胞 外或再被利用 (7). 增强 【解析】 【分析】图 1 中①是细胞膜、②是线粒体、③是核糖体、④是中心体、⑤是染色质、⑥是高 尔基体、⑦是核膜、⑧是内质网;图 2 中看出,溶酶体可以通过吞噬泡将衰老的线粒体吞噬 消化,并且该过程中存在生物膜的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详解】(1)①~⑧中,具有双层膜细胞结构的是②线粒体、⑦核膜。 (2)结构②线粒体通过内膜某些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大大增加了内膜的表面积,从而为 - 24 - 酶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 (3)结构③是核糖体,它的主要成分是 RNA 和蛋白质。 (4)图 2 中自噬体的形成过程,以及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的过程体现了膜的结构特性是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排出细胞外或再被利用;由此推测, 当细 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增强,从而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溶酶体的“自噬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 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难度适中。 32. 如图为人体组织细胞及其相关的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甲、乙两种不同细胞的形成是细胞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若甲表示胰岛 B 细胞,则①表示_____, 则与①的分泌相关的具有膜的细胞器有_____。 (3)若甲为甲状腺细胞,则其分泌物被输送到靶细胞(乙)时,首先与靶细胞膜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分)结合,引起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则甲→①→ 乙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在细胞间进行_____的功能。 【答案】 (1). 分化 (2). 胰岛素 (3). 内质网、高尔基体、 线粒体 (4). 糖 蛋白 (5). 信息交流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细胞分泌→化学物质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体现细胞 膜信息交流的功能。 【详解】(1)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细胞出现分化,产生不同的 组织。 (2)胰岛 B 细胞可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则①表示胰岛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分泌蛋白,与 - 25 - 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有膜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激素分子运输到靶细胞时,首先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糖蛋白)结合,进而引起靶细胞原 有生理活动的改变。甲→①→乙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这一功能。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膜的功能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 中档题。 33. 下图 A 表示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核中 DNA 和细胞质中 mRNA 含量的变 化,图 B 根据细胞 DNA 含量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 A 是运用放射性同位素自显影技术研究细胞核中 DNA 和细胞质中 mRNA 含量的变化 的,其中最可能被选择标记的原料是_____。 (2)图 A 研究的细胞位于根尖哪一区域?_____,该区域的细胞中合成 ATP 的场所有_____。 (3)图 A 曲线表明,细胞分裂过程中核糖体功能活跃的时期是_____(填字母),观察染色 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段在____(填字母)中,分裂期的 d、e 段细胞质中 mRNA 明显减少, 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4)图 B 乙组细胞正在进行_____,相当于图 A 曲线的时期是____(填字母);丙组中染色 体数目加倍的细胞是 _________(填“部分”或“全部”);用药物将周期阻断在图 A 曲线 的 b 时期前会导致甲组细胞数_____(填“增加”或“减少”)。 (5)在观察大豆根尖有丝分裂实验时发现,即使操作正确,有时也难以看到较多处于分裂期 的细胞,你认为造成这种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答案】 (1).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2). 分生区 (3). 细胞 - 26 - 质基质 线粒体 (4). a、c (5). d (6). 分裂期细胞核中 DNA 存在于高度螺旋化 的染色体中,不能解旋转录成 mRNA (7). DNA 复制 (8). b (9). 部分 (10). 增 多 (11). 在细胞周期中,分裂期所处的时间远远短于分裂间期(或取材的时间不对,不 是在分裂高峰时段取材) 【解析】 【分析】 分析 A 图:A 图表示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各阶段,一个细胞核中 DNA 的相对含量变化,其中 a 为 G1 期;b 为 S 期;c 为 G2 期;d 为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e 为分裂末期。 分析 B 图:甲组细胞中的 DNA 含量为 2C,包括 G1 期和末期的细胞;乙组细胞中的 DNA 含量为 2C~4C,均为 S 期细胞;丙组细胞中的 DNA 含量为 4C,包括 G2 期、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 【详解】(1)DNA 特有的碱基是 T,RNA 特有的碱基是 U,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研究中,为区 别 DNA 和 RNA,应选择标记的合成原料依次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2)因为根尖中只有分生区细胞可能分裂,因此研究的细胞是洋葱根尖的分生区部位,该区 域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故合成 ATP 的场所有细胞质基 质、线粒体。 (3)图 A 曲线表明,a 为 G1 期,c 为 G2 期,此时细胞中的 mRNA 含量较高,主要与核糖体结 合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段在有丝分裂中期,位于图中的 d 段, d、e 为分裂期,此时细胞核 DNA 存在于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中,不能解旋、转录形成 mRNA, 因此 mRNA 含量较低。 (4)图 B 乙组细胞 DNA 含量为 2C~4C,正在进行 DNA 复制,相当于图 A 曲线的 b 时期;丙 组中包括 G2 期、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只有处于后期的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用药 物将周期阻断在图 A 曲线的 b 时期前,DNA 复制受到阻断,DNA 含量为 2C 的甲组细胞数会 增加。 (5)在细胞周期中,分裂期所处的时间远远短于分裂间期,故大部分细胞处于分裂间期,较 少的细胞处于分裂期。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显微镜的使用,要求考生识 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 各区段代表的时期;识记显微镜的成像原理,能结合图中信息答题。 34. 图 1 为测定植物光合速率的实验装置(两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装置乙中的 C 为死植 - 27 - 物),图 2 是某种绿色植物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光合速率变化示意图。图 3 表示将图 1 的装置甲放在自然环境下,测定夏季一昼夜玻璃瓶内植物氧气释放速率的变化, 请回答以 下问题: (1)由图 2 可看出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t4 后短暂时间内, 细胞中的 ATP 和 C3 的含量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 2 纵坐标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现要进一步研究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应该对图 1 实验装置做怎样的处理? ①_____;②_____。 (3)由图 3 可知,影响曲线 A 点变化的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内部因素是_____; 装置中氧气浓度最高的时间是_____点。图 1 装置刻度管中液滴移到最左点时对应图 3 曲线 中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点。 【答案】 (1). 光照强度和 CO2 浓度 (2). 减少 (3). 增加 (4). ①将装置甲、 乙遮光,测定每小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 (5). ②将装置的 CO2 缓冲液换成 NaOH 溶液 (6). 温度 (7). 酶的活性下降 (8). 18(或 G) (9). 8(或 C) 【解析】 - 28 - 【分析】 据图分析:图 2 是某种绿色植物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t1 之前,光 合速率较慢,且保持相对稳定;t1→t2,光照增强,光合速率逐渐加快;t2→t3,光合速率保 持相对稳定;t3→t4,CO2 浓度升高后,光合速率加快。 图 3 表示夏季一昼夜玻璃瓶内植物氧气释放速率的变化,H→R 只进行呼吸作用,A 点是温度 偏低,呼吸作用较弱,C 点和 G 点净光合速率为 0,E 点是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 光合速率减弱。 【详解】(1)由图 2 可看出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和 CO2 浓度。t4 后短暂 时间内,由于没有光照,光反应停止,细胞中的 ATP 的产生停止,暗反应继续进行,会消耗 ATP,所以细胞中的 ATP 的含量减少,由于 C3 的生成不变,还原减少,其含量变化是增加。 (2)若图 2 纵坐标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若要研究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需要先测定呼吸 速率,即应该对图 1 实验装置甲、乙遮光,测定每小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以及将装置 的 CO2 缓冲液换成 NaOH 溶液。 (3)据上分析可知,图 3 A 点变化的原因是温度偏低,酶活性下降,呼吸速率减弱,氧气 消耗速率降低;CG 段净光合速率大于 0,释放氧气,G 点后净光合速率小于 0,吸收氧气,故 装置中氧气浓度最高的时间是 G 点或 18 点。图 1 装置刻度管中液滴移到最左点时氧气消耗 最多,图 3 曲线 C 点前净光合速率小于 0,消耗氧气,C 点后净光合速率大于 0,释放氧气, 故氧气消耗量最大时对应图 3 曲线中的时间是 C 点或 8 点。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题 目难度适中。 35. 已知猪膀胱膜是一种半透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但是蔗糖分子不能通过。请尝试 利用下列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并设计表格记录观 察的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和用具:①有刻度的长颈漏斗 ②烧杯 ③蔗糖溶液 ④猪膀胱膜 ⑤蒸馏水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一个有刻度的长颈漏斗,在漏斗处封上一层猪膀胱膜。 第二步:在漏斗中注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29 - 第三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第四步: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并设计表格以记录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蔗糖溶液 (2). 将漏斗浸入呈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在漏斗的液面处做 标记。(漏斗液面适当高于烧杯中的水面) (3). 烧杯中长颈漏斗的液面变化 (4). 装置 操作现象 试剂 液面高度 漏斗 烧杯 【解析】 【分析】 渗透作用是水等溶剂分子从低浓度一侧扩散到高浓度一侧的现象。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 有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动物细胞膜相当于 半透膜。 【详解】猪膀胱膜是一种半透膜,要观察猪膀胱膜的选择透过性,可制作一个渗透装置,具 体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取一个有刻度的长颈漏斗,在漏斗处封上一层猪膀胱膜。 第二步:在漏斗中注入蔗糖溶液。 第三步:将漏斗浸入呈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在漏斗的液面处做标记。(漏斗液面适当高于烧杯 中的水面)。 第四步: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烧杯中长颈漏斗的液面变化。记录观察结果,设计表格如下: 装置 试剂 液面高度 - 30 - 操作现象 漏斗 烧杯 【点睛】本题考查渗透装置等相关实验,掌握相关知识点,明确渗透作用两个条件,合理设 计实验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 - 3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