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揭阳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级 第一次阶段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 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D.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多倍体具有的特点是植株个体巨大、合成的代谢产物增多,A错误;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正确;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育种周期较长,C错误;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的应用 【名师点睛】判断显性性状的一般方法为: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则亲本表现型则为显性;或者根据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全为显性性状.一般隐性性状的个体全为纯合子;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2. 在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B. 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载体 C. 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原生质体 D. 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 【答案】A 【解析】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的是DNA,而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所以A错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连接由DNA连接酶催化连接,B正确;受体细胞为植物细胞,所以可以是烟草原生质体,C正确;目的基因为抗除草剂基因,所以未成功导入目的基因的细胞不具有抗除草剂的能力,筛选的时候应该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细胞,D正确。 3.家兔的黑色对白色为显性,短毛对长毛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关于利用黑色短毛纯种兔和白色长毛纯种兔培育出黑色长毛纯种兔的做法,错误的是( ) A. 黑色短毛纯种兔×白色长毛纯种兔,得F1 B. 选取健壮的F1个体自交,得F2 C. 从F2中选取健壮的黑色长毛兔与白色长毛兔测交 D. 根据测交结果,选取F2中稳定遗传的黑色长毛雌、雄兔 【答案】B 【解析】 【分析】 已知家兔的黑色对白色为显性,用(A/a)表示,短毛对长毛为显性,用(B/b)表示。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黑色短毛纯种兔和白色长毛纯种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利用它们杂交的F1 (AaBb),A正确; B、让F1(AaBb)雌性个体杂交得F2,B错误; C、从F2中选取健壮的黑色长毛兔(A_bb)与白色长毛兔(aabb)测交,C正确; D、据测交结果,选取F2中稳定遗传的黑色长毛(AAbb)雌、雄兔,D正确。 故选:B。 4.与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等育种方法相比,尽管人工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该育种方法的独特之处是( ) A. 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 B. 按照人类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 C. 改变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 D. 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这是杂交育种的优点,不是诱变育种的优点,A错误; B、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能定向改造生物,B错误; C、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能改造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C正确; D、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单倍体育种的优点,不是诱变育种的优点,D错误。 故选:C。 5. 据图所示,有关工具酶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DNA连接酶可以连接c处 B. DNA聚合酶可以连接a处 C. 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切断a处 D. 解旋酶可以切断b处 【答案】A 【解析】 DNA连接酶连接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6.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 当①处受到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C. 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 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A正确; B、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 C、图中②是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 D、③处于传出神经上,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D错误。 故选:D。 7.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 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B. 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C. 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D. 两岛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详解】 【详解】由图可知,随时间的增加,甲岛上种类增加较多,即其种群基因频率变化较大,形成了不同的差异和生殖隔离,可能是由于其环境变化较大,自然选择方向的变化导致其进化方向的多样性,故A正确;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小岛后期,鸟的种类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说明二者由于地理隔离,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也有所差别,并逐渐出现了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故B正确;由图可知,随时间的增加,甲岛上鸟类种类多于乙岛,但二者鸟类数量最后趋于一致,故C正确;由图可知,甲、乙两小岛上鸟的种类在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即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所形成的种群基因库不止一个,故D项叙述错误。 本题选择错误选项,故本题答案为D。 8.有关变异、进化、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②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④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进而导致种群的进化⑤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为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⑥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多样性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⑤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①正确;②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既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因此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②正确;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错误;④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④错误;⑤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为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⑤正确;⑥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⑥错误.故选C。 【点睛】易错点: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9.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 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 pH 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0.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 ①真核生物出现了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 ②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为进化提供了更丰富的原材料 ③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出现了染色体,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④真核生物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历程: 1、地球上的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2、真核细胞出现后,出现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从而出现了有性生殖,由于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量大大增加,所以生物进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详解】①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通过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实现了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量大大增加,推动了生物进化,①正确; ②真核生物出现后,出现了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为进化提供了更丰富的原材料,②正确; ③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DNA是裸露的,无染色体,真核细胞有细胞核,细胞核中的DNA 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与原核生物相比,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③正确;. ④变异是不定向的,生殖隔离才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④错误。 综上①②③正确, 故选:A。 11.某植物种群中,r基因纯合的个体不能存活。已知该种群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它们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30%、20%、20%、10%、10%、10%。计算Y和y的基因频率依次为 ( )。 A. 55%和45% B. 45%和55% C. 27.5%和22.5% D. 22.5%和27.5%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基因频率是该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数的比例,而与非等位基因无关,YY占40%,Yy占30%,yy占30%,所以Y的基因频率为40%+30%×=55%,y的基因频率为45%,A正确,B、C、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及现代生物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只有自然选择才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B. 只有生殖隔离才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 D. 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A错误;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都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生物不论在进化地位上的位置如何,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都具有适应能力,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而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13.如下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 ⑤中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的含量 C. 图中①和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 D.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②是组织液,③是组织细胞,④是淋巴,⑤是血浆,⑥是红细胞,其中血浆、组织液、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 【详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发生改变,而血红蛋白位于图中的⑥红细胞中,A正确;⑤是血浆,其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的含量,B正确;图中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③是组织细胞,内环境是组织液,C错误;机体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其中的成分是组织液(②),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识别图中各个结构,确定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或成分的名称。 14.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 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 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 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丁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此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的浓度高于膜内即“外正内负”。错误; B甲区与丙区此时都是处于“外正内负”状态,故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正确; C 电流方向由正向负,故膜内从乙到丁,正确; D 该图不能判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兴奋在神经元中的传导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中的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离子的变化情况。 15.有关“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实验说明了生物材料具有缓冲物质H2CO3/NaHCO3 B. 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C. 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 D. 用生物材料处理的结果与缓冲液处理的结果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缓冲物质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详解】该实验说明了生物材料中具有缓冲物质,但是不能说明缓冲物质一定是H2CO3/NaHCO3,A错误;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量为横轴,以pH为纵轴, B错误;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C正确;用生物材料处理与缓冲液处理做对照,两者的结果不可能完全相同,D错误。 【点睛】“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是新课程标准中建议的一项探究实验活动,旨在使学生能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二、非选择题 16.如图表示利用某二倍体农作物①、②两个品种培育④、⑤、⑥三个新品种的过程,Ⅰ~Ⅴ表示育种过程,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分析回答: (1)由图中Ⅰ→Ⅱ获得④称为__________育种,其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_,其中过程Ⅰ是__________,过程Ⅱ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中Ⅰ→Ⅲ→Ⅳ获得④过程称为__________育种,其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其中Ⅲ表示_______技术。该育种方法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中Ⅰ→Ⅱ获得④时,AAbb所占比例为______,由图中Ⅰ→Ⅲ→Ⅳ获得④时,AAbb所占比例为___。 (4)图中Ⅳ、Ⅴ过程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5)品种⑥为_________倍体,它接受④花粉后结_________(填“有”或“无”)子果实。 (6)你认为成功率最高且工作量最小的培育品种④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用Ⅰ、Ⅱ、Ⅲ等及→表示)。 【答案】 (1). 杂交 (2). 基因重组 (3). 杂交 (4). 自交 (5). 单倍体 (6). 染色体变异 (7). 花药离体培养 (8).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9). 1/16 (10). 1/4 (11).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幼苗 (12). 四 (13). 有 (14). Ⅰ→Ⅲ→Ⅳ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Ⅱ表示杂交育种,Ⅰ→Ⅲ→Ⅳ表示单倍体育种,Ⅰ→Ⅴ表示多倍体育种。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1)由图中Ⅰ→Ⅱ获得④称为杂交育种,其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其中过程Ⅰ是杂交,过程Ⅱ是自交。 (2)由图中Ⅰ→Ⅲ→Ⅳ获得④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其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其中Ⅲ表示花药离体培养。由于获得的单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都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纯种,所以该育种方法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由图中Ⅰ→Ⅱ获得④时,AAbb所占比例为1/4×1/4=1/16,由图中Ⅰ→Ⅲ→Ⅳ获得④时,因为③AaBb能够产生4种配子:AB、Ab、aB、ab,每种各占1/4,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正常纯合体,其中AAbb所占比例为1/4。 (4)图中Ⅳ、V过程常用的是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幼苗(单倍体通常没种子)。 (5)品种⑥的细胞中含4个染色体组,为四倍体。而品种④的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所以④和⑥杂交后代为三倍体。故⑥接受④花粉后结有籽果实。 (6)单倍体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且成功率更高,故选择的途径是Ⅰ→Ⅲ→Ⅳ。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应用、作物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7.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这一地区有时会发洪水。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的和金黄色的。他们已知鱼的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假说,如图所示。 (1)在假说甲中,湖泊Ⅰ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的祖先是____________。 (2)假说甲认为,湖泊Ⅰ、Ⅱ会形成上述两种鱼,是因为灰色鱼通过___________形成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并在____________的作用下,适应环境的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生存下来,而不适应环境的灰色鱼被淘汰。 (3)假说乙认为,湖泊Ⅰ中原有的红褐色鱼,由于洪水的作用,一部分进入到湖泊Ⅱ中,从而产生________________以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如果湖泊Ⅰ中红褐色鱼与____________亲缘关系最近,则这一证据能有效支持假说乙。若湖泊Ⅰ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存在______,可以确定它们是两个物种。 (4)连续两年对湖泊Ⅰ中的金黄色鱼进行调查,发现DD和dd的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 DD dd 第一年 10% 70% 第二年 4% 64% 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同一种灰色鱼 (2).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3). 自然选择 (4). 地理隔离 (5). 湖泊Ⅱ中的红褐色鱼 (6). 生殖隔离 (7). 否 (8). 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假说甲认为,两个湖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都是由灰色鱼进化而来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有共同的祖先;假说乙认为,由于洪水的作用,洪水将湖Ⅰ中的红褐色鱼带到了湖Ⅱ,将湖Ⅱ中的金黄色鱼带到了湖Ⅰ。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假说甲认为湖泊Ⅰ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的祖先是同一种灰色鱼。 (2)假说甲认为,两个湖泊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灰色鱼通过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产生了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适应环境的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生存下来,而不适应环境的灰色鱼被淘汰。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假说乙认为湖泊Ⅰ中用来只有红褐色鱼,洪水将湖Ⅰ中的红褐色鱼带到了湖Ⅱ,导致两个湖泊中的红褐色鱼产生了地理隔离而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如果湖泊Ⅰ中红褐色鱼与湖泊Ⅱ中的红褐色鱼亲缘关系最近,则这一证据能有效支持假说乙;若湖泊Ⅰ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存在生殖隔离,可以确定它们是两个物种。 (4)根据表格分析,已知第一年,DD占10%,dd占70%,则Dd占20%,因此D基因频率=10%+1/2×20%=20%,d的基因频率=70%+1/2×20%=80%;第一年,DD占4%,dd占64%,则Dd占32%,因此D的基因频率=4%+1/2×32%=20%,d的基因频率=64%+1/2×32%=80%。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通过计算可知两年的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进化。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图形分析两个假说的内容和结论,并掌握生物进化的实质和利用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进而判断最后一小题中生物是否进化。 18.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__________,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_____,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使种群中产生了的大量可遗传的__________,其产生的方向是_________,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 (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约是_________。 (3)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为AA(灰身)的个体35只,基因型为Aa(灰身)的个体60只,基因型为aa(黑身)的个体5只,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答案】 (1). 基因库 (2). 等位基因 (3). 基因重组 (4). 变异 (5). 不定向的 (6). 原材料 (7). 2×106个 (8). 65% (9). 35%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其产生的原因是:突变过程中产生的等位基因,在有性生殖中进行基因重组,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107×104×2×10-5=2×106; (3)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则A的基因频率=(35×2+60)/200×100%=65%,a的基因频率=1-65%=35%。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19. 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有②和③,还有______ (填标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填标号)。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和温度。 (3)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着__________物质。 (4)若图中组织细胞为肝脏细胞,A与B相比,________的CO2浓度较高。 【答案】(1)①与③ ③④ (2)渗透压 酸碱度 (3)缓冲 (4)B 【解析】 试题分析: (1)①②③④⑤分别为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毛细血管壁。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直接互换物质,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也可以。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临淋巴,外临组织液,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三个方面:温度、渗透压、PH。 (3)血浆中存在着缓冲对物质,可以进行酸碱中和,维持血浆PH稳定。 (4)肝脏细胞需要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生成二氧化碳,血流方向从A到B,A处氧气浓度高,二氧化碳浓度低,流经肝细胞,血液氧气被利用,肝细胞生成的二氧化碳释放进入血浆,故B处氧气浓度低,二氧化碳浓度高。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0.下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⑤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感受器的是________(填图中序号),若②被刺激,受刺激部位兴奋前后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②上兴奋以________形式传导,方向与________(填“膜内”或“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2)若该感受器位于手指皮肤,并被火焰灼伤从而引起红肿,红肿的原因是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出引起________(填“组织液”“淋巴”或“血浆”)增多。 (3)若此图为缩手反射示意图,某人车祸后,脊髓在颈部折断,除此之外其余部分都正常,此时用针刺此人的手,其______(填“会”或“不会”)有痛觉,痛觉中枢位于______。 【答案】 (1). ① (2). 由正变负(或由正变负再变正) (3). 电信号 (4). 膜内 (5). 组织液 (6). 不会 (7). 大脑皮层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分析题干示意图,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突触、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详解】(1)图中①表示感受器,若②被刺激,受刺激部位膜外电位由正变负,②上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2)手指皮肤被火焰灼伤而引起红肿,红肿的原因是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出引起组织液增多。 (3)若此图为缩手反射示意图,某人车祸后,脊髓在颈部折断,除此之外其余部分都正常,此时用针刺此人的手,其不会有痛觉,痛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兴奋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不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