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生物试题

www.ks5u.com 山西省空港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9月)‎ ‎ 高一生物试题 ‎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病毒无细胞结构,属于生命系统中的最基本层次 B. 细菌的细胞层次就是个体层次 C. 松树由器官组成系统进一步形成个体 D. 生物圈是生命系统的最高层次,由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 ‎【答案】B ‎【解析】‎ 病毒无细胞结构,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A错误;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细菌的细胞层次就是个体层次,B正确;松树没有系统层次,C错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最高层次,由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组成,D错误。‎ ‎2.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于鉴定还原性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 若要鉴定花生种子细胞中是否含有脂肪,可以不用显微镜观察 C. 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与乙液需要先后依次等量加入 D. 淀粉遇碘变蓝,苏丹III使脂肪呈红色,苏丹IV与脂肪呈橘黄色 ‎【答案】B ‎【解析】‎ 用于鉴定还原性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的A液和B液比较,浓度不完全相同,A错误;鉴定花生种子细胞中是否含有脂肪,可以将花生种子打成匀浆,直接加入染液而不用显微镜观察,B正确;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应先将斐林试剂甲液和斐林试剂乙液混和,再加入待测组织样液中,并水浴加热,C错误;淀粉遇碘变蓝,苏丹III使脂肪呈橘黄色,苏丹IV使脂肪呈红色,D错误。‎ ‎【点睛】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鉴定类实验的操作流程模板:取材(应该选取无色且富含被鉴定物质的材料)→处理材料(制备组织样液或制片)→加鉴定剂(根据实验原理和要求,准确添加所需的鉴定试剂)→观察,得出结论(对应实验目的进行准确描述,并做出肯定结论)。‎ ‎3.下面各区域中的生物,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 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 B. 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 C. 一片农田中全部的东亚飞蝗 D. 一片草原中全部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详解】A、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包括多种类型,包括多个种群,A错误;‎ B、鱼有多种类型,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包括多个种群,B错误;‎ C、一片农田中全部的东亚飞蝗属于一个种群,C正确;‎ D、一片草原中全部生物属于一个群落,D错误。‎ 故选C。‎ ‎4. 地球上瑰丽的生命画卷在常人看来是芸芸众生、千姿百态。但是在生物学家的眼中,它们却是富有层次的生命系统。下列各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顺序是( )‎ ‎①肝脏②血液③神经元 ④蓝藻 ⑤细胞内各种化合物 ⑥病毒⑦同一片草地 上的所有山羊⑧某池塘中的所有鱼⑨一片森林⑩某农田中的所有生物 A. ⑤⑥③②①④⑦⑩⑨ B. ③②①④⑦⑩⑨‎ C. ③②①④⑦⑧⑩⑨ D. ⑤②①④⑦⑩⑨‎ ‎【答案】B ‎【解析】‎ ‎【详解】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蓝藻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神经元是细胞层次,血液是组织,肝脏是器官,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山羊是种群,某农田中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一片森林属于生态系统,所以B选项正确。‎ ‎5.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标本染色较浅,观察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调大通光孔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的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 ‎③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时,需要先升高镜筒,以免镜头破坏标本 ‎④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的 A. ①④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操作顺序是: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目标、移到视野中央→换做高倍镜→调节细转焦螺旋进行调焦。‎ ‎【详解】①标本染色较浅,观察时应选用平面反光镜和调小通光孔,让视野变暗,①错误;‎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或宽放大倍数,②错误;‎ ‎③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时,不需要升高镜筒,③错误;‎ ‎④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的,④正确。‎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6.某学生用徒手切片法制作花生子叶切片,用染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在高倍镜下转动细准焦螺旋,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比较清晰,而另一部分细胞比较模糊,其原因最可能是(  )‎ A. 细准焦螺旋没有调节好 B. 反光镜未调节好 C. 子叶切片染色不均匀 D. 子叶切片切得厚薄不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显微镜观察时,观察材料材料要薄而透明,厚薄均匀。根据题意分析,观察花生子叶切片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说明显微镜完好并且已经调好,而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与显微镜无关,可能是切片厚薄不均透光不一致,较厚的透光少成像不清晰。‎ ‎【详解】细准焦螺旋没有调节好会导致物像全部不清晰,A错误;反光镜未调节好看不到明亮的视野,B错误;子叶切片染色不均匀的结果是部分有颜色,部分无颜色,C错误;如果切片厚薄不均透光不一致,较厚的透光少成像不清晰,故会看到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比较清晰,而另一部分细胞比较模糊,D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掌握显微镜成像的原理,理解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说明显微镜完好并且已经调好,进而分别对各选项进行合理的分析。‎ ‎7. 下列关于高倍显微镜使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先在低倍镜下看清楚,再转至高倍镜 B. 高倍镜缩小了观察的视野,放大了倍数 C. 把视野调亮,图像才清晰 D. 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答案】D ‎【解析】‎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应先用低倍镜观察,再换用高倍镜,A正确;高倍镜放大了细胞像的倍数,缩小了观察细胞的数目,B正确;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变暗,为了观察清晰的物像,应该将视野调亮,C正确;高倍显微镜观察,不能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观察实验 ‎【名师点睛】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低倍物镜下找到清晰的物像→移动装片,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8.关于一般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与组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 cm,若改用4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在1.5 cm左右 B. 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下呈现p字母 C. 若将玻片标本向右移动,一污点不动,则污点可能在物镜上 D. 视野下观察到眼虫游向右上方,则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标本在光学显微镜下成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宽放大,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 ‎【详解】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 cm,若改用4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在小于0.5 cm左右,A错误;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下呈现p字母,B正确;若将玻片标本向右移动,一污点不动,则污点可能在物镜上,C正确;视野下观察到眼虫游向右上方,则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离标本的距离就越近,再根据题意作答。‎ ‎9. 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物镜或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下列四个图形:物镜镜头与标本最远时观察到的图像和视野中最暗的图像分别是 A. ④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般高倍镜和低倍镜相比,高倍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少、细胞体积大,但是由于进光量减少,因此视野变暗;同时物镜镜头与标本的距离变短。‎ ‎【详解】显微镜使用过程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镜头与标本的距离越近,因此物镜镜头与标本最远时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多,对应的图像为④; 一般高倍镜和低倍镜相比,高倍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少、细胞体积大,但是由于进光量减少,因此视野变暗;由图可以看出,③的细胞数目最少,即放大倍数最大。 故选:A。‎ ‎10.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若发现视野中微生物如图1所示方向游走,请问应该把载玻片向图2所示的哪个方向移动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C ‎【解析】‎ ‎【分析】‎ 显微镜的成像是倒像,上下左右颠倒。‎ ‎【详解】由于显微镜下为倒像,视野中该微生物往左下角移动,即对应图2的丙方向,该微生物实际是向右上方游动,为了把物象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下方即丙方向移动。‎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将物象移到视野中央时,应该偏哪移哪。‎ ‎11.如下图所示,1、2为物镜长度,3、4为目镜长度,5、6为观察时物镜与标本切片间距离,哪种组合情况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        )‎ A. 1、4、5 B. 2、3、5 C. 2、3、6 D. 2、4、5‎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1与2相比,2的放大倍数较大;3与4相比,3的放大倍数较大;5与6相比,5的放大倍数较大。‎ ‎【详解】由上分析可知,2、3、5的组合放大倍数最大,1、4、6的组合放大倍数最小。‎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2.下列关于高倍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为藓类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B. 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上高倍物镜观察 C. 换上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 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较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低倍镜下:物镜与装片的距离较远,所看到细胞数目多形态小,视野相对较明;高倍镜下:物镜与装片的距离较近,所看到的细胞数目少形态大,视野相对较暗。‎ ‎【详解】A、必须先用低倍镜观察,再换做高倍物镜观察,A错误;‎ B、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需要先移到视野中央,再换上高倍物镜观察,B错误;‎ C、换上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到粗准焦螺旋调焦,C错误;‎ D、为了使高倍镜下视野亮一些,可使用较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D正确。‎ 故选D。‎ ‎13.某同学在10×目镜、10×物镜的光学显微镜下看到排列成一行的64个细胞,他将物镜倍数调至40倍后继续观察。下列关于视野中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视野变暗 B. 物镜和装片的距离变小 C. 约看到16个细胞 D. 物体的体积被放大4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来低倍镜下的放大倍数为10×10=100倍,换做高倍镜后,放大倍数为10×40=400倍。‎ ‎【详解】A、换做高倍镜后,视野变暗,A正确;‎ B、高倍镜镜头较长,物镜和装片的距离变小,B正确;‎ C、当放大倍数扩大4倍后,一行的细胞的数目为64÷4=16个,C正确;‎ D、物体的长度被放大4倍,D错误。‎ 故选D。‎ ‎14.下列图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中①④⑥组合 B. 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为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细准焦螺旋 C. 若丙是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 D. 若丙图观察到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图中:放大倍数的关系:①<②,③>④,⑤>⑥;‎ 乙图是低倍镜观察的图像,丙图是高倍镜观察的图像。‎ ‎【详解】A、丙是在高倍镜下观察的图像,应该选择②③⑤组合,A错误;‎ B、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为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B错误;‎ C、若丙是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长度增大为原来的10倍,C错误;‎ D、显微镜成像为倒像,哪偏哪移哪,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D正确。‎ 故选D。‎ ‎15.细胞学说掲示了 A. 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 B.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C. 细胞及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D. 认识细胞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细胞学说表明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但没有揭示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A错误;细胞学说没有揭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B错误;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说明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C正确;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说明人们对细胞的认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但是不是细胞学说揭示的内容,D错误。‎ ‎16.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 B.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C. 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D. “细胞只能来自细胞”是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性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A错误;‎ B、细胞学说未提出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B错误;‎ C、英国的虎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C错误;‎ D、“细胞只能来自细胞”是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D正确。‎ 故选D。‎ ‎17. 下列关于细胞的组成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组成小麦细胞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均可找到 B. 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为C、H、O、N、Ca、P C. 青蛙和玉米细胞内的元素在种类和含量上基本相同 D. 组成细胞的元素有20多种,其中O是最基本的元素 ‎【答案】A ‎【解析】‎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细胞所特有的,A正确;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为C、H、O、N、P、S,B错误;青蛙和玉米细胞内的元素在种类上基本相同,但在含量上却有差异,C错误;组成细胞的元素有20多种,其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D错误。‎ ‎18. 如图表示细胞中各种化合物或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含量,以下按①②③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水、蛋白质、糖类、脂质;N、H、O、C B. 蛋白质、糖类、脂质、水;O、C、N、H C. 水、蛋白质、脂质、糖类;H、O、C、N D. 蛋白质、水、脂质、糖类;C、O、H、N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鲜重中各种化合物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水、蛋白质、脂质、糖类;元素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是:O、C、H、N.‎ 解: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对应柱状图是②;因为鲜重水最多,所以O元素含量最多,也对应的是②,这样就选择出正确的答案D.‎ 故选:D.‎ 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糖类的组成元素;脂质的组成元素.‎ ‎19.对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 待测物质 检测试剂 预期显色结果 ‎①‎ 脂肪 醋酸洋红染液 红色 ‎②‎ 淀粉 班氏试剂 橘黄色 ‎③‎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④‎ 葡萄糖 碘液 蓝紫色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淀粉可用碘液鉴定;葡萄糖等还原糖可用班氏试剂鉴定。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 ‎【详解】A、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A错误; ‎ B、淀粉属于非还原糖,不能用班氏试剂检测,B错误; ‎ C、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正确; ‎ D、碘液不能检测葡萄糖,D错误。 ‎ 故选C。‎ ‎20.如图为鉴定蛋白质的流程图,其中甲、乙、丙、丁分别指(        )‎ A. 黄豆浆、双缩脲、1mL、4滴 B. 花生种子研磨液、双缩脲、4滴、1mL C. 黄豆浆、双缩脲、4滴、1mL D. 花生种子研磨液、斐林试剂、1mL、4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蛋清中含有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会出现紫色反应。‎ ‎【详解】该实验是用来检测蛋白质的,故实验材料应该选择黄豆,甲为黄豆浆滤液,检测试剂乙为双缩脲试剂,先加入1mL A液即丙,再加入4滴B液即丁。‎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1.下列各种物质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是(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详解】A、图中氨基和羧基未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故不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A错误;‎ B、图中氨基和羧基未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故不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B错误;‎ C、图中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C正确;‎ D、图中氨基和羧基未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故不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22.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蛋白质分子都含有碳、氢、氧、氮 B. 组成每种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有20种 C. 每种蛋白质分子都由多条肽链组成 D. 蛋白质发生热变性后不影响其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有关知识。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最多为20种,由多个氨基酸脱水缩合成肽链,然后折叠、盘曲,进一步形成一定空间的蛋白质。过酸、过碱和温度过高都会导致蛋白质变性,空间结构破坏,丧失特定的功能。‎ ‎【详解】蛋白质的组成元素都有碳、氢、氧、氮等四种元素,A正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最多为20种,不是每种蛋白质都有20种氨基酸,B错误;蛋白质分子可能由一条或多条肽链组成,C错误;蛋白质发生热变性后,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丧失特定功能,D错误,所以选A。‎ ‎【点睛】有可能误认为每种蛋白质都有20种氨基酸、多条肽链组成,而错选B、C。‎ ‎23. 下列关于氨基酸和多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硫氨酸的R基是—CH2—CH2—S—CH3,则它的分子式是C5H11O2NS B. 分子式为C63H105O45N17S2的多肽化合物中,通常情况下最多含有的肽键数目是16个 C. 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失去的H2O中的氢来源于氨基和羧基中的氢 D. 一条由n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中含有的羧基数目和氧原子数目至少分别为1和n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组成蛋白质都氨基酸的分子简式是C2H4O2NR,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脱去1分子水,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的肽链过程中,脱去都水分子数=形成都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一条肽链中,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详解】A、由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分子简式可知,如果甲硫氨酸的R基是-CH2-CH2-S-CH3‎ ‎,则它的分子式是C5H11O2NS,A正确; B、由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分子简式可知,一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N,因此分子式C63H105O45N17S2的多肽化合物中,通常情况下最多含有17个氨基酸,肽键数目最多是16个,B正确; C、由于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产生都水是由一个氨基酸的氨基(-NH2)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COOH)形成的,因此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失去的H2O中的氢来源于氨基和羧基中的氢,C正确; D、一条肽链中都羧基数至少是1个,一条由n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中氧原子数目至少2n-(n-1)=n+1个,D错误。 故选:D。‎ ‎24.测得某蛋白质由两条肽链组成,共含有51个氨基酸。已知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则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 A. 6528 B. 5646 C. 5628 D. 5238‎ ‎【答案】B ‎【解析】‎ ‎51个氨基酸组成两条肽链,所以在形成时脱去了51-2=49个水,所以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8×51-18×49=5646,B正确,A、C、D错误。‎ ‎25.现有1000个氨基酸,共有氨基1020个,羧基1050个,由它们合成的4条肽链中,肽键、氨基、羧基的数目分别是(   )‎ A. 99、1016、1046 B. 99、1、1 C. 996、24、54 D. 996、1016、1046‎ ‎【答案】C ‎【解析】‎ ‎【分析】‎ 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 ‎【详解】4条肽链中肽键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1000-4=996个;1000个氨基酸,共有氨基1020个,羧基1050个,说明R基中共有氨基数为1020-1000=20个,共有羧基数为 ‎1050-1000=50个.每条肽链的一端是氨基,另一端是羧基,因此这4条肽链中,含有氨基20+4=24个,含有羧基个50+4=54,故选C。‎ ‎【点睛】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1)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 ‎(2)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的氨基数或羧基数,应该看肽链的条数,有几条肽链,则至少含有几个氨基或几个羧基;‎ ‎(3)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 二、填空题 ‎ ‎26.光学显微镜是中学生最常用的实验仪器.图中、表示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观察物之间的距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应先用图中________镜观察.‎ ‎(2)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对观察视野左上方的细胞,正确的操作方法是:第一步:将装片向_____ 移动,使甲像移到视野中央;第二步:转动_____,换上高倍物镜;由于图象模糊变暗,应先调_____使视野明亮,然后调节______,使视野变清晰。‎ ‎(3)用显微镜观察某标本时,已知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4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为________‎ A.长度、宽度均放大400倍        B.面积放大了40倍 C.长度或宽度放大40倍            D.标本的体积放大400倍 ‎(4)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________上;若异物在装片上,当向右上方移动装片时,视野中异物会向___移动;若装片内有一细菌绕装片中心作顺时针运动,则我们视野中可观察到其运动方向(以装片中心为参照)应为______(顺时针/逆时针)。‎ ‎(5)在低倍镜下的视野内图像是“dp”,实际图像是________。‎ ‎【答案】 (1). 甲 (2). 左上方 (3). 转换器 (4). 光圈或反光镜 (5). 细准焦螺旋 (6). A (7). 目镜 (8). 左下方 (9). 顺时针 (10). dp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图物镜镜头距离载玻片较远,表示低倍镜;乙图物镜镜头距离载玻片较近,表示高倍镜。‎ ‎【详解】(1)实验时,应先用低倍镜观察,即图中甲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2)由于显微镜成像是倒像,用显微镜观察视野左上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使甲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高倍镜下放大倍数大,图象模糊变暗,应使用凹面镜和大光圈使视野明亮,然后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视野变清晰。‎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即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指长或宽的放大倍数,故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4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为400倍,即长度、宽度均放大400倍。‎ ‎(4)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说明异物不再装片上;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说明异物不再物镜镜头上;故推测此异物可能存在于目镜上;由于显微镜成像为倒像,若异物在装片上,当向右上方移动装片时,视野中异物会向左下方移动;若装片内有一细菌绕装片中心作顺时针运动,则视野中依旧以顺时针运动。‎ ‎(5)在低倍镜下的视野内图像是“dp”,显微镜下物像上下左右均颠倒,故实际图像是dp。‎ ‎【点睛】该题的难点在于显微镜下物象与实际物像的判断,由于显微镜下成像是倒像,考生可以把视野中的图像画在纸片上,颠倒180度即为实际物像。‎ ‎27.根据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的实验中,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的是________染液,用其染色后,要用酒精洗去浮色,选用酒精的原因是________。‎ ‎(2)检测黄豆组织中存在蛋白质时,向组织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并摇匀,再向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并摇匀。其中双缩脲试剂B液的量只有3~4滴,而不能过量,为什么?________。‎ ‎(3)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由于储存的物质变为可溶性糖,从而使果实甜度增加。某兴趣小组对此生理变化进行了初步探究:取未成熟的香蕉果实若干,放在适宜条件下,让其自然成熟,每天定时取10g果肉研磨配制成100mL待测样液,平分为A、B两份,分别用碘液和斐林试剂检测,观察颜色深浅的变化。‎ ‎①样液A用碘液检测的目的是________;样液B用斐林试剂检测的目的是________。‎ ‎②斐林试剂使用时需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待测样液,并________观察颜色变化。‎ ‎(4)小麦种子中糖类化合物的含量很高,却不适合用来做还原糖的检测,这是因为________。‎ ‎【答案】 (1). 苏丹Ⅲ (2). 苏丹Ⅲ能溶解在酒精中 (3). 防止蓝色干扰紫色的观察 (4). 检测淀粉含量的变化 (5). 检测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6). 水浴加热 (7). 小麦中的糖不是还原糖(小麦中主要是淀粉)‎ ‎【解析】‎ ‎【分析】‎ 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1)苏丹Ⅲ可以将脂肪染成橘黄色,用装片观察时,染色后,由于苏丹Ⅲ能溶解在酒精中,需要用酒精洗去多余的染液,避免影响实验观察。‎ ‎(2)检测黄豆组织中存在蛋白质时,由于检测试剂本来有颜色,为了防止蓝色干扰紫色的观察,双缩脲试剂B液的量只有3~4滴,而不能过量。‎ ‎(3)①淀粉遇碘变蓝,还原糖遇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时,会出现砖红色反应,故样液A用碘液用于检测淀粉含量的变化;样液B用斐林试剂来检测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②斐林试剂使用时需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待测样液,需要进行水浴加热,若有还原糖,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4)小麦中主要是淀粉,淀粉不是还原糖,不适合用来做还原糖的检测。‎ ‎【点睛】斐林试剂使用时,两种成分需要混合使用,且需要进行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使用时,不能混合使用,也不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28.知识点填空:‎ ‎(1)构成细胞干重的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________;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是________。‎ ‎(2)细胞有着相似的基本结构,即都有________、________和与遗传有关的________。除动植物细胞的差别外,总体上看,生物界存在着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类细胞,它们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 ‎ ‎(3) Fe、Mn、____、___、____, Mo 等,称为微量元素。‎ ‎【答案】 (1). 蛋白质 (2). 核酸 (3). 细胞膜 (4). 细胞质 (5). 核酸(DNA和RNA) (6). 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7). B (8). Zn (9). Cu ‎【解析】‎ ‎【分析】‎ 细胞的统一性:(1)化学组成;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基本一致。‎ ‎(2)结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3)遗传物质: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且遗传密码子通用。‎ ‎(4)能源物质:以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 细胞内根据元素含量的高低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如:Fe、Mn、Zn、Cu、B、Mo等。‎ ‎【详解】(1)蛋白质是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2)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 ‎(3)细胞内的元素根据含量高低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Fe、Mn、Zn、Cu、B、Mo均为微量元素。‎ ‎【点睛】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29.甲图表示有关蛋白质分子简要概念图;乙图表示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R基为一CH3)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甲图中A的元素组成为________,在人体内可以合成的B属于________,C是________。‎ ‎(2)蛋白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从蛋白质自身分析,原因有氨基酸的________不同,以及蛋白质的________千变万化。‎ ‎(3)乙图中,三十九肽被水解后肽键数量减少____个。这些肽链和三十九肽相比,氨基和羧基均增加____个,C原子减少____个,O原子减少___个。‎ ‎(4)若该蛋白质是血红蛋白,说明蛋白质具有________作用;若该蛋白质是酶,说明蛋白质具有________作用。‎ ‎(5)高温加热后,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检验________(填“能”或“否”)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 (1). CHON (2). 非必需氨基酸 (3). 肽键 (4). 种类、数目、排列顺序 (5). 空间结构 (6). 7 (7). 3 (8). 12 (9). 1 (10). 运输 (11). 催化 (12). 能 ‎【解析】‎ ‎【分析】‎ 甲图中:A是C、H、O、N等,B是氨基酸,C是肽键。‎ 乙图中:该39肽含有39个氨基酸,4个丙氨酸,依次位于8号、18号、27号、39号。‎ ‎【详解】(1)甲图中A为组成蛋白质的元素,包括C、H、O、N等,B是氨基酸,包括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其中在人体内可以合成的B属于非必需氨基酸,C指肽键。‎ ‎(2)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故蛋白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 ‎(3)乙图中,根据丙氨酸位置可知,三十九肽被水解需要破坏7个肽键,故肽键数量减少7个。不考虑R基中的氨基和羧基,原来39肽中含有1个氨基和1个羧基,水解形成的四条肽链中含有4个氨基和4个羧基,故氨基和羧基均增加3个。由于丙氨酸的R基为一CH3,根据氨基酸的分子式C2H4O2NR可知,一个丙氨酸含有3个C,故脱去4个丙氨酸,C原子减少12个;水解过程中破坏7个肽键,需要7个水分子参与,增加7个氧原子;脱去4个丙氨酸,带走8个氧原子,故氧原子减少1个。‎ ‎(4)血红蛋白可以运输氧气,酶具有催化作用。‎ ‎(5)高温加热后,不破坏蛋白质的肽键,故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检验会发生紫色反应。‎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三十九肽脱去丙氨酸相关的计算问题,首先需要考生搞清楚丙氨酸的位置和丙氨酸的分子式,进而判断脱去丙氨酸后相关原子的数目变化。‎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