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终学生学习能力测试(一模考试)生命科学试题(解析版)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终学生学习能力测试 (一模考试)生命科学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某有机物的结构示意图,蛋白质水解酶可催化断裂的化学键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 【详解】题图是由两个氨基酸形成的二肽,蛋白质水解酶可催化肽键的断裂,肽键的结构式是−CO−NH−,即蛋白质水解酶可催化断裂的化学键是题图中的②。 故选B。 2.有全脂牛奶和脱脂牛奶两种样品需要检测加以区分,应选用的试剂是 A. 班氏试剂 B. 苏丹III染液 C. 双缩脲试剂 D. 碘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班氏试剂与还原糖的醛基反应生成红黄色沉淀,班氏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经染色后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通过题干信息可知,全脂奶粉中含有脂肪,脱脂奶粉去除脂肪,故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经染色呈橘黄色(或红色)的为全脂奶粉。 故选B。 3.如图是某种细胞器的电镜照片,该细胞器 A. 能消化进入细胞内的异物 B. 能提供代谢所需能量 C. 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D. 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分析:图为高尔基体,其为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详解】A、能消化进入细胞内的异物是溶酶体,A错误; B、能为代谢提供所需能量的是线粒体,B错误; C、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的是核糖体,C错误; D、通过分析可知,高尔基体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D正确。 故选D。 4.如图是细胞膜结构模式图,协助物质从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的结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分析:①为多糖,②为通道蛋白,③为蛋白质,④为糖蛋白。 【详解】②通道蛋白与③蛋白质都可作为载体,协助物质从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在“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实验中,观察到两者的主要差异是 A. 有无细胞膜 B. 有无光合色素 C. 有无细胞壁 D. 有无成形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解答时可以从细胞结构方面来切入。 【详解】A、颤藻是原核生物,水绵细胞是真核生物,颤藻和水绵细胞都有细胞膜,A错误; B、颤藻是原核生物,水绵细胞是真核生物,都可进行光合作用,都有光合色素,B错误; C、颤藻是原核生物,水绵是真核生物,都有细胞壁,C错误; D、颤藻是原核生物,无成形细胞核,水绵细胞是真核生物,有成形细胞核,D正确。 故选D。 6.如图为质壁分离细胞测量示意图,得到的数据中 A. A表示细胞膜长度 B. B表示液泡长度 C. B/A表示细胞收缩的程度 D. B/A表示细胞失水的程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为正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植物细胞.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当外界环境的浓度比细胞液总的浓度时,细胞会发生渗透失水,为出现质壁分离现象.A是指细胞壁的长度,B指原生质层的长度,当该细胞失水时,失水程度不同,A几乎不变,但B会变小程度不同,所以B/A值将变小值也不同,可见B/A值能表示细胞失水的程度。 【详解】A、A是指细胞壁的长度,A错误; B、B指原生质层的长度,B错误; C、B/A值能表示细胞失水的程度,C错误; D、B/A值能表示细胞失水的程度,D正确。 故选D。 7.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各个年龄段的猪均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出现疫情后,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措施是 A. 给健康猪注射预防疫苗 B. 宰杀病猪并彻底消毒 C. 对病猪进行隔离 D. 将猪饲料高温煮沸 【答案】B 【解析】 【分析】 控制传染源指将传染源控制在流行的范围内,不让它传染到其他区域。控制传染源的措施是隔离传染源(传染源包括病人、疑似病人或可能传染病的动物等)。一旦发现尽快隔离。 【详解】通过题干信息可知,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如果出现疫情后,可通过宰杀病猪并彻底消毒控制传染。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如图是某生物的形态结构图,其中编号①表示的化合物是( ) A. DNA B. 磷脂 C. RNA D. 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着: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噬菌体的结构包括蛋白质外壳和DN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编号①表示的化合物是DNA,编号②表示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外壳。 故选A。 9.实验室中一些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永久装片已经失去标签,小勇用显微镜观察后给一张装片贴上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标签,其判断的依据是细胞中出现了 A. 染色体 B. 纺锤体 C. 细胞板 D. 细胞膜内陷 【答案】C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详解】AB、通过分析可知,染色体、纺锤体都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会出现的,AB错误; C、细胞板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特有的结构,动物细胞没有,小勇用显微镜观察到,C正确; D、细胞膜向内凹陷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变化,小勇用显微镜未观察到,D错误。 故选C 10.苦荞麦中含有的槲皮素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下表是用槲皮素处理肝肿瘤细胞后,细胞增殖情况的数据,处理时间为24小时。据此推测,槲皮素将肝肿瘤细胞的分裂阻断在 组别 G0+G1 S G2+M 对照组 (59.1+1.0)% (26.6+0.5)% (14.3+1.5)% 处理组 (69.4+2.4)% (25.0 +4)% (5.3+2.1)% A. G0或G1期 B. S期 C. G2期 D. G2或M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概念及特点: 【详解】与对照组组相比,处理组G0+G1期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多,这说明槲皮素可将该肝肿瘤细胞的分裂阻断在G0+G1期,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是显性,长翅(V)对残翅(v)是显性。如图是雌果蝇处于减数分裂某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如对该雌果蝇进行测交,测交结果是 A. 灰身果蝇中大多为残翅 B. 黑身果蝇中大多为长翅 C. 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数量相近 D. 长翅果蝇数量多于残翅果蝇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测交是指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的方式,用以测验子代个体基因型。 BbVv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是常染色体,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bVv×bbvv→(灰身长翅)1BbVv:(黑身残翅)1bbvv。 【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灰身果蝇中大多为长翅,A错误; B、通过分析可知,黑身果蝇中大多为残翅,B错误; C、通过分析可知,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数量相近,C正确; D、通过分析可知,长翅果蝇数量与残翅果蝇数量相近,D错误。 故选C。 12.果蝇X染色体上某个片段比正常果蝇多出现了一次,其复眼由椭圆形变成条形。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 A. 缺失 B. 重复 C. 倒位 D. 易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缺失某一片段)、重复(增加某一片段)、倒位(某一片段位置颠倒)、易位(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果蝇X染色体上某个片段比正常果蝇多出现了一次,其复眼由椭圆形变成条形,这属于染色体变异的重复。 故选B。 13.小勇在医院进行血型鉴定,鉴定结果如图,由此判断小勇的血型为 A. A型 B. B型 C. O型 D. AB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上A、B凝集原不同,将血型分为O、A、B及AB血型. (2)各种血型: A型血红细胞上含A凝集原,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 B型血红细胞上含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 O型血红细胞上则没有A、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及抗B凝集素; AB型血红细胞上含A、B两种凝集原,血清中则不含抗A及抗B凝集素。 (3)A凝集原和抗A凝集素、B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互相反应,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利用标准的抗A、抗B凝集素或标准的A、B凝集原可进行血型鉴定。 【详解】凝集反应是指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和它相对抗的凝集素相遇时,引起红细胞聚集成团的现象。根据题意,A载玻片上的红细胞都不发生凝集现象,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只发生在B型血清内,则该人的血型为B型。 故选B。 14.某实验田中,一株二倍体西瓜的基因型为AABb,其周围还生长着其它基因型的西瓜,则这株西瓜的子代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不考虑突变)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杂交组合,可以根据杂交组合中的遗传图解进行解答,或者根据产生的配子进行判断,再根据选项进行合理的推测得出正确的答案。 【详解】由于二倍体西瓜的基因型是AABb,该个体产生的配子是AB、Ab,所以后代的基因型中肯定会出现A基因,后代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 故选D。 15.人体通过不同的感受器感受各种刺激,人体的感受器 A. 能感受外界环境的所有信息 B. 能将各种刺激转换为电信号 C. 可产生各种感觉 D. 都由神经末梢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到的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只有在完整的时候,反射才能完成。 【详解】A、感受器不能感受外界环境的所有信息,A错误; B、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并转换为电信号,进行传导,B正确; C、大脑皮层可产生各种感觉,不在人体的感受器产生感觉,C错误; D、人体的感受器不全由神经末梢构成,D错误。 故选B。 16.人体接种乙肝疫苗后,体内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A. 由T淋巴细胞产生 B. 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 可导致抗原细胞裂解 D. 可促进巨噬细胞吞噬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接种乙肝疫苗后,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详解】A、抗体是由一种B淋巴细胞(浆细胞)产生,A错误; B、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特异性结合,B错误; C、抗体不可导致抗原细胞裂解,效应T细胞可导致抗原细胞裂解,C错误; D、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巨噬细胞吞噬抗体-抗原复合物,D正确。 故选D。 17.图为人体早期胚胎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过程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戊表示细胞,a 、b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过程a是有丝分裂 B. 过程b是细胞分化 C. 丁与戊的遗传物质相同 D. 丙和戊的蛋白质组成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是有丝分裂过程,这会导致细胞数目改变,但不会改变细胞的种类;b是细胞分化过程,这会导致细胞种类改变,不会导致细胞数目改变。 【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过程a是有丝分裂,A正确; B、通过分析可知,过程b是细胞分化,B正确; C、丁与戊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和分化形成的,故丁与戊的遗传物质相同,C正确; 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丙和戊中的蛋白质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D。 18.某人长时间未饮水,此时他机体内环境发生的变化或调节过程是 A. 血浆渗透压降低 B. 抗利尿激素减少 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加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当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详解】A、长时间未饮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A错误; B、长时间未饮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减少,B错误;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C错误;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加强,D正确。 故选D。 19.冬泳爱好者跳入冰冷的水中,为维持体温,机体可能出现的调节活动是 A. 骨骼肌非自主颤栗 B. 汗腺分泌增加 C. 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皮肤血管舒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下,人体会对环境的刺激做出一系列的适应性反应。 【详解】A、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骨骼肌会不由自主的战栗,即骨骼肌在自主的收缩和舒张,目的是增加热量的产生,维持体温的恒定,故A符合题意; B、冬泳时,环境温度明显低于体温,人体为维持体温的恒定,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弱,故B不符合题意; C、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要增加,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体温的恒定和运动的需要,故C不符合题意; D、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流量,降低皮肤的温度,这样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有利于维持体温的恒定,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高动脉血压会引起降压反射。发生该反射时 A. 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频率降低 B. 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 C. 心跳加快 D. 外周血管舒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详解】A、动脉血压升高时,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频率增加,A错误; B、动脉血压升高时,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B错误; CD、发生降压反射时使心率减慢,心排血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血压下降,C错误,D正确; 故选D。 二、综合题 (一)微生物 21.存在于土壤中脂环酸芽孢杆菌需氧,耐热,生长温度35-70℃。橙汁生产过程中若感染脂环酸芽孢杆菌,会影响橙汁的品质,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优化橙汁生产的质量监控工艺,进行下述研究。 【实验一:脂环酸芽孢杆菌的筛选和鉴定】 实验步骤:①配制K氏培养基; ②取果园土壤,制备土壤稀释液; ③将土壤稀释液接种在K氏培养基平板上,培养后获得单菌落。 ④对获得的菌落进行筛选和鉴定。 (1)K氏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有酵母膏、蛋白胨和葡萄糖等,其中能提供生长因子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 (2)将分离得到的可疑菌株制成菌悬液,于80℃水浴中热处理10min,再取0.1mL热处理后的菌液涂布接种到K氏培养基平板上,45℃培养48h。此操作过程的目的是_____。 A.用80℃水浴杀死杂菌和芽孢 B.分离纯化目标菌株 C.用80℃水浴筛选出耐热菌株 D.给细菌补充新的营养物质 (3)用接种环将筛得的菌株插入到半固体培养基(琼脂含量3.5g/L)中(如图),45℃培养4-5天后进行观察,能够判断是脂环酸芽孢杆菌生长的试管是______。 【实验二:脂环酸芽孢杆菌控制方法的研究】 实验步骤: ①称取一定量的抑菌剂,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抑菌液。 ②将实验一得到的菌株原液稀释成一定浓度。 ③分别取不同浓度的抑菌液和菌株稀释液,加入到K氏培养液中形成菌悬液(三种液体均为等量)。培养一段时间后,将上述菌悬液分别接种到K氏培养基平板上。 (4)实验二中,对照组的设置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便于检测抑菌剂的抑菌效果,宜采用哪种接种方法?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酵母膏、蛋白胨 (2). BC (3). D (4). 等量的无菌水+等量的菌株稀释液 (5). 涂布法 因为通过计算涂布法培养得到的菌落,可以反映抑菌剂的抑菌效果 【解析】 【分析】 1.培养基的概念、种类及营养构成 (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3)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2、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骏业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详解】(1)K氏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有酵母膏、蛋白胨和葡萄糖等,其中能提供生长因子的成分是酵母膏、蛋白胨,而葡萄糖是为培养的微生物提供能量。 (2)80℃水浴条件下一般微生物不能存活,能存活的微生物都是耐受的了80℃高温,再取0.1mL热处理后的菌液涂布接种到K氏培养基平板上,45℃培养48h分离纯化耐热菌株,综上所述BC正确,AD错误。 故选BC。 (3)通过题干信息可知,脂环酸芽孢杆菌是需氧型微生物,故脂环酸芽孢杆菌生长的试管是D。 (4)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实验二中,对照组的设置应该是等量的无菌水+等量的菌株稀释液。 (5)因为通过计算涂布法培养得到的菌落,可以反映抑菌剂的抑菌效果,故为便于检测抑菌剂的抑菌效果,宜采用稀释涂布法。 【点睛】微生物实验室分离是一个热门考点,考生需将考点落脚到教材中的知识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人体的神经调节 22.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信息传递机制类似于神经突触),研究者将牛蛙的脑和脊髓损毁,随后剥离坐骨神经-腓肠肌制成离体标本,如图1所示。图2示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正在发生的信息传导,图中数字代表物质或结构。神经末梢外周的Ca2+ 内流是触发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 (1)实验中,研究者先将牛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目的是___________。 (2)为了保持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活性,须滴加一种成分类似于组织液的溶液。与神经细胞内液相比,该溶液中含量较高的电解质有___________。 A.Na+ B.K+ C.Cl- D.蛋白质 (3)下列装置中,能测到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质膜上膜电位的是________。 (4)图2中表示神经细胞质膜的是___________。(填图中编号) (5)用一定强度电流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结合题干信息和图1写出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生理活动的调控过程中,存在类似于图1结构的有________。 A.肾上腺素的分泌 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C.心肌收缩 D.视细胞将光转化为电信号 【答案】 (1). 解除脑和脊髓(中枢神经系统)对坐骨神经的控制 (2). AC (3). D (4). ⑥ (5). 兴奋传至神经末梢,其上膜电位发生变化,引起Ca2+流入细胞,触发ACh释放进入接头间隙,ACh与相邻肌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肌肉细胞膜Na+通道开放,膜电位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肌细胞收缩。 (6). AC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2、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导过程:轴突末端兴奋,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透性发生改变,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图2①突触后膜,②突触间隙,③特异性受体,④神经递质,⑤突触小泡,⑥突触前膜。 【详解】(1)先将牛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目的是解除脑和脊髓(中枢神经系统)对坐骨神经的控制。 (2)任氏液可以保持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活性,通过任氏液(成分)可知,滴加NaCl溶液即可,故选AC。 (3)AC、电压表指针同在神经细胞质膜一侧,不能测到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质膜上膜电位,AC错误; B、左侧给予刺激,可测得兴奋状态下神经细胞质膜上膜电位,B错误; D、电压表指针在神经细胞质膜内侧和外侧,可测得到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质膜上膜电位,D正确。 故选D。 (4)图2示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神经细胞质膜的是突触前膜,即⑥。 (5)用一定强度电流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过程:兴奋传至神经末梢,其上膜电位发生变化,引起Ca2+流入细胞,触发ACh释放进入接头间隙,ACh与相邻肌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肌肉细胞膜Na+通道开放,膜电位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肌细胞收缩。 (6)图示是坐骨神经-腓肠肌的组合,即神经细胞与其支配的肌肉。符合此类组合的是肾上腺素的分泌和心肌收缩,AC正确;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激素调节,B错误;视细胞将光转化为电信号是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导,D错误。故选A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的产生和传导途径,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 (三)内质网与蛋白质 23.内质网是由膜构成的封闭网状管道结构,如图显示了内质网腔内某种蛋白质的加工和转运。 (1)图1中过程①必定发生于______。 A.该蛋白质基因转录开始时 B.该蛋白质基因表达开始前 C.该蛋白质基因转录结束时 D.该蛋白质基因表达结束后 (2)图1中过程①的发生,可决定______。 A.蛋白质的肽键形成 B.蛋白质的胞吐 C.蛋白质的肽键数量 D.蛋白质的功能 (3)内质网中正确折叠的蛋白质才能被运输到高尔基体,其中一些蛋白质被加工成膜蛋白镶嵌或附着在质膜上。这些膜蛋白可______。 A.作为离子进出的通道 B.脱氨基氧化分解供能 C.识别“异己”物质 D.感受化学信号并传递 正确折叠的蛋白质在内质网腔内过度蓄积会增加内质网的负担。另一方面,当细胞受到某些环境因素干扰时,图1中的过程①会受阻,导致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大量聚集,不能进入高尔基体,此时细胞会启动应答程序,促进内质网正常功能的恢复,部分应答措施如图2。 (4)据题干信息和图2,下列对内质网的应答措施叙述正确的有______。 A.Bip蛋白与错误折叠蛋白质结合,释放出PERK蛋白,可缓解内质网负担 B.Bip蛋白对蛋白质加工所起的作用,体现了细胞的自我调节能力 C.Bip-PERK复合物存在时,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腔折叠和加工 D.当PERK蛋白以游离状态出现时,内质网不能产生含蛋白质的囊泡 (5)Bip蛋白与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结合后,会激活相应的信号转导途径,从而促进蛋白质的正确折叠,Bip蛋白的这种作用类似于反射弧中的______。由此推测,当内质网对环境干扰因素启动应答程序时,Bip蛋白的含量应______。 【答案】 (1). D (2). D (3). ACD (4). ABC (5). 感受器 (6). 增加 【解析】 【分析】 图1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是:氨基酸先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然后依次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高尔基体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囊泡包裹着蛋白质运输到细胞膜,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核糖体是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图2题干信息指出:当细胞受到某些环境因素干扰时,图1中的过程①会受阻,导致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大量聚集,不能进入高尔基体,细胞会启动应答程序,促进内质网正常功能的恢复。 【详解】(1)A、蛋白质基因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不在①内质网里,A错误; B、蛋白质基因表达指转录和翻译,基因表达开始前不在①内质网里,B错误; C、蛋白质基因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转录结束会进行翻译,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不在①内质网里,C错误; D、分泌蛋白质基因表达结束后,多肽进入①内质网进行加工修饰,D正确。 故选D。 (2)AC、蛋白质的肽键形成,肽键数量是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决定的,不在①内质网中,AC错误; B、蛋白质的胞吐是翻译的产物大分子的多肽决定,不在①内质网中,C错误, D、内质网的功能就是对翻译的多肽加工修饰,故蛋白质的功能,可在①内质网中决定,D正确。 故选D。 (3)A、膜蛋白可作为离子进出的通道,A正确; B、胞内蛋白可催化脱氨基氧化分解供能,膜蛋白不可以,B错误; C、膜蛋白可作为识别“异己”物质,C正确; D、膜蛋白可作为感受化学信号并传递,D正确。 故选ACD。 (4)A、据题干信息和图2,Bip蛋白与错误折叠蛋白质结合,释放出PERK蛋白,PERK蛋白抑制多肽链进入内质网,可缓解内质网负担,A正确; B、据题干信息和图2,Bip蛋白可使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恢复到正常折叠的蛋白质,体现了细胞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 C、据题干信息和图2,Bip-PERK复合物存在时,PERK蛋白不能抑制多肽链进入内质网,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腔折叠和加工,C正确; D、据题干信息和图2,不能得出当PERK蛋白以游离状态出现时,内质网不能产生含蛋白质的囊泡的结论,D错误。 故选ABC。 (5)Bip蛋白与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结合后,会激活相应的信号转导途径,从而促进蛋白质的正确折叠,Bip蛋白的这种作用类似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外界给与适宜的刺激,感受器产生兴奋进行传递。由此推测,当内质网对环境干扰因素启动应答程序时,Bip蛋白的含量应增加。 【点睛】对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修饰和分泌过程的综合理解应用,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四)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 24.亨廷顿舞蹈病(H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患者一般在中年发病,出现运动、认知和精神方面的症状。研究发现,HD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与此相关的IT15基因中CAG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且CAG异常扩增越多,发病年龄越早,临床症状越重。 小勇(Ⅲ-13),18岁,因异常步态、行走中易跌倒就诊。医生怀疑他患有HD,用PCR扩增技术检测其IT15基因,结果发现含有2种不同长度的IT15基因,而健康者只有一种长度的IT15基因,从而确诊他为HD患者。通过询问家族史,绘制了小勇家系的系谱图如下。 (1)据以上信息判断,HD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IT15基因中CAG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引起___________。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数目变异 D.染色体结构重复 (3)小勇基因检测所取的细胞来自血液。如果选用下列细胞,可能检测结果不同的是________。 A.精原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精子 (4)小勇表哥(Ⅲ-11)26岁,基因检测判断其为HD患者,但目前尚未有HD症状。Ⅲ-11发病较小勇晚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A.IT15基因中CAG重复序列多 B.IT15基因中CAG重复序列少 C.Ⅲ-11的父亲正常 D.Ⅲ-11是杂合子 (5)如Ⅲ-10已怀孕,是否需要进行羊水检查,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6)近年来,HD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下列可作为HD治疗策略的是________。 A.诱导HD致病蛋白在细胞内特异性降解 B.杀死神经系统病变细胞 C.干扰异常IT15基因mRNA的翻译 D.基因治疗改变异常IT15基因 【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 A (3). CD (4). B (5). 需要 Ⅲ-11为杂合子,胎儿有1/2的概率患病,所以需要进行羊水检查确定胎儿的基因型。 (6). ACD 【解析】 【分析】 图示分析,小勇家族三代每一代都有HD患者,且无性别之分,从而推断HD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详解】(1)通过分析可知,HD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IT15基因中CAG重复序列即DNA分子中碱基对增添,引起基因结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A、精原细胞相对与体细胞,含有小勇的所有遗传物质,能检查出IT15基因,A错误; B、初级精母细胞经过MI前的间期DNA复制,含有小勇的所有遗传物质,能检查出IT15基因,B错误, C、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只有体细胞的一半,不一定含有IT15基因,C正确; D、精子遗传物质只有体细胞的一半,不一定含有IT15基因,D正确。 故选CD。 (4)研究发现,HD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与此相关的IT15基因中CAG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且CAG异常扩增越多,发病年龄越早,临床症状越重,故小勇表哥(Ⅲ-11)26岁,基因检测判断其为HD患者,但目前尚未有HD症状。Ⅲ-11发病较小勇晚的原因可能是IT15基因中CAG重复序列少,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如Ⅲ-10已怀孕,需要进行羊水检查,因为Ⅲ-11为杂合子,胎儿有1/2的概率患病,所以需要进行羊水检查确定胎儿的基因型。 (6)近年来,HD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下列可作为HD治疗策略的是:诱导HD致病蛋白在细胞内特异性降解;干扰异常IT15基因mRNA的翻译;基因治疗改变异常IT15基因,ACD正确,B错误。 故选ACD。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掌握几种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和题干信息,准确判断HD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结合题干信息分析作答,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五)瘦素与血脂代谢 25.瘦素(Lepti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能抑制食欲、增加能量代谢、抑制脂肪合成从而减少脂肪积累。当健康者外周脂肪增多时,瘦素分泌增多并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如图所示的途径参与血脂代谢的调节。 (1)瘦素通过________进行运输,作用于下丘脑中的靶细胞。 (2)激素X是___________,其促进了脂肪细胞内的_________(过程①/过程②)。 研究发现,大多数肥胖者体内瘦素浓度高于正常人,其体重却没有降低,因此推测肥胖者体内存在着“瘦素抵抗”。下表是多名肥胖者血脂检测结果的数据统计。 瘦素 (ng/mL) 总胆固醇 (mmol/L) 甘油三酯 (mmol/L) 脂蛋白a (mmol/L) 脂蛋白b (mmol/L) 健康对照组 8.64 ± 4.09 3.61±0.61 1.53±0.37 1.90± 0.58 1.09 ± 0.28 肥胖组 12.74 ±4.80 5.91±0.87 3.39±0.54 3.07± 0.79 0.89±0.27 (3)根据表中数据及所学知识推测脂蛋白b最可能是___________。 A.CM B.VLDL C.LDL D.HDL (4)结合题图,推测肥胖者出现瘦素抵抗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 A.瘦素受体基因突变 B.下丘脑神经细胞上瘦素受体数量不足 C.瘦素进入下丘脑受阻 D.激素X促进脂肪细胞分泌瘦素 (5)研究发现,胰岛素会促进瘦素的分泌,而瘦素可以抑制胰岛素分泌,二者之间形成反馈调节机制。据题图阐述肥胖者发生瘦素抵抗后易引发2型糖尿病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血液 (2). 肾上腺素 (3). 过程① (4). D (5). ABC (6). 发生瘦素抵抗→下丘脑对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抑制作用减弱,使正常的“瘦素—胰岛素”反馈机制被破坏→胰岛素浓度升高,出现胰岛素抵抗,诱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还会进一步加剧瘦素抵抗。 【解析】 【分析】 1、激素调节的特点有: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2、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 3.乳糜微粒(CM) 是最大的脂蛋白,主要功能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正常空腹12h后不应该有CM。 4.高密度脂蛋白(HDL) 是血清中颗粒密度最大的一组脂蛋白,亦称为a1脂蛋白,比较富含磷脂质,在血清中的含量约为300mg/dl。HDL的代谢是相当复杂的,它涉及许多代谢通路。肝脏是合成分泌HDL的主要部位,其次是小肠。其蛋白质部分, A-Ⅰ约为75%, A-Ⅱ约为20%。主要作用是将肝脏以外组织中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分解代谢。HDL被认为是抗动脉粥样硬化因子。 HDL主要由肝和小肠合成。肝合成的新生HDL以磷脂和ApoAⅠ为主。在LCAT作用下,游离胆固醇变成胆固醇酯,脂蛋白则变成成熟球形HDL3,再经LPL作用转变成HDL2。 5.低密度脂蛋白(LDL) 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主要作用是将胆固醇运送到外周血液。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被认为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子。 参考值 ≤3.12mmol/L 6.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意义同LDL。 【详解】(1)瘦素是一种激素通过体液(血液)进行运输,作用于下丘脑中的靶细胞。 (2)激素X是由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其促进了脂肪细胞内的甘油三脂的水解即过程①,甘油脂肪酸转化为糖类,而补充血糖浓度。 (3)由于高密度脂蛋白低,吸收外周组织中多余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的量减少,胆固醇在血液中积累多,总胆固醇含量高。故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脂蛋白b低于健康人,由此推断脂蛋白b是HDL,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结合题图信息分析,推测肥胖者出现瘦素抵抗的原因可能有:瘦素受体基因突变;下丘脑神经细胞上瘦素受体数量不足;瘦素进入下丘脑受阻,故选ABC。 (5)据题图阐述肥胖者发生瘦素抵抗后易引发2型糖尿病的原因:发生瘦素抵抗→下丘脑对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抑制作用减弱,使正常的“瘦素—胰岛素”反馈机制被破坏→胰岛素浓度升高,出现胰岛素抵抗,诱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还会进一步加剧瘦素抵抗。 【点睛】本题以瘦素为题材,考查了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能够充分摄取题干中有效信息并对题图正确分析和总结是解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