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长沙市一中2020届高三月考试卷(一) 生物 一、选择题 1.关于细胞内的元素和化合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淀粉和脂肪的元素组成相同,水解的终产物均是二氧化碳和水 B. 核糖核苷酸中含有氧元素,脱氧核糖中不含氧元素 C. 含有核酸的细胞器一定含有蛋白质,但含有蛋白质的细胞器不一定含有核酸 D. 碳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在人体活细胞中的含量最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包括C、H、O、N等20多种,基本元素是C、H、O、N,最基本的元素是C;不同生物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含量差异很大。 2、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分布,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 【详解】A、二氧化碳和水是淀粉和脂肪的彻底氧化分解的产物,不是彻底水解的产物,A错误; B、糖的元素组成为碳、氢、氧,脱氧核糖也含氧,B错误; C、含有核酸的细胞器一定含有蛋白质,如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含有蛋白质,但含有蛋白质的细胞器不一定含有核酸,如溶酶体、液泡,C正确; D、由于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为H2O,所以细胞中O元素含量最多,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如图中a、b、c、d为细胞器,3H标记的亮氨酸参与图示过程合成3H-X.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示中,膜面积会发生变化的细胞器有a、b、d B. 3H一X分泌到细胞外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C. 图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2种 D. c含有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运至细胞膜,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2.该图是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a是核糖体,b是内质网,c是线粒体,d是高尔基体。 【详解】A、图示过程表示的是分泌蛋白的合成以及分泌,过程中会发生膜面积的变化的细胞器是b内质网、d高尔基体,a是核糖体,没有膜结构,A错误; B、由图可知,为分泌蛋白,其分泌到细胞外为胞吐,是借助膜的流动性完成的,B正确; C、a为核糖体,含有RNA,c为线粒体,含有DNA和RNA,a和c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C正确; D、c为线粒体,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中含有有氧呼吸酶,D正确。 故选A。 【点睛】该题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学生掌握细胞中各细胞器的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 3.某细胞对氨基酸钠离子、葡萄糖和氧气的吸收方式的比较结果如图所示,四种物质在细胞膜内外的浓度情况未标出。已知细胞膜上的“●、◆”为载体蛋白,氨基酸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该细胞。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同一载体蛋白运输的物质可能不止一种 B.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与进入该细胞的方式相同 C. 氧气进入该细胞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 D. 氨基酸可逆浓度进入该细胞且要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氨基酸和钠离子共用同一载体进入细胞,葡萄糖进入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所以其进入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氧气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所以其进入该细胞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 【详解】A、由分析内容可知,氨基酸和钠离子共用同一载体进入细胞,A正确; B、葡萄糖进入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所以其进入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协助扩散,B错误; C、氧气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所以其进入该细胞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C正确; D、氨基酸可逆浓度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该细胞,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B。 4.下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淀粉和淀粉酶探究酶活性影响因素时绘制的实验结果图(实验中用盐酸创设酸性条件,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中温度、淀粉用量、淀粉酶的浓度等为无关变量 B. pH值为1时淀粉酶可能已经失活,淀粉发生分解是盐酸起催化作用 C. pH值为3和9时淀粉剩余量相同,说明两种条件下淀粉酶活性相同 D. 实验中用适量的H2O和H2O酶代替淀粉和淀粉酶作实验材料更为科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示实验结果可知,横坐标为不同的pH,纵坐标为淀粉剩余量,故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的不同,因变量是lh后淀粉剩余量。根据柱形图结果可以判断,α-淀粉酶的最适PH在7 左右,并且在酸性条件下,淀粉的分解量增加。 【详解】分析柱形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1h后淀粉剩余量,温度、淀粉用量、淀粉酶的浓度等为无关变量,A正确;pH为1时有淀粉水解,这是盐酸催化淀粉水解的结果,过酸条件下酶将失活,B正确; 分析柱形图可知,pH为3条件下和pH为9条件下淀粉剩余量基本相等,而由于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pH为3条件下的酶活性小于pH为9条件,C错误;实验中用适量的H2O2和H2O2酶代替淀粉和淀粉酶作实验材料更为科学,这样就可以避免盐酸对底物的水解影响,D正确。 【点睛】本题以柱形图为载体,考查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柱形图确定淀粉酶的最适PH的范围,根据题干中“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判断B选项,难度适中。 5.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内的酶和ATP均为多聚体 B. 酶和ATP的合成过程均需要能量 C. 酶与ATP均要在细胞器中合成 D. 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均需要酶和ATP参与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内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ATP是细胞内直接的能源物质,细胞主要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合成ATP。 【详解】A、细胞内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故酶为多聚体,而ATP不是多聚体,A错误; B、酶的合成需要消耗ATP,ATP合成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光能或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正确; C、ATP可以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合成,也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而RNA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C错误; D、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联系,故放能反应不需要ATP参与,有些生化反应不需要酶参与,如水的光解,D错误。 6.细胞呼吸的呼吸熵为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与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的比值。现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液,培养条件适宜。据此做出的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若测得酵母菌呼吸熵为1,则混合液中的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B. 若测得酵母菌呼吸熵大于1,则混合液中的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C. 根据放出的气体是否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无法确定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D. 若测得CO2产生量为15mol,酒精的产生量为6mol,可推测有2/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4)有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H2O+6H2O+6C2O+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C2H5OH+2C2O+少量能量。 【详解】A、若测得酵母菌呼吸熵为1,说明酵母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体积相等,可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若测得酵母菌呼吸熵大于1,说明酵母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消耗的氧气体积,则混合液中的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正确; C、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由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不能根据放出的气体是否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确定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正确; D、根据有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H2O+6H2O+6C2O+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C2H5OH+2C2O+少量能量,当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量是6mol时,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量为6mol,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是3mol,细胞呼吸中CO2总产生量为15mol,说明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为9mol,根据有氧呼吸方程式可知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1.5mol,可推测有1.5÷(1.5+3)=1/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D。 7.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呼吸必须在酶的催化下进行 B. 人体成熟红细胞也进行呼吸作用 C. 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 D. 叶肉细胞在光照下产生的ATP只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叶肉细胞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ATP既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也可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光反应产生的ATP可用于暗反应。 【详解】A、细胞呼吸需要酶的催化,因此必须在酶的催化下进行,A正确; 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不含线粒体和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但能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 C、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 D、叶肉细胞在光照下既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ATP,又可通过细胞呼吸产生ATP,其中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可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可用于除去暗反应以外的耗能反应,D错误。 故选D。 8.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通CO2和O2传感器的100mL锥形瓶中,加入40mL活化酵母菌和60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液中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下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t1→t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 B. 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快 C. 若降低10℃培养,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 D. 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了细胞呼吸的类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的细胞呼吸的知识点解决相应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详解】在t1~t2时刻,单位时间内氧气的减少速率越来越慢,说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A正确;t3时刻,培养液中氧气的含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酵母菌基本不再进行有氧呼吸,此时主要进行无氧呼吸,t1和t3产生CO2的速率相同,所以单位时间内产生相同量的CO2,所以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因此t3时,溶液中消耗葡萄糖的速率比t1时快,B正确;图示所给温度是最适温度,此时酶的活性最高,反应速率最快,因此若降低温度,氧气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时所需要的时间会变长,C错误;据图可知,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会产生酒精,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后变成灰绿色,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曲线图的能力,需要根据曲线的斜率来判断细胞有氧呼吸的速率大小,要注意题目关键词“最适温度”,因此温度高于或低于此温度,细胞呼吸速率会减慢。 9.下图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水稻在收获时节,叶片中色素含量是(甲+乙)<(丙+丁) B. 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研磨更充分 C. 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乙色素的溶解度最大 D. 四种色素中,丙和丁主要吸收红光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由于胡萝卜素的溶解度最大,因此胡萝卜素扩散的最快,因此图中丁表示胡萝卜素、丙即为叶黄素、乙表示叶绿素a、甲表示叶绿素b。其中叶绿素a和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提取色素使用的试剂是无水乙醇,原因是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分离色素的原理是根据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快,而色素带的宽窄取决于色素的含量。 【详解】A、根据扩散距离可知,甲乙丙丁分别为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水稻成熟时,叶片为黄色,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高于叶绿素,A正确; B、碳酸钙作用是保护叶绿素,B错误; C、乙色素含量高,丁溶解度最大,C错误; D、丙丁主要吸收蓝紫光,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以及色素的吸收光谱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10.历经一个多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B. 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C. 恩格尔曼的实验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D. 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中,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自于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A、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A正确; B、萨克斯的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光照,因此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恩格尔曼的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不能定量分析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C错误; D、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 来自水,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了解各位科学家的基本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1.如图是夏季连续两昼夜内,某野外植物CO2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曲线图。S1~S5表示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B点和I点,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同 B. 图中DE段不是直线的原因是夜间温度不稳定,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 C. 如果S1+S3+S5>S2+S4,表明该植物在这两昼夜内有机物的积累量为负值 D. 图中S2明显小于S4,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外界因素最可能是CO2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B和Ⅰ点植物既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为光补偿点,A正确; B、图中DE段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不是直线的原因是夜间温度不稳定,温度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B正确; C、S1+S3+S5为无光时呼吸的消耗量,S2+S4为有光时净光合量,若前者大于后者,则有机物积累量为负,C正确; D、图中S2明显小于S4,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外界因素最可能是光照强度不同,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12.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同化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流经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 净光合速率为零时,蓝藻细胞产生ATP的场所主要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C. 光反应产生的ATP是暗反应中将CO2合成糖类的能源物质 D. 用H218O培养小球藻,一段时间后可在其产生的糖类和氧气中检测到18O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 B、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B错误; C、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是碳反应中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的能源物质,C正确; D、用H218O培养小球藻,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进行水的光解形成氧气和[H],则最先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产物是氧气。氧气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CO2中可检测到被标记的O,再通过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转移到糖类等有机物中,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13.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探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昼夜不停地光照,在3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 停止光照后,C5的含量短时间内会上升 C. 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2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D. 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10℃时的2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表:“光照”条件下,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CO2吸收量”是植物从外界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可表示积累有机物(葡萄糖)的量;“黑暗”条件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植物释放CO2的量,表示消耗有机物(葡萄糖)的量。 【详解】A、表中光照下吸收CO2表示净光合速率,黑暗中释放CO2为呼吸速率,35℃时净光合大于零,则昼夜不停光照条件下,35℃时植物可以正常生长,A错误: B、停止光照,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C3的还原减弱,但短时间二氧化碳固定形成C3的速率不变,所以C5减少,B错误; C、一昼夜有机物积累量=净光合速率×光照时间一黑暗的时间×呼吸消耗,经计算2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C正确; D、每天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为(3.5×12-3.0×12)=6,温度在1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为(1.75×12-0.75×12)=12,所以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1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30℃时的2倍,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分析图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重点和难点,平时应该加强学生辨别比较和推理能力。 14.如图甲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 DNA 含量变化的关系,图乙表示处于细胞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 AB 段形成的原因是 DNA 复制 B. 图甲中 BC 段始终有染色单体的存在 C. 图乙中细胞处于图甲中 BC 段 D. 图乙中细胞含 8 条染色体、8 个 DNA 分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甲中AB段进行DNA分子的复制,所以DNA含量加倍,A正确;图甲中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B错误;图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于甲图中的DE段,C错误;图乙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不含染色单体,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纵坐标的含义,确定该曲线不仅可以表示有丝分裂,还可以表示减数分裂。 15.下列与生物学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可用洋葱鏻片叶的内表皮细胞进行质壁分离的观察 B. 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C. 可用口腔上皮细胞来观察线粒体 D. 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体积小于伸长区细胞其相对表面积也小于伸长区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线粒体观察的材料不能用有色的,这样容易影响实验结果。 2、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大液泡,能发生明显的质壁分离。 3、台盼蓝能给死的细胞染色。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不能被台盼蓝染色。 【详解】A、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虽然无色,但可在外界溶液中添加红墨水或其他颜色协助观察细胞,A正确; B、用台盼蓝鉴定细胞死活,被染色的细胞是死细胞,因为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对台盼蓝的选择透过性,能进去而被染成蓝色,如果细胞膜结构不完整台盼蓝也能进去,故也能判断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B正确; C、口腔上皮细胞没有颜色,含有线粒体,可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观察线粒体结构,C正确; D、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等实验,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材、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 16.下列关于细胞增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染色体数量加倍 B. 动物细胞的中心粒在前期倍增成为两组 C.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可以观察到赤道板逐渐形成 D.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数目。 【详解】A、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但染色体数量不变,A错误; B、动物细胞的中心粒在间期复制后倍增成为两组,B错误; C、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C错误; D、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部出现细胞膜内陷,把细胞质缢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所以与细胞膜流动性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D。 17.如图表示人体红细胞成熟经历的几个过程及各个阶段细胞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造血干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均具有细胞周期 B. 网织红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白血病 C. 过程③在脱去细胞核的同时还排出核糖体等细胞器 D. 成熟红细胞的凋亡由基因控制,其凋亡基因在④之前已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人体成熟红细胞的形成过程,过程①②③④均为细胞分化过程,原红细胞开始合成血红蛋白,幼红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幼红细胞脱去细胞核形成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合成蛋白质最旺盛,说明网织红细胞仍含有核糖体,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在合成蛋白质。 【详解】A、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网织红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A错误; B、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可导致白血病,网织红细胞无细胞核,不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B错误; C、据图分析可知,过程③在脱去细胞核后,形成的网织红细胞,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说明过程③没有排出核糖体等细胞器,C错误; D、成熟红细胞的凋亡由基因控制,其凋亡基因在④之前已表达,D正确。 故选D。 18.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人体内可同时发生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现象 B. 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中都有新蛋白质的合成 C. 衰老细胞内染色质的收缩会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 D.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会导致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属于生命的正常现象,可以在人体内同时发生,A正确;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凋亡过程中都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都有新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衰老细胞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C正确;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会导致正常细胞发生癌变,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衰老、细胞癌变、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 19.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在自由放养处在遗传平衡的马群中,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正常情况下,每匹母马一次只生产一匹小马。在不考虑基因突变情况下,下列不同实验结果中能判断出显隐性状的是 A. 若选择1对栗色马个体交配,所生一匹小马表现为栗色 B 若选择多对栗色马与白色马杂交,子代白色小马明显多于栗色小马 C. 若随机选出一匹栗色公马和六匹白色马分别交配生六匹小马有三匹栗色和三匹白色 D. 自由放养的此马群随机交配一代,若子代栗色小马明显多于白色小马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于马的栗色与白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设为A、a)控制,所以遵循基因分离规律。要区分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可以让生物杂交,有两种情况可以作出判断,若是两个相同性状的生物个体杂交后代中有另一个新的相对性状出现,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是不同性状的生物个体杂交,后代中只出现一种性状,则此性状为显性性状。如果是多对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数量多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详解】A、若选择1对栗色马个体交配,所生一匹小马表现为栗色,所选数量太少,不能判断显隐性,A错误; B、若选择多对栗色马与白马杂交,若子代白色小马明显多于栗色小马,则白色为显性,栗色为隐性,B正确; C、若随机选出一匹栗色公马和六匹白色母马分别交配,所生六匹小马有三匹栗色和三匹白色,由于子代数量太少,具有偶然性,无法判断显隐性,C错误; D、自由放养的此马群随机交配一代,若子代栗色小马明显多于白色小马,可以推测亲代的栗色小马可能多于白色小马,但不能判断显隐性,D错误。 故选B。 20.已知喷瓜的性别由三个复等位基因A1、A2、A3决定,A1为雄性,A2为两性,A3为雌性。并且A1对A2、A3为显性,A2对A3为显性。则在喷瓜中决定性别的基因型数目和纯合子数目分别为 A. 6、3 B. 6、2 C. 5、3 D. 5、2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雄性的基因型为:A1 A2、A1 A3,两性喷瓜的基因型为:A2 A2,A2 A3,雌性的基因型为:A3 A3。 【详解】由于只有雄性喷瓜有A1,故不存在A1 A1,喷瓜关于性别的基因型只有5种,即A1 A2、A1 A3,A2 A2,A2 A3,A3 A3。其中纯合子只有A2 A2,A3 A3。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21.某种牛基因型为AA的个体是红褐色,aa个体是红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雄牛是红褐色,雌牛为红色。现有一头红褐色母牛生了两头红色小牛,这两头小牛的性别是 A. 全为雄牛 B. 全为雌牛 C. 一雌一雄 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的个体是红褐色,aa个体是红色,说明牛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红褐色母牛的基因型为AA,其后代基因组成中必有A基因,据此答题。 【详解】由于一头红褐色母牛AA生了两头红色小牛,所以两头红色小牛的细胞中都含有A基因;又aa个体是红色,Aa的雌牛也为红色,所以两头红色小牛的基因型都为Aa,因而都是雌牛。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同学的实验模拟了配子的随机结合 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C. 甲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 甲、乙多次重复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1/2和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I、Ⅱ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D和d,说明甲同学模拟的是基因分离规律实验;Ⅲ、Ⅳ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说明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实验。 【详解】A、Ⅲ桶中的遗传因子是A、a,而Ⅳ桶的遗传因子是B、b,两者属于非等位基因,所以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A错误; B、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生物的雌雄配子数量不一定相同,一般雄性多于雌性,所以I、Ⅱ小桶内小球的总数不一定要相等,B错误; C、甲同学实验模拟了遗传因子(D、d)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C错误; D、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其中Dd概率约为,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其中AB组合的概率约×=,D正确。 故选D。 23.某高等动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A对a、B对b为完全显性,其中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纯合的黑色和黄色亲本杂交,F1为白色,F1随机交配获得F2。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若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B. 自然界中,该高等动物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共有5种,黑色和黄色个体的基因型各有2种 C. F2中黑色与黄色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共4种,其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2种 D. 若检测F2中的黑色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其与白色纯合子杂交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黑色的基因型为A_bb,黄色的基因型为aaB_,白色的基因型为A_B_、aabb。纯合的黑色AAbb和黄色aaBB亲本杂交,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若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子一代随机交配此产生的后代为A_B_:A_bb:aaB_:aabb=9:3:3:1,即性状分离比为黑色:黄色:白色=3:3:10。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若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黑色:黄色:白色=3:3:10,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白色的基因型为A_B_、aabb,因此白色的基因型有4+1=5种;黑色的基因型为A_bb,有2种;黄色的基因型为aaB_,也有2种,B正确;子二代中黑色的基因型为AAbb、Aabb,黄色的基因型为aaBB、aaBb,后代基因型有2×2=4种,白色的基因型有AaBb、aabb2种,C正确;若检测F2中的黑色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其与白色纯合子aabb杂交,而白色纯合子还有AABB,D错误。 24.日前,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陈剑峰研究组最新研究成果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主要作用及其机制做出了全新陈述。该发现让人们对发热的作用和退热药的使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人生病持续高热发烧属于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 B. 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 C. 若持续高烧在39℃,则此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D. 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2、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3、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A、温度可影响细胞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人生病持续高热发烧可导致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A正确; B、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调节体温作用,B正确; C、若持续高烧在39℃,则此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若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升高,C正确; D、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主要针对体内的抗原,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防卫功能,D错误。 故选D。 25.如图甲表示突触,图乙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图a处能完成”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 B. 甲图中的a兴奋时一定会使b产生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 C. 乙图处于②状态时的K+内流不需要消耗ATP D. 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钠液体环境中,乙图膜电位会低于40mV 【答案】D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详解】A、兴奋传导到a处,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b,将兴奋传递给下一神经元,所以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 B、由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不一定会使b产生图乙所示的变化,形成动作电位,B错误; C、乙图处于②状态为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造成的,C错误; D、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大量内流的结果,所以若将该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则③的位置将会向下移,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的原因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相关内容。解题关键在于理解神经递质的作用机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 26.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喷洒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疏花疏果 ②燕麦胚芽鞘中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 ③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④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⑤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都能体现植物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详解】①生长素在发挥作用时具有两重性,喷洒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疏花疏果,①正确; ②燕麦胚芽鞘中的生长素的横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但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②错误; ③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③正确; ④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④正确; ⑤根的向地生长能体现植物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生长只体现了促进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⑤错误。 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7.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库的改变但未必会改变基因频率 B. 1:1的性别比例最利于种群的数量增长 C. 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垂直分布的最终决定性环境因素都是光照 D. 火山喷发后的演替一般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了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改变,A错误; B、不同的种群中性别比是不同的,由于长期的进化、自然选择,有些种群的性别比不是1:1,如生殖季节的象海豹,雌性多于雄性,所以1:1的性别比不一定最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B错误; C、植物垂直结构的影响因素是光照,植物又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故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垂直分布的最终决定性因素都是光照,C正确; D、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山喷发后的演替一般属于初生演替,D错误。 故选C。 28.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出生或死亡数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由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 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 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 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甲分析,随着载畜量的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合理的载畜量为A-C点。 据图乙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因此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 【详解】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低于不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A正确; B、从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A-C点),使得生产者的净生产者多于不放牧的草原,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B正确; C、从图乙可知,F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错误; D、从图乙可知,F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值(K值),D正确。 故选C。 29.在我国红树林广泛分布于福建、广东沿海的潮间带,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又是潮间带多种贝类、鱼类的栖息繁衍地,也是多种水鸟营巢繁殖的处所。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其面积日益缩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潮间带中的贝类、鱼类水鸟组成食物链,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 B. 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红树林中物种多样性,有利于增强红树林的稳定性 C. 以红树林为主体及其伴生的动物和其他植物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 D. 红树林能防风消浪、固岸护堤、净化海水体现了红树林的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 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2、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详解】A、食物链必须包含生产者,潮间带中的贝类、鱼类、水鸟均为消费者,不能构成食物链,A错误; B、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使红树林生态系统遭受破坏,B错误; C、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的总称,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红树林为主体及其伴生的动物和其他植物、微生物等共同组成生物群落,C错误; D、红树林能防风消浪、固岸护堤、净化海水体现了红树林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D。 30.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选项 信息类型 来源 作用对象 举例 A 植物激素 特定的器官 靶细胞 生长素 B 淋巴因子 T细胞 B细胞 溶菌酶 C 物理信息 某生物 同种生物 蜜蜂圆圈舞 D 神经递质 神经元 神经元、肌细胞等 肾上腺素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淋巴因子是由T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详解】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A错误; B、溶菌酶不是淋巴因子,B错误; C、蜜蜂的圆圈舞属于行为信息,C错误; D、肾上腺素也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由神经元产生,可作用于神经元和肌细胞等,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1.I.洋葱是生物学实验的常用材料之一,现有已经培养一段时间后的洋葱,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应取根尖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分为G1期、S期和G2)和分裂期(M期)(注G期是DNA合成前期,为S期做准备;S期是DNA合成期:G2期是DNA合成后期,为M期做准备)回答下面有关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的问题。 (1)培养中细胞数目的变化和培养时间关系如图1.据图读出该细胞完成一个细胞周期(T)需要___小时。 (2)从图1的A点取出6000个细胞,测定每个细胞的DNA含量,结果如图2。图2的B、C、D中表示处于G1期的是__,处于C组的细胞正在发生的重要生理过程是___。 (3)若取样6000个细胞中,处于M期细胞的数目是300,则处于G2期的细胞数是_____个 (4)图2中D时期的细胞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为_____个。 【答案】 (1). 2mm~3mm (2). 该部位是分生区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无其他颜色干扰 (3). 20 (4). B (5). DNA复制 (6). 1200 (7). 1或2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是指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经过一个细胞周期后细胞的数量加倍。所以可根据细胞数量加倍的时间段判断细胞周期的时间。细胞周期分为间期和分裂期,间期DNA复制后DNA数量加倍,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数加倍。 【详解】I.根尖2~3mm处为分生区,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且无颜色干扰。 Ⅱ.(1)从图1中可以看到A点的细胞数为100个单位,当细胞数为200个单位时的时间与A点的时间差为20小时,所以完成一个细胞周期需要的时间为20小时。 (2)在一个细胞周期中,G1是合成前期,DNA含量最少;S期是DNA的复制期,其含量逐渐增加;G2期(合成期),M期(分裂期)由于在S期之后,它们的DNA含量是G1期的2倍。图2中,D的DNA含量是B的2倍,C的DNA含量在D、B之间。因此,处于G1期的是B,处于S期的是C,即C组的细胞正在发生的重要生理过程是DNA复制。 (3)从图2中可以读出G1期的细胞数(B)3000个,G2期和M期的细胞数之和=1500个,已知细胞总数6000个,M期的细胞数为300个,所以,G2期的细胞数=1500-300=1200个。 (4)D包含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故每条染色体上DNA数为1或2个。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的过程、细胞周期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能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从中找出规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并能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推理。 32.图1表示光合作用的部分代谢过程,图中A、B、M、N表示某种物质。图2表示在25℃环境中,光照强度对甲乙两种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1中可知类囊体腔中的H+通过_____方式进入叶绿体基质,当H+通过B时可以催化_____合成,因此结构B除了用作运输H+的载体外,同时还具有_____(某种酶)活性。 (2)据图2可知,在25℃环境中,植物甲、乙的光补偿点(A)相等,那么将其移40℃环境中培养后,能否判断这两种植物的光补偿点的关系?_____。在光照强度为D时,两种植物细胞间CO2浓度均远低于空气中CO2浓度,其原因是____。 (3)叶绿素b/叶绿素a的值可作为植物光能利用率的判断指标,经研究发现,高温可降低植物的叶绿素b/叶绿素a的值,可通过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验证该结论,预期结果是____ 。 【答案】 (1). 协助扩散 (2). ATP (3). ATP合成酶 (4). 不能 (5). 植物光合作用较强,消耗细胞间二氧化碳的速率较快 (6). 高温组的滤纸条上黄绿色的色素带宽度与蓝绿色的色素带宽度的比值小丁对照组的 【解析】 【分析】 光补偿点是指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光照强度,由于不同温度下酶的活性不同,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也不同,所以不能判断不同温度下光补偿点的大小关系。在光合色素分离实验中,滤纸条上色素带的宽度代表色素的含量。 【详解】(1)H+在类囊体腔中合成,运输到叶绿体基质是顺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H+参与暗反应,在ATP合成酶的作用下催化ATP的合成,因此B是ATP合成酶。 (2)据图2可知,在25℃环境中,植物甲、乙的光补偿点(A)相等,那么将其移入40℃环境中培养后,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不能判断这两种植物的光补偿点的关系。在光照强度为D时,两种植物细胞间CO2浓度均远低于空气中CO2浓度,其原因是植物光合作用较强,消耗细胞间二氧化碳的速率较快。 (3)叶绿素b/叶绿素的值可作为植物光能利用率的判断指标,经研究发现,高温可降低植物的叶绿素/叶绿素a的值,由于色素含量不同在滤纸条上形成的色素带宽度不同,所以预期结果是高温组的滤纸条上黄绿色的色素带宽度与蓝绿色的色素带宽度的比值小于对照的。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的相关问题,旨在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33.某雌雄同株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基因(A和a,B和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的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B基因是修饰基因,淡化颜色的深度(BB和Bb的效应不同),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1)为探究两对基因(A和a,B和b)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研究小组选用AaBb粉色植株自交进行探究。 ①实验假设: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三种类型,请你在下表中补充画出其他两种类型(用线段表示染色体.用黑点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点) 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方法:粉色植株自交 ③实验步骤: 第一步:粉色植株自交。 第二步:观察并统计子代植株的花色及其比例。 ④实验的可能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及相应结论: a.若子代植株的花色及比例为_____,说明两对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若子代植株的花色及比例为_____。说明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若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研究小组选择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红色植株进行杂交产生的子代植株的花全是粉色,则白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 【答案】 (1). (2). 粉色:红色:白色=6:3:7 (3). 粉色:红色:白色=2:1:1或粉色:白色=1:1 (4). AABB或aaBB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花的颜色由两对基因(A和a,B和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B基因为修饰基因,淡化颜色的深度(BB和Bb的效应不同),即粉色的基因型A_Bb,有2种;红色的基因型为A_bb,有2种;白色的基因型为A_BB或aa__,有5种。 【详解】(1)①根据题意可知,两对基因(A和a,B和b)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果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如图甲。如果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可能有2种情况:A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b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如答案中图乙;或者A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B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如答案中的图丙。 ④a:若在两对同源染色体(图甲)上,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子代为:AABB: AaBB: aaBB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1:2:4:2:1:2:1(白、白、白、粉、粉、白、红、红、白),所以粉色:红色:白色=(2+4):(1+2):(1+2+1+2+1)=6:3:7。 b:当AB在同一染色体、ab在同一染色体的时候(图乙)令AB为G、ab为g,AaBb自交即为Gg自交,结果为GG:Gg :gg=AABB: AaBb: aabb=1:2:1,其中白:粉=1:1。当Ab在同一染色体,aB在同一染色体的时候(图丙),令Ab为H, aB为h,AaBb自交即为Hh自交、结果为HH:Hh:hh=AAbb :AaBb: aaBB=1:2:1,其中粉色:红色:白色=2:1:1。 (2)纯合白色植株(AABB或aa__ __)和纯合红色植株(AAbb)作亲本杂交,子一代全部是粉色植株(A-Bb),则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和aaBBAAbb,即白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 【点睛】本题考查结合图表,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表中信息判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及基因型种类;能进行简单的探究实验,同时能根据结论反向推断现象,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34.激素调节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回答: (1)天气寒冷时下丘脑可分泌_____通过作用于垂体再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通常机体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甲状腺激素,以维持甲状腺激素的动态平衡原因是______ (2)有资料表明过量使用生长激素可降低胰岛B细胞的敏感度。请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要求写出具体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实验材料及用具:健康小鼠若干只、生长激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血糖含量检测仪、注射器等) ______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甲状腺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3). 第一步:将健康状态相同的小鼠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鼠注射过量的生长激素溶液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测定初始血糖浓度 第二步:给甲乙两组小鼠饲喂等量且大量的葡萄糖溶液 第三步:利用血糖检测仪在不同时间段检测两组小鼠血糖含量 预期结果:甲组小鼠血糖含量变化较小,乙组小鼠血糖浓度快速下降 【解析】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甲状腺激素调节机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详解】(1)天气寒冷时,冷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垂体,垂体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由于甲状腺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所以通常机体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甲状腺激素,以维持甲状腺激素的动态平衡。 (2)人体的垂体(器官A)分泌生长激素。据题意可知,实验需验证“过量使用生长激素可降低胰岛B细胞的敏感度”,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激素的含量,检测指标是血糖的含量。故实验步骤为: 第一步:将健康状态相同的小鼠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鼠注射过量的生长激素溶液,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测定初始血糖浓度; 第二步:给甲乙两组小鼠饲喂等量且大量的葡萄糖溶液。 第三步:利用血糖检测仪在不同时间段检测两组小鼠血糖含量。 预期结果:甲组小鼠血糖含量变化较小,乙组小鼠血糖浓度快速下降。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实验的设计,意在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35.泡菜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但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某兴趣小组准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查阅资料得到下图: (1)为保证泡菜发酵过程中的无氧环境在装坛发酵前后需要检泡菜坛_____,并对泡菜坛进行_____处理,在腌制过程中,坛中会出现溶液量增多现象主要原因是____。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对亚硝酸盐的测定可用 ____法,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进行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色化合物。 (3)据图可知腌菜时食盐的浓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出现得越早,且峰值较高,原因是___ 【答案】 (1). 有无裂纹和砂眼 (2). 用水密封坛口 (3). 外界溶液浓度高使蔬菜细胞渗透失水 (4). 比色 (5). 玫瑰红 (6). 食盐用量过低,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将蔬菜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业硝酸盐 【解析】 【分析】 1、泡菜制作的菌种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菌,因此发酵时应该保证无氧环境;乳酸菌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还原氢同时释放能量、合成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还原氢形成乳酸。 2、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的变化 ①发酵初期:以不抗酸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活动为主,同时还有一部分硝酸盐还原菌活动。该时期利用了氧气,产生了厌氧环境,乳酸菌才开始活动。此时乳酸菌和乳酸的量都比较少,而由于硝酸盐还原菌的活动,亚硝酸盐含量有所增加。 ②发酵中期:由于乳酸菌产生了大量乳酸,其他细菌活动受到抑制,只有乳酸菌活动增强。此时期乳酸菌数量达到最高峰,乳酸的量继续积累。由于硝酸盐还原菌受抑制,同时形成的亚硝酸盐又被分解,因而亚硝酸盐含量下降。所以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如图所示)。 ③发酵后期:由于乳酸的积累,酸度继续增长,乳酸菌活动也受到抑制。乳酸菌数量下降,而硝酸盐还原菌完全被抑制。 【详解】(1)制作泡菜所需要的微生物为乳酸菌,为厌氧菌,为保证泡菜发酵过程中的无氧环境,在装坛发酵前后需要检泡菜坛有无裂纹和砂眼,并对泡菜坛进行用水密封坛口处理,在腌制过程中,坛中会出现溶液量增多现象,主要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高使蔬菜细胞渗透失水。 (2)对亚硝酸盐的测定可用比色法,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进行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化合物。 (3)由于食盐用量过低,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将蔬菜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所以腌菜时食盐的浓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出现得越早,且峰值较高。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泡菜制作及原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应用相关知识分析曲线指导人们健康生活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