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摸底前练习(二)生物试题
高三生物摸底模拟练习 2 一、选择题 1.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同生物膜功能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种类与数量的差异 B. 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胰蛋白酶只能水解一种蛋白质 C. 需氧型生物细胞产生ATP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与线粒体 D. 肌肉组织吸收的O2与放出的CO2量相等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构成生物膜的成分主要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还有少量糖类。 2.蛋白质能催化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3.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4.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也不消耗氧气。 5.有氧呼吸吸收的O2与放出的CO2量相等。 【详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故不同生物膜功能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种类与数量的差异,A正确; B、酶催化的专一性是指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蛋白酶对所作用的反应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蛋白酶仅能作用于蛋白质分子中一定的肽键,如胰蛋白酶催化水解碱性氨基酸所形成的肽键,B错误; C、需氧型真核生物细胞产生ATP的场所一般为细胞质基质与线粒体,需氧型的原核细胞内没有线粒体,这些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D、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产生CO2,所以肌肉组织进行有氧呼吸或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吸收的02与放出的C02量都相等,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结构和代谢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并能灵活运用。 2.下列生理活动不依赖生物膜完成的是 A. 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运出叶绿体 B. 合成有一定氨基酸顺序多肽链 C. 胰岛素合成后分泌到胰岛 B 细胞外 D. 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组成,其中细胞器膜包括线粒体膜、叶绿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液泡膜和溶酶体膜。 2.真核细胞中的细胞器可以分为三类:双层膜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单层膜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无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详解】A、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运出叶绿体要穿过叶绿体膜,细胞器膜属于生物膜,与题意不符,A错误; B、合成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链是在核糖体上完成的,核糖体无膜,与题意相符,B正确; C、胰岛素合成后分泌到胰岛B细胞外需要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与题意不符,C错误; D、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需要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B。 3.细胞受到冰冻时,蛋白质分子相互靠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近的巯基(SH)氧化形成二硫键(一S—S—)。解冻时,蛋白质氢键断裂,二硫键仍保留(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结冰和解冻过程涉及到肽键的变化 B. 解冻后蛋白质功能可能异常 C. 巯基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 D. 抗冻植物有较强的抗巯基氧化能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A、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结冰过程涉及到二硫键的形成,解冻过程涉及到氢键断裂,A错误; B、解冻后蛋白质的结构没有恢复到解冻前的状态,其功能可能异常,B正确; C、巯基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C正确; D、抗冻植物对冰冻有较强的抵抗力,因而有较强的抗巯基氧化能力,D正确。 故选A 4.激活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抑制因子会造成细胞周期停滞,引发细胞衰老。下图反映的是一种癌基因诱导激活CDKs的抑制因子而引起的细胞衰老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原癌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细胞癌变 B. 衰老细胞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C. CDKs抑制因子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D. CDKs有活性就会导致细胞衰老的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中的原癌基因突变,表达出RasGTP酶Raf蛋白激酶,该酶进一步激活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抑制因子,抑制了CDKs,引起细胞衰老。由此可分析知道CDKs有活性的话,细胞便不会出现衰老。抑制因子在表达得到的激酶抑制因子引发了细胞衰老,阻止了细胞的不正常增殖,属于抑癌基因。 【详解】 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癌细胞的发生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每个细胞至少需要5-6个基因积累突变的结果,这个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故A正确;衰老细胞存在自溶作用,溶酶体中的酸性水解酶活性应该是升高的,大多数酶活性降低,B正确;抑癌基因: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CDKs抑制因子基因表达产生的激酶(CDKs)抑制因子会造成细胞周期停滞,引发细胞衰老,可见其属于抑癌基因,故C正确;D项,由题可知,抑制CDKs会导致细胞衰老,所以CDKs没有活性才会使细胞衰老,故D不正确。 【点睛】本题为信息类题,难度较大,考查了学生对细胞癌变的理解,需要学生深刻的理解细胞癌变的原理,并灵活运用。 5.流感病毒是一种负链 RNA 病毒,它侵染宿主细胞后的增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流感病毒增殖过程中会发生 A-T、G-C 间的碱基互补配对 B. 流感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RNA 片段 C. 翻译过程的直接模板是-RNA D. 该流感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是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RNA流向RNA和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题图分析:图示为病毒的繁殖过程,其中-RNA先形成+RNA,再形成-RNA和蛋白质,-RNA和蛋白质组装形成病毒. 【详解】A、流感病毒增殖过程中只会发生A-U、G-C间的碱基互补配对,A错误; B、流感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B正确; C、翻译过程的直接模板是+RNA,C错误; D、该流感病毒没有逆转录形成DNA,因此该流感病毒不属于逆转录病毒,D错误。 故选B。 6.雄性东亚飞蝗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雌性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 型。下图显示的是精巢不同区域细胞分裂中期图像,据图分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细胞继续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相同 B. 图1细胞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C. 来源于图2细胞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发育的子代均为雌性 D. 图1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数与图2细胞中不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1细胞为有丝分裂,由于染色体集中在赤道板上,因此表示有丝分裂中期;图2细胞表示减数分裂,图中看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具有联会现象,因此表示减数第一次前期。 【详解】A、分析图解可知,图1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因此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相同,A正确; B、图1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只有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间的交叉互换,B错误; C、根据题意可知,雄性东亚飞蝗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因此来源于图2细胞的精子可能为X或O型,与卵细胞结合后发育的子代可能是XO型,为雄性,也可能是XX型,为雌性,C错误; D、图1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数与图2细胞中相同,染色体数都是2n,DNA数都是4n,D错误。 故选A。 7.二倍体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时,细胞中( ) A. 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 B. 一定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C. DNA 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 2 倍 D. 染色体数目一定与其体细胞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题意分析:二倍体生物某细胞的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则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A、若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若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则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 B、无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还是有丝分裂中期,其中每条染色体都含有2个DNA分子,故该细胞中一定存在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 C、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DNA 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 2 倍,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细胞中DNA 数目与其体细胞中的相等,C错误; D、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D错误。 故选B。 8.枫糖尿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氨基酸代谢异常,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下图是某患者家系中部分成员的该基因带谱,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2号携带该致病基因 C. 3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 D. 1和2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基因带谱可知,4号患病,基因带谱在下面,说明下面的基因为致病基因,则上面的带谱说明为正常基因,1号含有两种基因,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说明该致病基因最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5号含有两种基因。3号只含有正常基因,为显性纯合子。 【详解】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基因带谱,1号和4号有相同的条带,说明1号也含有致病基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根据A项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有一个来自2号,故2号一定携带该致病基因,B正确;根据基因带谱可知3号没有致病基因,故为杂合子的概率是0,C错误;根据A项分析,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1和2的基因型均为Aa,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1/4,D正确。 故选C。 9.转座子是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这段DNA序列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插入另一位点。转座子可在真核细胞染色体内部和染色体间转移,在细菌的拟核DNA、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有的转座子中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很快地传播到其他细菌细胞。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 转座子可以独立进行DNA复制 B. 转座子可造成染色体变异或基因重组 C. 转座子可用于基因工程的研究 D. 细菌的抗药性均来自自身的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应紧扣题干信息“这段DNA序列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转座子可在真核细胞染色体内部和染色体间转移,在细菌的拟核DNA、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有的转座子中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很快地传播到其他细菌细胞”答题。 【详解】A、由题干可知转座子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A正确; B、转座子在真核细胞染色体内部转移,可形成基因的重组,在染色体间转移,此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B正确; C、有的转座子中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很快地传播到其他细菌细胞,因此转座子可用于基因工程的研究,C正确; D、据题干可知,细菌的抗性基因可由转座子中获得,D错误。 故选D。 10.在全部遗传密码被破译之后,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提出一个假说,认为有的tRNA的反密码子第3位碱基与密码子第3位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是不严格的。下列事实不能支持上述假说的是 A. 细胞中的tRNA种类远少于61种 B. 某tRNA的反密码子第三位碱基是U,密码子与之配对的碱基是A或G C. UAA、UAG和UGA是终止密码,细胞中没有能识别它们的tRNA D. 某tRNA的反密码子第三位碱基是次黄嘌呤,与C、U和A均可配对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tRNA,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4)作用: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详解】tRNA共有61种,而细胞中的tRNA种类远少于61种,这支持上述假说,A正确;某tRNA的反密码子第三位碱基是U,密码子与之配对的碱基是A或G,这支持上述假说,B正确;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因此没有识别它们的tRNA ,这一事实不能支持上述假说,C错误;某tRNA的反密码子第三位碱基是次黄嘌呤,与C、U和A均可配对,这支持上述假说,D正确。 11.先天性肌强直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依据遗传方式不同分为Becker病(常染色体显性)和Thomsen病(常染色体隐性),但前者通常发病更早且累及其他器官。如图是某一先天性肌强直家系的系谱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 据图判断,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最可能是Becker病 C. Ⅲ﹣5与一父母表现均正常的患者婚配,后代可能不患病 D. 突触后膜氯离子内流受阻不会影响抑制性电位的产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虽然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遗传方式不同,但都是先天性肌强直,是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所以其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互为复等位基因。 【详解】A、由于先天性肌强直都是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所以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A正确; B、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先天性肌强直患病率高,代代相传,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最可能是Becker病,B正确; C、Ⅲ-5是杂合体,与一父母表现均正常的患者(很可能是杂合体)婚配,后代可能不患病,C正确; D、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突触后膜对氯离子通透性增加,使氯离子内流,会使膜内外的电位差增大,不易产生动作电位,所以氯离子内流受阻会影响抑制性电位的产生,D错误。 故选D。 12. 在美洲热带地区纯蛱蝶幼虫主要取食西番莲叶片,西番莲受到纯蛱蝶的伤害之后,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使纯蛱蝶幼虫死亡。但仍有少数纯蛱蝶有抵抗该化学物质的能力。观察发现,西番莲用改变叶片形状、“ 造出”一种黄色假卵——叶片上蜜腺稍微隆起形成卵状结构等办法来迷惑纯蛱蝶,以减少纯蛱蝶在此产卵;还通过分泌出一种“花外蜜露”,引诱蚂蚁和蝇类前来捕食纯蛱蝶幼虫。在此过程中,纯蛱蝶增强了寻找、发现西番莲的能力。根据以上现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西番莲叶形的变化和纯蛱蝶觅食行为的变化是两者相互选择的结果 B. 西番莲叶形的变化和纯蛱蝶觅食行为的变化说明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C. 在纯蛱蝶觅食的刺激下西番莲发生了叶形和叶片蜜腺的突变 D. 西番莲释放化学物质抗虫和纯蛱蝶能抵抗这种物质是长期共同进化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 【详解】西番莲叶形的变化和纯蛱蝶觅食行为的变化是两者相互选择的结果,A选项正确; 西番莲叶形的变化和纯蛱蝶觅食行为的变化说明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B选项正确; 西番莲发生叶形和叶片蜜腺的突变是不定向的,与纯蛱蝶觅食的刺激无关,C选项错误; 西番莲释放化学物质抗虫和纯蛱蝶能抵抗这种物质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D选项正确; 故错误的选项选择C。 13.研究人员为研究哺乳动物垂体对糖代谢的影响,首先切除动物的胰腺,使动物患糖尿病,之后摘除动物垂体,结果发现动物的糖尿病得到缓解,但再注射垂体提取液则又会引发糖尿病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腺切除动物血浆中胰高血糖素含量较高 B. 垂体中可能有与胰岛素相拮抗的调节糖代谢的激素 C. 胰腺切除动物会出现多尿、多饮和体重增加的现象 D. 保留胰腺但摘除垂体的动物会发生血糖水平过高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 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详解】A、胰腺切除,动物无胰岛A细胞,血浆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A错误; B、摘除动物垂体,结果发现动物的糖尿病得到缓解,可推知:垂体中可能有与胰岛素相拮抗的调节糖代谢的激素,B正确; C、切除动物的胰腺,使动物患糖尿病,会出现多尿、多饮和体重减少的现象,C错误; D、摘除动物垂体,结果发现动物的糖尿病得到缓解,可能会发生血糖水平降低的现象,D错误。 故选B。 14.下图为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下列对 B 细胞上的抗原受体与相应的效应 B 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均需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运输 B. 两种物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完全相同 C. 两种物质能特异性识别同一种抗原 D. 浆细胞同时合成、分泌这两种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详解】A、受体和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均需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运输,A正确; B、受体和抗体均具有专一性,两种物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完全相同,B正确; C、两种物质能特异性识别同一种抗原,C正确; D、B细胞上的抗原受体是由B细胞合成、分泌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D错误。 故选D。 15.下图是一种“生物导弹”的作用原理示意图,没有与肿瘤细胞结合的“生物导弹”一段时间后被机体清除。阿霉素是一种抗肿瘤药,可抑制DNA和RNA的合成,对正常细胞也有一定毒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单克隆抗体是由杂交瘤细胞合成和分泌的 B. 活化阿霉素能抑制细胞中的DNA复制和转录过程 C. 在治疗中,应先注射非活化磷酸阿霉素再注射生物导弹 D.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能减轻阿霉素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答案】C 【解析】 【详解】A、单克隆抗体是由骨髓瘤细胞和B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合成和分泌的,A正确; B、活化的阿霉素是抑制DNA和RNA的合成的,DNA合成是经过DNA的复制,RNA的合成是转录,B正确; C、根据图形信息阿霉素的活化需要生物导弹携带的碱性磷酸酶,所以在治疗中,应先注射生物导弹再注射非活化磷酸阿霉素,但不能间隔时间太长,因为没有与肿瘤细胞结合的“生物导弹”一段时间后被机体清除,C错误; D、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的特点,根据特异性强这一特点,在该过程中是针对肿瘤细胞的,所以能减轻阿霉素对正常细胞的伤害,D正确。 故选C。 1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的有机物 B. 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 C. 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是不相同的 D. 激素传递信息,但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元素;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它们对植物各种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还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 【详解】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并非都是促进生长发育,如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A错误;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进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B正确;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是不相同的,根对生长素反应比较敏感,茎对生长素反应比较迟钝,C正确;激素能传递信息,但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而是起调节代谢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植物激素的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并分析某些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和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属于理解层次。 17.在由裸岩向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快,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 B. 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 C. 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 D. 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到达顶极群落时均是森林群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A正确; B、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B正确; C、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C正确; D、并不是所有群落最终都能演替到森林群落,还与气候等环境因素有关,D错误。 故选D。 18.科研人员对一个6公顷海岛上的歌带鹀的种群数量与繁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均会增加 B. 繁育期繁殖雌鸟的数量增加,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 C. 歌带鹀的领域行为和环境资源共同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 D. 该岛上的歌带鹀种群数量会不断波动,种群K值约为80只 【答案】D 【解析】 随着繁殖期有领域的雄鸟数的增多,无领域的雄鸟数所占雄鸟数的百分比随之增加,可见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均会增加;A正确;随着繁殖期繁殖雌鸟数的增加,到幼鸟离巢时每只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可见繁育期繁殖雌鸟的数量增加,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歌带鹀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其领域行为和环境资源共同限制,C正确;从题干和曲线图中看不出该种群的K值,D错误。 19.下列生物学研究中,应用同位素标记法能实现研究目的的是 A. 15N标记脱氧核苷酸,证明DNA的分子结构为规则的双螺旋 B. 35S标记蛋白质,证明DNA是一切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C. 3H标记胸腺嘧啶,证明通过转录过程合成RNA D. 18O标记CO2,观察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中O元素的去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光合作用中水的来源和二氧化碳的转移途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等相关知识均利用了该手段。 【详解】A、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A错误; B、噬菌体的DNA中不含S元素,但其蛋白质外壳中含有S元素,P标记噬菌体DNA,因此本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一切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B错误; C、转录过程利用的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RNA中不含T,不会利用胸腺嘧啶,C错误; D、18O 标记CO2,可以用于观察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中O元素的去向,D正确。 故选D。 【点睛】注意:本题关键还是要熟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转录过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光合作用的原料中各种元素的反应途径等实验过程。 20.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花生子叶细胞直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能见到多个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B. 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慢的是叶绿素b C.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碘化钾溶液作鉴定试剂 D.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是实验的最佳材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A、花生子叶细胞需要经过苏丹Ⅲ染液染色后才能在显微镜下看到有多个橘黄色脂肪颗粒,A错误; B、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低,因此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慢,B正确; C、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若用碘液进行鉴定,可说明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了,但不能说明淀粉酶是否将蔗糖水解,可以使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C错误; 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需要使用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而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是不成熟的植物细胞,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学中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1.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时,先用稀释的洗涤液多次清洗葡萄以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B. 用划线法接种时,将培养皿盖全部打开后,用沾有菌液的接种环划线接种 C. 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可用于筛选和鉴定尿素分解菌 D. 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可用刚果红分离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2)平板划线操作的步骤是: ①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至烧红。②在酒精灯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盛有菌液的试管的棉塞。③将试管口通过火焰。④将冷却的接种环伸入到菌液中,沾取一环菌液。⑤将试管口通过火焰,塞上棉塞。⑥左手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右手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3~5条平行线,盖上皿盖。注意不要划破培养基。⑦灼烧接种环,待其冷却后,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域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三、四、五区域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 (3)在细菌分解尿素的化学反应中,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pH 升高,酚红指示剂将变红,因此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即可用于筛选和鉴定尿素分解菌。 (4)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纤维素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颜色反应。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水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据此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详解】A、利用自然菌种发酵制作葡萄酒时,菌种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因此葡萄不能反复清洗,以防止菌种流失,A错误; B、用划线法接种时,左手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右手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接种,B错误; C、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出现红色环带的菌落为分解尿素的细菌,C正确; D、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纤维素分解菌可以产生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从而使红色消失,产生透明圈,因此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制果酒时菌种的来源、无菌技术与平板划线操作的流程、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原理等相关知识,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22.将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依次填入下图各框中,其中包含关系错误的选项是 ( ) 框号 选项 1 2 3 4 5 6 A 减数分裂 减Ⅱ 减Ⅰ 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B 染色体变异 结构变异 数目变异 易位 重复 倒位 C 单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单细胞真菌 单细胞藻类 单细胞动物 D 生态系统 无机环境 群落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减数分裂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会发生同源 染色体的联会,还可能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A正确; B、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中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倒位、易 位、缺失、重复,B错误; C、单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细胞,单细胞真核生物包括单细胞真菌、单细胞藻类、单细胞动物,C正确; D、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其中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D正确。 故选B。 23.研究人员用图1中质粒和图2中含目的基因的片段构建重组质粒(图中标注了相关限制酶切割位点),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后进行筛选及PCR鉴定。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应选用BclⅠ和HindⅢ两种限制酶 B. 使用DNA连接酶将酶切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片段进行重组 C. 能在添加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存一定是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 D. 利用PCR鉴定含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时应选用引物甲和引物丙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A、选择的限制酶应在目的基因两端存在识别位点,但BamHⅠ可能使质粒中的两种标记基因都破坏,因此只能选BclⅠ和HindⅢ两种限制酶切割,A正确; B、使用DNA连接酶将酶切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片段进行重组,B正确; C、能在添加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存的也可能是没有重组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C错误; D、PCR技术要求两种引物分别和目的基因的两条单链结合,沿相反的方向合成子链,故所用的引物组成为图2中引物甲和引物丙,D正确。 故选C。 24.下列关于动、植物细胞融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需要无菌操作 B. 都可用聚乙二醇诱导融合 C. 都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 都可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详解】动、植物细胞融合过程中操作的对象是细胞,为防止微生物的感染,故需要无菌操作,A正确;由上述分析中内容可知,二者都可用聚乙二醇诱导融合,动物细胞融合还可以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融合,B正确;细胞融合都需要经过细胞膜的融合过程,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细胞全能性的体现是由细胞培养成个体,动物细胞融合的最大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没有形成动物个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原理、应用,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5.以下需借助光学显微镜的实验中,必须要经过染色才能进行的是 A. 观察黑藻细胞叶绿体的分布 B.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C.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D. 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实验中,有些结构本身没有颜色,在显微镜下不容易观察到,故需要先染色后在观察,如染色体的观察、线粒体的观察、DNA和RNA分布的实验等。 【详解】叶绿体本身含有颜色,不需要染色,A不符合题意;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需要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染色,同时需要用显微镜观察,B符合题意;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选用的实验材料可以选择有颜色的,不需要染色,C不符合题意;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显微技术法直接计数酵母菌,不需要染色,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水稻的弯曲穗和直立穗是一对相对性状,野生型水稻为弯曲穗。与直立穗相关的基因有多个,目前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直立穗品系是水稻9号染色体上DEP1基因的突变体——突变体1。 (1)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野生型水稻,并采用多代_________________(填“杂交”、“测交”或“自交”),获得一个新型直立穗稳定遗传品系—突变体2。为研究突变体2的遗传特性,将其与纯种野生型水稻进行杂交,得到F1后进行自交,结果见表1。由此结果分析,其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___规律。半直立穗性状出现说明直立穗基因对弯曲穗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1突变体2直立穗特性的遗传分析 组合 F1表现型 F2表现型及个体数 弯曲穗 半直立穗 直立穗 野生型×突变体2 半直立穗 185 365 170 (2)检测发现,突变体2直立穗基因(DEP2)位于7号染色体上。该基因突变使突变体2中相应蛋白质的第928位的精氨酸(AGG)置换成了甘氨酸(GGG)。利用_______________技术分析,发现该基因发生1个碱基对的改变。由此推测DEP2 基因内部的变化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突变体1直立穗的遗传特性与突变体2相同。将突变体1纯合子与突变体2纯合子杂交,然后将F1与野生型进行杂交,若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细胞含2个或以上直立穗基因则表现为直立穗),则证明DEP1基因与DEP2基因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还发现另一种直立穗水稻突变体,表现出产量明显下降的特征。其突变发生于基因DEP3内部,突变基因编码的mRNA中部被插入3个相邻的碱基GGC,推测翻译后蛋白质分子量发生的变化为_________(从以下选项中选择)。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答案】 (1). 自交 (2). 分离 (3). 不完全显性 (4). DNA测序 (5). A-T变成G-C (6). 弯曲穗:半直立穗:直立穗=1 :2:1 (7). 互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8). ab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DNA复制的过程中,基因突变能为生物的变异提供最初的原材料。 2.不完全显性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F1显现中间类型的这一现象。 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和分离。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基因分离定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详解】(1)通过连续自交并且筛选,可以获得稳定遗传的品系,所以用连续自交的方法来获得突变体2的纯合品系。为研究突变体2的遗传特性,将其与纯种野生型水稻进行杂交,得到F1后进行自交,自交结果可得出弯曲穗:半直立穗:直立穗=1:2:1,由此结果可以分析出,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不完全显性是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F1显现中间类型的现象,故可知半直立穗性状出现说明直立穗基因对弯曲穗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 (2)DNA测序是指分析特定DNA片段的碱基序列,也就是腺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与鸟嘌呤的排列方式。发现该基因发生1个碱基对的改变。基因突变使突变体2中相应蛋白质的第928位的精氨酸(AGG) 置换成了甘氨酸(GGG)。由此推测DEP2基因内部的变化可能是碱基替换(A-T变成G-C) 。 (3)由突变体1直立穗的遗传特性与突变体2相同,可知突变2也是单基因隐性遗传,具有不完全显性的现象,用aa表示突变体1、bb表 示突变体2;则突变体1纯合子为aaBB,突变体2纯合子为AAbb,当DEP1基因与DEP2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时,杂交得到F1为AaBb;野生型应该为纯合弯曲穗,即AABB;则F1与野生型杂交得到F2的基因型及比例应为AABB :AaBB:AABb:AaBb= 1 :1 :1:1其中AABB表现为弯曲穗、AaBB和AABb表现为半直立穗、AaBb表现为直立穗,因此最终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弯曲穗:半直立穗:直立穗=1 :2:1。 (4)突变发生于基因DEP3内部,突变基因编码的mRNA中部被插入3个相邻的碱基GGC,插入之后可能会使其蛋白质分子量变大,插入之后也可能形成终止密码子,终止密码子可以为UAA、UAG、UGA,能提前终止翻译,所以可以推测翻译后蛋白质分子量发生的变化为变大或变小,即选择ab。 【点睛】熟知基因突变的本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利用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是实质解答自由组合定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7.哺乳动物血液中 CO2 含量变化能够作用于神经系统,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强度,为了研究该反射过程中感受器的存在部位,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1)哺乳动物因剧烈运动产生的__________等酸性物质能与血浆中 HCO3- 反应,使血液中CO2 含量升高。CO2 浓度变化可以使一些特定的感受器兴奋,兴奋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导至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这种维持内环境 pH 稳态的过程是在______________调节的作用下,通过各系统的协调活动实现的。 (2)20 世纪初,科学界认为 CO2感受器可能位于脑部,也可能位于躯体的动脉管壁上。为探究这一问题,科研工作者将连接头部与躯干的血管断开,只保留由动脉传向脑的传入神经,同时将 A 狗的颈动脉和颈静脉分别与 B 狗相应血管相连,A 狗躯干的呼吸运动靠人工呼吸机维持。 ① 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 B 狗处于呼吸平稳状态,目的是保证 A 狗脑部_______________。 ② 科研人员将呼吸机暂停一小段时间,A 狗血液中的 CO2 含量____________,发现 A 狗鼻部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该结果_________(能、不能)说明脑部不存在 CO2 感受器。 (3)基于上述研究,请你为 CO(煤气)中毒的紧急治疗提供一种思路___________。 【答案】 (1). 乳酸 (2). 神经冲动(动作电位) (3). 神经-体液 (4). 血液中CO2含量保持稳定 (5). 升高 (6). 狗躯干部血管壁上有CO2感受器 (7). 不能 (8). 用含一定浓度CO2的氧气混合气体给病人吸氧治疗;用药物刺激动脉中的化学感受器,使之产生兴奋 【解析】 【分析】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详解】(1) 哺乳动物因剧烈运动,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能与血浆中HCO3-反应,使血液中CO2含量升高,CO2浓度变化可以使一些特定的感受器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导至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这种维持内环境pH稳态的过程是在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下,通过各系统的协调活动实现的。 (2)该实验是探究:CO2感受器是位于脑部还是位于躯体的动脉管壁上。 ①实验过程中,为保证A狗脑部血液中CO2含量保持稳定,需要始终保持B狗处于呼吸平稳状态。 ②科研人员将呼吸机暂停一小段时间,呼出的CO2减少,A狗血液中的CO2含量升高,发现A狗鼻部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该实验结果只能说明狗躯干部血管壁上有CO2感受器,由于没有单独做CO2脑部接受高浓度的实验,故不能说明脑部不存在CO2感受器。 (3)基于上述的实验结果,可以考虑给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进行输氧时,用含一定浓度CO2的氧气混合气体给病人吸氧治疗,因为混入二氧化碳能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让病人能够得到足够的氧气。也可以用药物刺激动脉中的化学感受器,使之产生兴奋,呼吸运动加深加快。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28. 千岛湖是1960年为建设水电站而筑坝蓄水形成的大型人工湖,人工湖构建以来气候变化相对稳定,1998、1999年发生大面积藻类水华。为探究这次水华爆发的原因,研究者分析并调查了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如下图。 (1)图1所示箭头所指方向____(能、不能)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鲢鱼、鳙鱼与浮游动物的关系是______。 (2)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N、P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原因一是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____,导致夜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原因是,藻类大量死亡,导致____(填“需氧型”、“厌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水中含氧量降低和藻类分泌的毒素都会引起水生动物死亡,加剧水体的污染,形成_____(正反馈、负反馈),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3)分析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发生的原因,依据是_______。 表1不同年份鲢鱼、鳙鱼数量相对值 年份 鲢鱼、鳙鱼 银鱼 1993-1997 6.66 5.43 1998-1999 2.16 7.72 (4)由表1、图1、2综合分析,湖中鲢、鳙主要捕食_____,由于渔业的过度捕捞以及银鱼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_____,使藻类数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水华的发生。 (5)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_____简单,稳定性较差。千岛湖水华现象警示我们,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_____措施。 【答案】 (1). 不能 (2). 捕食、竞争(写全给分) (3). 呼吸作用(细胞呼吸) (4). 需氧型 (5). 正反馈 (6). 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总N和总P量低于之前若干年) (7). 藻类 (8). 鲢鱼、鳙鱼数量及浮游动物数量下降 (9). (营养)结构 (10). 控制捕捞量、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减少污染物(答出其中一项即得分) 【解析】 【分析】 图1表示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N、P增加藻类的生物量,鲢鱼、鳙鱼、银鱼与浮游动物抑制藻类的生物量;图2表示千岛湖1989-1999年N和P的含量。 【详解】(1)图1表示影响藻类数量变动要环境因素,所示箭头不是食物链的流动方向,则所指方向不能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鲢鱼、鳙鱼都捕食浮游动物,则鲢鱼、鳙鱼存在竞争关系,因此鲢鱼、鳙鱼与浮游动物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原因一是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导致夜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原因是,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水中含氧量降低和藻类分泌的毒素都会引起水生动物死亡,加剧水体的污染,形成正反馈,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3)分析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发生的原因,依据是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总N和总P量低于之前若干年)。 (4)由表1、图1、2综合分析,湖中鲢、鳙主要捕食藻类,由于渔业的过度捕捞以及银鱼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鲢鱼、鳙鱼数量及浮游动物数量下降,使藻类数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水华的发生。 (5)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控制捕捞量、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措施。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数量关系。 29.拟南芥AtNX1基因编码一个位于液泡膜上的Na+转运蛋白,可将Na+逆浓度梯度转运至液泡内,以降低Na+毒害和提高植物的耐盐性。研究人员利用根瘤农杆菌侵染法将AtNXl基因转化到烟草等植物中,能显著提高其耐盐特性。 (1)AtNX1基因提高耐盐机理为:Na+转运至液泡内使__________升高,利于吸水。 (2)AtNX1基因可从构建拟南芥cDNA文库中获取。 ①构建cDNA文库需要的工具酶有__________。 a.限制酶 b.DNA连接酶 c.RNA聚合酶 d.逆转录酶 ②利用PCR技术从cDNA文库中获取AtNX1基因(基因序列未知),需根据AtNX1蛋白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引物序列可以有多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PCR体系中需加入其中__________引物(填“全部”或“任意1种”或“其中2种”)。 (3)如图为培育转基因苗的基本操作过程。 ①步骤Ⅲ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步骤Ⅳ目是获得耐盐的____________,其培养基中除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外还应有__________。 ③步骤Ⅳ和Ⅴ过程要注意控制培养基中__________的浓度比例,以便获得幼苗。 【答案】 (1). 细胞液浓度(渗透压) (2). a、b、d (3). 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密码子,对应生物DNA碱基序列就会有多种 (4). 全部 (5). 将目的基因(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 (6). 愈伤组织 (7). 盐(NaCl) (8).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不同植物激素)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依题意可知,AtNX1基因提高耐盐机理为:Na+ 转运至液泡内使细胞液浓度(渗透压)升高,利于吸水。 (2) ①如果用某种生物发育的某个时期的mRNA反转录产生的多种互补 cDNA 片段,与载体连接后储存在一个受体菌群中,这个受体菌群体就叫做这种生物的cDNA 文库。可见构建cDNA文库需要的工具酶有:限制酶、DNA连接酶、逆转录酶,即a、b、d。②根据AtNX1蛋白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首先要依据基因的表达过程推知基因的碱基序列。由于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密码子,因此所推知的对应生物的DNA碱基序列就会有多种。可见,根据AtNX1蛋白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引物的序列可以有多种,在PCR体系中需加入其中的全部引物。 (3) ①步骤Ⅲ是将消毒的幼龄叶片的组织加入到含重组Ti质粒的农杆菌培养液中,其目是借助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②步骤Ⅳ是借助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受体细胞经过脱分化培养,以获得耐盐的愈伤组织。为了获得耐盐的愈伤组织,其培养基中除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外还应有盐(NaCl)。 ③步骤Ⅳ和Ⅴ过程依次需要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培养,因此要注意控制培养基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不同植物激素)的浓度比例,以便获得幼苗。 【点睛】解答此题需识记并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以题意和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从中把握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进而对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30.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是常用的食品添加剂,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剂。研究者用含1.0%CMC无菌水作为饮用水,连续饲喂实验小鼠12周,测定小鼠体重,结果如图1、图2所示。 (1)图1所示实验中的对照处理是___________。图1结果显示,食用CMC能够___________。综合图1、图2结果,通过比较___________,说明CMC的这种作用依赖于小鼠消化道内的各种微生物。 (2)有人提出:小鼠摄入的CMC改变了其肠道内各种微生物的比例。为检验上述推测,研究者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搜集___________(填图中分组编号)小鼠粪便制成悬浮液涂布于上___________(填下列选项前的序号)。 a.以CMC为碳源的液体培养基 b.全营养液体培养基c.以CMC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 d.全营养固体培养基 ②接种后置于___________(填“无氧”或“有氧”)条件下培养,通过观察___________以初步鉴定小鼠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类群。 ③统计比较___________,以确定推测是否成立。 (3)为进一步研究“小鼠体重变化是否由CMC引起的小鼠消化道内各种微生物比例改变所致”,研究者设计了粪便移植实验,并检测了被移植小鼠体重的变化。请将下列选项填入下表中(选填选项前的符号),完成实验方案。 组别 被移植小鼠 提供粪便小鼠 饮用水 实验组 对照组 无菌小鼠 同上 a.普通小鼠 b.无菌小鼠 c.饲喂含CMC无菌水12周的普通小鼠 d.饲喂无菌水12周的普通小鼠 e.含1.0%CMC的无菌水 f.无菌水(不含CMC) 【答案】 (1). 饲喂不含CMC的无菌水 (2). 使小鼠体重增加 (3). A、B组体重差值与C、D组体重差值 (4). A、B (5). d (6). 无氧 (7). 菌落 (8). 不同类群微生物的数量及比例 (9). 组别 被移植小鼠 提供粪便小鼠 饮用水 实验组 b c f 对照组 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可知,图1和图2实验自变量为是否用CMC处理和是否含有微生物;比较A、B组体重差值与C、D组体重差值,可以看出在普通环境中差值较大,在无菌环境中几乎无差值,这说明CMC的这种作用依赖于小鼠消化道内的各种微生物。 【详解】(1)图1中实验组用用含1.0%CMC无菌水作为饮用水,则对照组应该用不含CMC的无菌水作为饮用水;两条曲线的差异表明食用CMC能够使小鼠体重增加。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通过比较A、B组体重差值与C、D组体重差值,可以说明CMC的这种作用依赖于小鼠消化道内的各种微生物。 (2)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小鼠摄入的CMC是否改变了其肠道内各种微生物的比例,因此应该搜集生存在普通环境中的A、B小鼠粪便制成悬浮液涂布于全营养固体培养基(d)上。 ②人体消化道中缺氧,因此接种后应该置于无氧条件下培养,通过观察菌落以初步鉴定小鼠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类群。 ③统计比较不同类群微生物的数量及比例,以确定推测是否成立。 (3)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小鼠体重变化是否由CMC引起的小鼠消化道内各种微生物比例改变所致”,根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无菌水中是否含有CMC)可设计以下粪便移植实验: 组别 被移植小鼠 提供粪便小鼠 饮用水 实验组 无菌小鼠(b) 饲喂含CMC无菌水12周的普通小鼠(c) 不含CMC的无菌水(f) 对照组 无菌小鼠 饲喂无菌水12周的普通小鼠(d) 同上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实验目的、曲线图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能够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判断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并能够根据图1、图2中两条曲线的差异得出实验的结论。 31. 免疫系统会影响代谢系统,而代谢系统也会反作用于免疫系统。科学家发现肿瘤微环境中代谢环境的变化,会压制免疫系统,促进肿瘤的生长。对此科学家了探索葡萄糖代谢对免疫因子—干扰素反应的影响做了一系列实验。 (1)干扰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某些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或内部的___________结合后,便能激活细胞产生干扰素,启动免疫反应。_______作为细胞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也会参与到干扰素的免疫反应中。 (2)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给一组小鼠禁食,降低其血糖水平;给另一组小鼠喂高糖食物,升高其血糖。然后分别给两组小鼠感染病毒,实验结果如图 1,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研究代谢对免疫的影响,设计实验组为敲除免疫细胞的葡萄糖代谢过程的关键酶 HK,结果如图 2,处理 1 应是____________,干扰素的含量上升,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4 )葡萄糖的分解分两种,一种是_____呼吸;另一种是_____呼吸。到底是哪种代谢途径抑制干扰素产生呢?写出实验思路并给出预期结果_____。 (5)以上实验研究结果给你的生活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蛋白质 (2). 受体 (3). 糖类(葡萄糖) (4). 血糖水平升高可能会抑制干扰素基因的表达过程,进而使得免疫系统功能下降 (5). 未敲除HK的免疫细胞 (6). 糖代谢过程能够抑制干扰素基因的表达 (7). 无氧 (8). 有氧 (9). 实验思路:将实验用的免疫细胞随机均分为两组,在给与病毒侵染的情况下,一组提供正常的氧气供应,另一组提供无氧环境,然后将两组细胞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细胞中干扰素的mRNA的含量。 实验结果与结论:若氧气供应组免疫细胞中的干扰素的mRNA的含量高于无氧组处理的免疫细胞,则说明葡萄糖的无氧呼吸过程抑制了干扰素基因的表达;若无氧组处理的免疫细胞中干扰素的mRNA的含量高于氧气供应组免疫细胞,则说明葡萄糖的有氧呼吸过程抑制了干扰素基因的表达。 (10). 要注意低糖饮食,同时对做有氧运动,以提高机体内干扰素的表达水平,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给一组小鼠禁食,降低其血糖水平;然后给另一组小鼠喂高糖食物,提高其血糖。然后分别给两组小鼠感染病毒,发现低血糖组的小鼠,干扰素水平更高,病毒数量更少;而高血糖组的小鼠,干扰素水平更低,病毒数量更多。 【详解】(1)某些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或内部的受体结合后,便能激活细胞产生干扰素,启动免疫反应,干扰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作为细胞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也会参与到干扰素的免疫反应中。 (2)图1的实验结果显示,在给两组小鼠感染病毒的情况下,低血糖组小鼠体内干扰素mRNA含量高于高血糖组小鼠,并且低血糖组小鼠体内病毒的含量低于高血糖组含量,故可推测血糖水平升高可能会抑制干扰素基因的表达过程,进而使得免疫系统功能下降。 (3)为进一步研究代谢对免疫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应该为有无糖代谢过程,故设计实验组为敲除免疫细胞的葡萄糖代谢过程的关键酶 HK,对照组处理 1 应为未敲除HK的免疫细胞,实验结果表明敲除HK的免疫细胞在病毒侵染时,干扰素的mRNA水平上升,说明糖代谢过程能够抑制干扰素基因的表达。 (4 )葡萄糖的分解分两种,一种是无氧呼吸,另一种是有氧呼吸;基于上述的实验结果,要探究到底是葡萄糖的无氧呼吸还是有氧呼吸过程抑制了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根据实验目的可知,自变量应为是否给与氧气供应,因变量为干扰素的mRNA的含量。为此实验设计如下:将实验用的免疫细胞随机均分为两组,在给与病毒侵染的情况下,一组提供正常的氧气供应,另一组提供无氧环境,然后将两组细胞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细胞中干扰素的mRNA的含量,若氧气供应组免疫细胞中的干扰素的mRNA的含量高于无氧组处理的免疫细胞,则说明葡萄糖的无氧呼吸过程抑制了干扰素基因的表达;若无氧组处理的免疫细胞中干扰素的mRNA的含量高于氧气供应组免疫细胞,则说明葡萄糖的有氧呼吸过程抑制了干扰素基因的表达。 (5)研究结果表明高糖饮食会导致血糖水平较高,而血糖水平上升会抑制免疫细胞中干扰素基因的表达,进而表现为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故此要注意低糖饮食,同时对做有氧运动,以提高机体内干扰素的表达水平,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点睛】熟知相关的基础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结合基本知识联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学会用实验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实验题目是必备的能力。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细菌的武器知多少? 为了生存,细菌通过进化获得了一系列可用于细菌间以及细菌与宿主细胞竞争的武器系统。根据作用距离,可大致分为非接触式抑制和接触式抑制两类。第一类的典型代表是可以扩散的抗生素等小分子化合物。这一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农业,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类可以通过直接接触而作用于相邻细胞,其中有一种蛋白分泌系统(T6SS)。 T6SS 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是细菌胞质中最长的管状结构之一,可作用于真核细胞,也可以作用于原核细胞。它不需要利用表面受体,而是通过细菌间直接接触,在几毫秒内直接将底物蛋白转运至受体细菌的细胞质中。 T6SS主要由跨膜复合体(Membranecomplex TssJLM)、基座复合体(BaseplateTssEFGK)和管状结构(VipA/B 和Hcp)三部分组成。T6SS的结构和作用方式如图所示。 由于同种细胞之间也会发生T6SS 的穿刺转运,因此物理性的穿透并不能对细胞产生致死性伤害,而T6SS 的杀伤功能主要是由其分泌的蛋白的功能所决定的。T6SS 的分泌蛋白主要包括起运载作用的结构蛋白和发挥生物学活性的效应蛋白。T6SS 的效应蛋白一般具有对真核细胞或者原核细胞的细胞毒性。 T6SS 基因簇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其中的一些关键基因已经被发现在细菌与真核细胞的相互作用中至关重要。科学家利用转座子随机突变的方法,在霍乱弧菌中寻找对变形虫的侵染非常重要的基因。通过分析失去毒性的突变体,发现并系统鉴定了T6SS 的基因簇。 为了避免被自身细胞杀死,T6SS 需要合成脱毒蛋白,也称免疫蛋白。免疫蛋白通过与有毒性的效应蛋白相结合来实现自我保护,而且由于免疫蛋白与效应蛋白的功能相关性,它们在基因组上的位置也是相邻的。 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菌武器,T6SS 对细菌在竞争条件下的生存至关重要,而其对细菌的适应性或者竞争性的功能主要取决于T6SS 所运载的分泌蛋白的种类和功能。总之,T6SS 是细菌中最重要的菌与菌、菌与环境、菌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的工具之一。 (1)举例说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效应蛋白对细菌的意义。 ______________ (2)请用通俗的语言,描述(T6SS)蛋白分泌系统是如何分泌蛋白的? ______________ (3)转座子是一段基因可以从基因组原来位点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插入到另一位点,并导致所插入位点的基因发生突变。文中ᨀ到科学家利用转座子随机突变的方法,在霍乱弧菌中寻找对阿米巴虫的侵染非常重要的基因。请根据以上信息,完善这一实验的实验设计方案。 ______________ (4)病原菌的致病性主要依赖于分泌的毒素、蛋白酶等毒性分子,请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一条预防细菌感染的思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T6SS 的分泌蛋白主要包括起运载作用的结构蛋白和发挥生物学活性的效应蛋白。T6SS 的效应蛋白一般具有对真核细胞或者原核细胞的细胞毒性,从而对自身实现了保护机制,T6SS 是细菌中最重要的菌与菌、菌与环境、菌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的工具之一。 (2). T6SS主要由跨膜复合体、基座复合体和管状结构三部分组成,首先跨膜/基座复合体将管状结构固定在细胞膜上,然后外鞘的收缩驱动Hcp内管及其结合的顶端蛋白VgrG和PAAR排出到细胞外或者相邻细胞内,从而实现了分泌蛋白的分泌。通俗的讲,如果将T6SS比喻为细菌的弓箭,那么由膜-底座复合体和外鞘组成的弓能够将由Hcp组成的箭体和VgrG-PAAR组成的箭头在几毫秒内弹射出去。 (3). 用转座子技术让霍乱弧菌发生基因突变,然后再让这些突变霍乱弧菌去侵染阿米巴虫,通过对阿米巴虫生活状态观察,从存活的阿米巴虫体内提取失去毒性的突变体进行相关T6SS 的基因的检测,发现并系统鉴定了T6SS 的基因簇。 (4). 设法阻断细菌毒素、蛋白酶等毒性分子的分泌过程,从而避免对人类造成伤害,具体做法是通过转座子技术改造细菌的T6SS 的基因簇,使细菌突变为失去毒性的突变株(即阻断了细菌毒素、蛋白酶等毒性分子的分泌过程) 【解析】 【分析】 T6SS的分泌蛋白的过程 位于T6SS结构最尖端的是VgrG三聚体和PAAR蛋白。细菌基因组可以编码多个VgrG和PAAR基因,但是每次外管的收缩只会将一个PAAR蛋白、三个VgrG蛋白,以及数百个Hcp蛋白分泌出去。如果将T6SS比喻为细菌的弓箭,那么由膜-底座复合体和外鞘组成的弓能够将由Hcp组成的箭体和VgrG-PAAR组成的箭头在几毫秒内弹射出去。外鞘收缩释放出惊人的能量,相当于4 000个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并且,由于外鞘和内管的螺旋结构,收缩过程导致的管体旋转角速度能够达到约每分种12万转。这为T6SS穿透受体细胞的内外膜和细胞壁提供了足够的穿透力 【详解】(1)T6SS (蛋白分泌系统)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T6SS 的杀伤功能主要是由其分泌的蛋白的功能所决定的。T6SS 的分泌蛋白主要包括起运载作用的结构蛋白和发挥生物学活性的效应蛋白。T6SS 的效应蛋白一般具有对真核细胞或者原核细胞的细胞毒性,从而对自身实现了保护机制,T6SS 是细菌中最重要的菌与菌、菌与环境、菌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的工具之一。 (2)T6SS主要由跨膜复合体、基座复合体和管状结构三部分组成,首先跨膜/基座复合体将管状结构固定在细胞膜上,然后外鞘的收缩驱动Hcp内管及其结合的顶端蛋白VgrG和PAAR排出到细胞外或者相邻细胞内,从而实现了分泌蛋白的分泌。通俗的讲,如果将T6SS比喻为细菌的弓箭,那么由膜-底座复合体和外鞘组成的弓能够将由Hcp组成的箭体和VgrG-PAAR组成的箭头在几毫秒内弹射出去。 (3)题意显示,转座子是一段基因可以从基因组原来位点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插入到另一位点,并导致所插入位点的基因发生突变,利用这一原理,用转座子技术让霍乱弧菌发生基因突变,然后再让这些突变霍乱弧菌去侵染阿米巴虫,通过对阿米巴虫生活状态观察,从存活的阿米巴虫体内提取失去毒性的突变体进行相关T6SS 的基因的检测,发现并系统鉴定了T6SS 的基因簇。 (4)根据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病原菌的致病性的机理主要依赖于分泌的毒素、蛋白酶等毒性分子,为了预防细菌的感染,首要的做法是设法阻断细菌毒素、蛋白酶等毒性分子的分泌过程,从而避免对人类造成伤害,具体做法是通过转座子技术改造细菌的T6SS 的基因簇,使细菌突变为失去毒性的突变株(即阻断了细菌毒素、蛋白酶等毒性分子的分泌过程)。 【点睛】通读题干,梳理相关要点,结合题目进行分析,利用题中有用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综合来进行作答,良好的获取信息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