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学案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考纲明细]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1 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密度的概念、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概念: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数量特征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指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④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 ②过程 ③注意事项 a.随机取样。 b.样方大小适中。 c.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过程 ③注意事项 a.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b.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并不能太醒目。 (3)黑光灯诱捕法 对于趋光性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1.深挖教材 进行样方法调查时,为何要强调“随机”取样?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提示 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应做到“随机取样”。调查时若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2.判断正误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2)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密度(×) (3)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4)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5)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 题组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性成熟的早晚对动物出生率大小有重要影响 B.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速率 C.各种生物的种群性别比率均为1∶1 D.种群密度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答案 A 解析 动物性成熟的早晚对动物出生率大小有重要影响,性成熟延迟则出生率降低,A正确;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B错误;一般种群的性别比率为1∶1,还有雌性数量大于雄性的, 或雄性大于雌性的情况,C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内数量特征的统计值,D错误。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13年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 答案 C 解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 A选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选项描述的是年龄组成,D选项描述的是死亡率,C选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3.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①②③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图③表述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①表述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③表述类型 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②所示类型 答案 A 解析 种群数量的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我国人口从现状 看,出生率下降,但出生率依然大于死亡率,人口数量仍在上升,应用图①所示的增长型表示,A错误;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保护幼鱼,使幼龄个体数量远大于成年、老年个体数,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图①所示的增长型,B正确;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组成将成为图③所示的衰退型,C正确;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为图②所示的稳定型,D正确。 技法提升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纵坐标表示年龄,横坐标表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曲线图和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题组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选择 4.(2016·全国卷Ⅱ)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 C 解析 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B错误、C正确、D错误;A项所用方法为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A错误。 5.科技人员在进行草原鼠害调查时,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 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选定区域要做到随机 B.该区域鼠约为306只,种群密度过大,需积极防治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D.若第一次做标记的鼠警惕性增高,则造成调查结果偏高 答案 B 解析 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需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区域要随机选取,A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空间里的个体数,306只能表示该区域的种群数量,材料中并没有给出该区域的面积,因此不能判断鼠密度是否过大,B错误;草原上鼠与牛、羊等都取食草,三者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危及草原畜牧业发展,C正确;被标记的鼠警惕性增高,则第二次捕捉的鼠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偏低,造成调查的结果偏高,D正确。 6.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 C 解析 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技法提升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样方法的计数原则 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处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 注: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3.标志重捕法答题技巧 (1)须牢记估算公式:N总=; (2)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3)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①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考点2 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1)图中a曲线为“J”型曲线。 ①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学模型 Nt=N0λt ③曲线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2)图中b曲线为“S”型曲线。 ①形成原因 →→→种群密度 增长达到平衡(出生率=死亡率),数量趋于稳定,呈“S”型增长。 ②曲线特点 (3)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①野生资源和濒危动物的保护 ②野生资源的利用 ③有害动物的防治 2.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②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1.深挖教材 图中B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曲线AB哪条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况?图中阴影部分的涵义是什么? 提示 B线自始至终存在环境阻力,K/2后环境阻力开始加大;此类曲线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就是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2.判断正误 (1)当种群数达到K值时将稳定不变(×) (2)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3)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4)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每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5)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种群内部(√) (6)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防治有害动物以及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 题组一 “J”型、“S”型曲线比较 1.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A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 D.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 答案 B 解析 K值是环境容纳量,种群的K值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能使K值提高,A正确;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增长速率仍大于0,种群的数量增加,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A到C变化过程中,种群的数量增加,故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C正确;在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上升,个体间斗争必将加剧,最终使种群呈“S”型增长,故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D正确。 2.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答案 B 解析 “J”型曲线发生在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环境中,则只有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A正确;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标准的“J”型,所以不是“J”型增长,B错误;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C正确;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D正确。 3.下图中a、b表示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增长曲线,c为b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中,增长率越来越大 B.在t时刻,b曲线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 C.b曲线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 D.c表示的种群增长速率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等 答案 A 解析 a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J”型增长中,增长率不变,增长速率持续增加,A错误;t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b曲线中的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B正确;“S”型曲线中,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空间、食物等环境压力增大,因此种群密度可以成为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C正确;由c表示的种群增长速率可以看出,若想得到最大捕捞量,保持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是必不可少的,D正确。 技法提升 1.增长率、增长速率、λ值的辨析 (1)增长率== 。在“J”型曲线中增长率不变;在“S”型曲线中增长率逐渐减小。 (2)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个体数量==。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在K/2时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减小。 (3)λ值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 2.“J”型、“S”型曲线中出生率与死亡率关系的变化 (1)在“J”型曲线中,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 (2)在“S”型曲线中,在K值之前出生率>死亡率,到K值后,出生率=死亡率。 3.不同曲线模型中“K值”与“K/2值”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题组二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 4.(2017·安徽合肥一模)巢湖水产中银鱼是重要的资源,为获得最大持续年捕捞量,据图推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处于b点时才能进行捕捞 B.当种群数量处于c点时才能进行捕捞 C.捕捞后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 D.捕捞后种群数量应处于a点 答案 C 解析 当种群数量处于大于b点时才能进行捕捞,A、B错误;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使种群的增长速率维 持在最大,故捕捞后银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C正确,D错误。 5.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d点增长速率最大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答案 A 解析 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增长速率为0,A正确;种群增长过程中在时增长速率最大,即c点,B错误;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因为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即c点,D错误。 技法提升 实验13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而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pH变化所致)。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2.实验流程 3.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 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1)血细胞计数板常见规格 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常见方格网,对于16×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 (2)计数方法 大方格长、宽均为1 mm,高度为0.1 mm(即规格为1 mm×1 mm×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10-4mL),故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 ×400×104×稀释倍数。 1.(2017·湖南长沙一中期末)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C.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答案 D 解析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A错误;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B错误;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也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C错误;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正确。 2.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 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答案 C 解析 培养液应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非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A错误;在统计血球计数板每格内的酵母菌数时,压在边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B错误;C项所述的计算结果是×10M=2.5M×105,C正确;该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D错误。 3.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下图所示的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A正确;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到b点时到达最大值,而bc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因此,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B正确;本实验的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C错误;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D正确。 高考热点突破 1.(2017·全国卷Ⅰ) 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 D 解析 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率,横坐标为种群数量,曲线最高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对应种群数量的K/2。为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应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剩余量保持在K/2,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可使种群数量迅速得以恢复。 2.(2017·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答案 B 解析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内部的个体要全部统计,位于样方边缘的个体计数时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不用进行标记,A错误;要注意随机取样,取样时可采用等距取样法或五点取样法,但由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取样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B正确,C、D错误。 3.(2017·江苏高考)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 B 解析 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营养物质、空间等充足,种内竞争弱,A错误;在转速150 r/min时,种群增长较慢,受外界条件限制,呈“S”型增长,B正确;酵母菌计数常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而不是稀释涂布平板法,C错误;培养后期,酵母进行无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4.(2017·全国卷Ⅱ)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呈“J”型增长,在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下,山鼠种群呈“S”型增长。 (2)在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山鼠种群数量下降与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有关,同时山鼠种群中部分个体迁出苗圃也会导致山鼠种群数量下降。 (3)引入天敌是控制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天敌以山鼠为食,天敌和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2015·全国卷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依据题给条件,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个),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个),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个),故幼年、成年、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1∶1∶1,为稳定型,未来一段时间内,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2)鱼类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因而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 (3)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限时规范特训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的大小是决定生物对人类益或害的依据 B.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一定将增长 C.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构成一个种群 D.种群性别比率的改变不能降低出生率 答案 A 解析 种群密度的大小是决定生物对人类益或害的依据,A正确;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会增大,但是种群密度还受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因素的影响,B错误;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不一定属于同种生物,不一定属于同一种群,C错误;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D错误。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B.研究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 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时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 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 答案 B 解析 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A错误;根据“S”型增长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蚜虫、跳蝻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错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应统计相邻两样方线上的个体,D错误。 3.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答案 B 解析 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在t2~t3时间内大于0,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错误;t3~t5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一直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甲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正确;甲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3时,乙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5时,C错误;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之前就应防治,D 错误。 4.如图是某地新迁入的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点之后,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B.c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d点之后,种群数量不可能再增加 D.改变种群性别比率,可能延长到达K值的时间 答案 D 解析 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则种群增长过程中环境阻力一直存在,所以b点之前就已经出现环境阻力,A错误;c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错误;d点之后,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并且环境改变,K值可能增加,C错误;改变种群性别比率,可能会降低出生率,从而延长到达K值的时间,D正确。 5.(2018·成都市金堂中学高三月考)图中的曲线X表示某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曲线Y为某种群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X与曲线Y之间的阴影部分面积大小表示环境阻力大小 B.从b~c的过程中,种群增长速率减小,数量逐渐增大 C.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改良农作物品种可使农作物呈图中曲线X型增长 答案 D 解析 “J”型曲线与“S”型曲线之间的阴影部分面积大小可表示环境阻力大小,A正确;“S”型曲线中,至K/2时(即图中b点)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b至c过程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数量逐渐增大,B正确;“S”型曲线达到K值时(图中c点及之后)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正确;“J”型曲线增长模式是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发生的,改良农作物品种并不能改变作物生存的环境条件,D错误。 6.(2017·湖南郴州三模)如图是刺裸腹蚤在三种不同温度(较高温、中等适温、较低温)下的种群增长曲线,据图分析下列不合理的是( ) A.对于一个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B.随着温度降低,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逐渐延长 C.在中等适温下,K值最大,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大 D.在较低温下,K值最小,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小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蚤类的个体数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看图可知,随着温度降低,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逐渐延长,B正确;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在中等适温24.8 ℃条件下,K值最大,且三种情况下,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再减小,在33.6 ℃中最大值是三种情况中最大的,C错误;看图可知在较低温下,K值最小,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在较低温下,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小,D正确。 7.(2017·浙江台州测试)下列不属于种群内个体特征统计值的是( ) A.出生率 B.年龄结构 C.性比率 D.种群密度 答案 D 解析 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都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而种群密度和分布型则是种群所特有的,D正确,A、B、C错误。 8.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B.第4年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 C.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8年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 D.如果持续第16年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 C 解析 前4年,λ值为定值,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时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性,A正确;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正确;第8到1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群数量最少,“S”型曲线的增长率应该是先增加后减少,而图中第8到第16年种群增长率先减少后增加,C错误;由图示曲线图趋势可知,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λ大于2,而且基本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 9.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 B.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C.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答案 A 解析 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依次为大于、等于和小于,可以根据种群年龄组成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但无法比较三种年龄组成中出生率的大小,A正确、C错误;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快,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D错误。 10.(2017·江西南昌一模)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15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答案 D 解析 调查某地区的田鼠的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由于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所以λ为1.015,B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C正确;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2017·江西南昌二模)下图表示某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出生量、死亡量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K值又称为环境容纳量,是指在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该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可以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随着种群密度逐渐增大,该种群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自然条件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_______(可能/不可能)超过K值。 (3)在空白坐标上,画出该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要求K点以后也要画出) 答案 (1)环境条件不受破坏 (2)K/2 逐渐减小 可能 (3)(注:要写横纵坐标) 解析 (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K值。 (2)K/2 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可以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自然条件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最大值在K值上下波动,所以可能会超过K值。 (3)据题图分析可知,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的出生率逐渐下降,死亡率逐渐上升,在种群密度为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图见答案。 12.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类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兴趣小组为确定放牧量,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单位:株/平方米),则该种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株/平方米。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了该生态系统,这种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并绘制出如图曲线: ①图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图中________(填字母)点时,该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②在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应采用何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________。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灭鼠活动,即在图中所示的某时刻向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随机取样 (N1+N2+N3+N4+N5)/5 (2)①理想(或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 a×(1+m)n C ②标志重捕法 偏高 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 解析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 (2)①图中虚线表示“J”型曲线,是在理想的状态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的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为a×(1+m),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实线表示该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最大种群增长速率出现在K/2时,即图中的C点。②对田鼠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可用标志重捕法,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那么重捕个体中标记数偏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高。查看更多